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大虾!帮我找几个名人的资料谢~~

拜托大虾!帮我找几个名人的资料谢~~,第1张

1452 达文西生於佛罗伦斯附近的文西镇。

1469 达文西进入佛罗伦斯艺术家安德利亚‧德尔‧维洛及欧

(Andrea del Verrocchio)工作室学艺,从此展开其艺术生涯。

1471 维洛及欧工作室为佛罗伦斯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的

圆顶小亭装置一座金球。

1472 达文西加入佛罗伦斯画家公会。

1475 达文西发表初期创作。

1476 达文西被控以同性恋罪行,被宣告无罪。

1478 著手进行大西洋手稿。

1482 达文西迁居米兰,服务於米兰公爵卢多维哥‧史佛萨旗下,

并创立达文西学院。

1483 受托完成<岩窟的圣母>。

1490 根据维楚维斯(Vitruvius)之理论作<人体比例图>。

1493 潜心制作史佛萨骑马铜像的各式习作与模型。

1495~97 为米兰圣母感恩堂之膳食堂绘制湿壁画<最后的晚餐>。

1499 进行桥梁之研究。

1500 达文西归返佛罗伦斯,并造访罗马。

1502 担任教喤军指挥官凯萨‧波吉亚(Cesare Borgia)的 军事工程师。

1503 开始构思<蒙娜丽莎>。

1506~13 达文西再度往访米兰(1506), 并接受教皇李奥十世的邀请前往罗马。

1516 达文西到法国旅行,居住於安布瓦兹附近的 克卢城堡(Cloux)。

绘<自画像>。

1519 1519年5月2日,达文西逝世於克卢城堡,享年六十七岁。

1469年进入维洛及欧(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

的工作室习艺尽管他又以最严谨的态度制订创造有助於艺术更趋完美的新技法,

但是他真正完成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不论他是个性善变还是生就缺乏耐心,

他总是只把最初的构想纪录下来而已。他从不让他的学生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

硬要学生走他辛苦走过的坎坷路

达文西坷路学习欲望强烈与饶富才华者,就像羽翼未丰的小鸟,

切不可让他们过早展翅飞。

达文西常以类似的比喻,让他最赏识的弟子明白,

他之所以能在绘画上获得这麼多殊荣,

完全归功於他能以敏锐而积极的心,穷究前人的秘密。

达文西严禁学生在二十岁之前用笔画与油彩作画,

而只准他们以铅笔做练习。他鼓励学生挑选最有名的古画仔细临摹,期望他们能以寥寥数笔绘画出自然的力量,勾勒出眼前所见的各种人体的动作。

他还要求学生解剖人体以钻研肌肉与骨骼的结合以及关节和韧带的功能。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 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Maud Lewis was born in Yarmouth County, and endured many hardships in her early life As a teenager, she started to experience deformities of her face and hands as a result of a childhood disease Maud married Everett Lewis, and together they lived in a small one room house with sleeping loft, without benefit of electricity or plumbing Although she suffered from physical handicaps, she made hand drawn Christmas cards and later, small brightly coloured paintings, which she sold to help overcome their poverty She also painted birds,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on various parts of the tiny house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many articles within the house Examples of Maud's art can be found in the Art Gallery of Nova Scotia, which has reconstructed her house and installed it in the gallery as part of a permanent Maud Lewis exhibit Her work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and the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She is the subject of a book, "The Illuminated Life of Maud Lewis", and a stage play has been written about her life She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wo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documentaries, "Maud Lewis - A World Without Shadows" (1997), and "The Illuminated Life of Maud Lewis" (1998) In later years, her husband Everett also began to paint

Ref: Marie Ellwood, Folk Art of Nova Scotia (1976); Kobayashi/Bird, A Compendium of Canadian Folk Artists (1985); AGNS, Nova Scotia Folk Art - Canada's Cultural Heritage (1989); Blake McKendry, An Illustrated Companion To Canadian Folk Art (1999)

不好意思,最后一个人的介绍是英文的。

1、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地理学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全才,所以他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2、拉斐尔·桑西(Raphael Cenci)

(1483—1520)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

3、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和《末日审判》。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参考资料:

文艺复兴 (14到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_

  都是同一个人``

  不过是各处的音译不同而已``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主要作品简介

  《自画像》

  《岩间圣母》

  《蒙娜丽莎》

  《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他对 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创作都以大量素描 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从构到每个人物 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 及写生,他的素描起了相当于甚或超过 现代摄影术的作用。在这幅《自画像》 中,画家描绘起自己来可谓得心应手,他 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 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 微妙变化,这些素描艺术手法使后来的 不少画家得益菲浅,堪称素描艺术的精典。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 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 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因此,此画虽为素描小作,其艺术美,形式美却丝毫 不亚于达芬奇的那些恢宏巨制,诸多年来,继续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 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岩间圣母》达芬奇 祭坛画 (1895X1195厘米 ) 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 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 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 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 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 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 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 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蒙娜丽莎》达芬奇 油画 1503--1506 77X53厘米 现藏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 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 成就,是达芬奇几年(1503--1506)为之 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蒙娜丽莎是佛罗 伦萨商人Fdel焦孔多之妻,当时年约24 岁。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 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 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 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 法。而且,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他 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 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纪的妩媚微笑,则使观者如坠云雾,直叹 妙不可言;这种致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 辉的体现。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先看基督左边的一组三个人:腓力按耐不住地跳起来,带着不可捉摸的疑问转向基督,想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表白自己的真诚的纯洁。老雅各极度愤慨,摊开双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后仰,好象在表示:这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后面站着的是多马,他尽量按下性子,向基督举着食指向上,说这怎么可能呢?在基督右边的一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犹大,他心虚地急忙扭动身子,惊恐地想远离夫子,并且慌忙地握紧告密所换来的钱袋,战粟而害怕地斜视着基督。约翰忧柔地把头垂在一边搭拢双手,神志焦虑,不知怎么办是好,在听彼得细言。彼得勃然大怒地站起来,弯身前倾向着约翰,左手搭在他的肩头,紧贴耳边,似乎在问:你知道是谁吗?他的右手还紧握着一把刀,好象在显示:要是我知道是谁,一定要杀死他。最右边一组三个人中,靠近彼得的是巴多罗买,他张开双手,显得震惊而又沉着,似乎是要大家不要惊慌,他自己严肃而冷静地凝视着基督,想拯救夫子。搂着巴多罗买的是小雅各,他紧张地望着基督无能为力。站在最顶端的是强壮的安得烈,他探身向前,颇有冲上前去之势。最左边一组中,马太双手伸向基督,脸却转向左边的达太,好象在询问有经验的老人,刚才夫子所讲的到底是指谁呢?达太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正在纳闷。西门也正在苦苦思索,但是毫无结果。

  这幅画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但单纯中见丰富。画家把十三个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画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门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衬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并且有意识地把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分配在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简单,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再通过这些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将整个画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极为慎重,有时站在画前沉思徘徊半天不能落笔。修道院的院长十分恼火,指责他是有意怠工,拖延时间。画家正愁找不到犹大头像的模特儿,觉得这个令人讨厌、粗暴无知的院长的头正合适,便用了它作为犹大的形象。我们在画中所看见的犹大,阴沉而丑陋,又显得特别粗鲁,与旁边的约翰和彼得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望而生厌。

  两幅《最后的晚餐》的比较

  《最后的晚餐》-丁多列托

  在不同的年代,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分别创作了《最后的晚餐》,为了能更好的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让我们把两者作一下比较。

  两幅画同样取材自圣经,所不同的是,达芬奇的画创作于1495至1498年,此为文艺复兴期间,丁多列托的画则产生于1592至1594年,时值历史的转捩点,文艺复兴即将让渡与巴洛克。

  若单就题材来看,达芬奇的画勉强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画流溢出浓郁的基督教气氛,达芬奇的画则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达芬奇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刻来描绘耶稣和门徒最后的晚餐,凝于丁多列托画中的时刻是,耶稣摆设了圣餐,对门徒说:「吃吧,这就是我的身躯。」一如门徒所熟悉的那样;而达芬奇所关注的时刻则是门徒对耶稣的话—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所做出的反应。丁多列托所选择的片刻独一无二,换了别时别地都不可能发生,达芬奇画中的片刻在人间其实时时上演著,丁多列托的画好比一出「神灵剧」,达芬奇的是一出「人间剧」。

  以下我们更细部地对两幅画作比较。

  1构图:以餐桌的位置为例,达芬奇将桌子横在画面正前方,桌子就不只是桌子,还形成了一道区隔的线,好比戏台的边缘,观众在这一边,餐桌的另一边正上演著一出戏。丁多列托挪动了餐桌,画中人物不再与观众遥遥相隔,画边缘不规则的裁切,有延展画面的效果,把观众也邀请入画。

  2空间运用:达芬奇和丁多列托都运用「透视法」创立空间,所谓「透视法」就是两条铁轨或道路在远方逐渐聚合所产生的一种效果。达芬奇透过天花板、挂毡、地板勾勒透视线条,所有线条汇聚于基督头部,即画面正中央,线条明快清晰,形成一种对称、协调。丁多列托没有盯住画面正中央,而使线条陡斜地伸向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羽翼下方交会,由于交会点阴暗、暧昧,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紊乱、纹理不明。

  3人物描绘:达芬奇的人物一字排开,各人的反应独特、个性鲜明,历历在目,门徒在听了耶稣的话以后,各个反应不同,于是表现出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相反地,丁多列托让人物笼罩在阴影之中,隐隐约约难以分辨,他们统统被气氛所挟裹,他们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发生作用,而是他们相加而成的整体才是意义所在,可视为势不可当的宗教体验。

  4现实性:两幅画可说都是既现实又非现实的,达芬奇的现实性表现在他的著重细节,故清晰、准确,但房屋却是抽象的,且人物难以想像地挤成一堆。丁多列托的画虚构了非现实的房屋,神秘的光若明若暗,四处充斥著幻影和阴霾,但是,人物和物体的刻画却十分坚实、丰满、生动活泼。

  5戏剧性:戏剧的本质是关键时刻的人物冲突,就这点看,两幅画都富于戏剧性,都是连续动作在瞬间中断,好似钟摆在摆动的顶端突然暂停,但两者设置这一瞬间的方式不同,达芬奇的人物姿态在关键时刻充分表现出其内心世界,他用戏剧泄露有意义的「性格」。丁多列托则著力于运动的进展和时间的流逝,观看丁多列托的画,在视觉上会产生动荡感,不能减速,可以说丁多列托用戏剧展开有意义的「事件」,终点、起点同等重要,同为整体的一部份。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尽管被认作是流传最广的宗教绘画,实质上根本不是宗教的,而是人类心理的描写,丁多列托的画才反映了宗教体验。

  两幅画传达出何种「人的本质」呢?就达芬奇而言,他把人看作截然分离的个体,当事件撞击时,个体以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表面上看,的确笃信了新教看重个体的原则,但同时也强调,个体仅凭相加即可构成整体,和丁多列托「超个体」式的共同感不同,丁多列托基本上将人视作宏大整体的一部份。如果从「教会生活」考虑两者的歧异,顺著达芬奇对人性的理解推衍,现实中是没有真正的教会的,或许俱乐部是比较可以接受的形式,因为可以容许个体随意出入。按照丁多列托的信念,教会不是虚无,而是一切,人只有作为教会的一部份才有现实性。

  即便你不同意一幅画对人性的解释,仍然可以承认它是伟大的作品,这就是艺术!

“嗒!嗒!嗒!嗒!嗒!”

那个潇洒的身影就这样踩着优雅的小碎步从人群中出现。

手拎瓜菜,身上的白汗衫是当下最流行的款式;

私人订制的人字拖鞋彰显高贵高贵,唏嘘的头发是不可或缺的标配。

这一刻,他是整条街最靓的仔,尽管这里是“猪肉王子”的地头,却丝毫掩盖不了“达闻西”的出尘气质。

这一经典画面与对白出自周星驰和李力持执导的《国产凌凌漆》。

其小碎步的创意出自罗家英,未进入**圈之前,罗家英曾是粤剧小生。

因此,将粤剧里的台步融进**里,成就了这一个经典镜头。

1946年,罗家英生于广东顺德,出身粤剧世家。

父亲罗家权系著名粤剧丑生,师承京剧艺术家刘奎官。

40年代在港澳各地演出深受欢迎,饮誉剧坛。

因在家里排行老八,被行内尊称其为“八叔。”

论起来,罗家英和暴打来福的常威还颇有渊源!(此句纯为虚构,不作任何事实参考!)

3岁那年,罗家权带着一家人来到香港,辗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期间,罗家英的十二叔负责教他基本功,后来拜师刘洵。

没错,就是李连杰那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面的刘公公,《九品芝麻官》里“常威”的干爹!

“常威”如果见到罗家英,应该喊什么?

罗家英自幼天赋异禀,8岁时候就能正式上台,在台上当小兵小卒。

12岁唱文武生,在香港剧坛小有名气。

到了21岁的罗家英正式当角儿,不仅能演公、侯、将、相、书生、侠士等正派角色,反面奸角也是不在话下,被称为香港著名的粤剧全才。

当时香港有1000多个粤剧演员,能组台唱戏的很少,能养家活口的更是屈指可数,而罗家英已经可以养活整个家。

1973年,在剧坛小有名气的罗家英演出时被一位老板看中,愿意出钱投资,同时还认识了另一名粤剧花旦一李宝莹。

李宝莹是广东顺德人,与罗家英是老乡。

虽然罗家英在当时小有名气,可是远不及李宝莹出名。

在老板的牵线下,罗家英和李宝莹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

两人的搭档做了全球巡演,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非常有名气。

后来,两人将很多昆曲和京剧的身段融入了粤剧,可以说这对金童玉女是自成一派。

1977年,在马来西亚演出,连演三个月,场场爆满。

那时候的罗家英头发还没有那么唏嘘,穿上西装的他还是个英俊小生,气质样貌都属中上乘。

和李宝莹合作的期间,两人日久生情,相继拍拖交往。

可是这份感情并没有给罗家英带来多少幸福感,外界的人总说是李宝莹带着他走红的,因为傍上李宝莹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而李宝莹听到这种声音没有选择站在他的那一边,反而觉得罗家英没有能力。、

再加上李宝莹的妈妈也一直说罗家英是为了钱和名利才与她在一起,最终这段13年的感情无疾而终。

在那13年里,罗家英连她的真实年龄都不知道。

后来问起这段感情时,他满是伤感 :“后来她就嫁人了。可能嫁人是她最终的归宿吧。但是她一生最热爱的是唱戏,不能唱戏了,她不会开心的。”

1974年到1987年这13年里,是罗家英事业上最黄金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和李宝莹结束感情后,粤剧也逐渐衰落。

大概从那时候起,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已经压得罗家英的头发都撑不住了吧?

在和李宝莹分手前,罗家英已经供了一套房。

搭档走了,令四十岁的罗家英很担忧将来,唱戏迷茫,也不敢结婚。

朋友见他这般状态,对他说:“李宝莹走了,你就找一个比她更红的搭档。”

后来,朋友联系到了汪明荃。

汪明荃那时候已经是香港的当红艺人,之前也是唱粤剧出身,自然知道罗家英在剧坛的地位。

接下来的一年里,罗家英就教她基本功、身段,并且一周去三次汪明荃家里教她。

期间并没有培养出 情感 。

1988年,两人出演的《穆桂英大破洪州》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罗家英以为演出结束就到散伙的时候了,哪只汪明荃跑到化妆间,搂着罗家英就亲了一口。

就这样,福升粤剧团成立。

1991年,通过汪明荃的关系,罗家英出演成龙的**《重案组》。

1993年,成龙凭该**拿了金马奖影帝,罗家英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不过主办方邀请他上台介绍**,其幽默的说话方式让得全场捧腹大笑,当场有一位导演邀请他出演自己的**。

后来在《姐妹情深》客串法官这一角色,一本正经的说话语气和让人发笑的表情让周星驰一眼相中。

1994年是罗家英的本命年,是他人生大转折的开始。

这一年谷德昭找到了罗家英,说让他和周星驰拍一部戏,让他在里面演一个科学家。

罗家英心想:科学家不就是穿西装打领带,很威严,适合我!

于是他一口应承。

谁知到了片场,他们让罗家英穿短裤,还有背心,拎着两个菜出场。

罗家英无语:“真是疯了,哪有这样的科学家!”

后来转念一想:“你疯我就陪你疯吧。”

于是他用上了粤剧里的台步,拿着两个菜就像粤剧里的大将军拎着铠甲走一样。

周星驰看了笑得肚子疼,但是他觉得还缺点什么,又在地面上放了些水。

后来就有了那经典的“达闻西”出场。

自此以后,罗家英一战成名,片约也陆陆续续多了起来,可是他还是把重心放在粤剧上。

当时这种传统的艺术受到**的冲击,已渐渐步入低潮,只能依靠自己在**得来的名气扶持粤剧。

《大话西游》对于罗家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戏。

在银川拍摄《大话西游》的时候,里面的唐僧本来不是罗家英,周星驰看来看去总感觉原来的唐僧不是很理想,想来想去觉得罗家英演唐僧应该会出点东西。

最后就定了去三天。

把王晶跟徐克的**挪了一下日期,就去了银川,人到的时候连剧本都没有。

罗家英其实在里面只是客串,仅三天便成就了最经典的唐僧。

自那以后,罗家英那罗里吧嗦的唐僧形象开始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片约找上门来。

不仅仅是**,像和张卫健主演的《机灵小不懂》、《齐天大圣孙悟空》等电视剧。

周星驰的**让罗家英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周星驰的戏之前罗家英还要每个月还房贷,拍了《大话西游》之后,不仅能把贷款还清,还能全款再买一栋楼。

可就在他演艺事业如火如荼时,一个噩耗传来。

2002年,汪明荃被诊断出患了乳癌,后来进行了手术。

所幸的手术后恢复得很成功,罗家英在这时对这个女人许下了一生一世的承诺。

那一年他55岁,相恋15年,他未娶,她未再嫁!

命运似乎总爱折腾有情人!

两年后罗家英被查出肝癌三期,不得已把工作都停了。

在一起的十几年里,她格外的强势和任性,平常都是罗家英迁就她。

那一夜,滚烫的泪水顺着他的脸滑落。

幸运的是癌细胞没有扩散,在汪明荃的陪同下,罗家英去医院做了肝癌手术。

2005年,罗家英出院回家疗养,汪明荃放下所有工作,一心陪在他身边。

2009年,两个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结束了21年的爱情长跑。

在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无论是爱情的残酷也好,一夜成名的喜悦也罢,罗家英从未放下过粤剧。

如果说**带来的财富与名气是他生命中的一勺蜜,那粤剧就是让他扎实成长的根。

随着信息的发达,像粤剧这种文化艺术渐渐被人冷落。

虽然罗家英年过半百,但时不时还会上台唱一下戏,和汪明荃创办的福升粤剧团也一直在经营着。

**带给了他名和利,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算下来,罗家英其实在剧坛比在**圈的时间多得多。

国家一级演员、粤剧表演艺术家曾经说过:“粤剧迎来低潮,但也不至于没落。你要年轻人坐两三个钟头来欣赏粤剧,他们会不耐烦。但这始终是民族的艺术,不会消亡。”

这是民族的艺术,不会消亡!

纵观罗家英的一生,8岁上台唱戏,见证了粤剧的兴衰。

第一段感情因粤剧而起,13年的爱情长跑悲剧收场。

第二段感情同样缘起粤剧,经历21年长跑,喜结连理时已经63岁。

似乎这一生都围绕着“粤剧”这两个字。

粤剧养活了他,给了他第一次情伤,也给了他一生所爱。

可当回头观望时才发现,原来这条路已经走了那么远,远得让他忘记珍惜与至亲至爱的每分每秒。

这是他63岁的求婚誓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6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