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爱情交给了徐志摩,婚姻交给了梁思成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爱情交给了徐志摩,婚姻交给了梁思成,第1张

林徽因何许人也?

林 徽 因是我最喜欢的女性,没有之一,她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诗人、建筑师、作家。猪小侠对林薇因的感情生活也是非常羡慕,一生得到了三个男人的宠爱。有些人可能并不认同林薇因的 情感 生活,认为她太过开放。但是林薇因的爱都是君子之爱,发乎情,止乎礼,从来没有逾越,怎么让人不敬佩。现在猪小侠就来介绍林薇因的三个男人分别是谁?

第一个男人:徐志摩

1920年春天,林微因那年16岁,她的父亲林长民去欧洲游学,最疼爱林微因的林长民去哪都带着林微因,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为了让女儿增加见识、开阔眼界。父亲林长民带着林微因去英国讲学,林微因就随父亲去英国读中学。

10月中旬,与同在英国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第一次见面。徐志摩是一个浪漫而多情的诗人,是个大才子。初次见面时,徐志摩就被林微因的美貌和才情以及见识吸引了。林薇因也仰慕徐志摩的才华。两个都是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异国他乡,郎才女貌,两颗心肯定是互相吸引的,他们自然就恋爱了。

徐志摩当时已经是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了,也可以说徐志摩是林薇因走上诗坛的领路人。他们恋爱期间,徐志摩为林薇因写了大量的诗歌,林薇因受徐志摩的影响,也开始了诗歌的创作。

可是,当时的徐志摩早已成婚,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他告诉林薇因对妻子是没有爱情的,只爱林薇因。可是,他竟然在和林薇因爱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在妻子来欧洲看望徐志摩时,他却让自己的妻子再次怀孕了。但他却为了能和林薇因长相厮守,在自己的妻子挺着大肚子的时候,选择了妻子离婚。猪小侠不得不说一句:真是十足一个渣男啊!

他离婚的理由更渣,他说张幼仪“小脚,跟西装不搭”。果然是一个男人不爱你的时候,什么都能成为他离婚的借口。

虽然最终如愿和张幼仪离婚了,但是他和林薇因却没有修成正果,可能是林薇因看到徐志摩对接发妻子的冷酷无情,心寒了。最终分手了。

前妻张幼仪经历婚姻的涅槃,浴火重生,最后成了一个银行家,还嫁给了一个医生,生儿育女,事业爱情双丰收。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第二个男人,梁思成

林薇因从伦敦回北京后,心智逐渐成熟,认识到了徐志摩的渣,和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相恋了。他们经常到图书馆约会,感情越来越浓烈。1924年在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安排下和梁思成一起出国深造学习建筑,这两人在异国他乡互相鼓励、帮助、扶持,最后两人成了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1927年,两人双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在美国宣布了订婚。1928年3月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了结婚典礼,婚礼主持人是梁思成的姐姐和姐夫。婚后回国。

猪小侠觉得林薇因绝对是真爱梁思成的,他们从相识到相知,一起在国外读书几年,经过了九年的恋爱,最终修成了正果,感情绝对是深厚的。

第三个男人:金岳霖

这是一个内向、沉稳的男人。当年徐志摩追求林薇因的时候,把林薇因介绍给了金岳霖认识。他其实也喜欢上了林薇因。但是金岳霖和徐志摩是好朋友。他知道徐志摩和林薇因交往后,他默默地把这份爱藏在了心底。当年怂恿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时候也有金岳霖的一份。

金岳霖为了能多看一眼林薇因,把家搬到了林薇因家的附近,毗邻而居,只为能和林薇因近一些,真是爱得太深沉。

林薇因经常在家开沙龙聚会,都是艺术家、诗人参加。金岳霖作为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又是邻居,当然是经常去参加聚会的。

冰心作为和林薇因同时期的才女,自然有点看不惯林薇因的所为。为此写了一篇名为《太太的客厅》的文章,意在讽刺林微因太开放。文人都相轻,我们不做解释,但是网上很多人都说是冰心妒忌林薇因。

金岳霖经常去林薇因家聚会,他爱慕林薇因的 情感 也无法再隐藏,他表白了林薇因。当时的林薇因和金岳霖一来二去,日久生情,也对金岳霖产生了情愫。听到金岳霖的表白,她陷入了苦恼。

林薇因是个坦荡的人,她向丈夫梁思成坦白:“我苦恼极了,我发现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

梁思成的胸怀真是无人能比。他说:“你是自由的,我爱你,所以我也爱你的选择,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听到这话,林徽因惭愧了,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

她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不愧是一个哲学系高境界的人。他说:“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心爱你的人。”从此他和林徽因保持着距离。三人依然是好朋友,依然一起聚会。甚至有时林薇因和梁思成吵架的时候他还作为调解员帮忙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他们的感情到这里就完美结束该多好啊!

但是,林薇因病逝后不到一年,享年51岁,梁思成便另娶他人,让猪小侠不免有些寒心啊!笔者始终无法接受。他们曾经是多么的恩爱啊!怎么能这样呢?不过,让猪小侠的心得到安慰的是金岳霖对林薇因的爱,他为了林薇因终身不娶,他至死不渝爱的也只有林薇因一人,孤独的爱了几十年。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送给林徽因这样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赞美林薇因的才华如瀑布一样绵延不绝,下联中借用了林徽因的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用四月天来比喻林徽因的美好。从短短的一副挽联中,表达了金岳霖对林徽因深深的爱恋。

  他们是无法不谈的朋友,作品风格也很像,都是浪漫主义诗人。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著名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这一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泰戈尔从美国、日本讲学回印度时,又路过上海。午前,徐志摩接到泰戈尔的电报,回印度的船大约午后五时左右靠岸。徐志摩拉着郁达夫一道去大赍公司的轮船码头迎见老诗人。徐志摩挺着身子在秋风里引颈远眺,他的思绪不知飞到哪儿去了。他突然不胜感慨地对郁达夫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哀。 (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原来,泰戈尔写信告诉徐志摩,他在日本在美国受了一部分新人排斥,心里十分郁闷,又因为年老,路上生了一场重病。郁达夫和徐志摩相交多年,在这个整天沉浸在诗里、爱里、梦里的诗人脸上看到如此深沉、如此令人难忘的悲哀表情,还是第一次。郁达夫感到,这种悲哀,似乎不仅仅是为泰戈尔,而且还是从徐志摩的生命深处浮现出来的。

  泰戈尔这次仍住在徐志摩家,但失去了上次来时那种兴高采烈的情绪。他常常默默无言地坐着,沉思着,仿佛世界在他眼里变得陌生了。徐志摩、陆小曼不敢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照顾他。临别时,徐志摩拿出自己的纪念册,请老诗人题词留念。写完后,泰戈尔郑重其事地合起纪念册,沉默片刻,缓缓地脱下身上的那件紫红色丝织印度长袍,赠给徐志摩夫妇,作为纪念。徐志摩知道,印度人将自己穿过的衣服送给别人,是表示向最亲爱的人赠送的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临别,徐志摩和老人相约,1931年,他要专程到印度去为泰戈尔的七十大寿祝贺。可惜,泰戈尔寿辰时,徐志摩早已云游蓝天之外,而未能如愿。

诗作原文  如何, 让你遇见我 在这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英文译文  A Blooming Tree May Buddha let us meet in my most beautiful hours, I have prayed for it for five hundred years Buddha made me a tree by the path you may take, In full blossoms I’m waiting in the sun every flower carrying my previous hope As you are near, listen carefully the quivering leaves are my waiting zeal, As you pass by the tree without noticing me, My friend, upon the ground behind you is not the fallen petals but my withered heart

徐志摩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分别是张幼仪、林徽音和陆小曼。

1920年9月20日,徐志摩来到了伦敦,初到伦敦,徐志摩尖刀了刚丛政界推出的林长民及其十七岁的女儿林徽音,徐志摩对林徽音一见钟情,倾心爱慕,引位知己。林徽音对父亲这个忘年小友也有着纯真的情意,尤为欣赏徐志摩的气质与才华。当徐志摩向她表白爱慕之情时,她提出徐志摩应与原夫人离婚,方能考虑婚嫁之事。

1921年初,徐夫人张幼仪来到了英国,于是两人同住在离剑桥大学城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据说,当徐志摩和他夫人住在沙士顿,而林**和她的父亲在伦敦的时候,他们每天都互有通信。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徐志摩选择了附近的一家杂品店作为通信地址。每天来邮件时,他就骑着自行车到这家杂品店去,有时借口说去理发。这年秋天,张幼仪郁郁不乐地只身去了法国求学,不久林徽音也随父亲回国了。

徐志摩感到极其的单独,他说:“你要发现你朋友的真。伤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一个地方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跟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为了派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徐志摩逃向自然,寻求精神的慰藉,陶醉在剑桥那“脱尽尘埃气”的“纯粹美感的神奇”之中。他说:“不满意的生活大多是由于自取的。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人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还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得我们继续的营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树,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为医治我们生活的窘迫,只要不完全遗忘的自然一张清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出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去的。”

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正式跟张幼仪结婚,他以为自己跟林徽音相爱的最大障碍由此已经消除,该年他回国希望能与林徽音结成良缘,然后准备第二年回剑桥继续学习。

殊不知,林徽音回国不久,即以答应做梁启超的长媳。1918年时,经人介绍,徐志摩正式拜在梁启超门下做弟子,而梁启超对这位聪明过人弟子尤为喜爱。几年间师生之情甚笃。

梁启超当然考虑到自己儿子的终身大事,但他对徐志摩的责难,主要还是自己出于对传统道德的偏执。徐志摩追求林徽音未能如愿,尝够了失恋的痛苦。1924年他在北京的社交场合结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又一次坠入情网,闹得满城风雨。陆小曼和丈夫离婚,然后在1926年10月3日结婚。证婚人是梁启超,在订婚仪式上,梁启超当着胡适、陈西莹等诸位宾客的面在一次痛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迄无所成;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再婚在娶,你不必喊我先生,我做不了你的先生。想一想你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吧。在国外,读书没有长进,却无缘无故抛弃结发之妻。来到北京,我屡次劝解你,要致力于学问事业,时至今日,你的学问在那里?放着正经事不干,去追有夫之妇,弄的别人家破人离。我问你,你做这些事,心安吗?你还有没有羞耻之心?”

梁启超不仅骂徐志摩,而且骂陆小曼:“年纪轻轻,不思上进,享乐奢侈,行为放纵不检,再婚再嫁,为了你,父母伤心,亲朋丢脸。你不顾做人道德,置别人痛苦于不顾,还有何颜面在世上做人。你们不是要我证婚吗,好我就送你们一句话,愿你们此生都是最后一次结婚。”

第二天,梁启超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说:“我昨天作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劝告徐志摩而无效,胡适、苦苦为他求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殉其情。我在礼堂演说一遍训词,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

事情过后,有人说,梁启超大骂徐志摩和陆小曼是先正得他俩同意的。在徐志摩转托胡适恳切梁启超答应做证婚人时,梁启超就提出须让骂的条件。有人评点说:“这些话骂的对,只有梁任公可以这样骂他,也只有徐志摩这样的一个学生梁任公才肯骂。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证婚!”

1928年,林徽音和梁思成从美国回到北京准备举行婚礼,林徽音给徐志摩发来一张请柬,此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居住在上海。徐志摩想带陆小曼一起去,可陆小曼恨北京那个地方坚决不去,徐志摩只好一个人去。婚礼隆重而热烈,徐志摩远远的躲在人群背后,看到打扮成新娘子的林徽音并不十分高兴。

婚礼过后,徐志摩拜访了一些师长朋友就准备回上海。临别,林徽音又抽出机会跟徐志摩见面,林徽音先开口说:“在国外,就听说你又结婚?经历了很多曲折是不是?” 徐志摩摇头而笑:“结婚—咳!似的,又做了一场噩梦!”林徽音伤感的说:“徐先生,你这样子叫我很难过。你们的事,我多少也有所耳闻。女人的心,你们不了解。我说一句过头话,不懂得体贴、爱护、宽恕女人,就不懂得怎样做人。” 徐志摩双眼盯者他说:“徽难道你不觉得我们都犯了错误吗?过去的事不可追回,未来的事难以预期,不过,我总觉得心还没有死,它还在扑通扑通直跳。容我说一句宿命主义的悲观话吧:此生已矣,来生为期。”林徽音默然的低下了头,然后徐志摩起身离去。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

小说《春痕》;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门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儿的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十一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高等学府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哈弥尔登”。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他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是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 ——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国的哈弥尔登,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康桥月色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这时的徐志摩为什么写诗象着了魔似的,他是怎么暴发诗情的?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开放创造的喷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个诗人了。 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 (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上,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志摩的诗》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国后,他的诗情没有中断,继续诗歌创作并公开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婴儿》、《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篇,与《雪花的快乐》一样,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它们既是抒情诗又是爱情诗,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恋爱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义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距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与林徽因的恋爱结果遭到破灭,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终不能实现,于是,使他忧郁、苦闷。因此,这些诗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凉的氛围,成了“苦闷愤怒的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茅盾:《徐志摩论》)。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在那些小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消息》、《一星弱火》、《问谁》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给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与泰戈尔建立了友谊,泰戈尔给他取印度名素思玛(Susima)。5月底,泰戈尔离沪去日本,徐志摩与他同行,《志摩的诗》中的《沙扬娜拉》那首诗,就是逗留日本期间写成的。徐志摩擅长于抒情诗,同时也喜欢写泰戈尔那样的哲理诗。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象《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败笔。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与《猛虎》《云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诗歌创作的汇集。这一时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个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着了魔似的与她热恋起来,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但他俩全不顾这一切,可一时又难以解决,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启程出国欧游,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上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罗伦斯)住了一段时间,他将他的伤悲,他的感触,托付纸笔,写了不少诗,因此,这部诗集就题名为《翡冷翠的一夜》,这个诗集,除了有哈代、罗赛蒂等英国作家的译诗外,还有象《西伯利亚》、《在哀克刹脱教堂前》那样漫游欧洲时对异乡他国生活的感受。他也写了一不少爱情诗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记叙了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澜,他的热烈的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五卅事件与三一八惨案引起他的“愤慨”和“悲切”,为纪念 “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揭露了军阀屠杀无辜,连十三岁的儿童也惨遭杀害。在《大帅》、《人变兽》的诗篇中,暴露了军阀活埋伤兵、杀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怀疑和颓废”,认为现在是受罪时期,因此,不少诗篇失去乐观调子,相反染上了一层忧郁、失望、逃避现实的颓废色彩。他诅咒生活,赞颂死亡,要辞别人间去殉恋爱。想象奇特,思想灰暗。当然,这个诗集也还有少量调子比较积极明朗的诗篇。

这个诗集在艺术技巧上如闻一多说的“确乎是进步了”。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徐志摩还出个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编选,1932年出版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1927年后,徐志摩的思想经过“波折”,他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另一方面,他对工农革命又感到恐惧和抵触,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绝望。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大部与现实生活脱离,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有的诗歌无病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顾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将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诗中,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在极度幻灭和绝望的时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学来鼓励自己。

在《猛虎集》和《云游》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很不统一的状况,大部诗歌的内容是这样空泛和贫乏,但却越来越追求形式的整饬和美观,不论在诗行的排列,音韵的铿锵,节奏的明晰,用词的推敲上都较前几个诗集有了变化和发展。对此,茅盾有过很恰当的评论:“圆熟的外形,配着谈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论》)。

“跑野马”的散文

徐志摩不仅写诗,同时也写散文,在其全部创作中,其成就和影响更为显著的,除诗歌外,恐怕就要数散文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跑野马”的散文比他的诗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过《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三个散文集和一个单篇散文《秋》,计三十三篇(未收集中还有不少)。除《秋》篇写于1929年,其余三个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间。他的散文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对人生理想的漫评,有触及时政的论说;有对往事的怀想和追忆,也对艺术发表见解和评说,有一事一议的小品,也有说长道短的书评。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第一个散文集《落叶》,完成于他创作的“泛滥”期,共八篇,内容各异,表情达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谈人生,谈社会,谈政治,谈艺术……不受任何约束。首篇《落叶》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所作的讲演稿。他企图回答青年学生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的枯燥和苦闷的问题。《落叶》篇贯串其间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就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诗篇是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

继《落叶》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继出版了《巴黎的鳞爪》和《自剖》两个散文集。这两个集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他在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这两点上都比《落叶》集更为突出和显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吸烟与文化》等篇,是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一类。醇厚的兴趣,活泼的情绪,丛集于笔端,便构成了这类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写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辑《自剖》辑共六篇,大部可以归入这一类。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诗一样,具有启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浓郁的诗情,使得哲理和诗情两相融合,这构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点。作者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总在宣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徐志摩散文艺术上另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诗很难严格的区分。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难以分开,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飞去了的志摩》)。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诗化。徐志摩这种散文诗化的倾向,是与他在接触社会现实过程中,思想产生振动和郁积,而又急于表达的一种“急不可待”情绪的反映。

小说、剧作、翻译

徐志摩在其将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写作诗歌和散文外,同时还写了一些小说、剧本并从事翻译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后断断续续又写了一些,共计十一篇,后以《轮盘》为题合集出版,这是他的唯一的小说集。

他的小说不外乎写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和外国的某些社会风尚,同时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国社会的某些生活侧面,题材是不广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说多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着力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发掘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在小说中,作者又好用诗的句型、艳丽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带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独特的华丽”(沈从文:《轮盘序》)的格调。他的小说有的情节过于简略,近于速写,不那么“完全”;有的只是“直着写,没有曲折,也少有变化。”(《轮盘自序》)必须指出的:他的小说多数写司空见惯的男女恋爱,很少触及当时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尖锐问题。

徐志摩也热心倡导过戏剧活动。1923年新月社成立时,他积极组织戏剧活动,还创办过《剧刊》,也演过戏,但是他很少写剧本。他只写过一个剧本,叫《卞昆冈》,还是与陆小曼合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在徐志摩的文学生涯中,翻译倒是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写诗也译诗,他创作小说、散文,也翻译小说散文。曼殊斐儿一共有两个短篇小说集《园会》与《极乐》,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选译了其中八篇,自英国康桥译到中国上海,并在1927年,以《曼殊斐儿小说集》白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25年,他在编《晨报副刊》时,又翻译了伏尔泰的小说《赣第德》并连载于副刊,后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并列为“欧美名家小说丛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译的英国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说《玛丽玛丽》,也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外,他还译过一些诗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译也有他的偏爱,他说“除了曼殊斐儿是我溺爱,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译作。”(《玛丽玛丽·序》)

“新月”活动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刊》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以“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于赓虞:《志摩的诗》)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76htmlwtp=tt

灵魂如果没有bai确定的目标,它就du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zhi到处在等于无处在,四dao处为家的人无处为家。—— 贺拉斯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棱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爱默生

世人出卖自己的灵魂皆因黄金的引诱,几乎所有的罪恶都源于自全能的黄金—— 琼森

没有良心的知识,会毁灭人的灵魂。—— 布拉莱

外貌的美是短暂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内在的、永恒的。出自:善良的心肠比美丽的外衣更加重要,纯洁的灵魂比成套的高级家具更加可贵,勤劳的双手经金钱和地位更有价值。—— 陈玉蜀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图

躯体的疾病也许证明灵魂的健康—— 奥立弗•萨克斯

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 钱伯斯

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契诃夫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伏尔泰

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永葆青春—— 让•保•里克特

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 罗•布莱尔

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种见识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佚名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 印度

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 伊朗

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卢梭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 吴运铎

良心是灵魂之声,感情是肉体之声。—— 卢棱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伊斯巴哈尼

最近重温了一遍《人间四月天》,看到徐志摩一脸深情的向订过婚的林徽因表白时,我老公不仅肉麻的直哆嗦,工科直男出身的他发出灵魂三问;

梁思成不是对手?他哪点比的上梁思成?!

为林徽因和他的未来闯出一条血路?他做了啥?是好好赚钱了还是替心爱的女人解决了来自环境的压力?!

包办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他觊觎老师的准儿媳,给好朋友戴绿帽子就是高尚的?!

最后,老公给了他一个评价,在堪比娱乐圈的民国文化圈,徐志摩是“最才的子,最渣的男”

我望着面无表情点评电视剧的老公,沉默的送上热烈的掌声。

我因为《人间四月天》而把《徐志摩情书:致陆小曼》看了一遍,因为我太想知道这个终身活在梦里的大诗人到底拥有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里面隐隐约约的出现三个人,他的前妻张幼仪、白月光林徽因、爱妻陆小曼。这本书集结了1925年开始追求朋友之妻到机毁人亡时写给陆小曼的所有信件。

01吃了败仗的拿破仑

徐志摩喜欢才貌出众、与自己个性契合的女子,并极为热衷于欣赏、赞美与追逐她们。1920年,他遇到了年方二八,美艳如花的林徽因,那个时候他是一位有着一个孩子的有妇之夫。

接下来,更像是一场闹剧。

徐志摩抛妻弃子、争做离婚第一人,在报纸上刊登离婚公告,并附上一首送给张幼仪的诗,诗名叫《笑解烦恼结》,挣脱婚姻枷锁的徐志摩心花怒放、满怀希冀、扬眉吐气的赶回伦敦,却发现早已冷静下来的林徽因随着父亲悄悄回国,等满腹愁苦、尴尬难堪的他赶回国时,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缔结了婚约。

电视剧里,徐志摩说:“梁思成不是对手。”

现实中,徐志摩也没把二人的婚约当一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谈恋爱的时候,他不请自来,二人约会变成三人堂会,饶是谦谦君子梁思成也架不住他这样理所当然,挂了一张纸条“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情人要单独相处。

徐志摩只得茫然若失,悻悻而归。

即使这个时候,他还是怀抱希望,托大诗人泰戈尔牵桥搭线,直到小情侣双双赴美留学。很多年后,他这样写信告诉陆小曼当时的心情:

“我倒想起去年五月间那晚我离京向西时的情景……怪不得我,你知道我那时怎样的心理,仿佛一个在俄国吃了大败仗往后退的拿破仑,天茫茫,地茫茫,心更是茫茫,叫我不掉眼泪怎么着?”

他自始自终都没明白,自己到底败给了梁思成哪一点。

02骑着瞎马的孤勇者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浑身别扭。

古人云“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老话说的好“朋友妻,不可欺”

这两条徐志摩都没做到。

在林徽因那里吃了败仗的徐志摩很快找到了慰藉,好友王庚美艳的妻子--陆小曼。徐志摩在1924年写道: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明星一般的陆小曼瞬间把诗人迷的颠三倒四,郁达夫曾说“志摩热情似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到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当婚外情暴露出来后,徐志摩一边出国跑到张幼仪那避风头,空留陆小曼一人在北京应对整个社会的谴责,一边靠一封封情书维系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生怕再像追求林徽因那样,陪了夫人又折兵。他在信里说:

“顶要紧的是你得拉紧你自己,别让不健康的引诱摇动你,别让消极的意念过分有压迫你,你要知道我们一辈子果然能真相知真了解,我们的牺牲,苦恼与努力,也就不算是枉费了。”

他大声在信里疾呼“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

结果可想而知,两个人,一个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个甘愿从此跌落神坛,两人伤害了一群人,终于走上婚姻的殿堂。

徐志摩原本打算请梁启超做致辞来充当门面,这位当了一辈子反封建斗士的老人,望着眼前这个爱徒、这个觊觎儿媳的男人、这个把自己生活过的一团糟的年轻人霍然站起,宣讲了他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数落完新郎徐志摩后,紧接着,望着台下瞠目结舌的宾客,梁启超开始数落起当天的新娘陆小曼来。

“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梁启超曾说:“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

参加完二人婚礼后的当晚,他写信给女儿梁思庄说:“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她能有觉悟(但恐极难),免致将来把志摩弄死。”

一语成谶。

03当理想照进现实

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结合本身上就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剧。

当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结婚收尾,徐志摩信心满满,在给恩厚之的信上开心的说“我毕竟胜利了,我击败了一股强悍无比的恶势力,就是人类社会赖以为基础的无知和偏见。”

语气多么孩子气。

现实中,他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徐志摩是独生子,陆小曼是独生女,两人在蜜罐子娇生惯养长大,既不会操持家务,更不懂仕途经济,当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徐志摩为了陆小曼和父亲闹僵后,在徐母灵堂前哭了一夜的徐申如彻底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

如果说徐志摩在第一段婚姻里对张幼仪刻薄寡恩,那么,他对自己选择的陆小曼,则是无怨无悔、极负责任。

三十而立,徐志摩要自己养家了。陆小曼曾经是京城名媛,后来嫁给王庚后又是出了名的阔太太,来到上海后,成了轰动十里洋场的交际花,打牌跳舞、喝酒唱戏、作画会客,甚至还吸食大烟,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掩盖婚后的幻灭。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陆小曼一个月要花500左右的大洋,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估算,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人民币。为了赚钱徐志摩到处兼课,与朋友、前妻合伙做生意,甚至为了几厘钱的中介费在信里左催右催,这段时期徐志摩的信是越来越颓败,日记也是一天比一天阴沉,作品也是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写给陆小曼的信件里提到的更多的是钱、孩子、求你来北京。

是的,求你来北京。

为了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徐志摩软磨硬泡、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先搬出朋友的指责,后搬出亲友的疑惑,一会说北京如何好,一会说自己如何可怜,几乎是见缝插针,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陆小曼不为所动,为什么呢?

因为北京有个林徽因,上海有个翁瑞午,前者她不想见,后者她离不开,徐志摩渐渐的感觉到帽子的颜色不大好看了,大概的感受到当年王庚的心情,光顾四周,曾经嫌弃的前妻事业风生水起,父亲与他也反目成仇,林徽因也和梁思成有了孩子,连王庚都升了陆军中将,而自己呢,理想的爱情破灭,连衣服上的窟窿都要靠胡适的老婆江冬秀缝补。

如此悲凉,可怜至斯。

直至毁灭。

张幼仪曾有觉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林徽因也曾一阵见血“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陆小曼更有痛彻心扉的感悟“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旦与心爱的女人结了婚热情没有了,生活变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

三个女人都爱他,也都看透了他

可是,他谁都没懂,包括他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07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6
下一篇2024-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