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宝玉为什么不娶林黛玉?

《红楼梦》里贾宝玉为什么不娶林黛玉?,第1张

贾宝玉不娶林黛玉有以下原因:

1、客观上,贾府上下知道宝玉爱黛玉,不过黛玉身体不好而且没有宝钗识大体。并且皇宫内部元妃指亲,所以大家在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骗宝玉说新娘是黛玉,又让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陪着宝钗行礼。宝玉就误以为盖头下面是黛玉,等解开盖头的时候发现是宝钗,痛苦万分。

2、根本上,当时的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利益相关,而林家没有任何势力。这是贾薛联姻的重要原因。

3、黛玉鲜明的个性,清高的作风不被人接受。相反,宝钗为人处事得到人们的喜爱。宝玉黛玉属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突破传统封建的束缚自由相爱,不可能敌得过封建强大世俗的力量的。

红楼梦》讲述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贾宝玉与林黛玉本身便是两情相悦,却是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以林黛玉病死以及贾宝玉出家为结局。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林黛玉的出生其实就是为了宝玉而来,前世的宝玉是石神瑛侍者,林黛玉是一株绛珠草。前世神瑛侍者用水浇灌了绛珠草,而此世的林黛玉用了一生的眼泪来报答宝玉。

贾宝玉对林黛玉真的是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觉得这个妹妹非常的熟悉,两人之间在平时的相处也是十分的耐人寻味,可以说贾宝玉对林黛玉其实是一见钟情。虽然两人在平常的相处中有小打小闹,还会有些许的误会,不过两人对彼此的心意还是犹然可见的。

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回顾一下两人的相爱过程,就比较清楚了。 中外古今的小说和戏剧中,男女主人公往往一见钟情,现成而且速成。宝黛相会看似老套,其实是推陈出新。杨绛指出:“《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据作者安排,也是前生注定的。所以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不过他们没有立刻倾心相爱,以身相许。作者并不采用这个便利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说到底,《红楼梦》主体写实,必须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情节。宝黛爱情萌生于长期相处的日常生活当中,由浅而深,由朦胧而明朗。贾宝玉的“情不情”笼罩了林黛玉,而林黛玉的“情情”又限定了贾宝玉的爱情只能向着潇湘馆的方向移动。一次次哭闹就是一次次爱的试探,一滴滴泪水就是一颗颗爱的心迹。他们有相近的个性,都喜欢任性而为,无拘无束,恨不得溶化在永恒的诗情画意之中。他们有共同的志趣,都关心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情投意合加上志同道合,两颗炽热的心幸运地碰撞在一起,纠缠在一处,最终便融合成为一心一意了。他们满怀希望,等待着婚姻的来临。那样的话,阴阳交泰,天地和谐,他们就能够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了,从而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新的生命。但是,在宗法社会,婚姻当事人不能自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裁定。他们甚至不能公开表露心迹,原因是礼法教条规定,年轻人不得心存私情,那是下流痴病。既然如此,则宝黛便束手无策了,只得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们能不焦躁吗?他们能不忧虑吗? 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那就是“情情”的鲜明表现。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即便贾宝玉不为所动,家长与媒妁岂有不斟酌权衡之理?她别无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试探、提醒和规劝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这次激烈的冲突把贾宝玉气得脸黄眉竖,“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难以抑制强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使然,更是“情情”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一旦明白了贾宝玉的真情实意,林黛玉便不再泼醋了。三十四回写遭受了严父痛打的贾宝玉特意送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林黛玉深会其意,含泪题诗三首于帕上,从此,他们不再需要吵闹试探,只有耐心等待了。结果大家都熟悉,这对感情真挚的恋人未能喜结连理,而是演出了悲剧的结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却难以忘怀林黛玉,终于不堪忍受心灵的痛苦,而勘破红尘,遁入空门了。

贾宝玉林黛玉

读《红楼梦》得时候可以发现,贾宝玉对黛玉的情感表达是很直接而频繁的,但是林黛玉是害羞且躲闪的,比如宝玉一见黛玉就说曾经见过就算是旧相识,就摔玉;比如两人从小一桌吃饭一床睡觉;比如贾母关于两人的小冤家的比喻;比如王熙凤李纨拿宝黛开的玩笑;比如宝黛经常睡一个床上聊天取笑等等等等,这些在贾府,几乎都是公开的秘密。这些事情,几乎都是有违背礼法礼教的嫌疑的,这难道还不是在朦朦胧胧的谈情说爱吗是的,不是就见鬼了。这就是黛玉所忧虑的。 那么,黛玉为什么要为这种嫌疑而忧虑呢

1因为那个时候,男女之间是不可以有自由恋爱的,儿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有真爱,也是不能说出口的,一旦说出口,便是失德。宝黛在一个特定的特殊的环境得以萌发爱情,就不得不得时时处处在道德与爱情之间徘徊游弋,做出痛苦选择;

2因为这涉及到她作为一个贵族**的清白声誉,一旦这种声誉遭到破坏,她这辈子,不仅仅是婚姻,就是人生也毁了,所谓众口铄金;

3这也同样关系到宝玉的声誉,一个贵族公子,如果落下放荡不拘的名声,这辈子也没什么好果子吃。这就是花告白王夫人时所说的,人言可畏,死无葬身之地了;

4最关键的,这些嫌疑,不仅仅是宝玉单方面的,也有黛玉的份儿,是两人情不自禁时发生的。虽然总是黛玉先意识到问题,率先阻止,但是,毕竟,黛玉也有责任的,有的时候,其实也是黛玉在挑头;

5宝黛的爱情嫌疑,一旦坐实,不仅会给极力反对的王夫人以口实,而且也会让贾母不好说话。这其实也是贾母狂批才子佳人小说的原因,那是在堵贾府众人的口,暗示宝黛没有这种嫌疑。 这些压力,这些忧虑,使得黛玉总是时时处处在反思和宝玉相处落下的种种嫌疑,偏生宝玉又是个不管不顾的,怎么是好啊所以,在这个清秋之夜,黛玉忧虑着自己的爱情,默默流泪,夜不成寐。这就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啊。试想如果父母健在,那里还会有这样的嫌疑呢这就是黛玉同时会感叹宝钗有母有兄的真正原因。

因为贾宝玉的多情善良是在大家和平的条件下,而当她们发生变故的时候,贾宝玉的表现是真的让人寒心。

一,贾宝玉调戏金钏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贴身丫鬟,中午王夫人在睡觉休息,金钏在捶腿摇扇伺候。贾宝玉闲来无事就过去找金钏玩耍,看到母亲王夫人熟睡,宝玉便握着金钏的手和金钏说“明我讨太太要你到怡红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贾宝玉要问王夫人索要金钏到怡红院做姨娘。

而在假装睡觉的王夫人听到宝玉这么不靠谱的话,非常生气,扬起手就打了金钏一巴掌。而宝玉看到母亲王夫人醒来,吓得赶紧跑回了自己的院子。王夫人心中怒火还未消除,便大骂金钏这个勾引主子的小蹄子等等难听的话。

金钏气不过,心想是贾宝玉过来勾引调戏我的,我一个下人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一时想不开投井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贾宝玉首先想到的是躲避问题,如果贾宝玉真的是多情善良,那么可以直接跪在母亲面前,承认错误,不要把所有罪责都加在金钏身上。金钏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怨没处说,而用投井的方法来证明自己。

二,晴雯被撵走

晴雯是怡红院的首席丫头,她的地位和袭人是差不多的。袭人地位是靠着是和宝玉发生身体关系,而晴雯则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到首席丫鬟的位置。晴雯这个人要能力有能力,要相貌有相貌,但是唯一的一点就是直肠子,心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

晴雯的直肠子是得罪了整个怡红院的丫头们,当时自己身体生病躺在床上,没想到王夫人查各个院内的情况。发现晴雯大白天竟然躺在床上,就给她按了一个勾引宝玉的罪名,赶出了贾府。

在这里贾宝玉内心虽然有些难过,但是却无任何行动。贾宝玉其实可以自己去请求母亲王夫人,或者贾母的。贾宝玉是什么都没做,眼睁睁的看着晴雯被撵走了。甚至在晴雯死后只关心晴雯有没有挂念自己,并没担心其他的。

贾宝玉的多情善良都是在大家各自安好的情况下,贾宝玉可以索取自己想要的,如若发生任何的变故,贾宝玉就变蔫了,没有任何作为,自己还在装可怜。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是这样对林黛玉示爱的:“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便是倾国倾城貌。”可就是在这般缠绵缱绻的告白话语里,埋藏着宝黛爱情痛入骨髓的影子。

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有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严酷,也有封建社会的礼教、思想、束缚,而笔者认为造成此二人悲剧的一个原因还要从其自身性格说起,最后还有薛宝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从中作梗。

白落梅著言情小说题曰:“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笔者不权言“所有”,但宝黛二人的初遇必是重逢无疑。《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胡说,你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若人生只如初见,定格这瞬间惊艳—又何必如纳兰客若嗟叹“何事秋风悲画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②(选自《红楼梦曲枉凝眉》)可见,他们缘起前世,缘散今生,因为前世的缘分,今生遇到了。可是最美的遇见偏偏是悲剧的开始,不得不见,聚是为散。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情人不得终成眷属,一个独向黄泉,一个遁入空门?固然有社会、时代、家庭等等不可抗之因素。但笔者认为宝黛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也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宝玉和黛玉都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们追求理想与自由。但是,他们也有性格的缺陷性--一个多情,一个多疑。宝玉--多情,口悬玉而降临的宝玉,一直深受贾母的宠爱,在贾母的威慑下,贾政不敢多做管教,在这种条件下,造成了宝玉自幼“痴情”“多情”的性格特征。黛玉—多疑,自幼里的“孤傲”“任性”,寄居的生活里更是“敏感”“多愁善感”,这些无疑都是她性格里的弱点且是致命的。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她自感身世卑贱,无依无靠唯恐遭人冷落和嫌弃,又产生多疑之心。

“宝玉心中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情试探。”在小说里,有很长一个阶段,他俩都处于相互试探的过程,烦恼、忧虑、幸福和美好都在这个阶段里。可时间一长,自足有变。“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③(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两人之间缺少信任,并且他们之间的表白也是不够大胆的。从黛玉经常把“死”挂在嘴边,宝玉经常把“我去当和尚”也暗示了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

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④(选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对于这一“囫囵不解” 蔡义江先生讲得非常明确:“‘情不情’,前一‘情’字是‘对……有情’的意思,‘不情’是指不知情的人或无知觉之物,也就是说,宝玉不但能钟情于有情的人,甚至他也能用情于无情无知者。⑤(选自蔡义江《追踪石头》)李希凡先生的解释是:“前一个‘情’字,是作动词用,即‘用情’之意;‘不情’者,即贾宝玉经常用情于不知情、不识情、不领情(无情者)的人,并兼及于物”。⑥选自李希凡、李萌《传奇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宝玉的“情不情”是一种大爱,博爱,至爱;黛玉的“情情”是一种专一,用心,情独,也许,正是这种博爱和专一导致他们悲剧的必然性。且说那宝玉,虽然出生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并且身份高贵,但是他与这个时代不容,他藐视官场,他平等待人,他追求自由,对世间所有人乃至万事万物都有一份大爱。而那黛玉也和宝玉一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是宝玉的知己,他们共同追求自由与幸福,她对宝玉的情有独钟,用情专一可以说是古今难得的爱,但是,她缺少宝玉的博爱,这是因为她的专一,致使她不能理解宝玉的博爱,特别是宝玉对袭人、晴雯、彩云、金钏、平儿、鸳鸯和香菱……等女性的关心,悲悯,至情的不理解,甚至拈酸,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不信任,互相猜忌。所以,宝玉的“情不情”和黛玉的“情情”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①选自《红楼梦》第三回p23页

②选自《红楼梦曲枉凝眉》

③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p209页

④选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⑤选自蔡义江《追踪石头》p223页

⑥选自李希凡、李萌《传奇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p19页

这是高一的时候,对红楼的见解,今天突然翻到,决定打它发出来。

贾宝玉不娶林黛玉是因为王夫人的阻力。

他们两人最大的阻力自然是来自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王夫人不会允许儿子娶一个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病入膏肓的女子做媳妇,更何况这个人是黛玉,她不仅身体不好,且曾两次让宝玉摔玉;薛姨妈在贾府待了那么多年,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选中的姑爷被人抢走,她早已经说服自己的姐姐,甚至与宫里的元妃通了气。

其次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无人为她做主提亲,即便是心里再有宝玉,也不可能自己主动去提亲,更何况宝玉宝钗大婚,应该是在贾母死后,这就更是无人关心黛玉,替黛玉着想。

宝玉痴痴呆呆,即使他再爱黛玉,也不可能拗过身边人为他安排的婚事,何况,最后在身边服侍的都是麝月、秋纹等人,他们全部都是袭人的人,晴雯等人早就被赶出怡红院,而袭人在心里一直就很认同宝钗。

金玉姻缘早就被安排好

金玉姻缘是早就被安排好的,是在多方力量的促使下作成的。脂批曾说,宝玉与黛玉是近中远,与宝钗是远中近,这相当于透露了宝玉最终没有黛玉在一起,而是娶了宝钗为妻。

从结局来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若宝玉娶了黛玉,相当于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就谈不上有多悲了。

出家原因非宝钗

宝钗和黛玉,同样都是在贾府住了很长时间,都与宝玉有过长时间接触,因此要说宝玉和宝钗之间一点感情都没有,确实也不对。

回答这个问题,要重点看贾宝玉出家,对他自己有何意义

宝钗与宝玉结婚之后,宝玉宁可放弃婚姻的生活,也要选择出家,这就不单单是因为他还爱着黛玉了。

由于曹雪芹的原本没有完整流传下来,对于宝玉的结局,只能是确定他选择出家,可他在出家之前,到底是经历了些什么,那就不太好说了。

在古代出家有着不同的意义,古人对出家的理解也含有更多的包容。那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不仅仅是对贾府结局的描述,更是对宝玉出家的描述。

宝玉的出家,本质是一种对人生的醒悟,从精神上彻底领悟到这个层次。

要说他和宝钗结婚,对于自己出家会不会造成一些影响,显然是会有一些影响的,至于影响到底有多大?

其实也没有多大,可以说没有这段婚事,宝玉也一样会选择出家。

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他骨子里就有一种痴一样的执念。

在书里有多次宝玉参禅的描写,宝玉的这种痴让他有着非常独特的经历。

可在世俗人们的眼里,宝玉就与他们格格不入,劝他去务实的想法他不会接受,指望他通过科举入仕,也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他也不会选择像贾琏这些人一样去打理家里的事情。

可以说宝玉已经把自己人生中的大部分路都给堵死了,正常人按照他所想得这样,是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的空间了。

宝玉能活到那么大,也是多亏了他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给他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贾宝玉是没有什么立身的能力的,他是不会选择入仕,也不会选择去做什么谋生的工作

因此,属于他的道路确实是没有多少了,出家似乎就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第二,与黛玉的情感有关。

其实宝玉和黛玉打闹的时候,也曾说过要是黛玉死了,自己就会去出家。

在贾府渐渐衰落的过程中,宝玉对于世俗唯一的留恋,还是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可随着家族的衰败,黛玉的离去,宝玉和世俗之间的羁绊也就被彻底斩断了,他也没有什么继续留在尘世生活的必要了。

他与黛玉之间不仅是前世的羁绊,更重要的是他们俩人是精神上的伴侣,黛玉的身份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因此黛玉死后,无论怎样宝玉对于世俗的留恋都是越来越低的。

宝钗在他的眼里确实有一定的位置,俩人也有一定的感情,只是宝玉和她之间的感情就像和大部分女孩一样,是停留在相识,亲近这个阶段。

要知道他出家,可是连自己的亲妈,亲姐妹这些人都舍弃了,他已经根本不在乎这些世俗的情缘了,自然就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定了。

第三,宝玉身上带有很多传统士人的幻想。

自古以来,很多士人像宝玉一样,经历了极大变故之后,选择了出家。

他们并非是真心皈依佛门,只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已经找不到什么可以应对现实的方法。

现实对他们的打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摧毁,物质上的折磨,还有可能是整个三观的颠覆。这些人无法在现实中继续找到寄托,出路,就只有借助佛教来麻痹自己,转移自己的痛苦。

像宝玉这样选择出家,结果就是潦倒死在佛门中,灵魂回归太虚幻境。

作为一个悲剧色彩极为浓重的名著来说,宝玉的悲剧绝不会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个人物看起来好像不可能有现实的意义,可实际他却代表相当一部分人。

小结

在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的局限,很多像宝玉一样的人,他们没办法找到和传统士人不一样的出路,他们的精神和追求,在这个世界里注定无法得到满足。

也有很多人是由于诸多的变故,已经无法在这里获得什么,因此他们就会选择出家。薛宝钗和宝玉一样,都是相当不幸的人,可他们这样的人物,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下,是注定无法主导自身命运的。

宝玉看到了这点,不过是用了逃避的做法,宝钗的情况是更加悲惨,毕竟守活寡的日子注定不会好受,偏偏她又并非是导致这一切悲剧的元凶,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66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2
下一篇2024-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