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Peter

Tom and Peter,第1张

Tom and Peter are my good friends Tom is 12 years old Peter is two years older than Tom Tom is 155 centimeters Peter is five centimeters taller than Tom But Tom is heavier than Peter Tom likes eating rice, but Peter likes bread Tom's hobby is singing Peter likes dancing

汤姆和彼特是我的好朋友。汤姆12岁了,彼特要比汤姆大两岁。汤姆的身高是155厘米,彼特要比汤姆高5厘米。但是汤姆的体重比彼特的重。汤姆喜欢吃米饭,但是彼特喜欢吃面包。汤姆的爱好是唱歌,彼特喜欢跳舞。

也许写得不好,毕竟本人也只是小学英语水平。

好句: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3、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4、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5、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16、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17、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18、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19、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0、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0、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21、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

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22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23 人生如一次长长的旅行,旅行中有坦途也有弯路,你得以平静的心态面队每一天,挑战自我,执着向前,一如既往地朝着目的地走下去。当你到达终点站顾却来径时,才发现人生的旅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而这一切已构成了你生命旅程的全部。

24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 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25 大海是如此的变换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26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7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8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29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30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1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32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33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4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35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36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37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

38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

39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40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41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42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43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44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45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46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7蜡炬成灰泪始干

48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49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50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比喻:

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4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5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6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7书是智慧的钥匙

8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9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10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11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12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13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4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

15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16书就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7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20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21那个人骨瘦如柴

22 这个人壮硕如牛

23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24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25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26棉花象雪架一样。

2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8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9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0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1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3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3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3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暗喻)

35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3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37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3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9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40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4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4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3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44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5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4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7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48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49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50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1、 比喻句:

1.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2.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3.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5.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6.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7.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8.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9.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1.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1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3.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4.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5.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6.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17.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8.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9.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20.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拟人句:

1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齐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静立,献出了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无语、无怨、无悔、无去、无从。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2山和水并行着,让灵魂在岁月的风沙中磨练、轮回、遭遇。"你为何要一直流动呢"山问,"难道万顷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难道万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对难道万种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没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层浪,淹没村庄,狰狞得张扬。

3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4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在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小蝴蝶——它们很亲切地落在客人身上。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感受

只有斗争才会有自由的真理

19世纪中叶,美国北方肯塔基州农场主谢尔比家有一名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大家都称呼他为汤姆叔叔。因主人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主人只好将此汤姆等十名黑奴价卖给奴隶贩子利格里抵债。一起乘船运回南方。在船上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汤姆叔叔唱歌,就坚决请求她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了下汤姆叔叔、由于圣克莱尔主张解放黑奴,利格里等奴隶主对他恨之入骨,隧下毒手将他暗杀,从此,汤姆叔叔又落入奴隶贩子利格里手中。汤姆叔叔为解救不愿充当利格里玩物的奴女卡茜,被车撞得重伤致命。他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刻,终于悟出了只有斗争才会有自由的真理。他督促黑奴们尽快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黑奴们砸开水闸在白人的帮助下,与利格里展开斗争。这时汤姆叔叔躺在他的小屋里,眼看着利格里自认失败落魄离去,对自己黑人同胞能取得胜利,以及有许多白人都站在他们一边而无限欣慰地离开了人间。

读后感:

汤姆叔叔是一个健壮的黑奴,善良慈祥,诚实守信。他原先的主人十分善良,对奴隶们都很好。但主人出于无奈,只好把他们卖到南方去抵债。汤姆后来的主人也很好,从不对奴隶凶神恶煞。主人家的**是伊娃,十分可爱、漂亮。汤姆是伊娃的车夫,他常常和伊娃一起玩。几年过去了,伊娃突然得了痨病,这在当时是十分可怕的。不久伊娃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主人不久后也在劝架时被人误杀。汤姆又被卖掉了。新主人残忍至极,专门雇了两个人打奴隶们。最后汤姆竟被打死了。原先的少爷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去。第二天,少爷就放走了所有的奴隶。

这本书形象地把奴隶社会的种种压迫描绘出来,那些奴隶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不禁为老汤姆的悲惨遭遇深深同情,我知道了奴隶社会的黑暗,奴隶主们的分歧。

如今,奴隶已不复存在,黑人们又拥有了自己的权利。但是,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黑暗的社会呢?“落后就要挨打”有一点道理,但重要的不是这个,是那时,很多白人眼里的黑人是生来下贱的料,他们眼里没有人权!

《汤姆叔叔的小屋》真不愧为名家的一篇佳作。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要内容

《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的是一个叫汤姆的黑奴的悲剧遭遇。

汤姆叔叔原是肯塔基州一个叫谢尔比奴隶主的黑奴,他最忠厚最能干,忠心耿耿地跟着主人很多年。可是谢尔比欠下了债务,于是就把汤姆和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吉姆卖了抵债。

伊丽莎带着儿子逃跑了,并在路上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辗转逃到了加拿大。而汤姆被卖了好几次,后来被卖到了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后来由于他不肯说出逃走的两个女奴的下落,结果被主人狠毒地鞭打,但他还是坚贞不屈,最后被主人活生生地打死。

扩展资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英语: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 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启发而写作出的各种剧本,还促进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产生,这些形象在当今都为人们所熟知。譬如慈爱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

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在这里她经受了一段逃亡生活,这为她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基础。

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连载以后,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同时,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浪漫主义兴盛时期,它的发表对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内容是什么?

19世纪初叶肯塔基州的谢尔比农场上,一群黑奴在充满温情、关怀的主人家中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但不幸的是谢尔比家族经商失败,偌大的家业随之溃散。黑奴悲惨的命运也随之开始。

为了还债,谢尔比被迫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这两个奴隶一个是汤姆,他是种植园主i射尔比家的“家生”奴隶,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颇得黑奴的尊重和主人的欢心,连主人的儿子也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汤姆叔叔。

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的内幕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汤姆夫妇,并决定连夜带着她的儿子逃走。

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伊丽莎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到了一个保护逃亡黑奴的村庄。 不久她丈夫乔治•哈里斯也伺机逃了出来,与妻子汇合。

他们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了自由的加拿大。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

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他没有怨言,也没有出逃,甘愿听从主人的摆布,最终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 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在船上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于是孩子的父亲圣•克莱出于感激从海利手中买下了汤姆。

汤姆在圣•克莱家当了家仆,并与小女孩成了好朋友。伊娃甚至帮他写了一封家信,在信中汤姆还是希望旧主人能够将他赎回去。

但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临死前恳求父亲解放汤姆,圣•克莱答应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 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他却在一天晚上被人杀死了。

冷酷的圣•克莱太太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市场拍卖。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园主莱格利手中。

在莱格利庄园里,所有的黑奴被逼成年累月地干着沉重的工作,过着非人的生活。 莱格利只把黑奴当作“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

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但却热心于帮助其他黑奴。一天,这个种植场有两个女奴为了求生暗中逃走,莱格利断定汤姆知道她们的藏身之处,把汤姆捆绑起来,严刑逼供。

但是汤姆最后什么都没有说。就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过去的小主人的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但他能够在临死前看到乔治,还是深感安慰。乔治•谢尔比狠狠地揍了莱格利,然后悲伤地埋葬了汤姆。

他发誓要铲除这可恶的奴隶制,因此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家里的所有黑奴,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他们的自由归功于汤姆大叔。他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

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内容50字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以虔诚的基督教徒汤姆为主题,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南方农奴制度,汤姆本来是一个肯塔基州的农奴,他的前两个主人对他很好,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汤姆还是被当做奴隶被贩卖,最后死在了南方的种植园里。

作者想表的的是对奴隶制度惨无人道的控诉,并且表明北方所谓的自由其实也是建立在歧视黑人的基础之上的。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宣扬基督教的一些主张,经常会让读者很迷茫,因为基督教义就不提倡起来反抗,而是相信上帝与你同在,鼓励大家学习耶稣精神,要忍受要虔诚。

所以说我很怀疑林肯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么一句话:斯托夫人的这本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或者说他只是想为战争找一个借口而已。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要内容

《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的是一个叫汤姆的黑奴的悲剧遭遇汤姆叔叔原是肯塔基州一个叫谢尔比奴隶主的黑奴,他最忠厚最能干,忠心耿耿地跟着主人很多年可是谢尔比欠下了债务,于是就把汤姆和女黑奴伊丽莎的儿子吉姆卖了抵债伊丽莎带着儿子逃跑了,并在路上又碰到了丈夫,一家人辗转逃到了加拿大而汤姆被卖了好几次,后来被卖到了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后来由于他不肯说出逃走的两个女奴的下落,结果被主人狠毒地鞭打,但他还是坚贞不屈,最后被主人活生生地打死 这是一个悲剧,好人含恨而死,坏人逍遥法外整个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真实感人,深入读者内心,给人无尽的感慨它给我们塑造了汤姆叔叔,伊娃等一系列的好人形象,突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力量,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内容简介

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肯塔基州农场主谢尔比家有一名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大家都称呼他为汤姆叔叔。

因主人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主人只好将此汤姆等十名黑奴价卖给奴隶贩子利格里抵债。一起乘船运回南方。

在船上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汤姆叔叔唱歌,就坚决请求她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了下汤姆叔叔、由于圣克莱尔主张解放黑奴,利格里等奴隶主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下毒手将他暗杀,从此,汤姆叔叔又落入奴隶贩子利格里手中。汤姆叔叔为解救不愿充当利格里玩物的奴女卡茜,被车撞得重伤致命。

他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刻,终于悟出了只有斗争才会有自由的真理。他督促黑奴们尽快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黑奴们砸开水闸在白人的帮助下,与利格里展开斗争。

这时汤姆叔叔躺在他的小屋里,眼看着利格里自认失败落魄离去,对自己黑人同胞能取得胜利,以及有许多白人都站在他们一边而无限欣慰地离开了人间。

《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简介和内容简要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英语: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

一、作者简介 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夫人(斯托夫人)(1811-1896)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那提市住了18年,在这里她经受了一段逃亡生活,这为她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首先于1852年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连载以后,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同时,这部小说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是浪漫主义兴盛时期,它的发表对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内容简要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全书都被同一个主题所主宰: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

小说开始于肯塔基州农场主亚瑟·谢尔比正面临着将因欠债而失去其田地的困境。尽管他与她的妻子(埃米莉·谢尔比)对待他们的奴隶十分友善,但谢尔比还是决定将几名奴隶卖给奴隶贩子来筹集他急需的资金。

被卖掉的奴隶有两名:其一为汤姆叔叔,一位有着妻子儿女的中年男子;其二为哈里,是埃米莉的女仆伊丽莎的儿子。埃米莉并不喜欢这个主意,因为她曾经对其女仆许诺说,她的儿子绝对不会被卖掉;而埃米莉的儿子乔治·谢尔比也不愿意让汤姆离开,因为他把汤姆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当伊丽莎无意中听到谢尔比夫妇打算将汤姆与哈里卖掉的对话后,伊丽莎决定带着她的儿子逃跑。小说中描写到,伊丽莎作出这一决定并非是因为受到身体上的虐待,而是出于害怕失去她唯一幸存的孩子(她曾因流产而失掉了两个孩子)。

伊丽莎在深夜里动身出发,并给她的女主人留下了一张致歉的纸条。 当这一切发生时,汤姆叔叔被卖掉了,并被装载上了一艘河船(英语:riverboat),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

在船上时,汤姆认识并照顾了一位年幼的白人女孩伊娃。当伊娃落到河里后,是汤姆救了她。

伊娃为了感谢他,伊娃的父亲奥古斯丁·圣克莱尔将汤姆从奴隶贩子的手里买来,并将汤姆带到了他在新奥尔良的家中。在这段时期里,汤姆与伊娃变得亲密无间,因为他们都深信着基督教。

与标题同名的人物汤姆叔叔(Uncle Tom),在小说发表初期被视为一名坚忍的基督徒奴隶。但在最近的一些年间,他的名字已变成了那些被指责投靠白人的非裔美国人的绰号。

然而,斯托夫人的本意,是将汤姆塑造成一位“高贵的英雄”以及值得称颂的人物。在整部作品中,汤姆不仅忍受着剥削带来的痛苦,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到了最后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敬重他。

扩展资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伊始,美国南方的人们便被这部小说激怒了。而奴隶制度的支持者们也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著名的南方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英语:William Gilmore Simms)声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完全错误的作品,而其他人则称这部小说在犯罪和造谣。在这场大范围的反应中,亚拉巴马州莫比尔市的一名书商因销售这本书而被迫离开了城市,而斯托夫人本人也收到了不少威胁她的信件(甚至有一包装着一名奴隶的耳朵的邮件)。

不久之后,许多像西姆斯这样的南方作家便纷纷发表了他们反对斯托夫人小说的作品。 一部分评论家强调,斯托夫人缺少在南方生活的阅历,从而(在他们看来)导致她对这一地区进行了不准确的描述。

他们举例说,斯托夫人从未涉足过南方的种植园。然而,斯托夫人也解释道,她书中的角色,是基于她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居住时,从逃亡奴隶那里听来的故事。

据称:“她亲身观察到的几次事件激励了她去写作这本著名的反奴隶制小说。她曾俄亥俄河上目睹这些场景,包括亲眼看到一对夫妇被奴隶主活生生地拆散。

此外,报纸与杂志上的记录与报道,也为当时还在构筑中的情节提供了素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530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