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魔术杂技大师是谁?哪国的?最经典的作品?

世界上的魔术杂技大师是谁?哪国的?最经典的作品?,第1张

叫哈里·胡迪尼。 20世纪初,美国著名魔术大师哈里·胡迪尼以其不可思议的脱逃术名噪世界,他同时也是以魔术方法戳穿所谓“通灵术”的反伪科学先驱。胡迪尼于1926年去世,享年52岁 哈里·胡迪尼于1874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时的他在一次观看了巡游魔术师林恩的表演后,对魔术产生了强烈兴趣。17岁那年,胡迪尼和另一名魔术爱好者成立了“胡迪尼兄弟”魔术团。胡迪尼身高只有1米65左右,长着一头卷曲的黑发和一双深灰色的眼睛。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体格健壮,极富进取精神。1898年,胡迪尼推出了极富挑战性的魔术表演——从观众提供的任何一副手铐中脱身。此后,他扩展了自己的脱逃绝技,不仅能脱掉任意一副手铐,而且还能从大多数观众指定的场所中逃脱。 1913年,他表演了最为著名的舞台幻术——水牢脱逃术。当时他手脚被捆绑,倒悬在一口由透明玻璃和钢铁打造的中国式水牢中,里面注满了水。3分钟过后,始终屏住呼吸的胡迪尼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逃出水牢。从此,他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脱逃大师”的称号。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代人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到目前为止有些文化都被遗失了,但是也有不少非遗文化被传承下来了,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从石器时代就开始存在了,从秦始皇统一后,成为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表演。

以前大家对于杂技方面的表演很感兴趣,杂技也一时风靡了中国,在杂技世界有一个网红景点“鬼手居”,有位叫王保合的杂技大师让大家慕名而来,他拥有两项拿手绝活,可以说只能出现在电视剧中的武功,被他传承下来了。就是著名的“缩骨功”和“三仙归洞”不仅是一种杂技还是一种历史文化。

1945年王保合出生河北吴桥家境贫寒,家族世代习武,父亲继承祖父的技艺绝活。世代以杂技表演为生,当时在他们那个地方,王保合一家的杂技表演很有名,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演出,每天去不同的地方表演,流动的宣传形式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人气,慢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街头明星。

但是到了王保合子承父业的那个年代,很多人对于杂技这一块挺看不起的,觉得他们就是打杂的,社会地位变得很低,后来他们的杂技越来越少人看了,家族的旺盛开始走下坡路,但是除了做好杂技也没有别的特长了。

王保合父亲的拿手绝活是“缩骨功”和“三仙归洞”,都是独家绝技。普通人一般很难看懂这门道,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懂。王保合6岁就学手艺了,他和别人家的小孩不一样,别人都是快乐的童年,而他每天都要刻苦的学习,为了生活只能努力往前跑,因为他知道以后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当初王保合的父亲都比较有名,他作为传承人被寄予厚望,也对他很严厉。王保合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抱怨,反而每天晚睡早起拼命的学习父亲的手艺,后来他终于学会了,也开始自己进行杂技表演了。

慢慢的王保合的人气越来越大,被邀请到全国各地演出,让他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是这两次表演。有一次受邀去香港表演,在台上的他表演的出生入化,台下的观众纷纷拍手叫好,从此在香港的名声就传开了。

大概是这次的表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存在,有一次去商业表演,那个时候恰巧李嘉诚也在现场观看,没想到的是李嘉诚看了之后为之佩服,夸赞王保合的手艺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才艺,非常欣赏他,最后还决定投资了4亿给他的家乡吴桥,王保合高兴坏了,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家族手艺的认可。

虽然刚开始的路比较难走,但王保合最后还是收获了成功,这个成功不止是个人还有给家乡也带来了发展,所以也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孙福有(1882-1945),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人,自幼热爱杂技艺术,练就一身精湛技艺。少年时家乡遭遇旱灾,农田绝收, 他和乡亲们一起背井离乡,出外谋生,20岁独自卖艺,出山海关一路闯荡到莫斯科,在一家杂技班当杂工,卖票、看房子、收拾道具,在繁重的工作中,仍不忘记苦练技艺,同时潜心揣摩俄国杂技艺术。经过两年苦心钻研,已经能够出演《飞刀》、《马叉》、《钻刀门》等十几个节目。他的演技既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吸收了俄国杂技的精华,在莫斯科红极一时。后来又从国内招募演员,增加了《空中飞人》、《跳板》、《大车轮》等10个大型节目,曾在俄国轰动一时。

  1917年,孙福有独立建班,先后辗转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经过多年的辛勤经营,1929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 1930年,南下港澳和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声誉日高,曾被泰国国王邀请到皇宫演出,被授予金质勋章一枚。这时的孙家班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节目最齐全的马戏团,拥有14部汽车、120名演员、6只老虎、9头大象、4头狮子、8只豹子、10只熊、30匹马,经常上演的节目达50多个,坐席容纳3000多人,铁路运输达16节火车皮,先后出国演出达18年之久,遍及30多个国家,在全世界影响很大。孙福有身为团长照常登台献艺,拿手好戏是杂拌子,棒子、雪茄、礼帽、文明棍在他手中飞来飞去,神出鬼没,使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耍飞刀更是一绝,用5把板斧代替飞刀,甩手出去,可甩十来米,紧擦合作者的头、颈、肩上、腋下,插在身后木板上,让人惊心动魄。孙家班每到一处,华侨们便奔走相告,引以为荣。

  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河赈灾委员会电请孙福有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率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到上海,在上海虹口扎篷义演31天,72场,场场爆满,数以万计的演出收入全部悉数赈济灾民。在此次演出期间孙福有结识了田汉、周扬、夏衍等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7年,战争爆发后,孙福有率团从江西、湖南、广东到达广西,在日军空袭间隙演出,李宗仁、白崇禧都成为座上宾。

  1938年,中华马戏团开始走上逃难生活。1942年,在桂林结识了田汉,经田汉和桂林市长陈恩元的提议,由“中华国术马戏团”改名为“华侨国术马戏团”。1943年,孙福有率团到达重庆,在较场口支起大盖棚,常年演出。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戏团先后四次出国演出18年,巡回演出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辉煌一时。八年抗战,损失巨大,马戏团从30年代“应有尽有、样样精彩”的顶峰而逐步垮了下来,作为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结束了,但他创造的剧团组织结构等形式被继承了下来,孙福有的弟子和传人在解放后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杂技团的骨干力量。

  1945年2月17日,一代杂技大师在重庆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消息惊动整个山城,送葬队伍从校场口一直排到嘉陵江边,冯玉祥、田汉、白杨等著名人士参加了殡葬仪式。

  孙福有一生从事杂技事业,他用其毕生的心血,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是中国杂技史上有影响的一代宗师。

  王宝合

俩手三球跟鬼赛 王宝合5岁学艺,7岁登台,擅长表演:三仙归洞、口中吃针引线、软功缩骨,人送绰号“快手王”。

在杂技大世界景区中有一个典型的杂技小院,小院面积不大,自然幽静,这就是“鬼手居”。两个瓷花碗、三个小红布包,一张铺着毯子的平台。一位老人已年过六旬,坐在小屋的前面,有点仙风道骨之感,他的右边摆着一张桌子,一杯清茶放在上面。

这是吴桥的传统节目“三仙归洞”,表演者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艺术家王宝合。王宝合已年过六旬,他3岁丧母、6岁跟着父亲王福春(著名老艺人,五十年代曾任吴桥县群艺联合会主任)早年在北京天桥卖艺。五十多个艺术春秋不但使王宝合学会了一套杂技绝活,还练就了超人的表演功力。表演“三仙归洞”,不同于大台节目,它与观众近在咫尺,且由观众参与进来,重在“卖口儿”(即语言表达),难在“救戏”(即收回无意或故意露出的马脚)。它要求表演者手法运用灵 活,头脑反应迅速,语言表达机智。节目看似小戏法,实则真功夫。但这对王宝合来说似乎驾轻就熟,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2002年他应邀到香港演出,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誉为“鬼手”。

王宝合是位多面手,他的缩骨功夫也非同寻常,节目《穿小袄》是他的保留节目,《口中穿针引线》更是令人叫绝称奇,但他最偏爱的还是“三仙归洞”,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王宝合带着他心爱的“三仙归洞”,走过了很多地方,1951年,他随父亲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去革命圣地延安慰问演出;1955年,成立“杂技二十团”,赴云、贵、川、桂演出……回忆当年场景,王宝合至今记忆犹新,心潮难平。在去往拉萨的途中,当地藏民和哨卡军人看到是来自杂技之乡的艺人们,常常手拉手挡成人墙,不让前行,渴求演员为他们表演。在一些藏族村落,虔诚的藏民看了他们表演的魔术后欣喜若狂,对演员们敬若神明,纷纷向演员们敬献哈达,还要求演员为他们摸顶“赐福”。

王宝合就是这样带着“三仙归洞”走过了几十年,也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他对吴桥杂技的爱始终如一,如今也多了更多的期望,希望吴桥杂技走向世界,希望吴桥杂技旅游能日渐兴旺,希望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后继有人,“祖辈留下的传统艺术不能失传,我要一直把它传下去。”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想拜王宝合为师,王宝合目前还在认真挑选适合的传人。

河北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杂技之乡有多个,但就历史、民间基础与国内外影响而言,河北吴桥是最负盛名的。河北吴桥堪称“杂技摇篮”,享有“杂技之乡”的盛誉,驰名中外。

吴桥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杂技就已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始于元朝以后。经过千余年的继承发展,吴桥杂技艺术愈加精湛,门类愈加齐全,并涌现出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杂技名流。

吴桥杂技门类繁多,各具特长。明朝中叶,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 、“陶家门”最为著名。“刘家门”在明朝中叶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齐家门”在明朝末年形成,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陶家门”创建于清初,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就是现在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民初,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民国六年(1917),孙富友招纳各门精英,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杂技集团。根据各门的特长,编为四大门类:一是武术,二是杂耍,三是驯兽(其中包括马术),四是幻术和魔术。后来,吴桥杂技在这四大门类的基础上,越分越细,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据调查,在民国初期,吴桥杂技内容可分为十三种类型:一、武术;二、顶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车技;七、马戏;八、高空节目;九、踩钢丝;十、钻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术;十三、其他(如踢毽子、抖空竹等)。归纳起来包括武术、杂耍、驯兽、幻术四大门类。

现今吴桥杂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创建和改造了许多新的节目,例如狮子舞、龙灯舞、套圈舞、彩绸舞、中幡、飞钣、十字飞人、双层秋千、脑担子、大飞吊子、飞车走壁、大型魔术等。

在历史上,吴桥县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杂技艺人。仅在清代,吴桥就造就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杂技名流和杂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号称“大王一”的巨型魔术大师穆成林,曾经赢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叹服、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宫中献艺的中国民间戏法老前辈蒋德成,创办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并享誉东南亚的杂技大师孙富友等,都是吴桥籍杂技艺人。

现在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与世界28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故国内杂技界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吴桥全县目前共有杂技团29个,共有演员900余名。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省于1987年开始举办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八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的杂技演员参加,成为世界杂技盛会。该杂技节逢单年举行,一般在10月最后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举行,会场设在省会石家庄,杂技节以沧州铁狮子“镇海吼”为范本,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绿色为底色,制作了节徽,设金狮、银狮、铜狮奖。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河北对外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河北民间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93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