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哪天

夏至是哪天,第1张

 夏至是哪天?夏至又叫夏至节,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的意思。在夏至的时候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当中最长的时候。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照充足、气温较高。那么夏至是哪天?

 从日历上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夏至的时间是:2021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二)星期日。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过了夏至,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长。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我国大陆目前有5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夏至是什么日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吃什么水果

 1、火龙果:

 火龙果是在5月、6月时的时令水果,它的果实非常硕大,肉多汁多。由于火龙果在栽培的过程中接触的病虫较少,几乎可以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农药就可以自然的生长,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炎炎夏日里的馈赠。

 2、哈密瓜:

 哈密瓜,性寒味甘,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果胶、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磷、钠、钾等。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可以用来作为贫血的食疗之品。如果常感到身心疲倦、心神焦躁不安或是口臭,食用哈密瓜都能有所改善。

 哈密瓜虽然不是是夏天消暑的水果,但是能够有效防止人被晒出斑来。哈密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而这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增强细胞抗防晒的能力,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另外,每天吃半个哈密瓜可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确保机体保持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

用望远镜看流星雨的都是白痴。肉眼看流星雨比望远镜看好上几百倍,原因是视场大。不过这次流星雨都过去了,还看什么?1楼不是把,你可能是多加了10倍。这次狮子座流星雨没有爆发,平均33年母彗星回归一次,基本上每次回归都是爆发时期。例如说1833年 1966年 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真的爆发了。1966年那次更是每小时看到14万颗!一眨眼就会错过几颗。时间嘛,1114——1121,极大是18日没错。你最好选个没有光污染的地方看。我这次就在从化看到了7颗流星,不过可蹲了我一宿。。。。要看也看12月10日的双子座流星雨,和狮子座也有一拼。另外这天,1210有月全食票,注意记得看!另外野外观星时注意保暖!

看流星雨想要观测效果最佳,一定要找个最佳位置,没有遮挡物的地方,视野相对比较宽阔,最好也能够远离灯光,这样有利于拍摄,那么下面由星座知识为大家介绍下2020年英仙座流星雨最佳观测地点?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英仙座流星雨最佳观测地点看流星雨要到光污染小的地方,到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另外,要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避免树木或建筑物的遮挡。比如郊区、乡野等,当然条件够好,在你家的屋顶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如果想要观看到或者是拍摄到流星雨,最理想的条件就是远离城市灯光等光污染,而且还处于高海拔之地。城市的灯光等光污染会遮住星空中的流星光亮,因此在一般的城市中、城镇中甚至是村里都很难看到流星雨。如果有条件,去到城市周边的开阔地点,没有高山等遮挡物。

2020年英仙座流星雨最佳观测地点推荐北京周边1、长峪城水库长峪城位于昌平西部,在这个水库周围,环境很适合观星。距离北京城区55公里。

2、西灵山西灵山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逐鹿县境内的卧佛寺乡南部,北京西边和河北的交界区域。距离北京城区78公里。

3、房山区花儿台房山区花儿台就在北京地区内,这边有停车场,而且有一个亭子可以作为拍摄的前景。

上海周边1、西佘山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佘山分为东西两座,西佘山是上海地区最高的山,也是观星胜地。

2、南汇嘴观海公园南汇嘴观海公园在上海地区最东南处,远离城市,是观星的绝佳之地。

3、崇明岛崇明岛远离市区光污染,又有开阔的场地,有助于流星雨的观测。

广州周边1、阿婆六:位于从化的一个村庄,是广东著名的观星之地。从市区开车到此处需要2小时的时间。

2、天麓湖公园:天麓湖公园距离市区很近,来这里交通便捷,也是著名的观星之地。

像是西藏、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吉林、广西、贵州等等这些山区或者荒野比较多的省份,相信就无须深入介绍了,因为有太多的知名地点可以去观测或者拍摄流星雨了。

英仙座流星雨简介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也是对非专业流星观测者来说最好的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你好,星座是西方人算命的东西,因为西方人没有农历,所以首先要把农历的生日转换为阳历,然后再查星座对照表。

农历1995423,转换为阳历是1995年5月22日,是双子座。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到来,你知道它代表着什么吗?夏至这一天要做什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夏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最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夏至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最新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渐渐也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节气表明盛夏将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代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适逢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代表着盛夏的到来。夏至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我们进入三伏天,这段时间将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7’),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长。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将直射北回归线。在我国大陆的5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届时人们可以前往验证夏至正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并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分别可以再汕头、从化、封开、桂平、墨江观赏。

 在炎热的夏季时节,汗液的大量排出会造成机体脱水,影响生理机能和运动状态。研究表明,如果脱水量达到体重的2%,机体的耐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脱水量达到4%时,会影响肌肉的耐力;而脱水达到10%时,则会影响协调能力,甚至使肌肉痉挛;脱水最严重的情况是使体温攀升、循环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在锻炼的过程中,补水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饮水的温度要适宜。最好将水温控制在8℃——14℃,因为这一温度的水可以迅速地通过胃部。

 第二,在运动之前先喝点水。可以在运动之前的10——15分钟内喝150——200毫升水。

 第三,补水要遵循少量多饮的原则。运动中最好保持20——30分钟喝1次水,每次饮水150——200毫升。

 第四,补充淡盐水。如果运动后水分和盐分损失较多,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在吃饭时的汤中稍微多放点盐。

 夏至是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节气这天,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此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在民间有着“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农谚。从夏至节气这天以后,白天的时间就开始不断缩短了,而夜晚的天气就开始增长了。那夏至是什么意思?意味着夏天到了吗?

 对于夏至节气,古人是这样解释的:“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而夜晚是最短的。其中“至”就是极致的意思,并不是“到达”的意思。在我国夏至这天,白昼时间最长的要数黑龙江的漠河了,其时长可达到17个小时。而在北极圈以北,则会出现极昼。

 有人说夏至是夏天到的意思,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因为夏至并非具体哪一天,而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也就达到了夏至点。而且夏至点对应的是天文含义,并不能说夏至就是最热的,而冬至就是最冷的。不过到了夏至节气以后,随着地表不断吸收热量,并且将其反射入大气使得气温也就逐渐升高了,等到夏至后约20-30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因为三伏天已经到了。那今年什么时候入伏呢?三伏天是哪几天呢?

 农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就开始进入伏天了。而要想确定入伏的时间,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庚日。在古代是采用干支纪日法的,其中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来记载日的顺序。其中带有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以此类推带有庚字的就是庚日了。可是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因此庚日就是变化的,今年是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了,这也就导致了每年入伏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而今年入伏是在2019年7月12日,而出伏的时间是2019年8月20日,总共是40天。

 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最热的也就是三伏天了,而今年的头伏是10天,中伏是20天,末伏是十天。因此,在7月12-8月20这段时间是最热的,尤其是二伏和三伏这段时间。但等到出了伏天,一般气温也就开始凉爽了,因为这个期间已经是立秋后近半个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30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4
下一篇2023-09-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