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奇石之首太湖石:我们的生活已经彻底摆脱不了它了

四大奇石之首太湖石:我们的生活已经彻底摆脱不了它了,第1张

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语境中,当代艺术立足回望本土文化,对传统中经典的文化艺术符号元素进行解构重建,并运用现代材质、观念使之彰显时代的审美精神与表现形式,赋予传统艺术以时代意义与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大趋势。

太湖石,身为四大奇石之首,首当其冲。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符号之一,始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成就于今天人们日渐重视的审美与表现意象,太湖石经历了从有到兴盛,继而中途没落,随后再次占据人们视野的过程。

太湖石,顾名思义是来自太湖周边地区的观赏石。它造型千姿百态、曲折圆润、洞空灵透交错、虚实空间互生,有的瘦骨嶙峋,有的纹路纵横,笼络起皱,给人无限遐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雕塑艺术。

在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收藏与鉴赏的对象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太湖石的形象不断的在随着社会风潮的改变和审美而一次次革新,并逐渐被世人所重视,成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代表。今天的太湖石早已摆脱了假山造园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成为文人骚客纵情肆恣,挥洒情思,造就理想的时代特征之一。

太湖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一个奇葩,原因就在于在古人看来石头的美是自然界的灵魂与人的灵魂相融入感染浸润的结果,是为:

至此,文人达士已将赏石已经升华到文学艺术的高度,古人从美学、文学的高度寄情于石,在情石交融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神思,在心中将奇石变为艺术品。通过石我相融,在感悟奇石艺术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与享受。

(▲赵孟頫《太湖石赞》)

中国的赏石文化也因为有白居易、米芾、宋徽宗这样的大家将赏石的发现、感悟心得书写成文,赋之以意,不断充实升华太湖石文化的意境之美,从而奠定了太湖石文化发展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历代文人有如此兴趣,而对赏石、藏石、颂石、画石趋之若鹜呢?他们对太湖石的情有独钟大致上可有这样几点原因:

1,道家哲学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看懂了道家的历史就看懂了中国人的历史。

古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将追求自由情怀寄于山水之间的审美理想。太湖石的天然随意使得它生而契合这一审美主题,让自然和随意被希望的期许所丰盈,为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提供了充裕的想象力着力点。

2,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核心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象征隐喻,有着对外形奇异的物象有着非同一般的热衷。崇尚“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太湖石变化万千的造型为想象的驰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3,文人精神诉求的落脚点

太湖石特异的形态使得它与文学意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为文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连接通道。让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节与道德倾诉有了绝佳的归属感,因此文人则常以石来比喻个人的品格与操守,志向与抱负。

比如刘丹大师的这幅《翦淞阁藏太湖石》便以强调太湖石光线明暗观感的笔触,素写出内心的解构思想和解放视觉约束的,自律自制的表达欲望。

4,精神解脱

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与不解,对生活种种的消极,从而形成了部分人精神困境的难以排解。在寻求诉求和答案的道路上,寻求精神慰藉的载体时,太湖石则映入眼帘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寄思有效途径。

因此,太湖石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为风水修正用品。在赏心把玩之余,以此作为助人转运、镇宅驱邪的媒介。被风水师常常念叨的“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麒麟放白虎,貔貅送福报”即是如此,而太湖石天然诡谲神秘的形态又为这样的象征更添几分神话的色彩。

5,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对太湖石的精神寄养的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退为进东方式的乐感文化、回归文化,有着极大的连续性。它符合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美学诉求和精神寄托。

回头再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再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都是与石头的不解之缘。

到了今天,传统文化的审美觉醒正在一步步的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当传统艺术的再次融入在当代艺术中之后,都有那些现实意义呢?

当代艺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当代艺术是被称为艺术家基于当今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而这“当代性”不可能是凭空而生,兀自存在的,一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成功之处就在于“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超预期性,而传统文化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审美与精神价值的丰厚积淀。它的灵魂就在于: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艺术家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在取舍交融之间、在解构与重建之间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审美形式与内涵之中提取元素进行艺术重铸和再创造。它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环境、时代审美心理及精神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既有个性发展的自主空间,更有共性的人文传承特色。

抛却人文及文化的延展,让我们回归太湖石本身,来看看究竟那些特色使它从古至今占据着人们审美制高点,文诗书画的重心到底如何在它的身上立足。在这个历程当中,太湖石在人们的观念里发生了这样几个变化:

1,初识

843年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石破天惊,开辟了人们对于太湖石的审美鉴赏道路,让人们对太湖石在形态认识上进入初识阶段,以他瑰丽的笔触详细的记述了当时太湖石各种形态和现状,这是他眼中的太湖石:

又大声疾呼与他相同爱好的人,并断言与一代名相牛僧孺这样的人必将“后继有人”,趋之若鹜:

2,成为学问

宋代是文人的时代,与文化相关联的几乎一切因素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对于审美的要求更为严苛和纯粹,这也是其浑厚富裕的文化土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在宋代人生活当中,尤其是文人达士的圈子内,有着这样的生活态度:

一句话:他们无不是在强调宋人的情调型、情韵型的生活认识和心态。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太湖石在宋朝成为一门专属的学问实则是情理之中。米芾出现了,痴迷于赏石的一位宋朝大家。他为太湖石定下了“皱、漏、瘦、透”的审美规则。

至此,太湖石的美学标准正式有章可循,有理有据。

“皱、漏、瘦、透”,对于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需要详解的地方太多,需要单独展开来剖析,请继续关注本号后续文章分享。

3,全民共赏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个可喜的社会变化。

近现代的太湖石则更加贴切这一点。

太湖石的美学价值正在被逐步开发和利用,许多专家对包括太湖石在内的各种奇石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并将资源逐步进行挖掘、再造、宣传,为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玩赏奇石之风的复苏,灵璧石、英石等古典赏石才重新进入了现代人的视线。尤其是各地的地园林古建以及家用摆件方面,延展范围较广,甚至在日韩等国也都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和侧目。

推而广之来看,今天的太湖石已经在传承融合中逐渐的发展为生活中多个方面拥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太湖石大致上可在以下几个地方有所体现:

1,园林装饰观赏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单纯的强调太湖石的观赏价值。园林中太湖石的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厅堂踏步、亭前台级、山石几案、引石点缀,以及嵌壁叠石等均是常用的表现形式。几乎每个有古典风味的风景区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2,假山花台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单纯的强调太湖石的观赏价值。叠山造景是把假山作为艺术符号,融人景观之中,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深厚,是丰富园林景色、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比较有名的,诸如玄武湖公园、古林公园牡丹园的牡丹种植花台等,均是用太湖石叠成的。

3,道路装饰 :如道路两侧的的布陈点缀,可使园路两侧、建筑物迂迥转折空间变换处景致更富于变化。另外可以增加道路两边的观赏度、减少开车时候的视觉疲劳,增加道路本身整体的视觉感等。

4,家中花器、摆件等较小规格的日用置器 :这样的太湖石,体格小,但形神兼具,尤其集中于太湖石奇、秀、韵上的着力表现。脱胎于传统太湖石同时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特色,与现代人的生活贴合紧密。依托于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审美理念,突出生活闲适情趣的一面和再现。不需要过多的或复杂的布置,随心摆在几案、桌台、书房、厅室就可以有着很好的美感享受。

这也是我们茶诵·太湖石系列的重点和核心所在,请关注茶诵后续分享,为你打开一个“缺了啥都行,但是缺了太湖石我真活不下去的”生活方式。

它是生活美景展现的一种主要方法,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可使人得到移步换景的艺术享受。而叠山造景是把太湖石等奇石作为艺术符号,融人景观之中,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深厚,是丰富园林景色、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

在今天民族文化不断的自觉过程中,传统美学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希望你且不要掉队了。

莫怕,茶诵还为你准备了它们:

1,《 茶诵·太湖石简史05:一份超过150亿年的美和恩怨情仇 》

2,《 茶诵·太湖石简史10:他们明明早已走上世人巅峰,却还能依靠收藏奇石再火一把 》

………………………………………………………………………………………………………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古语云:虎者,百兽之长也。而国人自古也崇拜虎。额头中自带“王”字的老虎,对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动物,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中国民间对老虎的崇拜是最明白无误的证据,正如有网友之言: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然而在《西游记》里,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那么多的妖精,老虎只是打打酱油的小喽啰,狮子才是山大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西游记》里,一共出现过四个老虎精。第一个是唐僧取经路上的第一难中的寅将军,这个老虎精级别特别低,只知道吃人肉,对能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却是毫不知情。

第二个是虎先锋,是黄风岭黄风怪的手下,用计摄走唐僧,后来被猪八戒一耙打死。身为老虎,却甘愿在黄毛貂鼠手下做炮灰。

第三个是平顶山莲花洞的巴山虎,被金角大王派去压龙洞请九尾狐吃唐僧肉,被孙悟空一棒打死。第四个是车迟国三大国师之一虎力大仙,在和孙悟空赌砍头术时被杀。从级别上看,他虽称大仙,却和鹿、羊混在一起,自甘堕落,法术也平庸。

再看狮子,可是个顶个的山大王。狮驼岭的老大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法力高强,曾经在南天门前张开大口,吓得众天兵不敢与之交锋,后在狮驼岭为王,不过最后还是被文殊菩萨降服。

第二个是乌鸡国的假国王,是文殊菩萨坐下狮猁王,害死了真国王,后被悟空识破要打死,被文殊菩萨所救。

第三就是黄狮精、九灵元圣等一窝的狮子精。黄狮精偷了三个徒弟的兵器,遭到悟空追杀,惹来他的祖翁九灵元圣等一窝法力高强的狮子精出动,最后九灵元圣被主人太乙救苦天尊收走。可见狮子精比老虎精强大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他佐证如:唐僧向乌巢法师问前途凶吉时被告知:“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等。又有悟空和牛魔王赌变化时,由弱至强依次为虎豹狮子熊象。由此看来,老虎是连豹子都不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明朝老虎走下神坛,首先是由于国人洋货胜于国货的心态。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狮子的,百兽之王为老虎,到了西汉年间,西域狮子作为贡物传到了中国,历代文人对狮子也是夸大其词,称为异兽。

图为元代的画作《西番贡狮图》,图中的狮子有可能是灭绝的亚洲狮的中亚种。明清两代,狮子则渐渐取代了老虎的地位。

其次是由于在佛教中,狮子地位尊崇。佛教传说里。佛祖说法有如狮子作吼,故云狮子吼。于是信奉佛教的民间也就对狮子敬畏有加了。《西游记》是写和尚取经的,自然也就对护法一样的狮子很恭敬啦。

最后则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的年代,东南地区虎患成灾。失去了原来的权威神秘感。从现存的大量记载来看,这一时期原本被称为兽王的老虎竟是成了人人喊打的坏蛋,也就难怪老虎在《西游记》里只是一个小喽啰了。

万兽之王当然是狮子了。动物世界经常说:万兽之王——狮子,百兽之王——老虎,这样的说法。而且狮子的确比老虎厉害,因为狮子打起来都是不要命的。我相信很多人看了好多视频以为老虎比狮子厉害,但为什么中国要这样误导大家呢?原因就是老虎是东方的动物,而狮子是西方的动物,东方人又没有做一些合理的科学实验证明老虎最厉害,所以就把动物园的一些无聊的打斗视频又不科学地误导大家,但为什么视频中狮子总是被老虎打败?因为他们只发狮子被老虎打败的视频,从来没有发过狮子经常虐老虎的视频。还有,你们认为狮子打架为什么总是躺在地上,老虎总是站得这么高,难道这是老虎比狮子厉害吗?其实不是,因为狮子的捕猎方式是咬住猎物的脖子,而老虎的捕猎方式刚好与狮子相反,老虎捕猎通常是咬断猎物的颈椎。所以在中央科教电视台播放一次实验,结果是狮子胜利,胜利的关键就是狮子颈椎上有太多的棕毛,老虎无法下口,结果被狮子一口咬住脖子窒息而死。当你们看到狮子与老虎打斗时,狮子躺下来就是为了咬老虎的脖子,而老虎跳起来时是想要咬狮子的颈椎,但可惜老虎永远不可能咬到狮子的颈椎,因为毛多。狮子可以打败老虎,但为什么打不过鳄鱼,而老虎却把鳄鱼轻松打败?刚刚我也说了,狮子是擅长咬脖子的,老虎是擅长咬颈椎的,听我这么说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没错,因为狮子根本不可能咬住鳄鱼的脖子,而老虎不是擅长咬脖子而是咬颈椎,所以鳄鱼的颈椎是暴露出来的,这样老虎就容易下口了。所以,大家不要相信其他的信息,明明万兽之王是狮子,却被人说是老虎,你们有听说过万兽之王老虎吗?根本没有这个词。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百兽之王是老虎,万兽之王狮子,我很喜欢看动物世界的,从小就看,我不可能不知道老虎与狮子那个厉害,而且科学家也做了一系列狮子与老虎大作战科学实验了,的确狮子厉害。

不可以。石狮不可以摆放在楼顶。 俗话说“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狮子是兽中之王,把它的雕像放在门前可以起到威震四方、保家护院的作用。当然,石狮子的寓意不仅这些,石狮子还被人用来“驱魔辟邪”,象征权利和地位的显赫,也有人把门口摆放着的两只狮子赋予“事事顺心”的美好愿望。

总是看到有人争论老虎和狮子到底谁厉害?比如“烫头的打不过纹身的”,“狮子站门岗,老虎坐中堂”等等,多数人认为老虎更厉害一点。

老虎和狮子同为大型猫科动物,又被称为百兽之王,老虎主要在森林地带活动,因此又常被称为森林之王,而狮子只要在草原地带活动,因此又被称为草原之王,两者体型相差也不大,猫科动物中以前最大者是东北虎(西伯利亚虎),但是狮子中的巴巴里雄狮也并不比东北虎小多少,因此老虎对狮子并没有体型上的优势,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所以在动物园或者一些动物杂技团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老虎和狮子关在一起的,即便在一些野生动物园中也是如此,因为两者在一起相处往往是相安无事的,就是说谁也不会威胁谁,谁也不会去猎杀谁,极少会见到狮子和老虎拼个你死我活的情况。其实这种现象也正是在告诉我们,两者的实力在伯仲之间,谁也别想欺负谁,即便是处于非常饥饿的状况,这两者通常也不会打起来,但是如果是其他的动物和这两者关在一起,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它们猎杀。

不过老虎和狮子毕竟还是有不同的,老虎大都是独身主义者,喜欢自己过日子,捕猎的时候也是单打独斗,狮子基本都是群居,讲究团队合作,捕猎的时候都是团队行动,那么这样来看的话,喜欢单打独斗的老虎个体猎杀能力就要略强一些,而且老虎打斗时喜欢站立用前爪拍击,狮子这样做的时候相对较少,所以狮子跟老虎打的时候,常常在老虎的前爪连击之下退缩,并且老虎也更擅长锁喉猎杀,所以老虎的打斗和杀伤力或略强于狮子。

但是一般认为老虎的耐力不如狮子,而且团队作战的话,老虎肯定不如狮子。真正打斗的时候也讲究机会、耐力、意志,这三方面不能忽视。当一对体型、力量、敏捷度、技巧都差不多的对手打起来,机会、耐力和意志往往会起到决定作用,所以这两者打架很难说清谁会必胜,只能说谁都有可能,而且从一些已有的视频资料和事件中来看,两者也是互有胜败的。

们说说在文化意义上,中国人如何划分虎与狮子的区别,虎在传统上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但这只是中国人的定论。在西方狮子才称为兽中之王,或者是丛林之王,我们都看过《狮子王》的**,印象应该深刻。那么老虎和狮子到底谁厉害呢?用我们小时候的话,谁能打过谁?其实它们都属于猫科动物,这两种大猫都是自然界的王者,不过它们生的环境不同,所以我们成语中有虎狼之争,有刚脱虎口又入狼窝这种形容,难却很少听到有狮虎之争,或者是刚脱狮口又入虎窝吧。

这是因为中国大地以前多见老虎,却鲜有狮子,很少有狮子,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在非洲、印度、还有南美等地,据说汉武帝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他打通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我们中国。据后汉书《西域传》中这样写到,张帝章和元年,安西遣使献师子、扶拔”,说的就是在西亚的那个安西国,它就是在咱们今天的伊朗一带,派使臣给当时的汉张帝刘桓送来送来罕见的礼品,那就是狮子和扶拔。

扶拔就是一种有鳞,但无脚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城,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开始走入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是厚爱有佳,尊称它为瑞兽,抬到了和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中国文化中对于狮虎的看法不同,还在于自古以来人们把老虎视为凶恶之王,而历来却把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之中,各种造型的石狮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着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在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未泯,比如香港的汇丰银行的大楼前,就是大狮子。那么在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也多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思人间联盟智慧的文殊菩萨则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

石狮子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是在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的《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都居住于坊中。一个土字旁,家一个方块的方块。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房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民。现在我们经常把坊这个字也说成街道,或者是居民区,比如说坊间流传,这个字是念(Fang三音)这个字念(Fang三音),也念(Fang二音)就是这个土字旁加个方。在每根坊柱的柱角上都加放一块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于是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决于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来这些瑞兽来护卫大门的一种雏形。

那么,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把原来的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造原来坊门所用那种加柱石那样子,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石柱之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传承袭。确实正月新年舞龙舞狮,而不是舞龙舞虎,大概也表明了民族文化中狮子是要比老虎更为吉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82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