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男友的现女友总爱关注我的任何信息,是什么心理?

前男友的现女友总爱关注我的任何信息,是什么心理?,第1张

三种心态:第一种就是想知道他的男朋友喜欢你那一点 你有什么优点 这是一种观察的态度 第二种:把你和她自己来比较 我是不是比你漂亮 比你优秀 有点嫉妒 同时带有一点不自信 第三种:调查自己的男朋友是不是还在关注您 同时也在关注您是不是对前男友还有不有联系

1 文言文中,“子”“某”分别是什么意思

①幼小的,小的(例:子畜)

②对人的称呼(例:士子)

③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孔子)

④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子丑寅卯)

⑤你(例:执子之手)

⑥孔子的专称(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⑦儿女(例:孀妻弱子)

⑧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例: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⑨作姓。

⑩ 通“慈“(例:天迪从子保。——《书·召诰》)

⑪结果实(例:。。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⑫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①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②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多表谦虚之意(例: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虚指代词(例:某人)

参考资料:

1 /linkurl=dFZrmsYFEQb_WYYYIKJDfb7cHiB5Tr7VJxz4yghy0PNIAM0Gr5k2FfJyqpCrYnnBlQZis5336Kw3TSMzuIc_6zJ-UC0YL1GpdKxIgH_bP0q(--子)

2 /linkurl=Ky4u4jTo5prKb9O0ODEfWR-9G5ENN73iN33Wf8tDIgU-H6BQHoYCv1WCmxmZlp4z4pbylbhVkAwn90p6E9KYe7Nvj1nBm7dlLCBfg0A3(--某)

2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

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相关词条。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5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是寡人之过中是指示代词应该翻译成这而不是这是把是翻译成这是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翻译而得的一个错误,有些时候翻译句子而得的并不能从中直接提取单字,但绝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

6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7 文言文里某启是什么意思

古人书信的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

“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启(qǐ),汉字。基本字义有:1、打开;2、开始;3、开导;4、陈述;5、书信;6、姓氏;7、夏朝君王之一。

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启齿。

也表达为亲启,亲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īn qǐ。意思是除了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请勿打开该信函阅读,另外也请收信人不要张扬信中内容。

扩展资料:

动词性

1、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手(又),左边是户(双扇为户,单扇为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本义:开,打开。

启,开也。——《说文》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魏王曰:‘书中必有情节,不启不明。’”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启

8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么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有以下几种:

1、表示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

例句:

(1)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2)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表示假设。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

例句:汝仔细找寻,或能找到。

3、间或,有时。

例句:

(1)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读音:[huò ]

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9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第一个:

睡前打电话。

他:我睡不着。

我:想什么呢?

他:因为你不是我的。

我:那你现在可以安心睡了……

第二个:

在一个星期五的早晨,刚睡醒,在床上发短信聊天,突然来一句“做我女朋友吧!”傻掉……这个时候脑袋里冒出来一句哪里看到的话:我牙还没有刷呢!然后就谈到现在,三年了~

第三个:

他把自己灌醉,我把他拖上TAXI,问他家在哪他装醉不出声,结果只好拖到我家,把他扔床上。我在沙 发上躺着看了一夜电视,到天亮跑进房一看,他还是昨晚那个姿势,估计真醉了。我决定不委屈自己,凭啥女生睡沙 发啊,我爬上床趴在他身边的空地儿上准备补眠。可耳朵居然隔着床垫听到他打雷一样的心跳声,这小子居然装睡!

第四个:

中学同学,他是班长。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他拿着话筒说了一堆客套的废话,然后左手顺手一拉扯住我,当着老师同学的面说“作我女朋友吧”,我下不来台,加上确实也不讨厌他,就糊里糊涂答应了。

这厮过了好几天才跟我说,拉错人了,要拉的是另一个MM(我和他的共同好朋友),不过会对我负责的。天地良心,当时我和他什么都没发生。现在结婚3个月了。

第五个:

每年问几次:让我照顾你好么?问到第5年,实在扛不住了,短信回之:好。他立刻昭告天下,通知了几乎所有老同学。

结果我大半夜收到无数嘲笑短信:俩大龄青年玩初恋,还好意思拿出来炫!

第六个:

一直都是好朋友,有一年我面对工作危机非常恐慌,于是短信跟他诉苦,最后问:要是我没工作了,跟你蹭饭行不行?没想到他马上打电话过来:喝粥行吗? 我说:行。然后就……现在结婚N年了。

第七个:

两人打游戏打得忘乎所以,双人打,雷电,用一台电脑。

打着打着我站着打了,当时打得很投入,大概坐久了累。

“你站着不累啊,坐着打。”

于是,被拉到了一只腿上。

第八个: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感冒了,他带我去坐旋转的风车,风车速度不快,但是去到最高点的时候,他挨过来,对我说:“能不能把你的感冒传给我?”

我正呆着,他就吻下来了……

第九个:

初中同学,毕业许久不曾见面,然后有一次同学聚会后各留了QQ,于是上网聊天。

他:你怎么不找男朋友?

我:……

他: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

我:只要我看顺眼就行。

他:觉得我顺眼吗?

我:挺顺眼(当然只是单纯地回答他蛮顺眼的问题,没想得那么深)。

他:那就做我女朋友吧!

我:……

他:半小时后来你家,你出来。

半小时后他果然出现在我家楼下,一见就被搂住然后被按在墙上kiss。我当时完全蒙掉,就呆呆地盯着他看,就好上了~

第十个:

我们原本是同事。有次单位聚会,刚好那段时间我心情不好,喝了很多酒,喝醉了,他住我附近,送我回去的路上我就对他说:“我再也不拒绝相亲了,活的那么累,干脆嫁人算了。”然后他就说:“那先考虑一下我行不?”我马上说行!然后他送我回家,在门口说你现在醉了,等清醒后再答复我吧。第二天他在楼上的办公室发个短信:“我昨天说的你考虑得怎样?我是很认真的,如果你不同意,就算了。”然后我回了个:“好!”我们就开始了,再后来我就成了他老婆了!

第十一个:

男:我想找个爱我的人做妻子,找个我爱的人做情人,你愿不愿意做兼职?

女:(羞涩)

男:不说话用肢体语言也行,点头是同意,摇头是不反对,不点头也不摇头是默认。

女:·#¥%……—(愣,继而暴走)

男:默认了?

女:我怎么就认识了你这么个家伙呢?(抓狂,最终同意)(呵呵~看到甜蜜了额 )

第十二个:

我和bf是高中同学 但从来不认识毕业后偶然在一起打工,一天我嗓子疼,想吃冰激淩。

他:嗓子疼不许吃凉的。

我:干吗管我!

他:你得聼我话…

我:无语…

他送我回家的路上,聊起各自的初恋~他很难受像个小孩,我哄他劝他,怎麽也不行。后来我说:要不亲亲你吧。然后他亲了我(脸)…

快3年了~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那你也挺主动的哈~)

第十三个:

我和他前12年都是校友!居然不认识!呵呵 后来在高中校友录里碰到了。他已经读研了。我大三…

俩奔三的人一顿感慨。约了放假回家一起吃麻辣拌。一个月的聊天记录600多页…俩话痨…

有一天发着发着信息他突然说被你KO了。

从此深夜里有人思念 o(∩_∩)o

第十四个:

我同学追他们班的女生,那个女生不同意,还说:“立刻在我眼前消失。” 然后那个男的就拉开窗户,跳出去了。(2楼) 结果,骨折了,住了一个月院。出来就成了。(这个满强)

第十五个:

他教我高数,让我背公式,背错了,要受惩罚,然后我的初吻就被抢走了 第一次知道接吻要把舌头伸进别人嘴里 (单纯的娃啊~)

第十六个:

她:帮个忙行吗?

他:帮什么忙啊?

她:帮我拿一下我的手,好吗?

他:嗯。

就这样

第十七个:

男:你知道自己喜欢的人站在面前连手都不能牵有多痛苦吗?

女:(真是挺可怜啊)

然后手伸了过去

一月以后~

男:你知道只能牵自己喜欢的人的手而不能吻她多痛苦吗?

女:(真的有点可怜啊)

然后被吻了

终于在一起了

现在两年了

第十八个:

高考毕业之后,他邀请我去吃冷饮。

他:凉吗?

我:凉!

他:我给你捂捂!

他就强有力地抱住我打kiss~到现在有两年半了。

第十九个:

和他四年同学,一直都是很铁的哥们,后来我过生日,他说要送我生日礼物,于是就kiss了我!

他还说以前祝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的。晕倒!

第二十个:

当时我们还没在一起的时候,俩人一起走,我总能遇到狗的便便。在我将要踩到的那一刻,他就一把把我拉开。拉着拉着就牵手了~现在再遇到,他看着我踩上去,然后大笑

第二十一个:

每次出去她都故意穿很少,宁夏这死天气,现在冷的要命,然后她就说,给我暖手!!!

现在还是这样,以后什么样就不知道了~

第二十二个:

我的版本(男友是好学生,我学习比较烂,我们同桌)

他:好好学习!!!

我:为什么?

他:我想和你一起上大学~

我:为什么?

他: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为什么?

他:我喜欢你

我们好了5年了,而且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

第二十三个:

我发消息:小排骨做我女朋友吧

她愣了半天没回

我继续:快说好,不然宰了你!

她回:- -# 好

第二十四个:

他问我饿不饿。

我说还好。

他:要不要吃糖?我口袋里有好好吃的糖哦!

我:那赶快拿来啊!

他示意我把手伸出来摊开。

我摊开,等了N秒。

我的手忽然被他用手捉住。

那时心好象发电机一样狂跳。

第二十五个:

一个星期六晚上,第一次和他出去逛街吃饭,那时还是普通同学。

吃饭时,他喝了杯啤酒。后来非要送我回家。

回到家楼下,门口就问我:“可不可以考虑做我女朋友?”我当时说:“你喝醉了。”

第二十六个:

他:想好了嘛?

我:我再想想

他:行就行,不行的话我就再想别的办法

我:你不用想了!

第二十七个:

她:你跑跑那么厉害,要不收我做徒弟吧!

他:你这么笨还是算了吧。收你做老婆还差不多~

第二十八个:

我们是高中同学。高考完了,他替一个男生天天开车来我家,帮他追我。 开始车上有3个男的、我、还有另一个男的的女朋友。 开始是一起大家玩,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车上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我和他了。后来在广场,他总是靠近我坐着,然后突然告诉我:做我女朋友吧! 我默不做声,他就狂吻我然后好到现在~快3年了~

第二十九个:

那天发短信到凌晨2点

我说:我有点喜欢你

她:

我说:还是算了,我才不要比我还能熬夜的老老婆。

她:其实下午我睡了3个小时,晚上就不打盹了。

我说:老婆,咱们明天早上一起吃饭吧。

她:除了豆浆油条,什么都行

一直走到现在

1 文言文中,“子”“某”分别是什么意思

①幼小的,小的(例:子畜)

②对人的称呼(例:士子)

③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例:孔子)

④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例:子丑寅卯)

⑤你(例:执子之手)

⑥孔子的专称(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⑦儿女(例:孀妻弱子)

⑧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例: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⑨作姓。

⑩ 通“慈“(例:天迪从子保。——《书·召诰》)

⑪结果实(例:。。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⑫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①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②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多表谦虚之意(例: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虚指代词(例:某人)

参考资料:

1 /linkurl=dFZrmsYFEQb_WYYYIKJDfb7cHiB5Tr7VJxz4yghy0PNIAM0Gr5k2FfJyqpCrYnnBlQZis5336Kw3TSMzuIc_6zJ-UC0YL1GpdKxIgH_bP0q(--子)

2 /linkurl=Ky4u4jTo5prKb9O0ODEfWR-9G5ENN73iN33Wf8tDIgU-H6BQHoYCv1WCmxmZlp4z4pbylbhVkAwn90p6E9KYe7Nvj1nBm7dlLCBfg0A3(--某)

2 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形〉(1) (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代〉(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动〉(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8) 又如:他不是学生(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 表示存在 [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 表示适合 [be suit]。

如:放的是地方(15) 尝试。用同“试” [try]。

如:是猜(试猜)(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副〉(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 或者 [or](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名〉(1) 商业、职业或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 姓 ◎ 是 shì〈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文言文里某启是什么意思

古人书信的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

“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启(qǐ),汉字。基本字义有:1、打开;2、开始;3、开导;4、陈述;5、书信;6、姓氏;7、夏朝君王之一。

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启齿。

也表达为亲启,亲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īn qǐ。意思是除了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请勿打开该信函阅读,另外也请收信人不要张扬信中内容。

扩展资料:

动词性

1、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手(又),左边是户(双扇为户,单扇为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本义:开,打开。

启,开也。——《说文》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魏王曰:‘书中必有情节,不启不明。’”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启

4 文言文的之是什么意思

之:

动词义:

1、会意字。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2、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代词义:

1、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2、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义:

1、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词义梳理:

1、生出,滋长。

2、往;至。

3、用;取。

4、是。

5、代词。这;这个。

6、代词。他(她,它);他们。

7、代词。其,他的。

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

9、代词。指代处所。

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

14、介词。相当于“于”。

15、介词。相当于“诸”,之于。

16、介词。相当于“以”。

17、连词。与;和。

18、连词。相当于“而”。

19、连词。相当于“则”。

20、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17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4
下一篇2024-0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