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土豆,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费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 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另一个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2 0 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万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 0 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 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 0 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将看到的,价格对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市场—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它还鼓励人们坐公共汽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例如,考虑一下有关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但5 0年前并不是这样。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时,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这项法律还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行为。相关的行为是司机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例如,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这并不奇怪。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一个司机的成本-利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但(与司机不同)没有得到增加的保护的利益。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汽车安全法实际上有许多这类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没有人对汽油税高的欧洲比汽油税低的美国开车的人少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图解萨缪尔森经济学》(张图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6HZEL-vtE1QmBv14b6_7g
提取码:qqux书名:图解萨缪尔森经济学
作者:张图南
豆瓣评分:57
出版年份:2011-5
页数:317
内容简介:
萨缪尔森曾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对于我们来讲,能够得到经济学大师的指点,我们的工作、生活、投资、理财都将受益无穷。本书就是了解大师智慧的最佳选择。
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明白,房价高居不下的根源何在;为什么国家需要免除农业税;大型国企垄断有着怎样的理论支持;高铁空座率如此之高为何还能保持运行;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对现实企业治理有何借鉴;大片《阿凡达》为何一票难求;“三个和尚没水吃”包含了怎样的经济学道理;时下流行的团购活动的商家打着怎样的小九九;爱侣之间表白其实也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内容生动,讲解鞭辟入里,比教材更有趣,比原著更好懂。
房价高居不下的经济学根源何在 时下流行的团购活动的商家打着怎样的小九九
高铁空座率如此之高为何还能保持运行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对现实企业治理有何借鉴
大型国企垄断有着怎样的理论支持 “三个和尚没水吃”包含了怎样的经济学道理
为什么国家需要免除农业税 爱侣之间表白其实也是一个经济学命
生活中的趣味经济学
一、利息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二、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
**报案:“我把钱放在胸衣内,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警察纳闷:“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红着脸答: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
让客户的钱在愉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
三、销售定位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
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
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
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四、奢侈品定义
经济学老师一日讲到奢侈品,为了便于理解,说道:“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奢侈品么,假设你跟你的女朋友逛街,你女朋友盯着一个东西超过30秒,你付钱买了下来,么这个东西就是奢侈品。”同学们都会心一笑。还没完,“继续逛,你的女朋友又盯着一个东西超过30秒,同学们,那你的女朋友就是奢侈品啊!
五、市场营销
学生:老师,这份报告需要写多长才行老师:文章就象是姑娘的裙子,短得盖不住主题,或是太长就失去吸引力,都是不可取的。
——点到为止,剩下的部分自己想像吧。营销之道亦是如此,过于露骨,会影响品牌价值;过于保守,起不到营销效果。
六、经济学家眼中的爱情
在经济学家眼中,爱情是一种具有互补效用的非耐用消费品,是实现人们幸福感的众多消费品之一。
所谓互补效用,是说某一产品单独存在,价值不会太高。当另一产品出现时,彼此的价值会同时提升。以笔为例,如果只有笔而没有纸,没有人会用笔。有了纸后,笔和纸的价值都提升了。
七、情感经济学
如果你有6个苹果,请不要都吃掉,因为这样你只吃到一种苹果味道。若把其中5个分给别人,你将获得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将来你会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其它水果时,也会和你分享。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放弃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八、复利经济学
给你两个选择:
1、今天一次性给你10亿元。
2、今天给你1元,接下来连续30天每天都给你前一天2倍的钱。 你选哪个很多人选了1,可是我告诉你,选2的结果是2亿。 这题目告诉我们,不要期望一夜暴富,起点哪怕低到仅有“1元钱”,但只要你每天努力多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就能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
九、E时代的经济学
你决定上网聊天,这叫创业;上来一看,MM真多,这叫市场潜力;但GG也不少,这叫竞争激烈;于是你决定吸引MM眼球;这叫定位;你说你又帅又有钱,这叫炒作;你问:“谁想和我聊天”,这叫广告;你又问:“有美女吗”,这叫市场调查;有20个人同时答: “我是美女”,这叫泡沫经济。
十、职场哲学
1、人脉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要有储备的意识。
2、即使你瞧不起某个人,也要尊重他的位置。
1.不要经常去试探男人,更不要以分手做为威胁,当你经常给他这种心理暗示,他的潜意识就会做好分手的打算。
2.不要因为男人爱你就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权利,不要干涉他的理想、信仰和追求,不要自以为你比男人看得更远,他一定有些特质是你所不了解的。
3.不要经常迟到,不要以为男人爱你他就应该有无限的耐心,一个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耐心消磨完了,就该消磨爱。
4.不要信奉这句话“你爱我,你就应该知道我想什么”,这完全是一句鬼话,没有人会完全知道对方想什么。由于男人没有及时了解到你的想法,而得出男人不爱你的结论是非常愚蠢的。
5.不要经常叫男人陪你逛街,没有几个男人真正喜欢逛街,强迫的最终结局就是反抗。
6.男人在热恋时为女孩子做的事情,不要指望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持续下去,聪明的女孩子通常都会打五折。
7.不要因为他是你最亲近的人,就可以向他倾诉一切,你的不幸、痛苦、委屈和牢骚都给他,将他做一个出气口,男人不是废品收购站,当他确认他无法改变你的时候,他就只有逃离。
8.不要去试图改变男人,不要想着他会在你的调教下成为你理想中优秀的男人,去适应他比改变他来的明智。
9.不要对自己的魅力过分自信,没有几个男人会永远地承受出尔反尔,没有几个男人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除非,这个男人爱你别有动机。
10.不要抓住男人的一次错误不放,并在每次争吵时喋喋不休的引用,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喜欢这样的女人。
11.不要用这样的思路来指导你们的爱情——在男人的言行中寻找他不爱你的证据。男人不能每时每刻将精力放在女人身上,他不可能注意到女人的每次暗示和不快。当你用放大镜来寻找灰尘的时候,总会找的到,这样做,只是在指导男人,告诉他如何不爱你。
12.男人在思考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他有时也需要独处的快乐,那并不证明他不爱你。
13.男人和你再亲密,也不要随便伤害他的自尊,不论是在别人面前还是独处,伤害就是伤害,不论他是否爱你。
14.不要为男人过去的感情吃醋,也不要强迫男人告诉你,你比他以前任何一个女友都好,事实就是事实。
15.不要把自己的男人和别的男人比较,不要说他不如别人浪漫、不如别人体贴,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爱的方式也不同,经常这样说会使爱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16.永远在男人面前保持一点神秘感,不要将自己的一切都百分之百的袒露给男人,一个人吃的太饱是会厌恨食物的,而不会感激。
17.不要指望用性来获得男人,这是捕获男人最不牢靠的方式,因为爱情与肉体无关。
18.爱情是一个磁场,而不是一个绳子,捆着他,不如吸引他。一个绳子会让男人有挣脱的欲望,而一个磁场却能给男人自由的假相,和一个永恒的诱惑。
19.不要指望一个男人无条件、像个奴隶一样爱你(那样的男人也不值得去爱)。你要在爱情中充当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皇,最终你会发现,你将跌得很惨。
20.请衡量一下,如果你们的爱情是你享受了更多的权利,而对方要尽更多的义务,那你就要试着改变,爱情也适合经济学的规律,形成互赢的局面才会持久。
是的,他不解释了,不和大家玩了。既然是周扬青所说的天生渣,那劲爆长文爆出来的这几样东西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吧,他回复的那么理直气壮,在我们感叹三观尽毁他可能觉得这没什么,毕竟做了这么久的事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融合的特别好。细数一下罗志祥“罪行”: 1 有一部专门用来聊妹的手机,并且到处约女生;
2 和各种人包括旗下女艺人、化妆师,有长期不正当男女关系; 在这里多说几句,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蝴蝶姐姐,之前在康熙来了她作为嘉宾就大秀自己老板给他送了很多东西,后来花花万物2她和小甜甜一起做客嘉宾,小甜甜说自己长的像周扬青,又指着蝴蝶姐姐说罗每年都会给她送一个包当作生日礼物,还有绯闻。蝴大笑辟谣说绯闻是假的,送包包是真的,一副罗很宠她的样子。我想既然说已经有了绯闻,那。。。。
3 经常与兄弟们举行“多人运动”;
4月4日当天罗志祥和好友大根(黄亮钧)在台湾省宜兰一独栋泳池别墅开派对此瓜一出,各大微信群朋友圈已爆,无一不表现出罗的渣,在整个事件中他是如何运用管理经济学把自己渣的那么彻底,还有女孩子跟了他九年不结婚。 当然先撇开网友们的 鬼才营销 不谈,比如
为什么罗志祥那么渣男还会有人为他付出宝贵的九年?你肯定会说,还不是钱呗!那现在咱们不聊钱,就说说渣男几宗罪。01信息不对称通俗点说,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能不能长久的在一起,在一起能不能步入婚姻,步入婚姻后能不能携手到老,关键看这两个人的性格、三观,他们性格、三观相同吗,这个我们暂且不知道,但是既然能一起相处九年,并且在一起的时候快乐过,那说明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两人是合适的。那为什么九年了还不结婚,是发现罗有渣的现象后他一直会保证悔改还是渣的行为不至于被发现的这么彻底,这里可能就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反观现在的婚恋情感市场,渣男在一次次的欺骗女孩子,往往因为交集圈比较有限,在交往中,又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只要渣男学会隐瞒、删信息,女孩子很难对渣男的过往、以及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所以渣男只要把范围扩大,就可以做到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不同女孩子。 可能罗发信息都是群发,因为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手机所以信息一直没被发现,而且那些消息记录不会挨个被删除,导致发现时有了爆炸性新闻。 同时和他联系的别的女生因为罗在娱乐圈比较知名又有钱,一起玩玩也无大过,不会暴露出来什么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罗志祥的行为坐实,那周扬青**姐能够在线宣导恶行,并且担心其他女孩子受骗的行为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她的行为,有效降低了整个市场上的信息的不对称性,防止了更多女孩子被渣男坑害,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简直是婚恋之光! 02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一切以利己为最高目的,甚至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但是这个概念套用到渣男上,简直不要太合适!
渣男就是彻头彻尾的“利己至上”的“经济动物”。为了能够钓到尽可能多的女孩子,并收割精神及物质利益,撒谎、造虚假人设、群发表白、甜言蜜语,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整套动作肯定被罗用的特别娴熟,在这里突然觉得男生对你说多喝热水多休息这句话才是正正当当的行为。 渣男在某一程度上为了自己玩的痛快,会巧言令色让你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他的一句: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这是不是已经包含了什么,因为做了亏心事才特别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从而让别人对自己放松警惕? PUA的套路和渣男的这点极其吻合。而在渣男的字典里,可能会说我也就是博爱一点点,做了会中央空调让大众一起取暖,独暖暖不如众暖暖。
来自老吕考研这也是渣男为什么总能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罗志祥,我们可以猜到为什么罗要手持两部手机了,因为这样可以做到:群发表白短信的时候,不被女友及同事们看见!
不得不说,渣男真的是“专号专用”、不仅能很好的为自己做时间管理,也是“追求效率”的先驱。 03“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时,人们往往会收藏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而选择将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优先花出去。久而久之,市场上就都是实际价值低的货币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典型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现象,换言之:在现实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一些舆论导向,渣男不仅没有惩罚,反而收获了更高的利益,如果我们不及时制止这些渣男的行为,任由他们放肆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实人受罪,而女孩子们,更会因为某些渣男的恶劣行径,而丧失对全体男同胞的信心。前面也提到周扬青能公开表述罗的行为,也是防止未来的一些女孩子上了罗志祥的贼船。04为什么有的男明星出轨后仍风声水起?纵观整个娱乐圈,不是犯罪进监狱的男明星出事之后都会东山再起。
即便吸毒的男明星照样可以出来活动。其实作为我会有很多疑问,首先我们都是人,既然是人都会有一定的原则底线和道德标准,从小接受一样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本质上道德观念应该大差不差,至少能分清善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被逐渐的分类,所以娱乐圈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这么多年,罗的那些爱好,怎么玩难道身边的人不知道吗,我想肯定知道,那些明星朋友们应该也会劝说过,但毕竟这是个人私事谁能管太多呢,工作人员知道吗,更应该知道吧,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呗。即便这样,大家都帮你掩人耳目,可是内心呢,内心不会谴责吗,为什么这么长久下来还是这么风生水起的出现在大众视野,突然看到群里朋友发的一个图, 娱乐圈是个资本局
利益,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此,介绍一个概念——沉默的螺旋。
说到这里,看到了重出江湖的421PDF(想要的可以后台回复421)早有预料:
不过我们吃瓜群众也就当作故事会随便翻翻,娱乐圈的水我们不知道有多浑浊,我们也不需要人云亦云,始终保持清醒,理性吃瓜,最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事件中能更好的认知渣男(女),让自己少吃爱情的苦。
在这样四年一遇的2月29的特殊日子里,总想着做点什么,比如认识些新朋友,联络些老朋友,你的到来,必定不虚此行。学点经济学知识,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事物,或许会给你不一般的世界~
下面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巴拉巴拉小神仙开讲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虽然《经济学原理》著作源自西方,但关于取舍的权衡,我们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论断,孟老夫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与熊掌
之所以会存在着取舍和选择的问题,主要源自资源的有限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在供需平衡被打破后,资源的稀缺性就会即刻显现出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口罩的供给和需求平衡被迅速打破,变成了稀缺货。于是便出现了即便平日里8元钱的口罩,经过无良商家的加价卖到128元/个时,仍然会出现卖断货,出现“一罩难求”,抢年货都变成“抢口罩”了。
抢年货
这里即是人们面临取舍权衡时,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经济学现象。特殊时期,选择低价购买普通医用一次性口罩,或者选择高价购买可重复使用的N95的专业性口罩,只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疫情的发展需要,做出选择即可。在个体的自我权衡中,实现付出的经济成本与生命健康权益的保障能力之间均衡,即是个人经济决策的最优化方案。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在做出选择时必须有所舍弃才能有所获得,也即一个口罩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毛爷爷(付出的价钱)。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引入“机会成本”术语, 决定机会成本的两要素:资源的有限性(稀缺)和选择的排他性(唯一)。在防控疫情关口,在做某件决定时,你不戴口罩出门的成本,不仅仅是你面临的潜在感染风险,还有因此行为而收到路人惊愕鄙夷的眼神···
同样,在四年一遇的2月29日,你不抓紧表白(登记、结婚、牵手·-·)的成本,可能是每年一次的表白(登记、结婚、牵手)纪念日,表白的成本立刻翻身猛涨4倍···
想想都头大,所以各位好友,你收到了表白了吗??反正我收到了半个···(狗头)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中存在一种基本的假设——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认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的、利己的。而理性人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最大化原则:以最小的经济代价(付出)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收获)。
虽然,很多情况下人的经济行为并不会严格遵循该假设,消费的非理性行为随处可见,但并不影响我们思考这一现象。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动态关系进行抉择,当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边际成本,则会出现决策的可行性及决策的临界点;若是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决策者就会用脚投票。
如路人甲投资兴建了一座大型超市,好友的孩子表示想进去购物但没有戴口罩,非理想的思考是可以让他进去购物,因为孩子的进入只会带给自己更高的销售业绩,更好的利润,却不会付出更多的成本。
然而,当考虑到其他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及政府和全民为疫情防控所付出的努力时,一个未佩戴口罩的小朋友所创造的边际收益(销售收入)小于其带来的边际成本(疫情风险),这种潜在的边际成本(疫情风险)是个体所无法承受的。基于理性人的思考边际量,因而会拒绝朋友的孩子进入超市。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而在这里的激励又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类。经济学中的激励,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奖励或者处罚行为,通过激励措施,诱使一部分经济人(政府、企业、个体)从事特定的行为,从而产生其想达到的结果或产品或者服务。
如因当下疫情的防控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价格机制、低息贷款、税收减免、优先保障物资需求等,在政府的特定激励行为加持下,当下的众多企业投入到医疗器械行业,极大地提升了防疫物资的保障能力和供给水平。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的产生,源自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发展,有效的社会分工会促使人们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并逐渐积累成为“比较优势”。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比较优势”促使了物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和流动,人们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购买到最好的产品,以此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全球疫情地图(来自丁香园)
虽然在疫情当下应用该原理并不合适,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全球疫情的成因。在贸易的洪流中,人员物资的流动也带动了疫情的全面流动,此刻全球已有众多国家和地区中招,不可否认的是全球贸易确实促使了疫情的蔓延与传播。
钟南山院士亦有论断: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疫情不一定发源在中国。我泱泱华夏亦有可能是疫情的外源出入国,至于疫情的发源与产生,可以茶余饭后自己琢磨。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这里不需讨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差异性,自有高居庙堂的食肉者为我们筹措安排好共和国的似锦前程。自由市场可以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分配,最常见的“看不见的手”,也即价格工具可以指导绝大部分的交易的合理有序的进行。
同理,在防护服、口罩等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过程中,恐慌情绪下的追高看涨以及高价者得之也是可以遇见的和预见的。更多的市场主体,也会在旺盛市场需求的作用下,组织再生产、扩大生产等行为,经济活动的进程和组织方式也随之变更。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这里说到政府的介入,是因为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现象,也即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如市场寡头形成市场垄断后,其对市场产品的价格机制会产生显著影响作用。政府需要及实地介入,维护好市场的正常运行,帮助弱势群体,做好社会救助等工作。
如当下的口罩市场的分配结果,社会供给量的快速上升,但市场流动量却不见起色,部分囤积出奇的无良商家和黑心黄牛党在高价倒卖疫情急需物品。如此市场中,政府介入管制,及统一性的平价口罩预约服务,可以极大地改善口罩市场的分配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这个原理,就如其本身所反映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供给能力,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的物品(服务)愈发充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会更加优质。
同理,一个国家(地区)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医护用品,市场有足够的供给,民众便有更多的选择,在市场竞争中会促使医护用品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价格的下行。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关于货币的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关联性,想必诸位也都有所感受。市场上的钱多了,物价就会飞涨。
广义货币&物价水平
当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偏多时,会引发一定的通货膨胀,在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物价水平会整体提升,各行业的运行成本也将被举高高,医护行业也难以全身而退。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与取舍,此中要义:如果要增加就业就需要投资,就需要印钞票,进而导致市场上钞票的富裕并推动物价的上升,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如果减少货币的供给,会造成社会使用资金成本的上升,抑制民众的生产投资等经济行为,可以平抑物价,却会导致社会的就业减少,失业率就会增加。
据说2020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给总量将达到200万亿元,遥想20年前的2000年,彼时广义货币供给量134万亿,此间财富的增长熟快熟慢,五个钱包也好,六个钱包也罢,都早已浸泡在王水中,不剩渣渣。
看到这里,以曼昆《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解说依然完结,我的朋友们,可以时常回想一下“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在这个4年一遇的好日子里,抓紧时间做点什么,毕竟很多时候还是要纪念一下的,每逢4年来一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注“雄安学术”公众号
回复关键词 经济学 ,后台为大家准备了优质资源~
福利:“雄安学术”公众号准备了100余款软件,15种语言包及其他资源,关注并回复“SPSS”、“AHP”、“英语”、“商学课”等,带给你更多惊喜与热爱~
第五章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一、休谟的铡刀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区别,“科学的”经济学和对经济政策问题的实际
建议之间的区别,这些问题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拿骚·思诺和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的著作。在19世纪后半期的某些时候,在经济学中的这种熟悉的区分变得混
乱了,并且几乎同哲学实证主义者的“是”和“应该是”之间的区分、事实和价值之间
的区分、想象上的关于世界的客观的宣言式的论述和对世界的规定的估价的叙述之间的
区分等同起来。现在实证主义经济学被说成是同事实有关,而规范经济学被说成是同价
值有关。
到了本世纪30年代,出现了新福利经济学,它提供了一种据说是摆脱了价值判断的
规范经济学,此后,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好象变成一方面是没有争议的
事实和价值同另一方面是有争议的价值之间的区别。结果是传统的实证经济学范围扩大
了,包括了整个纯福利经济学。在都让规范经济学来对付具体政策问题的情况下,在实
证经济学那里对于价值和目的的问题除了政治家所告诉我们的之外,不能说出更多的东
西。在这里所牵涉到的某些可怕的逻辑混乱,使得经济学家暴露于对摆脱价值的实证经
济学的大规模攻击之下。很清楚的是,在这里还需要做很多分类,此后我们希望回到实
证和规范的区分,这是一个至今还奇特地适用于象经济学这样的政策科学的另一个波普
主义方法论标准。
很久以前,大卫·休谟在他的《论人的本质》中就定下了“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
出应该是”这个命题,认为纯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本身只能赋予或暗示着其他事实的、
描述的论述,而永远不会得出标准、伦理见解或做某些事情的规定。这个命题被贴切地
称为“休谟的铡刀”(见布莱克,1970年,第24页),意思是他在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
之间做了一刀切的逻辑区分。
但是我们怎么能告诉人家一个给定的说法是一个“是的论述”还是一个“应该是的
论述”呢?很清楚的是,不能从一个句子所包含的论述是不是在语法上是以陈述语气构
造的来对它进行判别,因为有的句子虽然是采取陈述语气,象“谋杀是一种罪恶”,但
它只不过是用“是论述”单薄地伪装起来的“应该是论述”。同样也不能以人们更多地
准备赞成做为“是论述”而不是“应该是论述”来判定,因为很容易看到很多人都不会
同意这样的事实命题,比如宇宙是在诸如我们不能吃婴儿这样的规范命题还没有出现的
太古以前、在没有超自然干涉的情况下起源的。一个“是论述”只不过是事实上是真的
还是假的论述:它对世界状态的某些事情做断言——它是如此如此,而不是别的——而
我们能用人际可检验的方法来发现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个“应该是论述”表达了对世
界状态的一个估价——它赞同或不赞同,赞扬或责备,赞美或痛惜——而我们只能用论
据来说服别人接受它。
如果认为我们不能吃婴儿这个命题同样能用人际可检验的方法,比如通过公民的政
治投起来检验,这种观点是否肯定遭到反对呢?一个政治投票所能确定的是我们所有的
人都同意吃婴儿是错的;但它不能确定吃婴儿是错的。然而人们将再次反对这种观点,
就象人们反对每个人际可检验证实或反对一个“是论述”的证伪一样。结果,一个关于
事实的、描述的“是论述”被认为是真的只不过因为我们已经在我们中间同意遵守某种
“科学的”法规,这些法规指示我们把那个论述看做是真的,尽管它可能事实上是假的。
说存在不管我们喜欢或不喜欢都必须接受的“没有理性的事实”,这就犯了归纳错误。
此外,至今纽曼-皮尔逊统计推断理论本应早教会了我们,在科学中接受每一个事实都
一定会暗含着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一个有风险的判断,这判断牵涉到了虽然不知道但一
定会出错的机会。因此,我们接受或拒绝“是论述”的基础是它们自我提供的惯例,在
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科学家以科学家的身份做价值判断”这是一篇有名的方法论
论文的标题(见拉德纳,1953年)。道德判断通常被定义为是禁止某种行为的规定,认
为在同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种规定。但是,难道关于事实的断言不正是那样
一种判断,是禁止某种态度而不是禁止某种行为吗?
近年来在道德哲学家中间对于“是-应该是”两分法一直有持续的怀疑,主要是认
为道德判断并不是对感情的简单表达,或者是命令某些人行动的规则,而事实上是关于
世界的特别的描述性论述(见赫德森,1969年;布莱克,1970年,第3章)。然而我们面
对着休谟铡刀的含义所提出的争论是有些困难的。我从来没有断言说“应该是论述”在
逻辑上是等同于“是论述”的,而是说接受或反对“是论述”和接受或反对“应该是”
论述的认识过程并没有多大不同;我的论点是,被当做正确的经验描述的“是论述”,
总是依赖于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它的社会舆论的。
二、方法论判断和价值判断
尼格尔寻求保护休谟的铡刀正是为了对抗上述反对观点(见尼格尔,1961年,第49
2—5),做法是在社会科学中区分两种类型的价值判断——描述特征的价值判断和评价
的价值判断。描述特征的价值判断牵涉到要考察的项目内容选择、要采用的考察模式和
判断考察结果真实性的标准,诸如坚持正规逻辑的法则,从可靠性标准方面选择资料,
关于统计意义水平的任何明白的优先决定,等等;总之是我们早先称为方法论判断的所
有东西。另一方面,评价的价值判断指的是对世界状况的估价论断,估价的对象包括了
某种人类行为的合意性和由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果;因此,所有关于“好社会”的
论述都是评价的价值判断。科学做为一种社会的事业,如果没有方法论的判断是无法进
行的,但是尼格尔争论说,至少在原则上它不受评价的或规范的价值判断的束缚。
然而,在和哲学水平有别的社会学水平上,这种区别大部分都消失了。结果,不可
避免的是,接受所有不能重复命题的基础都是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即,都是我们参加
比赛的人共同接受的判断。有一种观点认为事实看起来一定要用所谓的客观证据来解决,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价值只能劝告人们用感情来解决,然而这两种观点的基根都是某
种确定的劝告技巧,而劝告的效力又要看不同的劝告技巧的价值。但是在一个科学研究
起作用的水平上,尼格尔对方法论的和规范的判断还是实在和有意义的。
每个经济学家都认识到,菲利甫斯曲线认为,失业水平和工资变化率之间有固定的
函数关系,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失业是那么可悲以致我们应该情愿忍受任何程度的通货
膨胀才能摆脱它,这两种断言是有极大的不同的。当一个经济学家说,应该允许每个人
想怎么花他的收入就怎么花,或谁都不允许自由地控制物质资源或雇佣他人,或政府应
该给无情的经济力量的受害者以救济,这就不难看出他或她是在做规范的价值判断。在
调和不同的方法论判断方面有已建立了很长时间的、充分地试验过的方法。但是在调和
不同的规范价值判断方面,除了政治选举和遇到障碍就扔掉之外,没有其他方法。正是
对仲裁异议方法的这种比较,使尼格尔的区分显得适当。
我们假定规范判断从来不服从于理性讨论,这种讨论是设计来调和人们的不管什么
样的差别的,这样我们就把事情夸大了。即使在否认能够根据逻辑从“是”中推论出
“应该是”,或从“应该是”中推论出“是”方面休谟是对的,这也不能否定“应该是”
受到“是”的有力影响,并且我们的价值观几乎总是依赖于整个一系列的事实信念。这
就表明了对一个有争议的价值判断的理性争论是怎样进行的:我们虚拟一种不同的事实
情况并且问道,如果这些情况流行的话,你情愿放弃你的判断吗?一个有名而明显的例
子是一个广为流行的价值判断,认为以实际国民收入来衡量的经济增长总是合意的;但
是我们可能会问,当这种增长使得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最后1B4、1B10、1B50都绝对地恶化
时,难道它还是合意的吗?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常说的价值判断,说死刑总是错误的。但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表明死刑能威慑潜在的暗杀,难道你仍旧坚持你
最初的观点吗?等等。
顺着这个方向想,我们就被带到“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分,
或者我喜欢说的纯的和不纯的价值判断的区分:“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一个价值判断被
认为能运用于所有可想象的情况,那么它就能被称为‘基本的’价值判断,否则就是
‘非基本的’价值判断”(见森1970年,第59页)。只要价值判断是非基本的或不纯的,
对价值判断的争论就可以采取求助于事实的方式,并且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调停关于
事实方面的争论比调停关于价值方面的争论有更牢固的传统。只有当我们最后提取了纯
价值判断——请想象一个反对任何和所有的战争的严谨的和平主义者,或者“我为它本
身的目的做此估价”的断言——我们才算用竭了理性分析和讨论的可能性。①
很难怀疑对社会问题的大多数价值判断都是不纯的,因此完全有必
要努力劝告持有这种价值判断的政党说事实和他们所相信的样子是不同的,从而影响人
们的价值判断。
三、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
一旦我们通过理性辩论来扫清在不纯的价值判断中那些混杂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就
是事实论述和纯价值判断,在这里的确存在着任何人对“事实”的概念解释和对“价值”
的概念解释之间的不可调和的鸿沟。即使我们让价值判断象它们通常的样子那样是不纯
的,我们至今也只是证明了在方法论判断方面达成协议的方法和价值判断之间只不过是
程度上的差别而不是种类的差别。但是在我们所说过的话中并没有什么暗示着这种程度
上的差别不值得操心。
如果认为这差别是那么小以致可以忽略,这就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某种激进批评家
的阵营,他们断言所有关于社会现象的命题都是绝对地饱含价值的,因此就缺乏“客观
性”。
就象尼格尔指出的(见尼格尔,1961年,第500页),可以证明这种断言实在太多了:
它既是自己独一无二地免除这种责难,在这种情况下至少能够做出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
客观论述;它又是自身载有价值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陷入了没有尽头的倒退,被迫走
向极端的主观主义,在那里所有意见都干脆被认为是一样的。而且,对任何价值中立的、
“客观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的反对观点通常总是用各种无关的东西伪装起来,并且闹
到否认在方法论的判断同规范的判断之间有任何有意义的区分。
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教条断言,首先,事实的、描论性的“是论述”的逻辑地位同
规范的、规定性的“应该是论述”的逻辑地位具有类的不同;其次,在“是论述”方面
达成协议的方法论判断同规范的价值判断在方法方面有重要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宣称
社会科学能价值中立并不否认思想意识的偏见会偷偷地潜入社会科学家对研究问题的选
择,不否认从事实证据中做出的推论有时候会受到某种价值的影响,甚至也不否认社会
科学家所提出的实际忠告经常带有隐藏的价值判断,说服比仅仅是忠告会更好。这个观
点绝不是以假定各个社会科学家具有非个人的不偏不倚的态度为基础,它的基础是科学
活动的社会方面,是不断地清除个别科学家的竞争偏见的批评传统,在50年前当马克思
·韦伯定下“价值中立”教条时就把所有这些都搞得完全清楚了,实在没有在这后来的
时期还误解他的意思的什么借口。①很明显,韦伯并不否认实际运用中
的社会科学是充满政治偏见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才宣扬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的可能
性。而且,“价值中立”对他来说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的估价不能理性地分析。相反,他
坚持“对价值的讨论”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的效用。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1)考
察价值前提的内在一致性,从中可以得出与其不同的规范判断;(2)从实际情况方面演
绎出那些价值前提的内在含义,这些函义正是要运用于那些实际情况的;(3)追踪实现
规范判断的不同方法的实际结果(见韦伯,1949年,20—1;又朗西曼,1968年,第564
—5页)。因此很清楚,森对基本的和非基本的、或纯的和不纯的价值判断的区分招来了
对人们事实上持有的价值判断的理性论述,而这种区分的精神完全是韦伯主义者的。①
在那些攻击“价值中立”教条的人中没有几个有说服自己
的勇气。在把反对“价值中立”阵营的所有标准观点整理完之后,通常结果他们只能说,
我们都喜欢客观真理而“对科学不感兴趣”,虽然对于“是”怎样才能解脱同“应该是”
的联系他们并没有弄清楚。如果不存在至少有某些关于社会一致性的、描述性的、事实
的断言是价值中立的(且不说在方法论判断中所暗含的描述特征的价值判断),看起来
就难以逃脱这样的结论,说我们有想做什么断言就做什么断言的许可证。
在社会学中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否认比在经济学中更为普遍。的确,经济学家向
来为他们的“是—应该是”二分法而自鸣得意,看起来是相信只要把事情讲清楚就能自
圆其说(见克拉普霍兹1964年)。因此还难以找到这样的例子:经济学家首先是否认经
济学能价值中立,然后又肯定某些经济学见解比其他的更为可信,于是就自己打了自己
的嘴巴。但是也许只要找到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就够了。
四、一个攻击“价值中立”的例子
罗伯特·黑尔布罗诺(1973年)从否认方法论的一元论教条开始他的进攻:在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是,人类活动受到潜在的愿望和有意识的目的的支配,没有
对这些活动的含义的假设,从社会事实中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他说,“正是在这个结
合部,价值判断才进入角色。”怎样进入?
他给出的一个例子是“其职业硬选一个研究任务,在这个选择中就有一个可观察到
的明显的政治偏见”(见同上,第137页)。然而以尼格尔的观点看,这是一个方法论的
而不是价值的判断。
黑尔布罗诺承认这些观点以前已经提过很多次了,接着说他喜欢考察“一个还没有
得到很好地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于经济分析本身的缝隙中,而不是存在于经济思
想的奠基性前提里”(见同上,第138页)。他宣称,经济学家在评价经济理论时并不是
科学地不偏不倚的,对此他给了一个并不那么有说服力的说明:“经济学家不情愿承认
帝国主义现象是经济研究的合适课题,或者他们面对贸易并不能使穷国得益这个令人焦
燥的证据还顽固地坚持温和的国际贸易理论”(见同上,第138—9页)。他补充说,经
济学家象所有研究社会的人一样并不能摆脱对他是其成员之一的社会的感情:“每个社
会科学家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愿望去执行他的任务,论证他所研究的可行的或
不可行的社会秩序”(见同上,第139页)。面对“价值判断的这种极端的脆弱性,”经
济学家不会是不偏不倚或者没有利害考虑的:“因此,价值判断部分地是属于社会学的,
部分地是考虑到人的行为的,从经济学的最早期的论述到它的最新最复杂的代表作中都
注满了这种价值判断”(见同上,第141页)。
在这里我们必须转到简短地评论黑尔布罗诺对价值判断这个术语的不严谨的运用,
在他那里这个术语包括了任何及所有不可检验的形而上学命题,这种作法弄混了经济学
家的视野,组成在他理论中的拉卡多斯所称的硬核。如果我断言,比起其他经济制度来,
资本主义为工人已经做了并且将做更多的事情,我并不是表达一种价值判断,而是显露
了我的硬核见解。幸运的是我将不审判我的见解,而是将审判这个见解在“保护带”中
生产出来的理论。除非得出某些这种区分,否则社会科学是装满价值的论题就变得不足
轻重:现在,装满价值是所有理论命题的普遍特征,因此不成为社会科学的特别问题。
为了表明黑尔布罗诺在“价值判断”这个没有歧视的标签下简单地把所有的命题而不是
纯粹的事实断言捆在一起,让我们考虑一下自从罗宾斯以来人们的广泛信念,即相信效
用的人际比较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在“科学的”福利经济学中没有地位。但是关于效用
的人际比较论述并不是价值判断而仅仅是不可检验性论述:它们既不真也不假,但是至
今我们还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发现什么事情是这样子(见克拉普霍兹,1964年,第10
5页)。价值判断也许是不可检验的,但并不是所有不可检验的论述都是价值判断(见尼
格,1972年)。
类似地,有一种趋势把价值判断定义为任何以感情的语言表达的任何说服性论述,
完全忽略了事实上纯粹描述性的断言,或的确是术语的定义,正好能象价值判断一样可
以说是说服性的(见克拉普霍兹,1964年,第102—3页)。加剧这种混乱的还有另一种
同样明显的趋势,要把价值判断同思想意识论述等同起来(例见,萨缪尔逊,1977年)。
思想意识是那些每一个人都为了他自己而下定义的用语之一,表达的是不管什么样的他
不喜欢的思想。我们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系统的、有时候是有矛盾的断言中模糊
地辩别出马克思的思想意识教条(见塞利格,1977),根据这种教条,人并不是占有真
理,而只不过是持有掩饰着成套的物质利益的信条,并且这对于所有的人都是确凿的,
唯有具有特权的无产阶级成员和他们的自觉的发言人(诸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例外。
如果没有一些非思想意识的标准来区别真理和谬误,我们是无法认识思想意识到底是什
么的。如果思想意识是“错误的觉悟”,是对真理的歪曲,在这种情况下告诉人们什么
是非思想意识的标准也许更有用(见瑞安,1970年,第224—41页,巴恩斯1974年,第5
章)。如果真是这样,思想意识论述可以有用地定义为象价值判断所炫耀的那样是事实
的论述(见伯格曼1968年),这个定义清除了马克思思想意识理论中的倾向性浮夸,挽
救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这个定义而论,价值判断本身并不是思想意识论述,虽然所
有的思想意识论述都是伪装的价值判断。
做了这些分类之后,让我们转到黑尔布罗诺对价值中立的经济学教条的攻击。他宣
称,“我确实相信经济学家应该以价值中立的分析为目标”。然而他补充说:“我必须
以我所能调动的全部力量阐明,我不相信经济学家有用维护价值的名义的权利,在没有
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去损害做为论据的事实,去推动或散播政策劝告,或去把他装满价值
的的理论做为具有‘科学的’确实性的东西推行到底”(见黑尔布罗诺1973年,第133,
142页)。他坦率地承认这听起来“在用语上象是一个矛盾”(见同上,第138页),但
是他相信这个难题可以通过仿效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他相信,这些方法包括在“着
手科学工作的步骤的开头,把自己暴露给……对它的前提、实验、论证和结论进行痛苦
的自我细察。”并且“由于在经济学家所进行的实验中没有几个是能在实验室里重新进
行的,他们的实验结果不能象那些自然科学家的那样容易证伪,但是这些结果同样受到
细察和专家意见论坛的批评的支配”(见同上,第142—3页)。
这些是我们只能欢迎的感情。但是为什么要花成页成页的篇幅来说服我们说整个经
济学都绝对地被价值判断搅混了,而价值判断被没有区别地定义为包括了不可检验的论
述、用感情来描述的命题、思想意识的断言,结果只能下结论说有可能挽救一批实证经
济学所发现的看起来是客观的东西呢?如果我们不断地反对价值中立的经济学的可能性,
我们有可能更早而不是更晚地积累起这样一批客观的发现吗?
五、“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的解决办法
黑尔布罗诺对价值中立的经济学的攻击逐渐淡化得几乎象古纳·米尔多的论题一样
没有意义,米尔多把装满价值的社会科学这个思想做为他一生的研究工作的主题。但是
他对装满价值所产生的困难的解决办法和黑尔布罗诺的是很不同的,或者确实是和其他
任何对“价值中立”的批评家的很不同的。①米尔多的解
决办法并不是要在科学的影响中压制价值判断,也不是要弄清楚在哪一点上价值判断一
定会进入争论,从而把实证的经济学从规范的经济学中划分出来,他只不过是在分析的
开头大胆地宣称他的主张。他认为,用这种方法,我们的结果就神秘地充满了真的客观
性:“我们能在理论分析中争得‘客观性’的唯一途径是把估价的东西完全暴露出来,
使它们能被认识、确定和显明,并且允许它们决定理论的研究……如果装满价值的概念
以明白地表达的价值前提来清楚地定义,它们本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见缪尔达尔,
1970年,55—6;又见哈奇森,1964年,第44—5,48—9,69页注,109,115页注)。他
还最终把一切不是统计的东西都定义为“价值判断”(见同上,第73—6页),但我们必
须假定他进一步过激地否定在经济学中存在任何伦理上的中立或任何事实断言。因为如
果我能断言英国需求汽车的进口弹性在1979年是1.3并且不管你的愿望或我的愿望如何,
这个数字既不真也不假,这样我就至少做出了一个实证经济学的命题,这命题的客观性
并不依赖于我的价值观点。
根据米尔多,要把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假装能这样做只
不过是自我欺骗。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认为我们所要达到的思想就是,把对经济假说的
检验从对某种世界状态的赞成或不赞成的表达中分离出来,而在其中我并没有明显地求
助于我们的意愿或希望,难道做这样的偿试也是徒劳的吗?可以认为在实证经济学和规
范经济学之间没有绝对严密的区分,这就象在手段和目的之间没有绝对严密的区分一样;
但是宣称价值判断的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性,而没有对它们是怎样和在哪一点上进入经
济论证的做精确的考察,这就是有意地迎合一种相对主义的风格,在那里所有经济观点
都只不过是个人的选择。①实证—规范区分这个有疗效的
影响迫使经济学家表白他们的价值判断,这个疗程并没有结束。正象哈奇森正确地评论
的(见哈奇森1964年,第191页),“规范—实证区分应该清楚地保持到直至它能成为有
效的劝说,即使这样做有时要付出代价。”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波普的方法论标准来补充
我们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标准(见第一章)。
六、一个简短的历史的描述
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大部分的背景情况以便达到问题的实质:某些象有名的帕累托
最佳边际等量这样的经济命题是怎样以精巧地不同的外貌出现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
学中的呢?一个对实证—规范区分的简短的历史的描述将帮助我们奠定分析这个问题的
基础。这个区分首先是出现在思诺和小穆勒的著作中,当时所采取的是在“科学”和政
治经济学的“艺术”之间进行区分的形式。在从科学过渡到艺术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
超科学的、伦理的前提一定要出现,他们也欣赏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借用非经济的因素来
补充价值判断,以便能对实际做有意义的建议(见哈奇森1964年,第29—31页)。总之,
他们所持的是一种现在很令人吃惊的观点,认为经济学家不能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来提建
议,甚至经济学科学也不能以合适的价值判断来补充。思诺在他的一生中有一点走得更
远,他认为经济学家根本就不应该提建议(见鲍利,1949年,第49—55页;哈奇森,19
64年,第32页;
奥布赖恩,1975年,第55—6页)。
凯尔恩斯踏着思诺和穆勒的脚印,以他惯常的做法比他们更有力地表白自己:“在
经济学科学和我们现在的工业体系之间并没有比在力学科学和我们现在的铁路系统之间
有更多的联系”(见凯尔恩斯,1965年,第38页)。约翰·纳威斯·凯恩斯不仅只是象
他的祖先已经做的那样在实证的科学和规范的艺术之间做了区分,而且还有用地区分了
(1),一个“实证的科学”;(2),一个“规范或常规的科学”;和(3),一门“艺
术”,这就是,一个为了达到给定目标的规则体系:
“一个实证科学的目标是建立一致性,一个规范科学的目标是决定思想,一门艺术
的目标是定立规则”(见凯恩斯,1955年,第35页)。我们将看到,把“规范科学”看
做是在“实证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艺术”之间的桥梁的观点和现代福利经济学的抱负
是非常相近的。
但是纳威利·凯恩斯的三分法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那个时期英国其他的经济学家
只不过是重复了旧的实证—规范区分而没有加进任何新东西(见哈奇森,1964年,第32
—41页;史密斯,1962年)。然而在大陆上,瓦尔拉斯和帕累托都不但在实证经济学和
规范经济学之间,而且在纯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间划了一条分界线(见哈奇森,1964
年,第41—3页);如果不是对于瓦尔拉斯,至少对于帕累托来说纯经济学只包括实证经
济学而排除了纳威利·凯恩斯所称的“规范的或常规的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艺术”。
①帕累托对最优化条件的论述现在很有名,他断言,完全
竞争能够自动地实现集体的经济满足最大化(他看不起效用这个术语,认为它充满一种
基本化的色彩),其意思是资源再配置如果不至少使一些人的情况恶化,也不可能使另
一些人的情况更好。就他所关心的问题而言,这是一个纯经济学命题,是完全独立于任
何伦理价值判断的。的确,我们现在所称的帕累托最优化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
经济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