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柯南

名侦探柯南,第1张

埃及金字塔之谜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谜。

它的神奇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在埃及共计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共重625多万吨。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主要有如下四种解释:

猜测一:百万奴隶血汗的结晶

猜测二:混凝土浇灌的结果

猜测三:失落文明的遗产

猜测四:地外文明的杰作

但是,以上理论没有一种完美到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将金字塔解释清楚。(是否就意味着先前的金字塔研究者在思维的大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2000年前“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但是,近年来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发现了工匠居住的村落,那儿住过几千名工匠,食宿条件有充分保证。并且,还在金字塔所埋葬死者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测量、计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这表明这些死者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者,而他们不可能是奴隶,因为奴隶死后不会被安葬。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墓穴中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而奴隶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此外,考古人员还在生活区内发现了劳工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只有大约25000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这就意味着希罗多德有关金字塔由百万名工匠建造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然而,疑问仍旧存在: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程,根据估计,胡夫金字塔用了260万块石块。假设近万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将十块重达十吨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须费时近700年,但事实上,一座金字塔约需二十年即可建成。到底在没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将石块搬运、砌迭。金字塔的外壁石块都精确地紧贴着,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样,甚至连一张名片也插不进去;即使以现代最先进的土木技术也很难以完成。建造金字塔的石块,是以木制的滚轴运送,可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只是棕榈树,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热沙漠中唯一的遮阳材料;古埃及人决不可能大片砍伐,而且棕榈树的材质比较柔软难以充当滚木。如果滚轴的确是木制!那么,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舰队由外输入木材,然而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古代埃及人如何把石块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石壁光滑,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设计并挖掘雕刻它呢要知道4500年前,那时候人类尚未掌握铁器。据测算大金字塔是由260万块每块重约10吨的石块堆砌成的。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历经至少4500年的风吹雨打,其缝隙迄今仍相当紧密,一把锐利的刀也难以插入。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隶之手,的确令人难以相信。同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金字塔作为法老(Pharaoh)的陵墓自然实在难以置信,暂且不说这260万块巨石如何采掘,要完成此建筑所需时间长达近700年。如此简单的数字,相信法老都可以算出。他们又为何要建造这个自己无法享用的陵墓呢

因此,另一种解释就更具有合理性了。2000年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将破碎的石灰石掺和一种矿物质粘结剂浇铸而成的。此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发。之二是他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利用木模逐层浇灌造石得来的。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戴维杜维斯的人造石说只不过解决了金字塔的石块搬运与垒砌问题,至于金字塔的真实建筑目的,所隐含中的大量的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以及超高度文明迹象对于尚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古埃及王国来说的确显得难以至信。

大金字塔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由其建筑技术上的高超、定位技术的精确,一直以来使世人惊叹不已:在平均边长9063英寸的底座上,金字塔四边互相的误差率还不到1%;现代建筑的一大难题“正直角技术”甚至被古建筑大师们游刃有余应用于金字塔的转角建构上,达到令人惊呀的“2秒之微”的误差;金字塔虽不是建造在正北纬30度在线,却也在非常接近的29度58分51秒,所存在的细微的误差是有意加上去的。(假设原始设计者希望以肉眼,而非心眼,从大金字塔的底边看到太空的极点的话,将大气中光线的曲折方式也计算在内后,大金字塔所在的位置一定要在29度58分22秒,而非30 度的位置不可。58分22秒与实际位置所在的58分51秒之间的差距还不到1分的一半。)

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还有人试图通过X光透视大金字塔的内部构造,却发现根本无法得到影像。难道说大金字塔的设计者已经懂得了X光的透视原理,拥有防X光透视的技术与意识?

在胡夫金字塔中,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和神奇,并饰以雕刻、绘画等。由于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进行,应是在利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灯下才能完成。当时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灯,就必然留下一些“用火”的痕这。可是,现代科学家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5000多年之久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发现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由此可见,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灯来照明,而很可能是利用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者其它能够发光亮的电气装置。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难道已掌握有类似于现代电灯的技术么?

20世纪40年代,法国人布菲尔发现在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内,产生着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能量,称之为“金字塔能”。这种无形的、特殊能量,能使塔内的动物尸体变成了木乃伊,食物不易腐烂,刀片保持锋利,鲜花能常开不谢,等等。

天狼星是一颗不寻常的星星,它具有双重星球系统的身分:天狼星A便是我们看到的部分。另外还有天狼星B,围绕在天狼星A的周围,但因体积小,无法以肉眼看到,一直到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艾尔文•克拉克(Alvin Clark)用当时最大、最新的天体望远镜,才发现了它的存在。这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天狼星B。然而,金字塔经文中的作者却早已具备了天狼星为双重星球系统的知识。他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就连传统上对于吉萨古建筑群在建筑时间的判定上都非常值得怀疑。

首先,狮身人面像(Sphinx)很有可能并非是在卡夫拉统治期间修建的。之所以传统上的考古观点都认为它是由卡夫拉修建的,主要是因为公元前1400年法老图特摩斯四世在其脚爪之间放置的一块石雕上仅存的一行文字涉及到了“卡夫”这两个字,后人推测“卡夫”指的就是法老卡夫拉。另一方面,当初位于其附近的河岸神殿在出土时发现里面就有一座雕像将卡夫拉本人描绘成一个狮身人面像的神灵。可是,到了1905年,有关狮身人面像与卡夫拉之间的直接关系就显得站不住脚了。考古发现在古文献记载中古埃及所有统治者的姓名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现在称为“徽印”的长方形外框。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教授J•H•布瑞斯蒂的德注意到,在“卡夫”这两个字外部没有古埃及用来圈住统治者名字的长方形或椭圆的图形,因此“卡夫”可能并非指一个法老的名字。而“卡夫”这两个字在古埃及文字中仅仅是“升起”的意思。1992年纽约法医学专家弗兰克•多明哥对埃及法老卡夫拉雕像的头部及狮身人面像的“人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证明两者差别之大不可能是同一人,即“人面”不是卡夫拉。因此,先前考古学家对于它面部进行的主观诠释显然是错误的。另外,1992年8月来自波士顿大学地质学修奇博士(Robert M Sehoch)根据狮身人面像所受腐蚀的特点与程度同样也得出了一个惊人而又严谨的结论:狮身人面像至少在埃及历史上最后一次雨季的早期,也就是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就已建成。狮身人面像的侵蚀边缘比较圆钝,呈蜿蜒弯曲向下的波浪状,有的侵蚀痕迹很深,最深达2米。另外上部侵蚀的比较厉害,下部侵蚀程度没这么高。这是典型的雨水侵蚀痕迹。而狮身人面像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000多年,其余时间被掩埋在沙石之中。如果真是建于埃及卡夫拉王朝而又被风沙侵蚀的话,那么同时代的其它石灰岩建筑,也应该受到同样程度的侵蚀,然而古王朝时代的建筑中没有一个有狮身人面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而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吉萨高原上一直没有足够造成狮身人面像侵蚀的雨水,所以只能解释这些痕迹是很久远以前、吉萨高原上雨水多、温度高时的时代残留下来的。修奇博士的论点,在当年美国地质学会年度大会上,获得了3000名同行的一致支持。而事实上,它是由几乎一整块重达2000多吨的巨石所造,据埃及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其在修建技术方面甚至要比其它已确定年代晚几千年的建筑都要高超的多。在埃及古王国建朝之前古埃及人难道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来动员足够的人力从事此类大规模建筑工程吗?

并且,在1998年的世界金字塔研究大会上,世界金字塔研究学者们普遍接受了一个新的推断。胡夫金字塔大石块间的纱浆经过C-14的检测,证明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远远超过胡夫国王的第四王朝,完全可以断定,后人所说的胡夫金字塔在胡夫执政之前就已存在。(只是不知为何法老胡夫偏偏要将其作为自己的圣地?)

从种种迹象表明:传统上对于埃及金字塔的认识与真实情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古埃及人能够独立完成此奇迹的建造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就有人把金字塔与神秘学联系起来,认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会灭亡后的遗产,或者是诸如大西洲之类已经毁灭的人类文物的遗留物。亚特兰蒂斯(Atlantis)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迪迈斯》(Timaeus)和《格利迪亚斯》(Critions)中记载过。大西国军队曾经征服过埃及。也就是说是大西国人将金字塔文明带到了埃及。还有某些生物考古学家甚至认为,地球的周期性气候变化会导致高级智能生物的周期起源和进化,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史前文明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是太阳系运转到宇宙空间某个特定位置时地球上周期性出现的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气候。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

然而,事实上此论断是根本经不住严谨的科学分析论证的。

从埃及金字塔所表现出来的众多超高度文明迹象表明:其建造设计者所拥有的科技文明程度甚至远高于当今人类文明。但是,我们根据人类史学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一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其发展程度与其社会制度、人口数量、文明所影响的区域面积、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状况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地球上曾经存在过超越当今人类文明的史前文明,那么此类文明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发挥出相当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都应该留下由此类文明所创造的城市遗迹、大量已开发过的矿产遗迹、由高度文明所产生的垃圾、以及人类骸骨化石……可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无论任何一个地质层中都没有找到相关充足的证据。更何况,此类论断也违背了达尔文的生物演化理论,地球上所有物种的演化均是由低等到高等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并且唯有现代人类才具备发展出高度文明的生理条件。此外,根据史料记载所谓的亚特兰提斯帝国就其发展状况只不过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罢了,一个由君主奴隶制作为统治方式的古代文明怎么可能发展出甚至超越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呢?仅凭一次岛屿沉没或是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怎么可能就能够轻易将拥有超越现代文明的远古文明彻底毁灭呢?

由于建造金字塔之说尚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以瑞士人埃里奇•冯•丹尼肯(ErichvonDaniken)为代表的一些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作为飞碟导航的地标,是外星人到地球上来的一个降落地点,是停留站;是外星人的发电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秘密庙宇,一个仓库储藏着开大辟地以来直到世界末日的历史上的重要文献;是天文台,用以观察苍穹,了解星辰的运行,占补未来;是多功能的计量器可用于测绘大量土地,可计算时间,确定一年月有3652422天……

但是,即便是“外星说”,同样也存在着种种疑问无法做出合理性解释。

研究外星人的学者一直相信,远古的高度文明,是由外星人传来的。类似传言,在阿特兰提斯与玛雅文明等,都不绝于耳。古埃及人是否曾经接触过外星人,以古埃及这个重历史与教育的民族而言,如果真的接触过外星文明,断无可能在相关数据中找不到任何记载。随着埃及考古学家经过多年挖掘考证工作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古埃及人确确实实参与了金字塔的建造。在吉萨高原发掘出大规模的金字塔建造劳工的生活区遗迹,同时也发掘出相当数量的建造工具。如果是地外人造金字塔为何还要古人参与其中?

那么,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哪一类超高度文明具有对此奇迹的创造施之以影响的可能性呢?以我们现有的知识领域来找寻,唯一真正值得考虑的就只有未来文明。要想证明未来文明与埃及金字塔有关,首先需要论证的就是“时间倒流”(Time-going-backwards)是否可以成为可能。

有大量的事实证据可以证明的确存在“时间倒流”现象。近代考古学家在史前地质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人造工具及人类遗迹,并测定了它们的年代,这些考古发现的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来自于远古世界的神秘物体其历史要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古远得多。

1817年,考古学家HenryRSchoolcraft和ThomasHBenton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块石灰岩石板上,发现了两个类似人类(Phenanthropus Mirabilis)的脚印,长约105英寸,脚趾较分散,脚掌平展,与长期习惯于不穿鞋走路的脚印相近。脚步强健有力,脚印自然,各种迹象均表明:其压痕是在岩石很软时踩上去的。据鉴定,这块石灰岩石板有2亿7000万年的历史。一位美国业余地质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的Fisher峡谷内,发现了一块带鞋印的化石。这个化石是由于鞋跟离开地面时所带起的泥土造成的,鞋印的保存出奇的好,并且这块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25亿年前的三叠纪石灰石。化石被发现的时间是1927年,不过当近期的科学家以显微摄影重现这个遗迹时,才发现鞋跟的皮革由双线缝合而成,两线相距1/3寸平行延伸,而这样的制鞋技术在1927年是没有的。加州奥克兰考古博物馆荣誉馆长Samuel Hubbard针对这个化石下了这样的结论:“地球上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缝制那样的鞋。面对这样的证据,即在类人猿尚未开化的亿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而中国一位著名的化石专家海涛在新疆的红山也发现了奇特的类似人类鞋印的化石,距今约二亿七千万年。鞋印的印迹全长26厘米,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鞋印左侧较右侧清晰,印迹凹陷内呈中间浅两端深,形态酷似人类左脚鞋印。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岩中发现10个与人类完全相同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约有二点五亿年历史。更早一些时候,有人在美国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岩石上,曾发现过一对人类脚印。据地质学家判断,这块岩石约有二点七亿年历史。三叶虫是54至25亿年前的生物,早已绝迹。最为奇特的是业余化石爱好者麦斯特(William JMeister,)于1968年6月在犹他州羚羊泉(AntelopeSprings)的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就在一只三叶虫的化石上面竟然发现一只成人的穿着便鞋踩上去的的脚印和一个小孩的脚印,长约1025英寸,宽约05英寸,嵌在岩层中。经犹他(Utah)大学著名的化学家MelvinACook鉴定这的确是人的脚印。他叙述说,“当我用地质锤轻轻敲开一块石片时,石片“像书本一样打开,我吃惊地发现,一片上面有一个人的脚印,中央处踩着三叶虫,另一片上也显出几乎完整无缺的脚印形状。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几个人穿着便鞋!”之后,1968年7月,地质学名家伯狄克博士亲往羚羊泉考察,又发现了一个小孩的脚印。1968年8月,盐湖城公立学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华特,又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发现了两个穿鞋子的人类足迹。1972年,在美国内华达州菲夏峡谷的三迭纪(19-16亿年前)石灰岩层中,发现了鞋印,且是双重缝印的皮底鞋印。1983年,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的阿莫尼亚佐夫教授也在距今15亿年的岩石中发现了似人类的脚印化石。所有这些发现,经有关学者鉴定,均认为令人无法怀疑,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犹他州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馆长马迪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也没有可以造成近似人类脚印的猴子、熊或大懒兽,那么,在连脊椎动物也未演化出来之前,有什么似人的动物会在这个星球上行走呢”三叶虫是细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与虾蟹同类。在地球上存在时间从6亿年前开始,至28亿年前灭绝。而人类出现的历史与之相比,很短,至于穿上象样的鞋子不过三千多年 。这一切,又该作何解释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OOPARTS)。16世纪,秘鲁的西班牙总督弗朗西斯哥•德•托列多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块从里面露出18厘米长铁钉的岩石,是某采石场亲自送来请教于他的。1844年,苏格兰特卫德河附近的矿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发现藏有一条金线。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在石块中发现一枚铁钉,铁钉的一端嵌在石块中。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科学美洲》(第七卷,p298-299)誉为“精美绝伦”。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1852年6月5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以“过去时代的遗物(A Relic of a BygoneAge)”为题报道,在马萨诸塞州Dorchester地区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层中发现了金属花瓶,是一种呈锌白色的合金,经测定,含有大量的银成份。1880年,地质学家JD惠特尼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波山(TableMountain)的地下300英尺的地方挖出的各种石器工具作鉴定,发现有类似现代的杵一样的工具。据测定,发现这些工具的地层年代是在五千五百万年前。1885年,澳大利亚一处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块时发现煤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物,是一平行六面体,两面隆起,其余四面均有深槽,形状规则,使人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人造物体。1887年考古学家 FlorentinoAmeghino在阿根廷的海滨、一个叫MonteHermoso的地方,发现了350万年前的燧石、雕刻的骨头化石及古代壁炉等。1891年,伊利诺伊州摩里逊维尔镇一村妇在敲碎煤块时,发现煤里有一条铁链 ,两端还分别嵌在两块煤中。这两块煤原来是一个整体,只是在敲碎时才分开。1928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采煤矿井发生爆炸,之后在现场发现一整面用方形混凝土块砌好的墙。从这个矿井所采到的煤属石炭纪,也就是说其年龄至少也得有286亿年。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恰市洛亨斯宝石礼品店3位合伙人兰尼、米克谢尔 和麦西,在一个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块化石。当他们用钻石锯开化石时,锯刃被坚强的东西弄坏了,打开后才发现,化石中包着一个“晶洞”,里面有一个像汽车火花塞一类的东西。中间是一条金属圆芯,外包一个陶瓷轴环、轴环外又有一个已变成化石的木刻六边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贝壳化石碎片。据地质学家估计,这块化石在5 0万年前就已形成。而50万年前又何来汽车火花塞 人类懂得穿上衣服的历史至今不过4600年,世界各地发现并证实了2万年前的铁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GlenRose的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层还发现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铁锤,有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头部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如果锤子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这说明岩层在变硬、固化的时候,锤子就在那儿了。发现人造工具的岩层和恐龙足迹所在岩层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层都没有恐龙足印和人造工具。难道这说明人类和恐龙的确曾生活在同一时代?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矿工们发现了几百个金属球,而这些球所处的地层据考证有大约28亿年的历史。环绕铁球的凹槽十分精致,制铁技术专家认为很难解释成是自然过程形成的。1966年夏,美国地质勘探学家维吉尼亚•麦金泰尔博士在墨西哥鉴定了一批在麦阿科勒克出土的铁矛。起先估计这些铁矛的历史不到两万年。但测试结果表明是25万年。1968年,考古学家YDruet和HSalfati在法国的一个叫Saint-JeandeLivet的地方,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根金属管。1871年考古学家WilliamEDubois在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的LawnRidge旁钻井时,在距地表114英尺深处发现了一枚类似于钱币的东西,据伊利诺斯州地质勘探局(IllinoisStateGeologicalSurvey)鉴定,其所处地层属于更新世(20~40万年前)。这些比成岩期还要早的人造金属物的清单还可以开很长很长……

1921年在非洲赞比亚,人们发现了一个古尼德人的头骨,头骨左方有一个边缘平滑的圆孔,这圆孔唯有子弹射击才能形成。而据考证,古尼德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有7万年。当时的人类,才刚刚学会使用石斧! 并且还曾经发现过4万前的牛羊骸骨中赫然的子弹穿过的痕迹。在秘鲁国立大学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人像,穿着衣服,鞋子,戴着帽子,双手举着一个望远镜正在观察天体。完全是一副现代人的作派,可据考察却是30000年以前的作品。在南非的布兰堡,有一幅名为“白妇人”的壁画。画中妇人身着短袖套衫,紧身裤,戴手套,穿吊袜,脚穿便鞋。看过此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幅现代画。人类发明衣服才只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这幅古代墓画据考证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

汉字起源于中东——兼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

文章来源: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 文章作者:苏三

一从“西来说”说起

假如想真正破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就必须首先打破一切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尤其是放弃以往所谓“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过早“定论”。据说截止今天,中国文字的起源尚无定论,其实是连一点眉目都没有。我认为所有的人在探索汉字起源的时候都被“中国文明独立说”给误导了,所以才延滞100多年的时间也没有头绪。因为所有的人都在“独立说”的阴影下在中国境内打转转,起码近几十年是这样。假如我们肯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一切豁然开朗,变得非常简单。

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来说”许多人不了解它的起源,也不了解它的覆灭,所以任何有嫌疑支持“西来说”的言论或发现都会显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汉字起源更是越不过这个槛。所以我认为,重新认识“西来说”,认识我的“全球文明同源”是解开汉字起源的关键。否则,汉字起源揭迷永无可能。

考古学对于中国是门年轻的学科,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并且它是由一个叫安特生的外国人开创的,并且这个人是个业余爱好者,当时他在中国的正式职业是工程师。这个起源似乎宿命一般预示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紧密地与西方人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个人根据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特色正式提出了“西来说”这一概念。这是发生在80多年前的一件事情。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来说”中的“西”与今天的“西方”概念并无联系,它是指地理上的“西”,具体指中亚和西亚地区。

史前史的研究有自己的规律,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掘与更新,各种不同的结论随时被推翻改写是很正常的。“西来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命运。但不同的是,“西来说”这一可能牵涉到中国人情感的研究恰好碰到了上个世纪复杂的政治运动,反对“西方”在某些时候成为明确的政治任务,在谈“西”色变”的年代里,伴随着本身的局限与弱点“西来说”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这样不出人意外地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独立说”悄然成为“定论”。

诚然,“独立说”并非没有道理,比如中国自己的学者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发现越来越的相互之间可以印证关联的文化,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解释这些文化之间的联系时似乎在做着A=B,所以B=A,B=A=C=D的一连串封闭游戏,转晕了头的中国学者竟然认为中国的文明源头应该就在这些A、B、C、D之内了。完全无视中国新石器时期起源晚于西方这个大前提,也不看中国之内存在着大量的不能解释的“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东西方经过文化交流的证据,“独立说”就这样“定论”了。怎么样定论的,谁定论的,谁都不清楚。大概是一种旧时代最常见的“引公一言,终成定论”吧。

应该说这个“西来说”不了了之既有考古与历史学界内部的原因,也有当时中国学术环境的外部原因。但是它最直接说明了中国学术界科学观念的脆弱,在没有肯定的证据之下中国学术界就仓促地做出了“中国文明独立”说,并且灌输进所有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假如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多元论”者,千万不要弄错,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地区之内的“多元”,比如有中国西北说、中国黄河说、以及长江说、中国东部与西部说,这与中国部分自生与其他地区文明输入并列的“多元说”根本不一回事。 在中国国内,任何大规模公开试探文明起源的行为都受到了这一“定论”的无形压制,或者说只能在这一前提之下才能探索,否则就被看作歪门邪道。

殷墟大墓中的玉石来自新疆的喀拉昆仑山,这是我看到的近年来最为大胆的一次探索,因为他们的视点差点就出界到“西来说”所指的中亚地区了。今天人们普遍接受了新疆确实与商朝时期的中原是有联系的,因为那些玉石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这个事实。我用米尺丈量了一下,从新疆到中国腹地与新疆到埃及的罗马其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从地理气候条件看,从新疆到中国腹地的道路更为艰险困难一些。这些条件说明了很多问题。假如我还不能证明商朝与古埃及有直接联系的话,那么我们已经可以推论,殷商人与古埃及的联系通过新疆地区的沟通根本不成为问题。或者说新疆人与古埃及人发生联系是肯定的。并且,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新疆人就拥有大量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贝币,这个距离之迢遥已经足可以换取新疆人跑到中东的任何地区了。

考古专家陈星灿先生说:“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解释的变化,除了中原中心的传统中国史观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之外,更直接的原因,是考古材料的变化,一切解释都要随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张光直先生在许多个场合这样说过:过去考古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材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说一定会坍毁’。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正是如此。”我认为这一认识是客观正确的。今天恰好是“老材料上的假说坍毁”的时候到了,因为从“西来说”被否定的30多年前到今天积累已经够多了。当然,首先要感谢许多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他们许多人立场上依然坚持“中国文明独立说”,但他们小心翼翼故意避开给“西来说”可能支持的材料还是给我找到了“西来说”的一些准确数据,比如一些重大遗址的发掘,人种方面几乎都避而不谈。

二两个分期分层

我认为中国史前史阶段大致分层为6、7千年前起源的仰韶文化和大约4000年前起源的夏商周文化这两个大的阶段,之所以集中说这两个阶段是因为他们的特征明显,其他的暂且不提。他们两者之间衔接在4千年前左右这个时间。又由于他们本身来源于一个大的文明系统——中东,所以可以说衔接得严丝合缝,几乎难解难分。偶尔甚至会有人说,他们有直接的承续关系。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其宗教符号以半坡的双鱼为主。其发展区域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以及部分山西、河南,其发展态势明显由西向东南倾斜,其来源通道可以考虑从新疆进入,也可以考虑从南亚跨越青藏高原进入青海。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非常发达。双鱼崇拜很可能来自天文上的双鱼座崇拜。双鱼星座与春分这个节气有密切的联系。

仰韶时期的文字符号主要应考虑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与楔型文字,其主要依据为甘青以及半坡彩陶之上的符号。两河地区的象形文字除了一般的象形文字特点之外,其主要特征还有许多圆点符号的排列,中国的几种古牌,比如牌九上面的黑红圆点排列,以及麻将上面的“筒牌”符号等都可以考虑为其某种继承。一个应该引起有关研究者注意的是,牌九这种似乎只有中国传统里才存在的古老赌具其实今天在距离两河很近的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民间依然存在,比如也门这个国家。两河地区的象形文字研究不多,但是由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从两河继承来的,其他方面可以参考古埃及的情形。以陕西的半坡文化为主的陶器文字符号以及三角形演化而来的形状,应该着重对比两河流域后期的楔型文字——它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当然了,由于双鱼座本身就是三角形状,也有可能仰韶文化出现的大量三角形是对于双鱼座这一天文星象的两重描绘而已。三角、六角都是双鱼座的符号,双鱼座还经常抽象为类似“H”的形状以表示“西鱼”与“北鱼”之间的联系,这一图形在仰韶彩陶里都可以找到对应(配图)。在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据说发现中国人有姓“H”的,假如可能的话对他们做出族源追溯或许会有些意外收获呢。许多专家曾经对彩陶上的符号做出过“鱼”与“三角符号”之间的过渡渐变关系,我也认为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有机联系。

太阳崇拜是整个中东地区新石器时期最主要最普遍的信仰。无论两河流域还是红海沿岸的古埃及以及腓尼基人和希伯莱人,全部遵循了这一传统。以前在正统的历史读本里畅行的“中国的万字符号来自佛教”的“定论”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万字符号,它是太阳崇拜的痕迹,中国上古时期不仅有“万字”,而且有太阳符号的其他各种变体。这一崇拜不仅出现于中国的仰韶文化,还出现于中国的夏商周。

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显然有别于仰韶文化,其特点为善青铜和玉石雕刻,陶器并非他们所长。这些都符合古埃及及其周边国家的特点。中东的两河流域尽管在大约5千多年前已经有了青铜,但是由于缺石的这个地理特征遏止了他们玉石以及青铜的工艺发展,陶器反而成为其专功首善,这一点也符号仰韶文化的特点,更何况他们两个地区的陶器如此相象,从造型到颜色再到花纹无一不是如出一个娘胎。夏商周尽管也有龙山文化的陶器,但明显可以看出他们与仰韶文化不一个特点,并且在制陶方面不如仰韶文化发达。从殷墟发掘看,他们的陶器主要是灰陶而不是红陶 (也就是彩陶),并且纹饰也截然不同。夏商周的发源地应着重考虑北非一带,并且他们在中国的登陆地点尽管不排除与仰韶人一样从西部而来的可能,因为“玉石之路”的探索似乎已经说明了这样的可能。但是同样有一个可能不能忽视,例如殷人很可能就来自海上,并且是在山东附近登陆,然后发展壮大后开始向夏人发难。也有可能夏从西部进入,后来夏商东西汇合于中原。许多专家提到中国境内的几个文化层之间关系犹如“叔侄关系”,既统一又有区别,这个特点可以从中东几个地区之间的关系读解中得到启示,尤其是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的提示,即便其中描写的不是历史的确切再现,但是那种复杂关系已经给中国境内文化的复杂联系做出了合适的类比。夏商周器皿上的宗教符号明显呈现出与古埃及的全面一致性,除了太阳崇拜同样外,牛、羊、猛兽、鸟、蛇是古埃及与夏商周两地共同敬仰的神灵。

假如说后世12星座的起源与流行代表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力的话,那么以双鱼为代表的这个12个星座系统很可能在中国的三代时期转化为了12属相。假如事实如此,说明了中东南部地区的埃及文化在中国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在中国地区的文明转化也符合中东地区的历史发展。两河流域从大约4000年前后将最强大的文明古国让位于古埃及。两河流域至少在4000年前就有了12星座的占星术。其操作符号与代表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称座、天蝎座(又叫摩羯座)、射手座、山羊座、水瓶座、双鱼座(2月20-3月20日)。中国的12属相则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一转变标志着具有辉煌天文历史的两河流域文明在中国的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古埃及的农业文明。另外,这12属相清一色陆地动物(包括两栖动物如蛇、龙);双鱼、宝瓶等标志着两河的符号彻底从主流社会消退,中国人从夏商周开始不再如仰韶人那样重视天空的精彩。其实,这可能还反映了另外更多的信息,天文星座的抛弃说明大规模的人类全球迁徙活动基本上就要结束了,各个地区的国家民族基本到位就绪。以上两个系统的特点在仰韶文化与三代时期各有表现,所以可以看出古代彩陶以及礼器的雕刻符号,多与天文和信仰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八迁”至河南腹地的商朝与临海的山东之间有着种种的神秘联系。“东夷”之“夷”尤可怀疑与“埃及”之“Egypt”的可疑联系。同时,戎、狄、蛮、夷中的其他三者当也与族源有莫大关系。甚至我们是否可以将这四个中国古代的民族划分与今天大家熟知的人种划分粗略对应呢?假如夷是黄种蒙古人,狄是白人,戎是红人,则蛮可以是黑人。当然这个划分是很主观的,但是古代民族的区别一定主要与人种有关,所以也是可以从这些方面做些考虑的。戎人与夏的联系只能说明他们可能西来的通道,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与商人之间有截然不同的族源联系。一般认为“夷”字“从弓”,我倒是认为可疑解释为“从蛇”。无论在古埃及还是中国古代,都有蛇缠人或蛇缠绕太阳的图案,皆此谓也。“东夷”为“东方人”是来到中原之后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但是还有一个可能,这些人当初曾经在大约3900年前后其祖上曾经到达美洲,后来部分人不知出于何故重新回到中国并落脚在山东这里,所以他们看起来也符合“东夷”的含义。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夏商周整体上最终融合了仰韶文明,不管是友谊还是战争,总之,中国人就在这两重文明之上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正如文字一样,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逐渐的接纳整合的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色彩的独特文明体系。可以说他们有继承,也有在中国本土的自生独创。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一个过程。

三文字的产生过程

两河流域到红海沿岸甚至地中海东部地区,他们皆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之中,相互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一般认为古埃及文明来自两河流域。所以在中国境内发现仰韶文化与夏商周之间有文化联系是很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承认他们之间确实也是有区别的,这才构成意义。同时夏商周之间尽管有更进一步的族源联系,但是参考《向东向东再向东》的分解模式不难看出,这几个家族本来属于一个大的家族,后来又分化为几个小的家族,他们之间有着一些扯不清的恩恩怨怨,再牵涉到时间的先后,他们也有一定的差别和对立是可以理解的。

从现有的仰韶彩陶上看,其符号与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关联(图,彩陶一,楔行文字数一)。但是大多数的符号都应该看作一种文字或者符号的艺术化处理或变体,而不是直接的文字。鱼的图腾大量出现说明了这支文明不属于古埃及文化,而只能是两河流域文明,因为古埃及文化里面少见鱼崇拜(但是犹太文化里却未必没有鱼崇拜)。我曾经一直为中国西部流行的双鱼崇拜找不到根据,有一天我登上一家介绍两河楔型文字的美国英文网站,在他们的首页上赫然画着巴比伦人手提双鱼的画像,我恍然大悟:假如不典型或者没有根据,这个网站不会挑选双鱼作为两河人的首要标志。(附图)

(图解说)九大星辰在占星术中的表现符号。以上的顺序为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下行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难看出他们与象形文字的联系。日、月位居其中,而不是严格按照九大行星的排列,说明了这个观察体系的“古老”,月亮这颗卫星因其明亮程度被排列在第二位显然更能说明其系统的原始性。占星术的源头就在两河流域,目前可以找到大约4000年前的这方面证据,发达的天文学是其理论基础。

上古时期希腊地区与中国地区陶瓷上面的花纹装饰不同,说明了他们宗教信仰上的某些区别。在今天,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宗教大多都反对偶像崇拜,不允许动物与人类作为装饰出现在他们的物品上,所以他们的艺术家只有在植物以及几何图案方面得以发展。我想这些宗教思维在远古时代就应该在一些部族中间多少存在,他们也影响了来到中国的人们,使其主要的器皿上避免了动物的出现,而只是具有线条与几何图案。然而由于偏于一端,这些陶艺家使这些几何图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见到这些作品也为他们的精美几何图案叹为观止。我说的这些陶器很明显是指以青海、甘肃南部为代表的大约4000年前的彩陶文化。人们常常在惊讶于那些图案精美的同时也突然会问:这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为什么不去描绘动物与人呢?今天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伊斯兰教依然恪守只能描绘几何与植物叶子的习惯,他们拒绝任何偶像崇拜,拒绝让动物出现于他们的物品以及建筑上面。但是集中在陕西半坡的陶盆人面鱼纹似乎是个例外,不过后来动物图案的减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禁止,逐渐就只能描绘几何与植物图案了。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域上的差异,比如半坡与甘青两地由于地理上的跨度还是有所区别的。

豆村位于终南镇西南2公里处,地处谓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田峪河由村西流经。主产小麦、玉米。1995年前亦产水稻。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猕猴桃、蔬菜、西瓜。1985年亦种棉花。豆村卫生院防治地方病出血热成果显著。工艺品有大腊、剪纸。大腊有120斤重。剪纸1980年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此村人口众多规模较大,有两条南北主干街路,有19条东西大街,每条街路宽20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1996年省考古队在豆村西周遗址考古,发掘西周墓葬6座,东周6座。发掘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铜方鼎高24厘米,最为珍贵。考古队称:豆村先周遗址的发现在渭河南岸还是第一次。说明周人很早就活动在渭河两岸地区。考古发现:豆村西周墓葬等级之高,数量之多,排列之有序,遗址面积之大,说明这里是西周时一重要诸侯国遗址。这批周人居住在所在这里为古公亶父的迁岐和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和奠定基础。通过这次发掘,查清了豆村西周遗址的分布和文化内涵。

1974年豆村群众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文癸簋,西周早期文物高154厘米,口径23厘米,重35公斤,内底有“八母父癸”4字铭,为国家三级文物。

清乾隆年间,豆村出土的青铜器“散氏盘”(出土地为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有说出土于陕西凤翔一带)。盘口饰龙纹,盘足饰兽面纹,有附耳,图案精美,形制雄伟。上面铭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现存于台湾)记载矢散两国解决边界纠纷事,《西安通览》载:“国家西周青铜器《散氏盘》1铭载:约周厉王时,由王卿会同矢氏和散氏在“豆”这个地方会商,解决边界纠纷。铭文中“矢之豆”,即豆村。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字中“口”字是锅,上面一横是锅盖,下面U是生火的火道。豆有陶器和青铜器两种。豆村出土的陶豆存于县博物馆。浙大历史系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章内,豆村处注为矢国,按《散氏盘》铭文记载,实际上西周时矢国和散国解决边界纠纷,请周王朝在豆召开勘界签约会议。当时这里已是一个要地。

综上所述,说明在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根据墓葬推测)。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故取名豆村。“豆”的名称从周朝至今未变。

同时根据1994年《周至县志》省考古队及有关专家论证,豆村应为古矢国所在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民俗

民谣:四月八

四月八,游大蜡。不为看大蜡,只为看豆村的好姐家。妈呀,你看大蜡过来啦! 扶妈踮脚嫩声笑,风摆衣衫赛荷花。藏青裤子绿裹脚,毛盖儿打到半中腰。花花眼睛细眉毛,扑闪扑闪四面照(rāo),照见我哥好小伙!”

民俗

好女不出村,出村都是马六神! 豆村四大奇观:

金牛池

位于村东,于郭家湾(东村)西南方向,原豆村中学东,现因河床改道,金牛早已不知去向!大概在200年前由于田浴河雨季水多,经常淹没庄稼,大家集资在河边修筑了一头庞大的金牛,用来压制洪水!后来田浴河改道流经村西。村东金牛池历史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中。

文曲庙

相传文曲庙内有三颗火龙珠,距金今也有长远的历史,由来是因一场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在村东像似三只巨大的火球在狂风的催促下,在第四天的清早下起了蒙蒙细雨,就传出了文曲星显灵的传说,也有它的来历,原先村西南有座文曲庙就是少人管理,年久失修香火短缺,大家就认为是一种发难,前晚有人在庙里上香乞求文曲爷保佑!大伙在火灭以后看去,一片狼藉!~为此在村西南方向重修建了文曲庙,以为防御火灾,二来希望村中多出达观显贵!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此文曲庙也就香火鼎盛了!好景在文革的时候,也就随之东去了!

白马池

位于村西沿娘娘庙西行过西小河,在行三五百米就到了白马池,水池边有一块石碑,正面书写着“白马神之池 民国立”。据传这里距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路,山里的土匪经常出来打劫,加上杀人越货者为逃避官府追究,也到山里躲藏,常常搞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一天夜里,有一匹白马出现,在村子周围巡逻,土匪才不敢来了。但是土匪们不甘心,总想找机会害了白马,有一天,他们乘白马在池里喝水时,刺死了白马,人们把白马埋在高岗上。土匪夜里打劫时,白马的英灵出来踩死了土匪,自此匪患始除。人们把此池叫做白马神之池,据说有人还看见白马晚上在他家里吃草料。老人叹息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白马神的事了。

三支香

据说在北空旷的地方夏天的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三点火星,位于村北马坡下,有一口清泉有三口泉水,中间的微高些像似三支清香!也就由此得名! 1、散氏盘: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矢国(代考)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散氏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文癸簋

出土时间:1974年 《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11日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其花红草绿鸟欢兽鸣,千姿百态,生趣盎然,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

标准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1998年台湾道教协会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对在楼观台祭拜老子。有一年还灌制了每个重500斤的大蜡一对。一般蜡体要点燃一年。

一,长兵器

青龙偃月刀

因刀背如锯齿,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现于唐宋时代,用于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所用。

《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

丈八点钢矛

又明丈八蛇矛,长一丈八(约414米)的长矛,名为蛇矛并不是矛头象蛇形,而是指其长度似蛇不要以为象金蛇剑那样)。历史上张飞所使矛没有名称,而东晋的陈安曾用过丈八蛇矛。

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汉刘熙《释名·释兵》)

铁脊蛇矛

程普用的长矛,其矛杆为铁铸,曾用它于汜水关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轸。

而在现实中的铁脊蛇矛应是矛头为铁铸:

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

涯角枪

赵云的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出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

诸葛枪

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出于《事物纪原》。这大概是三国时期最长的兵器了。

方天画戟

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历史上,方天画戟是一种仪设之物,并非用于实战。

长柄铁锤

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但随后就被关羽(鬼魂)打跑。

武安国也用长柄铁锤,可只重五十斤。

铁蒺藜骨朵

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两种兵器的混称。蒺藜,即蒺藜棒,棒头附以铁刺、铁丁,如刺猬毛,因其壮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骨朵,也属兵器棒类,一端如蒜头状,用以打击敌人。

大斧

徐晃的兵器,通常用这兵器的武将都是猛将型的,如西凉大将韩德,零陵邢道荣。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名·释用器》)

蘸金斧

东吴孙桓部将李异的兵器,是在斧头上镀金的大斧。

三尖刀

纪灵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称三尖两刃刀。刀尖分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鐏,其用法以扎、绞为主。纪灵曾用它两度与关羽交战。其主要打法为支、拿、架、别、削、刺。

截头大刀

庞德的兵器,其刀头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却要厚不少。另南蛮孟获的部下忙牙长也用这家伙(是个菜鸟)。

马岱宝刀

马岱和钟繇交战时用的刀,其实对付钟繇这号书法家根本是杀鸡用牛刀。

古锭刀

孙坚在汜水关时用的兵器。被关羽所斩的徐州刺史车胄也是用这刀的。

衠钢槊

周泰在赤壁之战时用的兵器,是纯钢的长槊。

丈八长标

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蛮的特有武器。

王双大刀

王双用的大刀,重六十斤。

二,短兵器:

吕虔刀

晋书记载:吕虔有一口宝刀,听人说,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带,便把它送给了别人。

龙泉剑

程普于赤壁之战时用的宝剑。后晋张华夜观天象,见牛,斗之间有剑气照于江西,于是在灭吴之后,派预章人雷焕去丰城任官,结果在县衙后石匣中找到龙泉,太阿二剑。

倚天剑

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赋》中“拔长剑兮倚长天”的话命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称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

青釭

砍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剑。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后在长坂坡被赵云杀其夺之。

七宝刀

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谋刺董卓。

双股剑

又称雌雄剑,刘备起兵时请良匠用镔铁打造的。一鞘双剑,据说两剑可和为一把宝剑使用。

松纹厢宝剑

共两口,南蛮王孟获和诸葛亮第一次对阵时的兵器。其剑身上镶有如松纹一样的剑纹。

孟德剑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剑

袁绍所有,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飞景三剑

曹丕所造。《典论》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厉以(石)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

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炉,巨橐自鼓。灵物仿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三,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厉以(石监)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两。(《曹丕集,剑铭》)

文士剑

杨修献于魏文帝曹丕的宝剑。 魏文帝爱杨修才,修诛后,追修,修会以宝剑与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杨修剑也。” (《文士传》)

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镇山剑

蜀后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吴六剑

吴大帝孙权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皇帝吴王剑

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建衡元年铸。

日月刀

西凉大将韩德的四子韩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两口。

百辟宝刀

曹丕为魏太子时所造。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挟,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曹丕集,剑铭》)

龙鳞刀

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才,状如龙文,名曰龙鳞。

《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

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

百辟匕首二:

曹丕所造,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曙似朝日,名曰扬文。

铁鞭

黄盖使用的武器,为六角形,曾用他打中蔡瑁的护心镜。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武经总要》)

钢鞭

文鸯的兵器,在乐嘉桥边文鸯曾用它两次杀入魏将丛中,打死不少魏将,看来很适合近身战(文鸯也用枪的)。

四楞铁简

蜀将傅佥的兵器,简,当为“锏”,类似鞭,四棱形,铁制。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将李鹏眼珠迸出。

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武经总要》)

双铁戟

典韦的兵器,重八十斤,于长刀等,后于宛城之战被胡车儿盗走,致使典韦战死。

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狭路,直决耳!(《典论·自叙》)

三,弓弩

诸葛连弩

诸葛亮在蜀时制造,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

宝雕弓

汉献帝许田围猎时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纹,镶有宝石、玉器为装饰,故名宝雕弓。

鹊画弓

孙坚在汜水关所用的弓。弓身上绘有喜鹊图案以求吉祥。呵呵!可只放两箭就断了,和他儿子孙策那把一挥就剩把的剑都系伪劣产品。

虎筋弦弓

吕布辕门射戟时的弓。因为是用老虎的筋作为弓弦的,所以能轻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把个纪灵看得两眼发直,人都傻了。

两石力之弓

拉力为两石(240斤)的弓。古代开弓力量大小以石为单位计算,一石为120斤。黄忠和王双都是用这种强弓的。

四,投掷器

手戟

太史慈所用之物,《释名·释兵》: “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投掷击政的戟。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握执,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

董卓曾“拔手戟掷布”。而孙策也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当即将他杀死。

晋张协《手戟铭》: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遇干将。严锋劲技,擒锷耀芒。

短戟

典韦在濮阳救曹操时所用的暗器,比手戟略短,虽没手戟精致,但很实用。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

飞石

又称没羽箭。许褚善用的暗器。向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御之。一日寇至,他令众人多取石子准备,亲自他用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但后来在战场上从未见其再用。

流星锤

王双所用的武器。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锤的重量大小,根据使锤者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以贯铁环,下以绳索扣环,软索有以蚕丝夹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纱线编制而成。软索粗如手指,长一丈五尺至二丈。

飞刀

南蛮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暗器,曾用他射中蜀将张嶷左臂,令其翻身落马被擒。

铜挝

马超战张飞时曾用它投向张飞(毛本是铜锤)。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马超所用应为短挝,挝头似斧脑可宕击

1,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是一种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主要使用者有吕布等人。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2,倚天剑

倚天剑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佩剑,与青釭剑齐名并称绝世双剑,均为曹操所有。传为取宋玉的《大言赋》中的名句“长剑耿耿倚天外”命名。

3,青釭剑

青釭剑,与倚天剑齐名的神器,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它是曹操所拥有的两口宝剑之一,剑柄上有金嵌的“青釭”二字。

4,双股剑

双股剑,又名鸳鸯剑,在《三国演义》中,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兵器。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右手雌剑重六斤四两,左手雄剑重七斤十三两。

5,七星宝刀

七星宝刀在《三国演义》中称作“七宝刀”,在其他小说中又叫“七星宝刀”、“七星刀”。原为司徒王允所有,曹操刺杀董卓时,向王允借刀行刺,后行刺未成,曹操将此刀献给了董卓。

-七星宝刀

-双股剑

-青虹剑

-倚天剑

-方天画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01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0
下一篇2023-06-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