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为馅》徐司白:除非黄土白骨,守你百岁无忧

《美人为馅》徐司白:除非黄土白骨,守你百岁无忧,第1张

文/吃货猫

01

有人说我是杀人如麻的恶魔,有人说我是黑暗之国的帝王,有人把我当成一生的信仰誓死追随,也有人将我视为变态的疯子避之不及。我是字母团的S,也是你身边的徐司白。可是苏眠,不管是什么样子的我,我还是那个一心爱你的慕白少年。

苏眠,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世界级犯罪专家,他建立着自己的犯罪帝国并训练着自己的孩子来继承他的帝国。我从小便与死亡为伍,习惯了杀戮和犯罪,习惯了弱肉强食,生命于我而言没有丝毫的意义,只是一次又一次无关紧要的活动。

你在学校背诵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我便已经在学习着杀人的艺术和策划最完美的犯罪,学习着如何领导和操纵庞大的犯罪集团,仿佛这才该是我的生活,我的世界。

苏眠,我生来便在黑暗之中,没得选择,也不想去选择。

我慢慢沉沦在杀戮的犯罪中,享受着主宰一切的快感中,我信奉着自己的准则和信仰。

我一直以为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利欲熏心背信弃义之徒,他们道貌岸然自私自利,他们被锁在一个大笼子里,彼此攀比撕扯,披着文明的外衣,内心丑陋又胆怯。他们汲汲于生,汲汲于死,不知为何而生,因何而死。

只有一个男人是例外。

你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却为了救一个变态杀手的儿子而殒命。死亡对我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我却忘不了他死亡前看我的眼神,像是怜悯,像是悲哀,更像是救赎。他的眼神中有太多意味不明的东西。

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准则和人生,我也开始对他的女儿产生好奇。

那会是怎样一个女孩儿:

那个在墓地对我说“我永不节哀”的女孩儿,那个在路边喂流浪狗的女孩儿,那个善良又阳光明媚的女孩儿。。。。。

起初我并不懂为什么你会有那么丰富的情绪,笑起来的时候眼睛有光,像黑夜的星星。在此后漫长漫长的时间里,我再也没能遇见像你一般笑若星辰的女孩儿。后来我才开始明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会有喜怒哀乐,悲伤或者欢喜的情绪。

人与人本就是不同的,你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和爱憎,我们或许能懂,却永远学不会。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会有那样明媚的人生,也不会有正常人一般的感受和情绪。

我只能选择默默地关注着你,守候着你,看着你慢慢成长。

当好奇和守护慢慢变成爱和占有欲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慌张和害怕,我不懂得该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爱。没有爱,哪会爱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一个人。父亲给我的只有冰冷的枪声和死亡,他教会我如何成为死神,却从未告诉过我什么是爱和怎么爱一个人。所以,我只有选择逃离,可远渡重洋却依然躲不过自己的心。

我为你远走海外颠沛流离,也为了你漂洋过海回来看你。

可当我回来的时候,你的身边已经有了韩沉。

苏眠,我的爱从来都不比韩沉少,只是比他迟。我不爱正义,也不爱光明,我只爱你。

02

有的人生来就与别人不同,天生就是王者,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准则,他们厌恶这个世界,也被这个世界厌恶。他们不用虚伪去掩饰内心的声音,只信奉杀戮带来的平静和快感。我发现了他们,并教会了他们一些东西,可以宣判这个世界的东西。

如果人的心被肮脏的东西蒙蔽,要怎么做,才能让它恢复干净?

上帝或许是不存在的,但,死神会主宰这个世界。那些趾高气昂、恃强凌弱的人,那些卑躬屈膝、苟延残喘的人、还有那些懦弱虚伪,愚蠢自私的人,我们将审判他们,以死神之名。这才是正确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所以,我建立了字母团,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黑暗之王S。我就像是他们的启明星,是他们一生追随的信仰,他们说直到遇见了我,生命才开始真正地燃烧。

繁华的城市,空虚的灵魂。有人活得庸庸碌碌,有人活得放肆而沉沦。但最终殊途同归,我们都失去了自己。

我在父亲安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也在爱你的深渊里越沉越深。

苏眠,你就像是打进我幽暗生命里的一道光,渐渐成为我的希望和信仰,是我用生命守护的存在,至死不渝。

苏眠,吾爱。从见到你的第一眼开始,我便已无法自拔,我愿意不再是黑暗中的王,我愿意走出黑暗,放弃犯罪,我愿意走出原有的,属于我的安逸国度,只因为你,苏眠,我的爱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知道,我不像韩沉干净善良,也没有他正义阳光,更不如他拥有着和你一样的信仰和准则。

可是,苏眠,我想和你在一起。如果问我有什么特别想要的,我特别想要的就是你。我从一出生,便拥有许多东西,但我都不稀罕。唯独你,一直缺失在我的生命里。

年轻的罪恶之王S不能和你在一起,但是安静无害,温和如玉的法医徐司白却可以。所以,我不惜一切让M引你上钩做卧底,为你设计了一场惊天大案,只为了让你失忆永远留在我的身边。

03

执念太深,一念成魔。

我终于成为了你喜欢的那种人。

此去冬夏炎凉,颠沛流离。

我是干净的,带着淡淡福尔马林还有肥皂味的法医,是白衬衣,黑西裤的清隽少年。

我仍然记得我们失去记忆后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你就是那个有名的法医徐司白?”我抬起头,看到了你,穿着军旅风的小外套和长裤,脚下踩着黑色皮靴。头上还戴了顶帽子,长发如绸缎般披落。黑眸波光流转,似笑非笑打量着我。那一刻,我的耳边暮然响起一句古语:为君拾莲子,清妖亦可生。

从此之后,见过再美的女人,再清妖的姿态,也比不过你,如同一道阳光,照进我原本枯燥平静的生活里。

原来对于注定爱上的人,即使是失去了记忆,也依然会爱上。

这些年来,生或死,杀人或是救人,我都漠不关心。我只想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做法医,陪伴在你的身边。

世上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择充满希望的爱情。

你说,如果我们两个注定孤独终老,不如凑合着过吧。

我用了十年读懂你的情绪,费了五年心思去打动你。却只能成为你的凑合。我不信命,却终究拗不过你。

我的爱,看似简单平凡,但一辈子只说一次。

徐司白,一生只爱你一个人,为了你倾其所有。

小姚问我为什么还不对你表白,我回答道:我跟你,现在这样,就很好。

这也许是我的怯懦也许是我的悲哀:所有人都知道我徐司白爱着你,而你不爱我。

我抛弃了伙伴和信仰,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的生活,只为了成为你喜欢的那种人。我不奢望也不需要救赎,我以为我可以设计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只想默默守候,别无他求。

我以为我能和你一直这样下去。

04

繁华隔岸仰望,我的心却在天涯。 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能在人群中找到你。

这些年,在梦中寻找你的,不止韩沉一个人,一直找不到,一直分不清。熟悉,模糊,心疼,但是又不确定。直至你和梦中的人,越来越相似,越来越重合。原来这是我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局,自己给自己造的一个梦。现在,梦终于清醒。原来真的只有在梦中,才能拥抱你。可我竟然,不愿意醒。

原来,原来这才是我和你的过去,我已经爱了你半生。明知不能爱却无法停止爱你。

我是那个为你抛弃一切改变所有的S,也是爱你爱得深沉而隐忍的徐司白。S就是徐司白,徐司白就是S。明明是同一个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面,一扇黑暗一扇光明,他们都爱着苏眠,然而,他们都得不到你的爱。

在我被绑上炸弹的时候,我便已经明白,他们想做什么——是要让我再次被你放弃,逼迫我看清自己的心。

我并不怕死。我已见惯了死亡,把生死当做谁都会经历的一种轮回。

我甚至在想,如果死的是自己,不知道尸体会被炸碎到什么程度,是否有研究价值?可原来,当你做出选择的一瞬间,我心中会是这样难过。

原来,你真的不会选择我。在你的心中,我竟连周小篆都不如吗?

苏眠,你对我,何其残忍,何其霸道。可偏偏我又舍不得怪你。

苏眠,为什么我成为了你想要的那种人,可是你依然不爱我。

原来,即使我”弃暗投明”来到你的世界,我还是成不了你喜欢的人。

你知道吗?我多想成为一个正常人,留在你的身边。

我早应该知道,这一场悲歌般的人生,错的是我们。我只是无法再回头,也不想再回头。我们的人生或许有一个错误的开始,那就让它错误的结束吧。

我跟你,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05

苏眠,当时在毒气室的,不止你和韩沉,还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走进去的。你看到了里面的韩沉,只看到了他。这些年,你在梦里苦苦追寻着他。却没看到,当时躺在你身后的我。

我的方式,或许残酷、血腥、死亡。但我抛弃自己的伙伴和信仰,只为了和你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逢。我以为在哪里我们都是普通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相遇。

我并不知道抹去记忆的方式是自私的,让你怨恨的。因为对我来说正常人的世界和处理感情的方式对我来说太陌生,我就像个什么都不懂需要从头学习的孩子。

但若有人问我,如果明知结局如此,当初会不会设那个局,应该会的吧。那五年于你,是一场阴差阳错,于我,却是一生情动的惊悸与温暖。

到了最后,没有谅解,一巴掌落下,你喊着:徐司白,放我出去。我看到你的眼中只有恐惧和对另一个人的深爱。

原来,无论是苏眠还是白锦曦,骨子里都是正义、阳光明媚的,而无论是s还是徐司白,骨子里都是薄凉的带有偏执的病态,所以你都不会爱上这样的我。这才是我真真正正的悲哀——–爱而不得,忘却不能。

你骂我是一个疯子,的确,苏眠,我是一个孤独偏执深爱着你的疯子。

如果我的爱是原罪,那么就让我将这罪恶洗清。

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那么我给你要的生和安定。

我将记忆和爱人还给你,为你消灭字母团让你永无后顾之忧。

苏眠,原谅我,原谅我的自私和病态,原谅我的疯狂和执念,是我让你忘记了过去,懵懵懂懂五载年华。最后,原谅我那隐忍又懦弱,绝望又卑微的爱。

我只是,在用着我自己的方式爱你。

苏眠,这是我能给你的,全部的爱。

苏眠,吾爱。

S这一生,最美好的就是爱上苏眠,最悲哀的也是爱上苏眠。但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的爱情,从头到尾,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可恰恰是这份绝望又悲哀的爱打动了我,即便他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罪犯,他的爱也值得被温柔以待。

古代主要书法家:  1、王羲之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

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

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

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

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

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

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

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

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

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

《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

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

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

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

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

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

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11、赵孟#92;(1254-1322) 赵孟#92;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势。

其作品清秀遒劲,前后一贯,没有丝毫畏缩不前的迹象。

其书画兼善,书法则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代表作有《胆巴碑》、《七绝》、《兰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

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

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这是鉴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当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体上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

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

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

《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嫫孀荩谝弧!彼摹栋茁砥凡菔椋卤时浠岣唬斜食磷磐纯欤攀侄鳎嬉舛小U缤跏勒暝凇兑赵坟囱浴防锼担T拭鞑菔椤氨浠鋈耄豢啥四撸绻抢寐煺孀菀荨薄/P> 15、徐渭  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

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

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16、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

他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

有专家说:“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

鉴定他的书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绘画,因为他书法与其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 朴茂的风格。

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18、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

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诗文书画金石皆精。

鉴定他的书法要点是: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 绳墨”的,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树立了横画粗,直画细,左撇收笔尖锐的一种前人未踏过的风格,这种带有严厉面貌的字体,似乎是他心怀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见孤高严峻。

其代表作《漆书条幅》是金农融合《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书法名作,创出了以质拙朴厚为体、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作品,自称“漆书”。

他写“漆书”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

19、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20、翁同酥(1830—1904年) 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

翁同工诗、书,兼作画,以书法名世,著有《瓶庐诗文稿》等。

翁同和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成果,所作书淳厚宽博,当年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法为:“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评价之高,由此可见。

晚年更沉浸于汉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气自成家数。

tiān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top]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tatto in front]

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天空 [sky]

天,至高无上。——《说文》

天,气也。——《论衡·谈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话四则·形天》

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天苍苍。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仰视天。——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天澄澄(天色澄清的样子);天色(天空色);天宇(天空);天日(天空与太阳);天角(天之一隅);天盘(天际);天弩(天空;天空高远)

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Heaven]

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商书》

天下所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又如:天可怜见(上天救助,老天保佑);天庖(天帝的庖厨);天马(神马;骏马的美称);天丁(天兵);天功(天的职任;天然形成的工巧);天打雷劈;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天堂 [palace]。

如:天居(住在天上);天陛(天宫台阶)

一昼夜 [day;period of timt in a day]。

如:天把(一两天,一天半天);夏天天长夜短;今天;明天

比人类品质更高尚和能力更强大的存在 [god]

违天不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又如:天晓得;我的天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nature]

与天不老。——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天衣无缝;文章天成;天演(自然进化);天巧(自然工巧);天式(自然法式);天光(自然的智慧之光);天财(自然财富)

一年里的特定时候 [season]。

如:天中节(端午节);夏天;黄梅天

气象状态 [weather]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阴雨湿声啾啾。——唐·杜甫《兵车行》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天风馋(冷风袭人,易使人生病);天变了

丈夫 [husband]。

如:失其所天

指先天不足 [defects of male]

此天之所不足也。——《灵枢》

古代指君王 [emperor]。

如:天颜(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仪表);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头等大事[major event;matter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人的额部 [front]。

如:天炙(朱水点额)

tiān

〈形〉

天然的;天生的 [natural]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庄子·庖丁解牛》

又如:天性;天资

顶上的;架空的 [built on stilts;suspending in midair]。

如:天桥;天窗;天棚

天安门

Tiān’ānmén

[Tian An Men (Gate of Heavenly Peace)] 北京市重要古建筑。位于北京市区中央,其前的广场是世界最宽广、壮观的广场

天半

tiānbàn

[sky] 高空,如在半天之上

俱秀出天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天宝

tiānbǎo

[the title of the Emperor Tang Xuanzong's reign] 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755年)

开元天宝之际。——宋·苏轼《教战守》

天崩地坼

tiānbēng-dìchè

[natural disasters like giant earthquakes and landslides] 天倾塌,地开裂。比喻异常灾祸、不测变故。形容震天动地的巨响

只听得海外一个大炮如天崩地坼的一连响了百余响。——《水浒后传》

亦作“天崩地裂”、“天崩地坍”、“天崩地塌”、“天崩地陷”、“天崩地解”

天边

tiānbiān

[the remotest places as the ends of the earth;beyond the horizon] 无限的空间

你从哪里来的,亲爱的小东西从天边来到这里

天兵

tiānbīng

[invincible army as troops from heaven]∶神话中指天神的兵。比喻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军队

[imperial troops]∶指帝王的军队

天禀

tiānbǐng

[native endowments] 天资;天赋

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苏轼《监试呈诸试官》

天禀聪颖

天不绝人

tiānbùjuérén

[Heaven would not fail a man;find one's way out from an impasse] 人生的道路千条万条,只要努力进取,总不致陷入绝路。多指绝望境地摆脱之后的感慨

天不怕,地不怕

tiān bupà,dì bupà

[fear neither Heaven nor Earth;fear nothing at all] 只要走得端、行得正,天地间的事全然不惧怕。形容大无畏的精神

原来姑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膈肢他的膈肢漥。——《儿女英雄传》

天不转地转

tiān bù zhuàn dì zhuàn

[well meet some day] 意指以后总有见面的机会

天才

tiāncái

[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 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

他有艺术天才

少有的幸运的天才如居里夫妇、达尔文、牛顿

天差地远

tiānchā-dìyuǎn

[poles apart] 天上与地下,相距遥远。形容差得太多、太远、太大

她俩的隔阂与生俱来,天差地远,很难谈得拢

天长地久

tiāncháng-dìjiǔ

[be enduring as the universe;as long as the world last] 天地的存在最为长久。用以比喻情感、友谊等与天地共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日久

tiāncháng-rìjiǔ

[aft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天之长,日之久。比喻长期下去,时间久远

天长日久,这等几间小屋子,弄一对大猱头狮子,不时的对吼起来,更不成事!——《儿女英雄传》

天朝

tiāncháo

[Celestial;imperial court]∶封建时代臣下称本朝的朝廷;藩属尊称宗主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国自称

天赐之福

tiāncìzhīfú

[mercy] 被认为是一种天赐的恩惠或怜悯的仁慈

好像全部忘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天赐之福

天赐良机

tiāncì-liángjī

[Heaven-sent chance] 天给的好机会

可能使因天赐良机而可以写得充实出色的巨大的题材变得索然无味

天从人愿

tiāncóngrényuàn

[Heaven carries out the desires of man] 如愿以偿,好似天助其成。形容客观自然条件与主观上要做的事恰好相一致

“你没带伞怎么没淋着”“天从人愿,我一下车雨正好停了。”

天大

tiāndà

[extremely big;as large as the Heavens] 非常大;极言其大

天大的事我顶着

天道

tiāndào

[spritual principles;divine order of things] 自然规律

天道变化。——[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天敌

tiāndí

[natural enemy] 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

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

天底

tiāndǐ

[nadir] 从观测者垂直向下与天球的交点或与天顶相距 180°的点

天底下

tiāndǐxia

[in this world;under the sun] 指世界上

天底下竟有这样的事

天地

tiāndì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天地良心

tiāndì-liángxīn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表白自己的用语。意为:天知地知,自己也问得过良心,确实没有说假话、做坏事

天帝

Tiāndì

[Celestial Ruler Supreme God] 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

天电

tiāndiàn

[static;atmospherics] 大气的电现象

天顶

tiāndǐng

[zenith] 在地球表面任一观测点的铅垂线向上延长,与天球相交的一点

天罚

tiānfá

[punishment meted out by God;stand condemned by God]∶上天的诛罚。旧时帝王自谓禀承天意行事,其诛罚不臣常以此为名

[lose one's parents]∶旧称遇父母丧

天翻地覆

tiānfān-dìfù

[state of extreme confusion as the sky and the earth turning upside down;earth-shaking]∶形容彻底的变革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in total disorder;extreme upheaval;in sheer pandemonium]∶形容秩序极为混乱

宝玉一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的天翻地覆。——《红楼梦》

天方

Tiānfāng

[Arabia] 我国古时指阿拉伯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

Tiānfāng Yètán

[The Arabian Nights]∶书名,又名《一千零一夜》,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其中有不少荒诞不经的地方

[an incredible story;a fantastic talk;boastful words]∶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荒诞不经的说法

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咬文嚼字、天方夜谈、理想主义。——张洁《沉重的翅膀》

天分

tiānfèn

[genius;gift;talent] 天资;天赋

天府

tiānfǔ

[land of abundance] 天然的府库,比喻物产富饶

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天府之国

tiānfǔzhīguó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land of plenty] 指肥美险固、物产饶多之地

天父

tiānfù

[Heavenly Father;our heavenly Father]∶视为始祖的男性代表或阳性本源的天国的神

[the emperor]∶天子

[father]∶对父亲的尊称

[God]∶太平天国以天父称上帝

天赋

tiānfù

[innate;inborn;be endowment by nature]∶天资;资质

数学方面的才能…主要来自天赋

[native;gifted]∶生来具有的;禀受于天的

天赋的艺术才能

有着天赋的优美嗓子

为了适应学术上的需要,一定的天赋智能是必要的

天干

tiāngān

[the ten Heavenly stems to designate marks of order] 用于表现次序的符号,常和“地支”连用,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高地厚

tiāngāo-dìhòu

[profound;deep]∶感恩戴德之词

天高地厚,未酬万一。——《醒世通言》

[complexity of all thing as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犹言高低轻重

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愧悔。——《儿女英雄传》

天高皇帝远

tiān gāo huángdì yuǎn

[the emperor is far away as the sky]∶旧指王法所难以顾及的边远地域

[one may do whatever he pleases without fear of the interference]∶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高气爽

tiāngāo-qìshuǎng

[the sky is high and the weatherfine] 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天各一方

tiāngèyīfāng

[live far apart from each other] 通常指家庭或朋友分住在各处

天工

tiāngōng

[work of nature;formed by nature] 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艺

天公

tiāngōng

[the Heaven]∶天。以天拟人,故称

[the ruler of heaven;God]∶神话传说中指自然界的主宰者

天公不作美

天公地道

tiāngōng-dìdào

[be absolutely fair reasonable] 意即十分公平合理

天宫

tiāngōng

[heavenly palace] 上帝或诸神在天上的住所;天国

天沟

tiāngōu

[gutter] 用于屋顶的排水沟,多用白铁皮或石棉水泥制成

天钩

tiāngōu

[skyhook] 荒谬的事物,想象为从天上挂下来的钩子

天光

tiānguāng

[daylight;skylight]∶日光;天空的光辉

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儿女英雄传》

水色天光

[daytime]∶白昼

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

[time of the day]∶天色

[morning;daybreak] [方]∶早晨;天亮

[time of the day and landscape of lakes] 天色与湖光

上下天光。——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国

tiānguó

[Clestial city;Kingdom of Heaven]∶基督教称一切服从上帝的无形的人类社会

[paradise]∶天堂;比喻理想世界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国的省称

天寒地冻

tiānhán-dìdòng

[weather is cold and ground is frozen] 天上寒冷,大地封冻。形容气候严寒

天寒地冻不怕冷,荒原一片篝火红

天汉

Tiānhàn

[the Milky Way]

书面语称银河

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公元前100——前97)

天汉元年。——《汉书·李广苏建传》

天河

Tiānhé

[the Milky Way;Galaxy] 银河

天黑

tiānhēi

[it's dark]∶太阳落下后,天色变黑

[cloudy]∶光线不足,不明亮

天候

tiānhòu

[weather] 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方的大气物理状态,如气温、气压、温度、风、降雨等

天花

tiānhuā

[smallpox]∶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及接连出现的各阶段皮疹,皮疹最后以脓泡、脱痂及瘢痕形成为特征

[tassel]∶玉蜀黍的雄花,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

[snow]∶雪花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闻一多《雪》

天花板

tiānhuābǎn

[ceiling]

设想为如悬空的遮蔽物或极高的棚帐的某些事物

房间内部顶上的衬料;上层楼板的底面

[plafond]∶通常做成精细图案的顶棚

天花乱坠

tiānhuā-luànzhuì

[make a very wild boast about sth as if it were raining flowers] 亦作“天华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各色香花,纷纷下坠。后以此语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实在

他总把这个村的工作说得天花乱坠

天荒地老

tiānhuāng-dìlǎo

[in days of old] 形容经历的时间漫长。也说“地老天荒”

天皇

tiānhuáng

[God;the Heavenly Ruler;the Supreme]∶天帝

[Tian Huang]∶古帝名,传说中国远古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首

[emperor]∶帝王

[emperor of Japan;Mikado]∶日本的皇帝,他是宗教的领袖,并且被认为是神的化身

天昏地暗

tiānhūn-dì’àn

[there is gloom above and derkness below] 原指自然景象,现在常用来比喻思想上的糊里糊涂

我爸那脾气你知道,骂得我天昏地暗,我真没辙了

天昏地暗,天昏地黑

tiānhūn-dì’àn,tiānhūn-dìhēi

[a murky sky over a dark earth;dark around]∶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霾、雷雨时的自然景象

只见天昏地黑,日月无光

[It's getting dark]∶指天色晚

妖魔支着长枪道:“悟空,你住了。天昏地暗,不是个赌斗之时。”——《西游记》

[terribly;fiercely;very]∶非常利害

这场恶战,直杀得天昏地暗,山岳动摇。——《荡寇志》

[rotten and dark]∶比喻社会黑暗腐败

一条街代表租界,一条街代表中国城,前者是清洁,美丽,有秩序;后者是污浊,混乱,天昏地暗。——老舍《二马》

天鸡

tiānjī

[Chicken over sky] 神话中天上的鸡

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机

tiānjī

[the secret like God's design]∶上天的机密

[secret]∶泛指秘密

一语道破天机

[sth inexplicable like nature's mystery]∶天赋的灵机,即灵性

天极

tiānjí

[celestial pole]∶天球上的两点之一,在这两点周围的恒星都呈现周日运动。对于地球,地轴延长和天球相交的两点叫做天极。在北半球的叫北天极,在南半球的叫南天极

[horizon;the ends of the earth]∶天边;天际

天际

tiānjì

[horizon] 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假良缘

tiānjiǎ-liángyuán

[an affinity given by Heaven]∶天然遇合的美满姻缘

[a rare chance]∶天然促成的良好机遇或缘分

天骄

tiānjiāo

[Northern tribe or its ruler] 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某些北方强盛的民族或其君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天经地义

tiānjīng-dìyì

[unalterable principle;nature law and earth's way]∶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a matter of course]∶指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事情

天井

tiānjǐng

[raise]∶矿井中为连接某一工作地区和高一层另一工作地区而开凿的垂直或倾斜井或通道

[courtyard]∶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院落

[skylight]∶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

天镜

tiānjìng

[a bright moon]∶喻指明月

[clear water surface]∶喻指澄静的水面

开帆入天镜。——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天开

tiānkāi

[flight] 超越常规的活动, [思想精神等] 焕发、奔放

异想天开

天空

tiānkōng

[sky] 地球周围的广大空间

天籁

tiānlài

[sounds of nature] 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天蓝色

tiānlánsè

[cerulean;azure;sky blue] 类似晴空的颜色

天朗气清

tiānlǎng-qìqīng

[fine] 天、色明朗,大气清和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老儿

tiānlǎor

[albino] 指体内色素缺乏,全身毛发呈白色或淡**,皮肤呈白色或淡红色,眼睛怕见较强的光的人,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人

天老爷

tiānlǎoye

[Heavens] 老天爷

天理

tiānlǐ

[natural's law]∶自然法则;天道,天然的组织结构

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

[heavenly principles;moral principles]∶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moral principles;morality]∶道义

[nature;natural instincts]∶天性

天理教

Tiānlǐjiào

[the Eight Diagrams Religion of the 18th century in China]十八世纪中叶白莲教武装起义失败后,由部分教徒组织起白莲教的一个支派,称“天理教”,曾在北京、河南发动起义。又称“八卦教”

天理良心

tiānlǐ-liángxīn

[the course of nature and one's conscience] 感叹用语,近似“天地良心”。含义是:总要讲点天理,讲点良心。亦用于发誓,表示凭天性和善心行事

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红楼梦》

天理难容

tiānlǐ-nánróng

[intolerable justice] 指天地与公理难以宽容

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西游记》

亦作“天理不容”

天理昭彰

tiānlǐ-zhāozhāng

[God's law justice is manifest] 天道与公理昭然明著,善恶无所掩藏

天理昭彰,他要害我们闹出一场故事,不想他自己倒闹出一场笑话了。——《花月痕》

天良

tiānliáng

[consciene] 人的良心

丧尽天良

天亮

tiānliàng

[daybreak;dawn] 太阳快要露出地平线时天空发出光亮

天灵盖

tiānlínggài

[top of the skull;crown of the head] 指人或某些动物头顶的骨头

天伦

tiānlún

[natural bonds and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天伦之乐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the will of Heaven]∶自然的道理

合于天伦

天伦之乐

tiānlúnzhīlè

[family happiness] 父母子女,团聚一堂,融融洽洽的乐趣

共叙天伦之乐

天罗地网

tiānluó-dìwǎng

[nets above and snares below;dragnet that the criminals have no way to escape] 天上、地下到处是罗网。形容上下四方尽被包围,无路可逃

天麻

tiānmá

[tuber of elevated gastrodia]∶一种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Gastiodia elata),全株无叶绿素,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地上茎直立。块茎入药

[gastrodia tuber]∶用作中药的此种植物的干块茎。别名赤箭、明天麻、定风草。熄风,定惊。治虚风眩晕、头晕、头痛,惊风抽搐、癫痫、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天马行空

tiānmǎ-xíngkōng

[be powerful and unstrained like a heavenly steed soaring across the skies] 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天门

tiānmén

[gate of heavenly palace]∶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

[gate of palace]∶帝王宫殿大门

[middle of forehead]∶指人额头的中间

[heart]∶人的心(道士用语)

天门冬

tiānméndōng

[lucid asparagus]∶一种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地下有簇生纺锤形块根,叶退化,由绿色线形叶状枝代替叶的功能。块根入药

[asparagus root]∶此种植物的干块根。别名天冬。对各型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杜菌有抑制作用。天门冬素有镇咳、祛痰作用

天明

tiānmíng

[daybreak;dawn] 天亮

天明登前途。——唐·杜甫《石壕吏》

天命

tiānmìng

[God's will;destiny;fate]∶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自然的规律、法则

[natural span of life;one's allotted span]∶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天幕

tiānmù

[canopy of the heavens]∶笼罩大地的天空

[backdrop of stage]∶舞台后面悬挂的大布幔,演出时配合灯光以表现天空景象

[tent]∶帐篷

游猎民族的天幕、小舍,完全为避风雨起见,还没有美术的形式。——蔡元培《美术的起源》

天南地北,天南海北

tiānnán-dìběi,tiānnán-hǎiběi

[separate far and wide;be far apart]∶相距遥远

[every and any subject under the sun]∶形容 [谈话] 漫无边际

[from different places or areas]∶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天年

tiānnián

[one's allotted span;natural span of life]∶自然的寿数

尽其天年。——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the year’s harvest] [方]∶年成

今年天年不好,粮食收成少

[time] [方]∶时期;时代

这种打仗的天年,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天牛

tiānniú

[long-horned beetle;longhorn beetle] 任何种构成天牛科的甲虫,以其特别长的触角来鉴别

天怒人怨

tiānnù-rényuàn

[wrath of God and resentment of men;widespread indighation and discontent among the people] 极言统治者的暴虐无道,使所有的人愤怒、怨恨

天棚

tiānpéng

[awning or canopy of bamboo]∶在户外用竹木席幔等搭起的棚,用以遮蔽风雨日光

[ceiling]∶房屋内部在屋顶或楼板下面加的一层东西,或用木板做成,或在木条、苇箔上抹灰,或在苇箔、秫秸上糊纸,有保温、隔音、美观等作用

天启

Tiānqǐ

[the title of the Emperor Ming Xizong's reign]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1627年)

天启壬戌秋日。——明·魏学洢《核舟记》

天平

tiānpíng

[weighing scales;balance] 一种衡器。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另一个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的偏转就指示出待称重物体的重量

天气

tiānqì

[weather] 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状况;气象情况

天气形势

tiānqì xíngshì

[weather situation] 表示高低空环流状况和高、低气压及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分布概况。能显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演变趋势。是各级气象台、站作好天气预报的依据

天气预报

tiānqì yùbào

[weather forecast]

有关一项或多项天气要素的未来大气状态的预报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报。根据天气形势、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及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就空间范围讲,有本地和区域等;就时效长短讲,通常分短期(一般指2—3天)、中期(3—15天)及长期(10—15天)三种。按农业、渔业、航空、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的特点和需要,又有各种不同的专业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

天遣

tiānqiǎn

[God's punishment] 强调痛苦的严酷,使人联想起天罚

天谴,打击,瘟疫

天堑

tiānqiàn

[natural moat]∶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

长江天堑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se River)]∶长江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李白《金陵》

[Qiantang River]∶钱塘江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the Huanghe River;the Yellow River]∶黄河

天堑波光摇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金·李汾《汴梁杂诗》

天桥

tiānqiáo

[platform bridge]∶火车站里为了旅客横过铁路而在铁路上空架设的桥

[overpass;overbridge]∶路口或交通繁忙路线的上跨桥

[overline bridge]∶一种高而窄,形状略像独木桥,两端有梯子的体育运动设备

[monkey bridge]∶甲板上或机舱中,高悬的狭窄通道

[Sky Bridge]∶地名。在我国北京市天坛附近

天穹

tiānqióng

[vault of heaven] 从地球表面上看,像半个球面似的覆盖着大地的天空;天空

一颗流星划过蔚蓝的天穹而陨落

天球仪

tiānqiúyí

[celestial globe] 代表天球的一个小球,在天球仪上给出恒星的可视视位置;中国古代的天球仪刻画着星座、赤道、黄道等的位置,叫浑天仪或浑象

天趣

tiānqù

[beauty of nature objects or phenomena] 自

1《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2所有关于蝉的诗句

原发布者:杏猫网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3蝉 在古诗文的寓意

寒蝉 的寓意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古蝉的寓意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蜕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蜕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倍受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寓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

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玉?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这里,我要说明,作为?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们“汉八刀”。

那么,何谓(汉八刀)呢?翻查过数种专著,不得其果。讨教众人,不得其论。哪一件玉蝉(或?)是用刀八下子雕刻出来?大概没有吧。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八”并非确指,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都不是确指,而只是一个象征,形容反复其多。这一道理还不算深奥,多数玩玉的人和专家大都能懂。他们也讲,这个并非确指的“八”,是用来说明玉蝉(或?)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可是我要问,中国人传统习惯的“三”就已经是个大数的象征了,“九”是极大的数位,“八”能是象征说明“减笔”朴素吗?这也就是我不得其论的地方。我知道的,“汉八刀”称谓是玩玉人的创造。我不知道的,是这一称谓发明在什么时候,如何发明。其实,称谓发明于什么年份并不重要,本来就是玩家的随意(总是在宋以后吧)。但是,它的发明总有道理。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前辈玩玉人的贡献,也许尽都储存于一个小小的习惯称谓当中。

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何释“八”。他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再有,习中国书法的人多数知道隶书的发明故事。秦始皇时候,有一个县令程邈犯了罪,被关了十年监狱。程某才华出众,在寂寞中不废创造,将小篆字简化便于书写,这就是后来说的隶书。秦始皇的国家军事政务繁忙,小篆的书写速度跟不上趟,而隶书的写法出现,不啻于今天的电脑录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还做了御史官。隶书的样子同今天使用的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再后来,隶书中又出现了一种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写法,叫“八分字”。“八”,在这里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笔划相背分开。写到此,应该清楚了。如若我们将“汉八刀”的“八”理解为简古朴拙,就错了。它不是数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数量都毫无关系。

综上叙述,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汉八刀”应该特指汉代殓葬玉?仅在蝉的背部施加工艺的那种, 不严格地说,背腹两面用工的玉?也姑且可以算作“汉八刀”,那完全因为无论单面和双面,玉蝉的背部在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或许它还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别。由此及彼,可以说殓葬玉握猪也叫“汉八刀”,但是作为佩件挂戴的玉蝉,包括汉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简古,也不好胡乱叫“汉八刀”,顶多说它具有汉代殓葬?蝉握猪的“汉八刀”风格。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4搜关于蝉意象的诗句,包括蝉在诗句中的含义

一、对人生如梦的感慨,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的诗句,“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红树”、“蝉”、“夕阳”、“白头”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与夕阳、红树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其中蝉这一意象,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色彩,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二、对自然现实的无奈,抒发作者悲凉哀婉的羁旅情怀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在生离死别时,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闻蝉作》中道:“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人听到蝉鸣为何会惊呢?不难看出,夕阳中的蝉,凄恻哀惋。秋阳西坠,白昼已去,蝉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鸣,怎不令人感到悲怆。朱熹把羁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蝉身上,和许棠的《蝉》一样,体现出了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还具备了哲理思辩:“蝉”、“客”在这一“惊”之中已经合二为一,同在落木萧萧、夕阳西下的寒秋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里,“蝉”“客”完全可以换位,确实达到了物我感应,主体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苦,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洁飘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艰难身世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诗人虞世南在他的题为《蝉》的诗中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说得好极了。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5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别拿你的木马,挑战我的密码。

巴黎圣母院少个敲钟的,就你了。

你别糟蹋青春两字了,你都立秋了。

你把人想的太复杂是因为你也不简单。

人人都说我丑,其实我只是美得不明显。

我有一颗瘦子的心,却也有一个胖子的胃。

嫦娥,你就从了天蓬吧,你看玉帝都老成啥样了!

开心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谁也别想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收压岁钱都要假装不好意思推来推去的,其实我好怕真的给推走了啊!

高考时,早恋的就不要吵架了,以免影响心情;没早恋的就不要表白了,以免被拒绝影响心情。

:同桌晚自习给我看手相,说:“哎呀,你这手不好啊!漏财!跟我一样,我也漏财!”这时突然一阵阴风袭来,班主任突然说:“你俩不学习在这里嘀咕啥呢,每个人罚十块钱!”你算的真准!

搞笑聊天记录:学校开运动会,结束后我们发现男子铅球第一的和百米第四的是同一个人。这时候班里一男生说:这样的人最可怕,打还打不过,跑还跑不了……

搞笑聊天记录:有个人说我可丑,我特别心疼他,年纪轻轻眼睛就瞎了!回家后我问风扇:我丑么?风扇摇了一上午头,顿时感觉心里舒服多了!边上的二货男友来了句:别听风扇的,那都是吹的。

大家都在说郦波老师,但郦波老师的课在 仙 林 校 区 有 多 难 蹭 到 你们知道吗……因为我是转过专业的,在蹭课上有一点点心得,下面我来推荐几位老师吧,课目特别好找,人也很好,平易近人讲课风趣幽默有干货,都是在人文社科上有出色研究成果的老师,我觉得他们的风格也特别能体现南师的人文气息。

    1 董志翘

董志翘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训诂学。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老师的古代汉语课我是蹭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可想而知董先生的讲课真的很棒呀。第二学期因为和专业课撞了只好放弃,不过日后相信还有机会听董先生上课的。

董先生板书风格独特,随讲随写。听《古代汉语》的时候,董先生的板书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董先生在讲解字义时会手写加分析,将一个字一个字的历史娓娓道来。而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全不在话下。“从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开始,我就对照着《说文解字》,把里面的9353个字都逐一练过。”

友情提示:B站也有《古代汉语》的公开课视频,但是清晰度非常感人,还是现场课比较好哇。

    2 白莉

白莉,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文学硕士。2012年2月至8月任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白莉老师主要是研究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的,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有很深了解。她总是笑眯眯的,人特别特别好,我们会亲切地叫她白奶奶。

我推荐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导读的博雅课、《金枝》解读博雅课。内容详实,博古通今,对社会学、人类学感兴趣的同学一定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启发。

3 陈真

陈真老师主要研究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英美哲学,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的上课风格非常独特。可以说是一叹三咏,充满感情哈哈哈。如果你在他的现场课,你很可能会被他的声音吓到。但是你会学到很多关于哲学的知识,因为陈真老师会用很多实例活泼生动的讲解。。

很多同学在选博雅课的时候会听说陈真老师的“威名”,但其实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蹭老师的课,陈真老师能把看似高深的哲学讲得通俗易懂。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在武大读研、任教,后来又在国外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陈真老师的《西方伦理思想漫谈》博雅课非常生动,每学期老师会请国外的哲学学者来做讲座,上学期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哦。

如何蹭课?本校学生在教务系统可以查到详细的课程表,非南师的学生可以在表白墙求助、可以在教学楼的教室墙壁上寻找……方法多多,总之南师是不会拒绝渴望求知的大家的~

最后,我觉得南师的学习氛围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很多很棒的老师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不要让没蹭过课成为大学的遗憾呀~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6、苏轼(1037-1101)

鉴定苏轼书法特点要把握两点:一是用笔多取侧势,二是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已惊天动地了,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7、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8、米芾(1051-1107)

米芾的书法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米芾的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9、蔡襄(1012-1067)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0、赵佶(1082-1135)

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

他的书作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宋徽宗崇尚艺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挺秀清雅,别具一格,代表作有《瘦金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等。

11、赵孟頫(1254-1322)

赵孟頫尊崇王羲之,一生不改其姿势。其作品清秀遒劲,前后一贯,没有丝毫畏缩不前的迹象。其书画兼善,书法则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章草见长,代表作有《胆巴碑》、《七绝》、《兰亭十三跋》等。

12、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90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圣教序》,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

文徵明的所有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鉴定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

13、董其昌(1555-1636)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当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14、祝允明(1460-1526)

他的书法鉴定要点是:结体上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其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他的《白马篇》草书,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15、徐渭

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16、王铎(1592—1652)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他是书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极有功力的。有专家说:“看惯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宁静的大人技艺的人们,一见到王铎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悦耳的轻音乐一般。”

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17、朱耷(1626-1705)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等。鉴定他的书法最好了解一下他的绘画,因为他书法与其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18、金农(1687-1764)

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居于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金石皆精。鉴定他的书法要点是: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50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树立了横画粗,直画细,左撇收笔尖锐的一种前人未踏过的风格,这种带有严厉面貌的字体,似乎是他心怀的直接表白,天真中见孤高严峻。

其代表作《漆书条幅》是金农融合《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书法名作,创出了以质拙朴厚为体、楷书中杂有隶意、个性极强的作品,自称“漆书”。他写“漆书”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

19、邓石如(1743-1805)

邓石如,安徽休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代表作《篆书唐诗联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用笔灵活,同“二李”的篆书有明显区别,不再是那种粗细一致,结构严整的“铁线篆”、“玉箸篆”,结构疏朗,刚而不火、静而不板,笔力千钧,具有阳刚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邓氏佳作。

20、翁同酥(1830—1904年)

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翁同工诗、书,兼作画,以书法名世,著有《瓶庐诗文稿》等。翁同和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成果,所作书淳厚宽博,当年杨守敬《学书迩言》评其书法为:“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询不诬也。”评价之高,由此可见。晚年更沉浸于汉魏,偶作八分,不矜才使气自成家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7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