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狮子的出现,就要先提到一个人,张骞。
建元(汉武帝刘彻的年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往西走,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让匈奴人给拦住了,人家不让过,把张骞押走并扣在了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一扣就是十年。
这十年张骞始终惦记着这事,终于在十年后的一天,趁匈奴人不备,他带着随从逃跑了……
之后张骞到过大宛(乌兹别克斯坦)、康居(哈萨克斯坦南部)、蓝氏城(阿富汗)等,而且从这些地方又了解到安息(伊朗)、条支(伊拉克)、身毒(印度)等国的情况。
从建元二年到元朔三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走的时候100多人,因为条件艰苦,物资储备不足,回到长安就剩俩人了。
七年之后,匈奴人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张骞第二次出使。再往后的十几年,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变的十分频繁,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新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再到罗马,开拓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伊朗)遣使献师(狮)子、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
如果没张骞打通丝绸之路,狮子这动物还不知何时才能引进至中国。
顺便说一句,“丝绸之路”由长安为起点,2000多年后,“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国家统计发展会议也是在陕西西安召开的。
看咱这觉悟……我觉得我这文得上万赞。
书归本正。
物以稀为贵,狮子这玩意来到中国之后,老百姓对其十分喜爱,虽然见过它真面目的没几个,但还是称之为“瑞兽”,这也是自然崇拜其中之一——动物崇拜的一种反映。而自然崇拜对中国民俗文化一直产生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导致狮子的形象及文化逐步进入中国的民俗体系中。
而石狮子作为门前装饰的习俗始于唐朝。
那时,政府在长安城内建造的居民区是以“坊”为单位的,这些坊设有围墙和坊门为保障居民安全。在坊门旁常会用一对石块夹住坊柱以防风抗震。
人中狮子意思是像狮子是兽中之王那样。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近义词:人中骐骥:骐骥:良马。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天上石麟,夸小儿之迈众;人中骐骥,比君子之超凡。”
反义词:
1、不舞之鹤:不肯跳舞的仙鹤。讽喻平时夸口说大话,而到关键时候上不了场面或不顶用的人。也用作自谦之词。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2、平庸之辈:思想品质或成就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才疏者或平庸者。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2章:“在农村这个天地里,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
例句:
1、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狮子。
2、在佛经中,佛主被称为人中狮子,他的座位被称为“狮子座”,后世以狮子座比喻法师的讲席。并且,里面有不少假山酷似狮子。
3、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人中狮子。
4、像他这样才能出众的人,确实是人中狮子。
5、狮子这种动物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释迦牟尼有个外号就叫做人中狮子。狮子可以说是佛的化身,同时还是佛的护法。
古代大门上的狮子的讲究:两只狮子一雌一雄,雄狮脚下踩着一只绣球,雌狮身下依偎着一只幼狮,皆庄严威武。门前摆灵兽无非也是保卫门户、驱鬼辟邪的作用。
古代建筑门前,大多都有一左一右两只石狮子。两只石狮一般是一雌一雄,按照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以人从里向外走出的方向为参照,一左一右摆放。
狮子在佛教当中很有地位,常被用来比喻最有威望的人。所以,将佛比喻成狮子,还是因为狮子“独步无畏,能伏一切。”随着佛教的盛行,狮子逐渐成了常见的雕刻题材。不但在寺院里雕刻狮子用以护法,朝廷官员的府邸门前也多雕刻石狮。两只石狮一般是一雌一雄,按照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以人从里向外走出的方向为参照,一左一右摆放。
佛也是如此,对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的邪魔都能制伏,故将其喻作狮。凡是佛坐过的地方,都称为“狮子座”。宣扬佛法的声音,也常被比喻为“狮子声”,有唐人诗为证:白发老僧听,金毛狮子声。同流有谁共,别著国风清。
唐宋时期,石狮的造型并不固定,狮子或坐或蹲。到了明清,狮子的造型便基本固定,都是蹲坐在石座上,头上布满卷鬃。而且,狮子头上的卷鬃也是很有讲究的,卷圈最多为十三个,一品官一下,少一级就少一个疙瘩。由此看来,狮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象征,而是一种权利与等级的指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