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狼性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第1张

18年前,成都外国语学校一个名叫刘亦婷的小姑娘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不过,真正让刘亦婷走上“神坛”的,是她的母亲和继父创作的这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无数家长老师奉为宝典。

在主打“素质培养纪实”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曾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让女儿学会坚持和忍耐的“捏冰”情节——年幼的刘亦婷和继父打赌,用手捏住一块冰坚持一刻钟,直到她感到“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

这个刘卫华描绘为锻炼意志力的“捏冰考验”,曾被许多家长视作素质教育的典范,这也是“狼性”教育的一种凸显,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有些“残忍”。

当然,从母亲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锻炼和考验是希望能够磨练女儿吃苦耐劳的品质,出发点应该是好的,虽然谈不上“虐童”这么夸张,但在方式方法上确实有一些欠妥的地方。

不过,当《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全中国,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挑战了一把“捏冰”,还有孩子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捏冰考验”写成了作文。家长们仿佛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经受住了“捏冰考验”,将来长大后也就能像刘亦婷一样考上哈佛了……

但在此之后,刘亦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很难从国内媒体的报道中看到刘亦婷成年后的踪迹,当我们翻看刘亦婷的LinkedIn账号,才能够找到这位曾经的“哈佛女孩”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她做过三段短期的实习,分别是在波士顿咨询、百事和一家对冲基金公司。

随后自己出来打拼,在美国开了一家“睿识资本”,失败后又合伙开了“慧恩资本”,四年后再次倒闭,她现在的身份则是“秦岭资本”的合伙人。

“狼性”教育

为适应社会发展?

2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孩子适度进行一些“狼性”教育,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必修课。如今,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往往伴随着五六个家长的幸福包围,不加节制的宠爱和唯恐受伤的心态,使得不少家庭养成了孩子或娇纵惯养、或胆小怕事,缺乏耐力、身体娇弱、集体协作意识淡薄。

有报道称,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和集体合作意识等,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孩子,这也导致很多父母开始用“狼性教育”的方法去教导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73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