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原因和启示?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原因和启示?,第1张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民主化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戊戌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第一站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其背景是保国保教保种,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此维新派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这些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 第二,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变法运动中,颁发了一系列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货币制度,主张以工立国即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等,使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某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它所提倡的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广设新式报刊,建立学会等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变革维新派倡新学西学,反对旧学中学,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学说,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批评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新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与新的社会舆论一起,成为维新时代的重要遗产这些新内容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 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中国守旧派势力非常强大,维新派实力太弱小,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改革与守旧力量悬殊太大当改革危及到守旧势力的特权和利益时,立即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抵制 其二,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他们政治代表的维新派也脱离群众,害怕群众,敌视革命,人少势微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其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主观原因主要有: (1)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身上,把变法看得太简单,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商议 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不充分康有为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激起了多方面的反对和挑战,不仅守旧派反对,就是当时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的阻力 (2)维新派在依靠谁来推进变法方面犯了策略上的错误,错误地估价了西太后的政治立场,把西太后完全视为政治敌对势力,单纯地拥戴毫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使其改革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无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拥戴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而树敌西太后,预示着改革要走向失败在维新派中,王照曾对康有为提过这种建议,他认为维新变法不易进行,其症结在于西太后与光绪帝母子之间不和,光绪帝虽英明勇往,但其实力不足以对抗西太后,故主张拥戴西太后,调和西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对西太后要极力加以推崇,以美名奉她,拥戴她来主持变法,使她心悦而不从中阻梗,这样顽固诸臣便失去其依恃,新政之行,可期下令如流水当时光绪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张荫桓与西太后势不两立,康有为又偏信张荫桓之言,王照又不能说服他们,才有如此结果王照所考虑的策略是对的,只可惜康有为不听,而是听信了张荫桓的建议,坚持扶此抑彼的策略,使西太后处于与维新派敌对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3)维新派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没有组织措施来保证 从改革的内容和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在很短的三个月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轰动性改革,所触及的面太广,违背了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的原则和规律,使尚未开化的民众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推入了一种新的难以适从的社会氛围当中,整个情绪和心态无法安稳,容易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效果不好,说明维新派对当时的中国国情缺乏了解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周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一蹴而就的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小国,其幅员不到我国的十分之一,当时人口只有四千余万,治理这样的国家应比中国更容易治理,但日本明治维新,变其旧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逐渐有兴起之机中国的戊戌变法,康、梁企图用几个月的时间,全面改革中国,这样的改革举措太过于仓促、过于突然、过于激烈,没有让当时的官绅百姓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的策略上有失误,侵犯了大官僚、知识分子等人的利益,如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康有为进行变法,他的指导思想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77页)他不主张采取温和主义,而是主张轻快捷速,彻底打破旧的局面这样的改革,如果条件允许,当然是好的,但光绪帝没有实权,社会环境也不允许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康有为进行改革,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皇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实际已指出了康有为的病根所在戊戌8月5日,光绪帝三度召见袁世凯时,袁世凯曾向光绪提出建议:“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陈”(袁世凯:八月十四日日记)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建议,只可惜未被光绪采纳 (4)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希望日、英、美等国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办法来维新,救出光绪 (5)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借孔子托古改制,不敢批判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儒学,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 (6)维新派密谋围颐和园以兵劫太后,力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慈禧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这一极不周密的计划失败,成为直接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沉痛的历史教训对于如何改革中国,后人从中感受至深,这就涉及到改革的方式、手段、力量和路线等问题维新派缺乏政治历练造成其失误,头脑过于发热,过激太猛等均为改革中之大忌当时的历史表明,改良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仍需要相当长的历程,这使不少人对于改良有的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此后维新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不再走改革道路,抛弃幻想,走上革命道路;另一部分坚持改良,成为保皇派,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世改革者们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注意社会的承受能力,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改革过程才不会再有四面楚歌,一路凯旋 参考文献: 李英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兼论戊戌政变原因》,《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敦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 徐泰来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西太后有延长链。西太后(慈禧太后)在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统治者之一,慈禧太后曾经佩戴过延长链,所谓延长链,是指一种特殊的项链,可以通过拉伸或调整链条长度来适应不同的颈部尺寸。

光绪皇帝的父亲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

光绪皇帝称帝时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血缘上算慈禧的外甥。

宣统皇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宣统与光绪皇帝是叔侄关系。宣统是慈禧的侄外孙。

扩展资料:

1、光绪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

2、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参考资料:

-溥仪

-爱新觉罗·载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831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