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星座的皇帝最多?

历史上哪个星座的皇帝最多?,第1张

从汉朝到清朝来讲,天蝎座的皇帝是最多的,但是并没做出多伟大的成就。这个与天蝎座爱憎分明的性格有关。

天蝎座星座的人有着强烈的第六感,做事常凭直觉,有敏锐的观察力,但往往仍靠感觉来决定一切。个性强悍、不妥协,也非常好胜。虽然面面上看起来温文儒雅、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他们在决定行动时会表现的大胆积极,属于敢爱敢恨的类型。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嘉庆皇帝出生时间一说是凌晨1,2左右,一说是晚上10点左右,不过通过观察晚上10点比较像。太阳进入第四宫,变得比较保守,不敢做,坊间有句话叫“嘉到中衰”,说的嘉庆在位期间清朝由盛转衰。

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25年。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执掌大权。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国内还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不能根治腐化和懈怠的药方,对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恐吓,最终还是无可奈何。

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越努力,形势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找遍了所有药方,为什么还是不见效。

越到后来,皇帝越对扭转社会大势丧失了信心,他已经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经升华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实录”办事,最后将无疾而终。

现实生活中,好像也不少,多是心理反应。但是,发生在古代,发生在皇帝身上。

朱元璋白天“该死”。

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名郭蕊,原名崇巴,后改称兴宗。汉族,濠州李中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中里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母亲是陈。朱元璋生于历元年,家中排行第四,家兄排行第八,故称朱崇巴,后改名朱元璋。

明成祖朱元璋,洪武帝,当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时候,觉得开平王常遇春功劳很大,就赏赐了几个美女。但常遇春的老婆是个超级醋坛子,常遇春怕狮子吼,不敢“享用”他给的一些美女。

有一次,一个被奖励的美女给常遇春端来一碗补汤汤。常遇春忍不住多看了她一眼,常遇春超级嫉妒的老婆就把她的胳膊砍了。

知道朱元璋大怒,当然马上把人拘禁在宫里。第二天,朱元璋端来一碗汤,让大臣和常遇春品尝。

大家见汤又浑又粘,纷纷议论,想知道是什么做的。

大家尝过之后,朱元璋告诉大家,这是“妒妇汤”。原来,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妻子剁成肉酱,煮成“妒妇汤”。

据明末公元《白下杂谭》年,朱元璋将常遇春的妻子煮成“醋坛子汤”,夜夜不得安宁。“醋人”的鬼魂每晚闯入朱元璋的梦境,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

更离奇的是,有一次,朱元璋去拜访他的“千年吉祥之地”时,在光天化日之下“撞见”了常遇春的妻子。她径直走到朱元璋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诅咒他,说她不仅要让朱元璋生前不得安宁,还要让他死后不得安宁

当然,朱元璋怕自己死后不得安宁。他听从了风水大师的建议,重建了地宫。

后世医家评论朱元璋“白日见鬼”,说朱元璋晚年有精神病和幻听。

人皮驾驶奇案:朱棣

明太祖朱棣生于元末战乱时期。当时狼群一起崛起,互相征服。在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非常忙,没有时间给他们的儿子取名。

郑源二十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南京,当时叫应天府。应该,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占领庆忌,改名庆忌应天。朱元璋本意是顺应天命,推翻元朝。

据记载,公元《白下杂谭》年,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南京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景清,是个左相。他带着一把锋利的剑进入宫廷,想要暗杀被猴子加冕的永乐皇帝朱棣,并为他的“旧主人”朱筠在明惠帝的坟墓报仇。因为这个消息,他被保镖当场抓住了。

朱大怒,下令杀了,牵连了他全家。后来,他不觉得报复,并把所有的村民和邻居与他有关的死亡,留下景清的整个村庄在废墟中。

在景清家和旧家被消灭后,朱棣仍住在虞奴,他命令卫兵剥下景清的皮,放进他肚子里的茅草里,挂在长安城的左门。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几天后,当朱棣路过长安城的左城门时,突然响起了晴天霹雳。突然,风吹得到处都是,飞沙走石。当心里有鬼的朱棣害怕的时候,风把挂在城门上的景清人的皮吹到了天上。

这片人皮,裹着一股强风,冲出九重天,惊呆了地上的几千个目击者。

人们飞的到处都是,每个看到这个奇怪的东西的人都惊呆了。心慌意乱的朱棣正要告诉他的下属回家去。这个飘忽不定的人,皮静,直挺挺地倒在朱棣面前,恨不得朱棣当场坐在车里。

这一“灵异”事件导致朱棣身患重病,一月不能出庭。

原始宗教是怒族地区现存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怒族世代生活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脚下是湍急的河流,前面是陡峭的岩石,后面是黑暗的森林和凶猛的野兽。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怒族先民与大自然的斗争是残酷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胜,从而生存发展,但很大程度上是无能为力的。有时候大自然似乎很人性化。免费给它们阳光、温暖和食物,使它们对自然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有时非常凶猛,狂风暴雨,野兽袭击,摧毁人们的辛勤劳动成果,甚至危及生命。这使他们对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对自然的强烈依赖感和强烈的恐惧感相结合,形成了怒族古老的自然崇拜。

由于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解放前,怒族只有不到2%的人口认识汉字。他们不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不能对他们遇到的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因此产生了万物有灵论或泛神论的概念。

像其他民族一样,怒族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狩猎时期。在原始狩猎活动中,狗具有捕捉猎物、放哨和报警的能力,成为猎人的得力助手和忠实伙伴。当主人发生意外时,狗有能力使主人脱离危险,转危为安,从而演变成图腾崇拜。对领头野牛的崇拜可能被误认为是它超人的驾驶能力和技术,人们对它的威胁心生敬畏。要有尊重,不敢违背

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方式的产物,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原始宗教是人类童年时期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的产物。

随着怒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虽然进入了更高的社会形态,但由于科学知识不多,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其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形式一直保存至今。

朱元璋长相粗犷,不光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天生一张驴脸,眼睛很深,嘴巴很长,脸上有麻子,看上去杀气腾腾。但这幅真实的画像一直被隐藏着。另一对英俊友好,但与他本人毫无相似之处。现在朱元璋有这两幅造型各异的画像流传至今。现在这两幅画像中有一幅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挂在南京明陵的享乐厅。

为什么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形状不一样?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登基后,下诏让天下人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被召入宫中的画师,细致地描绘了坐在威严的龙椅上的朱元璋,画得惟妙惟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大黑脸,高额高鬓,颧骨突出,下巴宽大,略长于上颚。大鼻子,浓眉,一双凸出的眼睛,散发出冷峻而凶狠的光芒。朱元璋看到后大怒,双手把腰间的玉带往下压。据说这是朱元璋杀人的习惯性动作。画家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反复说:“皇上英明,皇上英明!”我听见朱元璋大喊:“来人啊,把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家的头被砍了下来。第二个画师被叫入宫,画得更用心,把朱元璋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但也被拖出来斩首。

第三个画家非常聪明,他意识到了真相。所以他大规模的装饰朱元璋的脸,注重让眼睛看起来生动,注重理想的表达,于是有了这幅皇帝的画像,据说是谦让的。据说朱元璋看到这幅与他本来面目关系不大的画像后,欣喜不已,奖赏了画师,并命他临摹这幅画像的多本书籍,以供朝臣和后人参考。所以,这个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几乎凭空创造出来的富贵老人,成了朱元璋的标准形象。那个体贴聪明的人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这种荒唐事只有朱元璋才能做到。

有一种说法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内心是震惊的,被朱元璋的怪异外表深深震撼了:高额细眼,凹鼻宽唇,虽小廓但耳厚,两颊突出;背长而拱,腿膝长,腰粗肩窄,手宽手指细;动作像水里的小虾,声音却像鹰唱猿唱。据说刘伯温第一眼就根据相面术得出结论:此人外貌既有大圣的厚朴,又有大汉奸的残暴。结果后来的朱元璋,果然证明了刘伯温说的一点没错。我们不必调查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其实极有可能是后人玩的。但至少在刻画朱元璋的外貌和动作上是生动的。这里对外貌的描述,显然更接近未经艺术处理的标准形象。

让大家为难。

朱元璋在位期间,朝中人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发生不测。官员们每天早上去朝鲜,和妻子道别,晚上平安归来,全家人都会面带笑容。这样一来,官员们就怕白天不上朝,皇帝不处理公务,生存概率更高。

晚年的朱元璋作为皇帝,统率天下,骄横跋扈。但是他并不快乐,情绪状态一直不快乐。朱元璋的个人悲剧是,当他充满自卑的时候,他多少有些自信,但在应该感到自信的时候,他却感到特别自卑。换句话说,朱元璋也叫朱崇巴的时候,他是相当顽强、自信、恭敬、大度的。尽管他只是红巾军的一名将军,但他已经很受欢迎了。但自从朱崇巴改名为朱元璋后,他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任性、残忍。所以朱崇巴和朱元璋可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贝内沃的鲜明对比

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十六个皇帝没有一个有胸怀和气度的。这里面很可能有遗传因素。

出身布衣

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子兴取的。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的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蒙古帝国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滁县)。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半)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极,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连尸骨都烧成灰。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统一。

查阅资料显示大明永乐皇帝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是十二星座中的金牛座。但是纵观朱棣的一生,朱棣真的不能算是典型的金牛座。

朱棣被他的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出守北平,他不只武艺超群还非常有谋略,可以说是诸藩之首。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也就是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位为帝,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初就有意削藩,燕王朱棣自然成了他的威胁。

朱棣已经洞察建文帝的意图,但这个时候的他就表现出了金牛座的特征,对于如何应对建文帝,朱棣显得非常犹疑不定。

很难说朱棣早就有了称帝的野心,如果建文帝不废藩,朱棣也许还是会安稳的做他的燕王。正如金牛座生活节奏趋于缓慢且有条有序,不希望被扰乱自己的步伐。

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朱棣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内心对于皇位的渴望也渐渐苏醒。这个时候的朱棣表现出了摩羯座的性格,隐忍,理智。他知道现在他的实力还远远不是建文帝的对手,于是装疯卖傻,暗自积攒实力。

等朱棣准备就绪,又把狮子座的性格表现出来,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无论是打真定,还是去拉拢宁王,他都表现得一意孤行又胜券在握。

直逼南京的时候,朱棣表现得报复心极强,这像极了天蝎座,面对朱允炆的求和,他非常冷漠,对于前来劝说的兄弟姐妹也一点儿都不讲情面。

朱棣攻入皇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投入火海。

这个局面其实对朱棣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登基为帝的目标,只能把生米做成熟饭,将葬身火海的尸体以建文帝的名义下葬,自己登基为帝。

在即位为帝这件事上,朱棣像个处女座男人一样力求完美,他不希望给别人留下任何话柄,也不喜欢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印记。

虽然他迫切地想要登基为帝,但他却故意说自己何德何能,好在大家都不是傻子,于是群臣上表请求朱棣登基,为了给大家留下他没有夺位的野心,对于群臣的上表,他一再推让,直到三次之后才勉强答应登基为帝。

虽然他表现得很勉强,但他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并且开始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采取一系列措施。

先是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然后对于建文帝的旧臣残酷打压,以各种名目将不支持他的大臣杀害。最残暴的就是对方孝孺诛十族,是的,没有错,不是诛九族,是诛十族。

方孝孺在天下学子中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多门生。朱棣登基为帝,当然希望在史书上有好的记载,获得这些老臣的支持就非常重要。于是他将方孝孺从狱中释放,让他起草自己的即位诏书。

方孝孺也是一个固执的老先生,不愿起草也就算了,还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字送给朱棣,朱棣当然非常生气。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他本来就害怕别人说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方孝孺还公然说了出来。

朱棣的金牛男性格又暴露了,方孝孺不愿意起草诏书,他完全可以再换另外的人,大明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朱棣就是那么固执。

朱棣威胁方孝孺如果不给他起草诏书就诛他九族,他以为方孝孺会妥协,没想到方孝孺却说,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给你写。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诛十族,第十族是什么人呢?是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朱棣每杀一个人会先把他带到方孝孺面前让他看,真是残忍至极。

朱棣的一生也算是伟大的传奇的,不管他的金牛座成分有多少,都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他,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永乐大帝朱棣是帝王也是凡人,他还有很多故事等待我们去了解。

十二星座中,每个星座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十二星座都有哪些特点?

答案1:

我研究星座和风水命理二十多年,一直在性格特征上。十二星座真的是各不相同,各不相同。

十二星座的具体性格特征如下:

白羊座:积极乐观,热情。这个星座的名人包括:小贝、张学良、杨燕妮等。

金牛座:重视爱情,享受生活。这个星座的名人包括:马克思、林忆莲、霍英东等。

双子座:好奇、敏锐、善良。这批托运的名人包括:普希金、李时珍、张柏芝等。

巨蟹:保守,温柔体贴。这批货的名人包括:星云大师、费玉清、林凤娇等。

狮子座:研究生气质,积极自信。这个星座的名人有:桥本龙太郎宇泰、张惠妹、童安格等。

处女座:单纯的学习,觉得难过。这批托运的名人包括:袁世凯、张国荣、蔡依林等。

天秤座:稳重、平和、有责任心、正义感。这批名人包括:朱元璋、杨振宁、郭晶晶等。

天蝎:爱恨分明,自尊。这批货的名人包括:居里夫人、孙中山、林青霞等。

射手座:热情任性,直爽大胆。这个星座的名人有:李小龙、贝多芬、那英等。

摩羯座:胆小深沉,沉着冷静。这个星座的名人有:牛顿、齐白石、巩俐等。

水瓶座:开朗理性,不拘小节。这个星座的名人包括:林肯、罗斯福、章子怡等。

双鱼座:追求自由,悲伤。名人名人:爱因斯坦、蒋经国、毛阿敏等。

答案二:

12星座的性格特征是:

白羊座:热情冲动、冒险、慷慨大方,并且不惧怕它。一旦确定,黄河不死,目的必须消除。但只是炮弹般的脖子,绝不会放在心上,很快就好了。

金牛座: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星座,喜欢稳定,不喜欢改变。比较慢,工作、生活、环境都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金牛座往往是财富的方向,在投资理财方面往往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双子座:喜欢新鲜事物,有小聪明,但经常不做事。和双子座聊天可能会让你觉得很兴奋,因为他们脑子里新鲜诡异的东西会让它好奇!会让人觉得很粗心,其实就是喜欢新鲜感!

巨蟹:充满爱,她们将母性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家庭。

狮子座:热情、阳光、慷慨是他们性格中最大的特点!他们爱面子,自信,他们很在乎别人的看法,经常让别人不开心。

处女座:追求完美,有毛病!大多数处女座都很谦虚,但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处女座的人不喜欢闲着,他们经常为别人服务。

天秤座:追求和平!和谐!他们很会说话,沟通能力强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但他们最大的缺点往往是犹豫不决。天秤座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天秤座的女生往往希望自己的伴侣时刻陪伴着她。

天蝎座:精力充沛、热情、嫉妒、占有欲强天蝎座宝宝喜欢报复!

射手座:乐观、诚实、热情、有挑战性。射手座是十二星座的冒险家,热爱旅行!

摩羯座:是十二星座中最有耐心,最细心,最善良的星座。做事也很固执,不会放手。Pirellium也是出奇的厉害,而且还很勤劳!

水瓶座:非常聪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追求独特的生活,个性主义色彩!对人友好,注重隐私。水瓶座绝对是“友谊之星”

双鱼座:他集合了所有星座的优缺点!双鱼座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甚至牺牲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331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2
下一篇2024-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