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几大极大绝顶高手到底谁更厉害?

唐诗的几大极大绝顶高手到底谁更厉害?,第1张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是后人归纳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最主要最突出的文学成就。唐诗就是我国诗学上的一座高峰,同时唐代也诞生了一大批以“大V加持”的著名诗人,如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狂”贺知章等等。 那么这些诗坛绝顶高手到底谁更厉害呢?

李白和杜甫两人一直被当时和后世的人认为是唐诗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他们一直并驾齐驱于唐诗的顶峰,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韩愈有诗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赵翼也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 ,可见古往今来对李杜的推崇。正因为如此,唐代另外两位非常杰出的诗人 李商隐 和 杜牧 也以被冠名 “小李杜” 为荣。

当年李白初到长安,诗才就让当时的状元诗人贺知章惊叹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同为诗坛泰山北斗的杜甫也称赞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称呼杜甫为“诗圣”意即他是诗国圣者。何谓“圣”?道德修养极高者且精通一艺到登峰造极地步就称为“圣”,如“书圣”、“画圣”、“武圣”等等。“诗圣”就是指杜甫具备完美人格、醇厚的伦理风范的基础上,还具有精深的诗歌造诣、几无匹敌的诗坛地位。

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道法自然,大开大合,率性豁达,那种气势磅礴,飘然于世俗之外的气势提笔就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些是他对大自然酣畅淋漓的描摹讴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则是豪放的自我宣泄。他的想象纵逸奇特,丰富瑰丽,变幻万端而又飘逸清新,极具跳跃性。

“诗圣”杜甫秉承典型的儒家取义成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胸怀家国,心系社稷,悲天悯人,嗟叹民生。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正是杜甫这类正统儒家读书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心态写照。他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格律严谨。

李白的诗有“仙家气象”,不假雕琢、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读者感受到的是大气磅礴、瑰丽万千;杜甫的的诗则充满 “济世忧国 ”,处处洋溢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坚韧伟大的人格。

“李杜”这两位巨匠相比较,李白诗歌潇洒空灵,充满了奇幻元素,不仅意象优美,且情感深厚。但是纵观李白的诗篇主要个人感受为中心,大体围绕着李白整个人生轨迹中的喜怒哀乐展开,社会性稍逊于杜甫,他本质上是两晋以来士大夫文化的进一步延伸。

杜甫诗歌格律工整,可谓近体诗的完美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真正让杜工部屹立不倒的是他在诗作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普世主义价值观和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杜甫的诗作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能够兼顾个人抱负和情怀,这是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诗魔”白居易当时与元稹并称“ 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齐名并称 “刘白” 。其诗作雅俗共赏,平易近人,平淡之处见真诚,无声之处听惊雷,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与社会影响力。他大力倡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如《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成为唐朝作品留存最多、中唐诗人中最有成就者。

同时白居易的诗歌力求通俗易懂,在中唐一代流传之广无人能及,上自朝野,下至民间,妇孺皆晓,所谓“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的诗名更是远涉重洋, 尤其是日本。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本土文学作品 《源氏物语》 开卷就引用了《长恨歌》及其中的语句,把 桐壶天皇 对 桐壶 更衣的宠幸比作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日本人似乎以知道白居易为一种荣耀,在日本文化里仍处于重要地位的汉文学中,白居易正是位于这重中之重。所以日本人认为白居易是最伟大的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奉其为 诗歌之祖 。

白居易诗作最可贵之处是跳出了传统诗作的“雕虫末技”之藩篱,使诗歌从诗人自娱自乐的娱乐工具成为了抨击社会现实的强有力武器,从士大夫圈子内的文学娱乐形式变成老百姓控诉封建主义暴政的利器,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杜甫现实主义的风格。

“诗佛”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 他精通佛学,擅长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 由于他长期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诗作中常常加以融会贯通,所以后世人常称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很早就做了高官,一生追求闲适,恬静,诗风有幽、凝、转、散特点。

王维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 脱离世俗,无物喜无己悲。读王维的诗,可以感受到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禅机!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典型代表。

世有“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之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以艺术方面而言,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因而受到读书人的特别偏爱。尤其在唐朝,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一度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

史称其“ 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 唐代宗李豫甚至誉之为 “天下文宗”。 但是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尚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

要说以上几位大咖究竟谁更厉害?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会有不一样的理念和文学评判标准,文学欣赏也具有个性化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诗让我们神情激扬 、思绪万里; 杜甫的诗会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世事艰难无常; 王维之诗让我们超然物外、 返璞归真; 读白居易的让我们梦回唐朝 ,近距离感受百姓艰辛、稼穑艰难。

他们都是很有个人特色的优秀巨匠,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的趣向,很难准确界定高下之分。对于他们各自的兴致趣向和个人风格的不同,硬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的话,只能说在唐朝时传播最广的是王维的诗,白居易诗因语言凝炼平实,通俗易懂在当时民间以及日本等其他国家大受欢迎。虽然泰山北斗李白、杜甫诗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也最大,但就其传播面来说,不如王维、白居易诗广泛。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敬请点赞支持本人参赛文章:《 FTN、钻、贝相互转化及变现索引 》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高峰,这是人们的共识和公论。

01 典型化的描写

杜甫的现实主义描写是对生活进行更深刻、更本质的揭示和概括,使之更具典型性。其主要手法有二:

0101 ,善于选择最富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富有悲剧性的人物。杜甫也极善通过写自己来体现其典型意义,如《月夜》、《春望》。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还极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如《北征》、《彭衙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无不产生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0102 ,善于寓主观于客观。

作者往往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让事实和作品中的人物来说话,以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如《石壕吏》、《丽人行》,“无一讥刺语,描摹处,语语讥刺;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外,善用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如《兵车行》、《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前文中)等,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自白,远比作者直接评说亲切、自然。

02 沉郁顿挫的抒情风格

杜诗抒情,风格丰富多样,但“沉郁顿挫”为其主导风格。沉郁顿挫均指感情表达而言,“沉郁”侧重指内容、感情,“顿挫”侧重指表现形式,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割裂的。

沉郁顿挫风格形成:

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与老杜的经历、思想和美学观念均有密切关系。他的阅历极其丰富,思想极为复杂,政治上的由自信自负到受压抑,使其追求的美学思想受到扭曲,由壮美一变而为沉郁。

沉郁顿挫的表现:

杜甫忧国忧民和表现个人不幸遭遇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如其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春望》、《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余者,在前文中。

03

诗歌风格多样: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沉郁顿挫之外,其清丽者如《江村》等,真率者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浪漫者如《洗兵马》、《凤凰台》等。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

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

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青春复随冠冕入,

紫禁正耐烟花绕。鹤禁通霄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

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

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

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

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04 众体皆备

杜甫在诗体方面,既集以往之大成,又极富开拓和创新。他多选用乐府诗和古体诗来反映社会现状,自制乐府新题,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实开中唐元白新乐府一派;他多用近体诗来抒发个人情怀,如《春望》、《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七律至杜甫真正兴盛、成熟,如《蜀相》、《登高》等,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很好地发扬了七律隽永深长的特点。

对七律有新的开拓发展,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杜甫的绝句也不乏佳作,如其《绝句》、《江南逢李龟年》等,皆“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

咏怀古迹五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05 工巧而丰富的语言

杜甫特别善于锤炼句子,使语言新颖别致,极富表现力。善用对比,常打破五七言诗句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还多用当句对、流水对等。极善于炼字也极重视口语、俗语的使用。

06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0601 ,集诗歌之大成,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他继承和发展《诗经》、《汉乐府》等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一代“诗史”;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成为公认的集诗歌之大成的作家。

0602 ,杜甫在思想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唐新乐府运动,晚唐的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北宋的江西诗派,南宋的陆游、文天祥,金元之交的元好问,明代的李梦阳,清代的顾炎武、屈大均等,均受老杜忧国忧民思想的影响。

0603,杜甫在诗歌的艺术风格、形式上对后世有无穷影响。

杜甫的七律“无法不备”;杜诗风格多样,中晚唐诗派无不受老杜的影响。

杜甫和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是并世而立的两位诗歌伟人,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1

 摘要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悟古诗语言的凝炼含蓄与意境的深邃,探析其趣味,并可以深刻地了解历史文化,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陶冶我们的情操。

 因此,本文的古诗词探究,以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为例,通过他们的诗歌让大家真正体味古诗的意境美,以此供大家一起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

 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

 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

 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

 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

 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

 《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

 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

 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

 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

 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

 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

 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

 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

 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

 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

 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

 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

 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3] 吴天虎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4] 张国云李白杜甫诗歌浅析[J]学苑教育,2010(17)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2

 在《唐诗品汇总叙》中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

 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李杜二公,诚为劲敌,杜陵沉郁雄浑,太白豪逸宕丽。”总之,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与比较李杜二人的诗风,总脱不了李诗之“飘逸”,杜诗之“沉郁顿挫”的艺术创作风格。

 “飘逸”用房日晰先生的话说便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而吴奔星先生却认为飘逸是诗中所表现出画家所不能画,摄影家所不能摄出的那种立体感与行动感的整体印象。

 由于李白的性格豪放不羁,因而形成了他诗歌豪放、潇洒、闲逸的主要特色。

 诗人善于挥洒,笔走龙蛇,诗里往往呈现出一种活泼飘逸之态。

 “我醉欲眠即且去,明朝有志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便是他坦率性格的真实写照。

 显然他那种“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的自由挥洒与杜甫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李白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独特性,他在抒写自己理想的时候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时,更是十分狂放:“一风三日吹倒山”;在他思念友人时,他会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当政治不得意时,他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激,他会高声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以上诗句皆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啸傲沧州的精神和性格。

 杜甫的诗中则更多的是寄予了对国家、民族兴衰的感慨和关注,诗人深受儒家“匡时济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作较多地反映人民的疾苦和现实的黑暗,所谓“葵霍倾太阳”和“穷年忧黎元”正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反映。

 当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的景象时,用慷慨激昂的笔调写下了《春望》,从而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的焦虑心情,但当他闻听苏北被收这一喜讯时,却又格外欢喜,写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全诗无不流露出诗人初闻捷报时惊喜的心情。

 李白在批判安史叛乱时,他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表现了自己豪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情调,与杜甫沉着、冷静形成强烈反衬。

 李白的诗意象跳跃之迅急,感情抒发之异乎寻常,手法运用之夸张是杜甫及同时代的诗人无与比及的。

 在《将进酒》中诗人说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诗由一个“悲”字引发出“青丝”“雪”这些意象,诗人面对永恒的大自然,发出了内心的愁苦感慨,人生如此之短暂,岁月如此之匆匆。

 但这一腔的情,这一腔的感叹很快就转为开怀痛饮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此可见李白感情变化异乎寻常,意象跳跃跨度大是他飘逸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他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主要采用跳跃式的结构,使人读来飘飘欲仙,诗中留有大量空白,等待读者去填补,从而使人领悟到了李白的飘逸风格。

 杜甫与李白不同,他一生的遭遇及所处的“万方多难”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和创作的主要风格。

 他的诗虽事件平凡,感情却极为深沉,例如曾被誉为“旷代之作”的《登高》,这首诗通过叙写无边秋色、不尽长江以及诗人的孤苦形象,抒发了他悲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隐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借写江边秋景,抒发了袭击满腔的愁哀之情。

 他的诗“内容深广,意境雄深,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深曲委婉”。

 国家的危难,社会的动乱,人民的困顿及个人的遭遇形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羌村三首》其一描写了诗人久别之归的情景,虽篇幅较短,但感情剔透有力,读之不得不使人发出深沉的叹惋。”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对于这种死里逃生的喜悦,谁能不“感叹亦唏嘘”呢当然对那种“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激动之情就更能想象了。

 可以说当时诗人是幸运的,但对于那个时代所成就的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人又该寄予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杜甫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及对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在他的诗中表现得很深刻。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受冻,也要天下所有人温暖,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深刻和激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正是用他沉郁的笔调才写出了黑暗社会的尖锐矛盾。

 杜甫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来表达他对时局的关注,并将忧国伤时之情与自己有志难畴、报国无路的痛苦相交织,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关心,他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那一腔忧国、忧民的热忱表达其间,委婉含蓄,使读者不难看出诗中隐匿的痛苦与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苍州”这些诗句中无不渗透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忧国忧民的心情跃然纸上。

 吴奔星先生所说的李白飘逸的主体感与行动感的整体印象,我认为的确是画家所不能画,摄影家所不能摄的。

 至于什么是诗的行动感与立体感,吴先生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可作为它的标准答案。

 在李白的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流动而又具体的画面给人一种天马行空般的感觉,使读者也似乎处于其中,与诗人并驾齐驱于飘洒、出尘的美好境界里。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被贬夜郎,中途被赦之后的作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正表现出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我认为诗人当时的这种喜悦足以同杜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激动之情相媲美。

 唯一不同的便是前者带有浓厚的自我主观情调,而后者则带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总之,诗仙李白的飘逸让我们回味无穷,诗圣杜甫的沉郁让我们愁结百度,二人互为补充,同时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的确不愧为韩愈在《调张籍》中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美学追求的异同3

 摘要:李白与杜甫被称为盛唐伟大的双子星座,其诗歌创作为后人敬仰和称道,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品,代表了盛唐文学的最高成就。

 李、杜二人的诗歌都体现出他们满腔爱国之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慨叹。

 本文从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以及出生、家庭、思想、个性等方面分析二人诗歌风格与美学追求的异同。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美学追求;异同

 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们的诗歌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前期的盛唐气象和后来的国家危机、悲剧都在流淌在二人的笔尖,展现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当然,由于李、杜出生的家庭不同、受到的思想熏陶存在差异、个性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诗歌风格的对比

 首先,二人诗歌风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受他们家庭出生的影响。

 李白从小好学发奋,可谓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长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就让李白有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充满自信,渴望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

 他从少年开始就喜欢游历于山水之间,使得他的许多诗歌自由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那种酣饮之后的豪情万丈是他人难以企及的魅力。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宦家庭,因此他把从仕与作诗都当做自己的家业来看待。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世间疾苦,所以十分体会老百姓的苦难,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

 他的诗歌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忧思,“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诱端齐终南,苟床豢啥蕖薄D侵指鋈说你扳旰投园傩湛嗄训谋悯呼之欲出,意味深远。

 再者,杜甫也游历过众多地域山河,但由于大多时候是在颠簸中流离,所以与李白的自由洒脱相比,杜甫的诗歌很多时候展现的是他磅礴大气,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更加深沉稳健,用细腻流畅的笔触和内心情感来表现诗歌作品的豪情万丈,“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让人回味不已。

 李白和杜甫很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他们一生的优秀诗歌篇目当中,不乏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展现道教文化的作品。

 李白广泛交友,在他的众多好友中,有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后裔或带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友人,再加上家庭教育和时代和地理生活环境的影响,李白从小就受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

 这就使得李白充满侠肝义胆的豪情,其诗也雄浑豪迈,阳刚健美。

 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 中这样写道:“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潭服恸哭……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他的那种让人惊栗的侠义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读《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扶风豪士歌》)”,李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各民族文化的吸纳融合都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了,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很有代表性的诗人,杜甫广泛吸收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积淀汇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改变。

 杜甫自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于是,在他的文化体系中就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形式。

 他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反对穷兵黩武,突破了儒家“严华夷之变”的狭隘。

 他的诗歌当中有很多体现民族平等、反对战争的博大胸怀。

 《寄贺兰》对乱世离愁的慨叹,在听完民族音乐后写《夜闻v篥》的苦寒哀伤,《秋野五首》中杜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非常好地表现了诗人的风格和主张。

 道教文化在盛唐时期受到特别的推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作品受其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

 他们都饱读诸子百家、三坟五典,其中有儒家经典,当然也有大量道教的典籍。

 这些经典的道家思想在无声无息当中就影响到了李杜二人的作品创作。

 他们的诗歌很多都表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超脱与反抗。

 除此之外,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也从道教典籍文化中吸取了许多创作题材和素材,丰富了二人的创作手法,使得李杜的诗歌更加鲜活,富于想象力,文思活跃。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含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元素,神话传说、特殊胜境都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李白的诗集中类似的作品数不胜数,再例如“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我们都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道教文化的影子,那种清新自然而又飘逸俊美的诗歌风格感染人心。

 杜甫诗歌作品里体现得爱国爱民、热爱自然山水、对隐逸生活的无限追求,也看到了道家文化对他的作用。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可以看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美学追求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尊称为“诗仙”,一个被奉为“诗圣”,二人的诗歌在诗歌风格有相似与不同,在美学追求中也同样存在异同。

 首先来说李白。

 李白的诗歌为何会有那么巨大的魅力,能够流传千年依旧经久不衰很重要的是他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散发出的耀人光芒对后人的吸引。

 李白的生活坏境、时代特征、思想等因素不仅影响了他的性格的养成,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给我们呈现的是自信豪放、乐观向上、热爱家国社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情怀,这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体现。

 诗人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喷薄而出,这是一种风骨美,也是李白美学追求的核心。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诗句表现了李白救世的宏大理想。

 李白还常常借咏吟宝剑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气概,也体现他不甘平庸的抱负:“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项镐》其二)。

 在分析诗歌风格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李白从小受到儒家和道教文化的熏陶,这两种哲学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李白的诗歌美学创作中,也就让他的诗歌包含瑰丽奇骏、拔俗无类之美。

 李白的诗歌里常常有神奇的传说、丰富的比喻引用、大胆的想象、让人惊叹的天外之物,让人感到仙气飘飘。

 他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的胸怀也让他的诗歌作品引人入胜。

 其中经典的作品之一应该是《蜀道难》,全诗对蜀道的精到的描绘,让蜀道的雄、奇、险尽显出来,他在诗中把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结合,展现出瑰丽奇骏的奇特美感。

 也许是游历的地方多,也许是自身的经历的作用,李白在写诗的时候很是注意展现变幻浩荡的美学思想。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让奇特的意象流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都是颇有意思的想象。

 再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以及《蜀道难》中的感情抒发,都像奔腾的流水一样倾泻,浩浩荡荡。

 再来说杜甫,杜甫由于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体味过生活的艰苦,因此诗歌中时常体现出一种深沉厚重的美学思想,意味深远。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这样写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说的不正是杜甫诗作的沉郁之美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日暮》),尽显其美。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同样也对杜甫的美学追求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美学追求中,儒家强调的是“善美”,而道家则更多强调的是自然属性的“真美”,从哲学观念出发就是所说的“含蓄之美”。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毋庸置疑是存在这种审美理念的。

 杜甫诗作中非常突出的美学思想还有跌宕起伏。

 读过他的诗不难发现,那种如山路十八弯的回旋,如黄河奔流的磅礴贯穿于他的字里行间。

 他的《三吏》、《三别》就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变化多端。

 他常常使用《史记》式的“悬念法”,在开头不写出何人何故。

 一直写到后面在结尾处再揭晓,形成起伏之势,使诗歌语言充满张力,让人印象深刻。

 《从重表侄王殊评事使南海》、《丽人行》等,都是代表作品。

 李白杜甫的诗歌不管在艺术风格还是美学追求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作品就如天空的浩渺繁星,耀眼醒目。

 他们的诗歌艺术成就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中国李白研究》黄山书舍。

 [2]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3]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民族出版社。

 [4]罗艺:《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谈》 重庆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5]李洲良:《杜甫诗歌的美学特征》《北方论丛》,1996年第二期。

 [6]李洲良:《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学术交流》,1996年第三期。

 [7]潘百齐:《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 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一、诗仙李白

李白,被尊称为诗仙,在他在世的时候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李白,少有逸才,志向远大,却不走寻常科举之路,求仙访道,游历四方,遍干公卿天宝初年,前往长安,拜见当时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以求引荐两人相见,一见如故,赏其文,见其《蜀道难》一诗,叹为“谪仙人”,遂有“金龟换酒”之美事,誉满长安关于这件事,李白在他的诗歌中有所提及他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之一中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在此之后,他的名号就享誉当朝关于此事,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也有提及,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由此可见,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可谓李白的超级粉丝当时,湖州司马问李白是何许人也李白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中说:“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在贺知章以及玉真公主的推荐下,唐宪宗征召入朝,作了供奉翰林,明皇赐食,亲自为其调羹玄宗与贵妃杨玉环游乐沉香亭时,召李白作诗助兴,李白醉酒,做《清平调》三首,赞誉贵妃,贵妃亲自赠酒在朝堂上,烂醉如泥的李白让高力士为其脱靴,玄宗龙巾拭吐这哪是一般人做的事情啊,这哪是一般人所能享受的待遇啊,李白宛若仙人一般,睥睨尘世,不可一世在他去世之后,在唐朝中期,文宗慕其美名,下诏书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成为名为规定的国粹,不是仙人,岂可当乎如此荣宠,天下能有几人在晚唐的时候,有诗人王贞白作诗《泛镜湖□□》(诗歌名不全),曰:“时无贺宾客,谁识谪仙人”大概是仕途不如意吧,感慨无人赏识,虽如此,可见李白“谪仙人”的令名当誉满天下

  由上可知,李白“诗仙”的名号始于贺知章,经历盛唐,中唐,以至于晚唐,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他不屑于当时的士子热衷的科举之路,遍历名山大川,求仙访道,服食丹药,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家仙术十分信奉他睥睨世俗,不屑一顾,终日醉酒,天子呼来不上船,玄宗赐食,贵妇奉酒,力士脱靴,风光无限,飘飘然遗世而独立他的诗歌,尤其是古风,飘飘洒洒,下笔千言,不假思索,惊天地泣鬼神,可谓鬼斧神工,自然出尘李白,“诗仙”的美名,当之无愧

  二、诗圣杜甫

  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和李白并称李杜,诗歌有一代“诗史”之称当时,和李白不同的是,在当时的唐朝,杜甫的名声远没有后世那么响亮,“诗圣”的令名,是经过八百年的沉淀而来

  杜甫,羁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甚至一生困顿,再世的时候,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他的诗歌,忧国忧民,反映现实问题,揭露时弊,生于盛唐,却不是盛唐诗歌所应有的风神和气度杜甫的得名,要感谢安史之乱,安史乱后,盛唐一去不复返,开元全盛日只能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杜甫的诗歌可谓振聋发聩,赢得了很多诗人的同感和认可在中唐时期,当时的诗歌界已经公认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论杜诗,曰:“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可见,元稹在中唐时期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再加上身居高位,他的评价自然得到大家的认可虽然没有直接以“诗圣”来称呼杜甫,但是从他的评论中已经有此涵义了

  中唐时期,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在诗歌界引起了小的震动,一时之间创作倾向偏于直陈时弊,倡导诗歌重视对现实的揭示和反应这股风一直挂到宋朝,唐宋八大家其中之六在宋朝,经过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推重,蔚然成风,反映在诗歌上,杜甫的诗歌无疑成为他们心中的“圣经”,成为膜拜和学习的指南再加上晚唐时期,花间诗风绮靡孱弱,宋初西昆体枯燥堆砌,令人作呕李白的诗歌,潇洒飘逸,不是一般人所能学习和模仿的,而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了,他的诗歌呕心沥血,律法谨严,字斟句酌,有法可依因此,杜甫诗歌一时之间,朝野上下,靡然向风,风头盖过了李白,成为众诗人心目中的偶像,宛然“诗界孔夫子”虽然,杜诗取得了一致认可,地位空前绝后,但是,“诗史”之称还没有出现

  “诗圣”的得名,要到明朝才正式成名明朝中期,武宗之时,白沙学派的盟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从此,“诗圣”杜甫算是正式称名

  由此可见,杜甫,“诗圣:令名的的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选择,最后被确认杜甫,笃信儒学,把济世苍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孜孜不倦,终其一生儒家信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只信奉“兼济天下”由于杜甫有着艰难困苦的仕途经历,一直活跃于社会的底层,在他的诗歌中,心系苍生之疾苦,朝廷之危难,直陈时弊,体察民情,即事名篇,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关于杜甫诗歌的特色和艺术成就,文学史上多有论述,我就不详细解说了总之,杜甫,不愧为“诗圣” 之令誉

唐诗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第一,初唐比较出名的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四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骆宾王的《咏鹅》了。相信很多小朋友的唐诗启蒙都是从这一首诗开始的,可以说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一首诗了。除了这四个人以外,还有陈子昂。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感觉又出了魏晋时期的局限,逐渐开阔起来。

第二,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就是我们的诗仙李白李白的很多诗也是耳熟能详,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李白的诗的风格豪迈浪漫,诗中又有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的心境。除了李白,还有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王维的诗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是这一时期的。

第三,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白居易、韦应物、高适。如果说在盛唐时期更像是李白和杜甫一枝独秀,那么中唐更像是神仙打架,很多诗人针对文学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白居易和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

最后,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李商隐和杜牧还有“小李杜”之称。这一时期有很多诗人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忧国忧民的,比如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这一时期也是诗人神仙打架的一个时期。

整个唐朝有非常多优秀的诗人出现,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有如此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47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