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第2任妻子的爱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鲁迅与第2任妻子的爱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1张

1923年7月,鲁迅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当鲁迅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很多学生都投来了不屑的目光。因为鲁迅穿着随意,不好光鲜。但当他一开口,台下学生的心已立即被他征服。

在这些学生中,也包括了那位,师范大学的女学生∶许广平。

此时,鲁迅已成婚。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在发表了《狂人日记》后,鲁迅就成周树人用得z多的笔名。

在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人教时,鲁迅已有了第一任妻子∶朱安。朱安没有读过书,加上这头婚事是鲁迅的母亲用计骗过来的。所以,鲁迅对朱安很不满,同时他也对这头母亲包办的婚事很不满!

鲁迅是一名知识分子,也是自由主义的崇尚者。面对把自己拉扯大的母亲,以及这起父母包办的婚姻。鲁迅并没法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成婚后采取了冷暴力。

此时,鲁迅对爱情,已失去了希望。面对爱情,他找不到方向。他,迷途了!

但,就在他认为自己在爱情上已无力抗争之时,一个人的出现,令鲁迅的生命再次充满了光芒。

那个人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是北京女子学院的学生,她在第一次上鲁迅的课时,就已经喜欢上了鲁迅了。

但由于性格所使,也考虑到自己是已婚男性,所以,在开始时,鲁迅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但,许广平的态度很坚决,她甚至在信中这样对鲁迅说∶

”我自己也是遭遇过封建婚姻的,但靠着自己的力量,我挣脱了。我真正地爱过,也曾被人爱过,而你呢?却从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你为什么没有权利爱呢?”

后来,在许广平的一再坚持下,鲁迅终于打开了心扉,答应了许广平的表白。

不仅这样,许广平还用“景宋”为笔名,与鲁迅在大学四年间不断地书信,信件合计135封。其中鲁迅与“景宋”各占六十七封半。这些书信经由鲁迅刊印,并被整理成一本书,鲁迅给它命名为《两地书》。

书中,鲁迅给许广平起了许多专属的、甜蜜又有趣的昵称。如“乖姑”、“小刺猬”、“小莲蓬”等等。而许广平也称鲁迅为“风子”、“小白象”。

在与许广平成婚后,鲁迅是幸福的。他们两人更是会谈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比如,鲁迅曾这样告诉许广平:

他的公寓离厕所很远,于是,他就准备了一个“夜壶”,但是每次都要摸黑把握好“分寸”以防“误伤了地面”。

他们用风趣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双方都沉浸在了浓浓的爱意之中。

1936年12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逝世了,享年56岁。

在鲁迅先生去世三个月后,上海文化界想要为鲁迅先生印刷一本纪念册,其中会涉及到鲁迅先生的婚姻和家庭情况。这样,也就必然要写到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了。

负责人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征询她的意见,许广平没有任何异议。

于是,鲁迅年谱初稿上就写∶“前六年,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十六年,与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

许广平在收到了初稿之后,提出了意见。她认为,朱安是必定要写出来的,而她和鲁迅先生之间不必要用"以爱情相结合"这种俗套的语句,直接写"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就可以。

毫无疑问,许广平是阔达的,她并没有因自己的爱,而排挤鲁迅的前妻。

同时,也可以说,在爱情上,鲁迅也是幸运的。在那个时代、那个思潮中,鲁迅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与许广平在一起。

很多时候,父母包办的婚姻,不但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没有感情基础,而无法生根发芽!

希望在当今的社会中,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只有自己选择的爱,才是自己的爱;别人选择的爱,就让别人去爱吧!

就像鲁迅说的那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鲁迅在广州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却成为鲁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并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展览中有一个主题称之为“风子的爱”。

展板上如是介绍:

1923年7月,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彼时,鲁迅为师,许广平是学生,其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使这师生情谊愈发深厚。

1927年1月,鲁迅从北京辗转厦门来到广州,这期间,他与许广平交往,通信频繁。此时鲁迅是“风子”,许广平是爱人与助手。他们的感情由相知发展到相爱。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建立起相依为命的家庭,他们以沫相濡,甘苦与共,携手度过鲁迅的最后十年。

不可否认,鲁迅来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原因之一是“因为爱情”。那时,许广平在广州,许广平是潮汕人。

这段展览是以许广平的视角来讲述他和鲁迅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

整个展览中最后一个部分就是“风子之爱”。似乎,爱,永远是人生最终的归宿。

在这个专题之前还有两个单元,讲的是鲁迅与广东名人和广东学生的交往。

但是显然更吸引我的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许广平在《风子是我的爱》一文中这样写道:

不得不佩服许广平的勇气,在鲁迅还有原配朱安的情况下,能够勇敢表白。

导读: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同学在枕头下送给他一把短刀,他一直珍藏着。有一段时间,家里很忙。为了逗姑娘们开心,鲁迅吹嘘自己在日本学过武士道功夫,好几次都是用那把短刀做体操。

鲁迅枕头下的短刀

“床垫下明晃晃的钢刀,是克敌自卫的绝佳武器。如果它被使用似乎孩子不开心!”

1925年3月2日,鲁迅写了《过客》,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黑白**。只有三个人物,老人,小孩,路人。我喜欢的片头字幕如下:

时间,或一天的黄昏。一个地方,或者说一个地方。男人,老人大约七十岁,满头白发,一身黑袍。这个女孩十岁左右,紫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穿着一件白黑相间的格子长袍。路人——大约三四十岁,状态艰难倔强,眼神阴沉,黑胡子,头发散乱,黑色短裤破破烂烂,赤脚穿着一只破鞋子,身旁挂着一个口袋,一根同样大小的竹竿。

剧情很简洁。如果不是背后隐藏了太多阴暗的隐喻,这个剧本就太幼稚了。然而,越是简单的东西,我们越有空间去猜测、填充、想象、思考和怀疑。在这部黑白**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也没有出处。他从一个他不知道的遥远的地方来到了现实。他问路,“你知道前面在哪里吗?”老人回答说:“这是一座坟墓。”但是,孩子回答说:“那里有很多野生的百合和玫瑰,我经常去玩。”

每个时代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就像老人和孩子,对世界的发现有相反的描述。路人是一个中年人,经历了满清的覆灭,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国民党上台,***出现。世界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所以暂时看不到未来,或者对政府规划的未来产生怀疑和困惑是现实的。与其说是描述一个受伤的路人寻找未来,不如说是鲁迅的一种自我状态。

1925年5月30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的抗战是不是光明前途的希望?我想一定是这样。但是,我的反抗无非是在暗中捣乱。在我看来,关于imps有一些歧义,是因为年龄、经历、环境等不同。这并不奇怪。比如我诅咒“人间苦难”,不憎恨“死亡”,因为“苦难”可以减轻,“死亡”不可避免再比如一封信,说每一次死亡都与我有关,同时,我讨厌一切与我无关的东西但我恰恰相反。活着和我有关,我不放心。当我死的时候,我事实上,我的意见目前并不容易,因为它包含了许多矛盾。教会自己说话,否则就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大起大落。所以,我喜欢人,也讨厌人。”

在鲁迅的《文选》中,只有男性读者与李讨论死亡和爱情,而女性读者只有许广平。

徐光平看了鲁迅的信,担心鲁迅怕死。况且,她听到市场上的一些传言后,马上回信说:“自然,我老公的看法比我高,所以他更‘与众不同’。不过,就算想惹事,也要尽量多待一会儿。在床垫下用一把明晃晃的钢刀打败敌人,保护自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它被使用似乎这孩子不开心!”

1925年6月1日许广平的回信中,末尾漏指鲁迅自杀。

鲁迅枕头下的那把短刀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同学送给他的,他一直珍藏着。一场争执之后,周氏兄弟彼此分离。先是住在砖塔胡同姐姐家的院子里,后来在西三胡同买了房子。有一段时间家里很忙,鲁迅吹嘘自己在日本学过武士道功夫,他用那把刀做了几次体操。我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学校有体操课。

《过客》年,鲁迅确实伤害过路人,流过血,但没有给他配备合适的武器。他向前走着,走进墓地,走进荆棘丛生的未来,却拖着痛苦的身躯。所以,鲁迅在给李的信中说:“我常常想自杀,想杀人,但是我没有勇气。”

没有勇气去死。所以我要做一个评论,我在和许广平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过。

很自然,那把刀不是用来自杀的。

鲁迅收到信的当天就回信了,解释说这只是谣言。因为很多青年学生去了西三胡同和砖塔胡同,不知道谁说起了他的刀,然后就走了。所以鲁迅把刀藏在枕头下,随时都有自杀的传闻。

越是虚假荒谬的言论,越容易传播。然后,在许广平的耳朵里,就完全变了。鲁迅只好直接回答她:“我的确有一把短刀,但那只是为了夜里防贼用的。偶尔有人离奇出现‘谣言’,不可信。”

鲁迅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孤独的路人。1898年,他成为一名路人,在南京改名为周树人,四年后乘船抵达日本。之后他多次问路。没人告诉他坟前是什么。直到1918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写了《狂人日记》,才出现了鲁迅这个名字。然而,即使他吃了一顿饱饭,洗了一会儿脸,也很快被社会现实的染缸染黑了。

作为一个路人,他需要一把刀,不是为了割伤自己,自杀,而是为了在路上砍荆棘和食物。1925年5月,鲁迅来到女子师范大学。作为路人,他问许广平眼前是什么。许广平告诉鲁迅:“我面前有许多野百合和野玫瑰。我经常去玩。”

鲁迅出发了。他知道眼前是坟墓,无数的骨头和荆棘。幸好鲁迅枕头下有一把短刀。大概是鲁迅老师想把这把刀带进自己的梦里,刺穿黑暗中的一切。

鲁迅痛苦的象征

许广平现在正在抽烟。鲁迅老师去拿湿毛巾了。我看见他跑了,非常敏捷。

1925年6月2日,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上签了名,只留下了“训”字。似乎洗去了老师凝重的面容,只留下了普通朋友的身份,或者借助省略的词语尝试起一个新名字。这个词省略了笨拙的眼睛,这是一种比喻。

看看许广平的反应就知道了。

在《两本书》的第27封信中,许广平给鲁迅的信并没有表现出他想要的亲密,但他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在信中讲着笑话。有一些亲密的内容,但是温度不够。鲁迅之前用了足够多的火把温暖她,她在信里也承认烧了。但是信里的温度还是有点平淡。

收到第一封署名“勋”的回信后,许广平写了一封很长的回信,这通常意味着她去参加了一个大学同学聚会。然而情况很荒谬,北大和师大的学生争论谁是老大。无奈之下,她只好带领女师大的小团队回学校。在路上,她突然遇到了校长杨荫榆。当时,许广平突然被一群无名之辈烧死,判了“墨刑”。她突然高喊“打倒杨荫榆”,她的一些同伴也响应了。直到杨荫榆的车队战战兢兢地跑开,才彻底真相大白。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权谋私,但他们仍然在信中“高兴”。

最后一封信,许广平误以为有人私拆了鲁迅写给她的信。在信中,他诅咒当局,并说是的,他已经到了检查私人信件的地步。然而鲁迅做到了这一点。鲁迅写完以后,发现还有几个字没写完,就找到信,打开,加了一两个字,又封上。

许广平在回信中说:“信封好以后,最好再写一个‘多多益善’,以免引起那小子的怀疑,给吴栋带来灾难。看前一封信的第一页,我确实“补充了一点细节”。经过这次调研,省的我听了半句就生气了。”

“如果还有什么要说的,最好再写一封,越多越好。”这自然是调皮撒娇的意思,但并不符合鲁迅的期望。鲁迅想象的结局是这样的:许广平要激动地扑进他的怀里。如果是这样,鲁迅很快就达到了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这封信里,许广平也写了《抑郁的象征》。当时的情况真的很压抑。由于学生骚乱,学校举行了罢工。杨荫榆校长辞职了,教务长和总经理也一起走了。所以学校是一盘散沙,所以结果鲁迅在女子师范大学的每周讲座自然就不存在了。这是最让许广平郁闷的。

她在信中写道:“罢工!我每周都没有机会看《抑郁的象征》!我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决这个趋势,安心听课?”

毕竟生活不是一场革命,内心的充实不是单靠激情就能填满的。所以,痛苦在任何时候都会自然而然的到来。夏日的暑气随着窗外蝉的叫声悄悄钻进了身体。嗯,无所事事很无聊。许广平写完信后,等不到鲁迅的回信,急了。一周后,他写了另一封信。是醉酒后写的,用调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悲惨的人生:“小鬼子心软,不好对付。每天大家都发脾气,不是喝醉。长此以往,他会变成一个疯子!好在很幽默,减少了很多幽默中的压抑。这可能是苦茶里的糖,其实是“苦的量是一样的。"

抑郁的出口是喝酒。我喝醉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酒瘾》,然后发到鲁迅的邮箱里。

信中的措辞很搞笑:“上海事件困扰我很久了,所以觉得很涩。”我希望用‘编辑’和‘先生’的头衔,用我的斧头把它砍掉。如果他非要逃出‘白光’,跑到第17名,请给他《莽原》的第10个红榜最后一名:“很荣幸能感谢你!”

如果只看《两地书》,不看鲁迅的其他作品,这里理解起来就有点生涩了。是鲁迅小说集《白光》之一,讲述了一个落选者的故事。主人公是陈士成,他参加了16次县试,但都没有被录取。所以许广平说他能逃出“白光”,进入十七和,就是说他能被鲁迅选中。

郁闷的日子变成喝酒的话,真的年轻,有趣,快乐。

鲁迅收到信后立即回信。自然,安抚孩子的孤独和痛苦是必要的。这封信很长。我做了个对比。两本书中最长的是这个回复。这封信写于1925年6月13日晚,长达5页。鲁迅在信中说:“本来可以写完的有四篇,第五篇已经发出去了。天色已晚。必须结束了。仅此而已。荀子。六月十三号晚上。”我以为签名结束了,应该是吧。不,想了一会儿,我觉得很可惜,第五封是半空的,许广平的痛苦似乎还是很强烈。于是我草草写了几句,大致讨论了一下一个女人写的八卦。

虽然这些传闻不重要,但是完整的信笺也不重要。

这正是许广平所说的“多多益善”。如果你给任何一个女人发五页,你就会被打上情人的烙印。

然而鲁迅老师没有。他在信中只劝许广平不要成为疯子,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脾气暴躁的人总是容易吃亏的。王先生自然是担心许广平吃亏。

关心许广平的苦恼是这封信的典型特征。聊了一些闲话,他又回到了许广平的苦恼:“中国有些年轻人太急于求成,所以很难承受,容易一针见血,赔钱发脾气。

是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即使你心里有爱。鲁迅在这五页里没有说什么模棱两可的话。当许广平伸出孤独的手寻求安慰的时候,鲁迅还是慢慢地走着。课程结束后,失去了站在讲台上的机会。但是文具被拿来做平台,五张纸没说完题外话。这门课也没开始。

沮丧仍在继续,就像熄灭的火冒出的烟。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闻不到你的气息,你只能看到美丽的影子而不皱眉。如果你被这种烟雾包围,呼吸困难,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失去。

许广平现在正在抽烟。鲁迅老师去拿湿毛巾了。我看见他跑了,非常敏捷。

如果你爱一个女人,你会跑得更快。给她拿条湿毛巾有什么意义?

摘自《呐喊》《在虞照》,武汉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1920年秋,鲁迅在北京大学和女教同时在s师范大学。鲁迅他的声望使他在许广平为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成为人们热切期待的事件。这堂课,许广平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课间,鲁迅匆匆走进来,让大家大吃一惊。因为他穿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他的长衫上有些地方已经打了补丁,尤其是裤子和膝盖上,皮鞋上也有补丁。他的头发也很长,头顶是平的。大家都在说这样的人怎么好像是乞丐。有许多知名教授如周作人和林语堂在女子学院任教师范大学。与通常西装革履的新派人物相比,鲁迅是不修边幅的。周作人经常穿长袍,鲁迅也经常穿长袍,但周作人袍不穿,还挺结实的。徐守尚,林语堂经常穿西装,尤其是林语堂领带。他什么都能做好。个子矮小、衣着随便的鲁迅一讲课,许广平和其他同学就被他的话吸引住了。不知不觉第一节课就结束了,等同学们回过神来的时候,鲁迅已经从教室里消失了。

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年轻人的是对传统社会制度的破坏和革新,尤其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1998年2月12日,许广平出生在高第街道一个姓许的大户人家。她出生没几天,父母就把她许配给了广州一位姓马的先生。

1922年,许广平北上求学,许广平在女子中学认识了鲁迅师范大学。1925年6月,在端午节,鲁迅邀请了六位女学生,包括许广平和余三姐妹一起在西三胡同的家里吃晚饭,共度端午节。饭后,许广平和王顺琴为鲁迅老师干杯。敬酒结束后,后来有人说酒太淡,所以变成了黄酒。说黄酒太淡,说有没有勇气吃白酒。鲁迅老师说,吃白酒就吃白酒。

端午晚会后不久,警方开始介入女师大的学生运动。学生宿舍封闭,家在广东的许广平此时已无栖身之所。这时,鲁迅要求许广平暂时住在自己家里。在鲁迅回家后,许广平有了新的活动,那就是为鲁迅抄写手稿。许广平很快就把它们抄了下来。有一天,她连续抄了一万多字。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妻子。这门亲事是鲁迅安排的他的母亲鲁瑞在他留学期间。出于对母亲的孝心,鲁迅接受了朱安。鲁迅非常尊敬朱安。虽然他们没有感情,但也没有吵架。其实他们一直过着无性的生活,鲁迅一直一个人生活。

鲁迅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可能有幸福,但他准备牺牲自己,让年轻人享受这种幸福。1925年夏天,在鲁迅家,许广平第一次向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但鲁迅觉得自己再也得不到婚姻的幸福,不配被爱。鲁迅编的教材之一女人师范大学是英国诗人布朗宁写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中,一位年长的老师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学生,但年长的老师在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时候说我们不成比例不要坠入爱河。在晚年,这两个人觉得上帝没有我不一定这么认为,我们仍然可以相爱。鲁迅没有他不想谈论爱情,因为他有不幸福的婚姻,而许广平引用了勃朗宁上帝可能不这么认为。这是一句让他们心照不宣的话。鲁迅回答说,你中毒太深了,因为你太理解我上课讲的故事了。

与鲁迅恋爱,许广平不得不面对朱安和他的妻妾称号。与徐光平由于鲁迅追求爱情的大胆和主动,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鲁迅他的言行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已经有老婆的事实也让鲁迅决定放弃追求爱情的权利。与许广平的交往改变了鲁迅的生活,而他无爱的婚姻受到了冲击,他牺牲自己的初衷也开始动摇。后来和许广平接触了一段时间,鲁迅慢慢对许广平说,我可以爱。为什么我要牺牲自己?对话后不久,上帝没有不一定这样想,许广平又一次走进了鲁迅hut,希望得到最终答案。鲁迅盯着看了想,说我可以爱,你赢了。

鲁迅与许广平

1926年8月,许广平鲁迅离开了见证他们爱情的北京,离开了西三胡同。

1927年10月,许广平与鲁迅定居上海,正式公开恋情,宣布同居。

1929年10月1日,他们心爱的儿子出生了,取名迎海。

1933年5月,两人将之前的书信编辑成两地书,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出版。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病逝。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在北京病逝。

以下是鲁迅先生和他的妻子许广平的恋爱经历: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乡1912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在北京长达十四个春秋的生活。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每到鲁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称,探问鲁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两人展开了书信往还。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互生好感,互递情丝,萌生爱意。此时的信中,鲁迅则称许广平为“兄”“大人”“阁下”,而许广平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写了《风子是我的爱……》,来赞美这段纯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下《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

  

同车南下。9月两人分别登上“新宇”号和“广大”号轮船,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到广州任教。两人在热恋中乍分两地,便有了浓烈的相思之情。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甘甜。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

  鲁迅对于朱安是无爱的婚姻,而对于许广平则是相濡以沫的厮守!

鲁迅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鲁迅 的小说作品《啊Q正传》、《呐喊》、《彷徨》是非常畅销的小说集。除了他的作品外,鲁迅与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的爱情故事也是一直被后人所歌颂。

那么您知道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跟随 历史网 我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爱情故事吧!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新法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文学作品非常的受欢迎。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怎么样的?

最传奇的师生恋:鲁迅与许广平。鲁迅是一位“英雄”,他还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许广平决非“美女”式的女性,但她既是鲁迅的亲密伙伴,也是著名的妇女社会活动家。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然而封建礼教和巨大不幸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求真正爱情的理想。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他的品德和学识深受许广平和她的同学们景仰。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

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后来,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这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了。

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

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两人惺惺相惜。> 鲁迅与许广平的师生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但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段美好姻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005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3
下一篇2024-0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