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比喻谈恋爱是怎么样的?

《薛定谔的猫》比喻谈恋爱是怎么样的?,第1张

《薛定谔的猫》比喻谈恋爱如下:

有的人就将薛定谔的猫比喻谈恋爱,比喻男女恋爱关系在不肯定之前的恋爱状态,简单的说就是比喻恋爱关系的肯定性和不肯定性,即事情的两面性和未知结果的叠加性这一状态。

例如您喜欢一个女孩,她跟您很暗昧,这时候候我们称她为“薛定谔的妹子”。薛定谔的妹子有几个未知状态,即女朋友、好朋友、同学,和陌生人。如今,她处于这几个状态的叠加态,在丈量之前您其实不知道她是哪一个。只有通过表白以后才能知道结果,由于表白以后妹子就不是叠加态了,而是4个状态中唯一的一个状态。

因此,薛定谔的猫也能够用来解释人们恋爱中的恋爱状态。除此之外,生活里面许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没有肯定结果前,是既成功又失败的状态,都像薛定谔的猫一样,都可以用薛定谔的猫来比喻。

薛定谔的猫的来源: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

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思想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格利宾在书中的解释是: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区别只是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扩展资料:

薛定谔方程:

埃尔温·薛定谔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创立了现在被称为量子力学分支中的一个方程。后来被称之为薛定谔

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

方程:▽2ψ(x,y,z)+(8π2m/h2)[E-U(x,y,z)]ψ(x,y,z)=0

量子理论是20世纪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由于量子力学对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连“量子”的提出者在内的科学家都想尽各种办法拒绝它,或做出各种调和性的解释。事实上,薛定谔就被量子力学的结果弄得心神不安,他不喜欢波粒二象性的二元解释以及波的统计解释,试图建立一个只用波来解释的理论。

-薛定谔的猫

第15章告白的。

蒋茵也没觉得尴尬,反而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坦然笑了笑,“我的第六感一向很不准。正巧,台上女主说完之后将话筒递给了周自珩,主持人提问他关于**的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在抢先版的片花里看到了一些片段,自珩你这次的突破真的超级大啊,第一次看差点认不出来,我们都挺好奇,你拍这部戏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或者感受之类的,周自珩握着话筒,稍稍想了想,回道,感受的话,大概半年内不太想吃鱼虾了。

查看更多

最近看奇葩说,有集讲到异地的恋人能否接受对方宣称自己available的要求,觉得感触颇深,翻出两年前刚失恋时写下的只言片语重新编辑成文,说说这种开放式关系的不可靠性,对我来说,所谓的开放式关系就是在自欺欺人,而且还不痛快。

半夜,我被噩梦惊醒,睁开眼呆呆地注视着天花板,阳台上挂起的衣物影子投射其上,被风吹起,似人影在飘荡,只有我一个人的家使得恐惧像漫天潮水般涌来。

我本能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解锁,点开最近联系人,打算拨打那个熟悉的电话,又幡然醒悟,我们已经分手了啊。

恐惧被难过和心酸取代,且没有消退之意。

闭上眼,正准备重新入眠,可揪心的感觉却愈加沉重,越挣扎着想摆脱,缠得越紧。

于是索性开了灯坐起身,后背靠着枕头,任由自己发起呆来。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全都是对方的种种罪行,而当两人真的分开,又开始回想对方各种温柔体贴,只剩下美好了。

既然记忆会欺骗我们,那我们的感受还是真实且重要的吗?

认识肃予是在四年前的高中生健美操大赛上,他作为我们隔壁学校的主力队员,就这样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原来现实生活中还真有像言情小说里一样的男孩子啊,当时我满脑子就只冒出这么一句话。

我曾说过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暗恋两个字,喜欢就一定要有所行动,借助着社交网站的兴起,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并私信要到了****。

早已忘记是怎么熟识起来的,我从未正式表白,但傻子都能看出我的心意。

一开始的暧昧,到之后的冷淡、刻意保持距离,当我终于接受我们只能是朋友,终于能和他随意交谈,且释怀的时候,他又像变了个人一样,开始频繁主动找我聊天,关心我,约我出去。

就这样,我们做了两年密友,在大一寒假的某一天成了男女朋友。

可惜,异地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各自的大学不在一个城市)

“你能接受开放式的恋爱关系吗?”

“什么是开放式关系?”我问,内心隐隐不安起来。

“就是,我们现在啊,是异地恋,但是我们可以跟别人说自己是可追求的,如果你遇到了更好的,我们就好聚好散,这样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是看着我说的,可眼神闪躲,显露出心虚。

“……”

我没有说话,而他似乎在等待某个答案。

“好啊,这样最好了!”我笑了起来,然后迅速转头不让他看见我脸上的失落。

这样也好啊,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只会有惊喜。已经预见最坏结局,就算摔在地上也不会很疼。

因为爱你,我可以委曲求全。

每次新学期开学都是一段痛苦的记忆,充斥着别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不安,我们都害怕对方抛下自己爱上别人(也许我更甚),又无奈长时间的分别的确使我们渐渐疏离。

毕竟谁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只是养在手机里的宠物呢,当我们身边需要人陪伴,却没有人在,当身边的小伙伴们出双入对,自己形单影只,明明不是单身,却和单身没什么两样。

作为两个都爱自己胜过爱对方的人,太了解彼此的个性了,因为了解,所以故作潇洒,“没关系,你去找个人陪伴吧,我理解的”,其实就算能理解能体谅,照样在意,照样伤心。

我们在能相聚的时候用力抱紧彼此,在天各一方的时候,又各做各的事,不去问对方消失的那段时间是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我想再也没有像我们这样变扭的情侣了。

但这是爱情啊,彼此作贱、相互妥协也不想放手。

虽然我也常常生气地问自己,这正常吗?互为备胎啊?

可比起失去彼此,这样变扭的在一起也比彻底断了联系强,况且,大部分时候的我们都是快乐的,只要有片刻欢愉就够了,反正到最后一样都要失去。

我一直这么自我麻痹着。

是的,只要有片刻欢愉就够了,反正最后都要失去。

于是,我们就这样变扭的在一起了两年。

“我喜欢上别的女孩子了。”他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吃惊,越来越久的消失时间,似乎都在向我说明这件事情,此刻终于到来。

“是你的学妹吗?长得比我好看吗?”我尽可能地打出很平和的句子,看上去没什么情绪波动,虽然我明明想发的是操NM!

“恩,没你好看,学跳舞的。”他这样发过来。

我联想到那几周,他的空间里的个性签名总有一个妹子回复和点赞,之前点开过她的名片,是个学芭蕾舞的妹子。(那时候我们用的QQ空间,还没有微信朋友圈)

“我好像看到过,挺好看的。那你这些天一直和她在一起?”

而我其实想说:你TM!我说我不介意你还真去找了啊啊啊啊!

我想像个正常的女朋友一样大发雷霆,却做不到,心里憋屈又窝火。

“恩,最近乐队要演出,我在排练,她也在排练,正好陪她。”

“唉,好的吧,好聚好散,做回朋友吧。”发这些话的时候,我怒火中烧,直到现在也没想通是什么在克制着我情绪崩溃。

现在想来一个人竟然能这样坦荡荡地告诉女朋友他喜欢上了别人而全无愧疚之意,也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美其名曰:坦诚。

我想立马拉黑他,最终还是加了回来。

他怎么忘了呢,我也学舞蹈,上一年暑假,他还答应和我一起去学Poppin呢。他说他回来就教我打架子鼓,可是他在那边教了那么多学妹,却唯独一次都没教过我。

异地使我们错失太多本应该相处而培养出的感情,我们的爱,全凭想象。

事情当然不会就这样结束。

第二天晚上,我用小号加了那妹子,和她心平气和地谈了谈,让她好好照顾肃予(没办法,矫情如我,戏如人生),肃予发来消息,让我别去打扰她,瞬间觉得自己像个可笑的小丑,就在那一刻,心死。

在那个失眠的夜晚,我只想痛痛快快哭一场,可是自我意识太强的人,连放声大哭都艰难,只能躲在被子里抽泣。

过了半个月,他们分手了(具体原因不知),再过了一个月,他寒假回来,约我一谈。

我已经忘记我是否赴约,只是明白所谓的好聚好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说什么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若是还爱着,怎么可能做的到。

再过了很久,他来挽回我,我却不想和他在一起了。

我们曾经彼此相爱(也可能根本不是爱,只是占有欲),但是真不可思议,现在已全然没有感觉了,可悲的不是口角,而是和解。

之前看奇葩说,有一集辩论题目是能否接受异地恋伴侣建议的available的关系。在这样开放的社会,我很想拥护新思潮,我也曾跟某人虚伪的说,我可以接受啊。

但看完那期,又过了很久之后,当初的被洗脑到如今的再反思,我坚决认为,不能接受。

第一,开放式关系让我们没有安全感,没有约束就不会懂什么是责任,一段确认的关系和处在暧昧期是一样的,那还谈什么恋爱,大家都单身好了。

第二,如果是因为太爱对方、害怕失去对方而委屈自己,那么最终,你一定会失去的。爱情在卑微的土壤里开不出花。

第三,那么热衷于开放式关系的那一方,绝对是因为不爱你,至少没那么爱你,因为独占欲是人的天性。

对于工作,你当然可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谁给的薪水高就去哪,你跳槽离职,这都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爱情是可以这样骑驴找马的事情吗?不,无论是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还是道德层面上人们对爱情忠贞度的追求,都证明,大众不愿意和别人共享爱人。

当然也有人认为爱就是分享和自由,我不理解,不能认为它是错的,这个世界早已包容多元价值观,存在即合理。就像萨特和波伏娃,说实话我也羡慕,事实上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同时爱很多人,却不能接受爱的人还爱着别人,自私如你我,所以这样的开放式关系,说到底,是违背大众爱情准则的,只有少数人可能真的乐在其中而不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就别为难自己了。

薛定谔定律,大致的意思是又懂又不懂,又明白又不明白的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种事物大体上是这种事物,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又是又不是,又存在又不存在的状态。

薛定谔定律这种说法是一种俗语,已经脱离了他原始的含义。但如果要更深刻理解,就需要了解薛定谔这个人,以及薛定谔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是谁

据公开资料,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

那么,上述我们只需知道薛定谔是一名物理学家,他试图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什么是不完备性呢?那就涉及到薛定谔的猫的著名实验。

2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就让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以上,我们只要记住,薛定谔的猫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理论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实验中,这只猫又死又活。而这和我们学完某个知识又明白,又不明白的状态非常类似,与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了解处于又了解又不了解的状态非常类似,它似乎是违反逻辑的,但似乎又是确实存在的。

其实,我对薛定谔的猫的含义也是又明白又不明白,薛定谔的猫的生死状态,我们又了解又不了解,甚至我们对我们自己,也是又了解,又不了解,这就是薛定谔定律。你如果看完,也是既明白又不明白,这就对了,因为这也符合薛定谔定律。

薛定谔定理意思如下:

简单地说,薛定谔定律,又叫薛定谔的猫,就是一只猫在一个密封箱子里面,箱子里面有有毒的水,那么猫有没有喝这口水,外面不知道,所以,此刻猫生死叠加状态的,也就是随机的。

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确定的,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薛定谔定理简介:

薛定谔定理的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的猫还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以上内容参考 -薛定谔定理

薛定谔定律,大致的意思是又懂又不懂,又明白又不明白的一种状态,或者说一种事物大体上是这种事物,但又不能完全确定,又是又不是,又存在又不存在的状态。

薛定谔定律这种说法是一种俗语,已经脱离了他原始的含义。但如果要更深刻理解,就需要了解薛定谔这个人,以及薛定谔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是谁

据公开资料,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男,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亦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在哲学上,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等。

那么,上述我们只需知道薛定谔是一名物理学家,他试图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什么是不完备性呢?那就涉及到薛定谔的猫的著名实验。

2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就让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以上,我们只要记住,薛定谔的猫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理论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实验中,这只猫又死又活。而这和我们学完某个知识又明白,又不明白的状态非常类似,与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了解处于又了解又不了解的状态非常类似,它似乎是违反逻辑的,但似乎又是确实存在的。

其实,我对薛定谔的猫的含义也是又明白又不明白,薛定谔的猫的生死状态,我们又了解又不了解,甚至我们对我们自己,也是又了解,又不了解,这就是薛定谔定律。你如果看完,也是既明白又不明白,这就对了,因为这也符合薛定谔定律。

薛定谔定律是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基本方程,建立于1926年。它是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它反映了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对于经典力学一样,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它是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宏观尺度下失效可忽略不计。

薛定谔定律广泛地用于原子物理、核物理和固体物理,对于原子、分子、核、固体等一系列问题中求解的结果都与实际符合得很好。薛定谔定律仅适用于速度不太大的非相对论粒子,其中也没有包含关于粒子自旋的描述。当计及相对论效应时,薛定谔定律由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所取代,其中自然包含了粒子的自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07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