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民生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关于教师节的诗歌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9-21 11:58
大约五分钟的~~~~~
提问者: 515385503 - 三级最佳答案★★赞美老师诗一:★★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赞美老师诗二:★★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老师我们爱您!
★★赞美老师诗三:★★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诗四:★★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赞美老师诗五:★★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赞美老师诗六:★★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赞美老师诗七:★★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八:★★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你是腊烛,
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
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思念园丁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
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您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里。
服饰依旧,容光依旧。您那熟悉的板书、熟悉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牵向往昔的学生时代。哦,老师……
怀念您,亲爱的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它们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仰慕园丁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
我的老师您。
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啊,老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
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赞颂园丁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祝 愿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歌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忠心的祝愿。
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日的祝贺!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
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教师节诗歌二首
(一)
传说天使下界的时候会唱动听的歌
我刚巧从那岔道口经过
枝头清冷 寂寞相和
一朵梧桐花的幽香
一缕透净的微光
你叠了只纸鹤握在手上
笑容悠长
呵,这是怎样的静谧与喧狂
热闹的孤独凝望远方
我不能把你想成雕塑或者别的
像千万种行走一样
轨迹曲折而必有自己的方向
常问,到底什么才值得赞美
默默无闻还是惊天动地
啊,我简直无法用思想勾勒
忽然,你就回头
微笑浮在窗口
只要一个比喻
只要一种想象
最动人的希冀原来是不经意的一眸
激情沉淀,又上心头
(二)
我不知道最美的语言生在何处
韵脚纷纷散落
我只听到麻雀的叫声歇在窗口
梦中是梧桐花的一朵
或者还有星星
以及灯火
各自闪着各自的光
清冷抑或温存
不是因为执着你才固守沉默
不是因为幻想你才有些喧狂
像所有的人一样
你平凡又不平凡
开拓着自己的方向
无须景仰的目光
也不用那么仰望
风吹过,雨停落
隔岸飘来微云一抹
教师节诗歌—教师礼赞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
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
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多少个不眼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
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
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那阳光融化冷漠的冰雪,
你是那向导引人走出科学的迷宫。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
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致桑树
当你努力长出一片新的叶
就迫不及待的召唤我
看着我
嚼碎你的奉献
当你为我有结出一颗红葚
就欣喜的
召唤我
听着我
贪婪的咀嚼的响声
多少的日夜里
你喂饱了我晶莹剔透的身体
自己慢慢老去
却从未抱怨只字片语
也不期许
永恒于我的记忆
懵懂的我并无一言半辞
专执于年少的游戏
不觉中天荒地老
也退却在了遥远的天际
直到懂得为你流泪的今天
今天
我才知
我是你永远的蚕
离不了你香甜的肩
躲在你柔软而结实的支腋
享受你撑开的巨大的冠
筛下的阳光碎影
温暖我每一个无知梦幻
啊
直到今天
今天
我才懂得为你流泪
我才知
我是你永远的蚕
我昂起小小的、晶亮的头
却仍说不出任何
爱的语言
1、《汨罗殇》
作者:子钊
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我唯一没有去好好触碰的是屈原。
即便每年都不会落下端午节,每年都少不了去品食甜糯糯的粽子,但就是不曾细细研读过他的作品,甚至,故意有些逃避。
逃避的原因有很多,一开始因为那艰深晦涩的《离骚》,语文课上要求整篇背诵的痛苦记忆犹新,至今我都认为让学生去攻克那么远古的文字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对文意的不理解和难以产生的共鸣是现在学生学习屈原的最大障碍;
另一个原因,是我在终于似懂非懂的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后,他于诗作及人生经历中永远缠绕的刻骨之愁,让我在读惯了李白的浪漫后有些无法接受。
屈原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嫉恨和猜疑中度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中国是有着许多充分的理由去忽略一个诗人。
诸侯并起,雄主争霸,杀伐暴戾才是那个年代应该有的主题。可是,在一片冷漠的剑戈交错中,就真的不允许哪怕一点点诗意的斑斓吗?
因此,让我索性放下最初的印象,来对这位伟大的诗者做一番恭敬的聆听。
《九歌》应该算是屈原的成名作了,这部根据民间祭神的乐歌改编而成的诗作,向来以华美著称于中国文学史,也让屈原的名声传到了楚怀王的耳朵里。于是屈原被封为左徒,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当时,屈原不过二十岁出头。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一个具有无限才情的年轻人,这时必然要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于是为了楚国富强,屈原开始谋求变法。
屈原变法的内容从很多方面与商鞅的变法相似,主张削弱旧贵族权利,举贤授能。这段故事即便放在今天我们也会猜到结局,屈原的这些举措势必触动了贵族的权威,于是,屈原被流言包围,被怀王疏远,从精神上被处以一次流放。
这里便包含着郭沫若笔下那个很有名的故事,张仪使楚,以重金收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陷害屈原,随后屈原便遭流放。
我对于屈原被流放的这段经历写的很简单,但屈原本身所经历的却一定不简单。我相信对于屈原来说,真正痛苦的不是被驱赶的身体,而是被放逐的忠心。
像屈原这样的诗者,我总认为还是不要参与政治的好,诗人太浪漫,政治太现实,当以浪漫的灵魂去招惹现实,灵魂必定跌的粉碎。
屈原正是重复了中国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他们把自己作为文学家的品格寄托于无情的政治,而政治恰恰无法给这种品格以滋长的土壤,因此最终结出苦涩悲情的果实。
文学家,尤其是诗人,他们的全部生命精力来源于那种最纯粹的浪漫。因为浪漫,他们走在文化的长途,喝酒、高歌,在醉着的梦里吟诗作词。当然,这需要生活在一个温和华贵的年代。
但很可惜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文人终生都在颠沛中挣扎,他们几经彷徨,他们在精神上一次次遭受重击,在人生即将垮掉的时候,又往往用自己仅存的文化力量去做最后的反抗,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屈原选择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我想那应该是一个天空也尤为阴郁的日子。涛涛汨罗江水,也应该翻滚的更加壮阔,为了一具即将覆灭的高贵的文化躯体。
事实上,屈原投江是在楚国国都被破的第二年。那么,我们很容易猜测到这一年来屈原可能经历的精神折磨,对家国复兴的无望,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对人生意义的疑惑,这是最后禁锢了屈原希望的三道枷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文化造诣及家国气节都足以令人仰望。
尽管从现在的角度讲,屈原负累一生的国在今天的意义上根本不算一个独立的国,但对于后世的百姓来说,什么家国情仇,什么杀戮征伐,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前都已不那么重要,我们怀念并一直守护的,是文化的丰碑!
是的,文化的力量就是这么奇怪,文化的缔造者也因此显得奇怪,奇怪到那么不为世人所理解。
读过屈原的作品,很多人会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份贵族的气息,一份属于文人的自负。这种自负在那样的楚国必定得不到理解,这也导致了屈原和中国其他文人同样的悲剧境地:
一个理想化的文学家,他的志向和人生选择总是超前的,这种超前以文化为底蕴,以蓬勃的创作精力和政治抱负作为手段,在历史的潮流中与命运抗争。
而当抗争失败,或是在抗争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那么文人那颗柔弱的心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了理想幻灭的痛楚,走向毁灭便成了一种必然。
这种悲剧很遗憾的在屈原身上率先上演,但屈原仅仅是作为起点,而后的几千年,千千万万的中国文人几乎都走向这一深渊,贬官的文化现象由汨罗江旁的纵身一跃开始,终于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或许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纪念屈原的原因,他的忧国忧民,他的上下求索,更因他身上那些文人共有的气质、遭遇。在官本位盛行的古代中国,文化的存在既辉煌又可悲,而缔造文化的那些远去的背影,他们的气节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屈原的气节也正是众多文人所具备的气节,中国文人最可敬的地方,是把自身的文学修养上升为一种文化人格,构成这种文化人格的一个基本要素便是宽阔的胸怀和艰辛的生命长度。
他们所附着的年代给予了他们特殊的生命长度去体验生命情绪,体验生命的薄厚,最后转换成文字,继续活在后人的口耳相传中。
我们尊敬这样可歌可泣的文化人格。在最早学习《离骚》时,我一度将屈原最后的命运粗浅的定义为愚忠,现在想来才知道自己的可笑。
如屈原一般的文化人格,在政治与文学的矛盾无法统一时,离去,可能才给了世人一个真正的答案——文化气节,永远不能让位于政治;文化人格,永远要以不朽的状态完成屹立。
公元前278年,汨罗江岸,殇歌一阕。六十二岁的老人毅然决然,或许,稍稍停留,看一眼自己创造的文化,那样高贵,不屈不饶。末了,再无遗憾,从此退出了政治的舞台,攀上了文化的巅峰……
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作者:白云书屋
屈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上,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上。我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橘颂》。
那是我还没走进大学门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河南大学(当时的开封师院)自己油印的《屈原作品选注》,那是手刻写的,字体非常工整,里面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卜居》、《渔夫》几个部分。
我当时看了里面所有的内容,《橘颂》更是成了我刻骨铭心记忆之一的作品。
《橘颂》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它作品大都是后期的),不论从情调还是内容来看,都独具一格,全诗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气息和蔑视一切的气概。
更为重要的是,屈原以借物寓志的手法,通过对橘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橘颂》堪称为千古咏物之始祖。
在描绘橘树的形象时,说它“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这不仅描绘出橘树的生机勃勃的外在形象美,从中也反映出他举贤授能的思想。
在刻画橘树的性格时,说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一句是赞橘的内在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这是橘树长成后的气节,也印证了屈原的一生。
“独立不迁”是屈原最可贵、最难得的志向,这与他以后的作品思想形成了一体。诗的最后表达了以橘为友为师的愿望:“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这,更是作者在赞美自己正直无私、横而不流的精神。
全首诗来看,屈原对橘树进行了拟人化的赞美,是咏物言志的典范。它结构分明,由“物”的外形美写到它的内在美;由物及人,整个诗的思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真正体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诗歌创作原则。
对屈原的赞美无需多说,我只是想在此借屈原的诗作来反省一下我们的诗作。
我在“好心情”上经常看诗,有一些诗作我实在不敢苟同。
明明很清楚的东西,却被作者写得糊里糊涂,几句能表白的东西,却被拉成“长篇大论”,完全失去了诗语言的凝练与含蓄美,失去了诗明朗的意境,更是失去了作品的思想性。
端午节,我们怀念屈原,不能只记得他跳汨罗江,只记得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后期思想,对一些文学爱好者还要多记一记他的《橘颂》,多了解一些咏物诗的写法,多了解一些写诗做人的要领,多写出一些语言美和思想美结合的好作品。
3、吊屈原文
作者:(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唿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译: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
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
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
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
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
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够和谁说呢?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
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与水蛭、蚯蚓?
我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
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
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4、吊屈原文
作者:(唐)柳宗元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光。
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华虫荐壤兮,进御羔袖。牝鸡咿嚘兮,孤雄束咮。哇咬环观兮,蒙耳大吕。堇喙以为羞兮,焚弃稷黍。岸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陷涂藉秽兮,荣若绣黼。榱折火烈兮,娱娱笑舞。谗巧之哓哓兮,惑以为咸池。
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谓谟言之怪诞兮,反寘瑱而远违。匿重痼以讳避兮,进俞缓之不可为。
何先生之凛凛兮,厉针石而从之。但仲尼之去鲁兮,曰吾行之迟迟。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议夫子兮,曰胡隐忍而怀斯。惟达人之卓轨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从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
立而视其覆坠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穷与达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义。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贰。沈璜瘗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托遗编而叹喟兮,涣余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驱诡怪兮,夫孰救于崩亡。何挥霍夫雷电兮,苟为是之荒茫。耀夸辞之党朗兮,世果以是之为狂。
哀余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谅先生之不言兮,后之人又何望。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芊为屈之几何兮,胡独焚其中肠。
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尔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俞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
译:
在先生死去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啊,我再次被贬逐乘船来到湘江。在汨罗江畔寻找先生的遗迹啊,采摘了杜蘅杜若向你祭献芳香。愿你在冥冥之中能体会我怀念你的心情啊,让我荣幸地向你倾诉衷肠。
先生不肯屈从世俗啊,只遵循自己的政治主张。国家残破动乱啊,你遇上的世道就像长期生了重病一样。华贵的礼服被丢弃在地上啊,却喜欢穿那羊羔皮做袖口的 粗劣衣裳。母鸡咯咯乱叫啊,孤单的公鸡嘴巴却被捆绑。
粗俗的民间歌曲围着欣赏啊,却捂着耳朵不愿听那高雅的庙堂乐章。把有毒的鸟头鸟喙当作美好的食物啊, 却焚烧抛弃真正的食粮。明明是牢狱却不知躲避啊,却放着宫殿不去住。
隐在污泥里坐卧在肮脏的地方啊,却荣耀得像穿上绣着花纹的礼服一样。房屋的椽子烧断 了,烈火熊熊燃烧啊,却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谗言巧语喧嚣刺耳啊,却把它当作上古名乐来欣赏。
把谄媚讨好点头哈腰的小人啊,看成比西施还漂亮。把治国良言当 作奇谈怪论啊,反而避开用美玉把耳朵堵上。得了重病还瞒着不承认啊,就是请来名医俞跗、秦缓也没法想。
为什么像先生这样令人钦敬的人 啊,还偏要磨砺针石去医治那不可救药的创伤?
正像仲尼被迫离开鲁国啊,还依依不舍说“让我慢慢离开这个地方”。柳下惠奉行“直道”啊,又到哪里去才能实现 他的主张?
现在世上的人议论先生啊,都说为什么遭受这样的痛苦还关怀楚国的兴亡。
通达事理的人高明特异啊,本来就为知识浅薄的人不敢想像。抛弃祖国追求个 人的私利啊,
我知道先生决不会这样。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啊,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无论是得志或失意志向都不变啊,始终信守大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何况先生是那样忠心耿耿啊,宁愿赴死心也不会两样。沉入水中埋在土里的美玉啊,谁能说就暗淡无光?香草虽然被贮藏起来了啊,怎会因时间久而失去芳香?
先生的容貌虽然不能看见啊,但是读你的文章仍像见到你一样。捧着你的遗作感慨叹息啊,我止不住眼中的热泪直淌。
你指斥星辰追问怪异啊,又哪能挽救国家的 崩溃灭亡?你为什么要驱动雷霆啊,只因为希望在那茫茫宇宙中能找到你的理想。你的文章词藻华丽充满着幻想啊,世上的一般人果真以为你在发狂。
感叹我内心的 不平啊,暗自满怀愤怒而更加悲伤。想当初先生如不写下这些文章啊,后世的人又怎么把你敬仰?
既然爱国的热情在你的内心激荡啊,要强压它也不能久长。从芈姓 到屈姓楚国的同宗贵族有多少啊,为什么独有你为国担忧内心像在燃烧一样。
我感叹现在做官的人啊,有谁把时政的好坏放在心上。享受国君的俸禄惟恐不优厚啊,只是担心自己在官场中不能青云直上。
离开京城我心情郁结默默无言啊,因为已实现不了我的主张。既然这种苟且偷安的风气无法除去啊,想起先生的遭遇我的郁结心情可以暂时丢一旁。
5、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作者: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
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
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
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
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
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
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
“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ur]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公元701—公元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ur]。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考据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
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
时代理想的艺术升华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古风》之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襄阳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他的《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即使写失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出现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等意象,以及拔剑四顾的雄姿,扬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壮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豁然开朗的开阔处着笔,写出了一个初上征途的青年富于展望的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概述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学
1世纪前后,朝鲜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朝鲜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三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仍,至 7世纪由新罗实现了统一三国。后又有后三国的纷争。10世纪初,高丽王朝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都传入三国。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丽首先使用汉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诗《黄鸟歌》;后又有定法师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其他著作方面,高句丽还有前后两次的史书《留记》和《新集》(已佚)的编纂。百济的文化也很发达。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4世纪, 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7世纪中叶, 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三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大量的口头歌谣和被文学史家统称为“说话”的各类传说故事。这些“说话”大致可分为建国说话、英雄说话和民间说话三类。三国开国的始祖,功勋卓著的将军,机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传说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动,带有奇异的神话色彩,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深远影响。三国的民间歌谣,著名的有高句丽的《来远城歌》、百济的《井邑词》和新罗的《会苏曲》等。被记录为乡歌形式的《薯童谣》和《风谣》,也属民谣范畴。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谣、抒情歌谣和爱国歌谣。
高丽时期的文学
繁荣的起始
高丽于 918年建国,1392年灭亡,历474年。朝鲜文学的繁荣,始于这个时期。继新罗乡歌之后,产生了高丽歌谣、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样式的国语诗歌。高丽歌谣长期流传民间,又称俗谣和长歌,内容无贵族士大夫气,敢于大胆地表现爱情。景几何体诗歌因段末附有朝鲜语气词“景几何如”而得名;由于第一篇作品题名《翰林别曲》,又称翰林别曲体。最早创作于13世纪,内容充满贵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乡札”和汉文的混用。它上承乡歌,下启时调和歌辞,在国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时调在高丽末期出现,是只有三行的短诗。出现后经久不衰,后来行于李朝一世。忠于高句丽的几个大儒多采用这一形式表白忠节,为高丽王朝唱着挽歌。高丽历代国王都重视文教,奖励学问。935年太建祖王兴设学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鲜的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以科举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设修书院;992年设国子监,并选拔优秀生徒送中国留学;又在文臣中行月课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诗三篇,赋一篇。穆宗时,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第一个创立私学;随后又有不少儒学者效法。朝鲜的汉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纪
12世纪初,金富轼完成他的《三国史记》的编纂;13世纪僧一然的私家史书《三国遗事》问世。两部书中运用文学笔法撰写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高丽散文的成就。这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汉文诗歌。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高兆基、郑袭明、郭舆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他们以清新的风格、浓厚的抒情色彩,开一代诗风。12世纪末,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以郑仲夫为首的武臣之乱,形成长期的武臣专政。文人遭到残酷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迹山林。他们和当权者处于对立地位,组织一些文人小团体,通过创作发泄心中的愤怨。同时,由于有了广泛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时期相比,不仅作品的题材范围扩大,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现实的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隐逸思想开始抬头,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田园诗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著名诗人李奎报对贫苦无告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残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贪官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贫富的不均、外敌的入侵,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他写京城权势之家,财宝山积,在农民“饥仆不自救”的时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饲马喂狗,指出这是“假人手上劳,妄谓能自富”(《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而一些咏史、咏物和抒怀之作,也无不有所指而发。李奎报的创作为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传入
高丽末期,中国程朱理学传入朝鲜。文坛的中心人物李齐贤、李谷、李穑等对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认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他在中国住了26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在朝鲜绝少有人措手的词和乐府诗。他同情善良,指斥不义,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怀的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李谷也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长诗《橡栗歌》描绘了农村一幅悲惨景象,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还有崔瀣、郑枢、李崇仁、元天锡等。郑枢原是谏官,因直言犯上被贬。他的诗大胆抨击时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诗《蛙夜鸣》和五言诗《污吏》,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高丽末叶社会的真实写照。
稗说文学
在朝鲜古典文学中,稗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始于高丽,盛于李朝。从12世纪起,先后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出现。这一体裁,有类于中国的笔记文学,史话、诗文评论、人物轶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莫不包罗其中。带头创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作家,他们打破风靡一时的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至李朝,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促进了小说的产生。
李朝时期的文学
14世纪
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李朝文学可以说是在和道学家的激烈斗争中向前发展的。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朝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长期对文化的垄断。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至此已成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诚、周世鹏、李为代表的粉饰太平、宣扬人伦世教的“道学诗歌”和“江湖诗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为代表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等平民、妇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爱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时调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这一体裁的代表作家。18世纪时调开始普及到庶民阶层。金天泽、金寿长领导的“敬亭山歌坛”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歌辞体诗歌是李朝时代的首创,在音律、格式上都更为自由,没有长短、行数的限制;抒情、叙事均能运用自如。郑澈、朴仁老两人的创作成就,为这一体裁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澈的歌辞以描写山河的壮丽和感情的真切取胜,朴仁老则用来歌颂反侵略战争,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后来的“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朝的汉诗已不能独步诗坛。但是,文人中写汉诗的仍属多数,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随着李朝政权的巩固和新贵族集团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又烈,从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连续不断的“士祸、党争”几乎把他们都卷了进去。政治的黑暗,战争的破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决定了李朝汉诗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时习、南孝温以及被称为“海东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汉等为代表。他们一反前期的郑道传、权近、卞季良歌功颂德派的诗风,把权贵势力的骄奢*逸、富人的贪得无厌、下层人民惨遭迫害的痛苦,摄入作品之中,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叹》、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记事》和成侃的一些诗,描绘出李朝社会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成侃的爱情诗,姜希孟的田园诗,也很有特色。
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中叶以后,兴起学唐诗风,白光勋、崔庆昌、李达倡导最力,时号“三唐诗人”。由于身世际遇的不佳,他们的作品都流露着明显的不满现实的倾向。被称为“四大家”的申钦、李廷龟、张维、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诗的,都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诗歌的醇正之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主要以文章出名。诗歌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崔、车天辂、柳梦寅、鱼无迹、权等人。权是李朝的重要诗人,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终因写诗讥讽当权者而遭杀害。在这个时期,爱国主义诗歌放射出了异彩。李舜臣的 《闲山岛》、 西山大师的《过王将军墓》、李安纳的《从军行》,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壮志凌云的气概。女诗人李玉峰以及郑澈、赵宪、林悌、朴仁老、金德龄、郭再、金尚宪等都写出了一些爱国的汉诗。
实学派思想
18世纪实学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一次接近于近代思想的启蒙运动。实学派代表作家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学问,主张实行强国富民的社会改革。在文学上,反对模仿和形式主义,鄙薄“拟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创新。朴趾源和丁若镛是实学派文学的两个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讽刺的笔法揭露种种腐败现象和弊端的汉文小说,丁若镛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的汉诗,不论是揭露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批判的尖锐性,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继承实学派文学传统的有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李家焕、李学逵、申纬、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时的作家。洪良浩的诗《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灾、官租和统治阶级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的惨状,很有代表性。
小说
小说这一体裁,至15世纪才出现,是从以成的《慵斋丛话》为代表的大量涌现的稗说文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也有中国小说的影响。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爱国精神的高涨,是促使小说繁荣的的社会原因。金时习用汉文创作的《金鳌新话》是小说体裁的嚆矢。几十年以后,有林悌的寓言小说《鼠狱说》、《花史》等问世。不久,又出现了许筠的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后三部小说都取材社会生活。《洪吉童传》不但更具备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写人民反抗的作品。据说许筠在写作之前熟读过中国小说《水浒》。爱国主义的小说也已出现。反映壬辰战争的《壬辰录》和反映丙子战争的《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塑造了一系列抗击外敌的、爱国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传着《天君衍义》、《忠孝录》和《彰善感义录》之类的炫耀荣华富贵、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作品。金万重是朝鲜最著名的小说家,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前者写贵族家庭的冲突,影射宫廷内部的黑暗和倾轧,有一定的暴露意义;后者的爱情描写,虽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倾向,但是也表现了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作品还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金万重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坚持用国语写作,并将中世纪的长篇小说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繁盛期
18世纪是朝鲜小说文学的繁盛期,而属于个人的创作却少了起来。著名的三大传《兴夫传》、《沈清传》、《春香传》以及《兔子传》、《孔菊与潘菊》、《蔷花红莲传》等作品,都是经过民间长期流传而逐渐加工、润色成书的。描写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爱憎和理想,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春香传》是朝鲜文学史上的名著,书中所歌颂的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通过反对封建门第、身份观念和残暴势力的*虐表现出来的,也就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春香这一艺术形象,已成为美丽、贞节的象征,为朝鲜家喻户晓。李朝末期,小说继续繁荣不衰,多数是写爱情的所谓“艳情小说”。佚名作品《彩凤感别曲》通过一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揭露了李朝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吏卖官鬻爵的丑恶行为。这部小说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摆脱了中世纪小说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说。
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古·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乐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七绝·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律·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五律·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事迹: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白居易: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上三田下缶)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并序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