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伊豆的舞女》:失恋之痛,皆因曾经那么热烈的爱过!

12. 《伊豆的舞女》:失恋之痛,皆因曾经那么热烈的爱过!,第1张

老爷子是上上个世纪的人了,1899年出生,1972年死于自杀。

在昨日阅读的短篇集《伊豆的舞女》第一篇即《十六岁的日记》中,他记述了祖父的“老死”,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直系亲人也终于离他而去。

从小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无疑让这个才16岁的孩子渐渐养成孤独、感伤,以及极度不自信的性格,这在不自觉中成为川端康成日后文学作品的底色,甚至由此演化出一种日本独有的物哀审美观——「以悲为美,向死而生」,将悲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也难怪老爷子会在选择自杀前的10年(1962),早早地预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也是由他的亲身经历文学化而成,27岁发表(1926)。1968年更是因为《雪国·古都·千纸鹤》三部代表作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初读《伊豆的舞女》节选篇:雨停,舞女一行起身要走,“我”内心焦急,但又不好意思立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但文章到此竟嘎然而止,实叫人垂首顿足。

那时的我,同样16岁。

节选篇太短,未能得到“我”追上舞女后面的故事。越发遗憾,但也越发地把我扔在日本南国风光中的“弯弯曲曲的山路”、“茂密的杉林”、“黑魆魆的隧道”中,久久不能忘怀……

直到15年后,就在昨天,我把那时的“我”找回来了。

那种初恋的情愫,仿佛还在,美好的一如当初。

虽然这15年里,我已经大大小小经历了三五段感情。或有初恋时的稚嫩、羞涩;或是饱尝学生时代恋情的悸动与不安;更有工作后,因为多了寂寞而碰撞出的一时激情;却等我定下心,想让感情结果时,现实的考验又丝毫不会手下留情,痛的让人撕心裂肺。

如今再回望过去,经历种种,初恋的美好更显得美丽,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这是雨后天晴的清新而克制的美好,一如当初我在阳台赏樱花,天空突然飘下雪花,而你刚刚好这时闯入我的世界,一点不差。就像本是一副静寞空灵的风景画里,突然多出一个行人在走,于是所有的眼神都跟随着你在动……

然而昨日再度回味这个美丽的故事时,我还读出了一些另外的味道。就像成熟后的生活,怎么可能还是只有爱情呢?

川端康成文字中渗透出的哀而不伤、静水流深、空灵寂寞的「物哀」之美,让少男少女们无不为之倾心、动心、连心: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作者以“鼓声”的忽明忽暗为“我”思绪的连接点,巧妙地表达出“我心烦意乱”。

作者反复说 “她还是个孩子呢” 。其实这是个重要转折点——从最开始污秽地想 “既然如此,就让那位舞女今晚到我房间里来住吧”,内心是同样地瞧不起舞女这个行当;但是到了文章过半,“(我)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一丝丝微笑” 。

此处寓意深刻。

于是才有了后来两人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深刻,仿佛从此“我”拥有了一双能够发现特别的美的眼睛,开始学会“接纳”一切:

但是即便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美好的相处时刻,初恋的花朵还是抵不过现实差距中雨水的摔打:

对于千代子的死婴,为何在文中反复出现?豆瓣上有高手解读出“据说那孩子生下来像水一样透明”,从日文中直译过来,显然比现通行本的译法更贴切,从而得出: “这如水一样透明的死婴,其实就是我与舞女之间有始无终的爱情”。

行文至此,不得不再一次提醒大家川端康成的生事和悲惨遭遇,以及他文字中极强的影像感,工笔镂绘的景物背后、情感极度克制下的细腻入微、选词之谨慎用心,无不一一让我想到 “这种悲而不哀的表达背后,究竟藏着的是一颗多么孤独多么孤独的心啊!”

无疑,川断康成的文字是独孤的,也正是这份孤独成就了川端康成的独特文学之美。

其实,文中反复出现的 “好人” 二字,始终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隐隐觉得这就是作者隐藏在 “我与舞女” 初恋底下更深一层的自我,与舞女相识相恋的过程就是作者“我”的自我寻找、自我确信的过程:

看似上面的文字只是故事中 “我” 的心理活动,不如说这就是作者的内心自白。

来自如此纯真无邪、美丽倾心的舞女,这个他者口中的 “好人” 二字,实在拥有莫大的宇宙能量,给了 “我” 一种如家人般的亲切之情,以至于我开始羡慕起她们的生活:

正是这份亲情,让我们每一位读者的眼睛不应该只关注到“我和舞女”,更应该像作者的眼睛一样要关注到荣吉、关注到阿妈,甚至是“雇来的百合子,总是那么腼腆”,因为她和我有一样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

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这样一个孤僻的“我”,为什么要帮最后的那个老婆子去东京,以及与同舱的少年攀谈起来:

如此的结尾,悲而不哀,作者始终保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虽然从小是个孤儿,孤独、偏执,缺乏亲情的温暖,但用这支笔带领我们感受到了“美好而又空虚的情绪”,让我们学会“无论别人多么亲切地对待我,我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包括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让我能够“顿觉舒畅”,学会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生活、不完美的世界,哪怕最后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终于“我感到一切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了”,多少这也算是生命最后的救赎与升华。

文中还有很多细节留待发现,包括这个世界的黑暗(“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竖着一个牌子:乞丐和舞女禁止入内”)、自身封建观念的顽固(“阿妈总说:在女人后面喝水、吃饭,不干净”;“舞女不由自主地要跪下来为我弹去身上的尘土”;)……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完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最后附上的一篇书评说: 你眼睛里看到的任何一个悲剧,都是整个社会的共谋。

不过好在《伊豆的舞女》**男女主角能够在现实世界里喜结连理、婚姻幸福。

  《伊豆的舞女》有感

  一

  看了不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读了不少婉尔缠绵的言情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篇《伊豆的舞女》,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蜜语甜言,甚至通篇的对话中都未出现一个“爱”字,但两个少年之间却都有着一份好感,并默默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伊豆的舞女》带给我们的一切,很简单却又很动人。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会有一份不同的感动,都会被两个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一句对白所感动,“一篇读不厌的文章,一个看不厌的故事。”这是我每次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唯一不变的评价。

  有时,在我读完《伊豆的舞女》之后舞女挥动着白色的东西的画面总会一次次浮现在眼前。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离别的镜头印象最为深刻。那白色的东西是什么?是白色的手绢?或是纱巾?算是定情信物,却有仿佛不是。两个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爱情,两个人都明白自己爱慕着对方,却又都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于是,为了不让对方尴尬,双方都忍着不说……

  也许,沉默的爱情才是最纯洁,最伟大的爱情罢。

  二

  用眼泪缓解忧伤

  ——读《伊豆的舞女》有感

  刘 晨

  我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并不怎么多,之前在购买一本教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川端的作品(小说集)——《雪国》,据说是大学生都可以看的一本,且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于是抱着一种消遣和猎奇的心态从网上将其购买了下来,不到几天书就到我的手里了,倍感高兴。其表面包装的十分精美,是一个优美的女子顶着一顶红色的围巾,她的右手缓缓的将围巾的一边委婉的掀起来,一种优美顿时浮现在心中,在想——这位女子莫非就是舞女不成?当然,这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在我的记忆中,川端康成是自杀而亡的。这样说来还有些遗憾和悲伤,一位禀赋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和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家就这样缓缓的不解人世,再次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借这篇《用眼泪缓解忧伤》来祭奠这位伟大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文字,只有带着忧伤才美。就好比,一位美丽的女子,眼睛里时刻流露的那种另人怜悯的眼神一样。川端的文字,看起来并不怎么华美。变有种王小波的真实在里面,但比起之前所读的那些作家而言,他的笔风更显得尤为的真切。对现实的把握极其的到位,每一个场景都是那般的令人想象,这在文学的要求上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基调。不知道,叶先生(叶渭渠)当时在翻译川端的作品时是不是加了点自我的色调,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这些对于《伊豆的舞女》来说都是一些后话,我们需要品尝的是舞女和他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细节。

  说,他要出去看**的时候,舞女正在和楼下的一群小孩子在玩耍,舞女看着阿妈,那种表情是一种央求,央求能和他一起去看**,而舞女所作的一点细微的动作是将他的木屐放下。(这木屐被舞女缓缓的放了两次),作完即罢,舞女的愿望是始终没有实现,这样看来,阿妈或许是一种爱情的抹杀者,但我们即便是在怎么责备和辱骂,阿妈的行为也是可以体谅的地方,因为工作,舞女必须留下,因为需要,舞女也不得不留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眼泪缓解离别的仇恨和不舍,在文中的最后一些地方,作者写的十分的深刻——“我坦率的说,就是让人瞧见我在抽泣,我也好不在意了。我若无所思,只满足于这份闲情逸致,静静的睡一晚上”这是在一个小男孩的关心下,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动。他没有办法,即使是如何如何的伤感和不愿,舞女都没有伴随着他踏上去往东京的那条船,和他一起去的是思念,一种痛彻的思念。

  我亦能理解这种阔别的感伤,不是因为我也要去东京徘徊,也不是因为我在船上流过动情的泪水,哪怕是一点抽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是奢侈的。若想,一个男人为一个舞女而留下这般泪水,可显得这个男人是多么的爱念这个女子。但上苍就是喜欢开这样令人痛恨的玩笑,现实是残酷的,但更残酷的是这次分别,不知道下次的相聚又在何时?作者没有留下确定的日期,也没有留下过多的言语,只是用眼泪宣泄了一番,我们不能知道,这眼泪能否一直流到东京?

  当细细的读完之后,便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他用眼泪化疗离别的不适,用双眸解释分别的痛楚。即使是少年的那句带有丝丝宽慰的关心,在我看来,也是多余。唯一的办法,是阿妈能让舞女与他一起坐上回东京的那条船。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时候一场凄美的阔别总能谱写出令人感慨又有遐想,忧郁而又遗憾的曲调。”

  三

  故事讲述了一个日本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行时与舞女薰子之间朦胧与青涩的初恋故事。在伊豆的优美景色的衬托下,高中生这段旅行的偶遇到了几位江湖艺人,而且对其中那个妙龄少女的姿色十分迷恋。后来通过与他们些许时日的接触,舞女解开了他的郁结,两人之间也日生情愫。可是因为旅费耗尽,或说是因为这本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所以这一切就这样平息下来,凄凉与悲伤不舍之情仍充斥在二者之间,挥之不去。

  薰子是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她有着难得的直率。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薰子,听故事时天真专注的薰子,在浴场童心未泯的薰子……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这个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薰子形象,也给整篇文章的忧伤、唯美的格调埋下了伏笔。如此完美的女孩,试问有谁不会为之倾心呢?

  全文还是平静的收尾结束,只给人留下淡淡的忧伤与怜惜之情。但我们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牵绊与行驶的时令轨道,或许只是一层极薄的屏障,但也早已注定不可能被逾越。

  或许在每一个人青涩的葱茏岁月里都曾有过一段温暖却愈发遥远的故事,它或许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刻骨铭心,没有念念不忘。抑或仅仅只是一次回眸与邂逅,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它却是那样温暖沁人。回想起来,也会像这篇故事的结尾一样——“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差不多就这些了,还需要你自己整理一下

  想在内部网上找部**来消磨消磨时间,无意间点到《伊豆的舞女》,忽然想起川端康成老爷爷奇特的死亡,莫名其妙兴致上来,看完这部70年代拍的老**。

 看罢,整个人很平静,片子很老,镜头剪辑、拍摄角度等各方面技术明显处理得不像现今这么娴熟,而我却很喜欢这样的视觉享受,没有太大的'冲击,过程中没有急切地想知道剧情,不会像以往那样很功利地直接跳到结尾求得最后的满足。享受每一个过程,单纯而美好,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想法。

 伊豆小舞女阿薰的单纯,读书人的单纯,让人看了好不羡慕。只是,那时的艺人地位卑微,连山沟沟里的老太太都看不起,但读书人却一如既往地和他们做伴,在前往伊豆的旅途中有说有笑。然而,等读书人要离开了,两人却产生了感情,最后一次的“告别约会”却被演出给挤兑了。但最终谁都没有表露,离别时,她跑到码头来送她,他只要走了她的梳子;她低头不语,他抬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离开时,他挥手告别她还低着头,等到船汽笛鸣响驶走的那一霎,她跑到最高处竭力挥手,他却没有注意;等他看见了,两人却相距好远……

 没有太煽情的剧情,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小舞女的羞涩,读书人的羞涩,却是情感最真实的流露。船驶出了,他哭得像个孩子。

 “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里歇脚呢哪里有客人就在哪里歇脚,我劝你还是别跟他们在一起,这对你不好”。他从怀里掏出梳子,耳边响起山沟里老妪的那番话。的确,他没有好结果,他需要花时间来抚平心中的伤痛,于读书人,花时间疗根本就没有开始过的所谓情伤,该是最坏的结果。

 走了,分开了。

 舞女还是舞女,读书人还是读书人。他只知道她叫阿馨,她只称呼他为读书人。彼此间的交集,也仅仅是短短的几天“同路”,却引起了彼此内心百转千回般纠缠。

 不是我们不够单纯,只因这社会太够复杂。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抑或将来,“舞女”、“读书人”,始终是两条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于从不看重复片我,却一直想抽时间继续重温这样的“享受”。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3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