诗经《闵予小子之什》译文与赏析

诗经《闵予小子之什》译文与赏析,第1张

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之什,包括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11篇。该组诗主要为西周早期周武王、周成王祭告祖先神灵、歌颂文治武功、赏赉大臣、告诫自己的各类雅乐。

闵予小子

原文

闵(1)予小子,遭家不造(2),嬛嬛(3)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4)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5)思不忘。

注释

(1)闵:通“悯”,怜悯。

(2)不造:不幸,指遭凶丧。

(3)嬛(qiónɡ)嬛:同“茕茕”,孤独忧伤的样子。

(4)陟降:升降,指任免群臣

(5)序:绪,事业。

译文

可怜我这个年轻人,遭遇丧父真是悲痛,孤独无援忧心忡忡。我的父亲真是伟大,一生都非常孝顺。念我先祖兴大业,任贤黜佞国运隆。我虽年幼但已即位,夙兴夜寐勤勉于政为了求得成功。我在先王灵前发誓,我将继承并且永远不会忘记先王的遗烈。

解析

相传这是周成王丧父之后,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的诗,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诗歌叙述成王在宗庙中诉说自己遭遇父丧的悲伤心情,追思先祖先王的功德,并以继承先王的遗烈自勉。

访落

原文

访(1)予落止,率(2)时昭考。于乎悠(3)哉,朕未有艾(4)。将予就之(5),继犹判涣(6)。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7)上下,陟降厥家。休(8)矣皇考,以保(9)明(10)其身。

注释

(1)访:询问,商讨。

(2)率:遵循。

(3)悠:远。

(4)艾:阅历。

(5)将:扶助。就:接近,趋向。

(6)判涣:分散。

(7)绍:继。

(8)休:美。

(9)保:保佑。

(10)明:通“勉”,尽力。

译文

我在即位之初与群臣商讨对策,遵循父王的路线政策。先王的治国理念太精深,而我的阅历却远远不够。即使有群臣来扶助我,我也怕有什么闪失。我登位年轻缺乏经验,不能承受众多患难。我将遵守先王的庭训,公正地升降官吏,任免群臣。父王既英明又伟大,希望能保佑我平安执政。

解析

本诗为周王与群臣商议国事的乐歌。诗歌前八句描述周王即位之初决心遵循先王之道,但是感到自己阅历肤浅,难以独立支撑复杂的局面,于是恳请群臣扶助以成就大业;后四句周王表示要继承先王美德,并希望先王神灵保佑自己。

敬之

原文

敬之(1)敬之,天维显(2)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3)厥士,日监在兹(4)。维予小子,不聪(5)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6)于光明。佛时仔肩(7),示(8)我显德行。

注释

(1)敬:通“儆”,警戒。

(2)显:昭着。

(3)陟降:任免赏罚。

(4)兹:此。

(5)聪:听。

(6)缉熙:积累,指掌握知识渐广渐深。

(7)佛(bì):大。时:此。仔肩:责任。

(8)示:指示。

译文

必须事事警戒,须知天道昭着,保有天命是不容易的。不要说天道遥远,须知世间任免赏罚群臣的所有行为均在上天的监视之中。我因为年幼刚刚登基,岂敢不听从天道而有所警惕?通过日久月长勤奋的学习,日积月累得到深造。希望群臣辅佐天子,指示光明的道德品行。

解析

此诗是周王对群臣的告诫和严格的自律。诗歌前六句叙述周成王以天道昭着、监临下士与群臣共勉,成王利用天命告诫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后六句则叙述年幼的成王面对年龄较长的群臣,决心虚心学习、努力进取,并希望群臣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小毖

原文

予其惩(1),而毖(2)后患。莫予荓蜂(3),自求辛螫(4)。肇允彼桃虫(5),拚(6)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7)。

注释

(1)惩:警惕。

(2)毖:谨慎。

(3)荓(pínɡ)蜂:小草和细蜂。

(4)螫(shì):毒虫刺人。

(5)肇:开始。允:确实。桃虫:一种体形极小的鸟,即鹪鹩。

(6)拚:上下翻飞的样子。

(7)蓼(liǎo):草名,生于水边,味辛辣苦涩。

译文

我必须深刻地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免除后患:不再轻视小草和细蜂,被刺被螫之后才知是自寻烦恼;不再听信小到可以忽略的鹪鹩,因为它可能转眼便化为凶恶的大鸟;难以承受国家发生如此多的变故,我似乎又陷入苦涩的草丛中不能自拔。

解析

这是周成王在遭受管、蔡之乱后,于东征淮夷途中所作的提醒自己的诗。他感觉到在管、蔡之乱后缺乏得力的辅政大臣,他自己不得不在年轻并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挂帅亲征,舟车劳顿,为此不免有些忧伤。

本诗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惩前是条件,毖后是目的,诗中毖后的目的虽然没有展示,却已隐藏在之前的描述之中。在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成王深刻的反省:不能被表象所蒙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周成王已经慢慢变得成熟,并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他决心为巩固政权而行天子之令。

载芟

原文

载芟载柞(1),其耕泽泽。千耦(2)其耘,徂隰徂畛(3)。

侯(4)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5)。有嗿其馌(6),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7)。

有厌(8)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9)。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10),烝畀(11)祖妣,不洽(12)百礼。有飶(13)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14)其馨,胡考(15)之宁。匪(16)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17)如兹。

注释

(1)芟(shān):割除杂草。柞(zuò):砍除树木。

(2)耦:二人并耕;千,概数,言其多。

(3)徂(cú):往。隰(xí):低湿地。畛(zhěn):高坡田。

(4)侯:语助词。

(5)疆:同“强”,强壮者。以:帮工。

(6)嗿(tǎn):众人饮食的声音。馌(yè):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饭食。

(7)达:长出地面。

(8)厌:美好。

(9)麃(biāo):谷物的穗。

(10)醴(lǐ):甜酒。

(11)烝:进。畀(bì),给予。

(12)洽:合。

(13)有飶(bì):飶飶,飶通“苾”,香气扑鼻。

(14)椒:以椒浸制的酒。

(15)胡考:长寿,指老人。

(16)匪(fēi):非。且:此。

(17)振古:自古。

译文

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地松土壤。农夫合作在耕地,洼地坡田都会去。

主人带着长子来,子弟晚辈也都在,有壮汉也有帮工,地头吃饭声音响。

妇女温柔又娇柔,小伙子们壮如牛。犁头尖刃真锋利,南面那田已耕种。

播撒百谷的种子,颗粒饱满有生机。小芽纷纷长出土,苗儿露头真美丽。

禾苗越长越茂盛,谷穗下垂长又长。收获谷物真是多,露天堆满打谷场,

成千上万难数尽。酿造清酒与甜酒,进献先祖先妣尝,完成百礼供祭飧。

祭献食品香喷喷,是我国家有荣光。献祭椒酒香喷喷,祝福老人都长寿。

不是现在是这样,不是今年是这样,年年都有这景象。

解析

本诗是周王在秋收之后用所收获的新谷祭祀宗庙时所唱的乐歌。诗歌十分具体地描述了耕耘、收获,以及祭祀求福的事件,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全诗共三十一句,不分章,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此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层层铺叙,上下衔接。从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西周奴隶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良耜

原文

畟畟良耜(1),俶载(2)南亩。播厥百谷,实函(3)斯活。或来瞻女(4),载筐及筥,其饟(5)伊黍。其笠伊纠,其镈(6)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7),积之栗栗。其崇如墉(8),其比如栉(9)。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10)牡,有捄(11)其角。以似(12)以续,续古之人。

注释

(1)畟(cè)畟:形容锋利的样子。良耜(sì):好犁头。

(2)俶(chù):开始。载:通“菑(zī)”,耕种。

(3)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

(4)女:读同“汝”,指耕地者。

(5)饟(xiǎnɡ):此指所送的食物。

(6)镈(bó):锄头。

(7)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发出的声响。

(8)墉(yōnɡ):高高的城墙。

(9)比:密,指粮仓紧密排列。栉(zhì):梳子。

(10)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11)捄(qíu):形容牛角弯曲的样子。

(12)似(sì):通“嗣”,继续。

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进土,粒粒孕育新生机。有人给你送来饭,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自制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地,有草的地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

挥镰收割声齐响,打下谷子高堆起。堆得高高似城墙,排列紧密似梳齿,粮仓一个挨一个。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欢喜。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犄角真美丽。不断祭祀我老祖继承古人的礼仪。

解析

此诗是周王于秋收之后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前一篇《载芟》,是《诗经》中的农事诗的代表作。而“《良耜》,秋报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全诗共二十三句,前十二句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次七句极力铺陈秋天大丰收的盛况,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最后四句描写周王祭祀神灵,感谢上天,点明了主题。

丝衣

原文

丝衣其紑(1),载弁俅俅(2)。自堂徂基(3),自羊徂牛,鼐鼎及鼒(4),兕觥(5)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6),胡考之休(7)。

注释

(1)丝衣:祭祀礼服。紑(fóu):鲜明洁白。

(2)载:通“戴”。弁:皮制的礼帽。俅(qíu)俅:形容装饰华丽的样子。

(3)堂:庙堂。徂:至,到。基:通“畿”,指门槛。

(4)鼐(nài):祭祀用的大鼎。鼒(zī):小鼎。

(5)兕觥(sì ɡōnɡ):犀牛角做成的酒器。

(6)吴:大声喧哗。敖:通“傲”,轻浮傲慢。

(7)胡考:长寿之意。休:福。

译文

祭祀礼服洁白且鲜明,戴的帽子装饰得很华丽。周王从庙堂里到门槛,从牛到羊,一一查看祭品的准备情况。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统统备齐,宴会上宾主喝着柔和的美酒,行为举止庄重且有威仪,故能获得长寿之福。

解析

《毛诗序》谓本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前两句是在讲祭祀的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礼帽。三、四句讲的是祭祀的准备。五、六句言祭祀的器具。最后三句是在讲祭后宴饮。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庄重而有威仪,合乎礼仪。诗歌赞美周王祭祀之心虔诚,助祭的宾客彬彬有礼,并祈祷宾主都能够健康长寿。

原文

于铄(1)王师,遵养时晦(2)。时纯熙(3)矣,是用大介(4)。我龙(5)受之,蹻蹻王之造(6)。载用有嗣(7),实维尔公允(8)师。

注释

(1)铄(shuò):美,光明辉煌。

(2)遵:遵循。养:攻取。晦:暗。

(3)纯:大。熙:光明。

(4)介:助。

(5)龙:借为“宠”。光荣,荣幸。

(6)蹻(jué)蹻:勇武的样子。

(7)有嗣:有司,官的通称。

(8)实:语助词。维:通“唯”,只有。

译文

武王的军队在不利的形势下韬光养晦以待时机成熟。一旦形势有利,武王便率师出击。我光荣地承受武王开创的功业,朝中武将骁勇聪明。因此后嗣之王,确实应该把武王当作效法的榜样。

解析

本诗是周成王所作《大武》乐歌之一。诗歌歌颂周武王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能够顺应时势,不急不躁,瞅准时机,最终成就功业。同时诗歌写周成王自己是很荣幸能够继承这么好的基础,还有朝中得力大臣辅佐。同时他希望后世子孙能够以武王为榜样。

原文

绥(1)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2),桓桓(3)武王。保有厥士(4),于以(5)四方,克(6)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7)之。

注释

(1)绥:安定。

(2)匪解(fēi xiè):非懈,不懈怠。

(3)桓桓:威武的样子。

(4)保:拥有。士:指武士。

(5)于:于是。以:有。

(6)克:能。

(7)间(jiàn):监察。

译文

万国和谐,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禄。威武的武王,拥有英勇的武士,拥有了天下四方,使周王朝安定兴旺。武王的功德昭着于上天,请上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解析

这首诗是周成王所作的《大武》乐章之一,诗歌歌颂武王战胜商朝之后,各个诸侯国安定,屡获丰年,美德显着,齐于上天。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屡丰年”来证明天命完全支持周朝。在古代社会,获得农业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屡丰年”即顺了天意。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上天来监临下士。

原文

文王既(1)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2)思,我徂(3)维求定。时(4)周之命,于绎思。

注释

(1)赉(lài):赐予。既:尽。

(2)绎:思考,思索。

(3)徂(cù):往。指前往征讨殷商。

(4)时:通“侍”,承受。

译文

文王勤勉一生,我一定将要继承他的功业。诸侯们要牢记,我前往征讨殷商只为了天下太平。你们接受周朝的命令,要不断思索继承先王的德泽。

解析

此诗之所以取名为“赉”,或许是就诗中赏赐功臣的内容而言的。武王克商凯旋,他所追求的天下太平,已经达到。他还告诫所有诸侯都必须牢记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懈怠。《大武》中,这是唯一通篇押韵的诗。该诗语气诚恳,表现出了武王的深思远虑,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反复地告诫诸侯们要“绎思”。

原文

于皇时(1)周!陟(2)其高山,嶞山乔岳(3),允犹翕河(4)。敷天之下,裒时之对(5)。时(6)周之。

注释

(1)时:是,此。

(2)陟(zhì):登。

(3)嶞(堕):狭长的山。乔岳:高大的山。

(4)河:黄河。

(5)裒(póu):聚集。时:此。对:封国,疆土。

(6)时:通“侍”,承受。

译文

伟大的周朝啊,登上那高耸的山顶,眼前是峰峦叠嶂,众水顺着山谷流淌合流于黄河。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国疆域,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解析

这首诗和《武》一样,是四言七句,前四句主要写武王祭遍山川之神;后三句主要写普天之下所有人都报答周天子的恩德。《毛诗序》说:“《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般,乐也。”“般”就是乐的意思。本诗抒发了普天之下归服周王朝的喜乐。本诗语言虽然简练,但“高”、“乔”、“敷”、“裒”等词的使用体现了山峰河流的壮美。侧面突出了周王朝的空间之大和雄浑的气魄,体现天下一统的雄伟之势。

        在《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太史公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一次严肃对话。背景是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断了粮,跟随的人中有的已经病了,而老人家讲课背诵弹琴唱歌照常。弟子们心里生气抱怨。孔子就召开了一个学生座谈会,挑选他最看重最亲近、个性也很不同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一一单独谈话。这三个人的地位,大约相当于班集体的体育委员兼劳动委员、班长兼外联部部长、学习委员兼助教。

        第一个谈话的学生,是子路。孔老师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不是那犀牛不是那老虎,怎么也沦落游荡在这旷野之中呢?)。我的道错了吗?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耿直,也不怕老师不高兴,回答:“或者是我们没有行仁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又或者是我们不够聪明吧人们还不听从我们。”孔子不满意这样的回答,用历史经验回驳了子路:“是这样吗!由啊,如果是仁者人们就一定信任他们,哪会有伯夷、叔齐呢?如果智慧的人一定被人听从,哪会有王子比干呢?”

好,下一个,子贡。老人家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太大了,所以天下没有能容老师的。老师或者稍微降低一下要求?”老师说:“赐啊,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优秀的农夫能够做好播种却不能保证好的收成,优秀的工匠能把作品做得精巧而不能保证买家喜欢)。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君子能够修习研究学说,提出关键原理,综合成完整体系,但也不一定被世人接受。现在你不追求研究学说,而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最后一个,颜回来了。他可是平日里老先生最夸的弟子啊。老师问了同样的话。颜回说:“老师你的道太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容的。虽然这样,老师你推而行之,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何病)不容然后才见到君子的本色呢!道修得不够,是我的问题,道修到了而不能用,是当政者的问题。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然后才见君子本色!”孔老夫子高兴地笑起来:“是这样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钱了,我愿做你的管家。”

最近看《史记精读》,非常受益,我虽然没有那么广博的知识,做到那么精细的解读,但是就这个故事说故事,也有点意思。这个故事本身很精彩,我希望解说能够更精彩。

故事背景是孔子周游列国,流落陈蔡,被围住,粮食也没得多少,非常危险。孔子怀抱礼正天下的雄心,也曾在鲁国一度执政,周游多年不被采纳,年事日高,又逼处危地,实在是苦。当此时刻,他老人家却从容悠然,倒急坏了一帮弟子。孔子并非没有忧虑,但忧虑的不是眼前的危局。眼前的危局易解,不过是一帮小民的误会罢了,而是这危局再次触发了他周游不遇的悲伤,从容弹琴,除了稳定众心外,未必不是寄托自己。他和弟子谈话,有启发,也有疑问,这疑问谈话之前他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呢?应该是有的,但他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三个最亲近的学生,最可能理解老师的学生,被选为代表来和老师谈话,既是抚慰众心,更是寻求理解,否则何不当众表白?一一单独谈话,正是要听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不用受其他人看法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既听到了学生的想法,也做了点评,这也是夫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杰出一课吧。

子路,一个耿直的学生,最常伴孔子左右,应该是非常了解老师的人。他将矛盾归咎于自身的问题。孔子一向强调修身,以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即使流落蛮貊之邦,也能处事得宜,受人尊敬。现在众人被围处困境,按照孔子的说法,必然是自身修养不够,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敬爱。子路的回答也算是孔门思路了,后来更是被孟子归纳为“反求诸己”的修身方法。只是在这里,孔子并不满意。不是因为子路说孔子不够仁爱不够智慧,而是孔子认为子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本质。 孔子的困境,根本不在于修养如何,诸侯国君拒绝孔子也从来不是这个理由,他是闻名天下的圣贤,纵然是人无完人有些瑕疵,但也不应该以此来非难他。各国尊敬孔子,但是不用孔子的学说,问题的关键在这里,在孔子的学说与各国现实的矛盾,在孔子坚持他与各国现实矛盾的学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要寻找一个可用之地,但天下当时却没有。孔子不满意,子路的答案不能让夫子慰藉。

子贡,一个极其聪明的学生,在机智上孔子自叹不如,曾经通过游说达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结果,他的回答值得期待。子贡确实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又巧妙的回答。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孔子困境的缘由,在于世人不容其道。 一开始他的态度是暧昧模糊的,问题在于孔子学说与现实的矛盾,但他并不着重于归咎于谁。但是接下来,他表露出了自己的倾向。子贡经过商,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他明白,当你的商品别人并不想买的时候,即使这商品是价值连城的精品,也不能责怪人家不买,而应该去卖给对方他能接受的商品,如果你还想做这笔买卖的话。生意也罢,现实主义也罢,关键在妥协。子贡指出了困境的缘由,也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建议。非常漂亮。但是夫子还是不满意,并且失望。子路的问题是没有看到困境关键,子贡则是没有理解夫子志向。孔子当然明白子贡说的这些,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理想,一个礼正天下、协和万邦、大同四方的理想。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孔子不放弃这个理想,渴望执政,不过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手段,如果因为要执政,而降低目标,失却本心,那就把手段当目标了。目标不变,手段可以变,所以孔子才会大做教育,大修经典,纵然在自己手里不能实现大道,大道也要传下去,等待合适的历史时机。孔子说子贡志向不远,正是表示自己志向不改,这个不能割舍的理想让夫子难以脱离困境。

颜回,一个大智若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很少提问,却是孔子最看重的学生,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看似普通,实则是一个人精神修养达到极高才能有的素质,几乎是心外无物了。一种大胆的释义甚至认为孔子说自己都不如他(吾与汝弗如也)。 曾皙曾在理想的生活趣味上与孔子相合,而颜回在处世态度上与夫子相契。他同样指出了老师的困境在于学说与现实的矛盾,但解决办法却与子贡不同。颜回认为,人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本心,追随本心,外物如何,非我所能掌控。只要追随本心,追求理想,不能实现又怎么样呢?不能实现是现实的原因,那应该改变的是现实,而不是我。现实不能强加于我,我却可以改造现实。一个君子,应该有这种强大的自我,捍卫理想的坚决,远大的理想本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一时不能实现又有何苦恼?但它值得追求,一个能够不为现实改变而执着追求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颜回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深刻领会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痛苦与坦然。也就是说,夫子的困境,是根本无法走出去的,那就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颜回的智慧,在于消解了这个困境,就是说,这个困境根本不用走出去,这就是夫子自己选择的路,一条虽然艰难,但是不违本心的路。人不能控制结果,但是可以选择方向。不违本心,便可知足。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难怪孔子听了之后,倍感欣慰,开怀大笑,还开玩笑愿意做颜回的管家。

历史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是我们分享着很多与前人一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什么后发优势。孔子,包括后来的孟子的主张,之所以不能行于当时,窃以为除了人性考虑不全外,是他们的治国前提,缺少外部威胁这一现实变量,不太适合诸侯争强,而比较适合大一统的天下治理。有用没用,能行不能行,很多都不是一时能看出来的,孔子自认为儒家体系本就是万世不易,谋的是万世,而不是当时大争之世的争霸。争霸讲求竞争、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天下治理讲求合作、共识、价值理性。当然,这个故事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违本心,便可知足。

附原文: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河南郑州人。杨广立1995至2002年先后创办郑州广立实业有限公司、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是河南郑州人,郑州简称“郑”,古称商都,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诸葛亮和王朗,三国演义经典片段啊,诸葛亮骂死王朗

原著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央视三国电视剧69集

原著原文:

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

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

讨贼,何谓无名?”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倔、

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

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

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

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

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

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荧光,

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

一言,诸军静听:昔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

巾之后,董卓、倔、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

;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

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

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

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

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

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

臣与吾共决胜负!”

IMB:嵌入式封装技术专业供应商Imbera(芬兰Espoo)生产集成模块电路板,缩写为IMB

IMC:万邦工业集团,它以亚洲业务为主,提供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万邦工业集团以亚洲业务为主,提供航运、海事等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并致力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群。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并结合了母公司万邦泛亚联盟集团属下所有海事与船务业务于旗下。业务范围广泛且多元化,包括船运、船厂、海运投资、物流、离岸工程、采矿矿产、天然能源及贸易, 为客户提供海事方面完善的全套服务。公司属下有Aurora Tankers、中国航运有限公司、万邦(印尼)、万邦海运投资有限公司、万邦离岸工程有限公司、万邦资源、新加坡万邦船舶服务有限公司、万邦航运方案有限公司及Unithai Group。

MM:可能是迈巴赫(Maybach Manufaktu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18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6
下一篇2024-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