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体市民朋友的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们:
11月以来国内疫情出现明显反弹,11月16日0时—24时,全国本土净新增感染者22080例,创今年4月18日以来的新高,全国疫情单日新增感染者已连续12天持续上升。截至17日下午16时,全国共有高风险地区12038个,低风险地区605个,涉及全国26个省。近期,我省杭州、宁波、嘉兴、衢州、金华、绍兴、台州、温州、舟山、湖州等地均报告省外疫情输入病例或本土关联感染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切不可大意。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共同筑牢我市的疫情防线,现就做好近期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倡议:
持续做好个人防护
请广大市民继续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做到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使用公筷公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嗅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请勿自行服药,务必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前往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接触史。
尽早完成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国内外的研究和防控实践表明,疫苗接种对于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引起的肺炎、重症和死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降低接种人群的重症发生率、死亡发生率非常有效。请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尽快完成全程或加强免疫接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要抓紧时机打好疫苗,为自己穿好“无形防护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自觉主动报备行程
近期有国内高、低风险地区所在区及有本土疫情发生地区来建德市人员,请主动完成入建报备并如实填写出发地、出行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在到建后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单位、居住地社区、住宿宾馆登记报备,并按要求配合落实相应健康管理措施。
积极配合“落地检”落实“三天三检三不”
在对高低风险地区来建人员实行相应健康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其他省外来建人员请至少提前48小时完成入建报备,并在抵建后完成“落地检”和“三天三检三不”措施,后续按照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每72小时自觉完成1次核酸检测,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
落实常态化检测自觉扫码验码
请广大居民朋友们自觉遵守我市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自觉进行“三天一检”常态化核酸检测,进出公共场所配合落实测温扫码,各类市场主体、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加强值守监督,守好“场所码”查验关口,做到“逢进必扫、逢扫必查、逢异必报”,对拒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可拒绝其进入,如因此造成疫情传播还将承担法律责任。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做文明使者,携手共创美好生活,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共同守护好我们健康平安的家园。
建德市疫情防控办
2022年11月17日
浙西北区上中生界划分早已取得基本一致的认识,它集中地反映在 《浙江省岩石地层》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 成果中,共建两个群,八个组,即建德群 ( 包括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和横山组) ,衢江群 ( 包括中戴组、金华组和衢县组) 以及桐乡组等。本书基本采纳上述划分意见,仅将建德群的定义略作修订,时代归属也有明显更改。现作如下划分 ( 表 3-1) :
表 3-1 浙西北地区白垩系地层划分对比
( 一) 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建德群 K1J ( 劳村组 K1l、黄尖组 K1h、寿昌组 K1s)
建德群一名来源于刘季辰、赵亚曾 ( 1927) 创建的 “建德系”,原定时代为晚白垩世。1959 年浙西地层现场会议后,研究者逐步将 “建德系” 进一步划分为建德统( J22 —J3) 、紫红色砂岩页岩层 ( K1) 及浙江流纹岩 ( K1) 等地层单位或改称武夷群( 建德亚群和浙江流纹岩组) 。1965 年逐步建立了至今仍沿用的地层系统,将建德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 ( 下段、中段、上段) 和横山组,这四个组是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独立用于地质填图、描述和阐明区域地质特征。因此,建德群一名似可以废弃,但考虑到建德群自创名以来,广为沿用,知名度较高; 同时建德群内前三组化石属于同一生物组合,与其上覆的永康生物群有明显的差异,所以继续保留群的名称,有利于区域地层对比以及生物群分析与对比等。
《中国地层指南》指出,“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的具有共同岩性 ( 或岩性组合) 特征的组组合而成”,据此,劳村组至寿昌组属于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构成完整的火山活动旋回,具有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将它们置于一个群内是合适的。而横山组以紫红色碎屑沉积岩为主,厚度巨大 ( 最厚达 1 400 m) ,在底部或下部已发现的介形类、叶肢介化石与下伏地层中同类化石面貌不同。中、上部地层中,曾发现区别于寿昌组的孢粉组合,近年在兰溪墩头梅坞发现恐龙蛋化石,在墩头盆地东端上木坑、虞街附近,横山组底部夹 20 ~100 m 气孔玄武玢岩。从层序、化石及区域地层对比来看,横山组似与浙东南馆头组和朝川组大致可以对比。因此,就岩性、化石而言,将以红层为主,岩性单一,厚度巨大,产恐龙蛋化石的横山组归入建德群似不合适。本书建议建德群的定义为:不整合覆于中侏罗统或更老地层之上,整合或超覆不整合伏于横山组之下的一套陆上火山喷发、沉积组合,包括劳村组、黄尖组和寿昌组,产特有的多门类化石组合,时代归早白垩世早期。这样的定义既有利于大范围区域地层及古生物群的对比,也与地质事实相协调。
1 劳村组 ( K1l)
劳村组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5) 创名,命名地点在建德市大同劳村,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自创立以来,广为沿用至今。
浙西北劳村组发育于大致呈 NE 向断续分布的盆地中,主要出露于建德劳村—梅城,浦江盆地南、北侧,桐庐杨家坞,临安和安吉等地,此外富阳胥口、新登和淳安等地亦有零星出露。
本组岩性主要由河湖相的紫红色砂、泥岩夹酸性火山碎屑岩组成,底部常见砾岩,局部含钙质和钙质结核,夹少量泥灰岩透镜体,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526 ~1 318 m,最厚可达 2 000 余米,普遍不整合覆于中侏罗统渔山尖组或更老地层之上。劳村组典型岩性是红层夹火山岩,但在建德梅城—寿峰山一线以东,火山岩急剧增多,几乎构成本组主体,而紫红色碎屑沉积岩仅以夹层形式出现。综合劳村组岩性、岩相特征,在空间上自西向东、由南往北火山岩呈逐步增多的趋势,而紫红色碎屑岩则减少变薄; 在时间上,自下而上火山岩逐步发育,沉积岩相应减少,反映火山活动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属间歇性的弱喷发活动,显示了白垩纪大规模火山喷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劳村组生物化石主要有植物、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和鱼类等。
据俞云文等 ( 1999) 对浙江白垩系同位素年龄值的收集和总结,指出劳村组年龄值在135 ~ 127 Ma 之间。另用 Ar-Ar 法测试方法获得桐庐劳村组同位素年龄值为 124 Ma。
2 黄尖组 ( K1h)
黄尖组一名系顾知微、邹鑫祜等 1962 年创议,邹鑫祜等 ( 1964) 首次报道,命名剖面位于建德市寿昌镇南 4 km 的黄尖山,创名后一直沿用,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黄尖组分布范围与劳村组基本一致,其中以建德鸟龙山—富阳杏梅尖和天目山等地最为发育。本组岩性为一套酸性火山熔岩或酸性火山碎屑岩,夹中性熔岩,偶夹少量凝灰质砂岩,为本区白垩纪火山活动鼎盛时期的产物,各地厚度变化较大,建组剖面厚度 943 m,向北相距 10 km 的枣园剖面厚度仅 175 m,总的趋势是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变厚,如绍兴王家大山厚达 1 551 m,天目山一带厚度大于 4 390 m。
本组底部以中性或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呈整合关系覆于劳村组沉积岩之上,顶部以酸性火山碎屑岩呈整合关系伏于寿昌组沉积岩之下,故顶、底界线清楚,野外易于识别。
黄尖组中沉积夹层少而薄,且富含凝灰物质,化石稀少,保存不佳,仅发现少量植物与孢粉化石。
本组同位素年龄值 ( 俞云文等,1999) ,除一个为 140 Ma 外,其余均在 130 ~ 126 Ma间,与下伏劳村组同位素年龄相近。
3 寿昌组 ( K1s)
顾知微 ( 1959) 于建德市寿昌创立 “寿昌组”一名,1962 ~ 1964 年间顾知微、邹鑫祜等将伏于寿昌组之下的原称 “蔡郎岗组”中、上段归并到寿昌组,就此扩大了寿昌组的含义,后人沿用寿昌组一名是指扩大了含义包括三个岩性段的寿昌组,原定时代为晚侏罗世。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修订了寿昌组顶界,将原横山组底部酸性凝灰岩划归寿昌组,并以该层凝灰岩的顶界作为与上覆横山组底部紫红色中层状含砾粉砂岩的界线。本书沿用这一划分意见。
寿昌组主要分布于寿昌—临浦一带的寿昌盆地,兰溪墩头盆地边缘,浦江盆地女儿坑、阳山、杭口坪与诸暨等地,淳安—临安地区寿昌组不发育,出露较零星。本组岩性为一套灰绿、黄绿、紫红等色砂、页岩,中部和顶部各有一层厚度不稳定的酸性火山岩。寿昌盆地寿昌组以湖相沉积为主,火山岩所占比重不大,往东经兰溪墩头、浦江至诸暨等地,本组中火山岩明显增多,在寿昌盆地火山岩仅厚 65 m,浦江盆地厚近 467 m,至诸暨盆地厚达 736 m。
本组厚度随地而异,由数十米至 1 200 m 不等,与下伏黄尖组及上覆横山组呈整合或超覆不整合接触,岩性界线清楚,野外易于识别。值得提及的是,临安平山盆地寿昌组为河湖相的火山-沉积岩,含大量的火山玻璃,在钠质碱性水的不断作用下,形成了具较大规模的钙、钠基膨润土矿。
寿昌组以富产生物化石而著名,计有植物、轮藻、孢粉、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及鱼类等化石。
寿昌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 124 ~117 Ma 之间 ( 俞文云等,1999) 。
( 二) 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横山组 ( K1-2h)
浙江省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地层分布示意见图 3-2。
本区下白垩统上部仅有一个地层单位———横山组。横山组一名系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 1965) 于建德市寿昌镇横山所创,原定时代为早白垩世。建组剖面未见顶,出露厚度 >214 m,兰溪墩头盆地横山组发育较全,厚度巨大,约 1 400 m。
横山组主要发育于建德寿昌盆地和兰溪墩头盆地,在淳安—临安一带亦有出露。寿昌盆地横山组岩性以滨浅湖相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有砂岩,厚度大于214 m,至盆地边缘岩性明显变粗,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与细砂岩互层,夹薄层凝灰岩,厚度变薄。墩头盆地横山组发育较全,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可达1400m,其上部为河流相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砾岩与砂砾岩; 中部为滨湖相灰紫红色钙质粉砂岩,夹钙质中—细粒砂岩与凝灰质粗砂岩; 下部为浅湖相紫红色厚层钙质、泥质粉砂岩夹紫灰色凝灰质砂岩。在盆地东端上木坑、虞街附近,本组底部夹 20 ~100 m 的气孔状玄武岩。
本组厚度为82 ~1 400m,与下伏寿昌组顶部酸性火山碎屑岩是连续过渡关系,但在盆地边缘,横山组底部有一层暗灰紫色砾岩与下伏寿昌组接触,似为超覆不整合接触关系;本组亦可超覆在黄尖组或劳村组抑或更老地层之上。与上覆地层关系,在兰溪墩头盆地与中戴组下段砾岩呈整合接触。
横山组所产化石大多采自寿昌盆地横山组底部或下部,计有植物、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与介形类等,在墩头盆地仅发现孢粉化石。2003 年在该组上部或近顶部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一新发现意义重大,为横山组的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佐证。
图 3-2 浙江省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地层分布示意图( 据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6,改绘)
( 三) 晚白垩世中、晚期地层———衢江群 ( K2Q) ( 中戴组 K2z,金华组K2j,衢县组 K2q)
衢江群一名来源于刘季辰、赵亚曾 ( 1927) 所创的 “衢江红砂岩”,原定时代为新近纪。1960 年以来,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和浙江石油地质大队等多次在金衢盆地 ( 金华—衢州) 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曾先后提出衢江群再划分的多种意见,开始由划分五个岩性段逐步演变到划分成三个组,迄今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案: 浙江石油勘探处 ( 1993) 将衢江群划分为方岩组、兰溪组和衢县组,同时将分布在杭 ( 州) 嘉 ( 兴) 湖 ( 州) 第四系覆盖下的桐乡组也一并归入衢江群; 陈其奭 ( 1989) 与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则将衢江群划分为中戴组、金华组和衢县组三个组。本书采用后者划分意见。
本书定义: 衢江群系指浙西北区整合覆于横山组或超覆不整合于前横山组之上、由山麓堆积相-河流相-湖相-河流相组成的以紫红色为主夹杂色的碎屑沉积地层,包括中戴组、金华组和衢县组,其上未见顶。现按组分述如下。
1 中戴组 ( K2z)
中戴组系陈其奭 ( 1981) 于浙江省金华市中戴创建,原定时代为晚白垩世。
中戴组主要发育于金衢盆地,向东延至义乌、东阳以及浦江等盆地,泗安—嘉兴地区出露零星。本组岩性可分成两个段: 下段属山麓堆积相堆积物,以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粉砂岩,局部偶夹火山岩; 上段为河流相堆积物,下部为紫灰色砾岩与砖红色含砾粉砂岩互层,向上为中粒砂岩、粉砂岩,偶夹含砾中—粗粒砂岩,顶部为紫红色钙质、粉砂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
本组厚度由 247 ~1 500 m 不等。在兰溪墩头盆地与下伏横山组呈整合接触,浦江盆地超覆不整合于寿昌组之上,大多以砾岩与下伏磨石山群之不同层位呈超覆不整合接触。
本组化石稀少,计有植物、轮藻、介形类和吉兰泰龙。
采自龙游上圩头橄榄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样品,经 K-Ar 法测试,年龄值为 105 Ma( 张利民,1997) 。
2 金华组 ( K2j)
金华组系邹鑫祜、陈其奭 ( 1964) 创名,顾知微 ( 1980) 介绍,命名地点在浙江省金华市,原定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选层型在浙江省龙游高仙塘剖面 ( 由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1993 年测制) 。
金华组主要发育于金衢盆地。本组岩性为浅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与灰绿、浅灰、灰黑色泥岩,属湖相沉积物。金衢盆地两端岩性变粗,北部夹有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偶夹泥灰岩、含膏泥岩、白云岩及白云质泥岩等。其厚度在兰溪沈店为469 7m,但在盆地南部龙游一带厚度变薄,约263m,最厚达2125m。与下伏中戴组呈连续过渡,岩性界线不十分明显,是从河流相逐步过渡到湖泊环境。
金华组化石比较丰富,计有植物、轮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昆虫、介形类等。
3 衢县组 ( K2q)
衢县组系李龙通、甄金生 ( 1981) 于浙江衢县创建,原始定义是指浙江石油地质大队( 1979) 在金衢盆地划分衢江群的第五段,其后陈其奭 ( 1981) 、徐克定 ( 1989) 和浙江省地质矿产局 ( 1996) 所称衢县组皆指衢江群四、五段,本书采用后者衢县组定义。衢县组选层型为浙江龙游小南海曹垄—刘家村剖面 ( 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93) 。
衢县组为河流相沉积物,主要出露于金衢盆地,据钻井资料杭嘉湖地区似有衢县组存在。其岩性主要由棕褐、棕红色,中厚层、厚层至块状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及砾岩组成。金衢盆地东部和西部岩性较粗,以棕红、浅棕红色厚层至块状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灰白色厚层状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透镜体。常见不规则交错层理与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衢县组厚度一般在 1 000 m 以上,龙游横山一带为 1 562 m,兰溪沈店附近厚度大于2 361 m。与下伏金华组呈整合渐变关系,地表剖面未见顶。本组富产介形类与轮藻化石,同时发现恐龙牙齿、碎骨及恐龙蛋化石。
( 四) 晚白垩世末期地层———桐乡组 ( K2t)
桐乡组一名由浙江石油勘探处 ( 1988) 创建,它是依据钻井资料建立的地层单位,命名地点在浙江省桐乡县白马庙双桥钻井剖面 ( 杭 31 井) ,原定时代为晚白垩世。
桐乡组仅在桐乡凹陷中分布,未见地表露头,在杭 31 井、杭 33 井、杭 34 井、杭 38井都先后发现该组地层,其岩性可归纳为三部分: 下部为灰紫、浅棕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细砾岩,总趋势下粗上细,厚 287 4 ~ 450 5 m; 中部为浅棕色、灰紫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间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总的以粗碎屑岩为主,厚度 178 ~ 235 5 m; 上部以浅棕、粉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灰紫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砾岩或砂砾岩,总之以细碎屑岩为主,下粗上细,厚度 100 m 左右。下与衢县组接触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推测为假整合接触 ( ) 。
桐乡组含有丰富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等微体化石。
了解隋唐历史的人都知道,窦建德是与李渊同时代的人。隋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后来逐渐形成窦建德、李渊、王世充三股势力。李渊派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对王世充并无好感,但是他怕万一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就会破坏原有三方势力的平衡。到时候自己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于是前往王世充驻地救援,结果不幸兵败被杀。窦建德虽然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消失在群雄征战的硝烟中,但是他仁义贤德的美名却被后世永久流传。
唐代小吏殷侔曾写《窦建德碑》以祭奠历史人物窦建德生平德行功绩。窦建德因其高尚的品行节操被百姓永久纪念。首先、窦建德心存仁厚,对降军从不滥杀无辜。从他优待并重用降将王琮、李世绩父子就可以看出。其次、窦建德生活简朴,与百姓无异。他不贪财、不好色,即使称王也还保持着吃穿朴素的本色。对待百姓宽厚仁慈,战争中俘获美女,就会把她们遣送回家,得到财物也会尽数分配给手下兵卒。
人品高洁的窦建德却因为错听谗言,错杀忠臣永远阻断了自己的成功之路。窦建德手下有一文一武两员重臣。文臣宋正,武将王伏宝是窦建德的左膀右臂。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忠臣良将常常是奸佞小人攻击的对象,窦建德虽有仁德之心,却缺乏辨别忠奸的眼光。王伏宝、宋正相继遭奸臣诬陷,被窦建德处死。此后,再无人敢在窦建德跟前说真话了。
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窦建德却是个例外,他虽未得天下,却得了天下民心。
建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建德山川秀美,濒临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随着新疆水电站的建成,新安江街形成了独特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江南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建德以奇山碧水的美景和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山川之地。古有炎陵八景,今新安十景。
建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建德有哪些景点?
新野村
新野村位于建德西南大慈岩镇。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因为村子背后是雨花山,新野村被称为雨花石页。
第一代雨花石页在此定居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新野村保存了16座古祠堂、祠堂、佛塔、寺庙和200多座古民居建筑。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村落,却在今天这个充斥着文化快餐和电子垃圾的文明社会里,顽强地捍卫着自己的传统,近乎虔诚地守护着这个三千多人的庞大人口宗族的精神图腾,用坚不可摧的家族制度维系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崇拜,成为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和民俗文化的活注脚。
门票:
68元
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免费。
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15米,半票。
建德凌启东
灵奇洞位于浙江建德市西南35公里处,由灵泉、清风、余云洞和灵奇石林组成。
该洞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三个洞穴各具特色:灵泉洞以水著称,清风洞以风取胜,余云洞以云惊叹,灵栖石林以其栩栩如生的拟人化石景引人入胜。灵奇石林占地一万平方米,造型奇特,高低不平,疏密有致,景观群清晰。
其中,沿着蜿蜒的山路,可以欣赏到凤求凰、十二生肖等18组栩栩如生的石景,相当引人入胜。从80年前开始,这里成为《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等多部影视作品的外景拍摄基地,被誉为地下艺术殿堂。
门票:
85元
江南春堂
杭州江南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珍贵药用植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的农业科技文化企业。
建在建德市寿昌镇周村的200亩江南春堂珍贵药用植物文化园,种植和展示了多种珍贵的天然药用植物。
文化园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它不仅是科学规范的人工大面积有机种植珍贵中药材的实验示范基地,也是多种野生药用植物的集中展示窗口和草本养生文化的科普传播平台。也是建德市休闲养生旅游线路的重要站点之一。
建德骑龙峡谷漂流
建德骑龙峡谷漂流约35公里,落差近百米,最高落差4米,最长落差200米。骑龙峡谷漂流约1小时30分钟。骑龙峡谷漂流景区有幽深的峡谷,湛蓝如镜的潭水,高耸的岩石,雾蒙蒙的云腾,甘甜的泉水,众多的古桥。
依稀可以找到伍子胥的古逃亡之路,是天然的氧吧。骑龙峡谷,漂流,融水,怪石,怪桥,幽林。骑行龙峡谷漂流河清澈如镜,划着皮划艇穿行其间,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让你亲近自然,挑战自我。骑龙峡谷漂流是勇者的试金石,也是勇者的运动。
在骑龙峡谷漂流可以米
骑行在龙峡谷沿岸的宜人风景一定会让你的身心彻底放松。这里峡谷幽深古朴,碧潭如镜。峡谷中的皮划艇漂流集激流、怪石、林奇、水上表演于一体。
龙峡谷漂流水质清澈,水来自峡谷山泉。上游1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可以保证每天8小时以上的漂流水量。
泛舟的皮艇顺山谷而下,在清澈的溪流中上下起伏,与大家的笑声在峡谷中回荡。一路上的茂林树木,山外的青山,让人感觉清新自然。值得一提的是,骑龙峡谷的漂流会流经几座古老的石拱桥,隐约可以看到伍子胥曾经走过的古道,岩石上的一个仙女脚印也会让你浮想联翩。
葫芦峡漂流
葫芦峡漂流,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德富春江七里杨凡景区,被誉为浙江第一生态漂流、华东第一险漂。
全程约3公里,落差近百米,最高落差4米,最长落差100米。漂移大概需要一个小时。葫芦峡漂流呈现四大特色:水冲、石怪、林奇、潭多。
最神奇的是从落差很高的地方急剧下降,巨浪滔天,淹没游客全身,涌入船内。游客们不得不摘下头盔从船上舀水。
在漂流过程中,游客不断对自然风光发出惊叹的尖叫和赞叹,这丰富了人们置身于一个山的角落,那里没有怀疑的余地,那里有光明的未来的感受,他们全心全意地感受着大地的歌唱和生命的激情。
以上仅供参考。
散文‖风吹新叶
一、菜花·韵
新叶村的早晨是被一缕带着花香的风吹醒的。
风,一路吹来。花,自顾自地开。花,是油菜花。原以为,只有婺源才是油菜花的天堂,不曾想,最先迎接我们的是新叶村村口的油菜花。
当我们的车穿城而过,离新叶村越来越近时,朝车窗外偶然一瞥,路两边的油菜花都开好了——大片教人舒心悦目的黄,带着属于新叶的清丽与古雅,迷醉了我们的眼。
油菜花开到极盛的时候,会有几只白蝴蝶飞舞花间,几只蜜蜂藏在花蕊中亲吻花心,它们一同赶来参加这场春天的盛宴。这群来到新叶村的女子,连她们的名字也带着浓浓的春韵——玫瑰、春光、花开、垚垚、雁子、小雪……她们与花合影,争相拍下油菜花的各种姿态——仰着头,向着蓝天阳光,像是在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低头垂目,像是遇见了心尖上的人,尽是羞答答的模样。
从来都不曾有过那样一次午餐,可以离春天这般亲近。在新叶村的中午,有极为轻柔的风,我们在一个四周开满油菜花的院子里用餐——鱼、鲜虾、红烧肉、鲜笋、咸肉、豆腐还有一盘碧绿的菜花,都是新叶的味道。
建德的菜好吃,新叶的油菜花好看又好吃,有一股子香甜,入口,仿佛将春天含在了嘴里,舍不得去细细地嚼动,即便是什么佐料都不添加,也能在舌尖,品味新叶的平常岁月。
在新叶村,走两步便能看到油菜花,清透的黄将人心也映照出一片明丽来。这一天,这群女子穿着红衣,与菜花的黄相映成美,那一刻的时光也变得柔和起来。
结伴而行的明月兄是个有着文学情怀的同道人,虽已中年的他,内心依然纯简,在那片与抟云塔、文昌阁遥遥相对的油菜花海中,他一手叉腰,一手作邀请状,仿佛要将新叶的春韵尽数带走。
满目的黄。满目的红。红与黄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有福。我们与油菜花簇拥,一组组影像与新叶的春天一起被洗印出来,那便是我们的诗意流年。
我深爱一大片被油菜花簇拥的新叶村,那摇曳多姿的色彩构成这片土地的生命意象。
二、水塘·声
叶氏先祖从玉华山、道峰山引来双溪水,注入村中,形成了大大小小共六口水塘。我们经过的南塘,是新叶村最大的水塘,是村中最有生机的地方。南塘边上,一排民居倚水而建,高低错落,白墙黛瓦倒映在水中。新叶的水光山影,仿若一幅尚未干透的元明水墨,有一种说不出的灵秀洁净。
塘里的每一条水流,在前行的途中,都会遇到大小不同的石块、各种形状的水草,当水与石块触碰的时候,会发出声音。这个时候,我愿意俯身,愿意将耳朵贴在石头上细细地听,会有一些轻微的声音,经过我的耳廊——声音里有眷恋,有期盼,有告白,有点点滴滴的心事。
南塘的水声很轻,以极慢的速度流淌。风吹水面,是那种轻盈的缠绵的声音,像恋人之间的耳鬓厮磨。与水声一起响起来的还有树叶生长的声音,叶子在朗读大地的诗句,有很多新叶村的村民坐在对面的斜坡上侧耳倾听,他们以各种表情——微笑、惊讶、兴奋来回应树叶的声音。
如果有一场雨,翻山越岭赶来加入,便会有更为壮观的场景——他们会穿着雨衣,站在雨中,双手打着节拍,而那些诗句最终也将融入大雨哗哗的节奏里,成为春天的一部分。
在南塘清澈的水中,与我们偶遇的那群白鹅、几只水鸭,听到我们的足音便游了过来。白鹅们在水面上徘徊,水鸭抖动双翅,它们低头看着自己水中的倒影,自在、欢喜。
昆虫们却躲在塘边的泥土里窃窃私语,它们说着新叶村的过去与现在——那些留下来的人、那些离开村子不知所踪的人、那些为了心中的一份念想匆匆赶来的人。
我不认识这些昆虫,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我能听见它们的声音——很安静的声音,是蛰伏了一个冬天之后开始苏醒的声音,是一些沉寂的生命发出的呐喊——毫不铿锵,却有着向晚的诗情画意,有着沛然自足、水滴石穿的穿透力。
村里的妇人蹲在河埠头拍打着衣服——“啪啪——啪啪——啪啪啪”,这种声音离开我已经很久了。突然在新叶村听到,像是从对岸飘过来的一种天籁,又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经久不息的韵律,在南塘的水面飘来飘去。
我在水边走,想随着它一直走。
“啪——啪啪——啪啪——”,声音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停顿一会儿又响起,仿佛是少年时遗留在新叶的一个梦,我忘了带走,忘了三十余年。
多好,如今我回来了,它还在。
三、街巷·深
土地是有记忆的,新叶村长留在此,便有了这片土地的气味、色彩、光线。新叶村的街巷,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如果不是阿彪带着我们走,定会迷失在幽深的巷子里。
新叶村街巷里的老宅,门额上多有题字牌匾,如“惠风晓畅”“芝兰挺秀”等。它们,以走向时间深处的姿态出现——一堵灰的老墙,宛如某个雨天的惆怅,多少次轮回往复,始终以古典的方式保存着一个老式村庄的尊严——新叶村的巷子、老宅始终不曾被翻新、被粉刷,就那样旧着、斑驳着……而正是这些,恩泽了今天的新叶,此刻的我们。
新叶村的老宅子与徽派建筑大致相同,这些年去过不少村落。江浙民居、皖南老宅,多是这样的马头墙——青黑色的瓦,灰白中夹着墨黑的墙,墙顶处爬满绿色的藤蔓。
走在新叶村的巷子里,吸引我的自然不再是这些,而是顶上的飞檐,远远望去像鹰的翅膀,浓重的黑被清澈的天空蓝所覆盖,老树散开的枝叶斜斜地落在屋顶。一只鸟歇在树梢,它的身体和飞檐一样黑,尾巴也如飞檐一般微微翘起。对于我们的到来,它浑然不觉,一动不动,听我们说话,看着新叶村的光阴一点一点地流逝。
与飞檐凝重的黑截然不同的是青苔,让人欢喜的油绿色,连成一片又一片。从巷子里走过,青苔随处可见——矮墙上、台门上、树根下、井栏边、瓦楞上,青苔在一场春雨之后盈盈而生。
遂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陋室铭》中的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诗句,与眼前的景象极为相似。青苔在初春的阳光下多了几分哀愁,青苔的一生,从鲜活到苍老只有极短的时间,而生命的意蕴却极为深远。
跑过新叶村北面最古老的街巷,在另一条叫不出名儿的小巷里,走几步便能看见一堵灰褐色的墙,墙皮无规则地脱落,青白色的砖便露出来,透着粗朴安静的光。瓦,是旧式的,有隐约的暗纹,堆放在墙角。酒坛子,也是旧式的,圆圆的身子,一只叠着一只,像层层叠叠的时光。
对面的山墙上,一株三角梅傲然盛放。在初春,那一抹嫣红,倚着阳光,着了春意,将老旧的新叶映衬得柔美动人。一辆老式自行车斜靠在石墙上,像是在怀念什么——那个曾经骑车的英俊少年,还有坐在少年身后的姑娘,他们留在巷子里的温言软语,青涩爱恋。
一间老宅子的屋檐下挂着咸鱼和咸猪肉,还有**的玉米串,火红的干辣椒。几条被单晒在院子的晾衣绳上。扁担、镰刀、筛子、锄头、扫帚、簸箕等一些农具沾着泥土和草叶,随意地放在墙角,它们是新叶村农耕生活中的主要成员。
沿着四方塘一路走,见老宅门前坐着一位老妇,如梯田般褶皱的脸,如弯月般不再挺拔的身子。她眯着眼,低头小憩,似乎已在此坐了好多好多年。三月,她还戴着绒线帽子,脚上还套着棉布鞋。
一只猫依偎在她的脚边。一只狗在她身边踱步。三个七八岁的孩童,坐进一个空的木制大浴桶内玩耍。几个老汉叼着烟斗,坐在旁边的木桌前下棋……地上一只录音机里播放着“南无之歌”,煦暖的阳光落下来,仿佛将此刻的新叶村晒成一张发黄的旧书页。
这是属于新叶村的悠闲时光。
四、云塔·情
是在春日的午后,好多云散布在新叶的天空。有几朵云飘过来,不紧不慢,不偏不移,正巧与塔相遇。
从水塘到街巷再返回到村口的抟云塔、文昌阁,仿佛是走了一段很遥远的路。站在抟云塔下,我的左手边是玉华山脉,右手边是道峰山脉,新叶村像是一条纵谷,沿着两座山的脉络由西北向东南延展,在一缕隐约有致的薄雾中,我的身体随之飘了起来,在那个瞬间,我与新叶有了相同的记忆。
叶,是姓氏。玉华山下的古村,绵延着叶氏宗族的血脉。宋嘉定年间,叶氏始祖叶坤南迁至此。许是,叶氏与这片土地在本性上有着天然的融洽,一代代的叶氏后人,历经了元明清等朝代以及民国的硝烟,始终以农耕的方式,过着最简朴的生活。
如今,新叶村全村有700余口人,且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姓叶,他们共饮一池水,同在一个屋檐下,合族而居,繁衍生息。
对于当年叶氏先祖为何以这座塔去镇守新叶村的古今,我在玉华叶氏史料上寻得了答案——
一是为补风水,可与玉华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力之势;二是为加固之用;三是为了培植儒风,以增文运。将此塔命名抟云,是取《庄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
到了康熙三十年,新叶村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叶元锡”。至此,叶氏先祖想以此塔护佑子孙后代文运亨通的愿望终于实现。到了清同治年间,文昌阁落成,与抟云塔为邻。
这一塔一阁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中,它们以凝重的表情,看着叶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一起见证了叶氏家族世世代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楼”的耕读之梦。
在山脉与新叶村之间,流动的是云,一缕一缕轻扬而上,像温柔的思绪,像被扯开的棉絮,飘过来又转瞬飘散。
散了,散了,新叶村上空的云散了,会飘去哪里呢?我听着云流走的声音,它们比水更为轻盈,很慢的样子。以至于在那一夜入睡之前,酒店窗外的夜空里最安静的还是云,它们缓慢地游荡,在空中留下银白的色泽。
五、新叶·梦
一种诗意在流传,而另一种诗意却在加快消失。好在,新叶村还未被商业化,这对于我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欣喜——它没有辜负我们这群循迹而来的人。
新叶村,是一行被不经意间唤醒的诗句。
那个古老的村庄,离我并不远,只需要一张火车票,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便可抵达。那片土地上,住着有建德情怀,新叶气质的阿彪,过兄,郎炜,楚楚,他们淳朴率真,且与我怀有同样的文学梦,这于我来讲,便是另一种欣喜。
从新叶村的宁静重返城市的喧嚣,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适应。离开之后,我想了很多种方式去描述新叶村,皆是淡然。却在某个深夜,我拧亮台灯,翻阅相册,积聚在影像上的时光与夜的沉静彼此交替,直至相互融合。
回想在戊戌年春分后的那几天时光里,我们结伴走在建德的土地上,听过水声,走过街巷,在抟云塔下迎来一波一波的风声,在高深的祠堂前停留,在油菜花海里流连……
蓦然发现,新叶于我,其实就是一个自由的梦境——它在拥挤的时间之外等我,从不发出信号,只等我从一场斑斓的梦境里出走,赶去与它相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