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座在是太阳系里吗

巨蟹座在是太阳系里吗,第1张

巨蟹座在太阳系里,也在无穷远处。

巨蟹座是一个黄道星座,面积50587平方度,其中没有亮于3等的恒星。

而星座是从地球看出去,天空中的一个区域。只要是在这个区域里的天体,无论远近,都是这个星座中的一员。这些天体可能很近,比如某颗行星运行到这个区域里了,那这个星座中的某个成员就在这个星座中,这个星座也就在太阳系里了。

但这些天体也可能非常远,比如巨蟹座中的M67,是一个大而暗的疏散星团,它是银河系最古老的星团之一,年龄超过十亿年,距离2700光年。这个距离就远在太阳系之外了。

而NGC2775星系就更远了,它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星系,距离是5550万光年,不但不在太阳系中,而且是不属于银河系的另一个星系群的成员,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成员。当然,在浩瀚的宇宙中,几千万光年也并不算远,仍属于本超星系团的一员。

记住,星座是没有距离的。从原理上说,只要是在这个星座的范围内,视线离开地球,直到无穷远处的天体,都是这个星座的成员。

因为黄赤交角(定义: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这个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二至点距天赤道23°26′,称黄赤大距,是黄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现。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天轴垂直于赤道面,黄轴垂直于黄道面,既然黄赤交角是23°26′,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26′(图1)。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下节还将要说明,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北回归线 (Tropic of Cancer),又名夏至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重要纬线,大约在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地方。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26°±1°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21448″。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北回归线 外文名 :Tropic of Cancer 纬度  :(23°26′21448″N) 别名 :夏至线 粗略纬度 :235°N(国中) 半球 :北半球 地理意义 :标志著夏至日的到来 定义,成因,穿越地区,地理意义,命名缘由,地标, 定义 北回归线是指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北纬23°26′±1° 的范围内变化。在中学课本中,粗略规定为235°。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 世界地图上的北回归线 成因 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这个椭圆所构成的平面叫轨道平面,亦称黄道平面。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倾斜的,其夹角约为66°34′。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始终保持不变(平移),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相重合(不平行),而呈倾斜状态,其夹角是66°34′的余角,即23°26′。这个夹角叫黄赤交角。与黄道平面在地球表面的大圆相切的纬线即为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为北回归线,南半球的为南回归线。 回归线和赤道 穿越地区 空间地理区位 北回归线是每年太阳能够直射到的位置最北的纬线(约在 23°26′N),位于热带与北温带之间,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位置并不固定,据科学家观测,北回归线每年南移约14米。 穿越的省级行政单位 中国境内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穿越的地形区 我国境内,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越我国的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主要地形区。 穿越的国家和地区 自120°W起由西往东,北回归线穿越的国家依次有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 (非洲) ;沙乌地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 亚洲) ;美国、墨西哥、巴哈马 (北美洲) 。总计 16个国家和地区 穿越的大洲和大洋 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穿越的亚洲气候带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意义 温度带的划分界线 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北回归线(不包括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不包括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 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 分界线 北回归线大略位置 北半球进入盛夏的标志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值达到最大,太阳高度可以达到 90°,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含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极圈内是极夜。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26′附近和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线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线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命名缘由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北回归线”。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 地标 在我国多地建有北回归线纪念碑、广场、标志塔等纪念建筑。下面罗列出一些比较知名的: 中国政区图 云南西畴北回归线公园 在西畴县城西面的出入口处,与县城隔一道山峡,海拔 1526m,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主标志名“回归亭”,呈飞碟状,看起来像亭又像塔。回归亭四周均有窗,顶部正中间有一圆形天窗,与亭内大厅正中央相对应,作为夏至日观测太阳直射之用。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旅游文化为一体,以公元2038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北纬 23°26′)为主轴线,截北回归线上500米地段,间以“太阳之路”、“夸父追日”、“北回归线之门”、“日晷广场”、“春夏秋冬”等建筑小品,雕塑以及主体标志,创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空间系列,以科普博物馆表达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向人们陈述从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学发展的宇宙世界,并通过技术手段精确地展示北回归线的地理位置及变化,使人们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归线的身影。北回归线从墨江县穿城而过,被誉为“北回归城”。 广西南宁大明山北回归线标志塔 在广西南宁的大明山风景区上有一块约两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建立在大明山旧伐木场的路旁,并设有北回归线科普廊。 广西桂平北回归线公园 桂平北回归线公园北回归线标志是一座呈正东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筑,弧形中心顶端托著一个直径6m的地球仪,球体正中有直径16cm的“窥阳孔”,太阳光经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的桂平点上。标志的东西方向嵌有宽5厘米,长20多米的北回归线标志指示线。 广东汕头北回归线标志 坐落在汕头鸡笼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天坛式,分三层,第一、二层,第一、二层,各高133米,各分九级台阶,顶层高03米,只一级台阶。支柱为两个“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米,不论从那个方向望,均呈明显的"北"字,突出北回归线主题。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撑,空心,直径5米,球面标绘世界轮廓图,商标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中有一直径24厘米的不锈钢管,指向天顶,垂直地平面,贯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检验太阳直射用。 广东封开北回归线标志 坐落在江口镇江滨公园内,坐北朝南。该标志的底座宽12m,内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状,外圈用花岗石拼成八卦状;有四条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撑著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对“离”位,四根斜柱分置于巽(东南)、艮(东北)、干(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锈钢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两块羽翼飘出,任何位置观看,均显示“北”字,寓意“北回归线”和“火箭冲天”。塔顶置一直径621cm的铜球,象征太阳,铜球顶部中央有一直径10cm的圆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检验。 台湾北回归线纪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湾省花莲县丰滨乡北回归线纪念碑。台湾共有三座北回归线标,横过台湾澎湖、嘉义、南投、花莲四县,一座在西半部的嘉义县水上乡,另外两座在东半部的花莲瑞穗乡和海线丰滨乡。花莲县丰滨乡北回归线纪念碑,位于东部海岸旁、滨临太平洋,在省道台11线27千米处,地属花莲县丰滨乡,纪念碑建在环岛公路边一片空旷的田野上,高约20米,为一塔型石碑建筑。碑顶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圆球,圆柱形的标志,上只标示“北回归线”,中间有狭长细缝,石碑上有“北回归线” 4个大字,标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纬 23°27′451“等字样。热、温两带以北回归线为界,由此以南为热带。游客常在此拍照留念。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23°26’28”44S,113°28′ 5616E)距离广州42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由三个台阶组成,第一、二台阶为方形栏杆 ,第三台阶呈半圆球形,每台阶为9级,均用花岗岩砌成,塔身像一 枚升火待发的宇宙火箭。塔顶有一象征太阳的铜球,是用26块6毫米厚的铜板贴制成的,铜球直径为120厘米。标志塔四周有显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的4个羽翼。塔身正面刻上贴金的“北回归线标志塔” 7 个大字。东、南、西、北各有1个拱门,游人可进。塔底中央嵌有一颗铜心与顶球相对,塔身是空心的,北回归线正从这里通过,游人立于塔底铜心,抬头仰望,从塔心及铜球的一个圆孔窥见苍穹。每年夏至这一天正午12时26分,太阳的直射光经过这里的一刹那,人站此处,不见影子。标志塔建成后,由太平划地28亩,建北回归线公园。

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纬235度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5度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5度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3′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纬23°30′的纬线上。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30′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30′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30′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66°30′)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0′)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1985 年以前 ,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 。1985年7月15日,我国在广东省从化县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 。塔身呈火箭形,东、西、南、北各有拱门。塔底正中铺有大理石,以红色玛瑙嵌入中圆点,以示太阳直射位置。顶部是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间通有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之用。

编辑本段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

地理意义

南、北回归线也分别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参考天文五带)

其他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座位置。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

《南回归线》也是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于1939年发表的一部小说。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也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回归线”。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

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

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台湾、中国大陆、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滇、桂、粤、台,全称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台湾省。

定义:

北回归线是指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1] 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北纬 23°26′±1° 的范围内变化。

成因:

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这个椭圆所构成的平面叫轨道平面,亦称黄道平面。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倾斜的,其夹角约为 66°34′。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始终保持不变(平移),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相重合(不平行),而呈倾斜状态,其夹角是 66°34′ 的余角,即 23°26′。这个夹角叫黄赤交角。与黄道平面在地球表面的大圆相切的纬线即为回归线,位于北半球的为北回归线,南半球的为南回归线。

  蜂巢星团

  鬼星团(Praesepe)是疏散星团之一,位于巨蟹座。因其位置在鬼宿而得名。又称蜂巢星团,积尸气。中国古代称为积尸气。在梅西耶星表中编号为M44。鬼星团的大小不到10秒差距,成员星200多个,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00多倍,其中心离太阳约160秒差距,比毕星团远得多。鬼星团是一个移动星团,正远离地球而去,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同毕星团的差不多。Galileros首次分辨出这个“朦胧的”天体,他记载道:“被称为Praesepe的星云,不只是单颗恒星,而是一团超过40颗小恒星的集合。”此后,在1764年3月4日把它加进了他的星表。M44还包含着一颗独特的蓝色恒星。在它的成员星之中,有食双星——巨蟹座TX,拥有金属吸收线的恒星——巨蟹座Epsilon,以及几颗7-8等的盾牌座Delta型变星,都处于后主星序状态的早期。参看我们提供的M44中最明亮恒星的列表。

  鬼星团被Trumpler归类为I,2,r型(按照Kenneth Glyn Jones的说洗),Sky Catalog 2000的分类为II,2,m型,Götz则将它归类为II,2,r型。

  就像在有关猎户座大星云M42的描述中提到的那样,Messier将鬼星团(以及猎户座大星云M42/M43和昴星团M45一起)加入他的星表有点不同寻常,其原因也许仍然值得思考。

6/19~6/24双子巨蟹座 神奇的交界

  黄道宫位置:约在双子座27度-巨蟹座4度

  双子巨蟹结合了双子与巨蟹两个星座的部份特征,代表意象是「神奇」,大约相当于人21岁的年纪,以及自然时序中北半球的初夏。初夏时节,各种植物生长繁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白天时间变长,晚上相对缩短。温暖的夜晚彷佛充满着精灵的各种气味和声音,「奇迹」好象随时会发生在身旁似地。就人类发展而言,21岁代表青春期结束,开始迈入成人的世界。这时期浪漫的爱情像奇迹般吸引着年轻人去追逐。怀着孩童天真的好奇、敬畏心,他们一步步往前探索世界的奇妙。

  6/25~7/2巨蟹座一(Cancer I)同理心的一周

  黄道宫位置:约在巨蟹座3-11度

  巨蟹一的代表意象是「同理心」,相当于人类成年后急需被了解、认同的时期。相对地,他们也很想了解别人的生活背景、情感和个性,并以同理心包容别人的不同想法。这期间的成年人必须了解基本的人性,并投入人群生活,若到了这个年纪还不能融入社会,将会被屏除在「主流」之外。

  巨蟹一象徵刚成年的人,开始建立判断外界事物的能力。遇到有害的诱惑时,他们能加以拒绝;不知不觉中,逐渐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也会变得比较世俗。除此之外,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潜意识如何影响别人的表现和言行。换言之,他们已经知道要去探究别人的动机。

  巨蟹一很难让人一眼看穿。他们的情感复杂多变,而且「伪装」得很好。有时候他们给人活泼外向的印象,有时又显得内向、害羞;有时大方积极,有时由于退缩;有些人觉得他们很容易相处,有些人则认为他们刁钻古怪。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全然相反的特质,全凭他们当时的心情而定。大概只有跟他们朝夕相处过的人,才会欣赏他们善变的性格,并进一步去挖掘他们真正的深度。

  7/3~7/10巨蟹座二(Cancer II)个性的一周

  黄道宫位置:约在巨蟹座10-19度

  巨蟹二的代表意象是「个性化」,这段期间好比是年轻岁月,唯一感兴趣的即是脱轨、不寻常的人事物。为了实现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们或许会着重于这方面的挑战,但方法和青春期的行为模式不同,比较像是在维护独立的自我。他们思考和阅读的范围无所不包,不认为有哪一门领域是不好的,也不觉得有什麽事不能做。这个时期的他们完全瞭解隐私权的价值,以及个人内在生活的珍贵。

  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会考验团体的价值、揭露隐而未宣的秘密、展现璀璨与华丽的一面,以及冒出奇怪的念头与幻想,同时也具有自我毁灭的力量。在这充满丰富奇想的人生阶段,最受不了的事就是无聊枯躁和缺乏想像力了。

  巨蟹二的外表看起来可能很正常,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十分普通,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不寻常或怪异的事物所吸引。在同事和伙伴当中,很少有人获准进入他们的秘密世界,通常只有交往数年的亲密朋友,才能了解他们奇特、怪异的幻想是多麽贴切地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真实面。

  7/11~7/18巨蟹座三(Cancer III)说客的一周

  黄道宫位置:约在巨蟹座18-26度

  巨蟹三的代表意象是「说客」,相当于人类二十几岁的中期至晚期,也就是可以在事业领域和人际关系上运用说服力的时段。在这段期间,条条大路都可以尝试,各种机会也等着开发,而建立自己的事业、找到终身伴侣、建立一个家或寻求更宽广的机会,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事项。

  年轻人高昂的兴致,很能代表巨蟹三这一周。他们透过种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也是一号人物,比如对事业的投入、因势利导的运用手腕、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杰出的能力,以及利用手边的物质条件建立起持久、坚实的架构。

  巨蟹三的人知道如何让别人相信他们的价值,也懂得唆使别人听命行事。做为一个强而有力的环境操纵者,他们经常表现出过人的驱策力和决心。即使是最害羞、最避世的巨蟹三,私底下也怀抱野心;至于比较积极的巨蟹三,则根本不会掩饰他们想要爬到业界顶尖地位的企图心。然而他们潜藏的活力,才是成功的主因,对他们来说,也是克服不安的最好疗方。而且他们很少会沦为盲目野心下的牺牲者,他们宁可投资在自己的身上,也不会耽溺于物质主义或自高自大的情结中。

有关回归线的知识

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

详细资料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4′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纬的纬线上。过了夏至,太阳光逐渐南移,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光在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26′的纬线上,冬至过后,太阳光又开始逐渐北移,到夏至时,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南纬23°26′的纬线则是太阳光在南半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因此把这条纬线称为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1985 年以前 ,地球表面的回归线的唯一标志是我国台湾省嘉义县的“北回归线标”石碑,它表明北回归线从那里经过 。1985年7月15日,我国在广东省从化县又建立了一座高达2755米的北回归线标志塔 。塔身呈火箭形,东、西、南、北各有拱门。塔底正中铺有大理石,以红色玛瑙嵌入中圆点,以示太阳直射位置。顶部是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间通有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之用。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时移到最南时所在的纬线,其纬度数值等于黄赤交角,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 地理意义

南、北回归线也分别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参考天文五带) 其他

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命名这条线的时候),冬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座位置。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人马座的位置。

《南回归线》也是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于1939年发表的一部小说。

北回归线

2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5度。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并始终在北纬235度附近和南纬235度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也是南温带、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南极圈、北极圈则是90度减去回归线的度数,是南温带、北温带与南寒带、北寒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的英文名起源于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阳直射到此处时,是处在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故应称“回归线”而非“回归线”。现在则由于星体运动,而移动到了双子座的位置。

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只是在北纬235度正负一度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度26分21448秒。

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台湾、中国大陆、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

其他

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于1934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亦称《北回归线》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以西的鸡笼山南面叫蜈蚣岭的小山丘上,距市区20公里。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也就是北纬23°26′的纬线圈。地球除了不断自转外,还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做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转就形成了四季轮回。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把太阳光直射在最北面的点连成一条假想线,就叫北回归线。一年之中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点就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点左右,有一瞬的时间直射北回归线,从这一瞬开始,北半球进入夏季。因此我们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见影”的天文现象。 北回归线是看不见的一条假想线,建立了标志塔,就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北回归线的客观实体,感觉到这条纬线的存在。它对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气候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和云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标志塔。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于1986年6月。塔的基座为花岗石砌成的三级圆形平台,平台上的主体建筑是用汉白玉石铺面的“北”字变形为支架的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柱上托着一个直径五米的地球仪,地球仪的中轴自上而下有一根直径为45厘米,长5米的不锈钢钢管。每年农历夏至日正午,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塔时,日影穿过此管,就投射于观赏台中心设置的黑色花岗石圆心上。在观赏台的东西方向上,铺设一条黑色的石板带,标志此线就是北回归线,两边种植温、热带植物。北回归线标志塔周围种植了很多树木花草,铺设了登山道路,在山巅还建起了“夸父亭”和“邓林亭”(取《山海经》神话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游者的诗词。登上邓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宽阔的水面,东看古火山鸡笼山。“夸父亭”和“邓林亭”取名与太阳有关,可参照《山海经》:夸父就是大男子汉的意思。古时干旱,他要征服太阳,追赶太阳,满身淌汗,热渴难忍,饮尽黄河渭水还不止渴,要去饮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夸父丢弃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地处海滨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非常吻合。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557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