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随笔散文

追寻随笔散文,第1张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光阴不负卿。——题记

 我觉得许多人对于文章的题记并不感到陌生。这两句原本是这样子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三百多年前的一个让无数世人感动的僧人所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那一袭红色僧袍披在身上,为什么总是让他心情无法平静?那一串檀香木佛珠挂在合十的手掌之上,为什么总是让他想起往事?

 这世间的情爱本就如此。几十年的时光一箭远去,留下的仅仅只是回忆。在这世间里太少的都是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又有什么双全的办法能够不负光阴不负卿呢?有这样一个男子他为了心中所爱追寻了一生。有人热衷于财富;有人追逐盛名;也有人为了一段情追寻终生

 一个温柔而又多情的名字——徐志摩。注定他这一生不会平淡。最初知道这个多情的名字是在读《再别康桥》时。这是初中时就读过的一首诗。自然在以后的高中课本上学到过这首诗。这首诗就像是一首温柔的轻音乐,也像是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徐志摩用他那诗人特有的感性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徐志摩在生前曾经叹息:“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谜。”这无疑概括了他昙花一现而又多情浪漫的一生。他一生有过三段恋情。早年他与一位大家闺秀张幼仪喜结连理,而后在英国留学时遇见了才女林徽因便一见倾心,最后又于京华名媛陆小曼成婚。这三个女子让他纠葛了一生。其间产生过太多的曲折故事,这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描述得清的。也许有人会问徐志摩到底爱着谁?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林徽因吧。这无可厚非,因为若是让我来选择,毫无疑问我会爱上林徽因。但是,我觉得徐志摩并不是爱着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一生所追寻的是心底想象出的`那个女子。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志摩的这一句就描写出了女性的那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在他笔下竟是如此传神。是否是因为他此生有过很多感情纠葛的原因?还是因为他那种特有的感性?

 读他的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时像是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在轻吟浅唱,有时也像是一位多情浪漫的男子在火热表白。志摩为爱而生,最后或许只能是为爱而死。

 一百一十九年前他出生在浙江海宁县。钱塘江北岸的一个鱼米之乡,一个真正的江南水乡。这是他的身体的故乡,但是他的精神故乡确不在这里。我想只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吧。

 当年他在北大上学时亲身感受到了军阀混战,目睹残杀无辜的惨状。从此决心去国外留学,寻找改变中国的“药方”。可惜的是他心中理想的革命一生也未能实现。在美国待过两年以后,徐又目睹了资产阶级掠夺的那种疯狂和贪婪。随后他便去了英国的康桥大学。也是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里,他广泛涉猎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他“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中的两岸。”诗中自然指的是康桥。他的灵魂也便徘徊在了康桥的两岸。对于他的这段历史我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读到他的诗就会感受到一种呐喊。那是用尽身体里的所有力量在呐喊。只是他比起艾青要温柔许多。这种情感不是为了等待,也不是为了去爱,而是为了追寻。

 多少次看到那张黑白照片上的男子都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那双温柔多情的眼眸注视着世人。那一身黑色西装包裹下的也许是一颗孤独而又惆怅的心。华丽而又落魄。他一生中遇到过那么多的女子,却还是孤独的。那一杯将爱情的琼浆玉液和含泪的人生苦酒同时混合的液体,注定他来饮。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的爱情、思想无疑给了我们超越时空的启迪。这样一个完美而又残缺的人,注定不会在这红尘之中停留过久。昙花只是一现,流星也不过转瞬。他心中所追寻的一切,在他死后就什么也不是了。他一走,红尘于他也便没有任何牵绊。留下的也许只是那三个女子深深地的思念。

 一想起徐志摩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个时代。这一切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我时常都想得到这个答案。但是总是找不到,也没人告诉我。或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他取了一个以前从未谋面的妻子。张幼仪是他一生当中的第一个女人。也许每一个与文字沾上关系的人都会孤独吧。徐志摩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自然也会放弃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他追寻着心中真正的爱情。至死不渝。

 在英国时,他认识了此生第二个女人。那就是林徽因。那时候的林徽因才十七岁。她娇艳的像是一朵花儿。才情更是令无数女子望尘莫及。也许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忘却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徐志摩就这样爱上了林徽因,爱的不能自拔,也爱的无可救药。很快,他们坠入了爱河。没过多久,有一个人却先上了岸。聪明的林徽因看穿了这一切。徐志摩爱的并不是她,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这个理由是对还是错我无从知道。毕竟我不是他们两个中的其中一个。林徽因的不辞而别确实给他带来了终生的遗憾。

 后来林徽因成了梁思成的夫人。他们从小青梅竹马,婚后更是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则成了佳话。有时候我觉得林徽因是狠心的,因为她把幸福给了梁思成却把悲伤留给了徐志摩。但是回过头来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感情这事很难说清楚,不爱了本来就该离开。这没有谁对谁错。有人幸福就一定有人孤独,有人快乐定会有人悲伤。

 以后徐志摩又遇到了他生命当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一个浪漫的名字。当时她是有夫之妇,却还是勇敢地跟徐志摩在一起了。徐志摩自然也爱上了她。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那是大错特错。徐志摩不会得到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旁人看来,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但是他还是忘不了心底的那个人。这种感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所体会。为了赶去听林徽因的一场演讲,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一声巨响,飞机坠毁。他也化成了灰烬。从此林徽因便记住了他一生。

 若要说这三个女人到底哪一个最爱徐志摩还应该是张幼仪。她一生为徐志摩付出了太多,得到的远不及付出的万分之一。但是徐志摩爱的也许是心中想象的那个女子。追寻的也是她吧。还缺少一样,那就是他心中的理想革命。随着那声巨响,他化为了尘埃。什么也没能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也许我们寄生红尘中,本就是一粒微小的尘埃罢了。再多的东西于我们也只是装饰而已。得到的一切都是借来的,人死后也都还清了一切债。

 我时常问自己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终究找不到答案。也许这世间没有我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我无从选择。生活是什么?不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吗?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快乐的事,莫问是劫还是缘。也许像徐志摩一样,能花一生去追寻一些东西就足够了。得到与否都不再重要了。

 不要说这是执着。人若是没有了这种精神还剩下什么?一无所有么?要说一个人有多伟大,他也仅仅只有21克的重量而已!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过着快乐的生活。塞北江南,诗书琴酒就足矣。在江南小巷里静静地徘徊;在大漠孤烟里看长河落日;在茫茫草原之上纵马驰骋……

 心底真正追寻的一种东西有时候是放不下的。执着这个词人人都可以说,但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人性就是如此,有些人到死还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是细细想来,他们也都没有错。得到一种东西必须以失去一种东西为代价。很多时候确失去的多得到的少。人们都是在不断地追寻,又在不断地失去。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

 这红尘有太多诱人的东西,以至于我们不知所措。不断的得到新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失去旧物。我从来不信佛,但是我却始终相信一句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家的道理向来都是高深莫测,也许没有几人能够参悟明白。既然寄身红尘,又如何脱离红尘呢?说是脱离红尘岂不是自相矛盾?比起青灯古佛我更喜欢北冥的鱼。因为自由终究比起被束缚要好得多。但是我觉得那条鱼在深海里畅游比起翱翔天际要幸福太多。

 放下该放下,追寻改追寻的。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简简单单才是最美。

 20xx年5月6日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致橡树》赏析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一)

 我生在川西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许多童年的印象虽已淡忘,可总忘不了门前竹林边的池塘,池旁有几株苇和竹比高,池塘里有许多小红鱼和螃蟹;父亲总编织许多阴森可怕的故事,而母亲编织许多美丽的传说。

 直到书本的双手牵我步入知识的殿堂,上学前放学后,一个人总呆呆的端详在池塘苇边,并想起那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感觉世界真奇怪,有无数新鲜的事儿,后来就觉得苇儿、池塘以及塘中的小精灵简直就是世赐之宝,那里的故事和传说仿佛包裹着我生命的根须,成就我感情的源泉,而我的诗歌,便从中走来。

  (二)

 我把我所有的生活引为自豪,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一帆风顺,因此我天天歌唱和赞美激越的生命以及爱情的健康。

 池塘昔日的梦感动而波

 因为我的到来

 小小的村落里有着不可预测的变化

 袅袅的炊烟拖出黎明时分的诗意

 那苇花洁白的飞扬

 鲜活走过的文字,分明如我的诗歌

 静候你醉心的抚摸

 如果我的诗歌能够感动高贵的你,如果我的赞美因为爱情而走进苇花的传说,池塘的梦想,那么请为我停驻而泪吧,为你,为爱,我将献出如诗的时光和这颗心的忠诚,甚至生命。

 这句誓言将回荡今生,它就端详在你的目前,你能体会到它风尘仆仆的气息,虽然幼稚。

  (三)

 塘中的一只螃蟹被我捉住而亡,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也许因为钳我小手太疼太不是时候,总之,螃蟹被我吊了七天七夜。但后来仍然害怕螃蟹,下池摸鱼是不可能的事了。就看苇看鱼,仿佛那些传说和故事就象我走来,于是,就有了我心中无数的遐想,于是就有了我中学的诗情,天真但不失激情,幼稚但不失忍性。

 但螃蟹的印象始终缠绕着我,如某一天突然的遇见你,你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才真正知道身痛好医心疼难治的感觉。

 平静如镜的生活开始铺满池塘

 小红鱼熟睡了

 螃蟹躲在秋叶黄昏的背后

 被钳住的诗情透明在水中

 一块小石划过它的忧郁

 象雨中的山泉,滴不出叮咚之响

 却情不自禁潜入你冷冷的心田

 无法想像寒酸的我

 如何面对你身心疲惫的打捞

  (四)

 能与双亲在池旁小座,是每年探亲的时候,那时,苇花已经飘了起来,虽然只有几株,但仍香气十足,而那时的螃蟹,在不寒的冬日深入洞中,也许是怕长大成熟的我,不敢肆意的张望。但此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我总奢望螃蟹的出现,哪怕遇上我不经意的泪水。我想,如果没有螃蟹的欺负以及你的折磨,我是不会踏过坎坷风雨之路来讴歌生活的,而我的诗情也会干枯。因此,总想去抓鱼,并虔诚的等待螃蟹再一次刻骨铭心的钳夹

 请原凉苇花十月飘落的泪水

 它试图配磨深沉的笔墨,去粉饰

 那些池塘中的传说和故事

 以便遥远的双亲倍感欣慰

 而我游荡的心,荡着九月的秋千

 将在池塘苇边找到宁静的归宿

(五)

 诗歌是美丽的,最初的一页如池塘苇边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接着是学费的需要,后来因为你的到来我的忧伤,再后来便是灵魂的催迫,心的歌唱,以录下来来往往的人们诉着恩恩怨怨的日子,包括那些感动我生命的人们,施与我的尽善尽美的天空,如何欢呼,怎样痛苦,并给茶于饭后一些精神的食粮。

 满心奢望,这段情

 舞着钟情,年轻你

 潜入沉默,揣摩你

 摘下红豆,思念你

 相信,我的诗路会越走越宽,意味深长的爱妻和天真而歌的宝贝作为见证,我享受着诗意般的幸福,甚至偶然所得的痛苦也将成我今生写作的财富;这座家园让我明白,不必成为诗人,也不想如何成为诗人。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活着的和逝去的都是诗,都是诗人,而生存和改造就是诗情,在沉默之后会随时爆发。

 我将爆发在文字透明的痛苦中,但会看见你伸出慰藉的手抚摸我诗歌的钢琴,弹奏出我们月下的微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点绛唇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此词作于王国维妻子莫氏新丧,一九零七年春,丁香正好之时。

 明知相思了无益,决定要放弃相思。念如今生死茫茫,再如何的想念也不过是徒增憔悴,然而相思抛不掉,忘不了,还是要去梦中寻找。梦,醒了,相思未抛却。梦中楼台隐约可见,举目西窗,月华如水冰凉,满院丁香也似雪冷,徒留一颗愁绪孤寂的诗人心,一段刻骨铭心的相思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词的第一句“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平铺直叙,直接抒情,道明了相思无益。第二句笔锋一转,却言“不成抛掷”,还得在梦中寻觅,梦是虚境,而“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真耶幻耶会否是梦里相思,醒后销魂,梦中楼台,醒后还隐约可见,此为虚实相生,叙了象外之象,楼台与梦,何真何假,疑真似幻,既鲜明显豁,又含蓄蕴藉。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以景作结,用月光下的白丁香来烘托人的孤寂和惆怅,丁香似雪真乃绝妙,丁香开于春夏之交,却以雪喻之,用寒冬之物比拟,说明了两物外形的相似,更进一步的烘托出诗人悲怆冷寂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由意象构成,凉月,丁香,以景入情,融情于景,而致情景交融。联系前句的虚实相生,将词境上升了一个高度,顾随说:“读诗须以心眼见。”未见丁香如雪,却应真当如雪。整个韵外之致,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

 此词让人感到了词人的物我两忘,刻骨情怀,在缥缈的追寻中,更有一种幽清的韵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静安是这样写的,也这样做到了,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感佩。

  本文是散文栏目为您提供的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喜欢请收藏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含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我在寻找这样一种青春,三月里山坡柳飘,少女裙摆随风摇曳;六月里莲船荡漾,人面荷花相映而红;九月火红枫叶朵朵坚定,蝶舞旋转坚定不屈;十二月冰清玉洁,枯而不竭,冰心如恒。

 这样的青春存在席慕蓉的诗里,哀而不伤,易逝却美好。爱情,青春,故乡,梦想。诗人喃喃梦呓,浅浅吟诵。仿佛是在说过来人的故事,却有着我们所有人的影子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 你我才初初相遇

 最初看到席慕蓉,是母亲的日记本封面印的小字。于是想象那样的画面,温润如水的夜,踏月而来的少年,眉眼盈盈的女孩,所有的奔波因为有你而从不狼狈。这样属于初相遇的美好,不计所有伤害的青春,是我们所有人那年追求的纯粹。后来在日记本里看到父母年轻时的书信,在不同的城市,却只是互相诉说思恋和美好。那年他们的爱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这是席慕蓉最经典的诗,越简单虔诚的心思越感人,这个故事美丽无奈却不哀伤,没有自怨自艾的故作煽情。我们都相信过这样的爱情吧,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那一年,磕头匍匐在山路,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年少的时候,爱是一种信仰诗藏着最纯洁的希冀,不占一丝世俗的痕迹。

 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后/乡心却无法停息。

 我常常从她的诗中读到蒙古草原的风沙,大漠和孤雁。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抒情。她吟诵父亲的草原和母亲的河,她用古老的歌调演奏出塞曲,她说故乡是她心中刺,甚至不敢揣想月亮如何照亮塞上。乡情是不可触及的心头雪,床头月,对生活满怀深情的人,故乡的好能成诗,坏也是文。

 席慕蓉的诗,写的是一个女性的美好愿望。唯爱和生命不能舍弃。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活以刻薄和荒芜相欺,爱却能使人看到灿烂。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和温柔,爱使人永葆谦卑,爱才是生命的意义。诗人说,迷雾散去后有一个人,和我们有着既定邀约;诗人说,我们会相遇别离,然后再缓缓老去;诗人说,我们应该温柔相待,即使明日又隔天涯。我们生活在重重烟火当中,诗的意义在于歌颂美好,努力使我们相信美好。

 所有的故事才开始启程,在十八岁的异乡,我遥望着席慕蓉描述的青春,要以诗之名,不忧不惧,奋勇起航。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煽情。字里行间飘扬着串串韵律的音符,时而抑扬,时而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昂;人们总是沉醉其间,聆听这诗的'歌唱。一曲水木年华,一曲高山流水,一曲儿女情长。写尽人间山山水水,道尽岁月世事沧桑。有多少花前月下,有多少执手相依,有多少生离死别,一切令人尽神伤。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多娇。字里行间流露着碧草青青、千娇百媚、蜓飞蝶舞、莺语花开、且阵阵芬芳。天边一行柳绿、阡陌一片桃红,芳姿摇曳,缕缕轻柔,落英纷纷,夕阳昏醉。仿佛间如同美人恬睡;如同美人画眉;更是如同一种感觉,那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画意。字里行间写意着幅幅万紫千红,写意着卷卷独钓寒江。画板之上,蘸墨染笔。宣纸之上,泼墨挥毫,浓墨重彩,叠出了交叉的层次,浓淡,虚实,远近和深浅。一笔一笔的落下,点点滴滴的勾勒,绘画出人世间最唯美的画卷,墨香残留,万古流芳。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潇洒。字里行间讲述着段段豪言与壮语、是非与成败,记忆着雄迈与轻狂。诗人与美酒天生就是最好的朋友,醉后总是有名篇佳作让后人来敬仰。无忌和放荡总是让俗人鄙夷,不羁和纵情总是让庸人不解而彷徨。只有诗情和寓意伴随着蹉跎岁月,穿越荏苒时光与今人共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直至海枯石烂、地老天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6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20
下一篇2024-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