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对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影响] 艾米莉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对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影响] 艾米莉狄金森,第1张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风格独到的女诗人,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狄金森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声名远播。她的诗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对美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狄金森诗歌形式及艺术性的研究已较深入,但其对美国文学与文化影响的研究却不多见。

美国学者康妮在其《狄金森传》(Emily Dickinson:A Biography,2004)中认为狄金森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颠覆性的艺术特质:她将知性与感性以不留痕迹的方式融合;诗歌运用复杂的文字、形式、句法和语法,技巧娴熟;诗歌颠覆读者预期以及各种限制。热爱狄金森诗歌的人通常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诗人仿佛只对“我”诉说,阅读她的诗就像是在静听一颗孤独心灵的真情倾诉。

由于狄金森诗歌印刷形式的变化,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狄金森对后世的影响经历了一场有趣的演进过程。在早期出版的诗集中,编辑们对其原有的诗歌形式按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方式做了全面修改,因此看上去她的诗歌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直到1955年托马斯约翰逊编辑了3卷的集注本才恢复了狄金森手稿中的破折号和其他原始的东西,并按他认为的年代顺序予以出版,这样人们才逐渐把狄金森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权威来看待。狄金森的诗集总的来说出版得比较晚,特别是第一本集注本在狄金森去世60多年后才出来,使得人们到了20世纪才全面接触到狄金森的诗作。威廉霍尔斯曾对其19世纪90年代的诗歌写过较有影响的评论,他发现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死亡主题非同一般,她的反讽手法新颖奇特。

20世纪初,诗人罗伯特洛威尔、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蕾、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以及哈特克莱恩都注意到了狄金森对他们作品的影响。如洛威尔在其1925年的诗作《姐妹》中把艾米莉狄金森比作美国诗歌界的大姐姐,他极其推崇狄金森颠覆传统诗歌规则的勇气,为其作品中意象手法的使用所深深吸引,誉其为意象派运动的先驱。洛威尔对狄金森的赞赏也影响了米蕾,她也把狄金森的诗作为学习借鉴的榜样。在艾姆赫斯特任教多年的罗伯特弗罗斯特把狄金森称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女诗人,他在描写新英格兰乡村风光方面和狄金森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从表面上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作品受沃尔特惠特曼的影响较大,但从其作品简洁、形象化的特点上可以看出狄金森诗作的遗风。

在20世纪中期,美国诗歌转向一个更加注重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审视的阶段,而狄金森的作品在此方面尤为出色,越发凸显出她对其他诗人创作的借鉴价值和引领意义。托马斯约翰逊于1955年所编辑的狄金森诗集重新整理介绍了诗人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使诗歌的创作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狄金森开始被公认为是一位生于19世纪却超越了其时代,甚至有可能成为20世纪以后最受诗人和读者欣赏的艺术家。

罗伯特洛威尔的作品《生命研究》(Life Studies)跟随了狄金森的步伐,采用了自省的手法来讨论精神错乱的问题。伊丽莎白毕肖普也像她的前辈一样拷问着宗教以及正统陈规的滞后。西奥多罗特克也受了不少狄金森的影响,包括她简洁诗节中谜一般的语言,她精神方面的质问以及对理性之上的潜意识的大胆探索。反传统诗人艾伦金斯伯格指出了狄金森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影响,在其诗作中对乐感的处理就能找到一些这样的痕迹。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关于创意生活与家庭生活间的挣扎也是对狄金森风格的有力响应。

20世纪后期,当妇女运动在美国文化界掀起第二次浪潮的时候,一些女性诗人如艾德里安娜里奇对狄金森在当时以男性编评者为主导的文学界所受的不公的评价做出了回应,她不仅创作了大胆直白的诗作来探讨这一问题,而且还写了不少文章,试图把狄金森以及美国文学史上其他具有鲜活创造力的女性诗人从枷锁中解放出来。里奇对于那些早期编辑和评论者给狄金森的错误和不公的评论感到非常气愤。她的声讨和抗议,对维护狄金森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一些评论家把狄金森被编辑按照当时的传统风格动过手术的作品视作平淡无奇或者多愁善感的庸俗之作。在那样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她被当做是一位努力探寻和坚持自己声音的艺术家的典范而被广为推崇,许多当代诗人比如艾丽丝富尔顿对狄金森诗歌中那新颖奇巧的双关的运用大加赞赏。

狄金森在美国文学经典行列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稳固,20世纪后期女性主义研究和当代诗人对其的推崇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

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个在诗坛间行走的幽灵不仅一直影响着美国文学界,也一直萦绕着美国文化界。狄金森的诗歌不断地被商品化、物质化,在美国市场上到处可见印有狄金森诗句的贺卡、书签、文具以及枕头等等。这种对狄金森诗歌意象的滥用如今已经发展为一种产业,令许多文学批评家和学者感到诧异。

如今狄金森的形象印在T恤上、咖啡杯上、布娃娃上,甚至乡野山村的小酒馆也打着“与狄金森共进午餐”的旗号招揽客人。可见,诗人这种温婉忧郁的形象被物化为一种盈利性的产业。美国动画片《嘿,阿诺德》就是一个例子,剧中有一集叙述的是关于一个人通过剽窃狄金森的作品在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大奖的故事。这个剧中的人物在上台领奖发表感言时,也是身着一袭白裙,发髻高高盘在头上,与狄金森的装扮非常相似。在随后的几集里讲到狄金森从奖杯里显身,告诫那人靠自己的双手获取劳动果实的重要意义,后来这个人良心发现终于向公众承认了自己的剽窃行为。当然动画片中所蕴含的抄袭可耻的道理对青年一代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狄金森的形象以及她的诗歌已经被彻底地物质化、商业化。

1971年,人们通过银版摄影技术把狄金森的头像印在当时那种价值8美分的邮票上,这种邮票在当时可以用来邮寄包裹与信件。这种印有狄金森头像的信件却不是寄给她本人的,这对狄金森来说也许或多或少具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吧。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商业行为是善意的,认为这是作为一种文学的化身,对诗人的一种解析和怀念。此后,学术界像剥洋葱似的试图层层揭开诗人的神秘面纱,推出了许多有关诗人的戏剧。美国现代剧作家苏珊格拉佩斯根据吉纳维夫塔格德的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与烦恼》创作了《艾莉森的家》,该剧于1931年荣获普利策大奖。这部戏剧讲述了艾莉森对一名已婚男士真挚热烈的爱,似乎再现了狄金森当年的诗作。

1麻木比悲痛更可怕,因为它是悲痛生长的土地上残留的花梗。

2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听任自然,它留存,当清风吹过草地,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波纹,上帝会设法制止使你,永不能完成。

3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4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于迂回,我们脆弱的感官承受不了真理,过分华美的宏伟。

5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如果相思,是娱乐,而哀悼,是喜悦,那些手指何等欢快,今天,采撷到了这些。《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6如果我能让一颗心不再疼痛,我就没有白活这一生;如果我能把一个生命的忧烦减轻,或让悲哀者变镇静,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返回它的巢中,我就没有白活这一生。《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7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如果蜜蜂不多,单靠梦也行。《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8希望长有翅膀,栖于心灵之上,吟唱曲调,无需言表,天音袅袅,始终环绕。

9亲爱的,去触碰你是否已经太晚,亲爱的?此刻我们已经知道,去爱海洋和陆地,还有天空。《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10我看到她内心的风,我看到她心里的风,我知道它为我吹,但她必须购买我的庇护所,我需要谦卑。《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关键是原文比较多,就拿出了一部分,全文可以找到的。

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周建新

  (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汉译本

  中图分类号: IO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750(2004) 01 - 0095 - 04

  一、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影响及地位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死时默默无闻,1890 年她的第一本诗选集出版,引起轰动,年内再版7 次。1891 年第二本出版,两年内再版5 次,1896 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选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英美意象派将狄金森视为先驱,狄金森再次引人注目。对她的大规模研究始自21 世纪60 年代,以约翰逊( Thomas Johnson)

  编辑出版的三卷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1955)和《艾米莉·狄金森书信集》(1958)为契机,此后各种研究专著和读本层出不穷,到今天,艾米莉·狄金森已被全面深入研究,影响所及达十几个国家。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经常主办国际性研讨会,还出版半年刊《艾米莉·狄金森通讯》(Emily Dickinson Journal) 。每年都有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竞赛举行,今年已至第八届。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被谱上曲,录成唱碟、磁带和她的朗诵带一起发行,艺术家根据她的诗歌作画,美国邮政局1971 年8 月28 日发行了一枚纪念她的面值8 美分的邮票,她甚至被搬上了舞台。从幼儿园、中学到大学都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她的诗歌朗诵会和网上论坛比比皆是。

  二、我国的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中国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则乏善可陈。

  几十年来,虽然大陆出版的各种外国文学史及读本屡屡提及艾米莉·狄金森占重要地位,但多数仅限于粗略介绍,缺乏研究深度。到现在为止,大陆还没出版过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艾米莉·狄金森专著或选集,只有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的王誉公教授2000 年出版了《埃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类和声韵研究》,但该书仅限于粗略的分类和较浅的研究,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其学术价值似未尽人意。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学人对艾米莉·狄金森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引进、介绍而不是研究。从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4 年至今发表的近50 篇有关艾米莉·狄金森的文章,

  除了几篇是写艾米莉·狄金森和中国诗人的比较,其余的文章多是复述或概括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论其作者当时意识到与否) ,罕有表达独到见解者。这些文章并不是大陆发表的关于艾米莉·狄金森文章的全部,但考虑到文革结束前中国大陆学界主要关注已有定论的国际性大作家的引进和介绍工作,之后,也未有介绍和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热潮出现,所以这些数字应该可以大概说明问题。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2003 年7月23 日公布的16 个国家的56 名艾米莉·狄金森研究专家中,

  中国学者未见榜上有名,这当然不能表明中国没有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专家,但是中国研究她的人数和研究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应该是事实。

  三、五个汉译本

  研究是如此,那么普及情况如何呢 从读者和汉译本的数量和销量上可见一斑。目前,国内互联网论坛上谈及艾米莉·狄金森的不多,参与讨论的人数有限且成员较稳定。如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读书社区上就有不少讨论她的帖子,大多很推崇艾米莉·狄金森,甚至有痴迷者,但所论仅限于欣赏层面,且常常很久都没有新帖发布。而国外论坛上关于她的讨论则要火爆得多,有交流阅读心得,有探讨研究成果,还常有大论战,一般读者、大学生、学者等都加入混战中。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外国女诗人的“难懂”的诗歌能在诗歌相对萎缩的今天吸引这些读者去讨论,这应该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在汉译本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了10 种,其中香港和台湾的各1 种,大陆的8 种。据笔者调查,大陆出的8 种译本中有5 种目前可在书店或出版社买到,即江枫译本(以下简称江译本) 、吴钧陶、吴起仞译本(简称吴译本) 、孙亮译本(简称孙译本) 、王晋华译本(简称王译本) 、蒲隆译本(简称蒲译本) 。8 种译本之间,译诗多有重复,除王译本收诗243 首外,各本收诗一般均在150 首以下。每本印数一般不超过2000 册。印的较多的是王译本(5000 册) 、蒲译本(6000 册) 和江译本。江枫译本最早于1984 年出版,是大陆第一个狄金森诗歌译本,共有三家出版社出版过江枫的三个译本,并有再版,仅湖南文艺出版社的1997 年第二版《狄金森抒情诗选》印数就达8500 册。由此可见狄金森诗歌汉译本还是有不少读者。为了学人研究之便,也给广大读者选购时提供一个参考,现对目前市场在销的5 种译本分别作简单评述。

  江枫译本出现最早,译本最多(三个译本) ,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译本质量无论在普通读者还是在研究同仁中均有良好口碑。江先生是资深诗歌翻译家,对译诗有独到造诣,一向提倡译诗要形神兼似。狄金森诗歌形式短小奇特,表述言简意赅,颇具简约风格。江先生的译文体现了他一向倡导的译诗原则,在形式和选词表述上都尽量与原文契合,所以也具有简约的特点。他对原文的误读很少,所以,他最好的译文能译得很传神,而他再差的译文,即使因为简约过了头而偶有生硬、机械之感,或者对原诗个别字句理解有误,但一般也不会对整首诗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大的影响。这样江译文在总体上就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质量。这恐怕是其译本获得普遍赞誉的重要原因。请看译例:

  (328)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He did not know I saw ——— 他不知道我在瞧———He bit an Angleworm in halves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And ate the fellow ,raw ,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And then he drank a Dew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From a convenient Grass ———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And the hopped sidewise to the Wall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To let a Beetle pass ——— 给一只甲虫让路———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 他用受惊吓的珠子般That hurried all around ——— 滴溜溜转的眼睛———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 I thought ———急促的看了看前后左右———He stirred his Velvet Head 像个遇险人,小心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 ,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I offered him a Crumb 我给他点面包屑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 飞了回去,轻捷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 胜过在海上划桨Too silver for a seam ——— 银光里不见缝隙———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译文在押韵方面与原诗基本一致,表述也简洁。第二节后两句“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比较传神。三、四节叙述顺序与原文不同,但语义接近。第三、四、五节最后一行中的“小心”, “轻捷”,“游泳”被逗号隔开,

  使阅读略有顿挫生硬之感,但同时亦另有其妙。

  蒲隆和江先生一样,同是研究狄金森的专家。江译本是英汉对照本,每首诗按约翰逊编的1955 年版狄金森诗集上的编号,以首行为诗题,很方便读者查找和对照。蒲译本则只有中译文,以译文首行为诗题,将全书71 首译诗用阿拉伯数字从小到大编号,不太方便读者查对原文。蒲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的对称更为严谨。如果说江枫先生时常对译文标点和表述顺序作些微调的话(如上例所示) ,蒲隆则在所有71 首译诗中,不仅对标点和押韵极少调整,而且译文的表述顺序也罕见与原诗不同之处。蒲隆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和狄金森家乡作过狄金森研究,对其诗歌理解很深,比之江先生更少误读。译文虽比不上江的简洁,却比之更流畅。两人相比,如果说江译文得之于简约,失之于生硬的话,蒲译文则是得之于流畅,失之于简约。当然这是指整体而言。对照以下蒲译文与以上江译文:

  (328)

  一只小鸟落向幽径———   他像冒险者一般小心,

  并不知道我在看他——— 我赏他一点面包皮他把根蚯蚓啄成两半他却舒展开羽翼再将他生生吞下, 向家里轻轻划去———接着他顺便从草上轻于分开大海的双桨,

  饮了露珠一颗——— 一片银光不见缝隙———然后又跳到墙边轻于跳离正午沙岸的蝴蝶让一只甲虫爬过——— 游过时没有水花溅起他用疾眼扫视急匆匆东瞟西瞅———如同受惊的珠子,我想———转动他茸茸的头从标点上看,江译文有6 处与原文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二节第三行,第三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和第五节第三行。其中三处(第二节第三行、第四节第三、四行) 是在行中加逗号,使“侧身一跳”,“划动着”,“轻捷”在行中独立,这是原文没有的,虽然加逗号并未使语义改变,且可起强调作用,但这既为原文所无,也影响阅读的流畅。对比之下,蒲译文有4 处与原文标点不一致:第一节第四行,第四节第一行和第五节第三、四行,其实就是将原文5 个行内逗号中的4 个在译文中去掉了,整首译文只剩一个行内逗号,

  译者未多加一个标点,这样,译文可能少了该有的停顿或强调,语义并没变,但却比江译文流畅得多。原文5 个行内逗号(表停顿或强调) ,蒲译文去掉4 个,但其中又在第一节第四行用“生生吞下”来取得原文用词前逗号获得的对“raw”

  的强调,挽回了一点损失。江译文则把原来5 个行内逗号去掉3 个,又另加4 个,译文行内标点就比原文还多,译文很难流畅。押韵方面,两种译文都跟原文一样有一处不押韵,不过江译文不押韵处与原文同,蒲译文是在原文不押韵处押了韵,原文押韵处却不押韵。在表述顺序方面,江译文在第三、四节与原文不一致,也没把第三节第三行内的“Ithought”译出来。蒲译文则与原文一致。

  孙亮译本收诗116 首,正文内是汉英对照,均不设诗标题,无任何编号, 目录中也无编号,只列每首译文首行及其所在页码。该译本最突出的特点是译文抒情优美,具有当代汉语抒情诗的风格。译文形式基本按原文,但不循规蹈矩,表达不像原文简约,而是有含蓄的流利,常常带着抒情,

  具有文学翻译味道,比较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如:

  She rose to His Requirement ———dropt 她迎向他的召唤,抛下了———The Playthings of Her Life 生命中的玩耍嬉戏To take the honorable Work 就这样担当了Of Woman ,and of Wife ——— 光荣的女人,和妻子———If ought She missed in Her new Day , 这崭新的岁月若她还怀念着什么———Of Amplitude ,or Awe — 那广袤的,博大的———Or flrst Prospective —Or the Gold 最初的渴望,如金如翠In using ,wear away , 在磨砺中渐渐黯淡的———It lay unmentioned ———as the Sea 那也都归于静默———如大海Develop Pearl ,and Weed , 生长着水草与珍珠,

  But only to Himself ———be known 而只有他知道———The Fathoms they abide ——— 它们埋藏在怎样的深处———译文标点和押韵均做了灵活处理,字句翻译不是严格的语言学翻译,而是有文学翻译的特点。原文“Requirement”, “Playthings”,“Awe”,“Prospective”均不同程度被作了文学化处理,译文表述具有一种抒情的优美。类似的文学化处理在其他的译文里比比皆是。

网上的资料,望采纳。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eyj6     

书名: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

译者:董恒秀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1

页数:296

内容简介:

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被后世称为“诗歌界的梵高”!她生前只发表过七首诗,却成为美国文学的佼佼者;她一生闭门不出,却将孤独写成世间最美的诗。

《西方正典》作者、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赞誉她为“自但丁以来,除了莎士比亚以外,最具原创性的诗人”。

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托马斯·约翰逊教授精选64首经典诗作,堪称权威。

华语世界经典译本,中英双语,长文解析。研究专家赖杰威、董恒秀耗费十年时间完成。台湾版自2000年问世之后经久不衰。

她孤独成诗,写进对生命的无声告白,以独特的文风影响世界百余年,让几乎所有创作者都在心中为她保留了位置。

汪涵、刘嘉玲、蒋欣等众明星朗诵深受千万文艺青年喜爱的名作《我为美而死》;《欢乐之家》导演特伦斯拍**向她致敬,更激发杉本博司成名作《直到长出青苔》。

宝蓝装帧诠释古典美感,全彩印刷诗意植物彩图,随行小开本便于翻读,完美还原迪金森孤独而空灵的世界。

在这里遇见孤独与爱情,“直到青苔爬上唇际,湮没了我们的名字。”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是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经典诗歌集,中英双语版,由知名译者赖杰威、董恒秀倾情翻译,并获得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

此书精选了艾米莉狄金森毕生珍爱的64首诗歌作品,包括《我为美殉身》《我居住在可能里》《一个钟停了》等,除完整的中英文原诗之外,还对作品进行了深度品评,还原一个真实的艾米莉狄金森。

跨越时间和语言,遇见狄金森其诗其人。

作者简介: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美国传奇女诗人,与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同为十九世纪美国诗坛的“双子星”。狄金森二十岁开始写诗,其风格领先于当时的时代潮流,呈现出她对灵魂、生命、死亡、自然、爱情、真理的思考,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影响颇深。

狄金森三十岁后逐渐隐居不出,终日阅读与写作,引发后人无穷的想象与猜测。她一生的诗作近1800首,生前只发表了7首,直到死后才由别人整理、编辑,并集结出版,被世人疯狂热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34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