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1974年11月30日,出生于牛津附近的布莱尼姆宫。祖父马博罗将军在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父亲拉道尔夫勋爵曾任英财政大臣。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
1893年勉强考入桑德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由于志趣相投,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
1895年,以少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后因渴望冒险的战斗生活,以志愿兵和随军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地战争和英国军队在印度、苏丹、南非的战争,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其间,在印度驻守的两年中,他还广泛阅读了历史、哲学、宗教和经济方面的著作,以弥补自己在教育上的欠缺。同时,发表了报告文学《马拉坎德远征记》(1898)、《河上的战争》(1899)、《南非从军记》(1908)和小说《沙普罗拉》(1899)等,广受欢迎。
1899年辞去军职,应伦敦《晨邮报》之约去非洲采访南非战争新闻。
1900年参加保守党竞选获胜,选为下议院议员,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1904年他脱离保守党,成为自由党议员。
1906年参加自由党竞选获大胜,担任自由党政府殖民副大臣
1908年任阿斯奎政府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在商务部进行了许多社会改革:他完成了矿工每日8小时工作制的立法;他提出成立劳资协商会,设立政府办的劳动交易所解决失业问题等;他还致力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1911年改任内政大臣,同年10月又转任海军大臣。他主张海军要随时准备好应战,创立了海军参谋部,使英国海军超过逐步增长的德国海军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2日他命令海军动员,保证准备好对德国作战。
1915年主张派兵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结果战事失利,损失惨重,因此被迫辞职。
1916年他以无党派议员身份回到议会。
1917年出任军需部长。重视坦克研制和生产,在战争后期发挥巨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出任国防大臣,积极参与协约国干涉苏联。
1921年改任殖民大臣
1922年土耳其起义军即将强占英军驻防的达达尼尔中立地带,他极力主张以他们采取坚定立场。内阁对这一事件的处理遭到公众舆论的反对,结果内阁垮台,他也离职。
1924年11月他再次选入议会,出任保守党的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他提出恢复金本位货币制度,结果形成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引起1926年总罢工。
1929年保守党政府下台。
1930年他和鲍德温完全闹翻。
1929-1939年他没有在内阁担任任何职务,也未参加党派政治,专心从事写作。这期间他出版了五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1923-1931)、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1930)、四卷本《马博罗传》
(1933-1938)。但是他一直对希特勒德国的威胁十分焦虑,曾一再大声疾呼加强国防,但未能引起政 府的重视。
1936年9月,张伯伦内阁参与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他明确指出这是“全部彻底的失 败”。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伯伦任命他为海军大臣。
1940年5月10日,,他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并各级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与美苏结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当天,丘吉尔迅速明确地表示“俄国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保证援助苏联人民。
1941年8月他与罗斯福总统在纽芬兰的普拉森夏湾会晤,发布了关于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宪章》。以后他的政策就是和苏联、美国建立联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他立即与美国缔结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由联合委员会统筹使用、成立联合参谋部和各战区的联合司令部。
1942年他和罗斯福共同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盟军在北非登陆后
1943年1月,他与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晤,制定“无条件投降”方案未定稿。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他向罗斯福建议把军事进攻重点放在地中海区;可是在德黑兰三国首脑会谈时盟军的主攻定在南欧。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问题大部分是在丘吉尔不参加的情况下由罗斯福和斯大林决定的。
1945年7月,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他在参加波茨坦会议途中得知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议会选举中失败,不得不赶回英国。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其后,他用六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
1946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终于在1953年,"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1945年,工党掌权后,他担任反对党领袖。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的富尔顿发表他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共产主义已在欧洲安置一道铁幕
,英美有必要联合起来,作为反对苏维埃共产主义威胁的和平保卫者;欧洲必须联合起来。
1946年9月他在苏黎世提议成立“欧洲议会”
1949年他参加欧洲议会第一次斯特拉斯堡大会。在这个时期他忙于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6卷 ,1948-1954)。
1951年,保守党在在选举中获胜,丘吉尔以77岁高龄再次出任首相。
1953年获得嘉德勋位和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12月参加英、美、法三国首脑百慕大会议。
1955年4月,因年事高辞职退休,但仍留在下院,专心撰写四卷本《英语民族史》(1956-1958)。
1959年又在选举中获胜,连任一届。这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英语民族史》四卷出版(1956- 1958)。
1963年4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授予他荣誉美国公民的称号。
1965年1月因脑溢血辞世。
唐宁街10号(10 Downing Street),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区白厅旁的唐宁街,一所乔治风格建筑物。传统上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由首相兼领后,就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其设计朴实的黑色木门,缀上白色的阿拉伯数字“10”,成为了人所共知的标记。
唐宁街10号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办公室外,首相的秘书、助理和顾问都在首相官邸内工作。首相每天都会在唐宁街10号与阁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机要部门,如国会、财政部和外务部距唐宁街10号也只有数分钟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够取得情报和联系。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汉宫就在附近,好让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汉宫,向君主汇报政事。首相官邸内有不同的会议室和晚宴厅,首相会常常在那里接见社会各界和各国***。因此,唐宁街10象征英国政府的中枢、也是英国政治的权力核心之一。
虽然唐宁街10号是君主的御赐礼物,但由于它面积狭小,长年缺乏维修,又建在沼土之上,历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愿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将之夷平。此外,由于英国首相一职至19世纪仍然未有明确的确立,因此唐宁街10号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员入住,在当时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时至今日,唐宁街10号已渐渐确立成为英国首相的象征,在伦敦更加是一座极具历史价值的地标。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在1985年说过,唐宁街10号已经成为“全国的遗产中,最珍贵的珠宝。”
重要房间
虽然唐宁街10号并不向公众开放,但却有不少值得介绍的著名房间和建筑。另外,唐宁街10号有不少珍贵的雕塑、名画和文物,但事实上,大部分均由政府艺术收藏委员会(Government Art Collection)借出,该委员会会定期为唐宁街10号挑选和更换藏品,藏品不一定具古典风格,也可以是现代前卫的作品,取决原则在于要能够代表英国的艺术。以下简介了部分重要的房间。
黑色正门(The Black Door)
黑色正门建于1760年代,门前有一盏吊灯,门上又加有一个有名的狮子头叩门环和白色阿拉伯数字“10”。首相并没有门匙,因为门口只可从屋内开启。
内阁会议室(The Cabinet Room)
自1856年起,内阁的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当时称为“会议室”(Council Chamber),现今内阁会议在每星期四上午举行。会议室曾由小皮特扩建,内里的船形会议桌则由麦美伦购置,好让他在会议看到所有人。
石制大楼梯(The Staircase)
石制楼梯依时序挂满了历任首相的肖像,但并不包括现任首相的肖像。麦美伦的妻子曾移走所有肖像,但威尔逊在1964年恢复以往的传统。在1979年卡拉汉更曾一度挂上了一幅彩色肖像,但不久便也回复原状。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赠送的地球模型在楼梯底展示,由于它体积太大,所以曾被切开了一半,方便运进唐宁街10号。
白色起居室(The White Room)
白色起居室以白色为主调,曾是沃波尔夫人的起居室,也是丘吉尔夫人最喜爱的房间。
赤土厅(The Terracotta Room)
赤土厅以赤土色为主调,最初被沃波尔爵士用作饭厅,现今则用作招持国宴的宾客。房内挂有威灵顿公爵等著名将军的画像,也有一张属于小皮特的桃花心木书桌,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柱厅(The Pillared Room)
用作举行签约仪式一类的官方活动。据说,房内时常闹鬼,更有人报称见过有一只身穿长裙和珠宝的女鬼。
小饭厅(The Small Dining Room)
原本被称为“早餐房”,通往国宴厅,但在1826年进行改装后,成为了小饭厅。
国宴厅(The State Dining Room)
1783年加建于一个拱顶厨房之上,一共花了20000英镑,但现今的厨房已改在国宴厅外。国宴厅用作招待国宾,并置有不少名贵的银器。而丘吉尔在1955年宣布辞任首相前,曾在那里宴请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1945年2月4日傍晚,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海滨城市雅尔塔,世界三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正坐在利瓦迪亚宫(Livadia Palace)的大舞厅里休息,这里曾是历任俄国沙皇消夏的行宫。此时此刻,距离盟军彻底击败阿道夫·希特勒统制下的第三帝国只有3个月零4天了;再过3个月,日本也将递交投降书。在这个关头,关于战争后期的行动和战后世界格局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讨论,然而丘吉尔和他周围的人们却对罗斯福的健康状况十分担忧。英国空军上将查尔斯·波特尔在写给当时丘吉尔的儿媳帕梅拉·丘吉尔的信中写道:“他(罗斯福)异常消瘦,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疲倦得仿佛一直都在忍受巨大的痛苦。而且他的头脑也大不如前,看起来他似乎应该让杜鲁门接替他的工作了。当然,尽管这也没什么可怕的,但是我们都不愿意这么快就看到它发生。”当时的情况确实是非常严峻的,身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正饱受心脏供血不足和高血压的折磨。同罗斯福患难与共长达5年的亲密盟友丘吉尔也对他日益恶化的身体状况忧心不已。1945年年初,丘吉尔曾经对罗斯福说:“我们的友谊就是我所缔造的全球未来的基石。” 罗斯福本人则在忘我工作和筋疲力尽的两极穿梭。“他这个人特别随和,总是谈笑风生的。”美国外交官埃夫里尔·哈里曼的女儿凯瑟琳·哈里曼在给帕梅拉·丘吉尔的信里这样说道。但是罗斯福也有走不出的阴影。波特尔在写给帕梅拉的信中提及罗斯福、丘吉尔和“约瑟夫大叔”斯大林的时候说道:“我认为罗斯福也有疏忽的时候。他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对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未卜先知,但这些优势在他遇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时候便完全丧失了。这样的情况的确令人遗憾,但我想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吧。” 另一方面,丘吉尔在他与罗斯福的关系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根本无法想像没有罗斯福的生活。雅尔塔会议之后,德军步履维艰,节节败退,丘吉尔从伦敦给罗斯福发电报,电报中充满了怀旧之情:“我记得我们为了实现引领世界的理想而建立了私人的友谊,如今第一个军事目标就要实现了,”丘吉尔还提到他和他的夫人克莱门蒂娜热切地期待着在英国接待罗斯福总统及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但是在这件事上丘吉尔却无能为力。罗斯福已经朝不保夕。这段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中的主角之一即将画上生命的休止符。
丘吉尔曾把与罗斯福总统的相逢比做“打开香槟酒瓶”一般的畅快,“他光彩照人,气势恢弘”。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真正经过了“刀山火海的考验”,这是丘吉尔在罗斯福去世那天对他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感喟的。从1939年9月11日到1945年4月11日罗斯福辞世前一天的晚上,他们两人之间来往过的书信达2 000封之多。自1941年8月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从布雷森莎港起航驶离纽芬兰,到1945年2月美国军舰昆西号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征,丘吉尔与罗斯福共同度过了113个日日夜夜。在战争末期,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欢度了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一起漫步在海德公园(罗斯福故居所在地——译者注)和“香格里拉”(位于马里兰州的卡托克汀山区,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把它重新命名为戴维营),他们还曾经躲过了媒体的目光,溜到马拉喀什度了个短假。在那里,罗斯福被抬到了一座高塔的顶层,欣赏到了夕阳映照在积雪覆盖的阿特拉斯山的美景。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丘吉尔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刻——这也是二战期间丘吉尔的惟——幅画作。在罗斯福去世的那个春天,他还计划着去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玛丽·索姆斯——丘吉尔和克莱门蒂娜最小的也是最后一个存活下来的孩子,在回忆起她父亲和罗斯福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时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在恋爱中,总有一方穷追不舍,一方半推半就。”丘吉尔是那个积极追求的猎人,罗斯福则是躲闪不停的目标。他们的友谊正好折射出他们彼此的个性。和罗斯福在一起的时候,丘吉尔总是感情丰富、机敏过人。和丘吉尔在一起的时候,罗斯福则轻松愉快、精于算计。丘吉尔总是热衷于得到罗斯福的抚慰,而罗斯福则更加冷静和自信,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专门论述罗斯福或丘吉尔的书籍已经多得不胜枚举,而且还有不少作品直接涉及到两人的关系。正如丘吉尔曾经做出的判断那样,50多年前,当有人提出要继续给他立传的时候,他回答说:“这块田地已经没什么好下锄头的地方了。”那么为什么今天我还要回顾这段历史呢丘吉尔和罗斯福执政的时期正处于20世纪中叶,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不同国家的人民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信仰危机随之产生,人们迷失了方向。这些与21世纪初期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文明世界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袭击,战火连天、联盟脆弱、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此起彼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二人共同的优点和长处才更值得关注,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的世界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们二人把一片混乱的局面重新整饬得井井有条。
这本书不是一部二战史,也不是英美“特殊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相反,我认为,它是对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友谊的真实写照,若把它比成一幅画,它应当属于印象派的范畴,因为情感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把握的。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和外交方面的资料十分翔实,足够人们查阅。这场战争总共夺去了5 500多万人的生命,并打乱了原有的世界秩序。但是,在写这本书时,我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了罗斯福与丘吉尔这两个人的身上,重点为大家讲述他们的存在对于彼此的意义,以及他们的关系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阶段,英美两国是否会真正参战还是悬而未决的事情。1940年5月,英国政府高层曾就与希特勒妥协的问题进行过探讨,那个时候希特勒的铁骑正横扫欧洲大陆,势不可挡。伦敦的一些人士认为应该进一步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但是丘吉尔对此提议予以了坚决的否定。于是,1940年7月16日当法国沦陷后,希特勒对他的将军们下达了命令,开始准备进军英国。但是经过仔细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希特勒的这道命令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似乎和平尚存一线生机。希特勒在命令中说:“鉴于英国——尽管它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还未发出愿与我们达成协议的信号,但如果形势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的话,我巳决定准备登陆英国作战。”三天后,希特勒在国会演讲中宣称:“我还没有找到能够让这场战争必须进行下去的理由。”当然,即便是和平能够到来,也不可能是那种宁静祥和的和平,而是希特勒式的和平,或许默认柏林政权对欧洲大陆的控制可以起到延缓的作用,但那根本无法阻止纳粹主义的蔓延。在伦敦,丘吉尔对希特勒的提议不屑一顾,根本不予考虑。当英国政府通过广播对希特勒的提议进行回复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台记者威廉·夏勒正在柏林。夏勒回忆说,当时正在和他进行交谈的一位德国政府官员看上去惊得“目瞪口呆”。这个德国人说:“你能理解那些英国傻瓜是怎么想的吗在这个时候拒绝和平的建议他们绝对是疯了!”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几个月里,美国人对到海外参战并不感兴趣,但是从那时起一直到1941年底,罗斯福总统开始一步步地、小心翼翼地把美国引到了与世界并肩作战的前沿。
两人的政治才华得到了体现。当他们处理这些棘手的难题时,彼此都把对方纳入到自己思考的范畴。从一开始,丘吉尔就认为若要取得胜利,一定要把罗斯福争取过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将信将疑和举棋不定之后,罗斯福认识到丘吉尔才是击败希特勒的关键。从远隔万里到面对面的交谈,他们选择了彼此信任,他们与国内的政治阻力做着斗争,与阻止跨出国境作战的阻力做着斗争,他们的努力为确保民主最终战胜极权和暴政奠定了基础。
罗斯福和丘吉尔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定下了雏形。在二战中有四个具有关键性质的转折点: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美国决定支持英国对抗德国;1942年盟军在北非沙漠大败德军,阻止了希特勒伸向中东的魔爪;原子弹技术的开发与掌控以及选择解放欧洲的恰当的时机。这四个转折点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们彼此的合作。他们的伙伴关系反映了高层政治活动中人性化的一面,它向人们表明,即使是最不被人喜欢的两个人(依据当时的传统观念,他们是受人鄙视和嘲笑的对象)也能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敬畏的领袖。
人们很容易戴着怀疑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罗斯福与丘吉尔的友谊。有些历史学家争辩说,罗斯福与丘吉尔在战时形成的工作上的友谊,很大程度上是丘吉尔为了创造牢固的英美联盟从回忆中编造出来的故事。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在二战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换做是另外一位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也有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我认为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故事证明了两点:在关键时刻由谁掌权关系重大;政治家们在动荡的岁月里担负领导国家的重任难免会为情绪所左右,他们的斤斤计较、他们的诡诈、他们的不和与争吵。
埃莉诺·罗斯福曾不无抱怨地写道:“从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角度上来说,一个身居要职的人就不再具有丈夫、父亲以及朋友的性质。”从罗斯福与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相遇相知的那一刻起,他们两个就谁也无法真正把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分开了。政务上的需要和他们的雄心壮志决定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关系和不少伟人之间的交情十分相似,属于那种一边施展治国之术一边惺惺相惜的类型。
政治家若是与别人,特别是其他政治家交好,其中必然有实际需要。丘吉尔的私人秘书,人称“乔克”的约翰·科尔维尔与首相一家非常熟识,他曾写道:“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如果说丘吉尔的友谊完全出自政治需要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我父亲的友谊和情感完全是发自内心,别无压求的,”玛丽·索姆斯说道,“他待人处事并不世故。他心地纯真,值得信赖。如果需要,他也能够表现出老谋深算的一面,但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罗斯福倒是很容易给人留下城府很深的印象。哈里-杜鲁门曾评价道:“他是我见过的最冷漠的人。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其他人,他都没有丝毫的关切之情,反正我没有看到过。但是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带领美国走进了20世纪。”罗斯福真正的情感世界让人捉摸不透。埃莉诺·罗斯福的好友特鲁德·拉什在战时经常出入白宫,她回忆说:“罗斯福夫人曾说过,所有人都是为总统一个人服务的,她说得没错。”
罗斯福和丘吉尔是由于形势所迫而成为盟友的。在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这段日子里,丘吉尔一直都在请求罗斯福的援助,他不得不说服罗斯福,英国是值得美国信任和援助的。1941年12月美国正式参战,揭开了二人热烈友谊的序幕。这段友谊一直持续到1943年11月,那个时候随着美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丘吉尔已经逐步被排除到罗斯福核心考虑的范畴之外了。二战后期,“罗一丘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了。在1944年和1945年里,他们两个已经像结婚多年的夫妇一样了,对彼此的弱点和怪癖一清二楚,却仍然选择携手人生。
战争期间,丘吉尔表面上做出一副殷勤取悦的姿态以迎合罗斯福(他把自己称做是“总统的跟班”,或经常说“这事还得老板说了算”),但实际上他却尽量把让步减到最小程度。罗斯福则以外儒内法的态度坚持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尽管如此,他们二人仍把对方当做朋友看待。埃莉诺·罗斯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一位待人诚恳的人,她的挚友特鲁德·拉什曾回忆说:“罗斯福夫人历来坦率诚恳,对待朋友尤其如此。”尽管罗斯福和丘吉尔交情笃深,慷慨大方的埃莉诺却始终认为丘吉尔过于保守。战后,埃莉诺在一份公开声明中提到:“我永远对丘吉尔在战争中的领导才华表示感谢。他和我丈夫的友情是真挚的,这份友情他从来也没有丢弃过。若是没有这份情谊,也许很难摘取胜利的果实;若是没有这份情谊,这两个刚正不阿、才华横溢的人在进行正式会谈时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松愉快了。”
1941年圣诞节期间,丘吉尔沐浴完毕,神清气爽地在白宫的客房里裸身踱步。丘吉尔的助手帕特里克·金纳当时正在房中为湿淋淋的首相做笔录,他回忆说:“那可是完全的一丝不挂啊。”这时,房门响起一阵轻叩声,丘吉尔说:“请进。”来人正是罗斯福,他看到丘吉尔尚未着装,连忙道歉,准备离去。丘吉尔却请他留步:“你看看,总统先生,我对你没什么好隐藏的。”罗斯福非常喜欢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总统秘书格雷斯·塔利曾说:“总统笑得好像孩子一样。他后来对我说:‘格雷斯,我现在还能想起当时的情景呢。他浑身上下粉扑扑白花花的。’”1941年总统假期结束之后,罗斯福对丘吉尔说:“能有幸和你生在同一年代真是太有趣了。”
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那种脉脉温情。埃莉诺回忆道:“我先生和丘吉尔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与日俱增,而且这份感情有时和政治外交毫无关联。”1943年,丘吉尔夫人在给罗斯福的亲笔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了解你们的友谊不光对于世界而言意义重大,对于温斯顿来说,它更是弥足珍贵的。”作为白宫发言稿的起草人之一,剧作家罗伯特·E·舍伍德后来分别为罗斯福和哈里·霍普金斯立传,为传记史增添了两本巨著。他认为罗斯福和丘吉尔“建立了一种轻松的亲密感,伴着玩笑一般的不拘小节,他们之间免去了冠冕堂皇和空话连篇的虚礼,在交往中坦诚而率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英国作家C·S·刘易斯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在一篇论友谊的散文中的话语,指出爱默生认为“你爱我吗”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你对现实的看法是否与我相同”或者至少是“你所关心的现实和我所关心的现实是否一致”丘吉尔与罗斯福的想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丘吉尔希望大英帝国从战争中挺过来,并且长盛不衰地发展下去;而罗斯福则对全世界殖民地地区人民的民族自决更感兴趣——但是他们所关心的这两个方面却拥有共同的内涵,那就是打败轴心国的野心。而且他们都确信这个艰巨的任务必须由自己来完成。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友谊不光涉及个人感情,而且还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涵盖了共同的信念和使命感。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当时的人心所向,但只有罗斯福和丘吉尔深知最高权力的不确定因素。他们二人在一段时期内掌握着最关键的力量和决策权。二战期间,英国驻华盛顿官员、散文作家艾赛亚·柏林曾评论道:“他们两人的友情带有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份友情远远超越了因并肩作战而产生的龃龉或彼此妥协而带来的不快,他们会有意识地增加会晤或通信的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升华他们的友情:他们亲如手足,对彼此的友谊颇感自豪,虽然对方时而犀利、时而有趣的见解经常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他们彼此熟知对方的脾性,从未出现过挖苦讽刺的情况。”
相比之下,罗斯福更具有政治头脑,而丘吉尔则更有人情味。当希特勒占领了欧洲大陆,把贪婪的目光投向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时候,丘吉尔傲然挺立,毫无畏惧地迎击希特勒虎视眈眈的野心。那时英国国内的一德高望重的人士本打算向希特勒妥协,任他统治欧洲。但是,丘吉尔在其他人举棋不定的时候却坚定地站在了保卫自由的一方,为罗斯福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犹豫不决的美国人做好了参战的准备,并为战后取得世界主导权做了良好的铺垫。他们共同捍卫了民主革新的进程。
他们是伟人,但他们更是普通的人。丘吉尔曾写道:“要想对伟人进行公正的评价,评论家必须具有敏锐的辨别力,褒奖之辞切不可过分。”罗斯福的闪烁其辞和丘吉尔对利益的专注是他们人格上的缺陷,但同时也成就了他们在政治方面的建树。罗斯福的个性使他在婚姻生活和朋友圈中饱受挫折,却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总统。政洽家们必须在同时做不同的准备,所以连他们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参透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动机。丘吉尔的个性使他在社交圈中咄咄逼人,令他人倍感劳神,同时也使他成为了伟大的首相。因为政治家有时必须巧舌如簧地说个不停,不给对方任何还嘴的机会,这样才能把谈话带到更高的层次上,并说服他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当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肆虐的时候,领导整个西方世界的是两位与常人无异的普通人,他们也有缺点、爱嫉妒,也会为病痛所困扰,但他们却拥有过人的历史洞察力和勇气。埃莉诺.罗斯福曾把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交往称做是一段“幸运的友谊”。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幸运的,因为罗斯福与丘吉尔在黑暗降临的时候共同引领着光明的力量。
•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供应冷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在取第二份烤鸡时,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x0d\“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而习惯称它为白肉,烧不白的鸡腿肉称为黑肉。”\x0d\尽管丘吉尔认为她这是在咬文嚼字,可他还是为自己的言辞不当表示了歉意。\x0d\第二天,那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去的漂亮的兰花,花旁还附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幸——丘吉尔。”\x0d\\x0d\•一次,丘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x0d\丘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x0d\\x0d\•在丘吉尔75岁生日的茶会上,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对丘吉尔说:“真希望明年还能来祝贺您的生日。”\x0d\丘吉尔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我看你身体这么壮,应该没有问题。”\x0d\\x0d\•在二战时,丘吉尔对保卫英伦有卓著的功绩。战后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丘吉尔的铜像,置于公园,让众人景仰。\x0d\丘吉尔听后回绝道:“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屎,所以还是请免了吧!”\x0d\\x0d\•一天,丘吉尔急于赶到议院去开会,他叫了一辆出租汽车。\x0d\车子到达目的地后,丘吉尔下车对司机说:“我在这里大约要耽搁一个钟头,你等我一下吧。”\x0d\“不行,”司机坚决地回绝,“我就要赶回家去,好在收音机里收听丘吉尔的演说。”\x0d\首相一听这话,不禁大为惊喜,于是除照价付了车资之外,又重重赏了司机一笔可观的小费。\x0d\司机望着这笔意外的收入,很快就改变了主意。\x0d\他对丘吉尔说:“我想了一下,还是在这里等着送你回去吧。管他妈的什么丘吉尔!”\x0d\\x0d\•丘吉尔有一只心爱的卷毛狗,名叫鲁弗斯。\x0d\一天晚上,在首相的乡间别墅里放映**《雾都孤儿》。鲁弗斯像往日一样,在它主人的膝盖上占据了一个最好的位置。\x0d\当影片放到赛克斯为了摆脱警察的追踪,准备淹死他的狗时,丘吉尔用手捂住了鲁弗斯的双眼并对它说道:“亲爱的,现在不许看了,等会儿我会告诉你后来发生的事。”\x0d\\x0d\•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出任英国首相的,由于他力主抵抗法西斯以及积极地与苏美两国合作,大大地加快了法西斯的覆灭,为和平赢得了时间。\x0d\然而,战争结束不久,在1945年的英国大选中,丘吉尔落选。\x0d\为了安抚这位前首相,英国女王决定授予他一枚巴思勋章。\x0d\丘吉尔感慨万分地说道:“当选民们把我解雇的时候,我有何颜面接受陛下颁发给我的这枚奖章呢?”\x0d\\x0d\•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占领荷兰期间,荷兰流亡政府在美国设立了总部。德克•吉尔总理几乎不会讲英语,在第一次会晤丘吉尔时,一见面,德克•吉尔伸出手,向他的英国盟友友好地说了声“再见”。\x0d\“先生,”丘吉尔这样作答,“我希望所有的政治会议都像这样简短扼要。”\x0d\\x0d\•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x0d\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x0d\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x0d\丘吉尔说:“那就要再找出一个理由来。”\x0d\\x0d\•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克罗夫特勋爵在英国陆军部供职。\x0d\每当丘吉尔外出巡视时,曼克罗夫特就去首相官邸,在丘吉尔专用的大地图上标出近阶段的作战形势,以便丘吉尔回来后,一看地图,就对局势一目了然。\x0d\一天,曼克罗夫特按惯例把地图放在内阁会议室的地板上,用彩色粉笔在上面标记。他把帽子朝天搁在了身旁。\x0d\这时,丘吉尔回来了。他见有人趴在地上全神贯注地在标注地图,旁边还有一个底朝天的帽子,于是便不声不响地摸出二个便士,扔进了曼克罗夫特的帽子里。\x0d\\x0d\•在阿拉曼战役前夕,丘吉尔召见了他的得力将领蒙哥马利将军。\x0d\在谈话中,丘吉尔提议他应该研究一下逻辑。\x0d\蒙哥马利担心自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逻辑中,便找个借口推托。他对丘吉尔说:“首相先生,你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了解和亲昵会产生轻篾’。也许,我越是研究逻辑,便会越轻视它。”\x0d\丘吉尔取下烟斗:“不过我要提醒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昵,什么也不会产生出来。”\x0d\\x0d\•一次,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x0d\“哪两点?”\x0d\“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x0d\“哎呀,真的吗,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不过,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x0d\\x0d\•一次丘吉尔访问美国,罗斯福总统邀请他住在白宫,下榻在林肯卧室。\x0d\罗斯福说:“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以后你就可以说你在林肯的床上睡过觉了。”\x0d\就寝半小时后,白宫管家惊奇地发现,丘吉尔身着一件老式睡衣,拎着手提箱,踮着脚尖,贼一样地从林肯卧室里溜出来。\x0d\事后,丘吉尔向管家嘟哝:“什么有历史意义的床,叫它见鬼去吧。丘吉尔不能在一张不舒服的床上度过一夜。”\x0d\\x0d\•一次宴会上,丘吉尔先生和他的夫人面对面坐着。\x0d\丘吉尔的一只手在桌子上来回移动,两个手指头向着他夫人的方向弯曲。\x0d\旁人对此十分好奇,就问丘吉尔夫人:“您丈夫为何这样若有所思地看着您?他弯曲着手指,来回移动又是什么意思呢?”\x0d\“这很简单,”丘吉尔夫人回答,“离家前我俩发生了小小的争吵,现在他正在承认那是他的过错,那两个弯曲的手指表示他正跪着双膝向我道歉呢!”\x0d\•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后来他又逃走了。\x0d\希尔人出价25磅悬赏捉拿他。\x0d\几年后,丘吉尔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访者说:“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x0d\\x0d\•丘吉尔同意美国影片公司拍一部有关他生平的**。\x0d\影片中要出现丘吉尔65岁和86岁时的镜头,这一角色由一位名叫查理斯•罗福顿的**演员扮演。\x0d\当丘吉尔知道罗福顿由于扮演这一角色,将获得数目相当可观的一大笔款子时,他声称:“第一,这个演员太胖;第二,他太年轻。与其让他去扮演可以得一大笔钱,倒不如由我自己来扮演更合适。这笔钱应该由我来赚。”\x0d\•1945年7月英国大选后,丘吉尔首相下台。\x0d\理查德•皮姆爵士去看望丘吉尔,把大选结果告诉他。\x0d\当时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洗澡。\x0d\当理查德爵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时,丘吉尔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那就是民主!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x0d\\x0d\•诺曼•麦高恩当上丘吉尔首相的贴身男仆不久,吃惊地发现他的主人竟在洗澡时高声地作慷慨激昂的演说。\x0d\“你在对我说吗?”麦高恩大声问道。\x0d\“不,谢谢,诺曼,”丘吉尔答道,“我在对下议院的议员讲话。”\x0d\\x0d\•丘吉尔有一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后裸着身体在浴室里来回踱步,以事休息。\x0d\二战期间,一次,丘吉尔来到白宫,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x0d\当他正在白宫的浴室里光着身子踱步时,有人敲浴室的门。\x0d\“进来吧,进来吧。”他大声喊道。\x0d\门一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罗斯福。他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便转身想退出去。\x0d\“进来吧,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大声呼喊:“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x0d\两人一阵大笑。英国从美国得到了全面的军事援助。\x0d\\x0d\•萧伯纳为庆贺自己一新剧本的演出,特发电报邀请丘吉尔看戏:“今特为阁下预留戏票数张,敬请光临指教。并欢迎你带友人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x0d\丘吉尔立即复电:“本人因故不能参加首场公演,拟参加第二场公演。如果你的剧本能公演两场的话。”\x0d\\x0d\•一次在议会开会,一位议员在发言时见到坐席上的丘吉尔正摇头表示不同意。\x0d\这位议员说:“我提醒各位,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x0d\这时候丘吉尔站起来说:“我也提醒议员先生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x0d\\x0d\•一次,一个英国妇女拦住丘吉尔问道:“丘吉尔先生,当您知道您每次发表演说,大厅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时,难道您不感到兴奋激动吗?”\x0d\丘吉尔笑道:“承蒙夸奖,不过,每当我产生这种感觉时,我总让自己记住一点:如果我不是在发表演说而是在受绞刑的话,恐怕观众还会多一倍。”\x0d\•丘吉尔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x0d\当上英国首相后,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毕恭毕敬地向他汇报学校的情况。\x0d\可他对这些情况毫不敢兴趣,说道:“我希望见一见学校学习成绩最差的那个孩子。”\x0d\那个孩子被带来后,丘吉尔拍拍他的肩头,亲切地对他说道:“我非常感谢你,因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x0d\\x0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见到了铁托,于是对他大声说道:“你可知道,在战争期间,我可不大喜欢你。但是现在,由于你所采取的立场,我比较喜欢你了。”\x0d\铁托笑笑说:“我可不是为了你的喜欢而活着。”\x0d\\x0d\•丘吉尔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1922年,他因为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不能进行他所擅长的讲演,结果竞选失败。\x0d\他说:“转眼之间,我发现自己失去了职务,失去了党派,失去了席位,甚至还失去了阑尾。”他的朋友们本来情绪还很沉闷,但让他这样一说,都轻松了起来。
When sir Winston Churchill, the great British Prime Minister, reached his eightieth birthday in November, 1954,he was presented with his portrait (肖像) by a well-known modern artist, Graham Sutherland The painting had been ordered and paid for by the members of Parliament (国会) who wanted to honor the Grand Old Man of World War II
1954年11月,当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八十岁生日时,他收到一幅由著名的现代艺术家格拉汉姆·萨特兰为他画的肖像。这幅画由国会定制和偿付,用来表彰二战中的伟人。
Sir Winston and lady Churchill were deeply moved by this mark of respect Neither of them, of course, allowed the donors (捐赠人)to see how much they both disliked the portrait “It makes me look stupid-which I am not!” said Churchill in private Publicly He only remarked that it was “a fine example of modern art” His friends smiled; it was well known that Sir Winston didn’t care for modern art
温斯顿和夫人都为这幅画寄予的尊敬感到深深地感动。但当然,他们都没有让捐赠人知道他们都不喜欢这幅肖像画。“这让我看起来很傻,其实我不是!”丘吉尔私下里说。公众场合,他只说这幅肖像画是“现在艺术的很好的例子”。他的朋友们心领神会,众所周知温斯顿先生不喜欢现代艺术。
Churchill was so unhappy about the portrait that finally his wife had it destroyed Churchill died at ninety in January, 1965 Lady Churchill followed him in 1977 Shortly after her death, the public learned what had happened to Sutherland’s painting, and heated argument broke out The painter was understandably sad The artistic community, shocked and angry, claimed (声称) that the destruction(破坏) of the picture had been a crime Historians said that they regretted the disappearance of a historical document(资格) All agreed that the Churchills didn’t have the right to do what they had done
丘吉尔非常不喜欢这幅肖像以至于最后他的妻子不得不把它销毁。丘吉尔于1965年1月去世,享年90岁。丘吉尔夫人1977年跟随他而去。她死后不久,公众知道了关于萨特兰的肖像画的故事,激烈的舆论爆发了。这位画家自然很难过。艺术家群体又惊讶又愤怒,声称破坏这幅画是犯罪。历史学家说,他们为一件历史档案的消失而惋惜。所有人都认为丘吉尔夫妇没有权利那么做。
Well did they A good part of the public felt that the subject(and owner)of a portrait had the right to get rid of it if it made him so unhappy The question, however, has been raised many times before: who has the right to a work of art the sitter, the owner, the donor, or the artist who painted it And when the painting is the portrait of a historical figure, should the right of posterity(后裔) be considered, as the historians claimed
但他们真的没有权利么?很大一部分公众认为肖像画的主题(和所有者)有处理掉画的权利,如果这幅画让他觉得很不高兴。但是这个问题以前就被提出很多次了:谁拥有处理一幅画的权利?模特,所有者,捐赠者,还是画家?还有,如历史学家们声称的一样,如果是一位历史人物的肖像画,他的后裔的权利也要考虑进去么?
Another question comes to mind: who is qualified(有资格的) to judge a portrait Graham Sutherland had told Sir Winston that he would paint him “as he saw him”, Churchill never had a chance to see the work in progress since the painter refused to show it to him He found out only when he received his present that Sutherland had seen him as a heavy,sick, tired old man
另外一个问题让人思考:谁有评判一幅画的权利?格拉汉姆·萨特兰告诉温斯顿先生他会“如他所见”地为他画肖像,在作画过程中丘吉尔从来没有机会看一下画,因为画家拒绝向他展示。丘吉尔一直到收到肖像画作为礼物时才发现萨特兰眼中的他是一个沉重,病态,疲惫的老人。
Since he hated old age, he was naturally hurt But was the portrait a good one , as many(including the painter) said Or was it bad as others(and the sitter)thought Who is to judgedIt is well known that we never see ourselves as others see us; but do we see ourselves better than they do
None of these ques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yet to everybody’s satisfaction
因为他讨厌年迈,他自然地感到受了伤害。但是,这幅肖像是一副好的作品么,像许多人(包括画家自己)认为的一样?或者是一副失败的作品,像另一些人(包括被肖像者)认为的一样?谁有资格去评判?我们都知道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不一样。但我们觉得自己比在别人眼中更好么?
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