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人能体现刚正不阿的

历史上有什么人能体现刚正不阿的,第1张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二、屈原:纵身一跃,千年一叹!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秦国尤甚,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合纵抗衡的政策下,各国的实力都不同程度的被削减,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因而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的说法。

楚怀王即位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改革,可见也是雄心万丈。屈原在他的支持下,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利益,于是设计陷害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傲,每次起草法令,都要张扬说是没有我的话就不能成功。”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国家无望,在破城之日自沉汨罗。

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屡屡被流放,但其心虽九死而未悔,最后以身殉国,屈原的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三、苏武牧羊,持节不失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但不幸的是,就在苏武即将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活动。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在匈奴。

当时,匈奴单于为诱逼苏武投降,先将他幽闭于大窖中,苏武以雪和旃毛为饮食,不为屈服。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而单于只送给他几只公羊。

苏武持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汉节和几只羊。年复一年,使节上挂著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但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后来,汉武帝驾崩了,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苏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他不了。

汉昭帝登位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孔子 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时,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41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我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可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五、黄庭坚:“凡有问,皆直辞以对”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了新旧两党,并逐渐演变成了党争,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间水火不容,你死我活。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因为他曾反对变法,被划归旧党。

宋哲宗绍圣间,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他诬蔑宋神宗。双规、禁闭,诸多手段一齐上。

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黄庭坚不会低头认罪,不会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后来还遭除名,被踢出了干部队伍,羁管宜州,成了阶下囚,最后惨死他乡。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刚正不阿的典型人物有岳飞、关羽、海瑞、文天祥、包拯。

1、岳飞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2、关羽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

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3、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4、文天祥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文天祥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5、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拉斐尔,巴赫,安徒生,成龙都是白羊座。

一旦确立目标灯塔就抛下所有的懦弱和顾虑勇往直前的羊羊们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没救了,其实人家只是对事对人极其认真忠诚罢了,哪怕自己现在脚下的位置距离目标千里万里中间布满荆棘也在所不惜,他们就是这么的刚强执拗,他们看似整天大咧咧凡是不放在心上,铁憨憨一个,实际上他们有着猪一般的聪明和果断,犯一次错误便会牢记在心,下次准可以完美避坑,精通诸般世故却依旧可以维护自己内心中善良的小火苗,受到伤害也可以独自治愈,拉斐尔,巴赫,安徒生,成龙都是羊羊们中的翘楚。

一、拉斐尔

在以宗教为主体框架的背景下,画中的人物总是体现出一片祥和之感,仿佛可以远离这个苦难的世界,细腻而柔软的笔触好似可以让烦躁的心也跟着变得柔和下来。恰到好处的比例设置,精准的色彩选择与过渡,让他的画作中不仅充斥着建筑们,同时还深含诗的意境。多数画师都经历过名师指点,然而他却靠着天赋,悟性,模仿和刻苦执着才登上顶峰的。灵感缺失时,遭遇困难时,只能靠着自己去解决,这份执着恐怕只有白羊才具备。

二、巴赫

几乎每间音乐课堂的墙面上都会有他的画像,这也彰显着他伟大的贡献和在音乐界的地位,来自家庭内因乐氛围的熏陶和天生的兴趣让他坚定了自己毕生的音乐事业,并且秉承着不服输的精神一举成为同行中的翘楚,受到无数同辈和小辈们的敬仰。

三、安徒生

每一代的孩子晚上睡不着觉都是听着他的故事进入梦乡的,能够在喧嚣的闹市中打造出一片纯净而又真诚的理想王国,足可以证明他性格中多数被纯真所占据,虽然现实中的他生活环境落魄贫穷,但他依旧执着于梦想,并且愿意把这份宁静和淳朴带给所有和他一样遭受不幸童年的孩子们。

四、成龙

为了一个镜头可以不远千里前往,为了逼真的效果不管多危险的动作都可以亲自完成,从最初的不被认可到今天成为行业内人人尊敬的顶尖他经历了嘲讽,伤痛和独自悲伤,但是他始终挺直的脊梁告诉世人他是不会被打倒的,除非他肯自己认输,否则他人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877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