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斗士星矢》里的黄金圣斗士沙加是不是车田正美笔下一个虚构人物?

《圣斗士星矢》里的黄金圣斗士沙加是不是车田正美笔下一个虚构人物?,第1张

貌似是虚构的,真正的历史里面没有这个~~不过同好们有分析好玩儿的,看LZ夜很喜欢就分享给你咯~\(≧▽≦)/~啦啦啦关于沙加的某些“不解之迷”我专门查询了一些专业资料,现在就把我的研究成果贴上来

1、国籍:印度,体态特征:身材高大,金发碧眼。

根据我的研究成果为沙加是雅利安人。(印度支,婆罗门种姓)

雅利安人这一称谓源于梵文,意思为“自由出生”或“高贵”。雅利安(Aryans)为中亚

印欧族人。体型高大,面方正多须,鼻窄而高,蓝眸,金发。公元前二千年开始,雅利安

民族分向东西移动,向西之一支移入希腊、意大利北部,成为欧洲民族之始祖;向东有两

支,一支移入波斯,成为伊朗人种,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梵pan~ja^b ,即

旁遮普)定居,消灭其地的印度当地文明,创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学者称之为印度雅利

安人(Indo-Aryans)。

雅利安人常对自己的外表感到自豪,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头发呈金**,鼻梁笔直

高耸。他们把这些都当作本民族的象征,同时也赋予这些体征美丽,高贵的涵义。

作为殖民时期的大英帝国来到印度后留下的“英裔印度人”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虽

然同属欧罗巴人种,但盎格鲁—萨克逊人没有金发碧眼基因,并且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发

色多为棕色,亚麻色,带有点**的很少。且他们的眼睛也为绿色和棕色。

而在诸多佛经中都有记载,释尊为雅利安人刹帝利种姓。而在《佛本生经》中也并无释尊

转世于外国人之说。

因此,完全可以做出判断,沙加为雅利安人。

而关于沙加的种姓为婆罗门,我的判断如下。

1、《佛本生经》的记载

《佛本生经》中也确实有记载说释尊曾经多次转世投胎为婆罗门种姓。佛教虽然反对种姓

制度,但是释尊也曾经多次教导弟子要尊崇那些严守达磨的婆罗门。而且很多佛教圣人也

是婆罗门种姓,比如:龙树菩萨,弥勒,菩提达摩(达摩祖师)等等。

2、沙加在恒河流域修行。

这只有婆罗门才选择这个地方修行,在印度人心中,恒河完全是一条极其神圣的河流。而

只有婆罗门专管祭祀方面的宗务,也就只有他们一直修行个没完没了,这样修行以便来生

成为“神”。

3、白袍

只有婆罗门种姓的人方能穿着白袍,其他种姓的人如果这样穿的话回有严厉的惩罚。

4、沙加进入婆罗玛卡林(梵志期)的岁数。

古印度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再生族(除去首陀罗外的三个种姓)的儿童到一定年纪就必须

出家在老师家里(一般是极其偏僻而清净的地方)修行,婆罗门为8岁,刹帝利为11岁,吠

舍为12岁。

而这时间婆罗门可提前到5岁。

而且,沙加的修行方式和梵志期很不相象,倒反和古印度人生命的最后阶段——珊雅辛(

苦行期)简直一模一样。作为佛陀转世(印度教为毗湿奴大神的一个化身),能在5岁透彻

地思考“梵”,严守达磨(Karma),履行达摩(Dharma)的最高阶段也可算奇迹。

5、傲气

作为印度种姓的顶层,婆罗门祭司的傲气是十分著名的。自视高贵的雅利安人血管中流淌

的是战士的血液,对于次大陆上的征服者(首陀罗)以及比自己稍微低贱的各个种姓,他

们是看不起的。这是一张无形的隔膜。在印度,低等种姓的人是不能和高等种姓的人同桌

吃饭的,否则他们会受到极其残酷的处罚。

6、婆罗门严格的血统要求

婆罗门做祭司的工作是世袭的,且他们对于本种姓的人的血统要求相当严格。如果是出现

逆婚(婆罗门女子和其他低贱种姓男子结合),那那个女子和他丈夫以及他们的子女将会

堕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连首陀罗都比他们高贵。而在某一段历史时

期,顺婚(婆罗门男子和其他种姓女子的结合)也是被认为是相当下贱的。

能拥有如此纯正的雅利安血统,沙加的父母和祖先定是严守达磨的婆罗门。

综上所述,沙加为婆罗门种姓。

2、信仰。

佛教(大乘密宗),印度教

首先佛教我不多说了,而沙加魑魅魍魉幻象中的不动明王,口中颂念的梵语,天舞宝轮结

界的体现——金刚界曼荼罗,等都章显出沙加为密教信仰者。因为小乘佛教专只信奉释尊

一人,因而没有其他诸神,更不可能出现明王,而且密教全为大乘佛教。因此沙加信奉的

是大乘密宗。(密宗的创始人为龙树菩萨,创派地点在印度)

4、天舞宝轮和曼荼罗的关系

以下的内容有些繁复,重点我会用红色字体。如果时间和耐性不多的话只看重点便行。

曼荼罗为一种印度教和佛教所用到的帮助禅定的象征宇宙的几何图形,来自梵语Man!d!al

a,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

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认为区内充满

诸佛与菩萨,故亦称为聚集、轮圆具足。在律中,亦有为避不净,而在种种场合作曼荼罗

者。沙加的天舞宝轮呈现曼荼罗,且为大曼荼罗,也就是佛教诸尊具足相好容貌之图画。“天舞宝轮”的关系

沙加出天舞宝轮的时候说过“我站在天舞宝轮的中心。”作为释迦转世的他有这个地位。

在冥王篇第九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天舞宝轮中心为毗卢遮那佛,而沙加开始感官剥

夺的时候由大曼荼罗的毗卢遮那佛的形象转换为沙加,且在结界爆破的时候,画面为幼年

沙加坐在金刚界曼荼罗中心,在金刚界曼荼罗中这是毗卢遮那佛的位置。在天舞的金刚界

曼荼罗毗卢遮那像以右手掌覆左手之食指,结智拳印。因陀罗:雷神因陀罗与梵天、毗沙门天等皆是最早被摄入佛教的神只,其事迹在所有经典

几乎都能见到。若依《六度集经》等所载,因陀罗曾自天而降,现种种身,试探、援护菩

萨六度之行。菩萨自身亦曾变为帝释身。又,吠陀时代的因陀罗乃天上之神只,位居诸神

中的最高位,颇受崇信。佛教时代的因陀罗,则是忉利天上的主尊。

在早期吠陀时代,雷神因陀罗一直是天地的主宰,印度雅利安人信奉的主神。且他发起怒

来不可收拾,会以霹雳击杀敌人,且令众神闻风丧胆。

宙斯(朱庇特):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天堂的统治者,其他神和人间英雄的父亲,

他的事迹在所有诗文中几乎都可以见到。宙斯居希腊诸神中的最高位。兵器为霹雳。

其他各神的比较

太阳神:印度——苏里亚,希腊——赫利乌斯。

印度——苏里亚坐在七匹骏马拉的太阳车上,每天一次巡视天空。他四周是闪耀光芒的光

环,同时在身边时常有律法神相伴。早上,黎明之神乌莎欢迎他的到来,夜晚,黑夜之神

腊德丽为他送行。

希腊(罗马):赫利乌斯坐在四匹骏马拉的太阳车上,每天一次巡视天空。曙光女神厄俄

斯斯打开大门,万物迎接他的到来,太阳神走完一天的路程之后就降落在神圣的大洋河边

印度主神(后吠陀时期)梵天,女儿为智慧,艺术和科学之神婆罗室伐底。

希腊主神宙斯,女儿为智慧,艺术和科学之神雅典娜。

等等等等的相似处数不胜数。

而希腊—罗马,印度两个文明都有发达的文学(希腊—罗马为二部荷马史诗,印度为摩柯

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法语法繁复的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具现今学者研究成果

,几种语言的相似处相当多),戏剧(希腊—罗马有悲剧和喜剧,印度为梵剧)。数学方

面都有相当大的相似贡献。希腊—罗马为现代几何学奠基,印度发明了0和阿拉伯数字,且

在曼荼罗中可以看出他们发达的几何学概念。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他们为同一民族吧。

综上所述,在根源为同一系统的不同宗教中,沙加向雅典娜效力也只不过就像是毗湿奴的

一个化身为印度的战神做事罢了。且在原TV版中沙加还没向纱织半跪过,且在冥王篇里纱

织收到花瓣后倒跪下了………………

PS:汗~~~~~~我都看晕了~~~综上所诉就算是佛陀转世吧,

泰勒士(Θαλῆς Thales,生活在约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七贤之一、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希腊繁荣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据说曾游历过埃及等地,并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还成功预测过一次日蚀。

泰勒士认为万物由水构成,水是万物之源。这种观点可能是因为看到海水蒸发的过程而形成的。据传说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泰勒士还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 泰勒士对希腊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阿那克西曼德据说是他的学生。还有传说认为,毕达哥拉斯早年也曾拜访过泰勒士,并听从了他的劝告,前往埃及进行过研究。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爱非斯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富有隐喻。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赫拉克利特还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苏格拉底因此称赫拉克利特为“流动者”。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理论则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没有理解恶的时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认为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逻各斯(logos,即理性)一词来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来指导大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希腊文 ∏υθαγόρας,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生于萨摩斯岛,早年曾游历埃及,后定居意大利南部城市克罗顿,并建立了自己的社团。公元前510年因发生反对派的造反,毕达哥拉斯又搬到梅达彭提翁,直至死去。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响,具有一些神秘主义因素。他认为社会中有三类人,而灵魂属于轮回的结果。但同时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希腊哲学开始产生了数学的传统。毕达哥拉斯曾用数学研究乐律,而由此所产生的「和谐」的概念也对以后古希腊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毕达哥拉斯还是在西方第一个发现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的人。

在宇宙论方面,毕达哥拉斯结合了米利都学派以及自己有关数的理论。他认为存在着许多但有限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过则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毕达哥拉斯对数学的研究还产生了后来的理念论和共相论。即有了可理喻的东西与可感知的东西的区别,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则是有缺陷的。这个思想被柏拉图发扬光大,并从此一直支配着哲学及神学思想。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

柏拉图(希腊语:∏λά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名亚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到达锡拉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它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简介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尽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观点与柏拉图有很多不同之处。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的。因此,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大多是教科书式的文献,很多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笔记。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后来成为了早期近代哲学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尔所批驳的对象。

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会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中庸」。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科学观

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科学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后世的物理学家牛顿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谬误,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说,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艺术观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对戏剧的本质做出探讨,更开创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他的观点后来被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加以发挥,从而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旧使用着。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围攻叙拉古,最后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罗马士兵之手。

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发展了天文学测量用的十字测角器,并制成了一架测算太阳对向地球角度的仪器。他最著名的发现是浮力和相对密度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视重,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在几何学上,他创立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即圆周的周长和其直径的关系。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当时候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时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利用浮力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他高兴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另外,阿基米德还有几何方面的数学成就。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里德的方法,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为物理学之父。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德螺线(例如: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圆柱的相关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德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求出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又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著作

《方法论》

《论浮体》

此书讨论物体的浮力,研究了旋转抛物体在流体中的稳定性

《论球与圆柱》

此书从几个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关于球与圆柱面积和体积等50多个命题

《平面图形的平衡或其重心》

此书从几个基本假设出发,通过严格的几何方法论证力学原理,并求出若干平面图形的重心

《数沙者》

此书主要讲述设计一种可以表示任何大数目的方法

《论杠杆》

《论劈锥曲面体与球体》

《抛物线求积》

《论螺线》

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终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桎梏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人之间经常要竞争。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人能面对更多的威胁,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在《不平等论》"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这种思想是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卢梭对教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万神庙(The Panthéon)

古希腊文明的“东方起源说” - ---中国网

  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就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

  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怀特海也说:“我们从两河流域的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从埃及人那里继承了实践”(1937)。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六十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的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勿宁说是使哲学发展为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了;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概念,君应向神们述职的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今天英国君主的加冕仪式可以说是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再现;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和罗马通过与东方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赛格斯(HWF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东方”。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的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

  在希腊哲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的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的概念,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这个新的观点第一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

白种周人的起源和黄种殷民的复兴

在史前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三大民族集团。处于西方即黄河中上游高原地带的,是称为河洛文化区的羌狄集团,其象征代表是轩辕黄帝;处于黄河下游东部平原及沿海地区的,是称为海岱文化区的东夷集团,其象征代表是帝俊高辛;处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是称为江汉文化区的三苗集团,其象征代表是太皞伏羲。

  从各地出土的早期文物对比,古人类学研究及DNA等科学检测情况来看,所谓羌狄集团明显带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基本可以确定其族群来源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亚地区。从中亚到黄土高原,游牧民的文化遗迹由西向东呈阶梯型连续发展,自罗布泊以东开始与东方民族有了陆陆续续的接触,直至到达中原地区与东方主体文明发生碰撞。而东夷集团和与东夷集团关系密切,时常难分彼此的三苗集团,则明显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其外观形象、身体特征与现代汉族人基本一致。因而,我们今天可以推断出,黄帝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有疑义的,而作为黄种人的汉族代表则更是显得荒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奉祀黄帝为始祖,其根源在于远古时期各部族对中原地区争夺的结果。具体来说,起点就在于周民族的兴起和殷民族的衰败。

  从有史可考有据可循的资料上分析,西方人在姓氏制的确立时间上较早。比如沿里海南下的雅利安人的一支达瓦兹,很早就推行了种姓制度。而东方人的姓氏在起源时间上,实际是相对较晚的。只是到了后来,作为西方民族之一的羌人,才带来了姓氏文化。尤其到了武王灭商分封时,以封地为姓氏的现象才大规模的出现。通过考古出土的人物雕像和DNA检测等研究表明,作为古羌狄一支的周人,其主流早期特征明显具有西方印欧人种高鼻深目、头发卷曲、体毛浓密的特点。而他们的始祖后稷,其母名姜嫄,姜羌同源,以羌为姓氏,且嫄即指女性始祖之意,由此可知姜嫄其意就是羌族的繁衍之母。事实上,早期的所谓有熊氏、有虞氏、陶唐氏、烈山氏这些氏族,无不带有印欧语系高加索人种的印记,而东方和南方的九黎、九夷、淮夷、三苗,则蒙古利亚人种特征显著。原始时期,作为游牧民族的古羌人逼近中原,而世代居住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的九黎部落,与外来入侵的游牧民不断发生摩擦,终于酿成了著名的涿鹿之战,长年安居的农耕民族不是剽悍的游牧民对手,渐渐败下阵来。从此,中原地区不再是东方民族的沃土,以炎黄名义为首的羌狄部落逐步向中原各地渗透,与当地的农耕民族冲突时断时续,在各类接触中又相互融合。西方各民族在带来自己异域文化的同时,也慢慢接受了东方先进的农耕文明,但是炎帝黄帝作为一种称号,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是大多局限于西方各族内部,东方民族有自己的民族首领,或者就是原始时期的祖先称号,就象西方羌狄一样,同样也是经过了神化过程的,这就是帝俊。

  炎黄对蚩尤发动的涿鹿之战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在于东方的门户从此向西方敞开。而后来的殷周之争则标志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最终占领了东方的市场。

  历史上,作为一个发达奴隶制国家的殷商与周围地区政经关系密切,社会交流、人员往来频繁,这是因为周边的小国家都是作为殷商的附属国而存在的,所以各部族之间杂居侨居的情况普遍。比如姜尚,虽然据记载其为殷人,但从他的名字上可以看出其祖上当有羌人血统,很可能是世代移民于中原地区的羌族人。不过虽是几代人都接受着东方文明的熏染,但羌人沉淀的基因仍会在很多时候起着显性隐性的作用。所以当他回到血缘更近的周人那里,潜意识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认同感也是很正常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姜尚助武王伐纣成功,受封于齐后,自我回归的西方民族刻板拘束的宗教性格得以再现,要残酷血腥地毁灭具有东方民族活泼生动的文化因子、崇尚自由快乐的莱夷文明。

  殷民族的始祖叫契,就是那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有娀氏的孩子。所谓天命玄鸟,指代的是一种鸟图腾文化。东方民族以花鸟为图腾,鸟的形象在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比如东方民族的上帝帝俊,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个鸟首人身的形象。据传说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叫羲和,是伟大的太阳之母,就是被羿射死了九只三足乌儿子的母亲,太阳的形象在古人看来就是日中一金乌,由此可知鸟图腾文化象征着夷人对上天和太阳的崇拜。另一个妻子叫常羲,是显赫的月亮之母,生了十二个月亮女儿,这不过是后人对于十二月历的附会。《山海经大荒东经》描述说:“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郝懿行考证沙即为娑,这段话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古代夷人身披五彩羽毛服饰、头上戴着装饰密集的羽毛翎冠,相互盘旋而舞,对天帝和太阳神行祭祀之礼、共同庆祝的热闹的民俗画面。由此而知,作为东夷人一支的殷人,始祖要与天上的神鸟拉上关系,就不难理解了。

  殷人作为东夷的一个古老部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一直有着显著的地位。殷人善于经营,农牧业发达,手工、商业繁荣,雄厚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强大的政治地位,在与各民族的往来接触中逐渐树立起威望。同时殷人素以强悍著称,在军事上有很强的战斗力,曾经同有易人的战争就很说明问题。

  在成汤以前上溯到六、七代,殷民族有一个首领叫王亥,在他的带领下,社会发展很快,粮食作物充裕,牛羊成群。王亥精明能干,又富有商业头脑,他见这么多产品用不完,就与弟弟王恒商量,把多余的拿去和北方的有易族进行贸易交换。兄弟二人征求大家的意见,族人正发愁东西如何处理,一听这个方案就答应下来,并且推举兄弟俩带队前往。经过一番准备,两个人率领着一批殷人,带上大量的农作物,赶着牛羊群出发了。

  有易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北易县一带,与殷人同源,也是当时北方一个强盛的民族。有易的首领绵臣,得到消息后亲自前往迎接,并设宴款待王亥一行。可在欢宴的过程中,发生了始料不及的事情。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王亥本来出于礼貌的问候却引起了有易族的误解,被认为是对有易人的侮辱,由此而产生起争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竟动起手来。结果寡不敌众的王亥被杀,王恒被扣押,牛羊物资也被全部没收。噩耗传回到殷人那里,激起整个部族的愤怒,大家推举王恒的儿子上甲微为新的首领,立刻就组织了一只部队前去讨伐有易族。按说有易作为一个强大显赫的部族,是有很强军事实力的,但在仓促出兵的殷人面前,严阵以待的有易却表现得根本不堪一击。两军在易水河畔一交手,有易人就被打得溃不成军,首领绵臣被杀,被扣押着随军出征的王恒也死在乱军之中。易水旁的这次战斗,充分说明了殷族人具有超强的作战能力和雄厚的军事基础。

补充:

  上甲微虽然打了胜仗,但父亲却在混乱中死了,他把满腔怒火全部发泄到有易人头上,一番清剿过后,有易几乎没了人烟。后来,残存的少量侥幸活下来的有易人,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为躲开殷人的势力辐射范围,只得前往西方避难,经过了艰苦的长途跋涉,最后在陕西甘肃一带找到了一片落脚点。根据各地发音的不同,有易转音成了摇,后来又正式定名为嬴,并且以嬴为姓,嬴实际就是易,以示不忘故土。这个迁徙的民族就是后来秦人的祖先,所以秦国虽然是发源于西方,却是源自东夷民族。

  从上甲微以后的各代,殷民族不断兴旺,到了成汤时期,殷商确定了自己华夏各民族中心的地位。殷人奉帝俊为上帝,奉契为祖先,按时节祭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周朝兴起。

  自周原而起的周人,有自己西方的民族传统。他们奉黄帝为上帝,奉后稷为祖先,虽然依附于殷商,却并不认同东方的上帝。他们的相貌外观、体质结构、生活习俗,虽说因为长期混血的原因已有所改变,但骨子里依然处处潜含着来自西方的基因。这是因为他们的民族主体意识、主体遗传成分始终以西方为根本。他们来自古代羌人,黄帝才是他们羌狄各族崇拜的对象,是他们的不可动摇的认同点,是羌狄各部相互联系的纽带。虽然羌狄集团始终处于人数上的劣势,始终处在少数/民族的地位,但即便是附庸东方的关系,也只不过是松散的表面意义上的宗主名义,并不是完全的统治关系。东方的帝俊信仰,并不足以动摇他们的根本。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四方,四蛇盯绕。”《西山经》又说:“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从书中的记载分析,加以对古代中亚地区的地质地貌构成研究,所谓轩辕之丘大致应位于今天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黑水即为锡尔河古音而来。近代考古研究证明,史前的印度—卡菲尔—伊朗人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对马进行了驯养,并且两轮和四轮马车大量出现。而费尔干纳作为雅利安人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牧马业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辐轮战车的发明,加之中亚地区气候环境的改变,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各部相继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军事入/侵。由里海西进的部族有赫梯人、赫楞人、凯尔特人等,陆续抵达小亚细亚和欧洲;南下的一支古提姆人侵入美索不达米亚,推翻了阿卡德王国;另外有两支分别进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河谷,攻占了伊朗和印度北部地区;而东进的一支,无疑就是后来出现在东方的吐火罗语属的羌狄集团。

  史前的古羌族,其游牧民特性、生活习惯、语言结构、民风民俗与印欧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墓葬发掘结果比较,大量的遗骨研究显示他们是狭面高额深目、身型高大的白色人种,提取的DNA样本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而少量具有蒙古利亚特征的尸骨经核实其身份是作为奴隶而出现的,并且经常被当作殉葬者,他们很可能是在入侵过程中被古羌人掳掠去的。而在更早的时期,古羌人与印欧人同样都实行火葬。从出土文物来看,用陶轮制作的尖底水纹陶器,正是中亚古吐火罗人特有的原始工艺之一,带有明显的克尔木齐文化痕迹。上古时代,羌人语言本属印欧语系早期的吐火罗语属,使用多音节语,后来因为受中原地区汉字的前身甲骨文的影响,才慢慢接受了单体象形文字,并转为单音节语,由周人最终确定下来。通过对语言学的比较研究证明,在汉语中存在许多印欧语借词,并且有着某种结构上的类似性。比如水这个词,经一些专家考证,其读音并非东方民族的原始发音,而是从印欧语中sil发音转化而来。而更说明问题的,就是所谓黄帝这个称号。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魔鬼有一个共称,叫Asuras,中文译名阿修罗,与之相对立的天神,叫Devas,中文译为帝释天。而在相邻的古代伊朗人那里,事情却发生了颠倒,Asuras的伊朗对应词是Ahuras,中文应译做阿胡拉,是代表光明、保护人民、惩治邪恶的神祗共称,而Devas的对应词Daevas,则被当作魔鬼的共称。按说古代伊朗人印度人同源,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但当时的情况是,两个部族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仇恨日益加深的境况下,都自然而然地升格自己的保护神,而不断地往对方的保护神身上泼脏水,最后竟上升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

  在早期雅利安人的多神崇拜中,Ahuras确是一个重要角色,即是光明的象征,兼有司值雷电之职,威力可谓无比。通过对早期印欧人的语言学进行研究对比,阿胡拉这个词源于发音应为Hiulran的词语,意指光明。在上古时代,印欧人在H和S的发音上不分,后来因为部族的不断分化迁移,导致读音在各地出现差异,但词源是一致的。这个词又指代闪耀着剧烈光明的雷电,当被作为人格化的神祗后,雷电划破天空,就当成了Hiulran闪现的象征。从印欧语系各部族语言的演化过程,都可以追溯到Hiulran的印记。自伊朗的Ahuras,到北欧的Thor,证明了这个词语或者神祗在印欧人中的影响力。而在古羌人的原始信仰中,这样一位著名的天神是不可能被忽视掉的。

  综合印欧语系各语种演化渐变过程,结合吐火罗人羌人周人的社会发展轨迹,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最后作为单音节汉字确定下来的黄帝这个称谓,帝是指明他的身份地位,而黄正是发源于远古时期Hiulran这个多音节词语,是它的单音节转音。在早期的羌人那里,这个词不单用做至高无上的天神之意,还指代与天神沟通交流的民族的领袖,也就是他们的大祭司,发“许”声读音。这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传说中的黄帝怎么会兼有上帝和氏族领袖的多重身份,原来领袖就是天神在下界的化身。如同“MA”这个词一样,Hiulran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代表,伴随着各部族的繁衍迁徙,从中亚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至于轩辕和公孙这两个词,只是Hiulran这个词源在不同地区各个时期的不同读法,轩辕系转音,公孙为析音,象吐蕃人传说中的格萨尔,即接近于甘南地区古羌人的公孙发音。不同的部族辅以自身的经历,对崇拜对象不断叠加神化,虽然事迹上有了差别,戴上了五颜六色的装饰,原点却是一致的。

  从武王开始,姬周取代了殷商,周文化也开始取代殷文化。黄帝作为周文化的标志之一,随之推广到全国各地。周初的分封,使羌人和与羌人关系密切的部落贵族作为统治者,控制了各地的上层建筑。本来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文化上的推广必然会招致原住民的抵触,但作为东夷文化核心的殷人被集中在宋卫两个国家,而其他东夷部落本来就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加之长期与殷人相互排斥,甚至有很多部落在灭商的过程中就是作为周人的同盟者出现的,所以周文化的普及并没有遇到过多的阻力。战争过后,境内的大部分东夷人在生活质量上非但没受到影响,反而因为摆脱了殷人的盘剥而有所提高,这又间接为周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而少数固守夷人文化的部族,或是因为地处周朝疆域之外,对中原没有影响力,并且被周代统治集团极力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蛮/夷习俗,或是在周文化的强势包围中难有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湮没掉。至此,溯源于中亚文明的黄帝,作为中原社会的主流文化被延续下来。

  东夷和与东夷相关的文化系统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衰落,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找到零星遗留的残片。从流传的羿射九日、嫦蛾奔月的民间故事,到萨满文化在一些地区的流传延续,无不加盖着东夷文明的印戳。而与东夷同根同源的三苗和与三苗有着传承关系的楚文化、百越文化,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也从一个侧面对东夷文明有所映射。

  另外,有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现象,就是远在美洲大陆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通过各种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种种迹象表明,奥尔梅克文明与殷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间,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生活着奥尔梅克人,就是后来玛雅人的前身。奥尔梅克人创造了高度的社会文明,建造了印地安人最早的太阳神庙。考古学家在神庙遗址的挖掘工作中,发现了六块平首微弧的玉圭,根据碳14数据的相关测定,时期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与神庙修建时间相吻合,它们被奥尔梅克人用来当作祭祀祖先的牌位。而让人疑惑的是六块玉圭上镌刻着殷商的甲骨文,通过解读得知,上面的文字是殷人远祖、高祖、先王的名号谱系。为什么奥尔梅克人会在神庙中心祭祀殷人的祖先,人类学家从当地印地安土著的历史传说中寻到了端倪。

  经过整理分析当地印地安人的民间传说,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他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时候,由西方故乡通过天之浮桥岛来到这里,后来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主要是地震海啸大风等灾害频发),部分居民随同大巫师返回故地,另外有一部分人则被留守下来。时间大约在距今三千年前,当初前往天国的后裔因为故乡国破又回到了这里,并与当地人汇合,共同营建新的国家。留守者的后裔称返回来的首领(同时也是个巫师)为奎兹柯亚特,意即从外面回归的尊者。这个受尊敬的巫师被当作金星神羽蛇神的化身而受到推戴。关于此次回归,印地安人有世代相传的诗歌做了描述,大意如下:天国敌破家难回,亡命海外寻夷(印)乡,二十五族为兄弟,跟从侯喜过天之浮桥岛,途中艰险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天国再建冬复春……。至此,结合公元前1000年左右殷商灭亡时的情形,大致可以推断出奥尔梅克文明与殷文明的相互联系。

  在周武王伐纣前夕,殷军主力正被派往东部,由攸侯喜率领在淮夷地区平叛。当纣王自/焚国家灭亡的消息传到后,攸侯喜知道平叛部队随时会面临着淮夷和周军合围的险境。在进不能进退无可守的严峻形势下,攸侯喜不愿坐以待毙,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殷军民东渡出海,回到夷人祖先在海外的故乡。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因为年代太久远,海外的家乡究竟在哪里,路线又如何走,确实是一个难题。但留下又如何呢,走至少还保存着希望,路途必定会是艰辛的,但路途的艰辛阻拦不住逃跑的决心。所幸的是在他们中间,还保留着一代代巫师流传下来的有关祖先迁徙过程的记忆,于是东征的殷军及随军眷属共二十五万人,分做二十五部,乘艨艟帆舰和涕竹舟,依先人所传下的迁徙路途中的星象变化和地貌标识,先是向东直航,绕对马往北,经虾夷三千列岛,再东向过夷南干诸岛抵达北美,弃舟登陆后南下墨齿之地,即与奥尔梅克人相遇。攸侯喜以少昊金星羽蛇为号召,印证了两族同源,随即被奥尔梅克人尊称为奎兹柯亚特,当作回归的少昊金星化身而拥戴。从日本、堪察加、北美等地出土的殷代青铜刀、青铜面具、陶器,到尤卡坦半岛的玉器,成为这次大迁徙的有力佐证。可以想见的是,这是一次艰苦悲壮的长途跋涉,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的殷民想必所剩无多。但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迁徙,它使殷商文明在美洲的土地上再次延续。为怀念故国家园,攸侯喜带领殷人与奥尔梅克人仿安阳格局建设都城,新都命名为家,经专家解析,慢读析音为文塔,都城旁的河流仍叫洹河,慢读析音为科潘。城中新建太阳神庙,民众依时节而聚,由巫师引导,尊崇拜帝俊古制,或是头戴翎冠,或是身披五彩羽衣,祭祀上天和太阳神,直至现在,很多印地安部落还有此遗风。最初的祭品是有着鲜艳羽毛的鸡,印地安口音读为“ki”。平日里大家或是种植谷物,或是冶炼青铜器具,或是身背夷人长弓四方渔猎,新的国家就此而诞生。

  奥尔梅克文明是美洲最古老最显赫的文明,它是印地安人的骄傲,是东夷文明的再现,是殷商文明的再生,它是我们东方民族和印地安人的共同宝贵财富。事实证明,坚韧的民族一定会通过历史的考验见证出伟大的奇迹!

要分而论之:

一:

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

陈恒

提要:人类的交往的过程就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就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渡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渡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几乎不可能。本文拟就这一地区文明传播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人类自身的历史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相接触、碰撞、交流的整体史。这种不同的文化用文化地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文化圈(亦称文化区或文化地域),即人们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殖民大扩张,使得欧洲人对自身以外的诸文化研究热心起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惊醒了西方人关于进步的理想之梦,西欧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而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更使这一问题凸显,使人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思考诸如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每个文明自身的发展过程如何?各文明之间是如何交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此,各家各派提出了观点迥异的说法,试图为纷纭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历史构筑体系,揭示规律。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有"埃及源流说"、"西亚源流说"、"中国源流说"等主张;关于文明发展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文明生态史观",德国的斯宾格勒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视为有机体,它们都要经历一个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过程,确切地说犹如人一样,有其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或者说如季节一样,须经历春、夏、秋、冬各季;至于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由于欧亚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这里所谓欧亚内陆区是指我们现代人眼中的西亚、中亚地区。不过作为地理概念的"西亚"、"中亚"一词由于历史的关系,很难有一个让众人认同的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西亚"(又称为"西南亚")指的是中国西部边疆以西,直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一大片土地,西北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南包括阿拉伯半岛。东北有靠近中国的阿姆河流域的很多地方,东南有靠近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很多地方。北边靠近里海,南边即是印度洋;这一地区大致包括现代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等国。"中亚"主要是指现代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的蒙古、西藏、新疆三个自治区。

如果说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上单纯起着桥梁的作用,那也还简单。但事实不是如此。西亚、中亚的古代国家在传播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有被称为"苏美尔文化"者、有被称为"巴比伦文化"者、有被称为"波斯文化"者、有被称为"希腊化文化"者、有被称为"阿拉伯文化"者、也有被称为"蒙古文化"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要想探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跳过或忽略这些文化的存在。这些"桥梁"渡送了东方文明到西方,反过来又渡送了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两面又各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两大主要文明。从发展阶段来看,在多数地区,如中亚,是游牧文明先于农耕文明;在少数地区,如西亚,据近年来研究,是农耕文明先于游牧文明。于是这个"桥梁"中的两个世界之间就发生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进行着和平的、有时也是暴力的交往。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拟就这一地区传播文明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一.前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就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JJScaliger,1540-1609)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怀特海也说:"我们从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从埃及人那里继承了实践"(1937)。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所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诸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近邻赫梯人、迦南人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之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Al Mina)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九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强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Naukratis)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公元前663-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一只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到法老阿美西斯(Amasis,公元前578-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在这里,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有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八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以并把一日分成十二个部分,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六十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的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勿宁说是使哲学发展为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了;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概念,君应向神们述职的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今天英国君主的加冕仪式可以说是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再现;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和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赛格斯(HWF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的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

在希腊"智慧"文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的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的概念,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这个新的观点第一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二.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之交流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公元300年;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一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这种人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的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Alfalfa)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如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毕达哥拉斯、欧克多索(Eudoxus)、Democritus和Oenopides,等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代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60年代晚期,亚述学家戈邓(Cyrus Gordon)、阿斯特(Michael Astour)以及古典学家韦伯斯特(TBLWebster)就尝试建立古希腊和古代近东之间的重要联系。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对这一类观点是抱有如此的敌意以致于1967年晚期杰出的古典考古学家库克(RMCook)在《希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上略带恐惧地断言"埃及雕刻的风格恐怕对公元前7世纪希腊没有直接的影响……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时的希腊雕刻家得到过埃及雕像"。那时涉及到埃及对早期希腊影响的主要观点已在Christian Froidefondy于1971年发表的名为《埃及人的海市蜃楼》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不管怎样,自1971年以来,有关希腊和埃及之间关系的学术观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希腊化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宗教信仰、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Jason)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为了参加运动竞技,有些犹太人甚至不惜动手术消除割礼所留下的疤痕(《马加比一书》一15)。

要分而论之:

一:

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

陈恒

提要:人类的交往的过程就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就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渡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渡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几乎不可能。本文拟就这一地区文明传播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人类自身的历史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相接触、碰撞、交流的整体史。这种不同的文化用文化地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文化圈(亦称文化区或文化地域),即人们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殖民大扩张,使得欧洲人对自身以外的诸文化研究热心起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惊醒了西方人关于进步的理想之梦,西欧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而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更使这一问题凸显,使人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思考诸如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每个文明自身的发展过程如何?各文明之间是如何交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此,各家各派提出了观点迥异的说法,试图为纷纭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历史构筑体系,揭示规律。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有"埃及源流说"、"西亚源流说"、"中国源流说"等主张;关于文明发展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文明生态史观",德国的斯宾格勒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视为有机体,它们都要经历一个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过程,确切地说犹如人一样,有其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或者说如季节一样,须经历春、夏、秋、冬各季;至于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由于欧亚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这里所谓欧亚内陆区是指我们现代人眼中的西亚、中亚地区。不过作为地理概念的"西亚"、"中亚"一词由于历史的关系,很难有一个让众人认同的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西亚"(又称为"西南亚")指的是中国西部边疆以西,直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一大片土地,西北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南包括阿拉伯半岛。东北有靠近中国的阿姆河流域的很多地方,东南有靠近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很多地方。北边靠近里海,南边即是印度洋;这一地区大致包括现代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等国。"中亚"主要是指现代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的蒙古、西藏、新疆三个自治区。

如果说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上单纯起着桥梁的作用,那也还简单。但事实不是如此。西亚、中亚的古代国家在传播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有被称为"苏美尔文化"者、有被称为"巴比伦文化"者、有被称为"波斯文化"者、有被称为"希腊化文化"者、有被称为"阿拉伯文化"者、也有被称为"蒙古文化"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要想探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跳过或忽略这些文化的存在。这些"桥梁"渡送了东方文明到西方,反过来又渡送了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两面又各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两大主要文明。从发展阶段来看,在多数地区,如中亚,是游牧文明先于农耕文明;在少数地区,如西亚,据近年来研究,是农耕文明先于游牧文明。于是这个"桥梁"中的两个世界之间就发生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进行着和平的、有时也是暴力的交往。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拟就这一地区传播文明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一.前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就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JJScaliger,1540-1609)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怀特海也说:"我们从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从埃及人那里继承了实践"(1937)。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所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诸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近邻赫梯人、迦南人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之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Al Mina)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九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强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Naukratis)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公元前663-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一只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到法老阿美西斯(Amasis,公元前578-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在这里,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有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八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以并把一日分成十二个部分,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六十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的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勿宁说是使哲学发展为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了;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概念,君应向神们述职的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今天英国君主的加冕仪式可以说是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再现;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和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赛格斯(HWF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的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

在希腊"智慧"文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的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的概念,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这个新的观点第一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二.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之交流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公元300年;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一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这种人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的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Alfalfa)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如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毕达哥拉斯、欧克多索(Eudoxus)、Democritus和Oenopides,等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代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60年代晚期,亚述学家戈邓(Cyrus Gordon)、阿斯特(Michael Astour)以及古典学家韦伯斯特(TBLWebster)就尝试建立古希腊和古代近东之间的重要联系。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对这一类观点是抱有如此的敌意以致于1967年晚期杰出的古典考古学家库克(RMCook)在《希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上略带恐惧地断言"埃及雕刻的风格恐怕对公元前7世纪希腊没有直接的影响……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时的希腊雕刻家得到过埃及雕像"。那时涉及到埃及对早期希腊影响的主要观点已在Christian Froidefondy于1971年发表的名为《埃及人的海市蜃楼》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不管怎样,自1971年以来,有关希腊和埃及之间关系的学术观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希腊化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宗教信仰、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Jason)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为了参加运动竞技,有些犹太人甚至不惜动手术消除割礼所留下的疤痕(《马加比一书》一15)。

要分而论之:

一:

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

陈恒

提要:人类的交往的过程就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就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渡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渡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几乎不可能。本文拟就这一地区文明传播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人类自身的历史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相接触、碰撞、交流的整体史。这种不同的文化用文化地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文化圈(亦称文化区或文化地域),即人们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殖民大扩张,使得欧洲人对自身以外的诸文化研究热心起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惊醒了西方人关于进步的理想之梦,西欧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而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更使这一问题凸显,使人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思考诸如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每个文明自身的发展过程如何?各文明之间是如何交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此,各家各派提出了观点迥异的说法,试图为纷纭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历史构筑体系,揭示规律。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有"埃及源流说"、"西亚源流说"、"中国源流说"等主张;关于文明发展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文明生态史观",德国的斯宾格勒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视为有机体,它们都要经历一个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过程,确切地说犹如人一样,有其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或者说如季节一样,须经历春、夏、秋、冬各季;至于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由于欧亚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这里所谓欧亚内陆区是指我们现代人眼中的西亚、中亚地区。不过作为地理概念的"西亚"、"中亚"一词由于历史的关系,很难有一个让众人认同的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西亚"(又称为"西南亚")指的是中国西部边疆以西,直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一大片土地,西北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南包括阿拉伯半岛。东北有靠近中国的阿姆河流域的很多地方,东南有靠近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很多地方。北边靠近里海,南边即是印度洋;这一地区大致包括现代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等国。"中亚"主要是指现代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的蒙古、西藏、新疆三个自治区。

如果说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上单纯起着桥梁的作用,那也还简单。但事实不是如此。西亚、中亚的古代国家在传播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有被称为"苏美尔文化"者、有被称为"巴比伦文化"者、有被称为"波斯文化"者、有被称为"希腊化文化"者、有被称为"阿拉伯文化"者、也有被称为"蒙古文化"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要想探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跳过或忽略这些文化的存在。这些"桥梁"渡送了东方文明到西方,反过来又渡送了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两面又各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两大主要文明。从发展阶段来看,在多数地区,如中亚,是游牧文明先于农耕文明;在少数地区,如西亚,据近年来研究,是农耕文明先于游牧文明。于是这个"桥梁"中的两个世界之间就发生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进行着和平的、有时也是暴力的交往。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拟就这一地区传播文明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

一.前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就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

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JJScaliger,1540-1609)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怀特海也说:"我们从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从埃及人那里继承了实践"(1937)。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

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所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诸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近邻赫梯人、迦南人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之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Al Mina)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九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强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Naukratis)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公元前663-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一只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到法老阿美西斯(Amasis,公元前578-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在这里,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有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

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八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以并把一日分成十二个部分,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

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六十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的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勿宁说是使哲学发展为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了;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概念,君应向神们述职的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今天英国君主的加冕仪式可以说是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再现;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和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赛格斯(HWF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

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的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

在希腊"智慧"文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的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的概念,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这个新的观点第一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

二.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之交流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公元300年;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一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这种人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的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

希波战争曾把"苜蓿"(Alfalfa)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如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

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毕达哥拉斯、欧克多索(Eudoxus)、Democritus和Oenopides,等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代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60年代晚期,亚述学家戈邓(Cyrus Gordon)、阿斯特(Michael Astour)以及古典学家韦伯斯特(TBLWebster)就尝试建立古希腊和古代近东之间的重要联系。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对这一类观点是抱有如此的敌意以致于1967年晚期杰出的古典考古学家库克(RMCook)在《希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上略带恐惧地断言"埃及雕刻的风格恐怕对公元前7世纪希腊没有直接的影响……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时的希腊雕刻家得到过埃及雕像"。那时涉及到埃及对早期希腊影响的主要观点已在Christian Froidefondy于1971年发表的名为《埃及人的海市蜃楼》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不管怎样,自1971年以来,有关希腊和埃及之间关系的学术观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希腊化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

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宗教信仰、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

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Jason)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为了参加运动竞技,有些犹太人甚至不惜动手术消除割礼所留下的疤痕(《马加比一书》一15)。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_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

中文名:埃尔温·薛定谔

外文名:ErwinRudolfJosefAlexanderSchr_dinger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奥地利埃德伯格

出生日期:1887年8月12日

逝世日期:1961年1月4日

职业: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主要成就:量子力学奠基者,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

诺贝尔奖,薛定谔方程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

193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代表作品:《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

星座:狮子座

人物生平

1887年埃尔温·薛定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在薛定谔幼年时期,他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因此,他广泛阅读叔本华的作品,他的一生对色彩理论、哲学、东方宗教深感兴趣,特别是印度教。

1898年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当时的同事包括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FranzSerafinExner),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FriedrichHasen_hrl)和柯劳什(Kohlrausch)。在大学期间薛定谔还同园艺家弗朗茨·弗利摩尔(FranzFrimmel)保持了很神秘的友谊。

1911年薛定谔成为埃克斯纳的助理。

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

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5年底到1926年初,薛定谔在A爱因斯坦关于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和LV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从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间的类比,提出了对应于波动光学的波动力学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他最初试图建立一个相对论性理论,得出了后来称之为克莱因—戈登方程(见场方程)的波动方程,但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电子有自旋,所以在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理论上与实验数据不符。以后他又改用非相对论性波动方程──以后人们称之为薛定谔方程──来处理电子,得出了与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

1926年1—6月,他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在此以前,德国物理学家WK海森堡、M玻恩和EP约旦于1925年7—9月通过另一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3月,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到另一个理论。薛定谔起初试图把波函数解释为三维空间中的振动,把振幅解释为电荷密度,把粒子解释为波包。但他无法解决“波包扩散”的困难。最后物理学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

1927年—1933年接替M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因纳粹迫害犹太人,1933年离德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

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

1944年,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为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荣誉教授,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包赫村(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当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1957年他一度病危。

1961年1月4日,他因患肺结核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个人生活

埃尔温·薛定谔的母亲血统是一半奥地利和一半英国,英国的一方是来自利明顿。

薛定谔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学习英语和德语,因为他的父母二人都在家讲这两种语言。他的父亲是一位天主教的信徒,而母亲是一位路德教派的信徒。

主要成就

1926年薛定谔提出其波动方程时已39岁,在这一点上,他倒是与其柏林大学的前任普朗克不无相似。据说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激情,恰恰来自圣诞节假期中与情人的幽会,且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一连发表了六篇论文,不仅建立起波动力学的完整框架,系统地回答了当时已知的实验现象,而且证明了波动力学与海森伯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令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惊(狄拉克也单独的证明了这个结论)。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为革命性的量子力学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薛定谔本人的初衷却是恢复微观现象的经典解释;而更令人称绝的是,薛定谔本人坦承他的科学工作,常常并非是独创性的,但他总能敏锐地抓住一些人的创新性观念,加以系统的构建和发挥,从而构成第一流的理论:波动力学来自德布罗意,《生命是什么》来自玻尔和德尔布吕克,而“薛定谔的猫”则来自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已成为整个理论物理学和高科技的基础,从粒子物理和场论,到激光,超导和计算机。格利宾的书对量子力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作了相当通俗形象的描述。但如何解释和理解量子力学的成果,却至今依然是学界,尤其是科学哲学上的热门话题。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之争论了一辈子,“薛定谔的猫”则被爱因斯坦认为是最好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通用解释的悖谬性。其大意是: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装有一只猫和一个与放射性物质相连的释放装置。在一段时间之后,放射性物质有可能发生原子衰变,通过继电器触发释放装置,放出毒气,也有可能不发生衰变,因此依据常识,这只猫或是死的,或是活的。而依据量子力学中通用的解释,波包塌缩依赖于观察,在观察之前,这只猫应处于不死不活的迭加态,这显然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从而凸显出这种解释的困境。为摆脱这种困境,人们设想出了种种方案,但似乎并不能填平这种常识与微观特异性之间的鸿沟。例如格利宾本人所赞成的多世界解释,认为猫死与猫活这两种结果分属两个独立平行且真实存在的世界,是我们的观察行为选择了其中之一为我们的世界。这似乎不仅没有消除,反倒是增加了人们的困惑。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程的提出只是稍晚于沃纳·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学说,此方程至今仍被认为是绝对的标准,它使用了物理学上所通用的语言即微分方程。这使薛定谔一举成名,他还在同年证明了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和玻恩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1933年纳粹夺权后离开德国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7年被授予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1944年薛定谔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此书中提出了负熵(Negentropie)的概念。他自己发展了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分子系统发生学,成为现代进化论的基础,想通过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他还发表了许多的科普论文,它们至今仍然是进入到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的世界的最好向导。

最著名的思想实验是薛定谔的猫,在这个试验中他把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并想以此来表达他对想要用一般的统计学说来解释量子物理的拒绝。

此外薛定谔还发表了50余本著作涉及到不同的题目,还进行了统一的语义场论的努力。

人物轶事

不同于一般的,或者说图式化的科学家形象,据穆尔的传记看来,薛定谔似乎是一位性情中人,或者说一位多情种子,他的感情生活与他的猫一样神秘。他毕生陷于恋情的漩涡与纠葛中。不计青少年时期的情窦初开和数次情感遭遇,即使在33岁那年成婚后,他仍然是激情充溢,外遇不断,其对象既有已婚的研究助手的妻子,也有年方二八的他曾辅导过数学的女中学生,既有闻名遐迩的演员和艺术家,也有年轻的政府职员,而这种浪漫风流一直持续到年逾花甲,并且有不止一个非婚生的孩子。对于每一段情感履历,他都非常投入,并为此创作了不少缠绵的情诗。但奇怪的是,生活在维也纳和都柏林这样宗教色彩很浓的地方,他竟然能全然不顾忌传统礼数,认为这是他个人的自由,甚至设想过一妻一妾的生活;而同样令人称奇的是,他与其原配安妮的婚姻历经这种种事端,竟然能白头到老,而且安妮还亲自照料了他非婚生孩子的婴儿期。或许这与安妮自己没有孩子不无关系,但即便如此,这种薛定谔式的爱情,这样的家庭关系,与我们头脑中的科学家形象,恐怕还是会有很大反差,相去甚远的。

另一段说明此公惯于我行我素的轶事,是尽管他一贯远离政治,保持距离,但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教时,迫于亲纳粹当局的压力,曾发表声明对自己以往的“不敬”行为表示“忏悔”,结果在当地报纸和《自然》杂志上都刊出了他向纳粹妥协的消息。但当终于逃到英国,面对其他人的问询时,他却又不屑于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认为这纯属他个人的自由,无须为此权宜之计而内疚,反倒令其他科学家颇为尴尬。在纳粹刚刚上台,开始刁难驱逐犹太科学家之时,因不愿与纳粹同流合污,主动辞去了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的职位,而为其他科学家所赞赏,因为按照他的雅利安血统,宗教背景和普朗克继承人的学术地位,他当时是完全可以自保其身的。显然,在这种丰富复杂的性格形象面前,通常的政治标签似乎是显得过于苍白简单了。

个人语录

一群专家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所取得的孤立的知识,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他与其他所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并且有助于整个综合知识体系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它才真正具有价值。我认为科学是我们致力于回答一个包容了所有其他问题的重大哲学问题,即我们是谁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

即使一百次尝试都已失败,也不应该放弃到达目标的希望。要敢于坚持对真理的信仰。

要敏锐地注意到,你的特殊专业在人类生活的悲喜剧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要联系生活,不仅要联系实际的生活,而且要联系生活的理想背景,这一点通常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还要使自己紧跟时代。如果你不能最终告诉别人你一直在做什么,那么,你的研究也就一文不值。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针对所有人都看见的东西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

怀疑主义是廉价又贫瘠的东西。一个比前人更接近真理并清楚地认识到其智力构建的局限性的人所具有的怀疑主义才是重要而富有成果的。这种怀疑主义只是成倍增加某种发现的价值,而不会降低它的价值。

受过教育的人中,大多数对科学都不感兴趣,也不知道科学知识是形成人类生活理想主义背景的一部分。在对“科学究竟是什么”全然无知的前提下,许多人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新机器,或者是帮助人们发明新机器,以便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他们会把这些事情留给专家来做,就像让管道工来修理他们的水管一样。如果让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为我们的孩子选择学习课程,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如果缺乏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教育就无法对那些我们负有责任的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

我们热切地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但唯一可观察的只有身处的这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竭尽全力去寻找答案。这就是科学、学问和知识,这就是所有精神追求的真正源泉。

量子物理学与自由意志问题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存在自由意志这样的问题,那么物理学最新的发展也不会对它有丝毫促进。

  法国纯属个人意见

  她们浪漫,有个性看看人家Alizee就知道了照片到百度里面一搜就有

  法国新世代当红女歌手Alizee/艾莉婕就是一位蕴藏着艺术与歌唱潜能的女孩,自幼即对舞蹈、歌唱及演戏相当热爱,1984年8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海港-阿亚丘Ajaccio的她在2000年参加了法国电视台M6新秀选拔的试镜比赛,这一试,一举惊艳了在场的法国首席女歌手Mylene Farmer(玛莲法莫)及其御用制作人Laurent Boutonnat的目光,这对超级艺人/制作人组合随即与Alizee签下歌手合约,双方合作录制的处女单曲"Moi…Lolita"推出后风靡欧陆,席卷法国、西班牙、义大利、德国、俄罗斯、以色列、荷兰及波兰等8大国排行冠军宝座,单曲销量不但在法国获颁钻石唱片,包括比利时(双白金)、瑞士(金唱片)、荷兰(金唱片)及德国(金唱片)等欧陆各国都纷纷写下双白金或金唱片的纪录,这些荣耀让Alizee尝到走红的滋味,单曲"Moi…Lolita"同时在英国写下新纪录,成为继法国著名歌星Vanessa Paradis(凡妮莎帕拉迪丝)后第二位打进排行榜Top10的法国女艺人。

  挟"Moi…Lolita"的冠军气势,Alizee的首张专辑“Gourmandises”在全球创下400万张的销售量,Alizee也赢得了M6音乐大奖与NRJ音乐奖所颁发的‘法国最有前途新人奖’以及‘最佳音乐网站’跟世界音乐奖。2001年,“Gourmandises”正式在德国、荷兰、英国…等全欧以及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发行,并在俄罗斯赢得了HIT FM AWARD。

  2003年最新大碟Mes Courants Electriques一推出立即掳获法国排行榜亚军,专辑由Mylene Farmer与Laurent Boutonnat制作,亚洲区特别盘中超值加收勇夺法国、德国等8国排行冠军的成名单曲"Moi…Lolita",专辑中还收录了最新攻占法国Top5、瑞士Top6、比利时Top7的单曲"J'en ai marre !",Alizee为了要回馈非法语区的歌迷,特地在此辑中收录了"I'm Fed Up"("J'en Ai Marre"之英文版)、"I'm Not Twenty"、"Youpidoo"、"Amelie"等4首英文歌曲。

  她的背景

  2000 年7月

  那时甚至还不满 16 的Alizée 她的第一张唱片,"Moi Lolita" 就发行了。

  这个年轻的科西嘉人 遇到 Mylene Farmer(玛莲法莫)及其御用制作人Laurent Boutonnat 的那天 是她生命中的转折点

  这次会面的结果就是 她的第一张专辑 "Gourmandises"。

  2年过后 ,在世界各地超过4百万张碟被销售出,同时Alizée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 NRJ 奖, World Music 奖, M6 奖, 和其它欧洲奖项

  她的歌曲到达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波兰,荷兰和俄国charts冠军排行榜。并且经常保持第一的位置数星期。

  她的第二专辑"Mes Courants Électriques" ("我的电流" 也译作 "魔法电波")仍然由Mylene Farmer 及 Laurent Boutonnat 创作出版,

  "Mes Courants Électriques" 已经于 2003 年 3 月 18 号 在法国发行 。这张专辑中有特色的单曲 "I’m fed up" 一首英文歌曲,是"J'en Ai Marre" 的英文版 ,为了回馈英语国家的歌迷。

  她的故事

  Alizée (狮子座)1984 年8月21 日出生在可西嘉岛沿海

  她的童年在一个海岛上愉快地度过。 在初期,Alizée 寻求表达她艺术性的条纹。

  对舞蹈充满热情 ,她在4 岁开始了教训,通过她表演和唱歌教训变得越来越接近演艺界。

  在11 岁,她参与了飞机彩绘并赢取了一等奖。 她不仅赢取了一次到马尔代夫的奇妙旅行,而且她的画以实物大小 画在 被命名为 Alizée 的 飞机上。 这标记了美妙,艺术性的事业的起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30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