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A级车中,第七代伊兰特更值得年轻人拥有

新生代A级车中,第七代伊兰特更值得年轻人拥有,第1张

在现在的汽车市场中,新生代的年轻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可以说谁能够抓住年轻人的心,谁就能在市场中拔得头筹,而厂家若想把握住新生代汽车市场,就要占领正处于风口的A级车区域。为了迎合新生代年轻族群的喜好,近几年来各大车厂都在对其车型进行调整,许多车企的A级车都在换代后由先前的朴素实用风格转为潮流运动的风格,向年轻族群进一步靠拢。

纵观当下的A级轿车市场,第七代伊兰特、轩逸等热门车型都在“年轻化”上大做文章。第七代伊兰特作为北京现代在A级车市场上的当家花旦,在新生代群体中拥有颇高的声望。而轩逸凭借着改款后的动感风格,同样获得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关注。那么,第七代伊兰特和轩逸相比,谁才更能获得新生代年轻人的“潮范”心,在新生代A级车市场脱颖而出呢?

外观大PK 第七代伊兰特更符合新生代族群的口味

若想在竞争激烈的A级车市场中获得新生代族群的青睐,首先要具备的便是一下就能抓住年轻人心的超高颜值。

第七代伊兰特以“跑车式”的设计逻辑和宽体低趴造型,很容易就让年轻人感受出轿跑风格的炫酷。在感性运动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运用了参数动力学设计表现形式,包括参数宝石前格栅、楔形LED日间行车灯、H型贯穿式尾灯等,让整车充满前卫、运动的锋芒气息。

而刚刚面世的2022款第十四代轩逸采用了日产全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对整车外观细节进行了调整,所谓V-Motion的设计语言虽然有一定的辨识度,但缺少了年轻人所喜爱的激进感。整体上看,轩逸就是一台缩小版的天籁,依旧没有摆脱过去被人诟病的“中庸”设计理念。相比之下,还是高颜值的第七代伊兰特更能符合新生代年轻人的口味。

智能科技比拼 第七代伊兰特智能驾驶科技更胜一筹

对于新生代来说,智能科技是这一族群追求的另一重点,拥有一台智能科技拉满的“神车”,是新生代年轻人的追求。一款车的其它配置只能起到点缀作用,智能化程度和辅助驾驶才是车型最大的亮点,也是众多车企相比拼的重要领域。

第七代伊兰特搭载了领先同级的Hyundai SmartSense智心合一安全系统,拥有23项ADAS配置,这绝对是同级别车型“YYDS”的存在。功能丰富且贴心,其中的BCA盲区防碰撞辅助和SEW安全下车提醒,可以帮助用户提前预知碰撞风险,即使身处视觉盲区也会被第七代伊兰特的“上帝视角”所拿捏,避免事故的发生。

作为数字新生代先锋座驾,第七代伊兰特智能辅助驾驶达到了L2+级别,其搭载独有的导航智能巡航控制、HDA高速公路驾驶辅助、LVDA前车出发提醒,让年轻用户在城市拥挤道路中释放自由。当其它车还在小心翼翼时,坐拥第七代伊兰特的驾驶者只需打开辅助驾驶,设定好车速和距离,就可以放松下自己的神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极佳的便利性。

而售价相近的第十四代轩逸也同样新增了ADAS配置,倒车影像监视系统、HAS上坡起步辅助系统等安全配置,但没有搭载自适应巡航功能,只提供选配让用户自行安装。在驾驶的过程中,驾驶辅助的作用并不大。若要保证安全,驾驶者只得全身心投入到驾驶中,身心得不到放松。热衷于智能化的年轻人显然第七代伊兰特更适合他们。

内饰设计大对比 第七代伊兰特潮范内饰更年轻化

第七代伊兰特在内饰科技感方面,显然“氛围感”十足,对年轻人很有诱惑力。双1025英寸超大智慧连体屏,支持多点触控、加之向驾驶位倾斜10度的设计,尽显高级科技感。

第七代伊兰特将搭载第三代智能网联系统,提供高度便捷智能语音识别,让人机真正合二为一。最令人惊叹的当属领先同级的车家互控功能。想象一下,在严冬时节,其他车主早早下楼对车预热时,第七代伊兰特车主只需提前在家里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就可实现车辆启动,开门即走。不仅如此,用户在车内也可控制家电,可谓是车主的独家专属宝藏。并且第七代伊兰特所搭载第三代智能网联系统,不仅可以提供车家互控功能,还可实现高度便捷智能语音识别、蓝牙钥匙和健康管理等功能,真正做到“车如家,家便是车”。

第十四代轩逸搭载的千篇一律液晶仪表盘和中控小屏幕略显“年代感”,容易让年轻人心中略生抵触,毕竟新生代的年轻人可绝对不喜欢相对老气的内饰风格。体验过日系车车机系统的小伙伴都知道,这玩意几乎不可用,甚至不如汽配城的安卓大屏,唯一的作用就是当倒车影像,其他功能不管导航还是听歌都完全依赖于手机支架。

在智能化方面,轩逸的多媒体系统升级为全新Nissan Connect超智联CCS20+系统,系统配备的语音指令功能可控制音乐、导航、天窗、车窗以及导航系统。轩逸也借此一改此前的傻瓜式语音,逐渐追赶A级车大潮流。但遗憾的是,轩逸车机互联的智能程度很低,只算是入门级产品,并不能如同第七代伊兰特那般通过情景式的语音控制来操控整车设施。与伊兰特相比,轩逸的智能程度仍停留在比较基础的10阶段。

总结:在目前这个趋于年轻化的市场中,以年轻用户为出发点,抓得住新生代消费者心的产品才是真正为年轻人喜爱的好产品。第十四代轩逸虽然整车有了从内到外的变化,但很多设计依然没有真正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而第七代伊兰特拥有动感轿跑风格造型、潮流风格的内饰设计,以及深受新生代喜爱的智能配置,都是从年轻用户的角度出发,贴合新生代用车群体而设计的。可以说,斩获第四届中国汽车金牛奖“90后新精英车型奖”的第七代伊兰特才是更值得新生代年轻人拥有的“潮范神车”。

今年内将个卫星系统投入运营,使得地球上任何地方可实现移动电话通信。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将有四个至五个这类系统投入商业运营,虽然其中某些系统并不覆盖全球。这些系统改变

了商务人员、旅游者和所有移动中的人们的处境,使他们随时随地保持与亲友、公司、客户等的联系。而那些居住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的人们,也能享用这种现代化的通信服务。

这些系统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则是覆盖一个很广的范围。所有这类系统的特征是,巨大的投资(数10亿美元)以及其跨国性质。涉及到国际间的关系,包括卫星制造商,蜂窝服务供应商,电子设备制造商以及通信建设管理部门等。另外,卫星系统还提供除电话以外的其它通信业务。

这几年蜂窝电话发展很快。1988年,全球用户400万户,1995年达到1亿2千3百万户。估计到2001年将翻三倍。然而,卫星系统运营商估计,在世纪之交,还有40-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蜂窝地面基站没有覆盖到的地方。

与此同时,对传统通信服务的需求则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电话线密度(每百人占有的电话线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比约为301。估计全球约有30亿人口家中尚未装有电话。这给卫星电话系统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到目前为止,共有约180颗商用同步卫星(GEO)绕地球转。在赤道上空35800公里处,它们提供了包括TV广播、转播、网络中继、海事以及地面移动通信以至于长途电话干线等各类业务。

一颗GEO星可以覆盖地球的1/3面积。三颗等距分布的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当然南北极除外。然而这类卫星未能发射足够强大的功率,因而无法实现与地面上小型手持机的运行通信。

低轨道卫星(LEO)距离地面近,单颗卫星射束覆盖的地面范围小,因而需要更多

数量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但是,LEO单颗星的个头小,重量轻,价格便宜,另外,它还减少了由于GEO卫星长距离传输导致的信号长时延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低轨道卫星(LEO)典型的高度为500-1500公里,中轨道卫星(MEO)为5000-12000公里。

对于轨道高低不同的卫星系统其设计目标是采用多联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实现全球任何地方,使用手持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根据专家预测,目前已在计划或实施中的中低轨道移动卫星系统将只能满足全球市场的一半。

铱星为例,LLC铱星公司预计,到2002年移动用户将达到4千2百万,其中10%,即4百20万为卫星业务,1千5百50万为卫星与地面蜂窝兼有的,2千2百30万则为城市之间的蜂窝用户。另一家公司GlobalstarLP期望到2002年能获得3百万客户,到2006年则能获得3千万客户中的9百至1千万。

全球卫星移动系统的投资是相当惊人的,一般在25亿到50亿美元之间。区域性系统接近10亿美元左右。移动电话通话费视不同国家而定。这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价格政策战略。当然也取决于本地电话公司。政府政策也会影响话费的高低。在不同国家,启动卫星服务前,运营公司还必须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批准。这包括海关弃权声明,专用频率批准书,运营执照以及与本地电话网的接入批准。要克服这些局部壁垒都需要运营公司付出巨大的努力。

表一中所列参与开发建设各系统的公司,其所属国家就像联合国会员国的名单。直接参与者不仅来自北美、欧洲,也来自中东、非洲、远东、南美、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全球系统以美国和英国为基地。区域性系统,服务于东南亚、中亚、中东、印度和东欧地区的,则各处崛起。(表一)

全球系统所须的卫星数量视卫星高度而定。高度最低的系统是66颗外加6颗备份的铱星系统(LEO)。MEO系统须要10颗星,外加两颗备份(ICO系统)。大气牵引和范阿伦(VanAllen)辐射带产生的辐射限制了LEO卫星的轨道寿命。典型值为5-8年。这就是说,LEO卫星要比MEO卫星需要更经常的更换,而后者的寿命约为12年。当然,小卫星低轨道的发射费用要比大卫星高轨道的MEO星来得低。为区域服务的更重要的GEO星一般说来建造和发射费用最高,但其设计寿命则更长,约12-15年。

大多数用户使用的将是一种双模式手持机,发射功率小于1/2瓦,采用全向天线。整个手持机看起来同蜂窝手机差不多。当有地面蜂窝服务器时,用户通过地面服务器呼叫或接听电话,而当不存在地面服务器时,则通过卫星进行通信。

世界上存在各种蜂窝电话标准,因此,卫星移动必须能适合一种以上的系统模式。这里包括日益普及的由欧洲开发的数字式系统(GSM)以及北美先进的移动电话模拟系统(AMPS)。手机制造商正在寻求一种巧妙的插卡。卫星用户只要将这种卡插入手机即可与当地标准适配。例如,ICO全球通信公司(以伦敦为基地的MEO系统开发商)和铱星系统(第一个LEO系统)都将装备外部数据端口和内部缓冲存储器。这将支持数据通信、寻呼、传真以及插卡。以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卫星系统的手机可以适用于另一种卫星系统。 (1)铱星系统

各卫星系统尽管细节上各不相同,而目标则是一致的,即为用户提供类似蜂窝型的电话,实现城市或乡村的移动电话服务。首先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的是铱星系统。到去年底为止,计划中的72颗LEO卫星已有46颗进入轨道。其余的卫星今年内将上天。今年秋季,系统将投入商业运营。铱星系统是一个由20家通信公司和工业公司组成的国际财团。官方名称为铱LLC。

铱系统的66颗星配置在均匀分布的六个近极轨道上(倾斜86.4度),离地面780公里。66颗星提供了交叠式的全球覆盖,包括极区。在轨道上的其余六颗星供备用。轨道上的这些星构成太空蜂窝铁塔,实现了移动手机直接上星的通信。为用户提供了话音、数据、寻呼以及传真等业务。

卫星结构呈三角形,长边为45米,其余两边各为1米。这种结构适合于一箭多星发射。在一支俄制质子火箭上可同时发射七颗卫星:一支美制DeltaⅡ可同时发射五颗星;而中国制造的2C/SD火箭则可同时发射两颗铱星。随着发射任务不断增加,西方国家的移动通信卫星营运商以及其它通信卫星公司愈来愈多地利用中国和俄罗斯火箭进行发射。满载时铱星的重量约为690公斤。

进入空间后,星上带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双翼展开,并由三轴动量飞轮控制系统来稳定其姿态。用砷化镓取代传统的硅电池是因为前者的效率更高,同等面积下产生功率多1/3。

由三个相控阵天线组成的天线组指向地面,并通过铱星系统使用1.610-1.625GHz频段。每颗卫星可以同时处理多达1100个双工呼叫。

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Landsdowne的主控中心将承担卫星控制和网络管理工作。它的备份系统则设在意大利的罗马。设在夏威夷和加拿大的跟踪、遥测和指令中心同主控中心相联。它们在卫星发射和入轨时帮助调整卫星位置并监视卫星是否正常运行。到1997年底,铱星系统已被批准在29个国家运营,并已有60个以上的服务供应商注册入网。

以“铱星”(Iridium)系统为代表的LEO卫星通信服务持续增长,类似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超过10个。作为卫星移动通信的领跑者和第一个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铱星可以为行人、车辆、飞机、船舶等提供全球漫游通信,被视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商业卫星网络之一。但铱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该系统最早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1990年提出的,1996年开始部署,总投资为34亿美元,设计使用寿命为5年。在1998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几个月后,铱星公司出现了严重亏损,于1999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2000年3月终止了所有业务;但2001年3月28日,新铱星公司宣布重新开始卫星通迅业务,又起死回生了。[1]

目前,铱星处于高增长期,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终端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已超过309万个,2002~200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32%;收入迅速增长,2002~200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1%,2008年1~9月同比增长26%;运营的盈利迅速增长,自2004年以来一直盈利,2008年1~9月同比增长55%;应用范围迅速拓展,已涉足水运、航空、军队、政府、物流服务和资产跟踪等诸多领域。[1]

(2)Globalstar(全球星)

与铱星不同,Globalstar的设计者采用了简单的、低风险的、因而更便宜的卫星。星上既没有处理器,也没有星际互联链路。相反,所有这些功能,包括处理和交换,均在地面完成。这样便于维护和未来的升级。卫星的重量小,约450公斤,因而平均发射费用也更便宜些。

整个系统几乎覆盖了全球,一共48颗卫星,比铱星数量差不多少了1/3。全部卫星平均分布在八个圆形轨道上,高度1414公里。另有8颗卫星供备用。轨道与赤道成52度倾斜。各轨道间相距45度。倾斜的轨道覆盖了从北纬70度到南纬70度的所有范围,却不包括南北极地区。该系统用最少数量的卫星覆盖了地球上最多居民点。系统可望在今年内发射44颗星入轨。部分商业运营计划在今年底开始。明年初,系统全面投入使用。Globalstar的产权归五家通信服务供应商和七家通信设备以及航天系统制造商所有(见图1)。

Globalstar系统并非通过卫星将呼叫直接传递给被叫用户的。系统将卫星收到的呼叫通过馈给链路下行传送到入口网络。信号在入口网络被处理后,经由地面基础设施送出。但是,如果被叫用户也是该系统的一个用户,则呼叫将从该入口网或另一入口网上行到一个星上,再传送到目的地。

太空中的卫星数量少而且结构简单,意味着地面的入口网数量多。这一点同铱星系统比较是显而易见的。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Globalstar将有38个入口网在全球建成,而在不远的将来还要增加40个入口网。

Globalstar已经获得100多个本地服务供应商的经营特许权,覆盖了全球88%以上的人口地区。到1997年底,它已获得19个国家的营业许可证,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巴西。

Globalstar星上有一对六边形相控阵天线。一个供上行接收,另一个供下行传输。天线朝向地球一面,在地面上形成独立的16个波束。为解决用户的频率限制Globalstar尽可能多次地复用每个波束中的16MHz带宽,以增大卫星容量。

Globalstar还采用了多路分集接收法以避免当信号被障碍物阻挡时出现通信中断。每个入口网站的三台或四台56-6米的天线可以同时跟踪视线内的数个卫星。交换系统则将同一呼叫送达至少两颗卫星上。然后,多通道接收机将这些信号接收,组合成一个单一的、相干的、更强的信号。Globalstar采用CDMA技术,而使系统独具竞争力。如果采用TDMA时,就无法将两颗星的信号组合起来,所以只能选取一个卫星的最佳信号。而当我们有3-4颗卫星时,我们可以把所有信号都组合在一起,并采用自适应功率控制把信号送到最强的链路上去。这种高效功率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容量,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系统的待命性能,减少了通信中断现象。提高了服务质量。

(3)ICO(中轨道卫星)

由ICO伦敦全球通信公司选定的格局,用10颗卫星覆盖全球。这10颗星外加两颗备份星均匀分布在高度为10355公里的两个正交平面上。它们与赤道间的倾角分别为45度和135度。每颗星均与一地面网络链接。该地面网络称为ICO-Net,有12个卫星接入点。接入点构成地面站,带多座天线,交换设备和数据库,按战略要求分布在世界各地。同Globalstar的入口网一样,这些站点将呼叫从卫星传送到本地公众电话交换网或地面移动网。随着某颗卫星从视线上消逝,它们还控制呼叫从一颗卫星传递到另一颗卫星。

明年,一旦有五颗卫星上天,伦敦公司计划开始部分运营。全系统开通则要等到2000年剩下的七颗卫星也送入轨道后。

ICO系统支持TDMA的4500个同时电话呼叫。10颗卫星则可支持45000个呼叫,足够一千万户使用。呼叫经由卫星的163个波束传递到移动用户。链路的最小功率增益超过8db,平均增益则在10db以上。由于卫星高度高,信号受地面障碍物阻挡的机会少。另外,卫星在视线内运行的期间比LEO长,这就减少了呼叫从一颗卫星转移到另一颗卫星上的频次,从而减少了链路中断的机会。

ICOGlobal通信公司成立于1995年。它原本是80个国家海事卫星国际财团的旁系成员。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海事卫星集团曾经为航运业提供了移动卫星通信,而且最近也为地面移动用户服务。到去年底为止,集团的57家股东包含了世界顶尖级的20家通信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国际海事卫星公司,北京海事通信和导航公司,新加坡通信公司,希腊通信公司,印度VSNL和德国通信公司移动通信子公司。ICO产权人有一半来自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范围占全球蜂窝电话市场的25%左右。它们提供了总投资45亿美元中的20亿。

(4)Ellipso系统——后来者

拖延数年之后,去年夏天华盛顿特区移动通信控股公司(MCHI)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获得了一份建造LEO移动卫星服务系统的合同。这个系统被称为Ellipso。技术上它是一个LEO系统,但却运行在MEO的高度上,以获得更高的仰角。它一共拥有17颗卫星,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几近覆盖了全球。

系统共有三个轨道平面。在赤道上空8060公里的赤道平面上均匀分布着七颗星,覆盖了从南纬55度到北纬25度的地带。剩下的10颗星分别均匀定位在两个轨道上,各自倾斜116度。卫星在北半球的远地点为7846公里,而在南半球时的近地点为520公里。这样,对于需求量最大的地区,Ellipso的卫星看上去就显得非常高。椭圆形轨道在业务最繁忙的时段覆盖着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包括罗克希得马丁(LockheedMartin)公司和哈里斯(Harris)公司在内的四个公司加盟Ellipso作为合同投资公司。至少还有其它三家包括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服务供应商作为投资公司加入该计划。

三轴稳定卫星携带有一简单的弯管转发器,经由一对固定天线发射信号。天线在卫星覆盖的地面上产生61个波束。数字处理均在地面进行。每颗星具有同时接收3000个电话呼叫的容量。按计划,Ellipso要到2001年才开始全面投入运营。位居诸多竞争者之后,Ellipso的主管官员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相信,铱星和Globalstar将会先期占领市场,但是,Ellipso凭借它的高仰角所带来的极高的质量以及低的价格政策,将极具竞争力。

(5)亚洲GEO

GEO卫星作为区域性系统的后盾为广大地区提供手机电话业务也是很成功的。目前一共有六个这类区域性系统正处在不同的设计和实施阶段。其中只有两个系统值得在这里介绍。亚洲蜂窝卫星系统(AsiaCellularSatelliteSystem)ACeS以印尼的雅加达为基地,覆盖了东南亚22个国家,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该系统由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三家公司的国际财团开发(图2)。该系统的目标地区有30亿人口,其中大多数尚未建立通信联系。第一颗卫星Garuda-1原定由俄罗斯的质子火箭于今年九月份发射。目前看来可能要推迟到明年初。一旦轨道测试结束,系统即可进入运营。

ACeS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不仅有手机服务,还有其它移动和固定的终端服务。除话音、传真、数据和寻呼外,系统还提供一系列GSM蜂窝电话功能,诸如呼叫转移、呼叫等待以及会议电话等。ACeS卫星将定位于赤道上空东经118加里曼丹(即婆罗洲)上空。

星上12米天线比以往商用GEO定点通信业务的任何一个都来得大。天线上可展开的反射面为远在40000公里以外的手持机通信提供足够的增益。这个距离已经到达卫星覆盖区的外沿了。独立而相同的两个抛物面反射器装在卫星两边的支架上,分别用于发射和接收。一旦卫星进入轨道,镀金的钼网反射面将缓慢打开。发射反射面和接收反射面分开设置有助于减少互调产物。

ACeS用户之间将直接经由Garuda-1进行通信。ACeS用户与地面公众网用户之间的通信则经由卫星下行至地面入口网来实现。ACeS在雅加达、马尼拉和曼谷均设有入口网。在印尼的巴登岛上则有一网络控制中心和一卫星监控站(见图2)。设计寿命为12年。

(6)西亚区域—Thuraya系统

另一个区域性卫星系统Thuraya为中东及周边地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由昂宿星团(金牛座的七颗星)的阿拉伯语得名,Thuraya覆盖了58个国家的18亿人口,包括中东、北非、印度次大陆、中亚、土耳其和东欧。Thuraya系统的卫星将于2000年五月升空入轨,并计划于当年九月投入运营。Thuraya将定位于赤道上方东44度印度洋上空,索马里海岸以东。

整个项目由Thuraya卫星通信公司运营。公司总部设在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该公司是一个有14个股东的国际财团,包括各阿拉伯国家的邮电部门。其中一个股东是阿拉伯卫星公司,属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一分子,设在沙特阿拉伯的里雅得。该公司早在80年代初就向该地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Thuraya系统采用TDMA制式。整个区域由256个可成形的集射波束覆盖。卫星可望支持13750个话音通道。设计者认为,TDMA是经济上最合算,技术上在频宽和功率方面均属高效的方案;市场竞争并非技术上的,而是投放时间和费用上的竞争。

Thuraya认定四种人是它的潜在用户,包括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漫游者。一个用户从伊斯坦布尔驱车到土耳其的安卡拉。在这漫长的旅途上,他们希望在任何地点都能得到通信服务。另外一个目标用户是没有蜂窝电话或固定电话服务的地区。居住在这些边远地区的许多人没有被现有的蜂窝系统所覆盖。而开发一个地面蜂窝系统是费时而又费钱的。卫星移动系统在这些地方正好可以发挥作用。

Thuraya认识到,全球卫星移动系统和其它区域性系统都可能形成对它的挑战。诸多因素,如卫星费用、寿命、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后备资金等等都有影响。决定的因素则是收费价格。Thuraya认为,他们的价格是有吸引力的。公司计划的未来空中价格为每分钟US.50。[3]

SATPROIP80D型08mKu波段船载“动中通”系统针对近海船载卫星通信用途设计,可令船舶在全国大多数近海海域保持宽带通信,实现在恶劣环境下的无损通信连接。

如今出门在外,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手机啦!钱包银行卡不如手机来的便捷,微信、QQ等各种通讯工具让你可以轻松地和各地的人对话。闲暇时间看部**也不用跑影院了,来局游戏、听歌、拍照……在充实着你的生活。而这一切都会关系到个人的隐私信息。

金牛虽然看起来很睿智,十分沉稳,但是他们的内心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强大。尤其是感情上很容易就受到挑拨,极其缺乏安全感,心中隐藏着很多的问题,这样当然就会迫切地要知道关于另一半的事情啊!但是想一想就好,金牛不会做出偷看手机的行为,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高效的行为,更何况当面问清自己心里的疑问会更快捷。偷看是多么无聊的行为啊!又费事费力,往往忙活了大半天,连个密码锁都解不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245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