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

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第1张

作为领导者,最有效的一个技巧就是: 表扬,并且说明为什么

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中引用了陶行知的故事,让我心中为之一震、豁然开朗。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伟大的教育家。在他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两个孩子打架:一个大孩子打一个小孩子。他就上去制止,对大孩子说:你到办公室等我。然后他在现场调查。

大孩子很害怕,然后在办公室里等校长回来。陶先生一进门,看见大孩子战战兢兢地站在那儿。“过来”,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奖励你一颗糖。”大孩子问:“为、为什么?”

陶先生说:“我让你来办公室等我,你就来等我,跑得比我还快,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对吗?懂得尊敬师长,这事值得表扬,拿着。”

大孩子:“谢谢,谢谢!”

陶先生:“来,再来一颗糖。”

大孩子问:“为啥?”

陶先生说:“我刚才问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呢?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揍了他,这个叫做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这个值得表扬,来,拿着。”

这孩子心里:难道今天打对了?

陶先生问:“除了揍他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孩子说:“我,我可以不揍他,我把他们拉开就好了,我太急了,校长是我不对,我以后不打了。”

陶先生说:“很好!来,再来一颗糖,拿着”

大孩子摸摸头问:“为什么?”

陶先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这事改了就好了,行了,你这事谈清楚了,你也回去上课吧。”

想想看,如果你是个孩子,你小时候被校长用这样的方式谈过话,你这辈子会忘了这件事吗?

陶行知先生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孩子都已经揍人了的情况之下,陶行知先生依然在努力地寻找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

你要知道,挑毛病是这个世上最容易做的事,因为挑毛病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当中就喜欢挑毛病。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挑毛病?因为挑毛病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是人类的本性。有一本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讲的就是这个事儿,我们体内原始人的素质依然存在,只有足够小心,才能活下去,所以我们天天盯着别人的缺点。

所以,领导力是一个反人性的东西,你必须得能够变得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且表扬他,才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樊登说,反馈分为三个层级:老板看见了也不说,这是零级反馈;只做评价不给理由,这是一级反馈;既做评价又给理由,这是二级反馈。

改变员工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二级反馈,即有效的肯定。 员工做得好,给他加薪或者予以提拔,这都是一级反馈。更重要的是二级反馈,告诉他为什么表扬他,让他明白原因。所以要记住,最有效的领导力技巧就是: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表扬+为什么表扬

陶行知这个故事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用三颗糖帮助孩子发现了三个优点: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知错能改。

这就是有效的二级反馈,这就是领导力。

这里的善意指的是培养员工的成长型思维,给他们终身成长的空间。 如果你去观察߅思考世间所有的优良品质,会发现所有美德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积极的成长型思维,而所有的恶性价值观背后都有潜藏着一种固定性思维,这是善与恶最本质的分界线。

自渡是能力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写道:“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

人生在世,你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电视剧《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中,张长弓家庭条件一般,又没有高学历,找工作四处碰壁。

后来,终于进了一家IT公司。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从一名普通的职员,坐上公司副总的位置。

可就在他事业高峰期,互联网行业却遭遇低谷,他所在的公司也破产了。

失业后,再次找工作更是屡屡受挫,不但被人奚落,还被模特公司骗了钱。

后来,他筹集了八万块买了辆二手车,跑长途货运……

虽然经历了从云端跃到谷底,但张长弓也没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再苦再累也从不抱怨。因为从小喜欢文学,他开始利用休息的时间写作,就算累到生病发烧,腰椎间盘突出,也舍不得休息。

终于,他的小说火了,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在他看来,那些熬过的夜,受过的痛,跟如今的成功相比,真的不算什么。

人生就像坐过山车,总会有起起落落,跌宕起伏。

低谷时,伤心难过,迷茫彷徨,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要总是期待别人来渡你,你要学会自渡。

没有谁会做你的臂膀,一直给你依靠;没有谁会做你的后盾,一直给你挡风遮雨。

樊登说过:“一个人只有自己内心有向上的力量,才能真正摆脱当下的困境。”

生活是你自己的, 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前行。

因为你才是自己的摆渡人。

三毛也曾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只有自己手中有伞,才不怕被雨淋。

人这一生,终究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渡人是格局

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有一天路过德国的一个小镇,恰好镇上有位女钢琴家要举行演奏会,而海报上则写明,演奏者是李斯特的学生。

他很疑惑,自己记不起来有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为了弄清真相,他找到女钢琴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他的到来,让那位女钢琴家大惊失色,羞愧地低下头,哭着诉说原委。原来她是名孤儿,为了生计不得已才冒充李斯特的学生。

女钢琴家跪在地上,请求李斯特的谅解。

李斯特没有指责女钢琴家,而是扶起她,温和地对她说:“让我们看看有没有可以补救的方法。”

他让女钢琴家把要演奏的曲子弹一遍给他听。

女钢琴家全神贯注地弹着钢琴,而李斯特则细心地给她指点,纠正不当之处。

最后对她说:“现在我教过你弹钢琴了,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以后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了。”

女钢琴家十分感激,对李斯特更加敬佩。

音乐会上,李斯特还特意亲自弹奏一曲,他的突然到来,让台下观众欢呼雀跃。

李斯特在知道真相后,不但没有责怪女钢琴家,还帮了她一把。

他的善良,不仅成全了女钢琴家,也让自己更加受人尊重。

有人说:

“当别人经历困难,你给予帮助使人走出困境,这是渡人。

遇事不计较、不纠缠,凡事给他人留后路,这也是渡人。”

渡人是善良,也是格局。

有格局的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能体谅他人的不容易。

在他人陷入困境中,拉人一把,帮人一下。

反观那些格局小的人,他们锱铢必较,不但不会帮人,甚至还会适时踩上一脚。

真正有格局的人,都能做到,渡人又渡已,让人如沐春风,温暖舒心。

我觉得我不可能站在台上公开讲话的,更别说是给别人讲课了。 我害怕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害怕全场安静只有自己的声音,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自己的观点会给别人带来误导,我害怕“害怕”本身……

直到我站上舞台……

走上舞台阶梯,站定,微笑,鞠躬,说“大家好……”这些在我脑中反复演练的场景终于成为了现实。

我狂跳的心奇迹般地平静了下来,我仍然紧张,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肾上腺素分泌的结果。我的意识在讲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告诉自己“放慢速度、微笑”。

1小时的课程分享其实时间很快,但只有我知道,这1小时的背后是前期在电脑前不断修改讲稿、PPT,不断打磨内容的N多个小时,和无数瞬间的挣扎、焦虑和恐惧。

在《千万店长训练营》开课前的周一例会,我接到任务,上台分享《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迷迷糊糊答应下来,一看日历,距离开课只有8天时间,除去上班时间,准备时间寥寥无几。

我不是这个行业出身,阅历又不深,如何能够将分享内容与美容行业相关联,如何让别人听得懂,如何说出的话能够让人信服。我感到手心开始发凉。

接着,我想到这将是我第一次正式站上舞台,以课程分享的方式讲课。我从来没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擅长公开讲话的人,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我骨子里的内向、不善交际、不善言辞,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不可能用演讲的方式影响别人的。

我一直说“我可以写,但我不会说。”因为我觉得写是经过思考的输出、是可以修改打磨的;而说却是需要大脑快速反应,需要口才、情绪、眼神、感染力的配合,更何况是公开演讲。

我开始感觉到一种熟悉的“紧张感”蔓延全身,占据了我的意识和思考。

我不是一个擅长沟通和发言的人。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上课会主动举手发言的人。老师点名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默念“不要叫到我……”对于“公开发言”,我好像有着天然的恐惧。

不过虽然我不擅长,但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大学实习的时候,也在上海田子坊里跑了100多家店铺,一个个沟通、采访,最后毕设的时候自己做出了一本书;进入美悦学社后,也采访了全国的十几个老板;在公司20周年庆时,也站在500人面前参加朗诵比赛、总结课程;在顶层训练营上,也向老板们导读《人类大未来》。

想一想,工作后的这两年真的给了我太多锻炼。

虽然经历过,但我仍然充满压力和担忧。压力来源于两方面:这不是单纯的个人书籍分享,而是整体课程的一部分,一旦我搞砸,就将影响到这个课程。

而我更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公开演讲”的能力,能不能驾驭这种正式的场合、正式的发言。

在上班的几天里,我一边做着日常工作,一边想着这次讲课,我内心不断经历着挣扎: 我明白这是一次珍贵的机会,而我这么早就拥有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么早就拥有这个机会,让我惶恐我是否能担起这个责任。

距离课程越来越近了,我的准备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心像是喝了超浓咖啡后砰砰跳着,我自嘲自己这么没用,还没上台就这么紧张,上台岂不是要昏倒在台上。

恰逢生理期到来,我的情绪更加焦虑,心理和身体双重压迫着自己,我甚至觉得我要放弃了。那天上午我情绪有点崩溃,马俊和小高安慰、开导我,李晋说要带我去欢乐谷放松放松。感谢他们的安慰,和“共情”的理解。

下午,我和周总聊了我的压力和担忧,她表示理解,也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帮我做了梳理。她也说“这本书不好讲,很多讲课老师也会讲的生涩难懂”,让我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知道她准备课程一定也有很多压力,感谢她对我的信任。

感谢家人不断给我鼓励,告诉我这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我选择坚持。

周四到周日的四天的时间,我几乎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坐在桌前准备。

三章内容反复看,咀嚼观点,思考背后的内容,联系生活,看相关书籍、查资料、做PPT……随着PPT和讲稿的内容的增加,我的焦虑感慢慢减轻。 我知道,只有准备得越充分,才能越坦然地面对。

我从来没有在短时间内看这么多书。除了反复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还看了《要事第一》《领导者习惯》《能力陷阱》《把时间当做朋友》《财富自由之旅》。在樊登读书里听了《可复制的领导力》《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搞定》《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这的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我发现,很多书其实都基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的理论观点,虽然表达上不同,但内在支撑都互相关联,让我体会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阅读的第四层次“主题阅读”的力量。

我也从要讲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得到了很多帮助。书中所说的“积极主动”“影响圈”对我有很多启发和思考。这个课,不仅仅是讲给别人听的,更是给我自己的。 而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为了缓解对演讲的担忧,我还在樊登里听了《即兴演讲》《高效演讲》《演讲的力量》和《先发影响力》,得到了很多指导性建议:

先完成,再完美。 讲稿写完的时候,发现观点、例子太多,开始删减。不断增加,再删减。演练、再删减。直到最后上台前5分钟,还改了一次PPT。

加起来,总共改了47版PPT。

在讲课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觉得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发到朋友圈:“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

我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每次演讲他都觉得胃里像放着一块冰;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美国的雄辩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

股神巴菲特大学时期特别想选修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因为那个时候他特别害怕在人群面前说话,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门课程,他说放弃的原因是他缺乏上课的勇气。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大学的时候,根本不敢在别人面前做即兴发言,北大整整四年没参加过一次学生活动,害怕刚站到台上,就被轰下来。

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呢?

他们其实都是在事业当中的“不得不”演讲中,把演讲能力给练了出来。所以,珍惜那些生活与工作中“不得不演讲”的机会。

恐惧是人与生俱来,并且无法消除的,就连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先生都说过:“ 我们唯一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我们应该从恐惧中受益,从中汲取能量,而不是躲避它们。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定义,公众演讲焦虑(演讲恐惧症)属于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特定症状。 表现为避免在公众场合讲话,或者强忍着害怕和紧张参加,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等等。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公开演讲”比“死亡”更可怕?

《高效演讲》中说:“因为当你走到台前看到很多眼睛时,我们大脑中原始的杏仁体会提醒我们要小心:在原始社会,被这么多眼睛盯着,就意味着要被吃了。杏仁体一旦行动,你将脱离理智的大脑的控制,而进入求生的本能部分。血液流向四肢,你此时只有选择战斗或者逃跑。这就是我们演讲时头脑一片空白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公开演讲,还有体育比赛、戏剧表演、音乐演奏等等,这些“在人前展示”的项目,都会令某一部分人出现“怯场”反应,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共同的机制: 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好而获得集体负面评价,害怕因此被拒绝、被离弃。

害怕别人的不认可,过于关注别人的反应,是恐惧公开演讲的根源;而准备不充分则是另一根源。

樊登说: 每一个看似轻松的演讲者,背后都有着方法论和刻意练习的支撑。

很多名人在TED正式演讲前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排练,比如比尔·盖茨,他原来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演说家,但经过排练后,他的演说非常精彩。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一书指出: 大量的练习让乔布斯可以在讲话时基本不用草稿。

丘吉尔有一次坐车去发表即兴演讲,当车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开门请丘吉尔下车,但丘吉尔说: 请稍等,我还在看我的即兴演讲稿。

所以,充分的准备和练习是做好演讲的最基本前提。

在上台演讲前,我认为自己“不行”,但我现在知道“ 我可以 ”。我的心态从“不得不”“我应该”,变成了“ 我选择 ”“ 我试试 ”。

我的演讲还是有很多不足:语速快、语调单一、相关例子不足。 但我选择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些不足就是我成长的空间。

我的收获:

人生中的每一次挣扎,都将成为成长的力量。

                        By:杨泡泡

                          - End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