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少的纯真诗句

回忆年少的纯真诗句,第1张

1 关于回忆年少的诗句

关于回忆年少的诗句 1 要几首回忆年少时代的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纳兰 《无题》 自古英雄出少年,金戈铁马卫边疆。

沙场驰骋拨刀问,外寇敢来犯故乡。 笑傲江湖饥饮雪,幽闲岁月念同窗。

人间到处虎狼行,我辈男儿当自强。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郭公凛凛英雄才, 金戈铁马从西来。

举旗为风偃为雨, 洒扫九庙无尘埃。

2 关于回忆少年情义的诗句

虞美人 听雨

作者:蒋捷 体裁: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唐多令

作者:刘过 体裁:词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

少年游

作者:柳永 体裁: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

忆少年

作者: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柳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菩萨蛮

作者:韦庄 体裁:词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3 要几首回忆年少时代的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纳兰 《无题》

自古英雄出少年,金戈铁马卫边疆。

沙场驰骋拨刀问,外寇敢来犯故乡。

笑傲江湖饥饮雪,幽闲岁月念同窗。

人间到处虎狼行,我辈男儿当自强。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郭公凛凛英雄才,

金戈铁马从西来。

举旗为风偃为雨,

洒扫九庙无尘埃。

4 表达“怀念年轻”的诗句有哪些

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释义: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出塞》

释义: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3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释义: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感怀从前时。

4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偶 题》

释义: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功成名就,你还没有出嫁,可能都是不如别人吧。

5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释义: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过去年轻时的往事,现在想想已不能如愿以偿。

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7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释义:每年的花还是那些花,但是人却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还是年轻好。

8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义: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那时我还很年轻啊。

9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李贺《仙人》

释义:正当年晴时的汉武帝,只能用书来回报感恩戴德。

10 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白居易《东城寻春》

释义:现在已经比不上过去,以后也会比不上现在。

11 表达“怀念年轻”的成语:

1 抚今追昔 [ fǔ jīn zhuī xī ]

释义:抚:拍,摸,引伸为注意,注视;追:回想;昔:过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

出处:清·徐钅九《词苑丛谈》:“元礼抚今追昔;情不自禁;援笔赋《浣溪沙》四阕。”

2 抚今思昔 [ fǔ jīn sī xī ]

释义: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同“抚今悼昔”。

出处:秦牧《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抚今思昔,心头掀起了思想的浪花。”

3 抚今悼昔 [ fǔ jīn dào xī ]

释义: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

出处:明·陈子龙《张邵阳诔》:“抚今悼昔,怆然悲鸣。”

4 忆苦思甜 [yì kǔ sī tián]

释义: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5 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表达“怀念年轻”的诗句有哪些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释义: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 释义: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释义: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感怀从前时。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偶 题》 释义: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功成名就,你还没有出嫁,可能都是不如别人吧。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 释义: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过去年轻时的往事,现在想想已不能如愿以偿。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释义:每年的花还是那些花,但是人却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还是年轻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义: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那时我还很年轻啊。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李贺《仙人》 释义:正当年晴时的汉武帝,只能用书来回报感恩戴德。

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白居易《东城寻春》 释义:现在已经比不上过去,以后也会比不上现在。

表达“怀念年轻”的成语:抚今追昔 [ fǔ jīn zhuī xī ] 释义:抚:拍,摸,引伸为注意,注视;追:回想;昔:过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

出处:清·徐钅九《词苑丛谈》:“元礼抚今追昔;情不自禁;援笔赋《浣溪沙》四阕。”抚今思昔 [ fǔ jīn sī xī ] 释义: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

同“抚今悼昔”。 出处:秦牧《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抚今思昔,心头掀起了思想的浪花。”

抚今悼昔 [ fǔ jīn dào xī ] 释义: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对往事的追思。 出处:明·陈子龙《张邵阳诔》:“抚今悼昔,怆然悲鸣。”

忆苦思甜 [yì kǔ sī tián] 释义: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怀念青春的诗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明《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宋《望江南·超然台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宋《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晋《杂诗·人生无根蒂》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明《唐多令·柳絮》

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青年时代皎洁的繁花;也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所以称之为青春。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意思是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

7 怀念少年的诗句

怀念老师摘朵云霞作挽联,追思教诲泪潸然。

当年写在掌中字,此刻伤心跃眼前。怀念老师播下汗水耘暑寒,蜡炬成灰亦无憾。

虽是一别不相逢,犹在天上笑花绽。感恩的心感怀曾经路,谢意将来报。

教悔在心中,过错往如风。我心如雨滴,的确流不尽。

老来当怀念,师生情不变。赞美老师诗一: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赞美老师诗二:我爱我师老师就象红烛,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却燃烧了自己,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却辛苦了自己,直到体力耗尽。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啊!老师我们爱您!赞美老师诗三:——老师,辛苦了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是您!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是您!老师!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谁——把幼小的我们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是您!老师!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您辛苦了!老师!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您辛苦了,老师!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赞美老师诗四: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您好!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赞美老师诗五:你献上一朵花,我献上一朵花,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太阳般的温暖;是您用汗水,把幼苗浇灌。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华;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你的情;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记住您的爱;无论我们走到哪儿,永远是您的一朵花。赞美老师诗六: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赞美老师诗七: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老师 您是明灯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老师 您是天使赞美老师诗八:教师颂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您只能获取花香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您的自豪是桃李芬。

林青几个月前就察觉秦牧的异样了,和大多数男人一样,在他们在一起十年后,秦牧出轨了。

林青和秦牧是大二在一起的。他们军训认识,秦牧追了她一年后他们在一起了。毕业后,没有婚礼,没有礼金,他们结婚了。

毕业晚会结束后,大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秦牧手捧鲜花,拿着钻戒向林青求婚。秦牧还没有跪下,林青夺过他手中的戒指直接套在手上,拉着秦牧走了。

曾经,秦牧送林青回宿舍的路上。一个男生用红色的蜡烛围了一个心,男生手捧着鲜花单膝下跪,向另一个女生表白。周围围了一圈人叫好起哄。

那时候林青就拉着秦牧说,“以后你别做这样的事,会让人尴尬的。”

却没想到,秦牧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竟当作全校师生向她求婚。

走出校门那天他们便领了证。秦牧拿着那两个红色的本子傻笑着,思索着要怎么把婚礼办得轰轰烈烈。却只换来林青冷冷一句,“那些表面功夫,能省就省了吧,多麻烦。”

尽管秦牧好说歹说,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叫林青改变主意。婚礼就照林青的想法,省了。而秦牧却一直耿耿于怀,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补给林青。

叫秦牧更意外的是,父母给他准备的婚房,林青说什么也要出一半的价钱。不让她出,她便不住,秦牧无奈,便只能从了她的意思。

秦牧一直都知道林青是个独立要强的人,却不想这份独立要强也包括她的家人,她的另一半。

婚后不久便迎来他们的儿子,秦朗。林青本以为这样平淡的生活可以持续得久一些,却不想结婚才七年,秦朗六岁,就差不多到头了。

领证那天,林青对秦牧只有一个要求,她对秦牧说,“秦牧,如果有一天不爱我了,过腻了,先告诉我好吗,别等我发现,也别出轨。”

她对他只有这么一个要求,只求她诚恳以待。如果他说,只有他提,离婚与否,她便会答应。她唯独不能接受出轨。

林青和秦牧结婚以后也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林青闲散惯了,辞了工作,开了家咖啡厅。偶尔出去走走,写点书。近几年也小有名气,成为有名的作家。

秦牧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小公司越做越大,慢慢成为上市公司,成为M市的一大经济巨头。秦牧年轻有为,三十岁不到,家和事业都经营得极好。这些年,不知道是多少姑娘梦寐以求的砖石王老五。

然而秦牧硬是油盐不进,眼里心里,都只有林青。所以大家便都开始羡慕林青,却没想到有一天,这样一个人,也会把目光从林青那里,分给别人。

那女孩,好像是才毕业的,是秦牧新招的秘书。两个月以前,林青去找秦牧还见到过。是个长得清秀干净的女孩子。尽管没多么耀眼,却很讨人喜欢,至少林青是这样觉得的。

昨天,秦牧又没有回家。最近,他回家的频率越发的少了。

这些,都是林青对未来的规划的意料之外的。可即便这样,林青似乎表现得太镇定了些。她照常起床,化好妆,给秦朗做好早餐,送秦朗去学校。然后便去店里,偶尔帮芳芳搭把手。

芳芳是农村来的小姑娘。还没走出火车站呢,行李钱,都丢了。无处可去,林青恰好遇见了,就带回来了。她也忙着招小工,就都交给芳芳了。

这小姑娘,虽然没上个大学,却是个有主见踏实的。秦牧的事,也是她最先透露给自己的。秦牧带那女孩来过店里,也经常陪她逛街。林青对店面就在市中心最好的位置,所以便总看见。

林青终于赶完稿子,伸懒腰之际芳芳端着一杯咖啡走了进来,“姐,歇会吧。喝杯咖啡。”

“嗯,”林青笑着。

芳芳有些不理解,自从知道秦总的事,她都在为林青姐不平,可身为当事人的林青却云淡风轻的。总叫她有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错觉。

“姐,你……”

“噢,”林青匆匆喝了一口咖啡,看了看表,“朗朗该下课了,我得接他去了。”

“可…姐……”芳芳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林青捡了包,拿着桌面上的车钥匙,火急火燎跑出去了。

“姐,你慢点!”

“哎,这秦大哥怎么能怎么对我姐呢,这么好的人。”芳芳看着消失在门外的背影,不平的叹口气。

林青赶到校门口的时候已经放学了,远远便看见站在门后的秦朗。

林青停了车,秦朗便朝她招手。

“朗朗对不起,妈妈来晚了。”林青一面蹲下去拉秦朗,一面歉意的笑着。

“没关系妈妈,”秦朗把林青额前凌乱的头发缕了缕,“妈妈你下次别那么着急,我会一直等你的。”

林青心里感动,瞬间有些湿了眼眶。这么多年,再苦她都没有想哭的冲动过,哪怕知道秦牧出轨了,她也尽可能的坚强,却到底还是在乎的。

眼前这个和秦牧几乎长得一样的孩子,和曾经的秦牧一样,一心一意的怜惜着她。往后,怕只有秦朗了。

“朗朗,我们走回去好不好?配妈妈走走。”

秦朗看了看自己的妈妈,又望了一眼停在远处的车,“车怎么办呀?”

“明天再来取好不好?”

“好,”小小的孩子兴奋的点着头,紧紧拽着林青的手。林青有些愧疚,自己忙着新书,好久没有这样拉着秦朗清闲的散步了。

“朗朗有没有想过长大以后做什么啊?”

“想过,”秦朗抬着小脑袋,郑重其事的模样叫林青有些想笑,小孩子果然是可爱的。

“原本我想长大成为爸爸那样的人,可以爱妈妈,可以赚钱买礼物给妈妈。可是现在不想了,”

秦朗的答案林青有些意外,心里也觉得温暖,“为什么又不想了呢?”

“因为爸爸太忙了,最近都不回家陪妈妈。”

林青停住了脚步,秦牧的异样,就连秦朗都察觉到了,“朗朗,妈妈问你,如果有一天……妈妈说的是如果,如果有一天妈妈和爸爸分开了,朗朗想跟着谁?”

“妈妈,”秦朗的答案几乎一瞬间脱口而出,让林青觉得,那全然是出于本能。

“妈妈和爸爸会分开吗?”秦朗到底还是个孩子,说着便开始担心起来,语气也有些低沉。

“朗朗你要记得,没有人会一辈子陪着你。哪怕是爸爸和妈妈,也不能保证就是一辈子。但是你要知道,即便爸爸妈妈有一天会分开,也还是一样的爱你。”

林青从来没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哪怕是秦牧,或者秦朗,他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他们规划的美好生活里没有她了,她也会远远祝福,不会纠缠。

“妈妈,会有的。”小小的孩子拉着林青小大人模样的说道,“即便爸爸不陪着你,我也会陪着你的。”

秦朗出生到现在,六年时间了林青都是自己带过来的。那时候秦牧母亲以他们事业忙为由说要带秦朗,都叫林青一口回绝了。

林青从小是被留守长大的。没有体会过所谓的父爱母爱。初为人母,尽管不知道怎么去爱秦朗。却也知道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感,便尽可能的陪着秦朗。

她却不强迫秦朗,她没有要求他一定要考多少分,没有要求他一定得掌握什么。课外班,兴趣班,也都是按照秦朗自己的意愿自己选择的。她唯一做的就是教会秦朗去爱别人,别埋怨。

现在看来,他似乎学得还不错。

“朗朗,妈妈谢谢你,谢谢。”林青停下来,双手拉着秦朗不住颤抖。

说不感动是不可能的。林青自小,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爱,也不敢全身心的接受秦牧的爱,无所顾忌的去爱他。如今,林青觉得庆幸,还有秦朗怎么一个人值得她毫无顾忌的全身心去爱。

“妈妈,”小孩子似乎也预料到什么,挂在林青脖子上哭了起来。

“朗朗乖,没事。只有朗朗还需要妈妈,妈妈就不会离开朗朗。”

林青拉过秦朗,擦了眼泪,“想爸爸了吧?妈妈带你找爸爸去好不好?”

“嗯,”秦朗点头,林青拉着他朝秦牧公司走去。

林青带着秦朗进了公司,来到秦牧办公室门前。秦朗想要直接推门进去,林青想到了什么,拉住了秦朗,敲了敲门。

“嫂子,你怎么来了。”开门的正是那个秘书女孩,她看着林青甜甜的笑着。

林青回以一个礼貌的笑容说,“孩子有些想爸爸,带他过来看看。你们要是没有忙完,我们在外面等。”

“嫂子……”

不待女孩说完,听着林青声音的秦牧已经走了过来,看着林青显然有些意外和惊喜,这么多年,林青来公司的次数可以说屈指可数,而且一定是秦牧再三请求她才过来。

“青青,你们怎么来了。”秦牧看着林青,依旧笑意温柔,看不出丝毫变化。

“爸爸,”没待林青回答秦朗一跃到秦牧身上,秦牧抱秦朗在怀里。

“哎,我们朗朗是不是想爸爸了?”秦牧捏着秦朗的小脸蛋打趣的问到。

“是妈妈说要来的,妈妈想你了。”

秦牧显然有些震惊,也有掩盖不了的喜悦,“是吗?青青,真对不起,我这几天太忙了,没好好陪你。”

林青只是笑着不语。

用了晚餐,又闲逛一番,差不多到秦朗的睡觉时间了,便回家了。

“朗朗,上楼睡觉去,爸爸和妈妈有事要说。”才进门,秦牧便支走秦朗。

“青青,你坐会,我给你下碗面条。”秦牧看林青在餐桌上也没吃什么东西,想着大概是不合她胃口。

秦牧说着,转身走进了厨房。

林青看着那身影,有些失落。她本以为秦牧支走秦朗是想谈他的事,到底,他还是选择继续隐瞒吗。

林青坐在餐桌前,不一会,秦牧便端着两碗面条过来了。

“来,尝尝好不好吃。”秦牧把一碗放在林青面前,便端着来一碗坐在林青对面。

“你也没吃饱吗?”林青发问着。

“你不讨厌一个人吃饭吗,我自然得留着肚子回来陪你吃。”

林青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毫无食欲的搅拌着面前的面条,思索一番,终于开口,“秦牧,离婚吧。”

秦牧一时间没了动作,夹起来的面条又默默放了回去,良久,才平静的说道,“青青,你是不是累了。你要不饿,咱明天吃。”

秦牧说着,重新收起了那两碗面条起身,却没来得及迈开脚步,林青便又开口道,“我们结婚的房子还空着,我明天就搬过去,朗朗要愿意跟你我也不反对。房子,你出的那一半钱我会付给你。”

她们结婚七年,随着秦牧事业步入正轨,也从曾经的公寓楼般进如今的独立别墅。林青有些庆幸,当初坚持不把那房子卖出去。

“砰,”林青才说玩,秦牧把手中的碗筷重重摔在地上,碎片飞溅一地,一片狼藉。

“林青,这么多年,这么多年了,我在你心里到底算什么?”秦牧开始还是极力压低了声音,最后那两句话却几乎是怒吼出来的。叫林青不由打个寒颤,十年了,秦牧从不曾对她说过一句重话,更别说这样怒吼。

“呜呜……爸爸你别冲妈妈吼,妈妈会伤心的。”秦朗哭泣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青回头,也不知道这孩子什么时候从楼上下来的,也不知道听了多少去。

“朗朗乖,别怕,爸爸和妈妈玩呢,啊,别怕。”林青急着去安慰秦朗,秦牧在身后,随即走了过去,摔门而去。

门撞击的声音重重砸在林青的心里,在空气中经久不散。总觉得什么东西跟着,被砸碎了,林青只觉得心里委屈悲痛。

直到半夜才终于哄着秦朗入睡。林青下楼,呆坐客厅里。脑海里一幕幕都是和秦牧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秦牧刚才的反应,她知道,他并非不爱她了。只是林青要强惯了,也从来不懈压低自己讨好谁,一旦不完整了,她便不要。物件如此,爱情也是如此。

“叮咚!”

许久,夜里尤为响亮的门铃声响起,林青回神,起身开门。

打开门,一阵酒气扑面而来。面前站在两个人,秦牧的女秘书和秦牧。秦牧明显喝多了,整个人挂在小姑娘身上。林青呆愣的立着,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嫂子,秦总喝多了,我给您送回来。”

林青才反应过来扶过秦牧,“怎么喝这么多?”

林青在女孩的帮助下终于把秦牧扶上楼,躺在床上。

“麻烦你了,你看这么晚了,还让你一个小女孩送他回来。”

林青给女孩倒了水开口说着。

女孩子笑着,“没事,我和秦总也是朋友。”

“啊,”林青有些尴尬,只是应了一声,她还不知道以什么样的关系和这女孩相处。前任和现任吗,似乎也不太恰当。

“方便问一下吗,你叫什么名字?”林青礼貌的询问着。

“奥,嫂子,我叫李萌萌。”

女孩笑容甜美,叫林青觉得她和这个名字无比般配,都是可爱干净的。

“嫂子,你……”李萌萌看着林青,欲言又止。

“想说什么就说吧,没关系。”林青友善的笑着。叫李萌萌最后一丝恐慌也消散了。她终于肯说出背后的真相(小说名:《总有一个人值得你卸下一身戎装》,作者:初七**。来自:每天读点故事,看更多精彩内容)

梦寐以求、好高骛远、舍本逐末、不务空名、如蚁附膻、杀妻求将、舍本求末、舍近求远、群蚁附膻、好高骛远,等等。

成语解析:

一、梦寐以求

解释: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出自:现代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有着强烈的愿望

二、好高骛远

解释: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出自:现代秦牧《画蛋·练功》:“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三、舍本逐末

解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出自:东汉陈寿《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白话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耕田的人不能半,邪恶不可能禁止,起源于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四、不务空名

解释:务:追求。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

出自:现代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务实肯干的人

五、如蚁附膻

解释:附:趋附;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出自:春秋庄子《庄子·徐无鬼》上说:“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白话文: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但其实不知道羊肉的气味。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有许多,主要有写意、延伸、指点、兴波四种。

1写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作为一种散文笔法,写意是指以简练的笔墨传神。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写人叙事不求铺叙,因此要想把人写活,把事情记述得生动,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怀,就要借助传神的笔法。

常用于叙事和写人。叙事时,常用以虚带实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征和精神表现出来,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关键处,也常着意重写。如朱自清的《背影》。写人时,常用粗中带细的方法,寥寥几笔,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关阿长神态的写照。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笔铺写。

2延伸

延伸就是凭借想象和联想,围绕某人某事进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实就是前文所讲的联想,主要有纵式延伸、横式延伸、多边延伸和捎带一笔。

延伸事实上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讲解的联想,不再详细讲述,只将比较有特色的捎带一笔讲一下。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会突然顺手捎带把别的一件事也写上,这种笔法就是捎带一笔。从现象上看,两件事物似乎关系不大,将其联系起来好像没有多少道理。但被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东西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细细品味会发现凭空会增添许多“散文味儿”。

比如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中,写到那些庸医为父亲开了一些奇怪的药方后,这样写道: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这加点的文字就是顺手捎带的一笔。这是从他父亲的病上引申出来的,却又和父亲的病关系不大,似乎是节外生枝,但是这根“枝”,其味特浓,它幽默风趣,把对庸医的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读了非但不会认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处。

既是顺手捎带,带出来的笔墨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导致跑题。

3指点

是在行文时用议论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表露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来指点,他的见解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则不同,它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白、亮相。

①指点的要求

指点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么地方指点,怎样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也不能滥指点。一般说来,指点要出现在以下三种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升华处。二是在写人叙事中穿插进行,这样既是写人叙事的总结,又是直接抒情述志,还可以调节全文的节奏。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每叙完一个故事,就作一次指点。三是放在篇末指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要含蓄、形象

指点虽是作者公开向人们亮观点,但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点东西让人们自己咀嚼玩味。如把高尔基《海燕》结尾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让革命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风景了。

要和写人叙事紧密配合

指点的文字不能脱离写人叙事。它和写人叙事要鱼水相依,紧密交融,应该从写人叙事中概括出来。同写人叙事没有内在联系的指点,再形象、再含蓄、再富于哲理,也是苍白无力的。

②指点的方式

公开指点

就是运用明确的语言直接明白地将作者的意见和却向表现出来的指点方式。方志敏《清贫》,写完自己被国民党士兵搜身抄不到钱后,在篇末这样指点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方!”用的就是公开指点。

这种指点的好处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浅。

暗中指点

就是通过曲笔和间接的手段含而不露来表达的指点。它或用象征的词语来表达,如苏联柯罗连科的《火光》中的指点:“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或借文中寓意物来指点,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点。

反复指点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在不是平凡的”这一指点语反复出现过四次。

4兴波

就是在文章中制造波澜,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认为,引人入胜的曲折变化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中,篇幅短小、题材琐杂的散文是无法生波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也需要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只不过散文的曲折有其独有的个性而已。和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格局决定了它的兴波不可能大篇幅展开,常常是骤起骤落,战线短,节奏快;同时,散文旨在抒情述志,所以它的兴波常常不是以冲突的形式出现,小说、戏剧常用的误会法、悬念法等兴波方法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它的兴波总是和“情”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兴波方式:

“急转弯”式兴波

写人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层层递进,不断加码,直到推向定点,尔后笔锋陡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激起波澜,把读者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杨朔的《泰山极顶》、《香山红叶》等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手法。

情变兴波

人们对人、事、物的感情是常常处在变化之中的,作者根据感情上的变化巧妙兴波的手法就叫情变兴波。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和杨朔的《荔枝蜜》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抑扬兴波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抑扬扬,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兴波方式。如唐涛《琐忆》,开始故意用抑笔,写自己未和鲁迅相识前,怎么相信人们对鲁迅的议论,什么“鲁迅多疑”哟,什么“鲁迅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哟,等等。继而,作者着力扬,写鲁迅的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等美德。在这一抑一扬中,使文章波澜顿起。

借议论兴波

这种兴波,常常借助议论点化完成。它一般是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突变的描写中,凭借议论,点化出一些令人惊叹的不凡的东西,以此激起富有哲理的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灵,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例。

密布,指充满;稠密分布;遮蔽整个表面。语出《南齐书·垣崇祖传》:“初,崇祖遇太祖於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

引证解释

1谓于私下或暗中向人表白、展露。

《南齐书·垣崇祖传》:“初,崇祖遇太祖於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

2秘密散播。

明·沈德符《野获编·言事·郭希颜论庙制》:“至三十九年,则郭已罢官久,居家无聊,恨首揆分宜公,乃其乡人不为援,密布流言於京师,云:‘嵩欲害裕王为景王地,而身钓奇以取大功。’”

3稠密地排列、分布。

《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董双成掌管贮雪琉璃净瓶,瓶内盛着数片雪;每遇彤云密布,姑射真人用黄金箸敲出一片雪来,下一尺瑞雪。”

清·程趾祥《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足下祥云密布,瑞气直冲。”

秦牧《花城·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这岛屿的海滩上,就是仙人掌密布的所在。”

人格化的意思 (1) [personalize]∶将…在人的个性中实现或体现 把我们的童年理想人格化的人 (2) [personification]∶文艺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将动物、植物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人格化造句 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童话、寓言等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秦牧 《艺海拾贝·蜜蜂的赞美》:“我们尽可把蜜蜂人格化,为它献上一顶桂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90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