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
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的12岁女儿洛丽塔,称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
扩展资料:
作品特色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
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阴恶的罪恶感。
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萌芽,但是使这一题材彻底得以实现的正是美国和美洲大陆。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地理背景、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人物、小说第二部分的发展线以及完全不同的结局。
美国现实生活还为纳博科夫描写洛丽塔与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胆举动提供了活生生的事实案例。在这一过程中,纳博科夫格外关注各种事故、性犯罪案件以及谋杀案的新闻报道,还把有些案件的大致情形记录下来,甚至有些几乎被原封不动地引入《洛丽塔》中。其中有一桩案件“吉·爱德华·格拉默谋杀亲妻案,在会见了怀孕了的洛丽塔后,亨伯特驾车重访拉姆斯代尔,路过夏洛特·黑兹的墓地时,突然插入对这起案件的描述”。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纳博科夫收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巧妙的排列组合,移植到《洛丽塔》中。
洛丽塔最后离开了她那个讨厌的男人,但是她还是不幸的。这是一个触及到道德与伦理的作品,它也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那时候的人们在那个社会状态下的情感,极其残忍的的故事。 亨勃特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 因为他的自身问题而对洛丽塔造成的伤害,他这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欺骗洛丽塔,险些毁掉她的人生。
洛丽塔的母亲一开始并不知道亨勃特对自己的女儿有这种感情,等到她知道亨勃特的感情时她非常悲伤和愤怒,因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居然喜欢上自己的女儿,让她一下子接受不了,也造成她的不幸的 也是洛丽塔的悲惨故事的源头开始,也是她变成亨勃特的情人开始。 洛丽塔的从一开始对亨勃特 的依赖到最后厌倦,才有后面逃走。洛丽塔后面遇到她喜欢的人, 但是他是因为洛丽塔的外貌,而且他对洛丽塔不是真正的爱慕之情,还叫洛丽塔干一些她不喜欢的事情,洛丽塔为了他愿意做这些她不喜欢的事情 ,可怜的洛丽塔在逃离一个龙潭虎穴的地方又陷入另外一个泥潭之中 。 洛丽塔的一生是崎岖不平,但她很勇敢去面对它。使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懂得理解和尊重 ,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对他人造成伤害 。通过《洛丽塔》 这部** 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心灵深处,描画着人与人之间的喜与哀乐,也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也是当今社会存在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