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第1张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eyj6     

书名: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

译者:董恒秀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1

页数:296

内容简介:

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被后世称为“诗歌界的梵高”!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却成为美国文学的佼佼者;她一生闭门不出,却将孤独写成世间最美的诗。

《西方正典》作者、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赞誉她为“自但丁以来,除了莎士比亚以外,最具原创性的诗人”。

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托马斯·约翰逊教授精选64首经典诗作,堪称权威。

华语世界经典译本,中英双语,长文解析。研究专家赖杰威、董恒秀耗费十年时间完成。台湾版自2000年问世之后经久不衰。

她孤独成诗,写进对生命的无声告白,以独特的文风影响世界百余年,让几乎所有创作者都在心中为她保留了位置。

汪涵、刘嘉玲、蒋欣等众明星朗诵深受千万文艺青年喜爱的名作《我为美而死》;《欢乐之家》导演特伦斯拍**向她致敬,更激发杉本博司成名作《直到长出青苔》。

宝蓝装帧诠释古典美感,全彩印刷诗意植物彩图,随行小开本便于翻读,完美还原迪金森孤独而空灵的世界。

在这里遇见孤独与爱情,“直到青苔爬上唇际,湮没了我们的名字。”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是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经典诗歌集,中英双语版,由知名译者赖杰威、董恒秀倾情翻译,并获得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

此书精选了艾米莉狄金森毕生珍爱的64首诗歌作品,包括《我为美殉身》《我居住在可能里》《一个钟停了》等,除完整的中英文原诗之外,还对作品进行了深度品评,还原一个真实的艾米莉狄金森。

跨越时间和语言,遇见狄金森其诗其人。

作者简介: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美国传奇女诗人,与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同为十九世纪美国诗坛的“双子星”。狄金森二十岁开始写诗,其风格领先于当时的时代潮流,呈现出她对灵魂、生命、死亡、自然、爱情、真理的思考,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影响颇深。

狄金森三十岁后逐渐隐居不出,终日阅读与写作,引发后人无穷的想象与猜测。她一生的诗作近1800首,生前只发表了7首,直到死后才由别人整理、编辑,并集结出版,被世人疯狂热爱。。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1886年5月15日去世。她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

人物生平

狄金森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该镇的首席律师,思想保守。狄金森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因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既平静又单调,平常很少外出,只旅行过一次。

狄金森没有受到过高深的教育,只在阿默斯特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读过一年书。她是一个反应机敏、说话幽默、思路开阔的少女。离校回家后,狄金森仍然住在当时她出生的房子里,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大都是在她出生的房子里度过的,这栋砖造房屋是由她的祖父在缅恩街上所建造。因为经济上的困难,狄金森家在1840年卖了这栋房子,移到北欢乐街的房子住了十五年,后来爱德华·狄金森在1885年又把这栋房子买回来。艾米莉最喜欢这栋房子的地方,就是东边的温室,她在那里种了许多冬天能开花的植物,并且在窗户边的小书桌上,她写了许多诗,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

狄金森的青年时代,有两个人对她的生活产生过影响,一个是阿默斯特学校的校长纳德·汉弗莱,另一个是在她的父亲律师事务所任职的青年律师本明杰·牛顿。他们对她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牛顿经常指导她应该读些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启发她认识和谐和完整的自然界蕴含的美。牛顿还经常为她宣讲加尔文派的宗教思想,使她接受了加尔文派的内视思想以及关于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观念。这些思想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并后来形象地反映在她的全部诗作里。[1]

创作时期

狄金森的诗作现存1700多首,但很难定出实际数字,因为1860年代起狄金森的书信开始“诗化”,有时候很难界定她写的是散文还是诗(苏珊称为“信诗”(letterpoem))。狄金森不是个出版的诗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诗作只能看作诗稿,完篇的很少,有句无篇的占大多数。

狄金森的诗歌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时期为1861年以前,这一时期狄金森的作品风格传统,感情自然流入。在狄金森死后,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马斯H·约翰逊,只能给狄金森创作于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鉴定年份。

第二时期为1861年~1865年,这是狄金森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她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具有活力与 。据约翰逊估计,狄金森在1861年创造了86首诗,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时,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狄金森充分表达了永生和死亡这一主题。

第三时期为1866年之后,据估计,所有的狄金森诗集中有2/3写于该年之前。[2]

情感经历

艾米莉曾与几位男士有过朦胧的浪漫情愫。最权威的狄金森传记作家理查德·斯维尔记录下她一生中比较重要的爱情经历:一是与塞缪尔·鲍尔斯的没有结局的爱情;二是与比她年长18岁的洛德法官的关系。

艾米莉·狄金森与她父亲的朋友和同事洛德法官的恋情曾在一些文献中提到。在洛德法官的妻子去世后,他与艾米莉两情相悦的亲密关系开始于1878年初,当时她已经47岁,他65岁。洛德法官曾经希望与艾米莉结婚,可是受到了拒绝。那时,艾米莉已经不再年轻,她深知,婚姻意味着女子要放弃自己的独立,她不希望承担社会为女子制定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从小就看着自己软弱、无主见的母亲对丈夫绝对服从却得不到半点垂怜和温存,这大概也渐渐地压制了她步入婚姻的想法,但掩盖不了她对婚姻的憧憬。在1884年,艾米莉写过一首以新娘自居而语涉“拥有”和“被拥有”的不寻常的诗“CircumferencethouBrideofAwe(敬畏的新娘在你身边)”,是写给洛德的,她以古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成为“你”的新娘,拥有“你”并且爱“你”的渴望,再次表达了对爱的追求。

经典中心

人物履历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出生。

1833年2月28日狄金森的妹妹拉维雅出生。

1835年9月狄金森开始上小学。

1840年4月狄金森全家迁至北喜街。

1840年9月狄金森参与研究院课程。

1847年9月狄金森进入圣约克山女子学院修习。

1850年间狄金森开始写诗生涯。

1852年3月24日律师班哲明·法兰克林·牛顿去世,他是狄金森的文学导师的挚友。

1855年2月、3月狄金森与维妮拜访华盛顿特区、费城等地。

1855年11月狄金森家族重购田产,搬回美因街的家宅。

1858年狄金森开始她最杰出、富有想像力的创作。

1860年春天查尔斯·魏兹华斯到安贺斯特拜访狄金森。

1860年早期狄金森精神激变,原因不详。

1862年4月15日狄金森首次写信给汤玛斯·温沃·希金森。

1864年2月至4月狄金森几首诗刊登在《春田共和国报》。

1864年4月至11月狄金森于剑桥求诊一位波士顿的眼科医师。

1870年8月16日狄金森至安贺斯特拜访艾米莉。

1873年12月3日狄金森再度拜访艾米莉。

1874年6月16日狄金森之父爱德华·狄金森死于波士顿。

1875年6月15日狄金森之母中风。

1878年11月20日狄金森诗作《成功》刊登。

1878年晚期狄金森与洛德法官坠入情网。

1880年夏天魏兹华斯再度拜访狄金森。

1882年4月1日查尔斯·魏兹华斯斯去世。

1882年11月14日爱德华·狄金森夫人去世。

1884年3月13日洛德法官去世。

1886年5月15日狄金森死于肾脏疾病。

1886年5月19日狄金森的丧礼举行。

1890年11月12日狄金森诗集出版。

1891年11月9日狄金森诗集II出版。

1894年11月21日狄金森的书信出版。

1896年9月1日狄金森诗集III出版。

作品风格

狄金森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诗的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经常破格,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名词多用大写(但这个习惯在当时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新奇的比喻随手抛掷,顺心驱使各个领域的词汇(家常或文学的,科学或宗教的),旧字新用,自铸伟词。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分说话。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童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狄金森诗作的音乐性和图象性,成了批评家关注的题目。其诗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另外,狄金森有时会在寄给朋友的诗里会附上“插图”)。因此,有人主张要研究狄金森的诗,必须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为文本,才不致扭曲诗意。

作品出版

作品被发现

狄金森的妹妹-拉维妮雅(Lavinia)认得狄金森的字迹,但她却不了解这些文字代表的是狄金森终其一生的热情。当她发现这个藏着一千多首诗的箱子时,她真的十分震惊。

作品被陆续出版

作品部分诗选

七月回答

哪里是蜜蜂

哪里是红色

哪里是干草?

啊,七月说

哪里是种子

哪里是萌芽

哪里是五月

我让你回答

不-五月说

示我白雪

示我钟铃

示我松鸦!

挑剔的松鸦

哪里是玉米

哪里是薄雾

哪里是芒刺?

这里,年说到。

Answer July -

Where is the Bee -

Where is the Blush -

Where is the Hay

Ah, said July -

Where is the Seed -

Where is the Bud -

Where is the May -

Answer Thee - Me -

Nay - said the May -

Show me the Snow -

Show me the Bells -

Show me the Jay!

Quibbled the Jay -

Where be the Maize -

Where be the Haze -

Where be the Bur

Here - said the year -

意象”这一概念在理解诗歌时非常重要,它是指诗人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简单说来,就是把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狄金森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准确、生动的意象,弥补了诗人生活经历方面的不足,使得她诗歌中的一词一句,一草一木都具有深远的韵味和哲理.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诗人。她本人也被认为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行者。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很少出行,更不要说远行到别处去游历.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又是非常有限的,都是来自于诗人对于自然,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细心观察,尽管如此,狄金森却将这些意象运用得恰如其分,令人无限神往。狄金森曾写过一首题为《我为美而死》的诗,她的一生也正是秉持这样的态度在进行创作。狄金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主要有:死亡意象、家园意象和自然意象。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死亡是人生无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人类对死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将继续下去.而这种认识被作家或是诗人以各种文学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了人类死亡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狄金森年轻的时候。先后经历了家人和恋人的辞世,诗人对死亡带来的痛苦感受至深.在心灵中亥4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诗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三分之一是描述死亡的。诗人运用了死神、死者、葬礼等死亡意象刻画了死亡的多个侧面,探讨了死亡以及生命的真谛。狄金森像许多西方人一样.认为死亡与永生相连.死亡导向永生。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引导人走向死亡世界的死神也不再是面目狰狞,相反,它更像个绅士、朋友、甚至爱人。《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点。在这首诗中,我们发现,死神是一位亲切的车夫,他停住等“我”上去,车里还坐着“永生”。“我”被死神的和蔼和礼貌所打动,决定放弃劳作和休息,_起踏上了死亡的路程。在《放下门闩,啊死神》一诗中,诗人乞求死神打开门闩,让疲惫的人们进去休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停止寻找,停止奔波。在这里,诗人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 而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能得以永生。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

狄金森所刻画的死者形象也不是恐怖骇人的,而是在“安睡”,“面容胜柔嫩花枝”,呈现出一种超凡之美,没有抑郁、腐臭的死亡气息,诗歌的基调变得轻快起来。诗人采取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因在于诗人对于死亡本质的理解,即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特权。

葬礼作为生与死的分水岭,往往是令人心碎的、哀伤的。如在《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一诗中,诗人作为一个死者来感受死神的降临,暗示只有在濒死的时候,人才能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但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我”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但是仍然未能摆脱地狱之门,这也表明了狄金森对死亡的恐怖与绝望。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家园意象分析

家园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居住之所,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心灵归宿。狄金森的家位于小镇的大街上,名叫家宅。除了184O年一1855年随全家迁居快乐街上不太豪华但更宽敞的房子里外,狄金森一直在家宅中居住直至去世。这种几近自闭的生活让她的外部经验极其有限,诗人对家自然会有着很强的依赖。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与家什的名称、建筑词汇以及其他与家居有关的字眼。家作为一个家园概念或符号对狄金森产生了巨大影响,诗人时常在诗中用与家相关的字眼营造家的空间感或安全感. 为读者再现了美丽的家园之梦。

作为一位一生囿于家居的女性,房间是狄金森逃离社会、醉心于诗文的地理场所.同时也是诗人感到安全、静谧的精神空间。房间这个词出现在狄金森的许多诗歌中,但是诗人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往往把它们隐喻化,从而丰富了这些词汇的含义。如在《什么客栈》和《安居雪白光亮的屋子一一》两首诗中,诗人使用人们熟悉的“客栈”与“房间”来象征坟墓,象征人死后的托身之所,这两个意象潜藏着“安全、宁静、温馨、身有所属”之感。这种意识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神秘莫测的死亡时产生的对安全、归属、尊严此类精神的需要。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察觉出狄金森对于死亡的看法:死亡是真实的.人死后并不是踏上寻求天堂的漂泊之路.而是回归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家园:但是死亡者的家园此时变成一种完全封闭的空间.切断了死者与人间的联系,既存在于人间又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陷入一种永恒的孤寂。在狄金森所使用的家园意象中,“门”这个词的意象最为丰富,它可以表达孤独、失去、死亡、安全等等。在《离家多年的我》和《街上,一扇门微微打开》两首诗中,“门”这一意象主要与家园的失落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看来,“门”关系着“存在”的开启与关闭.是生与死的分界:浓厚的家园意识牵引着诗人死去的灵魂。要返回“门”后那熟悉的温暖之中去;曾经的家园近在跟前,但是“门”内和“门”外却是永久的诀别和无法跨越的距离:人因死亡而成为永远的流放者,家园最终存在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

“园林”是一个重要的家园意象。从西方圣经中的伊甸园,到东方神话中众神的花园,“园林”都是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象征着美好、幸福生活的所在。人们通过构建园林意象的方式进行着探索回归幸福的可能,找寻着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狄金森在她的诗歌《另一片天空》中,凭借想象构建了一个远离尘世、仙境般的花园,在那里,时间永恒、鸟语花香,没有黑暗与痛苦,只有阳光与美好。这种理想化的花园正是诗人幻想的心灵栖息场所。用来躲避或减缓外部世界的压力.让心灵获得了一块宁静、幸福、安乐的净土。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分析

将自然作为诗歌的主题,这一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许多大文豪都曾探讨了自然的神秘性以及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作为一名生活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乡下小镇的女诗人,狄金森平日接触最多的、最易观察到的事物便是自然。在诗人身后留下的大量诗篇中,以自然为主题或背景的诗歌有500多首,这些诗歌勾画了乡村中原始的自然风景、花鸟虫草,自然的景致与诗人的情感、心态密切契合,成为诗歌中的重要的艺术符号。

在诗歌中,狄金森有时以花自喻,为花的短暂生涯和不为人知的处境而叹惜,以此影射自己多舛的命运和孤寂的一生。在《多少花儿在林间枯萎》中,诗人惆怅于花儿的凋落而不为人所知,而花儿无声无息的绽放与凋谢,正是诗人一生的折射。在《蜜蜂驶着他亮程的车驾》中,诗人借助花与蜜蜂的意象组合表达了对于理想的爱情模式的理解:飞翔于百花之中的蜜蜂是男性的象征,等待蜜蜂的花则是女性的象征:花总是以庄重的淑女风范出场,时而对求爱者不屑一顾,时而对追求者恋恋不舍。狄金森借这类诗歌竭力说明爱是出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感情驱使,完全无法用理智加以控制或解释。

另外,“果子”意象也反复出现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诗人常常使用“苹果”、“禁果”等词语。很显然,这表明“果子”意象与圣经中提到的禁果的含义是相关联的,但是,诗人不是将其当作引人堕落、诱人犯罪的罪恶源泉,而是坦白自身对于禁果的向往与渴望。在《禁果有一种滋味》一诗中,“禁果”在诗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那是“何等鲜美”! 对禁果的渴求乃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明的渴求。

除了“花”意象、“果子”意象之外,动物意象也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人通过刻画许多易被人忽视的、外表可怕的生物如老鼠、苍蝇、蛇、蜘蛛、蝙蝠等。赋予它们丰富的灵魂、鲜活的生命以表达自身的情感。在《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中,诗人提到了与蛇的相遇,试图与之亲近却受拒绝,这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面对自然时的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恐惧、崇敬以及困惑。而在《我昕到一只苍蝇嗡叫— — 当我死去》中,作者加入了苍蝇这一不起眼的小生灵稀释了死亡的恐怖与阴暗,使死亡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毫无痛觉。苍蝇的闯入以及“嗡嗡”叫声是毫无意义的.这就与意义重大的死亡构成了一种不协调.甚至是滑稽,而这种不协调与滑稽让人感到生命的荒诞与无谓。

总之.死亡意象、家同意象和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中存在的主要意象,借助这些意象,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狄金森诗歌的含义。其中,死亡意象营造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意境.表现出人死后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激励读者去探索人类这一永恒的主题;家园意象表明了诗人的孤独感与不安,以及对安全、稳定、和谐、温馨的家园的寻求:而妙的自然则是诗人的诗歌缪斯,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

代表作品社会评价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著名女诗人,她的诗公开出版后,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她在美国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惠特曼。1984年,美国文学界纪念“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诞生二百周年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同时开辟了“诗人角”,入选的只有惠特曼和狄金森两人。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关键是原文比较多,就拿出了一部分,全文可以找到的。

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周建新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汉译本

  中图分类号: IO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750(2004) 01 - 0095 - 04

  一、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影响及地位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死时默默无闻,1890 年她的第一本诗选集出版,引起轰动,年内再版7 次。1891 年第二本出版,两年内再版5 次,1896 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选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英美意象派将狄金森视为先驱,狄金森再次引人注目。对她的大规模研究始自21 世纪60 年代,以约翰逊( Thomas Johnson)

  编辑出版的三卷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1955)和《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1958)为契机,此后各种研究专著和读本层出不穷,到今天,艾米莉·狄金森已被全面深入研究,影响所及达十几个国家。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经常主办国际性研讨会,还出版半年刊《艾米莉·狄金森通讯》(Emily Dickinson Journal) 。每年都有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竞赛举行,今年已至第八届。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被谱上曲,录成唱碟、磁带和她的朗诵带一起发行,艺术家根据她的诗歌作画,美国邮政局1971 年8 月28 日发行了一枚纪念她的面值8 美分的邮票,她甚至被搬上了舞台。从幼儿园、中学到大学都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的诗歌朗诵会和网上论坛比比皆是。

  二、我国的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中国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则乏善可陈。

  几十年来,虽然大陆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及读本屡屡提及艾米莉·狄金森占重要地位,但多数仅限于粗略介绍,缺乏研究深度。到现在为止,大陆还没出版过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艾米莉·狄金森专著或选集,只有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的王誉公教授2000 年出版了《埃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类和声韵研究》,但该书仅限于粗略的分类和较浅的研究,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其学术价值似未尽人意。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学人对艾米莉·狄金森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引进、介绍而不是研究。从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4 年至今发表的近50 篇有关艾米莉·狄金森的文章,

  除了几篇是写艾米莉·狄金森和中国诗人的比较,其余的文章多是复述或概括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其作者当时意识到与否) ,罕有表达独到见解者。这些文章并不是大陆发表的关于艾米莉·狄金森文章的全部,但考虑到文革结束前中国大陆学界主要关注已有定论的国际性大作家的引进和介绍工作,之后,也未有介绍和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热潮出现,所以这些数字应该可以大概说明问题。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2003 年7月23 日公布的16 个国家的56 名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中,

  中国学者未见榜上有名,这当然不能表明中国没有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专家,但是中国研究她的人数和研究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应该是事实。

  三、五个汉译本

  研究是如此,那么普及情况如何呢 从读者和汉译本的数量和销量上可见一斑。目前,国内互联网论坛上谈及艾米莉·狄金森的不多,参与讨论的人数有限且成员较稳定。如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读书社区上就有不少讨论她的帖子,大多很推崇艾米莉·狄金森,甚至有痴迷者,但所论仅限于欣赏层面,且常常很久都没有新帖发布。而国外论坛上关于她的讨论则要火爆得多,有交流阅读心得,有探讨研究成果,还常有大论战,一般读者、大学生、学者等都加入混战中。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外国女诗人的“难懂”的诗歌能在诗歌相对萎缩的今天吸引这些读者去讨论,这应该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在汉译本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了10 种,其中香港和台湾的各1 种,大陆的8 种。据笔者调查,大陆出的8 种译本中有5 种目前可在书店或出版社买到,即江枫译本(以下简称江译本) 、吴钧陶、吴起仞译本(简称吴译本) 、孙亮译本(简称孙译本) 、王晋华译本(简称王译本) 、蒲隆译本(简称蒲译本) 。8 种译本之间,译诗多有重复,除王译本收诗243 首外,各本收诗一般均在150 首以下。每本印数一般不超过2000 册。印的较多的是王译本(5000 册) 、蒲译本(6000 册) 和江译本。江枫译本最早于1984 年出版,是大陆第一个狄金森诗歌译本,共有三家出版社出版过江枫的三个译本,并有再版,仅湖南文艺出版社的1997 年第二版《狄金森抒情诗选》印数就达8500 册。由此可见狄金森诗歌汉译本还是有不少读者。为了学人研究之便,也给广大读者选购时提供一个参考,现对目前市场在销的5 种译本分别作简单评述。

  江枫译本出现最早,译本最多(三个译本) ,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译本质量无论在普通读者还是在研究同仁中均有良好口碑。江先生是资深诗歌翻译家,对译诗有独到造诣,一向提倡译诗要形神兼似。狄金森诗歌形式短小奇特,表述言简意赅,颇具简约风格。江先生的译文体现了他一向倡导的译诗原则,在形式和选词表述上都尽量与原文契合,所以也具有简约的特点。他对原文的误读很少,所以,他最好的译文能译得很传神,而他再差的译文,即使因为简约过了头而偶有生硬、机械之感,或者对原诗个别字句理解有误,但一般也不会对整首诗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大的影响。这样江译文在总体上就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质量。这恐怕是其译本获得普遍赞誉的重要原因。请看译例:

  (328)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He did not know I saw ——— 他不知道我在瞧———He bit an Angleworm in halves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And ate the fellow ,raw ,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And then he drank a Dew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From a convenient Grass ———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And the hopped sidewise to the Wall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To let a Beetle pass ——— 给一只甲虫让路———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 他用受惊吓的珠子般That hurried all around ——— 滴溜溜转的眼睛———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 I thought ———急促的看了看前后左右———He stirred his Velvet Head 像个遇险人,小心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 ,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I offered him a Crumb 我给他点面包屑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 飞了回去,轻捷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 胜过在海上划桨Too silver for a seam ——— 银光里不见缝隙———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译文在押韵方面与原诗基本一致,表述也简洁。第二节后两句“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比较传神。三、四节叙述顺序与原文不同,但语义接近。第三、四、五节最后一行中的“小心”, “轻捷”,“游泳”被逗号隔开,

  使阅读略有顿挫生硬之感,但同时亦另有其妙。

  蒲隆和江先生一样,同是研究狄金森的专家。江译本是英汉对照本,每首诗按约翰逊编的1955 年版狄金森诗集上的编号,以首行为诗题,很方便读者查找和对照。蒲译本则只有中译文,以译文首行为诗题,将全书71 首译诗用阿拉伯数字从小到大编号,不太方便读者查对原文。蒲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的对称更为严谨。如果说江枫先生时常对译文标点和表述顺序作些微调的话(如上例所示) ,蒲隆则在所有71 首译诗中,不仅对标点和押韵极少调整,而且译文的表述顺序也罕见与原诗不同之处。蒲隆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和狄金森家乡作过狄金森研究,对其诗歌理解很深,比之江先生更少误读。译文虽比不上江的简洁,却比之更流畅。两人相比,如果说江译文得之于简约,失之于生硬的话,蒲译文则是得之于流畅,失之于简约。当然这是指整体而言。对照以下蒲译文与以上江译文:

  (328)

  一只小鸟落向幽径———   他像冒险者一般小心,

  并不知道我在看他——— 我赏他一点面包皮他把根蚯蚓啄成两半他却舒展开羽翼再将他生生吞下, 向家里轻轻划去———接着他顺便从草上轻于分开大海的双桨,

  饮了露珠一颗——— 一片银光不见缝隙———然后又跳到墙边轻于跳离正午沙岸的蝴蝶让一只甲虫爬过——— 游过时没有水花溅起他用疾眼扫视急匆匆东瞟西瞅———如同受惊的珠子,我想———转动他茸茸的头从标点上看,江译文有6 处与原文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二节第三行,第三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和第五节第三行。其中三处(第二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 是在行中加逗号,使“侧身一跳”,“划动着”,“轻捷”在行中独立,这是原文没有的,虽然加逗号并未使语义改变,且可起强调作用,但这既为原文所无,也影响阅读的流畅。对比之下,蒲译文有4 处与原文标点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四节第一行和第五节第三、四行,其实就是将原文5 个行内逗号中的4 个在译文中去掉了,整首译文只剩一个行内逗号,

  译者未多加一个标点,这样,译文可能少了该有的停顿或强调,语义并没变,但却比江译文流畅得多。原文5 个行内逗号(表停顿或强调) ,蒲译文去掉4 个,但其中又在第一节第四行用“生生吞下”来取得原文用词前逗号获得的对“raw”

  的强调,挽回了一点损失。江译文则把原来5 个行内逗号去掉3 个,又另加4 个,译文行内标点就比原文还多,译文很难流畅。押韵方面,两种译文都跟原文一样有一处不押韵,不过江译文不押韵处与原文同,蒲译文是在原文不押韵处押了韵,原文押韵处却不押韵。在表述顺序方面,江译文在第三、四节与原文不一致,也没把第三节第三行内的“Ithought”译出来。蒲译文则与原文一致。

  孙亮译本收诗116 首,正文内是汉英对照,均不设诗标题,无任何编号, 目录中也无编号,只列每首译文首行及其所在页码。该译本最突出的特点是译文抒情优美,具有当代汉语抒情诗的风格。译文形式基本按原文,但不循规蹈矩,表达不像原文简约,而是有含蓄的流利,常常带着抒情,

  具有文学翻译味道,比较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如:

  She rose to His Requirement ———dropt 她迎向他的召唤,抛下了———The Playthings of Her Life 生命中的玩耍嬉戏To take the honorable Work 就这样担当了Of Woman ,and of Wife ——— 光荣的女人,和妻子———If ought She missed in Her new Day , 这崭新的岁月若她还怀念着什么———Of Amplitude ,or Awe — 那广袤的,博大的———Or flrst Prospective —Or the Gold 最初的渴望,如金如翠In using ,wear away , 在磨砺中渐渐黯淡的———It lay unmentioned ———as the Sea 那也都归于静默———如大海Develop Pearl ,and Weed , 生长着水草与珍珠,

  But only to Himself ———be known 而只有他知道———The Fathoms they abide ——— 它们埋藏在怎样的深处———译文标点和押韵均做了灵活处理,字句翻译不是严格的语言学翻译,而是有文学翻译的特点。原文“Requirement”, “Playthings”,“Awe”,“Prospective”均不同程度被作了文学化处理,译文表述具有一种抒情的优美。类似的文学化处理在其他的译文里比比皆是。

网上的资料,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443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1
下一篇2024-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