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姓什么,我姓高,什么高?

你姓什么,我姓高,什么高?,第1张

我姓高,口字高。

高(拼音:gāo),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为上下距离大,引申指上下的距离,又引申指山陵、高处,由此义又可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

繁体字:高,部首:高,拼音:gāo。

笔画:10,结构:上下结构。

首尾分解:亠冋,部件分解:亠口冂口,异体字:髙髙。

笔顺:

组词解释:

1、高声〔gāo shēng〕 

声音高;用听得清楚的正常说话的声音。

2、高人〔gāo rén〕 

学术、技能、地位高的人。

3、跳高〔tiào gāo〕 

田径运动项目之一,有急行跳高、立定跳高两种。通常指急行跳高,运动员按照规则经过助跑后跳过横杆。

4、升高〔shēng gāo〕 

提高地位、程度或水平。

5、高级〔gāo jí〕 

属性词。(阶段、级别等)具有较高程度的:~神经中枢。~干部。~人民法院。

源于姜姓[2-3]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4]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5] 。

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6]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7]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8]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9]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10]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11]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1]

2人口分布编辑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中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

明 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明朝以后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3姓氏文化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1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古代高姓历史名人 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

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

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

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

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

今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6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7、高 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

8、高则诚:著名戏曲家,所著《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9、高 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10、高 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2姓氏的句子高

我姓赵,却照顾不了你的情绪。

我姓卢,却掳获不了你的芳心。我姓何,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我姓易,却发现爱你真的不易。我姓杨,却扬不起爱你的风帆 。

我姓董,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我姓周,却对你照顾不周。

我姓魏,却不能给你安慰 。我姓余,却不能陪你走下余生。

我姓刘,却留不住你的芳心。我姓付,却甘愿为你付出一生。

我姓李,却走不进你心里。 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我姓姚,却爱你的心不曾动摇。我姓方,却放不下你的背影。

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我姓晋,却进入不了你的梦里。

我姓张,却面对你张口结舌。望采纳。

3形容老师品姓高上的名言

1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4形容身高长得迅速的诗句

描写学问成才的诗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南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9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11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13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14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6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你好 希望能帮到你

5姓氏的句子高

我姓赵,却照顾不了你的情绪。

我姓卢,却掳获不了你的芳心。我姓何,却如何都走不进你的心。

我姓易,却发现爱你真的不易。我姓杨,却扬不起爱你的风帆 。

我姓董,却永远不懂你的心 。我姓周,却对你照顾不周。

我姓魏,却不能给你安慰 。我姓余,却不能陪你走下余生。

我姓刘,却留不住你的芳心。我姓付,却甘愿为你付出一生。

我姓李,却走不进你心里。 我姓宋,却送不走爱你的真心。

我姓姚,却爱你的心不曾动摇。我姓方,却放不下你的背影。

我姓汤,却不会让你尝到苦的滋味。我姓晋,却进入不了你的梦里。

我姓张,却面对你张口结舌。望采纳。

6历史上姓高的名人

高姓的来源及姓高的名人 高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瞻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 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为高氏。

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

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

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迁徙分布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

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高欢在北魏时曾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补卜代村,旧时为古怀朔镇),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

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

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

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

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

以渔水之阳得名。高隐、高瞻之后。

广陵郡: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高瞻之后。

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

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高姓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等 四、古代历史名人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

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

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

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人正直。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

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

与赵孟。

姓氏歌

什么郑,关耳郑。

什么刘,文刀刘。

什么陈,耳东陈。

什么邓,又耳邓。

什么林,双木林。

什么雷,雨田雷。

什么杨,木易杨。

什么孙,子小孙。

什么许,言午许。

什么姜,羊女姜。

什么唐,广口唐。

什么谭,言西早谭。

什么时,日寸时。

什么和,禾口和。

什么何,人可何。

什么季,禾子季。

什么计,言十计。

什么杜,木土杜。

我姓高,什么高?

什么高,点口高。

希望能帮到你。

婚姻关系是我们人生众多关系中可谓最重要的一种,我们要与自己的伴侣携手走过一生,要与对方组建家庭生儿育女,那么如何可以提前知道自己跟对方是否合适呢?我们可以看看双方的姓氏关系是否和谐,如果两个人的姓氏是美好的,那么你们的婚姻关系也会特别的幸福。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姓高的人跟什么姓氏最有缘份吧。。

姓高的人跟姓凌有缘

对于姓高的人来讲,姓高的五行属于木属,根据水生木的关系可知,与水有关的姓氏与高是最相配的,对于高姓的人来讲,凌姓就是一种水属的姓氏,对姓高的人来讲,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二者结合可以很好的带动彼此的人生运势,而且他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属于一见钟情的类型,可以非常迅速的确定彼此的心意决定在一起。

姓高的人跟姓沙有缘

除了姓凌的人与姓高的人比较合适之外,姓沙的人也是比较合适的,沙字为水部首,在五行上也属于水类,两个人的结合可以带来非常美好的婚姻运势,二人的生活观念非常契合,所以很少在生活里产生争吵,也可以帮助对方解决很多生活或者是事业上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人生运势都会越来越顺利。

姓高的人跟姓游有缘

在我们看来,婚姻的发展运势跟双方的感情基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姓高的人与姓游的人也是非常合适的关系,他们的家庭关系一般都十分的和谐美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享受平平淡淡的幸福,他们的感情发展是如此的稳定,他们在彼此心中也是最重要的存在,在对爱情的坚定追求中享受婚姻的甜蜜与幸福,即使遇到了生活的困难,也有信心可以一起解决,一起面对,共同拥抱美好的明天。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咨询八字起名、周易起名、公司店铺起名,还有宝宝起名,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和时间,为宝宝起一个带着好运的好名字!

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亦为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齐太公十三世孙。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

等。

高姓图腾

见右图。

迁徙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历史名人

高柴: 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洋: 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适: 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琼: 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兴: 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启: 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武: 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灸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 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鹗: 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 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 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 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 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 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 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 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 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 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 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 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 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堂隆: 高堂氏,高姓分支,学业修明,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志在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魏国名臣,贡献甚多。 高顺: 东汉末年,吕布靡下骁勇战将,劳苦奋命,忠心耿耿,亦有见识,徐州之战击退夏侯敦等,徐州陷,为操俘,就戮。 高览:曾经和张郃并为袁绍麾下大将,后和张郃一并归顺曹操,高览武艺高强被誉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一。 高长恭: 北齐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骁勇善战,战功甚多,门客很多,为北齐支柱。后功高威盛,遭皇帝猜忌赐毒而死,亡后北齐亡。 高剑父: 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当代名人

高锟:物理学家,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高士其:现代科学文艺作家 高行健:剧作家、画家、小说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高秀敏:影视明星 高明:影视明星 高希希:著名导演 高洪波:中国足球运动员、教练员 高凤莲:女子柔道运动员 高敏: 跳水运动员冠军 高圆圆:影视明星 高虎:影视明星 高曙光:影视明星 高磊:影视明星 高鑫:影视明星 高胜美:歌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88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4
下一篇2024-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