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修辞手法

比兴修辞手法,第1张

比兴分类 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比兴修辞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兴手法起源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不仅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且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的《离骚》。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想,《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楚辞》的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比兴修辞手法介绍

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比兴修辞手法作用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比兴含义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是古文创作中的主要的3个手法赋,比,兴另还有风,雅,颂三种,这六个手法被称为六艺其问中,比是比喻的意思兴是烘托,寄托的意思这些多是用在旧体诗,曲,词中现在一般很难见到很好的比兴手发的描写很早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应用了这些创作手法,如《诗经》中就颇见六艺之精彩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诗经》中的民歌运用赋、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生动,使鸟兽草木的神态色采、天地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一、《离骚》“香草美人”诗中的案例:

1、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解释:把江离、辟芷、优兰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佩戴在身上),表示博采众长,多方吸取营养,因为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芳草,众芳集于一身,意味着高超的才干。

2、用“朝搴陛之林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解释: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表示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蕴含经受得住考验的深意。这一段全用象征,“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香草均指人才。

二、《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区别:

1、时间先后不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离骚》的发展与成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说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诗经》首先是展现了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原始注解中应该是宗教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至于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则是后人对其的一种创造性阐释。是现实主义的源头。《离骚》是诗经的继承。

2、表达情感不同

《离骚》则是楚国政治家屈原所作。在理解《离骚》的时候,同《诗经》一样,其原始意义更多是政治性的。《离骚》是浪板注意文学的源头。

比兴手法最先在阐释《诗经》时运用,其运用篇幅相对较小,含义较单纯,如同乐咏,为数较多较真挚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乐歌,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并使赋比兴告别了原始迷狂,成为纯粹的文学手法。《离骚》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比如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品质。

三、比兴的新发展:

《离骚》在继承《诗经》的同时,在篇幅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这首抒情诗中,表现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之火和热爱楚国的强烈精神。一系列比兴手法的运用,则是充分利用了神话题材,通过丰富的想象,形成了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岁后世文学同样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扩展资料:

比兴的作用: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比兴是借景言情的手法,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 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45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9
下一篇2024-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