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策划案
1 目标受众画像
从问卷调查的用户群体来说,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范围。女性的人数偏多,年龄集中在18岁~25岁之间,每月的消费水平一般为1000-2000元,也有部分是1000元以下的。并且有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生活费不大满意,会偶尔或经常有感到不够用的时候。
假定用户:
名字:小青
基本属性: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群体为主,
消费特征:消费较谨慎,讲求性价比,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好的体验
社交行为:活跃在社交视频平台,对一些新奇的内容感兴趣
心理特征:积极活泼
观看场景:在生活费较为紧张时在视频平台搜索“10元”“贫穷”等相关关键词,看到此此系列视频后,点击观看。
2 市场分析:
21 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vlog的热度逐年递增,出现了越来越多UGC内容,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等成为了热门的短视频集聚地,日均产量大,吸引了许多年轻群体乃至中年群体。其需要在大量视频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剪辑和拼接,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要做到不同片段之间的流畅“转场”,以避免观看的突兀感。这对拍摄者的技术手法、审美水平、设备的专业化都具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尽管其内容类型选择范围广, 但目前内容已经呈现出高度同质化,且有低俗化倾向,因此要在已有的视频类型上进行一定的特色创新,从而吸引用户。
现在多数的短视频主要围绕搞笑类、美妆类、知识类短视频为主,而生活类的短视频在市场上的数量不多。
22 竞争对手分析
视频内容 : 主要以美食制作为主,制作了10元系列美食的vlog
视频剪辑 : 对美食整个制作过程的进行剪辑拼接,中间插入与up主配音相关的表情包,增加趣味性。
视频特色 :
1整个美食制作过程会一直伴随着up主的评说,其内容有关制作步骤、近期物价、最近的娱乐等多方面的
2在视频结尾处会附上制作的食材和具体金额
3菜式多样,难度中上
4更新的速度较快,该系列已经有100多期
3 栏目策划
主题: 以大学生为主角,运用十元的成本进行不同主题的视频拍摄。每期主题不一样,根据用户推荐或投票选出。
可行性分析:
1制作成本低,明确每期10元的成本,可以吸引一些消费水平较低或还未获得独立经济能力的学生。
(可以看到在受调查人群中出现生活费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的)
2每期主题不同,增加趣味性,提高观众的兴趣
3轻松搞笑的生活记录类视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门槛不高
创意点:视频内容的成本在十元,且主题由观众选择,增加与粉丝的互动感觉。
节目类型:生活类短视频
播放平台:哔哩哔哩
播出时间:每周的周五(一周一期,共8期)
节目时长:4分钟左右,不超过6分钟
节目内容:
主题1:怀旧
请两位大学生,以10元为成本,去市区拍怀旧主题的内容,可以购买她们认为是“怀旧”的物品、吃怀旧的食品、去怀旧的地点,以达到引起观众回忆的效果。借此升华主题,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在我们回忆的东西都逐渐消失,我们应该珍惜、保护或是留下记忆。
主题2:学习
去文具店或是书店,以10元为成本,购买她们觉得学习时最特别且必须要用到的物品或书,中途可以说自己在学生年代的特别记忆,也可以采访路人。借此升华主题,珍惜自己的学生年代。
主题3:复古
以10元为成本,去老街或是古着店购买复古单品,让店主介绍古着的特点、各单品的来历和为什么小众。借此向观众介绍古着,借此升华主题,不论是古着或是洛丽塔、汉服等,小众服装不应该被歧视。
主题4:追星
以10元为成本,用一下午的时间,去追喜欢的明星,采访路人是否有喜欢的明星,是什么特质吸引你,有无为他花过钱。借此升华主题,追星要理智,需要在自己的经济范围内追星。
主题5:送礼
以10元为成本,去购买送朋友或情侣的礼物,或是购买素材自己制作,以及送出去的时候收礼人的反应。借此升华主题,送礼物多少钱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心意。
主题6:野餐
以10元为成本,去制作去野餐的物品或是食物,去公园对比别人的野餐。借此升华主题,不要盲目跟风,野餐舒服实用最重要。
主题7:摆摊
以10元为成本,去制作摆摊的商品,并且摆摊销售。借此宣传摆摊经济,但不能影响安全和环境。
主题8:美食
以10元为成本,在宿舍制作一顿晚餐,并且试吃作出反应。借此升华主题,在宿舍做饭,用电需要符合规范。
4 具体一期节目
以第八期“美食”主题作为拍摄(根据前期调查问卷的结果,美食类的主题票数最高)
41 10元干啥呢之美食篇
节目内容 :以10元为成本的食材,在宿舍进行美食制作,第一期的菜式是改良版的一人部队火锅,制作完成后进行试吃。
创意点:以十元为成本制作简便美味的宿舍美食
可行性分析
(1)在大学环境内进行对大学生有较高的模仿性和参考性
(2)大学生群体的食物选择有一定的环境局限性,有自行烹饪的需求
(3)轻松搞笑的生活记录类视频有一定的热度和观众基础
(5)制作简单美味的食物,烹饪工具要求低
42 人员安排
出镜人员:梁嘉颖
拍摄人员:刘主茵
剪辑人员:杨幸
43宣传方式
在微信朋友圈、微信视频号、微博宣传、
不是。
cos圈新秀有一位叫作“仓大佬”的,她虽然粉丝只有十几万,但其作品也是相当美,其本人为女性。
仓大佬,真实姓名不详,1995年4月29日诞生于浙江杭州,国学博主、微博VLOG博主、汉服圈女神、抖音人气网红。
我在新加坡上过学。劝你别穿。。。绝对会被视为异类。即使是什么racial harmony day之类的穿都会太招摇。新加坡人确实不是太喜欢中国人。有好人但是瞧不起中国人的有好多好多。就是嫉妒加排斥加鄙视。很可笑的态度。除非你要弄个什么汉族文化或者华夏文化展出啥的可以穿穿show一下。。。。否则不要想了。 不信的话问问别的在新加坡上学的学生。 那里的人一般都是T恤加热裤牛仔裤啥的。那是最普遍的打扮。繁复的衣服都很少。
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汉服体现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推动了汉服流行。
2 个性化和非主流的审美倾向。汉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非主流审美,这吸引了喜欢自我表达与个性展示的年轻人。
3 网络和新媒体的推广。汉服相关的、视频在网络和新媒体上大量传播,提高了汉服的知名度和美感,这也促进了汉服文化的流行。
4 联动影视剧的宣传效应。一些历史剧以及武侠剧频繁使用汉服,这也让更多年轻观众熟悉和喜爱上汉服,推动汉服走入主流。
5 手机拍照工具的发展。VLOG和手机拍照的流行,让更多人有机会和兴趣拍摄和分享汉服照片,这也成为推动汉服流行的重要因素。
6 相关产业的营销推广。汉服品牌和相关产业通过精心营销和推广,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和采购汉服,这也促进了汉服文化的兴起。
除此之外,社会环境的开放及消费能力的提高,也是汉服流行的重要背景因素。总之,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推动汉服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和活力。
8月2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一名行人经过街头时装秀的海报。新西兰时装周于8月26日至9月1日在奥克兰举行,期间多场时装秀在市中心的街头举行。
女子在新西兰街头穿汉服迎国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8月2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一名行人经过街头时装秀的海报。
新西兰时装周于8月26日至9月1日在奥克兰举行,期间多场时装秀在市中心的街头举行。
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8月2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一名男子观看街头时装秀。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8月2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模特在街头时装秀上展示服装。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8月2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街头时装秀的模特在玻璃门后等待出场。新华社记者 郭磊 摄
女子在新西兰街头穿汉服迎国庆相关阅读:
编曲、拍Vlog、穿汉服,新西兰少男少女学中文的套路不一般
视频加载中
视频由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中文助教乔巾哲拍摄并剪辑
新华社惠灵顿12月4日电(记者郭磊)“Kia Ora,都来吧。听你在说中国话,我们也想学习它。你好、谢谢、太好啦,一字一句都不落。Kia Ora,都来吧……”
清早,新西兰北岛中部罗托鲁阿初级中学的课堂传来悠扬歌声。
歌曲由中文助教乔巾哲改编自美国歌手鲍比·麦克菲林的流行歌曲《Don’t Worry Be Happy》,旋律简单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学生们纷纷传唱。
11月28日,汉语助教乔巾哲来到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开始工作。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乔巾哲来自厦门大学,今年年初作为中文教学志愿者来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工作。当地毛利文化氛围浓厚,“Kia Ora”是乔巾哲学到的第一句毛利语。
“Kia Ora”可以表达“你好”“欢呼”“祝好运”“最好的祝愿”等多种意思。
乔巾哲脑洞大开,既然是个“万能词”,不如用“Kia Ora”作首中文歌,以此动员新西兰孩子学中文。
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乔巾哲(中)指导学生练习中文歌曲“Kia Ora,都来吧”。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在当地孩子眼里,乔巾哲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学生喜爱中文,喜欢我。每次我走进教室,他们都激动地说‘Yes!Chinese!’然后迅速拿出笔记本准备上课。”乔巾哲说。
“孩子们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提到她的新西兰学生,乔巾哲脸上总堆满笑容,“他们会问,你家里亲戚多吗?你喜不喜欢新西兰?你家有农场吗?中国的钱长什么样……”
11月28日,乔巾哲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备课。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乔巾哲的使命感。她暗下决心,要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让孩子们失望。
如何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乔巾哲煞费苦心。她发现,孩子们觉得最酷的是汉字,最难学的是四声音调,最喜欢中国美食……
于是,乔巾哲把中国文化体验课设计成游戏,把中文知识点编进歌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接受中文、熟悉中国文化。
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中文助教乔巾哲(右)在操场上录制学生用中文做自我介绍。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此外,乔巾哲还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自拍Vlog,一边拍视频一边学中文。这种创新模式也得到当地老师的赞许。
11月中旬,乔巾哲策划的“发现中国文化”活动在罗托鲁阿初级中学成功举办。学生们穿汉服、吃糖葫芦、包饺子、抖空竹、表演中国功夫、比赛用筷子,尽享中国文化之美。
11月19日,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中文助教乔巾哲(前排左四)、该学校老师安·希恩(前排左五)等人在“发现中国文化”活动结束后合影。新华社发
学校老师安·希恩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身体力行支持乔巾哲完成每一个设想。她说:“这是我们学校举办过的最大规模中国文化活动,非常精彩。”
新西兰前驻华大使、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包逸之介绍说,2011年新西兰全国只有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有3名中文助教。如今,新西兰学中文的在校生已超过7万人。中国向新西兰选派150名中文助教,仍无法满足当地中小学中文教学需求。
包逸之告诉记者,新西兰人口总数不足500万,学习中文的新西兰学生逐年增加。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中文教学志愿者的努力,他们是新中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
11月19日,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初级中学,学生们体验用吹墨方式作画。新华社发
问及做中文助教的体会,乔巾哲说,就像歌词里所写:“汉语学习发了芽,我们一起学习它。这里有不同文化,丰富多元像彩霞。Kia Ora,都来吧。”(编辑:马晓燕、鲁豫、孙硕)
拍vlog,以我的经验,必须先写脚本,按脚本的路径走,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有一次拍vlog,拍一下盛开的牡丹和赏花的游客。按理说,拍牡丹花轻车熟路,不需要脚本,凭经验走就行。
没想到,临场手忙脚乱,游客太多,遮挡镜头;前景人大,背景花小;机位高了,镜头晃动厉害;人来人往,现场声音噪杂;游客不是朝你瞪眼,就是捂着脸一晃而过,有意无意撞你。
回来整理视频,急得一头汗,时间浪费很多,还不太理想。
晚上在网上看帖,朋友发的vIog吸引了我,挺美。
打电话交流。他说:找了一个人少的公园,牡丹花多,就是园小,约上女生,穿上汉服,略施粉黛,道具准备一箱,利用早上暖暖的光线,让女生按前一天看好的路线走,整个拍摄的脚本是一个古代悲情故事,略加改编,情节就出来了。
如果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不写脚本;如果真心想让vlog成为作品,必须耐得住寂寞,写好脚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