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国外研究现状

《围城》国外研究现状,第1张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记录人生旅行、描摹人情世态、暗示人生困境、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围城”的小说, 其外文译本之多、图书馆收藏数量之众、传播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研究成果之多, 是中外现当代出版史上浓重墨彩的篇章, 在中外文学交流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961年,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趣味横生、最用心经营的一部小说, 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这一评介从此揭开《围城》在海外译介和传播的序幕, 先后出现英语、俄语、法语、日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韩语、越南语和荷兰语等十余个外文译本, 经历过多次域外旅行。

继夏志清之后, 珍妮·凯利1974年在香港《译丛》 (Renditions) 杂志上发表《围城》第一章的英译, 美国出现两篇研究《围城》的博士论文:胡定邦 (Hu 1977) 的《钱钟书三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学—文学研究》和胡志德 (Huters 1977) 的《传统的革新:钱钟书与中国现代文学》。

1979年,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围城》的第一个外译本Fortress Besieged, 以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的《围城》版为底本, 凯利译出初稿, 美国华裔学者茅国权 (NKMao) 完善, 收入美籍华人学者罗郁正、刘绍铭和李欧梵等主编的“中国文学的英译”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丛书。《译者序》指出:虽然钱钟书受到夏志清的高度评价,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 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 因此希望《围城》英译本能够引起读者对钱钟书及其作品更大的兴趣 (Chi'en 1979:xi) 。《译者导言》除简介作者生平和著作外, 着重将《围城》作为一个完整艺术品进行讨论, 认为这既是一部带有幽默风格的喜剧, 又是一部讽刺爱情婚姻、评论和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学者小说, 其最高艺术成就是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成功塑造 (同上:xiii-xxix) 。

经典解读可参见杨绛先生为钱钟书《围城》做的序。

内容如下: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于,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

不经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娄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钟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

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钟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我们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 Ⅱ)回国,甲板上的情景和《围城》里写的很像,包括法国警官和犹太女人调情,以及中国留学生打麻将等等。鲍**却纯是虚构。

我们出国时同船有一个富有曲线的南洋姑娘,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把她看作东方美人。我们在牛津认识一个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听说很风流。牛津有个研究英国语文的埃及女学生,皮肤黑黑的,我们两人都觉得她很美。

鲍**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抟捏出来的。钟书曾听到中国留学生在邮船上偷情的故事,小说里的方鸿渐就受了鲍**的引诱。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姓鲍。 

苏**也是个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个;这人可一点不美。走单帮贩私货的又另是一人。苏**做的那首诗是钟书央我翻译的,他嘱我不要翻得好,一般就行。

苏**的丈夫是另一个同学,小说里乱点了鸳鸯谱。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赵辛媚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年纪。这孩子至今没有长成赵辛媚,当然也不可能有赵辛媚的经历。如果作者说:“方鸿渐,就是我,”他准也会说:“赵辛媚,就是我。” 

其实,褚慎明也是个复合体,小说里的那杯牛奶是另一人喝的。那人也是我们在巴黎时的同伴,他尚未结婚,曾对我们讲:他爱“天仙的美”,不爱“妖精的美”。他的一个朋友却欣赏“妖精的美”,对一个牵狗的妓女大有兴趣,想“叫一个局”,把那妓女请来同喝点什么谈谈话。

有一晚,我们一群人同坐咖啡馆,看见那个牵狗的妓女进另一家咖啡馆去了。“天仙美”的爱慕者对“妖精美”的爱慕者自告奋勇说:“我给你去把她找来。”他去了好久不见回来,钟书跑进那家咖啡馆,只见“天仙美”的爱慕者独坐一桌,正在喝一杯很烫的牛奶,四围都是妓女在窃窃笑他。

钟书“救”了他回来。从此,大家常取笑那杯牛奶,说如果叫妓女,至少也该喝杯啤酒,不该喝牛奶。准是那杯牛奶作崇,使钟书把褚慎明拉到饭馆去喝奶;那大堆的药品准也是即景生情,由那杯牛奶生发出来的。 

方遯翁也是个复合体。读者因为他是方鸿渐的父亲,就确定他是钟书的父亲,其实方遯翁和他父亲只有几分相像。我和钟书订婚前后,钟书的父亲擅自拆看了我给钟书的信,大为赞赏,直接给我写了一封信,郑重把钟书托付给我。这来很像方遯翁的作风。

我们沦陷在上海时,他来信说我“安贫乐道”,这也很像方遯翁的语气。可是,如说方遯翁有二三分像他父亲,那么,更有四五分是像他叔父,还有几分是捏造,因为亲友间常见到这类的封建家长。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娶了苏**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至于点金银行的行长,“我你他”**的父母等等,都是上海常见的无锡商人,我不再一一注释。 

我爱读方鸿渐一行五人由上海到三闾大学旅途上的一段。我没和钟书同到湖南去,可是他同行的五人我全认识,没一人和小说里的五人相似,连一丝影儿都没有。

王美玉的卧房我倒见过:床上大红绸面的被子,叠在床里边;桌上大圆镜子,一个女人脱了鞋坐在床边上,旁边煎着大半脸盆的鸦片。那是我在上海寻找住房时看见的,向钟书形容过。

范**、刘**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虽然跟着方鸿渐同到湖南又同回上海,我却从未见过。相识的女人中间(包括我自己),没一个和她相貌相似,但和她稍多接触,就发现她原来是我们这个圈子里最寻常可见的。

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

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赋与她的。

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斫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可是,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

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我要乘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扩展资料:

杨绛其人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围城》(钱钟书小说)

—杨绛

散文标题: 《围城》里究竟有多少座围城

关 键 词: 围城 多少 究竟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围城》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先生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又一座围城,可以说是大围城里套小围城,城中有城,那么,《围城》里一共写了多少座围城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初略的探讨。一、围城的涵义及作者情况在探讨《围城》里究竟写了多少座围城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围城,以及本书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围城》一书的大致内容。作者钱钟书(1910-1998)是一位治学大家,1910年生于江南古城无锡。关于钱先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说在当时社会,中国的大家庭流行一种习俗,男儿一周岁时,为试验孩子将来的志向,放许多物件于筐内,由他去抓,称为抓周。俗名也叫“试儿”。最典型的抓周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抓了一大把脂粉钗环,被老爸贾政骂为酒色之徒。钱先生一周岁时,抓的是一本书,于是取名为钟书。钱先生在无锡、苏州读完小学中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考取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8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年---1946年。除《围城》外,钱先生还著有文学作品《百合心》、《管锥编》和《谈艺录》。1949年以后潜心于学术研究,终成大家,以致于1980年以后国内形成一股“钱学”热潮。《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大概在1938年前后。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围城”一词取材于一个英国的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相似的说法法国也有这么一个,但说的不是鸟笼而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浅显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浪漫和神秘感产生爱情,让两个人结婚朝夕相处,平淡乏味的生活一定会冲淡甜蜜的感情。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其实,“围城”情结又岂仅仅是在婚姻和职业中才有呢?人生在世,不论是事业、爱情,还是交友、做人,莫不有追求,而在追求的时候,却往往对所追求的事物只有大略的了解,只想着它的好,而对可能有的坏处却少有理会。待到目标实现,才发现自己失去了许多,正所谓“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围城》中道别人所不能道的,正是这种期待与现实的矛盾。二、《围城》里写了多少座大围城按照通常的说法,《围城》描写了方鸿渐的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主人公屡屡抗争,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第一层是方鸿渐的事业圈围城,第二层则是他对待鲍**、苏**、唐**的爱情围城,第三圈是他和孙柔嘉的家庭围城。钱先生精于要写出“围城”这个思想,但书中却仅有两次仿佛无意中提到,一次是苏**闲谈中提起,一次是方鸿渐与朋友赵辛楣闲谈中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尽管看起来围城二字在整个书中只出现过两次,然书中却无一字不是在写围城。先来看第一层——事业围城。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在《围城》中,方鸿渐是一个失败的人,他起先被所谓岳父家——周家安排在点金银行里作小职员,后来由于“家庭”矛盾辞了职;经赵辛楣介绍进了新办国立学校——三闾大学任副教授,因既无真学位,又不会巴结,而倍受同事倾轧,受聘半年后便走了。回上海后又在赵辛楣与现任岳父的帮助下在报馆资料室里工作,时值战乱,报馆受租界警告,方鸿渐本着爱国气节愤然辞职,最后又不得不投奔赵辛楣。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直和热情的一面,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赵辛楣那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那样完全昧着良心。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那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不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方鸿渐的原型无须费心寻找,正是那一时代也是每个时代最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志大才疏、满腹牢骚,又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这注定使他成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而他的普通却并非是他失败的原因。现在,一个普普通通,甚至庸俗的人,照样也可以活得很成功。而他的失败只是在于他生活在一个不好的时代,而这时的他,恰好具有的一种不应在那个时代存活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应该说就是“良心”吧。方鸿渐一生的第二圈“围城”,是他在处理爱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方鸿渐在感情方面接触的第一个女性是鲍**,此女留学出洋,一无所得,只学了一些*荡的功夫回来。因此“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对这位鲍**,方鸿渐应该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但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对感情玩世不恭,生活放荡,所以在回国的船上,他抵挡不住诱惑,竟与轻佻的鲍**偷情,干下了那苟且之事。苏文纨是方鸿渐接触的第二个女性,此女乃大官僚门户,是经过“兑换外币保值”的留法博士,又情场得意、风情万种。对于这位苏**,方鸿渐应该说还是有一些感情的。在归国的轮船上苏文纨就表现出对方鸿渐的爱慕了,可是方鸿渐并没有表达什么。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却引来了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到后来方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苏文纨一点就会破,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由于对感情玩世不恭,方鸿渐支差应付地当起了一个苏**的追求者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他希望他和苏**的“爱情”能够“无疾而终”,不想她难过,他以为玩世无所谓,躲在法语里说对苏**说自己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遭来的却是苏**用地道的中国话骂他。方鸿渐在感情方面的第三个女人,是纯真善良、青春活泼的唐晓芙,这是位“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是作者和读者都十分偏爱的人物,正如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lt围城&gt》一文中所讲的那样,钱先生有意不把她嫁给方鸿渐。方鸿渐疯狂地追求唐晓芙,唐晓芙一开始对鸿渐无心,但后来也渐渐有意。当唐**拒绝方鸿渐的求爱,将以前的一捆信还给方鸿渐,方鸿渐退出唐家在马路上一动不动。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横斜地抽打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唐**看到窗外的方鸿渐,痛的心溶化成苦水,想过一分钟他还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佣人请他回来,然而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佣人,方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开步走了。唐**柔情地望着窗边却无动于衷,此后“宁可忍痛至于生病”,这真是令人扼腕长叹的一幕,如果方再多呆一分钟,如果随后唐**打电话询问时,方鸿渐没有误会成苏**,也许结局会完全不一样。只是方鸿渐无法与唐**沟通、解释,纵是如此的彼此真心有意,到头来却只得各走一方。这其中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不管是出了何种差错,无疑对爱情是一种嘲弄。因为这正是人生,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用佛教的说法: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个道理也亮晶晶的被解释着。普天之下爱情也真的只保留在分离相思之中。如南宋伟大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奉父母之命休掉妻子,我想陆游也写不出那样繁多、那样深沉凄美的爱情诗篇。就是贵如皇帝的唐玄宗,也是在马嵬坡无奈之下杀掉杨贵妃后,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这大概也就是在美学上的距离产生美感吧。比如一幅油画,象著名的《蒙娜丽莎》,你在一定的距离上看是十分的生动逼真,那神秘的笑容百看不厌。但到跟前一看却只是一片凹凸不平、杂乱无章的颜料而已。其实,正是由于作者十分偏唐晓芙,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才给人们留下了对美好爱情的无限遐想。试想,如果作者真的让他们成为眷属,依照方鸿渐的性格,让他们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到是阐发得更透彻了,但生活的诗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1] [2] [3] 下一页 喜欢

长篇小说《围城》是由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所创作的,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关于小说《围城》的 读后感 参考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围城》读后感1

   在很小的时候,就从爷爷的书橱里淘到了《围城》,可是这本不起眼的书和《红楼梦》或是《全唐诗》放在了一起,于是,我把《围城》和这些书混为一谈,读罢才知道除了这部由无数精妙的比喻连缀成的小说可谓才思敏捷无懈可击,更令我钦佩的是钱钟书老先生居然把爱情故事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于是这前所未有的背景反而给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间。他用玩世不恭的笔法和精辟的见解用最恰当的幽默体现了出来。我们这个年龄对婚姻没有直观的印象,零碎的片段,一些来自朱德墉,一些来自父母。在这个时候,我邂逅了钱老,一个我印象中和曹雪芹平起平坐的土的掉渣的糟老头。

   钱钟书借赵辛楣的口来评价方鸿渐——“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是客观而中肯的。方鸿渐是个典型的混混,这区别于一般的街头流氓,他是留学生,并且还肩负着撑起一个没落家族的期望的重任,方鸿渐自己却依旧我行我素,在欧洲悠悠闲闲地听几门课,混日子。直到方遯翁等人开始着急,方鸿渐才草草买了个文凭了事,匆匆回国,而三个个性迥异的女人就在此时走进了方鸿渐的生活。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逐渐了解了苏文纨,作为第一代的留学生中最成功的苏文纨,她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清高孤傲。其实细细想来,苏文纨的“傲”是有一层厚厚的底子在做底蕴。容貌自不必说,良好的家境,高等的教育,高贵优雅的气质,闲暇时会拈一首小诗(不管是借的还是偷的),总是一种难得的雅兴。朗朗上口的法语,骂起人来居然也颇有韵味……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身上散发着一种眩目的光环,使其得以傲视群芳,傲然于世!可是,高贵的女人无可奈何地缺了点亲切,像天上的月亮,发着清幽的光,你只能驻足观望。所以,方鸿渐对她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无论如何爱不起来,他们的亲密关系点到为止。在方鸿渐离去之后,苏文纨立刻结婚也在意料之中,她的这种报复心理想来在中国也不是一个两个,然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在香港与方鸿渐的第二次相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她的痛苦,而和赵母的一席家常在孙柔嘉看来是本性的完全揭示,可是不尽然,更有婚姻使一个各位闺秀蜕变成一个家庭主妇的因素在。也许是因为整个社会,苏文纨才显得格格不入,造作矫情。

   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是方鸿渐和钱钟书最为偏爱的一个,然而也是着墨最少的一个,她恐怕也因此显得唯美甚至完美,唐晓芙,这个集活泼聪慧青春灵动于一身的女孩子,宛如混沌社会里一阵清爽怡人的风,实在可爱,她的自然大方与其表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that girl is forget-me-not and touch-me-not in one, a red rose which has somehow turned into the blue flowers。”(那个女孩是“勿忘我草”与“别碰我花”的综合,是红玫瑰变成了蔚蓝花)。如此浪漫的评价,怪不得方鸿渐舍各位闺秀而取小家碧玉,对她心往神仪、梦寐不忘。当然,如此完美的女孩子也有缺陷,她的执拗,她的负气,使她与真情失之交臂。她慷慨陈词,“我的爱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她不懂得通融,不能宽容的对待她深爱的人,她刺伤了别人,也刺伤了自己。她似乎把爱情看得很重,可又不知如何珍惜,轻而易举的就把它放弃了。

《围城》读后感2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礼貌的精心审视。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终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礼貌给中国带来的只可是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我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能够说,他是一个具有必须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可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杯具,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杯具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这本书写得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述得十分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述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我为自我创造的。我以往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此刻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我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我。只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我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研究,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城》读后感3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教育的丑陋。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此外还有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识分子。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语言机智,幽默,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读了《围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状态,充分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从更高的层面上说,也是写了人生追求和事实困顿的深刻矛盾。

   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换了三间大学。为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鲍**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起,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唐晓芙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她差不多是书中唯一一个使人敢于去爱的女性。她并没有加入“围城”游戏,惟有爱她才能使方鸿渐不太可能落入“陷阱”。这样想时,就不能不特别为方鸿渐抱憾了。他分明错过了这可能形成另一番生命境界的仅次一次的机会。

   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是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双方都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结合,也许是为了流言蜚语,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然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没有牢固感情的前提下谈婚论嫁,而且还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此草率而成的婚姻,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的家庭矛盾重重。方鸿渐为了妻子,不惜与家人疏远,而妻子却不能体谅他的难处。两人整天都在猜忌、烦闷中艰难度日,双方肚子里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坦诚相对。这样的家庭,没有半点欢乐,没有半点温馨可言,有的只是吵架声、啼哭声。

   《围城》的比喻,辛辣犀利,幽默深邃,是本书独特的风格。作者常常借助寓怒骂嬉笑于讽刺的比喻方法,勾划群丑的画像,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恶俗横流的社会,腐败不堪的政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凡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抗理论分析力,任何自认为深透、精彩的理论都会在它们面前显得干瘪又捉襟见肘。尽管《围城》本身并不朦胧,但我们读后的感觉仍然是大于思想、大于语言的。

   读了《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4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