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习作6新沂的

6上习作6新沂的,第1张

自己选

在合沟镇八杨村有一位普通老人,她一生坎坷辛劳,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新沂,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用手中的神来之剪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描绘了农村丰富的田园风光和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就是我市农民剪纸艺术家——王桂英。



走进王桂英的家,你立刻会被一种浓郁的“乡土风情”所包围,各种各样的剪纸贴上了墙头、玻璃窗和家具上,只要家中有空地,她就将自己最满意的剪纸挂上去,用她的话说:“我喜欢这些剪纸,看着它们我心里踏实。”

王桂英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七岁时,母亲又丢下她离开了人间。童年时代的王桂英没有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唯一的乐趣就是常常翻阅曾经是木匠的父亲留下来的木雕图案和巧手的母亲留下来的一些绣品。也许是父母的遗传因素,刚能走路的王桂英就能拿起剪刀在废纸上学着木雕和绣品的图案剪画儿,从此便开始了她与剪纸的一世情缘。

六十年来,剪刀在她手中好像有了灵性,争奇斗艳的团花,张牙舞爪的龙,凌空飞翔的凤,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双喜图案,令人眼花缭乱。



王桂英的剪纸不描不画,不依靠其它辅助工具,就是一把剪刀,随心所欲,见啥剪啥,保持了原生态剪纸艺术的原汁原味,用她自己的话说:铰心里想的,眼前过的,铰的就是平常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王桂英剪纸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之前她的作品内容多局限在传统的剪窗花,偶尔有涉及一些民间故事的题材。有一次,一位参观者说:“你的剪纸能不能再现代些啊!”就是这句话点拨了王桂英思绪:剪纸是手工的,工艺当然不可以现代化,但内容可以“现代”啊。从此,她的剪纸作品有了新的源泉:《摊煎饼》、《猪肥人富》、《麦地打药》、《端午送艾》、《粮归仓》等一幅幅源于生活的创意作品,带着生活的纯朴,带着泥土的芳香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把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近几年来,她创作的《打场》、《翻山芋》、《洗被单》、《农家乐》、《农村四季喜事多》等近百件作品在国际国内展出中频获大奖,有多幅作品被北京等地美术馆及国际友人收藏。

王桂英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其生平与业绩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其作品多次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民间艺术博览会展出。上海、江苏、台湾等地的众多媒体都专程采访过她,其中一家电视台甚至在她家呆了半年多,只为给她录制个专题片……然而王桂英并没有自我陶醉,她依然像平常一样,过着平淡且清贫的生活,她也想过卖自己的作品改善生活,然而她只卖给甚至是赠送给懂得欣赏的人,并不为了生活亵渎自己的作品。



王桂英的剪纸创作其实也有过中断,那是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她的剪纸作为“旧文化”而被禁止。“那段时间,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剪纸,精神的空虚难以表白”王桂英说,“现在好了,党和政府支持我,我就要用手中的剪刀为时代服务。”

刚到王桂英家的时候,她正在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而创作一组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剪纸作品。就在记者感叹不已的时候,老人又拿出了一组“迎奥运”的作品来。同行的一位记者指着一幅名叫《球赛》的作品问她:“你这么大岁数也喜欢足球?”邻居的一位姑娘插了一句:“为了剪这幅画,大娘抱着电视看了一周的球赛!”大伙笑了,王桂英也笑了。“创作离不开生活!”她指着那一组“迎十七大”的作品说,“为了这几幅画,我还专程骑着自行车在市区和开发区转了好几天呢。”



王桂英告诉记者,她希望能够将“迎奥运”剪纸作品亲手送给运动场上的“英雄们”,希望自己将来能办个个人剪纸展。采访中,记者却从老人言语之外深深地感受到,其实老人最大的希望是剪纸事业能后继有人。采访中,年已古稀的王桂英曾不止一次的叹息:现在主动来找她学剪纸的年轻人不多了。为了弘扬剪纸艺术,让青少年们能喜欢和学习剪纸艺术, 王桂英老人主动与当地的中心小学联系,当起了学校义务辅导员,每周六下午,她都按时给剪纸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95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