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我国的国画艺术

请简单介绍我国的国画艺术,第1张

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大表白,中国画之美,是西方画不能替代的一种美。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步伐不断向前,我国与国际社会也不断接轨,面对外国的文化我国始终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吸收。

而伴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异国恋在人们眼中也从一件破天荒地惊奇事,变成了一件百姓们眼中的平常事。

不过在我国曾有过一桩异国恋,引起了舆论很大的轰动,一时间人们纷纷关注谈论这桩婚姻。它就是我国的国画名家杨彦与塞尔比亚女孩爱达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感情不仅跨越了国家,而且跨越了年龄和肤色。

为了能将爱达娶回家,杨彦不惜花费重金,据事后统计包括婚礼在内,杨彦共花费了4000万人民币,才终于将爱达娶回了家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故事呢?

01国画大师

杨彦出生于我国的青海省西宁市,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也很有学识。

在杨彦小时候他的父亲有一次在屋子里,在做一幅山水画,小杨彦看到了,也学着父亲拿起了毛笔,在纸上画了起来。

杨彦的父亲画完之后走过来看小杨彦画的东西,本来以为杨彦肯定画的不成样子,可一看之下不禁对自己的儿子大吃一惊,杨彦画的也是山水,虽然勾勒很简单,但是布局非常深远。

惊奇之余,杨彦的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有绘画方面的天赋,于是开始教杨彦作画,杨彦对此也很感兴趣,从他六岁启蒙开始每天作画的时间都将近六、七个小时,而小杨彦从不觉得疲倦,相反还觉得很有趣。

到了杨彦十多岁之时,他的画作技艺不仅局限于布局、勾勒之间,在其作品的一笔一画之中,似乎都带有一股磅礴之气,即使是不经意间的勾勒,也会让人感受到不凡的气势。

等到杨彦长大之后,他绘画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于作画的技法、心得,有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

在他著写的《国画解析》一书中,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各种画作的布局、描绘、色彩运用以及写意心得。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迅速得到了绘画界专业人士的认可,甚至被列为国画学生入门的专业教材。

随后杨彦又担任了美术界协会的主席,将我国山水画的理论向全世界宣扬,他还利用自己开画展的机会,邀请很多外国的绘画大师,一起探讨中、西方绘画间的不同,以及如何将中、西方的绘画艺术融合等学术问题。

这些研讨会的举行,不仅大大提升了国画的知名度,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与爱达相恋

在杨彦53岁这一年,我国的美术家协会收到非洲国家埃塞尔比亚的邀请,想请中国的美术家为埃塞尔比亚的学生们,举行艺术讲座,杨彦也在邀请之列,于是就跟随着大部队踏上了前往埃塞尔比亚的飞机。

到了埃塞尔比亚之后,在接待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个24岁的小女孩,很巧的是杨彦的接待工作刚好就由这个女孩负责,经过一番攀谈之后,杨彦才知道,原来这个带有一点异域风情的小姑娘名字叫做爱达。

此后由于杨彦的工作都是爱达来安排,两人开始变得越来越熟悉,慢慢地杨彦发现这个有着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的女孩,笑起来是那样迷人,杨彦渐渐地沉迷其中了,爱达也在接触的过程中被杨彦表现出的博学、谦和所打动。

但是两人在开始时都都点抗拒这段感情,要知道两人不仅有着29岁巨大的年龄鸿沟,还跨越了国家、跨越了肤色,在此之前两人几乎都没有接触过彼此国家的任何东西,他们不知道如果真的在一起会发生些什么。

不过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杨彦的工作即将结束之时,他决定找机会向爱达表明自己的心意,哪怕被拒绝,杨彦也不希望抱着遗憾这样回国。

终于有一天晚上,杨彦将爱达约到了外边的草地上,在漫天的星光下,向爱达吐露了自己的真心。

爱达听完这个异国男人的深情表白之后,也非常感动,经过一番考虑,爱达决定抛开思想中的那些羁绊,答应杨彦。

03盛大的婚礼

杨彦与爱达相恋几个月后,都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他们渴望永远在一起,于是爱达带着杨彦回家,想向自己的父母公布这段恋情,可谁知道爱达的父母一听说就果断的表示了反对,而理由就是离家太远。

杨彦为了求得爱达父母的同意,每天往爱达的家里跑,用尽各种方法表达对爱达的爱意,而且承诺自己婚后一定会对爱达好。在杨彦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爱达的父母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当爱达和杨彦回国之后,杨彦没有背弃自己的承诺,为爱达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婚礼,婚礼上的布置完全按照埃塞尔比亚的风格,很多东西都是由埃塞尔比亚空运过来的,事后统计杨彦为了筹备这场婚礼,一共花了4000余万。

事后杨彦也表示,自己花费重金筹备婚礼并不是想向爱达表示自己对她的感情,因为他对爱达的感情是无价的。

他之所以对婚礼如此费尽心力,只是单纯地想让爱达圆一个梦,毕竟婚礼是每个女孩从小就开始憧憬的事。

04结语

这对跨越国家、肤色和年龄的爱恋,在婚后的生活也很幸福和美满,几年之后两人也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孩子的到来更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当然两个人生活时也会面临一些因为文化不同导致的冲突,不过这些都只是夫妻日常生活的小插曲,就像那些普通的夫妻一样。

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曾说过:"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爱情是不分地域、年龄和肤色的,因为爱情是从心底自然流露而出的,只要两个人间有爱的存在,不管多大的困难,都一定会被克服。

杨彦,1958年出生于青海西宁市,他就是豪掷4000万迎娶非洲娇妻的画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三大国画题材,6岁开始自学绘画,10岁拜访名师,先后拜在华拓、黄胄、李可染、亚明等名家大师门下。30岁便在圈内小有名气,跻身进入青年实力派画家行列,作品被多个画商和收藏家收藏。

多年的艺术作画生涯,让杨彦教授收获了满满的赞誉和众多的获奖作品。他还出版了多部绘画理论方面的著作,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界的双重认可,在国画领域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傲人成绩。

他在自己艺术事业生涯这份画卷上,交上满分答卷的同时,人生婚姻这份画卷却迟迟未动笔作画,几乎空白,50多岁的他仍然是孤身一人……你说他忘情于山水,画作便是他的恋人,倒不如说他的缘分未到。人的缘分就是这样,或早或晚,终会到来。这种宁缺毋滥的婚恋择偶观,让杨彦等来了他一生挚爱的恋人。

1、画家杨彦的那个对的人

路人听之觉得稀松平常,不曾想撞击了杨彦教授的心灵,使之他的心随之激荡很久,第一次尝到了恋爱的滋味。第一次除画作之外,有一人入了心,这人的任何事都可以牵动着他,让他随之悸动,挂念,思考……

来自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爱达",芳龄24岁。她青春有活力,像一朵刚要盛放的玫瑰,像一颗刚开蚌的珍珠,朝气蓬勃,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她如露珠般纯洁,发着璀璨的光,吸引着50多岁的杨彦。

爱达(左)杨彦(右)

爱达能够唤醒艺术家沉寂已久的创作细胞,仿佛新鲜的氧气注入全身,注入大脑,洗涤四肢百骸,这种洗精伐髓的来自青春的涤荡感。这对于50多岁且并未有过丰富婚恋史的杨彦教授,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喜爱和迷恋。爱达对于杨彦而言,就是从木雕艺术品里走出来的仙子。

2010年秋天,杨彦前往非洲拜访一位朋友。他偶然在朋友家中看见了一件木雕,这件木雕是一个非洲姑娘的倩影。当时,杨彦盯着这件木雕出了神,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命中注定,看见了等了许久的那个爱人。不久后,杨彦又因写生采风前往非洲,也许是内心有个声音在地呼唤他踏上非洲这片土地,良缘一线牵。

某一天,杨彦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一座大学校园正在写生,不经意间的一抬头,发现有一位年轻的非洲姑娘不知何时走到了他的身边,看他作画已许久了。杨彦在看到非洲姑娘的那一刹那,眼前的人儿和心中那座心心念念的木雕瞬间重合。又惊又喜之下,也觉得不可思议。缘,妙不可言。真没有想到,50年的等待,伊人自来,在这么美好的一场相遇里等着他。他欣喜、激动,决定勇敢追求他的爱情。

2、不被看好的二人

杨彦像刚踏入爱情漩涡里的所有青年人一样,对爱达许下爱的诺言,表明自己的真心,想要把自己所有的美好都给她。所有的爱情一开始都是冲动而美好的,甜蜜中也伴随着所有情侣都面临的家庭支持问题。这场相差30岁的忘年恋,不免受到世俗的捆绑和亲朋好友的非议。当这段恋情曝光后,双方的父亲以及亲朋好友,都透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忧。

尤其是杨彦的亲朋好友,不断给杨彦"降温",让他冷静一下,理智地想一想,千万不要被瞬间的爱情冲昏了头脑,说爱达是看上了他的金钱和地位罢了。而爱达这边的亲朋好友也担心50多岁的杨彦是看上了爱达的年轻美色,认为他们之间终会黄粱一梦,爱情之花不会持久。

而爱达这边,在这场爱的角逐中,心里慢慢的也开始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在面临巨大的年龄差距和文化差异之下,两个人的爱情之路能走多远?爱达开始犹豫,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彦看出了爱达心中的担忧,及时给爱达保证,并作出承诺。他郑重的对爱达发出了爱的誓言:他承诺这辈子会像对待自己的艺术一样对待爱达,让她做天下最幸福的女人,要为她举办一场盛大而豪华的婚礼。

2011年夏天,杨彦带着他的爱达,回国结婚。杨彦豪掷4000万元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且奢华的婚礼,兑现了对爱达的一个诺言,给了他和爱达爱情的一场纪念。这场婚礼邀请了许多重量级嘉宾来捧场,包括文化界名流、明星、富豪等等。婚后不久,他们生下一名可爱的混血宝宝,一家三口,平淡如真。

所有的爱情,不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和普通,或是跌宕纠葛,最终都会回归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淡雅才能长久,相伴才能终生。我们也祝福这场跨国的忘年恋吧。缘分或早或晚,只要到来,便是人生的一场幸运。毕竟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等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命中注定。平淡如菊,平淡才是真,毕竟人生最美就是一茶一饭中的烟火气。

  ◇中国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人物画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金碧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青绿

  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翚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清晖画跋》)恽寿平也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秾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瓯香馆画跋》)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参见“青绿山水”。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详细请看: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2200/archives/2005/20709shtml

含义如下: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

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

相关信息:

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凉,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

1、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 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 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 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 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 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 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 是指: 1 行云流水描 2 高古游丝描 3 铁丝描 4 柳叶描 5 琴弦描 6 蚂蝗描 7 混描 8 橛头钉描 9 曹衣描 10 钉头鼠尾描 11 折芦描 12 减笔描 13 战笔水纹描 14 竹 叶描 15 橄榄描 16 蚯蚓描 17 枣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 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後来逐渐 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 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

2、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 性的画法,如下图是晚唐周 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  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 改完美後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 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钩出轮廓线,著色後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 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著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 画起来较方便 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 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 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著色: 传统仕女的著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 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 眼眶和面颊用色比 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 男子的脸用 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著色之後,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後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 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後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於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 色) 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著色时旋转用笔,使 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3、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 ,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 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 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 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 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 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後蘸墨先画主要 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 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 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 用墨画後,再上产色,著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 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8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