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绍姓高的诗句

关于介绍姓高的诗句,第1张

1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古代高姓历史名人 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

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

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

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

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

今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6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7、高 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

8、高则诚:著名戏曲家,所著《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9、高 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10、高 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2姓氏的句子高

我姓赵,却照顾不了你的情绪。

我姓卢,却掳获不了你的芳心。我姓何,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我姓易,却发现爱你真的不易。我姓杨,却扬不起爱你的风帆 。

我姓董,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我姓周,却对你照顾不周。

我姓魏,却不能给你安慰 。我姓余,却不能陪你走下余生。

我姓刘,却留不住你的芳心。我姓付,却甘愿为你付出一生。

我姓李,却走不进你心里。 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我姓姚,却爱你的心不曾动摇。我姓方,却放不下你的背影。

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我姓晋,却进入不了你的梦里。

我姓张,却面对你张口结舌。望采纳。

3形容老师品姓高上的名言

1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4形容身高长得迅速的诗句

描写学问成才的诗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南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9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11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13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14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6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你好 希望能帮到你

5姓氏的句子高

我姓赵,却照顾不了你的情绪。

我姓卢,却掳获不了你的芳心。我姓何,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我姓易,却发现爱你真的不易。我姓杨,却扬不起爱你的风帆 。

我姓董,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我姓周,却对你照顾不周。

我姓魏,却不能给你安慰 。我姓余,却不能陪你走下余生。

我姓刘,却留不住你的芳心。我姓付,却甘愿为你付出一生。

我姓李,却走不进你心里。 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我姓姚,却爱你的心不曾动摇。我姓方,却放不下你的背影。

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我姓晋,却进入不了你的梦里。

我姓张,却面对你张口结舌。望采纳。

6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高姓的来源及姓高的名人 高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 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为高氏。

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

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迁徙分布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

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高欢在北魏时曾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补卜代村,旧时为古怀朔镇),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

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

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

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

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

以渔水之阳得名。高隐、高瞻之后。

广陵郡: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高瞻之后。

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

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高姓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等 四、古代历史名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

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

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

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人正直。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

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

与赵孟。

姓氏歌

什么郑,关耳郑。

什么刘,文刀刘。

什么陈,耳东陈。

什么邓,又耳邓。

什么林,双木林。

什么雷,雨田雷。

什么杨,木易杨。

什么孙,子小孙。

什么许,言午许。

什么姜,羊女姜。

什么唐,广口唐。

什么谭,言西早谭。

什么时,日寸时。

什么和,禾口和。

什么何,人可何。

什么季,禾子季。

什么计,言十计。

什么杜,木土杜。

我姓高,什么高?

什么高,点口高。

希望能帮到你。

源于姜姓[2-3]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4]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5] 。

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6]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7]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8]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9]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10]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11]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1]

2人口分布编辑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中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

明 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明朝以后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3姓氏文化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

二、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四、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五、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扩展资料

高姓名人:

1、高智耀(约1206~约1271),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

2、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第二、三届中央委员。

3、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县城郊董店人,1907年8月出生,1939年6月24日被军长叶挺据国共双方指示枪毙。高敬亭是鄂豫皖根据地主要***,在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后,其创立红28军坚持斗争,为其间各南方游击队最成功者。

4、高又新(1916年——1948年),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八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高又新作为优秀飞行员,有驱逐之王的美誉,曾任4大队21中队长。

5、高文智(1914—2003728),陕西省鄜县(今富县)人。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

-高姓

温我姓温 却不能给你稳稳的幸福

时我姓时 却不能时刻和你在一起

何我姓何 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易我姓易 却发现爱你不易

梁我姓梁 却能温暖你所有不安

陈我姓陈 却沉不下爱你的心。

董我姓董 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安我姓安 却不能护你一世安详

赵我姓赵 却只照耀出你的光芒

曹我姓曹 却不能面朝你说爱你

颜我姓颜 却猜不透你的心言

沈我姓沈 却审视不清我们的未来

徐我姓徐 所以许下爱你的诺言

杨我姓杨 却洋溢不出他最爱的微笑

郭我姓郭 却过不了你这一关

任我姓任 却任你在我心中狂奔。

陆我姓陆 却路不过你的心间。

向我姓向 却找不到来时的方向。

丁我姓丁 却定不住你爱我的那瞬间

侯我姓候 却侯不到你爱的那天

范我姓范 却只愿为你心烦意乱

吴我姓吴 却在你的爱中无法自拔

肖我姓肖 却不能够笑着看你的幸福

姚我姓姚 却爱你的心不曾动摇

江我姓江 却将就不了没你的生活

郑我姓郑 却挣不到你的心

刘我姓刘 却留不下你远行的心

王我姓王 却始终忘不掉你的笑颜。

祁我姓祁 却无法面对漆黑的世界

潘我姓潘 却攀不上你的影子

朱我姓朱 却住不进你的心脏

龚我姓龚 却不想要共同分享你的笑容

付我姓付 却甘愿为你付出一切

唐我姓唐 却搪塞不了你的心

聂我姓聂 却拿捏不准他的心

许我姓许 却许不了你一世安稳、半世陪伴

罗我姓罗 却只为你而堕落

邓我姓邓 却点不亮你心里的灯

周我姓周 却不能顾你周全

方我姓方 却放不下你的背影

余我姓余 却想陪你走下余生

程我姓程 却不能成为你的良人

司我姓司 却撕不碎爱你的心

胡我姓胡 却想护你一生安宁

曾我姓曾 却赠予了无限心寒

林我姓林 却让雨淋出了泪珠

顾我姓顾 却不曾想过孤独

魏我姓魏 却不能给你安慰

李 我姓李却不能住进你心里

对于用姓氏表白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 利用谐音,找出你和姓任的人名字里相同或类似的音,创意地组合成一句表白的话。比如,“任我一生都爱你”。

2 利用姓氏,写下一句有趣的话语,比如,“我想和姓任的你做双喜临门的事情”。

3 制作一张双方姓氏首字母相同的拼音字母表,然后选择两个字母,组合成一句话。比如,“RJ,人间值得”。

4 利用简笔画为姓任的人制作一张卡片,然后在上面写下一句表白的话,如“我喜欢任姓的你”。

总之,用姓氏表白需要有一定的创意和巧思。你可以思考出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感情,让姓任的人感到温馨和浪漫。

只要没有婚姻法规定的禁止情形,都可以结婚。

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虽然北方民间说:同姓氏结婚克子,孩子容易夭折,或不得善终。夫妻生活不和睦。

其实父母同一个姓氏属于正常行为,不是说相同的姓氏就一定有血缘关系,姓氏只是人的一个代称,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是不会产生什么科学性的反应的。什么所谓的克夫、克子这类的说法都是一些低俗,腐朽的迷信。丝毫没有科学依据。 最后我想说的是,姓氏只是一种代称,只要不是近亲的,没有血缘关系的都不会存在什么影响。

你们真的很有缘份,五百年前是一家,今生你们还是一家人。祝幸福,望采纳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23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