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的诗

贾岛的诗,第1张

剑客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敲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作“推”,又欲“敲”,练之未定,遂吟哦引手作推敲势。不觉冲至韩愈吏部,左右拥之,岛具云云。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问童子:“你师父上哪儿去啦?”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云雾缭绕,说不清到底在哪里。

诗歌应该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你一定要翻译我就只好翻了,但那只是字面的意思,诗的妙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虑为“推敲”。

回答者:HAPPY皇子 - 秀才 二级 10-10 21:01

「望山」贾岛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回答者:ljyffy - 魔法学徒 一级 10-11 13:27

卷571_2 「望山」贾岛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卷571_3 「北岳庙」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卷571_4 「朝饥」贾岛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

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

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卷571_5 「哭卢仝」贾岛

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空令古鬼哭,更得新邻比。

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

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

无钱买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赠我文,泪流把读时。

从兹加敬重,深藏恐失遗。

卷571_6 「剑客(一作述剑)」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卷571_7 「口号」贾岛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卷571_8 「寄远」贾岛

别肠多郁纡,岂能肥肌肤。始知相结密,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密离恨难祛。门前南流水,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不惜寄远书,故人今在无。

况此数尺身,阻彼万里途。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

卷571_9 「斋中」贾岛

眈静非谬为,本性实疏索。斋中一就枕,不觉白日落。

低扉碍轩辔,寡德谢接诺。丛菊在墙阴,秋穷未开萼。

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欲驻迫逃衰,岂殊辞绠缚。

已见饱时雨,应丰蔬与药。

卷571_10 「感秋」贾岛

商气飒已来,岁华又虚掷。朝云藏奇峰,暮雨洒疏滴。

几蜩嘿凉叶,数蛩思阴壁。落日空馆中,归心远山碧。

昔人多秋感,今人何异昔。四序驰百年,玄发坐成白。

喧喧徇声利,扰扰同辙迹。傥无世上怀,去偃松下石。

卷571_11 「玩月」贾岛

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数星,星名未详谙。但爱杉倚月,我倚杉为三。

月乃不上杉,上杉难相参。眙愕子细视,睛瞳桂枝劖。

目常有热疾,久视无烦炎。以手扪衣裳,零露已濡沾。

久立双足冻,时向股髀淹。立久病足折,兀然黐胶粘。

他人应已睡,转喜此景恬。此景亦胡及,而我苦*耽。

无异市井人,见金不知廉。不知此夜中,几人同无厌。

待得上顶看,未拟归枕函。强步望寝斋,步步情不堪。

步到竹丛西,东望如隔帘。却坐竹丛外,清思刮幽潜。

量知爱月人,身愿化为蟾。

卷571_12 「辞二知己」贾岛

一双千岁鹤,立别孤翔鸿。波岛忽已暮,海雨寒蒙蒙。

离人闻美弹,亦与哀弹同。况兹切切弄,绕彼行行躬。

云飞北岳碧,火息西山红。何以代远诚,折芳腊雪中。

卷571_13 「义雀行和朱评事」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卷571_14 「宿悬泉驿」贾岛

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

卷571_15 「辩士」贾岛

辩士多毁訾,不闻谈己非。猛虎恣杀暴,未尝啮妻儿。

此理天所感,所感当问谁。求食饲雏禽,吐出美言词。

善哉君子人,扬光掩瑕玼

卷571_16 「不欺」贾岛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

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此语诚不谬,敌君三万秋。

卷571_17 「绝句」贾岛

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卷571_18 「寓兴」贾岛

莫居暗室中,开目闭目同。莫趋碧霄路,容飞不容步。

暗室未可居,碧霄未可趋。劝君跨仙鹤,日下云为衢。

卷571_19 「游仙」贾岛

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辉。

天中鹤路直,天尽鹤一息。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

若人无仙骨,芝术徒烦食。

卷571_20 「枕上吟」贾岛

夜长忆白日,枕上吟千诗。何当苦寒气,忽被东风吹。

冰开鱼龙别,天波殊路岐。

卷571_21 「双鱼谣(时韩职方书中以孟常州简诗见示)」贾岛

天河堕双鲂,飞我庭中央。掌握尺馀雪,劈开肠有璜。

见令馋舌短,烹绕邻舍香。一得古诗字,与玉含异藏。

卷571_22 「易水怀古」贾岛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卷571_23 「早起」贾岛

北客入西京,北雁再离北。秋寝独前兴,天梭星落织。

耽玩馀恬爽,顾盼轻疴力。旅途少颜尽,明镜劝仙食。

出门路纵横,张家路最直。昨夜梦见书,张家厅上壁。

卷571_24 「客喜」贾岛

客喜非实喜,客悲非实悲。百回信到家,未当身一归。

未归长嗟愁,嗟愁填中怀。开口吐愁声,还却入耳来。

常恐泪滴多,自损两目辉。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

卷571_25 「延寿里精舍寓居」贾岛

旅托避华馆,荒楼遂愚慵。短庭无繁植,珍果春亦浓。

侧庐废扃枢,纤魄时卧逢。耳目乃鄽井,肺肝即岩峰。

汲泉饮酌馀,见我闲静容。霜蹊犹舒英,寒蝶断来踪。

双履与谁逐,一寻青瘦筇。

卷571_26 「赠智朗禅师」贾岛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上人光惨貌,古来恨峭发。

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

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欲问师何之,忽与我相别。

率赋赠远言,言惭非子曰。

卷571_27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贾岛

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

沈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东归家室远,掉辔时参差。浙云近吴见,汴柳接楚垂。

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

卷571_28 「酬栖上人」贾岛

夜久城馆闲,情幽出在山。新月有微辉,朗朗空庭间。

处世虽识机,伊余多掩关。松姿度腊见,篱药知春还。

静览冰雪词,厚为酬赠颜。东林有踯躅,脱屣期共攀。

卷571_29 「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贾岛

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

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想彼石房人,对雪扉不闭。

卷571_30 「寄孟协律」贾岛

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岐。挥泪洒暮天,滴著桂树枝。

别后冬节至,离心北风吹。坐孤雪扉夕,泉落石桥时。

不惊猛虎啸,难辱君子词。欲酬空觉老,无以堪远持。

岧峣倚角窗,王屋悬清思。

卷571_31 「和刘涵」贾岛

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闲。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

市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乔木覆北斋,有鸟鸣其间。

前日远岳僧,来时与开关。新题惊我瘦,窥镜见丑颜。

陶情惜清澹,此意复谁攀。

卷571_32 「明月山怀独孤崇鱼琢」贾岛

明月长在目,明月长在心。在心复在目,何得稀去寻。

试望明月人,孟夏树蔽岑。想彼叹此怀,乐喧忘幽林。

乡本北岳外,悔恨东夷深。愿缩地脉还,岂待天恩临。

非不渴隐秀,却嫌他事侵。或云岳楼钟,来绕草堂吟。

当从令尹后,再往步柏林。

卷571_33 「投张太祝」贾岛

风骨高更老,向春初阳葩。泠泠月下韵,一一落海涯。

有子不敢和,一听千叹嗟。身卧东北泥,魂挂西南霞。

手把一枝栗,往轻觉程赊。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

达闲幽栖山,遣寻种药家。欲买双琼瑶,惭无一木瓜。

卷571_34 「咏韩氏二子」贾岛

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

卷571_35 「送别」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卷571_36 「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贾岛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

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地只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卷571_37 「上谷送客游江湖」贾岛

莫叹迢递分,何殊咫尺别。江楼到夜登,还见南台月。

卷571_38 「重酬姚少府」贾岛

隙月斜枕旁,讽咏夏贻什。如今何时节,虫虺亦已蛰。

答迟礼涉傲,抱疾思加涩。仆本胡为者,衔肩贡客集。

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欺暗少此怀,自明曾沥泣。

量无趫勇士,诚欲戈矛戢。原阁期跻攀,潭舫偶俱入。

深斋竹木合,毕夕风雨急。俸利沐均分,价称烦嘘噏

百篇见删罢,一命嗟未及。沧浪愚将还,知音激所习。

卷571_39 「投孟郊」贾岛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风。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

容飘清冷馀,自蕴襟抱中。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蒙。

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

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

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

前岁曾入洛,差池阻从龙。萍家复从赵,云思长萦萦。

嵩海每可诣,长途追再穷。原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

卷571_40 「代边将」贾岛

持戈簇边日,战罢浮云收。露草泣寒霁,夜泉鸣陇头。

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报国不拘贵,愤将平虏雠。

卷571_41 「寄刘栖楚」贾岛

趋走与偃卧,去就自殊分。当窗一重树,上有万里云。

离披不相顾,仿佛类人群。友生去更远,来书绝如焚。

蝉吟我为听,我歌蝉岂闻。岁暮傥旋归,晤言桂氛氲。

卷571_42 「寄丘儒」贾岛

地近轻数见,地远重一面。一面如何重,重甚珍宝片。

自经失欢笑,几度腾霜霰。此心镇悬悬,天象固回转。

长安秋风高,子在东甸县。仪形信寂蔑,风雨岂乖间。

凭人报消息,何易凭笔砚。俱不尽我心,终须对君宴。

卷571_43 「送陈商」贾岛

古道长荆棘,新岐路交横。君于荒榛中,寻得古辙行。

足踏圣人路,貌端禅士形。我曾接夜谈,似听讲一经。

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釜底绝烟火,晓行皇帝京。

上客远府游,主人须目明。青云别青山,何日复可升。

卷571_44 「送张校书季霞」贾岛

从京去容州,马在船上多。容州几千里,直傍青天涯。

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义往不可屈,出家如入家。

城市七月初,热与夏未差。饯君到野地,秋凉满山坡。

南境异北候,风起无尘沙。秦吟宿楚泽,海酒落桂花。

暂醉即还醒,彼土生桂茶。

卷571_45 「寄友人」贾岛

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赖有别时文,相思时一吟。

我常倦投迹,君亦知此衿。笔砚且勿弃,苏张曾陆沉。

但存舌在口,当冀身遂心。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

卷571_46 「答王参」贾岛

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客思先觉秋,虫声苦知暝。

霜松积旧翠,露月团如镜。诗负属景同,琴孤坐堂听。

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每把式微篇,临风一长咏。

卷571_47 「延康吟」贾岛

寄居延寿里,为与延康邻。不爱延康里,爱此里中人。

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亲。人有不朽语,得之烟山春。

卷571_48 「戏赠友人」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卷571_49 「寓兴」贾岛

真集道方至,貌殊妒还多。山泉入城池,自然生浑波。

今时出古言,在众翻为讹。有琴含正韵,知音者如何。

一生足感激,世言忽嵯峨。不得市井味,思响吾岩阿。

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旷哉颍阳风,千载无其他。

卷571_50 「怀郑从志」贾岛

西风吹阴云,雨雪半夜收。忽忆天涯人,起看斗与牛。

故人别二年,我意如百秋。音信两杳杳,谁云昔绸缪。

平明一封书,寄向东北舟。翩翩春归鸟,会自为匹俦。

卷571_51 「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贾岛

郡北最高峰,巉岩绝云路。朝来上楼望,稍觉得幽趣。

朦胧碧烟里,群岭若相附。何时一登陟,万物皆下顾。

卷571_52 「送郑山人游江湖」贾岛

南游衡岳上,东往天台里。足蹑华顶峰,目观沧海水。

卷571_53 「就峰公宿」贾岛

河出鸟宿后,萤火白露中。上人坐不倚,共我论量空。

残月华晻暧,远水响玲珑。尔时无了梦,兹宵方未穷。

卷571_54 「刘景阳东斋」贾岛

松阴连竹影,中有芜苔井。清风此地多,白日空自永。

景阳公干孙,诗句得真景。劝我不须归,月出东斋静。

卷571_55 「对菊」贾岛

九日不出门,十日见黄菊。灼灼尚繁英,美人无消息。

卷571_56 「送集文上人游方」贾岛

来从道陵井,双木溪边会。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

此游诣几岳,嵩华衡恒泰。

卷571_57 「题岸上人郡内闲居」贾岛

静向方寸求,不居山嶂幽。池开菡萏香,门闭莓苔秋。

金玉重四句,秕糠轻九流。炉烟上乔木,钟磬下危楼。

手种一株松,贞心与师俦。

卷571_58 「游子」贾岛

游子喜乡远,非吾忆归庐。谁知奔他山,自欲早旋车。

朝赏暮已足,图归愿无馀。当期附鹏翼,未偶方踌躇。

卷571_59 「寄山中王参」贾岛

我看岳西云,君看岳北月。长怀燕城南,相送十里别。

别来千馀日,日日忆不歇。远寄一纸书,数字论白发。

卷571_60 「送汲鹏」贾岛

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文采非寻常,志愿期卓立。

深江东泛舟,夕阳眺原隰。夏夜言诗会,往往追不及。

卷571_61 「寄令狐相公(一作赴长江道中)」贾岛

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卷五百七十二

卷572_1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卷572_2 「山中道士」贾岛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卷572_3 「就可公宿」贾岛

十里寻幽寺,寒流数派分。僧同雪夜坐,雁向草堂闻。

静语终灯焰,馀生许峤云。由来多抱疾,声不达明君。

卷572_4 「旅游」贾岛

此心非一事,书札若为传。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

空巢霜叶落,疏牖水萤穿。留得林僧宿,中宵坐默然。

卷572_5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卷572_6 「题皇甫荀蓝田厅」贾岛

任官经一年,县与玉峰连。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

客归秋雨后,印锁暮钟前。久别丹阳浦,时时梦钓船。

卷572_7 「赠王将军」贾岛

宿卫炉烟近,除书墨未干。马曾金镞中,身有宝刀瘢。

父子同时捷,君王画阵看。何当为外帅,白日出长安。

卷572_8 「下第」贾岛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卷572_9 「寄贺兰朋吉」贾岛

往往东林下,花香似火焚。故园从小别,夜雨近秋闻。

野菜连寒水,枯株簇古坟。泛舟同远客,寻寺入幽云。

斜日扉多掩,荒田径细分。相思蝉几处,偶坐蝶成群。

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

卷572_10 「忆吴处士」贾岛

半夜长安雨,灯前越客吟。孤舟行一月,万水与千岑。

岛屿夏云起,汀洲芳草深。何当折松叶,拂石剡溪阴。

卷572_11 「哭孟郊」贾岛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卷572_12 「送崔定」贾岛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卷572_13 「寄白阁默公」贾岛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卷572_14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贾岛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卷572_15 「送朱可久归越中」贾岛

石头城下泊,北固暝钟初。汀鹭潮冲起,船窗月过虚。

吴山侵越众,隋柳入唐疏。日欲躬调膳,辟来何府书。

卷572_16 「送田卓入华山」贾岛

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卷572_17 「送董正字常州觐省」贾岛

相逐一行鸿,何时出碛中。江流翻白浪,木叶落青枫。

轻楫浮吴国,繁霜下楚空。春来欢侍阻,正字在东宫。

卷572_18 「酬姚少府」贾岛

梅树与山木,俱应摇落初。柴门掩寒雨,虫响出秋蔬。

枯槁彰清镜,孱愚友道书。刊文非不朽,君子自相于。

卷572_19 「送无可上人」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卷572_20 「送李骑曹(一作胄)」贾岛

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贺兰山顶草,时动卷帆风。

卷572_21 「送乌行中石淙别业」贾岛

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

卷572_22 「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兼谒河中李司空」贾岛

又忆西岩寺,秦原草白时。山寻樵径上,人到雪房迟。

暮磬潭泉冻,荒林野烧移。闻师新译偈,说拟对旌麾。

卷572_23 「寄无可上人」贾岛

僻寺多高树,凉天忆重游。磬过沟水尽,月入草堂秋。

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卷572_24 「南池」贾岛

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稻接村。

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淹泊方难遂,他宵关梦魂。

卷572_25 「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贾岛

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

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卷572_26 「送贞空二上人」贾岛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卷572_27 「送裴校书」贾岛

拜官从秘省,署职在藩维。多故长疏索,高秋远别离。

天寒泗上醉,夜静岳阳棋。使府临南海,帆飞到不迟。

卷572_28 「升道精舍南台对月寄姚合」贾岛

月向南台见,秋霖洗涤馀。出逢危叶落,静看众峰疏。

冷露常时有,禅窗此夜虚。相思聊怅望,润气遍衣初。

卷572_29 「即事」贾岛

索莫对孤灯,阴云积几层。自嗟怜十上,谁肯待三征。

心被通人见,文叨大匠称。悲秋秦塞草,怀古汉家陵。

城静高崖树,漏多幽沼冰。过声沙岛鹭,绝行石庵僧。

岂谓旧庐在,谁言归未曾。

卷572_30 「黄子陂上韩吏部」贾岛

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相逐升堂者,几为埋骨人。

涕流闻度瘴,病起喜还秦。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

疏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钟绝滴残雨,萤多无近邻。

溪潭承到数,位秩见辞频。若个山招隐,机忘任此身。

卷572_31 「投李益」贾岛

四十归燕字,千年外始吟。已将书北岳,不用比南金。

卷572_32 「吊孟协律」贾岛

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葬时贫卖马,远日哭惟妻。

孤冢北邙外,空斋中岳西。集诗应万首,物象遍曾题。

  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既是一个能写善画、琴棋俱佳的名家,又是一个荒*无度的昏君。在他统治国家的时期,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统治阶级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金人趁机入侵中原,徽宗最终成为金国的俘虏,北宋随之走向灭亡。

  一、徽宗继位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元月,宋徽宗赵佶在宋哲宗灵柩前即位。即位之初,徽宗表现出了一位有为君主的架势。这首先表现在他下诏让天下百姓批评朝政、提供建议上。上书言事者络绎不绝,奏疏多集中在如何清除奸臣上。当时朝中著名的奸臣有:章、安、蔡卞、蔡京等。徽宗因章曾反对他即位而心存不满已久,但仅凭一纸奏书就惩办一名宰相,又恐遭人非议,于是派章负责哲宗的安葬事宜。章不小心使灵车陷入泥沼中,花了一天时间才拖出来,由此被大臣弹劾对先帝不恭,又有人举报他为宰相时陷害宣仁皇太后,于是被贬官雷州,随后又流放睦州而死。御史中臣安和章狼狈为奸,结果被除名,放归田里。蔡卞是蔡京之弟、名相王安石之婿,也与章狼狈为奸,一唱一和。徽宗为顾及大臣体面,让蔡卞自己上疏辞职,后以降职秘书少监处理。蔡京受言官弹劾,贬为提举洞需宫,居住杭州。接着,吕嘉问、吴居厚、徐铎、叶祖洽等一干奸臣也相继被黜,朝廷初步呈现出一派清明的气象。

  徽宗除严惩奸臣、驱逐邪恶外,还大量任用忠直之士,有过则改。他即位刚一个月,便果断地任命大名府知府韩忠彦为吏部尚书,真是府知府李清臣为礼部尚书,右正言葵履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这三人均为人正直,朝野有口皆碑,被任命的消息一出,民众欢呼雀跃,都认为徽宗用人取舍合乎公义。紧接着,正直之士龚任为殿中侍御使,陈灌、邹浩为左、右正言,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陈次升、张舜民等皆居台谏之职。韩忠彦不久即提出广仁思、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深受徽宗赞许。从此忠直敢言之士,不断得到提拔重用。徽宗还听从韩忠彦的建议,召回元诸臣。哲宗朝宰相范纯仁是范仲淹之子,公忠体国,为人正直,因受章等迫害贬谪永州,历经磨难。当年已七旬、双目失明的范纯仁忽然接到新天子徽宗的勖勉慰问时,感激涕零。徽宗倚重于他,说:“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并任命他为尚书右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虽为旷世奇才,却始终为小人所阻,获罪降官,被贬往惠州。徽宗赦免其罪,让他提举成都玉局观,迁居常州。在韩忠彦的倡议下,文彦博、王、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二十三人均恢复了原职。哲宗孟皇后无端被废,徽宗为她恢复名誉。这些积重难返的公案,徽宗都一一予以解决,恢复了社会公道与正气,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

  在重用大批忠直之士的同时,徽宗又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间下诏,让士庶臣僚直言指责时弊,“其间可采,主受奖掖;所言皆错,亦不受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宋徽宗言出必行,接受宰相张商英的劝谏,“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并接纳江公望的谏言,放弃驯养禽兽的爱好,把所有禽鸟都放出宫。政和初年发生了一件充分反映徽宗有容人之量并虚心纳谏的事。右正言陈禾正直敢言,甚为徽宗赏识,他升迁给事中尚未赴任,便不待宣召,进宫力陈童贯、黄经臣宠任宦官将祸及江山的道理,侃侃而谈,听得徽宗饥肠辘辘,徽宗起身让他改日再议。陈禾拽住徽宗衣服泣奏,徽宗又坐了一下,心中不免有点不快,再次起身欲走时,陈禾用力过猛,竟将徽宗衣裾拽脱,徽宗冲口而出:“正言且慢,碎朕衣矣!”陈禾随即回答说:“陛下不惜碎衣,臣又岂惜碎首以报陛下!”徽宗不禁转怒为喜,勉励他说:“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徽宗也一样能做到从谏如流,并对有诤臣风的萧服、为政清廉的令毛注加以提拔。通判王涣之应召入对,就日食是政治有缺失造成的这个看法发表议论:“……愿陛下虚心纳谏,言论不管是逆耳顺耳,对的就该采纳施行;事情不管是过去的或是现在的,只要妥当就要重视;人不分亲疏,只要正直就可委以重任。如此,则人心服,天下就可臻于至治,上天自然也会降福了。”徽宗对王涣之颇为欣赏,不久就将他升为中书舍人。

  徽宗对行之已久的规章制度,只要是不合理的,就毫不犹豫地予以废除。他下令将贮藏在大内杀不敬之臣的毒药焚毁,还主张宫廷建筑不要过于豪华,这与以后讲求奢华的徽宗,简直判若两人。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积案是宋徽宗最难以处理的问题。神宗是他的父亲,变法图强,自然无可厚非。哲宗是他的兄长,自己承袭的就是他的帝位,如果刚开始执掌朝政,便贬逐先朝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为了制定正确的方略,徽宗反复阅读臣下的奏章,并不断询问有识之臣,明白了门户之争的真谛:不管是攻击元丰之党还是元之党,均不是忠诚为国,而是为了一己之私。徽宗在反复思考之后,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十月向全国颁布诏书称:“朕对于军国一政、用人标准,没有元丰、元的区别。斟酌某项举措是否可行,办法是否妥善,只看是否合乎时宜;辨别忠奸、用舍进退,只看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能使政事稳妥无失,人才各得其所,天下就太平了。无偏无党,正直是与,清静无为,顾大局,识大体,使天下休养生息,以成就朕躬继志述事之美,不是很好的事吗如果曲解别人,心存偏见,妄自更改已有之规,扰乱政治,伤害国家利益者,不但为朕所不容,也为天下公论所不容,朕必与国人共同唾弃之。”一个月后,徽宗改元为建中靖国。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盲从元,也不附和绍圣。徽宗的这种态度,确实体现了一个明君应有的智慧和胸襟。

  二、蔡京擅权惑徽宗

  有识之士对北宋的灭亡有过这样的评论:宋朝亡于君子,而不亡于小人。意思是那些君子们明争暗斗,同归于尽,以致把大好河山交到了小人手中。徽宗即位后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奸佞邪恶之徒,最著名者是蔡京、王黼、朱及宦官李彦、童贯、梁师成六人,人称“六贼”,而首推蔡京。

  蔡京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登进士第,当过钱塘、舒州等地的地方官,出使过辽国,以功升为中书舍人,后任开封知府。宋哲宗时司马光为相后要全部废除新法,要求在五天内恢复差役法。在如此紧迫的时限下,蔡京却按期完成任务,并亲自到政事堂向司马光报告。司马光兴奋异常,称许他说:“倘若人人像你一样奉守法令,何事不能成功!”哲宗亲政后起用章恢复新法,章设立专门机构研讨变差役法为免役法的问题,久久不能决定。蔡京说:“如今是恢复先皇帝旧制,又不是另立新法,根本无须研讨。”一句话提醒了章,使免役法得以顺利恢复。史家评论此事说:十年之间,司马光行差法,章行雇役,都仰赖蔡京才得成功,由此可见蔡京的才干,也可见蔡京的奸邪。

  徽宗即位,蔡京被贬至杭州后,恰逢供奉官童贯奉徽宗命到三吴一带搜求书画古董,两人结识后日夜相处,交往极为密切。蔡京是个丹青妙手,书画名噪一时,他千方百计巴结童贯,让童贯带了他许多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到宫中,并在徽宗面前对他极口称赞。徽宗也颇富文才,于是惺惺相惜,对他有了好感。再加上曾布怀着想援引蔡京对付韩忠彦的目的而极力推荐他,蔡京得到提拔,任尚书左右丞。此时韩忠彦已罢相,蔡京就借故挤兑曾布。闰六月,曾布罢相。七月,蔡京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筹相职。从此,蔡京一人独揽朝政。

  蔡京上任的第二天,命令禁止元法制,又仿照王安石设立三司条例司的旧法,设置了讲议司,专门讲求恢复新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八月,恢复哲宗绍圣年间实行的免役法。九月,他以行新政为大棒变本加厉地打击司马光同道,排除异己,将司马光等共计一百二十人包括所有不对他阿谀奉承的人打成“元党人”,请徽宗御笔书名于石上,竖立在端礼门外,名为党人碑。十月,任蔡卞为知枢密院事,蔡京兄弟二人同执朝政。这是宋代建国以来很少见的事。十二月,朝廷下诏,禁止元学术以及其他邪说推行,非圣贤之书实行“文禁”。这是宋朝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忌讳重重,文人动辄犯讳。据说当时州县学校考试,不论文章做得如何,先看是否犯了忌讳。“休兵息民”、“节用以丰财”、“罢不及之役”、“清入仕之流”这一类语辞也入了破禁之列,原因是口气与元党人相似,近乎是对熙宁新法的指责。到政和年间,连经书中带“哉”这样的语言也被禁止了,如“大哉尧之君”、“与夫制乱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吉凶悔吝生乎动”。说来可笑,这是因为“哉”与“灾”字同音,“危”、“乱”、“凶”、“悔”等字不大吉利。由此可以想见,囚犯忌而惹祸的人定是多如牛毛。崇宁二年三月,诏命党人子弟不许入京。四月,命令销毁范祖禹所著《唐鉴》以及三苏(轼、辙及其父苏洵)、黄庭坚、秦观的文集。元学术主要指周敦颐、二程等人的经学,因此被抨击为“专以诡异聋瞽愚谷”的程颐也被除名。八月,蔡京又亲自用大字书写党人名字,颁于郡县,刻石成大碑,立于监司、长吏厅中。

  要加收崇宁三年正月,蔡京请求铸当十钱。自宋建国,有折二、折三、当五钱,从来没有铸过当十钱。如今铸造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不亚于对百姓公然抢掠。蔡京又请求建立管理纸币——交子的印行和流通的专门机构:京西北路专切管干通行交子所,制定了伪造交子的有关刑法。规定:凡是知情、转用以及邻人知而不告的都有罪。私造交子纸的,罪至徒刑和流刑。不久,又命天下除闽、浙、湘、广以外,全部使用另一种纸币钱引。纸币的大量印制和流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宋朝的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蔡京深受徽宗宠信,权势显赫,待遇优厚。他若要办某件事,必先以徽宗口令拟成诏书,送给徽宗看后,再由徽宗亲抄一遍,称之为御笔手诏,臣下都得遵从,不遵者以违制论处。政和初年,蔡京以太师致仕,徽宗准许他在京居住。宣和末年蔡京第四次为相时,年已80,徽宗准许他于私第办公,三五日一至朝,并下诏褒扬他“忠贯金石,志安社稷”。徽宗持政反复无常,蔡京虽常遭贬斥,但重用的时间毕竟远远超过了贬谪的时间。徽宗曾七次乘轻车小辇,临幸蔡京府第,不用君臣之礼,而用家人之礼。

  自从神宗元丰年间永乐败师之后,已有数十年边尘不惊,没有战争了。宋朝府库颇为富足,蔡京便开始引导徽宗穷奢极侈起来。一次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徽宗拿出他收藏的玉卮、玉等器具,说道:“我本来早就想使用这些餐具的,但又怕别人说这些东西太过奢华,是种浪费。”蔡京马上进言:“陛下贵为天子,理当享尽天下荣华富贵,受万千民众供奉,这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在蔡京等人的极力怂恿下,徽宗再也无所忌惮,尽情挥霍,终日纵情享乐。朝廷为此专设应奉局、御前生活所、营缮所等,为皇室娱乐和享受提供全方位服务。朝廷的左藏库,以前每月支出仅需费用三十六万贯,到徽宗时经费竟然达到一百二十万贯。宫中还大兴土木,先后新建了明堂、保和殿、延福宫、万岁山、九成宫等大型建筑项目,竭尽奢华之能事。

  后来,徽宗对人世间的享乐逐渐生厌了,于是又幻想得道成仙。他在1105年曾赐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法号“虚靖先生”,以后又相继宠信道士王老志、王仔昔,封王老志为“洞徽先生”,封王仔昔为“妙通先生”,对他们言听计从。后来,又特别信任林灵素。林灵素,温州人,年轻时在佛寺出家为僧,因受师父管责心生怨恨,就出了佛门改头换面当了道士。他善于揣测人意,学得妖幻之术,又敢于天花乱坠地吹嘘,很快就受到朝廷管理道士的官员左道录徐知常的重视。王老志、王仔昔在徽宗面前失宠以后,徐知常就将他推荐给了徽宗。第一次晋见陛下,林灵素就说:“天上一共有九霄,最高为神霄。管理神霄的神霄玉清王是上帝的长子,号长生大帝,主管南方。这位长生大帝不是别人啊,就是陛下您。陛下是神仙下凡,来到人世间担负起治理天下的大任。陛下周围的许多人其实也是来自于神霄玉清宫的天仙,负责协助陛下成事,建功立业。蔡京就是左元仙伯,王黼是文华吏,盛章、王革是园苑皇华吏。陛下最宠幸的刘贵妃是九华玉真安妃。”这一逢迎拍马的胡言乱语居然正中徽宗下怀,高兴得当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封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赏赐给他很多东西,还专门在紧挨皇宫的地方,为他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道观,称上清宣箫宫。宫中正殿挂着两幅大画像,一幅是神霄玉清王徽宗,另一幅是九华玉真安妃刘贵妃。徽宗经常去该宫听林灵素讲经布道。并且制道学,依据科举制开考,道士们若能通过考试则可任郎、大夫等十阶道职,成为道官。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神霄万寿宫。发给每一座道观田地上千顷,每一位道士都能领到俸禄。任登州知州的宗泽因为修建神霄万寿宫态度不积极、行动不迅速竟被除名编管。在徽宗和蔡京的提倡和支持下,追随林灵素的徒弟人数日增,达两万人之多。林灵素和他的徒弟们利用徽宗的信任,凭借被赋予的特权,经常在京城内装神弄鬼,画符念咒,呼风唤雨,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

  宋徽宗指使蔡京等人借口恢复新法,榨取百姓血汗,以满足他们永无止境的物质需求。例如,免役钱本是用来雇人充役的,到他们手里却巧立名目新增设了许多种雇役钱,并且强行征收。巩州在元丰年间的役钱总计为每年四百贯,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竟增至三万九千贯,数额惊人。恢复实行方田均税法时,他们在旧额之外又加收税金,称之为“蹙剩”,往往一县就多征收了数万贯。恢复摧茶法,他们在茶叶产地设置官卖专场。两年以后,废止官场专卖,虽已允许茶商向茶农买茶,但要求茶商买茶后向官府交纳税金,领取“茶引”后方可贩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以后,国家每年的茶税收入高达四百多万贯,其中的一百万贯要专门抽出来供皇帝使用。朝廷还修改盐钞法,由商人先向官府购买盐钞,再凭盐钞到解州领盐贩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朝廷一再更改盐钞法,将大量已经卖出的盐钞作废,使许多盐商因此破产。出售盐钞的多少被朝廷订立为考核州县官、评定其政绩的标准,州县官于是强迫百姓按户买盐,以此来求得升迁。茶引和盐钞,成为宋徽宗时期朝廷的重要经济来源。尽管蔡京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这些搜刮民财的办法非常卑鄙,深深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甚至给他们带来了苦难,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徽宗却只看到眼前白花花的银子,还赞赏他说:“这是太师加送给朕使用的钱。”支移,本是宋朝一种赋税的输纳方法,要求赋税送纳到一定的处所,否则就要交纳脚钱。到徽宗时,脚钱却成为一个固定的税种,每斗要交五十六个钱,几乎等同于元丰年间的正税。各地官府为了向朝廷交差或者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加紧向百姓催收各种在常赋之外增加的税额。在江东西和湖南北,有的一石常赋之上四石耗米,农民们往往卖了耕牛卖房产,还交不足赋税,沉重的负担压得百姓苦不堪言。 荒于政,精于艺

  宋徽宗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可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徽宗擅长书法,在书法界享有盛誉。他刚开始练书法时是学黄庭坚的风格,后来又学唐朝薛稷的字,熟练之后便有所改变,独创字体修长硬挺、笔画纤瘦,如铁画银钩,极具个性,自称瘦金体。其所书《欲借嵯峨万仞崇》诗和《风霜正腊晨》词,堪称瘦金体书法典范。

  徽宗的画则更加出色。他善画花鸟和山水,其画技精湛,笔法谨严,色彩华贵,自成一家。

  所画禽鸟之翎毛,运笔奇巧,尤其是点睛之笔,用生漆点染,仿佛一颗突出于纸上的豆粒,而且栩栩如生,几乎要转动起来,令人叹为观止。他最擅长的是墨花石画,画中一色焦墨,不分浓淡,只在丛密之处微露白道,独具特色,妙不可言。传世的作品有《晴麓横云图》、《桃鸠图》、《鹑水仙图》、《四禽图》、《雪江归棹图》、《柳鸦图》、《祥龙石图》、《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等。

  他大力提倡和奖励书画创作,对宋初已有的翰林图画院和翰林书艺局进行整顿和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画院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实行招考。徽宗亲自以古诗句出题,传世的画题有:“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在多”、“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徽宗品画崇尚法度,讲究形似,重视画家想像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例如他出的“嫩绿枝头”一题,许多应试者根据试题画出茂密的花树,涂上翠绿的颜色,细心勾勒出树枝的形状,以为这样就合乎了题目的要求,哪知都被淘汰。有一人别出心裁画了一座高高的亭子,亭台上有一美人靠着栏杆站立,口点胭脂,嘴唇上那一抹嫣红格外醒目,与旁边的绿柳相映成趣。以红衬绿,嫩绿枝头不仅更加鲜明,而且更富生气。考入图画院者,按出身分为士流与杂流,授给六个等级的职称。表现突出的人还被授以朝中官职,着紫衣,佩金鱼,竭尽荣宠之幸事。当时,图画院中聚集了许多一流的书画家。著名书画家米芾就是徽宗时的书画学博士。还有,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创作《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徽宗时图画院的画师。

  徽宗对收集和珍藏历代名人书画作品特别热心,并对搜集到的书画作细致的整理、潜心的研究,并予以刊印。根据徽宗的要求,书画院学者在建中、靖国年间和大观年间,将宫中所藏书法作品一一刻在石碑上,并将之加以拓印,编为《续法帖》和《大观太清楼帖》,又将所藏古今书画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系统地记录了宫廷收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及书画家的情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奇花异石名满天下。1102年,以大宦官童贯为首设造作局,在苏杭召集精湛的工匠,以象牙、鹿角、犀角、玉石、金银、竹藤等原料进行雕刻、装画、糊抹,生产出大量富丽堂皇的物品,专供徽宗御用。而所用的一切材料、工费,都分摊到江南百姓的头上,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徽宗对江浙一带的名花奇石情有独钟,蔡京就对苏州富商朱冲及其子朱任以官职,暗示他们设法搜罗奇花异石进贡给徽宗。起初,他们秘密搜罗了三根浙江的名贵黄杨木献给徽宗,得到嘉奖。1105年,苏州设苏杭应奉局,朱主要负责采办奇花异石运往京城,称“花石纲”。应奉局人员只要看到谁家有一花一石稍微与众不同,就领兵直入其家,用**帛丰加封,表示已为御用。到运走时,不仅分文不付,往往还因为花石较大而拆屋扒墙,使许多人倾家荡产。在大运河上,运送花石纲的大船日夜不停。船不够用时,应奉局的人就截取运粮的纲船和商船。应奉局曾经搜罗到一块高达四丈的太湖石,装在一条大船上,仅船夫就用了数千名。在运往开封的路上,沿途许多桥梁、城墙被拆毁,以便其通过。运抵开封后,徽宗给该石赐名“神运昭功石”。花石纲的花费很大,仅从浙江运一根竹子到开封,就要花去五十贯,相当于当时第四等户的全部家产。应奉局的官吏利用手中的职权大发横财,随意支取国库的钱财,动辄数十万。朱个人的财产不计其数,他的手下陆续被任命为各级官吏,连他的看门奴都当上了殿学士。而不巴结他的人,很可能马上就被撤职。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向长期对本民族进行奴役的辽国展开了进攻。宋徽宗接受了归附宋朝的辽人马植的建议,于政和五年(公元1118年)派马政出使金国,与金人约定双方夹攻辽国。阿骨打答应灭辽以后将五代时陷入辽朝的汉地归还宋朝,但要求宋在灭辽后将原来每年给辽的钱绢五十万全部照数给金。在攻辽的过程中,金人以武力优势又逼迫宋朝答应除了每年的五十万岁币外,再以燕京代租钱的名义每年给金一百万贯。宣和五年四月,金兵将燕京及其所管六州二十四县的人口全部掠走以后,将空城交给宋朝。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以宋朝招纳金的叛亡人员为借口,大举攻宋,兵分两路进攻河东和河北。正在太原的童贯闻讯,急忙派马扩去金军大营谈判,提议交出蔚、应二州和飞孤、灵丘二县,换取金人退兵。金人则要宋朝割让河东、河北之地,童贯不敢答应。十二月初,西路金军攻陷朔州、武州等地,直扑太原,童贯竟抱头鼠窜,而太原军民则对金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东路金军进抵燕山府,宋将张令徽等人抢先逃跑,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引导金军南下。

  燕京失守的消息传到开封,君臣大乱。徽宗打算弃国南逃,给事中吴敏上奏表示坚决反对,建议请太子监国,以招徕天下豪杰。徽宗随即以吴敏为门下侍郎,辅佐太子,并任命奏上“御戎五策”的李纲负责坚守京城。

  宦官梁方平奉命守卫黄河北岸的浚州,见金军铁骑前来,不战自溃。金人用小船将大军渡过黄河,直扑宋都开封。

  消息传来,徽宗决心内禅,于十二月二十二日让皇太子赵桓即皇帝位,自己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住龙德宫。二十三日,赵桓即位,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徽宗逃出开封,到镇江避难。新即位的钦宗面临危局无回天之力,当时也同样打定主意要出逃,因李纲谏阻,才勉强留下支撑。金军虽然兵临城下,但毕竟孤军深入,而且这时勤王之师已陆续赶到,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钦宗却仍然如同其父一样畏敌如虎,不敢抵抗,而以巨额金币换得金人退兵。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金军北返,主战派立即失势。

  四月,太上皇徽宗回到了汴京,正当北宋统治集团认为可以重新安享太平时,金军于同年冬再度南下,攻占了汴京,徽、钦二帝做了女真人的俘虏。

  徽宗自从得到不日将被押解北上的消息后,便领着皇后、诸王遥望城中拜辞宗庙,伏地痛哭。三月二十九日,徽宗乘平日宫人所坐牛车,由金兵掌驾,至刘家寺会见金太子宗望。徽宗一行从刘家寺出发,夜晚与押解的金军将领俱住入帐篷内,帐篷周围都有陪伴宋朝帝后的使者严密监视。至浚州时,百姓知是已被废黜的徽宗,纷纷馈赠炊饼、藕菜之类。

  在漫长的押解途中,金人故意给这个已经废黜了的天子以难堪。四月二十八日,徽宗一行来到中山府,金人命徽宗喊话,让守城宋兵投降。徽宗不敢违拗,在城下大呼道:“我道君皇帝,今往朝金帝,汝可出降。”守将在城上痛哭流涕,不肯奉诏。

  靖康二年九月,金人因南宋兵盛,怕他们夺回徽、钦父子,会失去同宋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将他们父子送往中京。徽宗眷属千余口,钦宗眷属百余口,费用巨大,金人又不按时发放粮食、衣物,致使他们生活困窘,每况愈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徽、钦一行又开始了长途跋涉,于八月二十一日抵达上京。二十四日,金太宗让徽、钦父子朝见祖庙,实际上是行献俘之礼,以此来羞辱北宋君臣。金兵逼着徽、钦父子除去袍服,其他人皆令脱去上衣,身披羊裘,腰系毡条,入庙行牵衣礼,然后又逼着徽、钦父子入御寨,拜见太宗。金太宗与诸王、大臣等骑马先行,后边是五面白旗,上面分别写着“俘宋二帝”、“俘宋二后”、“俘叛奴赵口(构)母妻”、“俘宋诸王驸马”、“俘宋两宫眷属”等字样。宋俘虏一律作金人装束,跪听金人宣读诏书。二十五日,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七月,金人再将徽、钦父子送至五国城。到了五国城,金太宗让他和他的已被赐给太宗宗族为妻的六个女儿相见。徽宗感激涕零,连上两表向金太宗叩谢,吹捧金太宗“大造难酬,抚躬知辜”,又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自惭遣咎之深,常务省循之效,神明可质,讵敢及于匪图”。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六月,徽宗的第十五子沂王赵、附马都尉刘文彦为了改变自己的艰难处境,取得金人的信任,告发太上皇欲谋反金国。金人遣两使者前来查问,并要求徽宗对簿公堂。经众人再三哀求,金人才允许免徽宗前去。从此以后,徽宗愈加沉默寡言了。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四月二十一日,心力交瘁的徽宗一病不起,终年54岁。

  第1集 巧儿拿了她母亲的梭子去当铺点当,还请了大夫来给她娘看病,巧儿的母亲知道了以后,赶走了大夫,还让巧儿去把梭子赎回来,可是巧儿的钱不够,就和同村的小梅一起去麻纺,帮忙搓麻线,两天后,赎回了梭子,而巧儿的母亲知道自己时日不久,当了当年的一块珍贵的布料,上了临安,来找锦绣纺的容秀满,希望她能收留巧儿,并收她为徒,容秀满说她违背誓言再次来到临安,就当没见过她,由此让她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当年文若兰(巧儿的母亲)父母双亡,容秀满同情她的遭遇,便把她带回绣庄,学习技术,并与她结成金兰姐妹,互赠玉梭为信物,容秀满有一个已经订了亲的未婚夫,名黄震尧,一日,文若兰因为身染天花,被绣庄赶了出来,容秀满把她带到了破庙照顾,因为绣庄这几日繁忙,便请黄震尧代为照顾,这一照顾,两人便生出了情素,真心相爱,请求容秀满的谅解,容秀满气愤难当,解除婚约,也断了姐妹之情,并且要文若兰发誓,从此不在碰织布机,不再刺绣,也不会以此手艺为生,摔碎了玉梭。夜半,文若兰来到小亭中,容秀满也在,文若兰求她收留巧儿,被容秀满拒绝,人若兰,一时激动,吐血,回房就快不行了,对巧儿叮嘱道:不属于她的不要贪,不要偷,更不要跟别人抢,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要拜容秀满为师,好好学手艺,之后就死了 第17集 巧儿到林慕飞母亲那探望,顺便来了解林慕飞的情况。遇到前来的将军,得知楚州失守。林慕飞下落不明,只剩下巧儿绣的腰带留下。巧儿照顾方宁,并教他用拐杖走路,方宁很丧气。这时方宝来请教染布问题,宁儿知之甚详。为鼓励他,巧儿提议把他的染布心得写下。但方宁自己练习走路,仍不行,为了不拖累巧儿。他想骂退巧儿,情急之下,巧儿说出林慕飞已死。 小梅她们打算重振锦绣坊,闲聊之下,小梅脱口说出再报答只剩下以身相许。当晚,巧儿念起对林慕飞的情,方宁为她做的一切。而她以为林慕飞已死,方宁是双腿残废。情义两难全,最后她决定把林慕飞放在心里,接受方宁。得知巧儿要嫁给方宁,小梅、小薏很无奈,但也没有办法。 小梅在街上卖香囊,小混混来要保护费,她机智喊来官兵吓跑他们。小混混伺机报复把她劫到破庙,抢了钱财,还想强暴她。幸亏看到那块疤,才停止,小梅深受打击,感叹无路可走。 这是方宝提出让小梅到染坊帮忙,方宝他姐阻挠,但老板娘因染坊缺人,同意小梅留下干两天。方宝姐姐刁难小梅都让她干应该是男生干饿体力活,但小梅咬牙忍下,正式成为长工。 第18集 成亲之日,方宁仍然不高兴,怕委屈巧儿;而小梅还让巧儿考虑清楚,不要后悔。一桩亲事却在悲伤的音乐中举行。 正要拜堂之时,以为已死的林慕飞来带走巧儿。留下伤心的方宁,他知道巧儿已决定与林慕飞在一起。林慕飞告诉巧儿在战场上经历的,所以活着,是为了巧儿;他责怪巧儿另嫁他人,巧儿告诉他,方宁为她所牺牲的。巧儿决定还是再回染坊,对方宁坦白。但方宁却不见了,众人都怕他寻死,巧儿万般愧疚,到处寻找,最后巧儿想起他应该在蝴蝶谷。 方宁在蝴蝶谷回想点点滴滴,他祝巧儿幸福,后上吊自杀。所幸巧儿他们赶到及时,救下方宁。面对此景,巧儿、林慕飞已知终究错过彼此。 对于拜堂时离去,方宁母亲与方静不能释怀,敬茶时故意刁难。而方宁也不能真正接受巧儿,经巧儿劝解后放宽慰。当晚,方宁一人睡床上,巧儿就坐在椅子上。第二天很早就起来服侍婆婆。方宁母亲仍是不喜欢巧儿,都让她力气活。小梅最后失去耐性,与方静较起劲来,吵了一架。 第19集 宁儿的腿因为不想让宁儿看见没洗,溃难了,要切除双腿。后求佛时听到山上有神医,决定不放弃希望,上山求医,却遇到山贼,被劫了钱财。都灰心丧气,方戴氏打算回家,但宁儿觉得既然到这里,不应放弃,自己把方宁背上山。看着巧儿对方宁的一片心,方戴氏渐渐原谅巧儿。终于到了山上,找到医生,有了一线希望。 这边方静与小梅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锦绣坊被抵押,要收回了。小薏决定跟姥姥回乡下,但小梅决定留在临安城。方静在街上看到了沦为乞丐而偷东西被人打的初恋情人石头,让他回染坊工作。 晚上小梅一个人在锦绣坊和闷酒,遇到前来的方宝。一起回忆以前的时光方宝想起了芊芊,感叹有缘无分,小梅也因自己的疤而伤心。方宝不忍小梅难过,向她表白,之后发生关系。 第20集 方宝因关系更进一步,更积极为小梅争取留在染坊。方戴氏回来得知小石头留在染坊。她不认同小石头的人品,言语间羞辱了他。他在外面遇到许多困难还被难堪,发誓报复。巧儿他们回来了,腿也保住了,方宁想通了,开朗了不少。他们夜相处的很融洽。方宝从老板娘那了解到他害喜又晕又吐的,以为小梅也害喜了。心慌失措,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喜不喜欢小梅。后才发现不是,如释重负。小石头设计救了收账的方戴氏,赢得的信任,留在了染坊。晚上偷入账房拿银子,遇到前来的方静,假称是想她,旧情复燃。 战争愈演愈烈,很多难民来到临安城,方家派发粮食。遇到一个难民,知道林慕飞的消息,脱口问林慕飞怎么样了,正好被方宁看到了。心里不是滋味,与巧儿吵了一架,并去了妓院借酒浇愁。回来之后还打了巧儿 第21集 醒了之后,想起打了巧儿,很愧疚。方戴氏听到巧儿与方宁的话,终于接受巧儿,并有意将家业交给巧儿管理。方戴氏想为方宝成亲,他找小梅说,但不以为意。小石头从方静那偷到钥匙,进入账房,偷了红饼拿出来卖。方戴氏要教巧儿与方宝做红饼。 皇帝驾崩了,四岁的小皇帝即将继位。公主不想留在是非之地,出宫找林慕飞。先找到了巧儿,听到公主说巧儿是为了报恩才嫁给方宁,巧儿却没反驳。方宁听了,很不是滋味。 小梅被证实有喜了,她想打掉,却被方宝知道,让小梅嫁给他,小梅不同意,找来巧儿劝她。方戴氏看在孩子的份上,同意方宝娶小梅为妻。 成亲当日,方宁又喝醉了,骂了巧儿。小梅以孩子为由不与方宝同床。 第22集 新皇登基,需要红布。染坊接下这单生意,这时却发现红饼(染料)被偷。召集众人问情况,却知道了方静与小石头的事。方戴氏被气病了,让巧儿、小梅他们当家。巧儿她们去买红花饼,发现大方染坊的饼被卖到别处,又被她们买了回来。她们发现了墙上小贼留下的手印,想寻找内贼。发现石头最有嫌疑,却被方静拦着。布染好后,石头心存报复,加以破坏,却陷害给巧儿。最终方宁打巧儿的事被众人知晓。因为这事,方宁不高兴,又打了巧儿。失意之下,又去了妓院。 石头用计想从方静口中套出染料方子,却得知秘方是口传的,只有方宝与巧儿知道。他又用谜语从方宝口中套出染料的秘方。方宝跑来找巧儿、小梅,无意之下说出用谜语赌秘方的事。 第23集 得知这个,巧儿、小梅设局告诉石头秘方所在,抓个人赃定货。石头说出因为方戴氏当年羞辱他,才让他吃了那么多苦。方静仍然要跟着石头,后来他们都求情,就放了他们。 红布的事情过去了,但方宁感叹自己没作为,仍然找巧儿的麻烦。 巧儿无法忍耐之下,让他要不把她腿打断以当报复;要不就把酒戒了。摊开说开,告诉他,嫁给他之后心里就没别人。但方宁介意巧儿因为拜恩嫁给他,也不想连累巧儿。方宁执意休妻,但方戴氏房发话说她只承认巧儿这个儿媳妇。 小梅听到石头要把方静卖到妓院去,把这消息告诉了方静、方宝他们了。 方宝找到了方静,把她带回了方家。妓院气势汹汹的却找上门来,要交人。被方戴氏打发走 第24集 嘉仪公主历尽艰辛到了常州寻找林慕飞,却发现城已破,到处尸首。这时,有部分将领已投靠蒙古,朝廷也打算投降,但林慕飞仍一片忠心,策划刺杀伯颜。公主与林慕飞相遇,回到临安城,想部署刺杀伯颜。晚上,林慕飞暗中探视巧儿,发现方宁与巧儿感情有隔阂。 临安城意失守,蒙古军到来要拆了招牌,林慕飞赶到,与他们打了起来。寡不敌众,林慕飞被石头困住,最终被擒。伯颜欣赏林慕飞忠心耿耿,有勇有谋,但林慕飞无丝毫动摇。巧儿听说被关在独松关的蒙古军营里,前来查探。假扮成送粮酒的混入军营,遇到同样混入的公主,合力杀了看守的士兵,为了林慕飞与巧儿能脱身,嘉仪公主色诱蒙古兵。所幸公主机智,及时逃脱,林慕飞也免去了重入军营,以救公主。 改朝换代,官府要接受方家世代相传的染坊。方戴氏遣散工人,把染料配方写下交给巧儿,以期能重振染坊。原来她坚决不让祖业留给蒙古人,决定放火烧染坊。 第25集 醒来的众人,寻找方母,发现她在火中,方宝与方静想把她拉出来,但她一心求死,共同在火海中挣扎。蒙古兵发现染坊被烧,知道是他们自己烧的,要捉拿染坊的人,小梅为了巧儿与方宁,引开蒙古兵。方宁与巧儿逃到破庙里,为了不连累巧儿,趁巧儿熟睡之际,竟想跳井,巧儿及时发现才制止了他。他们想离开临安,路上碰上山贼,方宁眼睁睁的看着巧儿的食物被流民所抢。正好被林慕飞和公主碰上,他们送巧儿到山上。巧儿与林慕飞彼此心照不宣,两人有缘无分。 巧儿她们就留在了道观里,还遇上了容绣满师傅,感叹缘分很奇妙。 雨夜里,容师傅在洗澡,风九斤晕倒在屋里。孙真人为他治病,容绣满被他的一顿理论弄的一团糟。风九斤被孙真人救醒。 第26集 衣物里德风九斤的手稿被容绣满扔在一旁,被方宁无意中带回,给巧儿发现了,甚感兴趣。伤好后的风九斤来找衣服,与容绣满吵了一架,也没有找到手稿。这时听到一个房间的敲木头的声音,发现了巧儿与她的手稿,想收巧儿为徒,得知容绣满是锦绣坊的老板娘,深感佩服。但容绣满不让巧儿做他徒弟。 在巧儿的劝说之下,容绣满同意让他做轮椅,但两人还是又吵了一架,但这一次却让彼此重新认识。三人合力做好轮椅,方宁坐上后很高兴,但还有不足之处,但却被巧儿想出办法,风九斤再次感叹巧儿天资聪颖,欲将毕生所学教于她。但容绣满觉得女子不能学木工,男耕女织,不能违背,风九斤用他会刺绣说服容绣满。两人一个不拘世俗,一个思想保守。在争吵中互相了解。听到他们要酿酒,嘴上说不同意,但听说酿酒没米,却自己买米给他酿酒。下山买酒之时,却碰到已成为蒙古兵的赵喆、小石头。他们是为了抓杀了塔格儿子的风九斤。 第27集 风九斤博学多才,会的很多。他们自己酿酒,容绣满上山找材料做染料碰到同样上山的风九斤在吹箫,还听到他对大树说的话,对他有所改观。这时在山上碰到狼,风九斤冒着危险救她,同时跌落山崖。在崖底待了一晚,容绣满说起她对过去的放不下,风九斤以言语中鼓励她,只要活着,就有幸福,希望。风九斤的开朗、对万物的爱、在搬不动木头的情况下,仍考虑到织女的手。他们历经患难、生死,互相了解。 巧儿言语中提及风九斤,容绣满嘴上不了解他,但言谈中被他的开朗所影响。巧儿与风九斤要做织布机,但要保密,引起容绣满吃醋而不自知。却被方宁看透,告诉巧儿,她从中不着痕迹的一点一滴牵线。有人举报给赵喆说看见告示上的人,容绣满知道风九斤为她造了织布机,很感动。 第28集 织布机造好,风九斤与容绣满一起试用织布机,一切好像都要开始幸福。然而这时赵喆已带人上来捉风九斤。所幸风九斤机智躲入河中,逃过此劫。然而赵喆对巧儿仍没死心。风九斤因为行踪被发现,不愿连累别人,决定离开。刚有情愫却面临离别,风九斤因为自己的身份不愿容绣满受苦,不接受她的鞋子。但容绣满面对这难得的感情,借鞋子表达自己的感情。风九斤对他们说了他的过去,他原来是契丹的世家之子,叫耶律希木,错手之下杀了塔格的儿子勒古,开始逃亡生活,却学会了多门技艺。 面对明天就要离开,巧儿她不愿风九斤与容绣满错过彼此。来劝风九斤,人生在世,不应留有遗憾;又劝容绣满为了感情抛弃枷锁,放弃尊严,去追求幸福。 与此同时,赵喆猜出风九斤一直在道观中,打算改日来个突袭搜查。 第29集 容绣满为了幸福,决定与风九斤一起走。下山时碰到要搜人的赵喆,知道留下的巧儿与方宁会有危险。万般无奈,只能回去,而这边的道观里,方宁与道观里的人都被毒打,逼巧儿就犯。这时风九斤回来,但他仍不放过巧儿,想把她带走,方宁拼尽全力,把赵喆拖下山崖,与他同归于尽。小石头良心发现放了巧儿她们。 容绣满与风九斤带着巧儿打算去扶桑。然而在去扶桑的船上,遇到风浪,打算折回台州,无奈,风浪太大,船沉了。 这边林慕飞身受重伤躲在农家,公主悉心照顾,义军活着的只剩10来人。蒙古兵来扰民,毒打百姓,林慕飞看不下去,只能忍着伤现身,打退官兵。面对这些事,公主觉得希望渺茫,重要的是保住性命,林慕飞很感动公主的情意。 第30集 巧儿醒来发现自己和容师傅在沙滩上却不见了风师傅。她们在树林中找到了一个小屋,小屋的主人黎族阿 东晚上回来误以为巧儿是自己死去的未婚妻丹丹,他叫巧儿师徒在小屋安心住下。巧儿和荣绣满在沙滩上 发现了死去的老船夫,她们决定在乘商船回中土之前在黎族少女阿雅家帮忙。阿东为她找来了做木工的工 具,巧儿为村民改良了弹棉花的许多工具。 林慕飞和公主隐居在山林,碰到了往日的老部将想林慕飞再回来当义军的统帅。公主决定习武和林慕飞一 起回到义军中。在营救韩将军的过程中中公主受了箭伤,幕飞为她疗伤。幕飞带领义军劫富济贫,半路碰 上了李敖,没想到李敖是去抓公主的。

  编辑本段穿帮镜头

  第28集风师傅准备走时宴席上做了西红柿炒鸡蛋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张钧甯:一天两次被火烧 为拍摄《衣被天下》,台湾气质美女张钧甯首次来到内地穿上古装,不仅遭遇从艺以来最多“哭戏”、“被打戏”,全剧中更是经历了五场火烧戏。最夸张的是在一天中拍摄两场火烧戏,十分惊险。 在剧组搭建的一座黎族村落中,所有的演员都要穿短衫、露趾草拖鞋演戏,现场寒意十足,张钧甯却要经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当天张钧甯暂时脱离“黄巧儿”身份,出演与其长相极为相似的黎族少女“丹丹”,因为患上瘟疫要被族人烧死,几年后,当黄巧儿流落到崖州,族人以为“丹丹”回来报复,于是想再放一把火将其烧死。 拍摄当天,张钧甯先出演“丹丹”,被族人五花大绑抬到火刑场,放在柴火堆中间。为保证火烧效果,现场准备的干柴上都淋满了汽油,工作人员手拿火把,随时准备一把火点燃。第一次实拍时,由于干柴摆放太近,火苗险些烧到钧甯,导演急喊“赶紧灭火!”众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钧甯反安慰大家:“我没事。” 因为现场浓烟滚滚,再加上灭火器灭火时有刺激气体喷出,在现场最难受的不是被火烤,而是在一次次点燃火把和灭火的过程中,现场的黑烟已经把张钧甯的脸熏烤成为一张“五花脸”,但是她当天还得继续被“烧”第二次,只能洗掉重新化妆。再接受一次火考验,钧甯笑称:还好等会不是再次被烧死,关键时刻会有人来救我啦。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请问,你会让它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吗?缺少细节、难见文采、平铺直叙,在一般老师眼里很难获高分,初评时连三等奖都没有,但专家组却让它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大奖一等奖,评委们对中小学生作文导向的强力扭拨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从学的角度来说,繁重的课业压力、缺少生气的日常生活、日益衰竭的写作兴趣、枯涩干瘪的文学积累,让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深感巧媳妇无米下锅。如果让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再延续下去,那就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失职。一位获江苏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的同学的获奖感言是“坚持阅读,坚持感动,坚持写作”。我们有责任为他们争取和创造阅读、感动和写作的环境。中考命题和评价对日常作文教学有着显著的引导作用,省内外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正在作这方面的努力,贴近生活、抒写真情类的作文题比比皆是:“把心儿打开”(2006,温州),“被温暖照亮”(2006,南通),“生活,因变化而精彩”(2007,湖州),“让像门前小河般流过”(2007,百色),“晨”(2007,苏州),“画一扇窗给自己”(2008,潍坊),“又见枝头吐新芽”(2008,广州),“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2008,无锡),“爱的奉献”(2008,眉山)。感人的文章也不断涌现。

常州中考作文也正在大力提倡回归生活,2008年的题目是“你在我心里”,评分标准里关键的一项是:“54~60分为一类卷,中心明确,记叙生动形象,结构精当,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主要指全文内容切合题意,在记叙或议论中能渗透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经历或见解。标准还强调以小见大和关注细节;朴实、真挚类文章适当上浮得分。请看下面几段精彩的真情表白:

“不会忘记那在几何解析课上的每一个瞬间。你矮小,所以总穿着高跟鞋,在踏板上走过留下的声音总是那么激情荡漾,那是你的节奏。拿起一块三角板在黑板上那么轻轻勾画就描绘出知识的奥秘。粉笔在挥洒,直尺在勾勒,满满一黑板的字,你的脸颊上流出汗水,但依然是那样笑容洋溢。”(常州考生,写老师)

“如果荷梦能一手抹去扰去静思的喧嚣,只留下朦胧的月色,和像月色一般朦胧的梦;如果远去的密云不携来风雨,那明有清丽的乐音自水袅袅升起,我愿和你携手,共谈美好的未来,回忆初中共度的岁月。”(常州考生,写同桌)

“每天中午你都会帮助工作人员在食堂里为我们盛汤,或者走到桌边询问我们的伙食情况。为发照顾我们九年级同学的学习时间,还特地提早了我们的吃饭时间。毫不忽略学生细节的你在我心里。你鬓角的头发白了,眼角的皱纹也多了些,可你却还在为我们操劳。我多想劝你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会儿,喝口茶。我虽离开了母校,可你却永远在我心里,老校长。”(常州考生,写校长)

情感跌宕回环,很有质感的画面,情境相生,叙事平实可看,真情和人物全在不经意的谴词造句里。欢笑、悲伤、感叹交织,谱出动人的旋律。那种欲留却走的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怎不令人悸动!清丽柔婉的语言,优美流畅的行文,显现出作者纤柔似花瓣的心思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如此悸动在考场作文中大量涌现,文章字里含香,令人越嗅越浓。一份份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令人读后不由得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考题多变,追风无益;文无定法,却有常规。戏改清代郑板桥《竹石》诗句以为结语:咬定生活不放松,立根须在情境中。意气辞采相结合,任尔东西南北风。

2008年8月

常州市区2008中考优秀作文点评

你在我心里1

不觉三年的短暂时光已逝,我试图伸手去抓住那些我们共度的岁月,收回双手,指缝间留下的皆者我们曾经美好的回忆。欢笑、悲伤、感叹交织,谱出动人的旋律。

下雨天的“赤脚大仙”

每学期的六月中旬,天公不作美,黄梅雨委的倾盆大雨总是如期而至。清晨本就很拥挤的校园门口便是水泄不通,那些送学生来校的车辆也被堵在了几十米远,你总是撑着一把伞站在门口,一看到那些没有带伞的学生头顶书包向校园奔去,你就第一时间冲上去为他遮风挡雨,嘴里不停喊着:“孩子,慢点,小心水塘!”有时你嫌麻烦,索性脱了鞋子和袜子,卷起裤口在雨水里奔走。这雨一下有时就是一个星期,每天早晨都能看见你亲切的身影,从未间断,于是我们都调皮地称你为“赤脚大仙”。雨丝拍打着你的脸颊,脸上带着微笑,对我们的关爱浸透着无限汗水的你在我心里。

校门口的“交通警察”

早晨和下午的上下班高峰你都早早地站在马路的一边,等到有大部分学生来了,你便开始有条不紊的指挥起交通来,停止前行,继续前进,倒车……姿势摆的都很到位,标准,并大声指挥着学生们的通行。活脱脱地一个交通警察。司机和学生都十分配合你,为此你很有成就感。汽车的鸣笛声,学生们进出校园时的欢笑声为你助威,为保证学生出行的安全放弃自己时间的你在我心里。

食堂里的“工作人员”

每天中午你都会帮助工作人员在食堂里为我们盛汤,或者走到桌边询问我们的伙食情况。为发照顾我们九年级同学的学习时间,还特地提早了我们的吃饭时间。毫不忽略学生细节的你在我心里。

你鬓角的头发白了,眼角的皱纹也多了些,可你却还在为我们操劳。我多想劝你在办公定里休息一会儿,喝口茶。我虽离开了母校,可你却永远在我心里,老校长。

出身布衣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当然也有说是朱元璋活不下去才去投奔寺院的。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说的一样,胡运不过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汉人终于重掌了政权,坐回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光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48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