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杭州/ɦɑŋ tseɪ/话原则上指吴语杭州小片方言,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杭州地区的吴语-临绍小片方言人口近400万,分布于主城区以外的各乡以及杭州下辖各市县。本词条主要讨论的为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杭州话。杭州话因地理位置关系以苕溪小片方言为基础,中古时期受宋代官话影响,近现代则因大量移民受到了临绍小片的冲击。因此杭州话表现在声调接近苕溪小片-余杭话,用词相对于其他吴语更偏向官话,并保留了大量曾在唐宋时期极为发达,却在元代以后没落的儿缀词缀,而白读音词汇则多半来自临绍小片的萧山话和绍兴话。杭州话在文白异读中多用文读。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
照你字面意思可译为:处理品、破罐子破摔;形容人败家、吊儿郎当。
余杭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吴语太湖片,即为北部吴语,是狭义的“吴语”。
吴语太湖片是吴语中最大的一个方言片,以太湖为中心区,分布在苏南浙北上海的广大地区,地域及人口都达到吴语使用总数的65%,为影响力最强的一支吴语,也是吴语的核心。
萧山是谁的萧山?我想看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大部分萧山人会理直气壮,毫不客气的回答我,当然是萧山人的萧山。的确,自从有了萧山这个地名,出生和成长在萧然大地上的民众,从骨子里便融入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萧山人的自我认同感。同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义乌、诸暨等地的老百姓,可能得到的答案也差不多类似!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萧山们”为何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呢?
坊间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不绝于耳,笔者也经常在一些场合听到人们的议论和看法,但不外乎就是说萧山经济发达,在过去20年里,始终位列浙江区县经济的龙头。因此,形成强烈的地方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于自己是一名萧山人格外骄傲。或者说萧山自古属于绍兴管辖,直到1959年才改属杭州,因此两地民风相异,互不待见等。
现实而言,我们的确看到,即便是2001年撤市设区,成为杭州市区的一部分后,大部分萧山人还是别扭自己的身份认同。这里有几种情况,一是比较顽固的萧山主体论支持者和宣扬者,这部分人的言行自绝于杭州人认同之外,坚持萧山人不是杭州人;二是,模棱两可的认同。例如问:你是萧山人吗?
答:是。
问:你是杭州人吗?
答:不是。
问:你是杭州萧山人吗?
答:是。
第三种,在情感上接受自己是杭州人,但也会强调是萧山的杭州人。
行文于此,是不是觉得这一问题和“台湾人的中国人认同”很像。的确,有人开玩笑,说“萧独”的离心威力可以和“台独”匹敌。玩笑归玩笑,但这部分人的认同思维其实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笔者也经常思考,是不是年轻人的杭州认同会强于中老年人呢?于是,笔者尝试在某些场合开启过这一话题,但结果发现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区别度,很多萧山年轻人对杭州的认同感同样很低。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按理萧山融杭已经迈入19个年头,再难啃的骨头也
应该消化的差不多了,但恰恰这一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善。除了GDP自我崇拜、历史关联性不强、文化差异和钱塘江的地理隔阂外,是否还存在某些疏忽的原因?
笔者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对或不对,请大家指正:
(1)常年的“萧山、余杭除外”伤了人心
地方执政者可能没想到,过去的一句“萧山、余杭除外”因为实在出现的地方太多,出现的时间太长,伤了部分萧山人的心。他们愤懑不平,认为既然已是杭州一部分,为何经常要被除外?况且自己本身也不差,为何常常要热脸贴冷屁股。例如主城区的高中不能考(目前已开放等额互读);户口不能自由平迁(现在可以)、社保和医保等不同(目前已经一体化),此外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或者政府文件的各种除外(目前已换温和表述),都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坐实做强。长此以往,萧山人对杭州的隔阂和离心力有增无减。
(2)萧山教育自成一体,从小培养地方认同
萧山义务教育阶段长期与主城区是分开的,至今依旧如此。孩子们从学前一直到高中阶段,接受的身份认同里,首先强调的还是萧山人认同。特别是本地老师,输出的基本是萧山本土立场。特别是许多课外作业时,我们发现凡涉及地方文化、景观、民俗等时,大部分情况是仅局限于萧山境内,很少涉及全杭州。因此,自然而然,萧山人从小的认同感就建立起来,对杭州只有行政身份上的认同。
(3)城乡文明的冲突,让两地人结下”世仇“
当代萧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萧山,依赖萧山人敢闯敢拼的劲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硬是从创出一番天地,成为全国十强县、十强区和财神县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山文化至今还保留大量的农耕文化,萧山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老一辈观念和做派依旧保留典型的乡村风格,嗓门大,性格大大咧咧。相反,杭州建城历史达千年,市区的老杭州人长期生活在十门之内,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生活方式均与萧山有明显不同。两地民众因为生活作风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误解,形成冲突。这样的”世仇“一代传一代,至今还有互看不顺眼的情况。自然,也影响到萧山人的杭州认同。(写完此点,还是有些担心怕被拍砖。但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说,吴越文化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反城乡文明冲突才是根本)
(4)县域经济,”浙江萧山、中国萧山“的传统延续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不管是萧山、余杭,还是诸暨、义乌、鄞州等,经济实力基本不输主城区。因为浙江执行的”省管县“模式,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县级市都拥有部分地级市的特权,因此在财政、经济、商业、教育、医疗和生活方面自成一体,与主城区的联系不紧密。长期以来,不管是政府文件,还是民间自述,皆是”浙江萧山、中国萧山、浙江义乌、中国义乌“等称谓。萧山的这个传统依然延续至今,萧山政府官网依旧冠以”中国萧山“,并不是”杭州萧山“。可见,从上到下,有意无意地不强调民间的杭州认同,因此融合效果就大打折扣。
杭州话就是杭州人的方言,老底子杭州市吴越地区,所以算起来是吴侬软语的一种吧。。
现阶段杭州已经有了很大的范围改变,诸如萧山区余杭区内的也算杭州人,但一般方言与杭州话不同,泛指萧山话、余杭话之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