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058.2020-06-20

楞严经0058.2020-06-20,第1张

第五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虽然如来为我们解说了因地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的要旨,可是我看世间的人要去解开六根纠缠的话,如果不知道这个结的根源在哪里,我相信这个人最终是不能解结的。世尊,我和法会中许多无学、声闻修行者也是这样,也不知道结的根源在哪里,又该怎样去解它。我们都是无始以来就和这些无明烦恼纠缠在一起俱生俱灭,虽然我有多闻的善根并且已是出家之身,但是对于这点也是如发疟疾一样,时发时止,有时明白,有时又不明白。祈愿如来发大慈悲心,哀怜我们这些沉沦在生死苦海中的人,指示我们的身心之结究竟在哪里,怎样去解,同时也使未来的苦难众生知道如阿解结,从而不会陷落在三界的生死之中,也不会再受六道轮回的苦报。说完这话,阿难就和大众一起,五体投地,悲泪有如雨下,伫待如来的无上开示。

这时,世尊为怜悯阿难和所有初学大众,同时也为怜悯未来一切众生,于是指示了一条修证脱凡出世的因地,作为将来修行的见道之眼。世尊用阎浮檀色的紫金光手摩阿难的头顶,一时,十方所有的佛世界都感动到了摇动、推涌、升腾、地震、地裂、呼啸等六种震动,微尘一般多住在各个世界的如来佛,都从头上放射出宝光,所有宝光都从各个佛世界同时照射到只陀林说法的如来佛的顶上。这时,法会中大众都得到了未曾有过的大欢喜。

阿难和大众,都听到十方世界无数量的如来佛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很好,阿难,你若想要知道无始以来就与无明俱生俱灭,从而使你在生死轮转中结下根结的究竟,除了你的六根之外没有另外的东西了,你若还要知道无上菩提,从而使你能迅速修证到常、乐、我、净的无上涅槃果位,除了你的六根之外,再没有另外的事物了。

阿难闻见了如此无上法音,但是他仍然没有明白,他再行礼并对如来说:为什麽使我拔离生死轮转的根结和修证到常、乐、我、净的无上果位,都只是在于六根而不能是其它东西?

如来告诉阿难:根和尘同有一根源,捆缚和解脱是同一件事,识性就是虚妄,如同空花一般。阿难,认知从尘境生发出来,又从根生发出识相,识相和知见都是尘境引发的虚妄想念,都没有真实体性存在,犹如交芦两基并生,杂乱交织。所以,现在你在真知真见之上建立你的识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了悟到知见不是真知真见,这就是无上涅槃无漏真净,这当中怎麽能够容纳其它事物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略称。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

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佛顶是佛头顶肉髻,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佛顶能放光化佛,菩萨也看不见佛顶,故是微妙难测,妙用无尽之义,大佛顶是形容此经的深妙。如来密因是说本经是诸佛得以修成佛果的秘密经典。修证了义,是说本经是“了义的经典”,也就是说依此修证可达第一义谛,并可由此发生无上妙用。诸菩萨万行,是说诸大菩萨可依此经由空起用发无上妙行,如观世音菩萨之三十二应身渡生之妙行。首楞严,是说此经是定之首。定之首即不动之定体,即本体、常住不动之义。因此,本经可简称为“无上深妙的大定经典”。本经中谈三种大定:即一为奢摩他,这是平静妄念使心神安定进入禅境的修行方式;二为三摩钵提,简称三摩,这是慧观,是发展个人之心智以洞察事物的道理的修行方法;三是禅那,这是定与观并用圆融空有二谛的修行方法。奢摩他是修空观,三摩修假观,禅那修中观。

如来举起金色手臂,屈指为拳,拳头大放光明。对阿难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心境一如的真正解脱路,愿意出离一切妄想颠倒生死,很好。现在我来问你,你能看见我的手臂吗?

阿难说:能看到。

如来说:你看见什么?

阿难回答:我见到如来,举起手臂,屈指握拳,大放光明,照耀着我的心和眼。

如来说: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用眼看见的。

佛循循诱导的问:你现在告诉我用眼可以看到这个拳头。其实你用眼只是能看到,但是并不能知道这个就是拳头,那么,你用什么心来知道这个是我的拳头呢?

阿难说:我认为我的这个能够思维和分别出这个就是拳头的,就是真正的我的心。

阿难在这里依然是把生灭的妄识错当成本性真心了。

佛陀欲震落阿难的妄想推逐,直下见自本心,便突然大喝一声:胡说!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惊慌恐惧的说:世尊!如果这个不是我的心,那么它是什么呢?

佛陀知道阿难仍然不能领悟微妙,又解释说:你说的这个能思维和分别出是拳头的,是对当前六尘的虚妄相状所生起的,名叫妄想。它本身就是来自虚妄错觉,是迷惑的产物。就是这种妄想,把你迷惑住了,使你不能见到真正的本性,怎么能够认它作心呢?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是误认它为自己的心相。这就是认假为真,以幻为实,以致迷失盖住了真正的本心。因为迷惑在这些错假虚妄上,所以枉受轮回的痛苦。

阿难疑惑的说:我一直认为,就是用这个心去恭敬供养如来。用这个心在无量国土去承事诸佛和善知识。用这个心发大勇猛,行一切法事。用这个心修一切法。用这个心行一切善。就算是谤法或永退善根,也是用的这个心。这个心一直在呀!一切因缘经历不都是用的这个心吗?而现在佛说:这个根本就不是我的心,那么我岂不成了没有心的人吗?难道和泥塑木雕的偶像一样吗?我想,如果离开了这个能分别觉知的心,哪里还有别的心呢?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否定了我一直以来认为这个就是我的心的说法,实在使我感到万分惶恐。在会大众,也是疑惑的。惟愿佛陀大慈大悲,为我和迷惑的大家开示这个妙法。

这时,佛陀为了能让阿难和大家,都能悟入无生法忍,悟入真正本心实性的道理,就伸手抚摩阿难的头说:一切宇宙万象,全部都是真心所显现。众生迷惑在所显现的事物上,以为这就是根本,这就是错觉错误。因此而产生妄想,误以为宇宙万象的一切,真的各有实体。而不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真心随缘影变出来的幻象,那根本就是虚假不实的。迷惑在这些现象上就自然见不到真心。一切因果因缘中所包含的全部,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统统都是由这个真心而成体相。阿难啊,所有的一切现象,无论大小,探究下去,全部都是本性生成的。就算是虚空,也有虚空的名字和虚空的这个相貌的,何况我们清净妙明的真心本体,是一切现象、一切事物的本源,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了呢?

你认为舍掉因错觉而生的妄想心,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是因为你误认为这个因错觉而生的妄想心就是自己的真心。

如果你非要认为这个沉浸在错觉妄想中,能够产生的分别执着就是自己的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有自己的实体,就应该远离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等的尘境而独立存在。根本就不用一定要等到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尘缘诸相出现才会有。

比如说,你现在听我说法,你以为这个能听法,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能听法的心,却是因为有我说话的声音才起的作用呀。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靠声尘的因缘才会显现作用。如果没有声尘,你的这个能分别觉知的心在哪里呢?根本找不到,也不显现呀!既然离声尘就不能显现,那怎么能是独立存在的呢?

退一步讲,即使能让色声香味触法统统不显现,不起这个因缘,把一切能引起见闻觉知的尘境统统灭掉,向内守望那一片寂静空无,其实这照样还是一些显示出来的尘世器物种种分别的幻影呀。没有器物的对比,你怎么分别出那是空无呢?难道只有物质现象才是尘境,难道没有物质的虚空,就不是尘境当中的一个方面吗?如此说来,其实你还是执在一个分别出来的空无寂灭的法相上,这个其实还是意根。还是分别心和法。他们其实也是由真心的本体,随缘显现出来的影相,这并不是真正的本心。

你应当对自己这个分别觉观的心,仔细的揣摩和观察,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真还是妄?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六尘境相:色、声、香、味、触、法,它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存在,那么就是真心。

但是,如果你观察到这个能分别的心,离开了六尘,就随之消失了,不存在了。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它其实还是六尘境界的分别影相显现。你所谓的这个心,无非也就是因缘下的世界,显现出相对应的种种分别幻影罢了。

六尘是随因缘而生灭的,不会永恒,那么这个心也就随着而生灭,照样也不会永恒。如果你的常住真心也会随着六尘而生灭,断灭无常,那么还有谁会去修证这个真心呢?反正都必定会断灭嘛,有什么必要修呢?

听到这里,阿难和大家都受到巨大的震动。

原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白话译文:这个时候,世尊在大众中,舒展金色的手臂,摩阿难的头顶,加持阿难开启智慧,并告诉阿难和大众:有三摩禅那,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是依靠此定而成就妙庄严路,你们要仔细的听闻。阿难顶礼佛陀,伏受慈旨。

佛告诉阿难: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果心在身内,我们身在讲堂,因为户牖开豁,才能远观林园还有大众。那么是否看不见如来,就能看见堂外林园?(此时如来身在讲堂,他这样问阿难,是为了询问,阿难是否站在讲堂内,看不见讲堂内的佛陀,而却能看见讲堂外面的林园?)阿难回答:世尊,我在讲堂内,看不见讲堂内的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面的林泉,这样推理是不合乎道理的,没有这样的可能。佛陀继续说:同样的道理,你的心也是这样。你的心一切明了,像你这样对于万物都能够明辨的心如果是在身体内,应该先知道身体内的状况,然后才知道身体外事物。我们的心如果在内,却看不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为什么我们的心不知身内,却能知道身外发生的事物呢?这样推理,你说我们觉了能知道万物明辨万物的心,在身体内是不合乎道理的。

狮子座(女)——摩羯座(男)

  当一个摩羯座男性与一个狮子妇性相爱或结合时,总是感到有些震惊。这种迷惑不解的惊奇对朋友和对陌生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甚至对他们的亲属来讲也是如此。这都是共同的反应,不论狮子座女性和摩羯座男性的名字是什么,也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国籍或生活地位怎样,这两个人都是公认地明显的不同。因此,人们右能就此会感到奇怪,议论和猜测。这对他们会有好处,因为不论是狮子座还是摩羯座人都不会谈论他们的个人生活或解释说明他们的个人行踪。这两个都认为对流言蜚语或传言的轻信是庸俗的行为。

  一个保守的摩羯座男性怎么会被奢侈浪费的狮子座女性吸引呢?她是那么好冲动,言谈举止那么尖刻,期望别人崇拜她,看得起她,那么她会看得起或崇拜任何男性吗?一个狮子座女性既可能轻视也可能抬高别人,但绝不会崇拜他们。

  一个热情而又慷慨大方的狮子座女性看上了小心谨慎的摩羯座男性的什么呢?他比起有魅力又合群的狮子座女性来说,是比较少言寡语的。他只会紧捏着她在婚礼上散发的五彩纸屑,而很少说好听的话。一般来说,他不喜欢参加舞会(除非有很需要的理由);不赞成浪费和奢侈(除非的特定的目的)。对于他的情感能单纯地看作是不外露和不热烈吗?

  事实上,摩羯座男性与狮子座女性之间拥有许多互相吸引的特点和性格特征。

  看看摩羯座男性的牲和需要:典型的摩羯座男性喜欢结婚后,沿着社会阶梯走下去。他对待名誉和成功,甚至是令人敬畏的成绩都毫不炫耀而给人以深刻印象,不论是在地方社区、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功。他从自己所拥有的让其他人赞美又嫉妒的特征和价值中而获得极大的内心满足。摩羯座男性非常吸引那种愿意给他心中带来阳光的女人,以她们善良的努力去劝诱他扩展情感的视野,这也是他私下非常渴望去做的事情,不管他是多么不友好地否认这一点。

  看看狮子座女性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典型的狮子座女性,在她一生中的早期,有些威望和社会地位,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这种女人的社会活动范围较广,从充当啦啦队的队长,到变为一名政治家,一个著名的女演员,一个教育领导干部,一个有创意的科学家,或者通过广泛的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女强人。她总是受到和自己地位差不多或更糟的人的赞美和妒忌(她没有超过她的对手)。她拥有充足的阳光,她特别喜欢引导保守的人们在各个方面向前看。

  现在,来看看狮子座女性的特征和需要:围绕情感的供给与需要的法则规律来看,狮子座女性需要在耀眼的成功之中成长和生存。她必须要有一个她能尊敬的男人作为偶像,而他的确是很勤奋,并且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她很能被那种对于她的无端的傲慢态度及对人的尖刻方式都能表现得总代表且有耐心的男性所吸引。她寻求的男性,是那种永远不会因缺乏教养而当众羞辱她的人,她要求一个男人要能挣到足够的钱来维持她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这种男人还要给予她全部的行动自由,也不能否认她过去取得成绩而永远存在内心的成就感。

  看看摩羯座男性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作为一个摩羯座男性,也许会具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物质保证的很大潜能,这些都会得到狮子座女性的称赞,而且会多于其他日宫星座的男性。他那暗自立下的抱负和努力达到山的顶峰的决心,这一切会使她欢喜。她对这一事实感到欣慰,即他的冷静、坚强的头脑与她的冷静、倦怠特点的吻合。由于他从不懒惰,这样就可以使她时常地倦怠犯懒(狮子座的她需要许多时间去打扮,好看起来漂亮)。他平常表现出来的腼腆会激发出她的热情和保护他的愿望。他对忠诚的理解与她的完全相同。除此之外,他对她的火爆脾气表现出近似永恒的耐心也使她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到目前为止,在他们之间一切都是那么甜蜜柔和美妙。然而,在他们之间的算命天宫图里的太阳与月亮存在着不太和谐的方面。他们之不得不为了和谐共存而进行艰苦的努力。他会指责她的自负、自满和自私——她也会指责他的冷漠、冷酷、吝啬以及冷血与自私(自私是他们共有的特征)。尽管他们有许多积极和谐的方面,但也会对一些冲突感到紧张,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之间会产生很多的冲突。

  这是一位非常性感、优美、仁慈、慷慨的女性,而且相当有活力,活泼又自傲。她喜欢自由自在、心血来潮地生活,不需别人的指点或允诺,包括她的男朋友在内,甚至是她准备作为生活伴侣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过分行为的摩羯座男性应该询问一下她那长期受此痛苦的父母,他们能启发开导他。

  她还会迫切地需要做某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或具有挑战意味的工作来显示她的能量和她自己独有的荣耀。狮子座女性愿意在婚后仍然保留她的姓氏。由于摩羯座男性一般都比他的女朋友或伴侣更具有占有欲,所以他对此会有所不满。更进一步的是,摩羯座男性不喜欢公开的或激烈的竞争性活动,而愿意进单独的巧妙的竞争。当他坚持确认他热爱的女性不论到哪里和做什么都不会做出有损于这个家庭的事情或有不忠行为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只会发生小小的波动。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互相妥协折衷。

  如果他想要维持这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就不得不准备给她一定的自由——承认她具有的自尊和自傲不是使他或她自己丢脸不光彩,也不是不忠诚的表现,这只是她在丛林漫游中的独白。如果她想上时装设计的课程或参加别的活动,他应该很明显地表示出对此行为的支持或口头上的同意,而不是抱怨和嫉妒。他能热心地赞同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如果是嫉妒反对,就可能会打破情感上的平稳。如果她走亲访友,或要看他并不感兴趣的**,他应该打电话通知他三个老朋友中的一个并邀请他一同前往。

  她应该努力把这边的脂协做得更巧妙。这不正是王室贵族的人们解决一切问题时使用的传统方法吗?当她傲慢地认为没有必要得到他的同意再去做她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尽管这种情况不多,但他还是应该平静地、亲切地用顽皮的眼光告诉她,这不是个请允许的问题,而是要互相商量,即便是女皇,至少也会与她的首相、大臣们进行商议。他应该使她认识到,偶尔的商量是为了确认某些重大的决定,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而不是凭感情冲支做出的决定。如果她准备外出参加几个小时的娱乐活动,她就更应该让他知道她的大概意图——这是友好体贴的做法。这是一位真正好心肠的女性。她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当她表现出对他的关心时,她可以看到,她给她所爱的人带来多么大的幸福和满足,这会使她更富有同情心,关于她和各种计划她会更经常地请他献计献策参谋一番,所以在做任何交易之前都要告诉他一声。

  他是一个有教养的情人,他内心世界很丰富,要比表面化的东西多得多。只有真正了解摩羯座男性的这位女性才能意识到他那真正深层次的情感及潜在的性的力量和魅力,一直到相爱几年之后,她才会慢慢适应和了解。狮子座女性会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表达她的爱。但在开始阶段,她对性行为的认识有点儿自私和肤浅。不过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并且愿意等待她那女性特有的虚荣转变发展为一种与他共同的体验,这会更加深他们之间的关系。当他触摸她的时候,他那静静等待的气氛会逐渐地使她感动,并会表现出她少有的亲情和温柔,包括表现出蕴藏在每一个冷漠的狮子座女性心中的性欲。她是一个狮子座的女性,令人心醉神迷的性生活是她天性的一部分,而被土星支配的男性正好具备了所有的阳刚之气,可以调动起她的这份情感,并使他们俩的情感最终结合起来。由于狮子座人对摩羯座人表示着性神秘的第八宫(其它事情也是这样),而狮子座女性又总是被那些无法抵抗的真正喜爱、需要、希望和要求和各种意识和东西所鼓动和激励着,所以他必须掌握她这些特征。如果在他们的自然特征之间有消极的方面,他们会面临各种比较困难的调整,不过解决困难的最好途径就需要“土星”的耐心(他给她的最好礼物)以及驱散阴云的阳光(她给他的最好礼物)。

  她自然流露的贵族外表,是他赞美她的理由,而她贵族式的内在本质是他爱她的原因。她拥有的了不起的慷慨与宽容抚慰了他的伤感的内心,并且逐渐驱散了他的忧虑。他需要她的热情与勇气,正如她需要他的力量与坚固。这代理人人是很不相同的,但是当“俩人对上眼后”,爱情方面的“知识”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的了——谁愿意永远呆在学校呢?一起探讨学习与不断成熟对于一个男性和一个女生来说是最令人兴奋的经历了。“狮子”的香气,令人激动的丛林,对于已造就了单调的岩石地带的摩羯座人的“紫色山地的庄严”,召唤着好奇的狮子座的她,并向她保证山顶上有壮观的景色。这正是向人类对未知的内容发出的永恒的不停的呼唤。

灵山是真实存在的。

简介:

灵山就是灵鹫山,坐落在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是印度佛教的圣地。

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峰峦众多,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

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

来源:

来源一

因为这座山的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

来源二

还有一说是,这里山上鹫鸟很多,故而得名。

当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轮之后,与弟子来到这里,当地摩揭陀国国王曾请佛祖和众弟子到山峰附近的一座竹园中住宿这里群峰之间有一个椭圆形的谷地,是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遗址。

历史:

山顶上有一座古平台,是当年佛祖与诸弟子结集和讲经说法之地。

相传,如来曾在这里讲过着名的《法华经》,如今这里只剩下了一块光秃秃的基石。

通往平台的崎岖山路上还建有一座石桥,桥头立有“灵山桥”石碑。

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当年众僧居处修行所在。

山顶还有一座白塔,塔前石香炉上刻有中文“灵山”二字。

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云游到此。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的景色时写道:“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

不管其来历如何,此山却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讲法和集结弟子的地方。

灵鹫山与中国还有一段渊源。

中国杭州灵隐寺后面有一座飞来峰,关于此山的名称由来,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州,看到这山千洞百孔,怪石嶙峋,和故乡的灵鹫山形貌相似,就说这是从印度飞来的,始而得名。

作品描述:

《西游记》:

“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

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

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

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

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

师徒们夜宿晓行,又经有六七日,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

真个是: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

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

豁达窗轩存宇宙,嵯峨栋宇接屏。

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

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

真堂谈道,宇宙传经。

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

紫芝仙果年年秀,丹风仪翔万感灵。

三藏举鞭迅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儿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于那楼阁门首。

这只是灵山的山门迎客处,又行数里,经过凌云渡,才到灵鹫峰顶雷音古刹。

山上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散士,奇珍异宝,珍馐百味;刹中有八菩萨、四金刚、五百罗汉、三千揭谛、十一大耀、十八迦蓝,直到大雄宝殿上庄严无比的释迦如来。”

玄奘《大唐西域记》:

“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

临崖西垂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

精舍东有长石,如来经行所履也。

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余步,是提婆达多遥掷击佛处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来於此说法华经。

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於此入定。

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磐石,阿难为魔怖处也。

尊者阿难於此入定,魔王化作鹫鸟,于黑月夜分据其大石,奋翼惊鸣,以怖尊者。

尊者是时惊惧无措,如来鉴见、伸手安慰,通过石壁,摩阿难顶,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变化,宜无怖惧。

”阿难蒙慰,身心安乐。

石上鸟迹,崖中通穴,岁月虽久,于今尚存。”

以上出自蔡铁鹰《真经在何方:灵山雷音寺》

素问三十三天,天外天的地方有一名山换名----灵山圣境。

如来佛祖就住在山上的大雷音寺之中。

佛将阿难救回来了,被救回来之后阿难很惭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阿难悔恨交加,向佛忏悔。阿难一直以来都是多闻,他号称多闻第一,他博闻强记、过耳不忘,这个东西只要听过,就不会忘,当然也过目不忘,只要看到,就不忘。但是“未全道力”,就是说他专注于多闻,但是对内心的参悟不够,没有很好的去参悟佛法、参悟自心。他没有参悟自心,当然他就不能明白自心,只在音声文字上努力、专注,所以说道力不够。

道力是戒定慧所呈显出来的。戒定慧怎么来的?闻思修来的。你光有闻,没有思、没有修,戒定慧起不来,起不来就没有道力。所以说闻思修一定是一个整体。我们现在就是闻,听闻经法;听闻经法还要有一个思惟,思惟法义;最后还要把它落实到观照自心、参悟自心上。这样你的道力就起来了,道力起来之后才能转烦恼,才能转境界。

这是阿难先忏悔,然后他就开始向佛请法。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是阿难请法,他请法就把《楞严经》的主旨思想提出来了,《楞严经》就是围绕这三点讲的:一个是讲“妙奢摩他”;第二个讲“三摩”;第三个讲“禅那”。

“奢摩他”是讲什么意思?就是止。由止才能进入定,止为因,定为果,由止进入定就开悟了。“妙奢摩他”是说理,是为了悟入佛的知见、打开开悟之门,所以叫悟门、理门。

“三摩”全称叫三摩钵提,是讲修止观的方法,就是观。实际上就是讲方法,属于第二部分,我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从第四卷下半卷开始到第七卷,这几卷就是讲三摩钵提的,讲行持的原理与方法。

“禅那”就是讲定慧的,圆融定慧。有止有观,当然就成就定慧。止为因,定为果;观为因,慧为果;修止观,然后启发定慧。“禅那”就是定慧圆明、定慧均等。最后一定要定慧等持。因为宿世以来,我们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福德不一样,业障当然也不一样。所以说每个人定慧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偏于定,有的人是偏于慧。偏于定的人慧因就不够,理解领悟能力就差,学习经典很费劲;偏慧的人,慧力多,定力差,他领悟能力强,但是没有定力,定不住,他遇事就完了,遇事即非。偏定偏慧,这是众生的一个常态,要想解脱的话,必须要定慧均等。你一入定就定慧均等了,只要你一入三摩地,定慧就均等了,定慧均等就意味着解脱。

“妙奢摩他”是讲悟门;“三摩钵提”是讲行门,修行、行持的原理与方法;“禅那”就是证门。从第七卷最后那一点到第九卷的前面部分,这一部分是讲证门、讲禅那的,讲三种渐次、五十五位妙菩提路、七趣十仙、二十八天,这都是“禅那”这一部分讲的。

最后那一部分,就是第九卷的下到第十卷是讲辅助修道的,叫助道门,就是你在行证的过程当中,在行门、证门当中必然要经历各种境界,五阴、五十阴魔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把《楞严经》的主旨内容给提出来了。

下面佛的回答就是围绕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点讲的。首先讲的妙奢摩他,怎么悟入佛的知见?最初方便,怎么下手啊?你要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包括这三点: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怎么下手?怎么用功?用功从哪个地方开始?这是阿难提出来的。

下面佛就围绕这三点来讲的,首先讲“妙奢摩他”,讲悟门。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这个问题不光是阿难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想听到。

6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佛就用兜罗绵手来给阿难摩顶,“摩顶”就是安慰他:你这么多年,善于多闻,没有参悟自心,到现在还是个烦恼的凡夫,今天被摩登伽这一弄就坏了,今天你来求证佛的无上法门,你要好好听。这就是安慰他。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

“三摩提”就是三摩钵提,又叫三摩地,就是讲的三昧,翻译成汉语就是正受或者叫正定,就是第二部分讲的行门,讲行持的原理与方法。“三摩提”就是楞严三昧,在佛的所有的三昧当中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叫“首楞严王”。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这里面讲的就是这部经的名称。“大佛顶”实际上就是讲理的,在妙奢摩他里面讲的。什么叫大佛顶?佛有顶吗?佛是没有顶的,佛是无顶的,无顶顶相。什么叫“大”?“大”肯定是没有范围没有相的,有范围有相,那就不叫“大”,所以“大”就叫摩诃。

在《六祖坛经》第二品般若品里面,六祖专门讲摩诃,摩诃为大。什么为大?无相为大。这个就跟《金刚经》是一个宗旨,因为《坛经》和《金刚经》是一脉相承的:《金刚经》上讲无相为体。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这个道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道体、我们的本体、我们这个真心、我们这个佛性是无相的。这个就是我们的道体,这就是“大”,道体为“大”,因为道体是万法之源,所以“大”。这个顶也是没有相的,“大佛顶”就是讲道体的,就是讲奢摩他,就是讲如何悟入我们的这个妙明真心的。“首楞严王”三昧,三昧之王。这个三摩提就是讲行持的原理与方法。

具足万行。

讲行持的方法要经历五十五位妙菩提路。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这是讲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从五十五位这里开始,一门超出直至成佛。第一位是干慧地,就是由干慧地一直到妙觉佛位,一共是五十五位,这个就叫妙庄严路,庄严无上菩提,庄严无上佛道,这么一个修行之路。

佛的回答其实就是回应了阿难的问题,当然这句话也是向大家说明了佛说《楞严经》的过程:先说理,如何认识真心、认识我们这个佛性、去体悟无相的道体?说理之后再说行,有行必然要有证,是这么一个顺序。

汝今谛听。

“谛听”,你们要好好听,“谛”就是讲的真理;“谛听”就是要真听,你别假听。其实我们都是假听的,什么叫假听啊?就是你听了不做,听了不照着去做,装模作样的听。听了吗?听了。做了吗?没做。听了没做,不就是假听吗!我们要真听,“汝今谛听”,我们都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谛听啊?你是真听还是假听?你假听的话就浪费了光阴。

我们这个假期阳光明媚,你出去耍一圈,去旅游一番也是蛮好的,你去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风景,如果你是假听的话,其实不如那样好。如果你是真听的话,那我们也是庄严祖国的大好河山。庄严道场、庄严自心,一样是庄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你要是假听的话,带着烦恼出门,不庄严自心,其实也不能庄严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到哪里污染到哪里。所以说庄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要来个真的,别来假的。佛就告诫我们,你来回真的。我们利用国庆节七天的时间,大家都放弃了休息,也没出去旅游,也没跟家人团聚,什么意思啊?就是来点真的,以前都是假的,那也不要紧,只要这回是真的就行,真上一回,其实人只要真上一回就行,以前都是假的,我这回是真的就可以了。

下边接着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说明阿难要来真的了,他要“伏受慈旨”,他为什么要来真的呢?因为他受苦受难了,他要来真的了。阿难觉得:我多闻第一,以前都是假听,这回要来真的了,要真听。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仪律,绍继佛法以摧破世人烦恼,将如来遗训发扬光大。他们净化精严佛化人生,将佛的威德律仪推广于凡人生死来往的世界。他们在世间,以无数量的化身显现佛的智慧,引导世间生灵脱离生死轮回,将现在与未来的众生从轮回苦海的压迫之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世间有为事物的种种压迫累赘。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人,他们全都是如来佛的上首弟子。另外,还有无数的辟支、无学等,初入圣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发心愿的修行者,一同来到如来这里,与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学,一齐参与修行后的考察和检省。来自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为了绝断心中最后的疑惑,也同来恭请如来为众生宣示佛法的奥义。这时候,如来上座已毕,就为法会中大众宣讲了佛法的深奥密义。一时间法会大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美法音响起,传遍十方诸天各界。数不清的菩萨都聚会到了如来这里,文殊师利菩萨则是他们当中为上首的一位。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媱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媱席。媱躬抚摩。将毁戒体。

  那时,有波斯匿王,因为其父的讳日而设斋筵礼诸佛的护佑。他在自己的宫廷迎候如来,以及各位菩萨,斋筵上摆满了美味珍肴。城里又有其他长者、居士们,同时也在设斋筵礼诸僧人,他们也期待如来能够光临。如来就让文殊菩萨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去赴斋主们的筵请。只有如来的弟子阿难,先已接受别处的侍奉,远游未归。既然没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轨范师一起受请,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导师的称号了。此时阿难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这一天他没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钵,在他驻足的城中沿街乞食。阿难在心里计划,待乞到最后一家施主时,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干净,也不论那家是尊贵之姓还是卑贱之姓,他都将施行同等的慈悲关怀予人,都将起意去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性智慧,成就众生们的无上的功德。此时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诃责须菩提和大迦叶,批评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他期仰著如来能为他们阐说开示佛的宽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导他们能解脱迷惑怨忿的烦恼。此时阿难正走过城楼,慢慢向街上走去。他仪容庄重严慧,恭敬肃穆地按行斋的律仪乞食。就在他乞食到一处婬逸的住所时,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捉按到了婬床之上,并施予婬行,即将毁坏阿难的持戒之体。

  如来知彼媱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如来已知道阿难遭了摩登伽的魔法,于是离筵归来,波斯匿王各大臣、长者居士们,也都跟随而来,期待著聆听佛法要义。这时候,如来头顶上放射出百宝无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叶宝莲花,莲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说神咒。并命文殊菩萨持此咒去护卫阿难。一时之间,摩登伽女的魔咒被灭,阿难和摩登伽女都被带到了如来这里。阿难见到如来,行礼佛足,悲泣起来。他悔恨自已,久远以来一向以‘多闻’称名于世,然而并未成就圆满的道行。阿难恳请十方如来佛,助成他获至无上智慧,获至无上止寂禅定,获至无上正定正觉的修习功夫,以及最为直接的成道法门。当时又有数不清的菩萨,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罗汉、缘觉、声闻等,都愿现聆教诲,他们退回自己的座位,领受著佛的至高要义。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如来对阿难说,你与我情谊深厚,我们俩有兄弟般的情份,你在发心求无上智慧之时,在我的佛法现示之中,见到了什么美妙景像,能使你当下舍弃世间的深重恩爱?阿难告诉如来,那时我看到如来之身有三十二种无上美妙之相,其形体澄澈透明如水晶一般。我自已思量,这样的美妙之相一定不是因爱欲而生出的。为什么呢?因为色欲之气粗浊不堪,腥臭交织,脓血杂乱,不能生出这等明净无暇聚集光明的形体来。我无限期望崇仰,所以跟随如来出家修行。如来说:多好啊,阿难。你们应该知道,一切众生长久以来,就沦入了生死的相接相续之中,这都是不知道无生无灭不迁不变的真实心的缘故。心的本性是明净光洁的,如用之于种种妄念,则这些妄念皆会颠倒不真实,所以就有众生在生死烦恼中流转不停息。你要是想修习无上智慧,真正地揭示心性的真实。那么你应当诚实地回答我的问题。诸天十方的如来佛的修行,都是一样,能够脱离生死轮回,这都是以诚心修行的结果。心有诚实,口有诚实,自始自终贯穿修行之中,那么你的修行就永远不会产生种种起伏曲折。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发心求无上智慧,是因为如来三十二种妙相的缘故,那么,你是用什么来看,又是用什么感到欢喜的呢?阿难告诉如来:世尊,我是用心和眼来感受欢喜的。我的眼看见如来的美妙相,我的心就生起了欢喜,于是我发心求无上智慧,誓愿舍生弃死。如来又对阿难说:如你所说,真欢喜之处在于心和眼,那么,如果不知道心和眼在什么地方,就不能够制服俗尘生活中的烦劳。就好像一个国王,当他遭到了敌人的侵犯,他发兵讨伐,就应当知道敌人在哪里才行。你之所以仍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就是受制于眼和心的缘故。我问你,心与眼现在在什么地方?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啊!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将能够识知外界事物的心居留在身体以内,即使是如来的青莲华眼,也是长在脸上。而这些虚浮不实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只是长在我的脸面,但是能知能识的心却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如来又对阿难说:你现在正坐在如来佛的讲堂上,你看看只陀树林现在在哪里?阿难回答:世尊,这些重阁叠楼的清净讲堂,就在这只园里,那只陀树林就在讲堂的外边。如来说:阿难啊!你在这讲堂之中,先看见什么呢?阿难回笞:世尊,我在讲堂里是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再往外看去,才看见那些林园。如来说:阿难啊!你看见林园,是因为什么才看见的呢?阿难回答:这大讲堂,门窗宽阔,四方洞开,所以我在讲堂内能够看见那些树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时候,如来佛就在大众之中伸展出金色手臂,抚摩阿难头顶,同时开示阿难和诸位大众:有一个心念止定无散乱无差别的无上境界,其名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达此境界具备了万千法行,诸天十方的如来佛,都由此而归到佛的大道上来,最后成就了无上的佛果,你们仔细听罢。此时阿难行礼伏拜,领受如来的教诲。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如来对阿难说:就像你所说那样,你在讲堂内,因门窗洞开而能看到远处的林园,但是也有众生在讲堂上看不到如来,只能看见讲堂外的东西。阿难回答:世尊啊!在讲堂内看不到如来,只看到外面的林园泉水,这不可能。如来说:阿难,你也是这样的。你的心本来有灵性,是透澈明净的。如果你眼前现示出来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其实就在你身躯之内,那么,这时就应先透澈知道身躯的内部。但是,很多处在生死轮转之中的众生,是先去看身躯里面,然后才去观察外部事物,既使如此,也看不到身躯内的心肝脾胃,看不到指甲毛发在生长,更看不到筋骨血脉的运动流淌。真正的透彻明净能明白一切之心为什么不能识知到这些呢?一定是他不能知内,那还谈什么知外呢?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觉悟灵明的心,原是驻在身躯之内,这是不对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此时阿难行礼叩首,并对如来说:我聆听了如来宣示的佛法,顿时觉悟了我的心,其实是驻在身外的,为什么呢?就像灯光那样,灯点亮在室中,就应是先照亮室内,接著才照亮门户,然后才是照亮庭院。一切众生,不能识见自身内部,只能看见自身之外事物,这就像灯光是驻在室外,所以不能照亮室内。明白了这点,就不会再有迷惑,就能达到与佛的智见一样,这大概不会有什么颠倒妄乱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711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6
下一篇2024-0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