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楼排行版?高度、国家、楼层?

世界高楼排行版?高度、国家、楼层?,第1张

  据世界高楼协会排名,当今世界十大高楼当中,两岸三地占七栋之多。

  第一名:台北101大楼

  被称为“台北新地标”的101大楼于 1998年1月动工,主体工程于2003年10月完工。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还有两台世界最高速的电梯,从一楼到89楼,只要39秒的时间。在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里,台北101大楼拿下了“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三项世界之最,即“最高建筑物”(508米)、“最高使用楼层”(438米)和“最高屋顶高度”(448米)。

  第二名:吉隆坡双子塔

  国家石油公司双塔大楼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88层,是当今世界名冠的超级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壮,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它曾以4519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这个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式封顶,1997年建成使用。登上双塔大楼,整个吉隆坡市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夜间城内万灯齐放,景色尤为壮美。

  第三名: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西尔斯大厦是位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楼,楼高442米,共地上108层,由建筑师密斯·凡德勒所设计。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堪称摩天大楼的发源地。它是为西尔斯--娄巴克公司建造的,于1973年竣工。

  西尔斯大厦由9座塔楼组成。它们的钢结构框架焊接在一起,这样也助于减少因其高度所造成的在风中摇动。所有的塔楼宽度相同,但高度不一。大厦外面的黑色环带巧妙地遮盖了服务性设施区。

  西尔斯大厦有110层,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办公楼。每天约的165万人到这里上班。在第103层有一个供观光者俯瞰全市用的观望台。它距地面412米,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国的4个州。

  第四名: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超高层建筑,是上海迈向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1998年8月建成。占地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895万平方米。高4205米,88层。

  金茂大厦主楼1~52层为办公用房,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层。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第五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位于香港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期1998年竣工,高39层,180米,自建成后便吸引了不少国际金融机构进驻。国金二期2003年落成,高420米,共88层,为香港最高建筑物。被称为“惊世之作”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外形设计概念是以一个向外地的朋友“招手”的手势,向海外朋友表示“欢迎您”的意思。

  第六名:广州中信大厦

  天河中信广场是广州继63层广东国际大厦为当年全国最高建筑之后,又一次夺得90年代的全国之冠,楼高达391米,80层,迄今为止仍是广东省之最。

  作为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中信广场有68部电梯上上下下,保利物业负责人称,整个中信是“立起来的街道”。

  第七名:深圳地王大厦

  信兴广场地王大厦由68层的商业大楼、32层的商务公寓、5层的购物中心及2层地下停车场组成,楼高384米,占地187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港币。

  第八名:纽约帝国大厦

  1981年4月30日,矗立在美国纽约市中心高1250英尺、共102层的帝国大厦度过了50个春秋。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而华尔街的老板们却热衷于修建摩天大楼的竞赛。百万富翁拉斯科布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决意修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楼房。他找来著名的建筑师威廉·拉姆,问楼房能盖多高?拉姆沉思片刻后回答说:“1050英尺。”拉斯科布对这个高度很不满意,因为这仅仅比当时纽约新建成的克莱斯勒大厦高4英尺。于是,建筑师设法增加了一节200英尺高的圆塔,使帝国大厦的高度为1250英尺。这座摩天大楼只用了410天就建成,也可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大厦一直是世界最高的楼房。

  第九名:香港中环广场大厦

  1993年香港中环广场大厦建成,高374米,78层,是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也同样跻身于世界最高建筑物前10名之列。

  大厦看起来是三角形造型,其实并不是真三角形因为它的尖角均被切去。原因有二:首先是为了能有更多便于使用的室内面积;而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其税利尖角冲向邻居而得罪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不礼貌的更重要的是有碍"风水"

  大厦顶部以金字塔形状的坡顶以及立于其上的桅杆作收束,晚间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立面以三种不同颜色的隔热玻璃围护。金色、银色涂层的玻璃构成垂直和水平图案而形别涂饰的花玻璃穿插其间,形成典雅而又闪烁发光的形象。

  第十名: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总高369米。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有时,风采是一件说不清楚、道不明的事,有些人在男同眼里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在异性朋友眼里却有着别样的风采。她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方式,却能收获异性的亲睐,从而使小三大相径庭,那么这样的星座有哪几个呢?

1天秤座:沟通能力强和忍耐

许多天秤座得人也许拥有平平淡淡的外表,但他们的平平淡淡当中却隐藏了别样的风采,天秤座归属于“能掐、汇演”的种类,他们能够算准其他人心理状态,认清其他人目地,用一种非常普通、当然的方式去得到其他人关心。许多天秤座非常容易给人一种安安稳稳、安稳不去计较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天秤座的涵养确实很高,但他们更擅于摸透其他人心理状态。当他了解他人在乎哪些,也就不会呈现这一面,擅于把一些“见不了光”的东西隐藏起来。

许多天秤座或许在男同眼里不太具备攻击能力,但他们的忍耐和温柔在异性朋友眼里却很有个性,以致于,她们即便没有攻击能力,都是一副处于被动、防守的姿势,但对方便是容易陷入到他的性感不是骚中。许多天秤座其实也没有什么手段,乃至也没有多少欲望,但他们的优势取决于沟通交流,而且,他们能够在爱情中给对方一种舒适、自在的觉得。她们擅于相互配合他人,并且把自己的意愿降至最低,因而,好多人跟天秤座在一起之后,都觉得或是他们最懂自己,最通情达理,进而忘不掉。

2双鱼座:温婉,通情达理

双鱼座的人往往拥有温婉、谦恭的外表,他们常常给人一种十分真诚的印像,就像她们这般并没有心计,这般诚心诚意,以致于他们常常敏感得令人心疼。这一点通常很讨异性朋友喜爱,而大部分的异性也不会对双鱼座的软弱自然之美产生怀疑,她们看不见双鱼座其背后的欲望和强大。的确,双鱼座也是有目标感的,但他们的目标感掩藏得很深,他们也有着许多跟表面不匹配的手段,但是双鱼座则是一个很懂人心、懂人性得人,他们能够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让所爱之人从他们身上寻找宽慰,寻找一丝抚慰。

双鱼座的温柔、贴心是他们的一大秘密武器,以致于,许多双鱼座可以自己用温婉吸引他人,就算一个再坚强的人都无法抵挡双鱼座的“绕指柔”。因而,在感情中,双鱼座通常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风采较强,是一种不具有进攻性的魅力,是一种隐约散发的清香,不明显却沁人肺腑。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她们可以满足一个对异性的所有想象,因此,有些时候,她们可以让小三不战而败。

3双子座:化风采于无形

在大部分人眼中,双子座都属于那种较为随意、洒脱的种类,甚至有点人来疯,不是一个很有心计和手段的人。但是,双子座在感情中通常拥有不俗的主要表现,许多双子座拥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和一双忧郁的眼神,他们或许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可是切实落实时,她们又是那么贴近生活,也擅于跟实际对接。许多双子座不但聪慧,还有着一定的钻研精神,他们是管不了的,如果他们想做一件事,任何人都没法拦下她们,乃至,你也没有拦下他的方式。

双子座归属于“平地起高楼”的种类,他们能够不断发展,从有大量,他们很有创造力,而且,这一份想像力也许不依赖什么条件和积累,是灵光乍现的。双子座通常灵便、变化多端,以致于,她们只是依靠这一份灵活应变,就可应对大部分的人,乃至轻轻松松就走进了真实的世界,钻进了其他人心里去。因而,假如在感情里你遇到一个聪明的双子座,是很棘手的一件事,他们能够让人不争不抢的感觉了,却又是一个化风采于无形得人。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下面是《城市意象》读后感,欢迎查看!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凯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一些手段。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书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环境的意象,第二章三个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态,第五章新的尺度。

 凯文·林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

 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这是书中的语言,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当然,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首先道路是观察者移动的路线(街道、运输线、运河等)。对许多人而言,道路是他们想象图象中的主要元素。人们游走在这些路网中,游览这座城市,同时将其它的环境元素加以整理,建立起相互的关系,形成人们心中的城市意向。当其它要素环绕周围时,道路通常在人们意向当中处于支配地位。哪里的主要道路缺乏定义或者容易和其它的混淆时,那里的整体意向就会不那么清晰。道路能成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包括经常使用、专门使用的集中、特有的空间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专门的特征、视觉上显著,或者在全部道路结构或地形学中它们位置的优越性。

 其次边界是不同于道路的线性要素,它既不用来使用,也不被看做道路,它通常用来形成区域中的边界或者连续中的线性隔断。它们是横向的参考,而非坐标轴。最强烈的边界是视觉上显著的,外表上连续的并通常难以逾越的。边界是重要的组织特征,特别当它连接毫无特征的区域时,就像水域城墙勾勒出了城市的轮廓一样。大多数城市拥有定义非常清晰的边界。伊斯坦布尔的意向,举个例子来说,是被博斯普鲁斯海峡构成,它同时为欧洲和亚洲交界城市形成边界。水构成了沿海城市或滨河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边界。

 区域是城市中的观察者“精神进入”的一个中型到大型的区域,或者它有可识别的“连续性主题”自然特征,这是根据肌理、空间、结构、细节、象征、用途、居民、维持费用、地形等得出的。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因素,但并不足够创造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一个区域仅仅被熟悉城市的人这么认为。创造一个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线索。区域可能拥有生硬的、精确的分界线,或者也可能是渐渐消失在周围地域的柔和的不确定的分界线。

 节点是点性参考,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城市中战略性场所,它是人们行进中来去的强烈的焦距。节点可能是第一个交叉点,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专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题性的集合”。当做出决定和提高注意力时,交叉点和行进模式的变化是的节点意义功能更加重大。然而当主导性的节点趋向于同时具有“集合”和“交叉”,就具有双重的功能和自然意义,譬如公共广场。然而非本质的、有特色的自然形态更能够使得节点记忆深刻。

 标识物是作为外部的点参照。一些诸如塔、尖顶、小山——是远方的,作为一个特色可以在远方的各个角度的小一点的环境中的顶部被看见。相对于它的背景来说,有明显的外形和显著的空间位置的标识物,能更容易的被识别,对观察者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的一个关键的自然特征是单一性,“环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难忘的外表”,通过使它们能从很多地点可视或者与它们附近的要素创造对比度,那些“显著性空间”能建立标识物元素。一个环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个标识物的重要性,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节点的交叉处。

 这一系列要素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联合起来提供出整体的意向。区域由节点构成,由边界定义,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满了标识物?元素有规律的交迭并互相渗透。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层面上互相关联,来反应地域的尺度。这样,观察者可以通过意向从街道层面到那些临近地段,到城市以及更远,就如身临现场一样。文中通过对意向特性的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联系的不断增加,结构也就变得有了刚性,各个部分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紧密的联系,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内部”的观点。这指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与几种发展形式。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意象》作者是凯文·林奇,美国人,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作为这学期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的作业,我认真的拜读了林奇《城市意象》的第一、三章,现将我从本书中得到的一点见解感受和领会报告如下。凯文·林奇及其《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

 在该书中,作者选取了美国的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他提出了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等概念以及如何建立环境形象等问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是介绍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部分。

 林奇认为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觉往往是断断续续的。零打碎敲的,还常与其他有兴趣的东西相混淆,几乎每一种感觉都在起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奇强调城市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及其对于城市中静的因素——建筑、公路、标志等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是留存在人的内心里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城市形象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属于同一群体,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的个体形成的城市形象才是部分相同的,有共通的一面。人们想要融入一个群体中,就必然需要与该群体有着相似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形象,即“公众印象”。

 林奇认为构成形象的过程是在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在观察城市,需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以形成对城市的意象;同时被观察物形成的是易于被我们所掌握的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我们建立有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城市。

 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可以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这就称为“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这就形成了“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齐出现的。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整齐有序的城市结构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混乱的城市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对于同一标志的形象看法会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常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是很有明智的。在《城市意象》这本书的第三章,林奇主要分析的是与城市形象的形成有关的五个物质方面的因素。

 分别对每一种因素的定义及对城市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以三个美国城市为例。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以构成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味。“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在谈及城市形象的变换问题时,林奇列举了人们画地图的五种不同方式。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什么是“城市意象”呢?

 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在此我只能一个个解读书中所提及的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呢?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如是定义:“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公共意象”,它指: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正是因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所以意象的概念成为观察者主观概念。而城市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城市的程度层次不齐,每一个观察者形成自己的城市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城市规划设计所探索的就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于是得出“公共意象”概念。

 初步了解城市意象概念之后,分析形成城市意象的内容和因素到底是什么。城市意象的内含:城市个性、城市结构、城市意蕴。城市个性:城市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惟一的意义。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城市意蕴:城市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城市意象的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不同元素之间可能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破坏。大多数观察者把意象中的元素归类成一种中间组织,也就是一种复合形式。其中,道路是主导因素,边界是线性因素,区域是二维平面,节点具有战略意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

 城市意象的特点:实用性、安全性、传递性。实用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并具有可实施的特性。安全性:要求城市意象具备基本的现实使用安全保障。传递性:要求城市意象能在某一层面将自身意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个体。同时,通过三个例证的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拥有各自在城市意象上的明显优劣之处外,同时也反映出了共同的主题。

 人们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或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空间与景观广度的重要性。

 ②开敞景观产生感情上的愉悦。

 ③未经加工的或是无定形的空间可能不会让人高兴但十分显眼。

 ④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

 ⑤社会经济阶层对城市区域意象影响。

 ⑥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

 ⑦环境的巨变和那些反映历史的物质元素的缺失让人又心兴又烦恼。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关于城市意象的结论:“好地方”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法,使得人能够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

 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我们必须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不好的地方”混乱、节点不确定、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缺乏特征与个性、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虽然人们对美好的城市意象的追求各有不同,但是似乎人们对不另人满意的城市意象的特点大同小异。这些基本特征正是我们以往设计所忽略或者因为设计者的臆断所造成的。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

 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08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30
下一篇2023-12-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