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歌

中国新民歌,第1张

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多的。

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厂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备具特色的多种样式。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就风格而言,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乡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鼓舞工作的热忱,来集中注意力……。民歌,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所以农民们有秧歌,打渔的有渔歌,采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这种古老的劳动歌,历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劳动歌。在劳动中,到处都有劳动歌:搬运劳动中有装卸号子、板车号子;水上劳动中有行册号子、捕鱼号子,建筑劳动中有打夯号子、代木号子等。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古往今来的一切体力劳动中,都有符合它那劳动节奏和特点的劳动歌,只有大机器所到之处,劳动歌才愈来愈多地被它那轰轰隆隆的吼声所代替。

早期的劳动歌调子比较固定,歌词比较单一,有的则只是咳嗬、哎嗨的呼呐声,在劳动中起着号令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劳动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呼喊号令,而且还描写劳动的过程,表现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

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歌声与劳动节拍和谐一致。

它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伺句。如《上滩号子》,节奏极为短促,几乎全由“咳!咳!咳!咳!”的呼语组成,表现了在紧要关头,船工们和激流险滩搏斗的紧张气氛。

抒情式的劳动歌,歌词比较长一些,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劳动的呼声在其中起着点缀节拍的作用。如反映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态度,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中,人民对劳动是积极热情的,唱出了“神农皇帝也是种田人”,充分显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情感。但是,在贫富悬殊的旧社会,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对剥削者的反抗情绪。如《十二月长工》、《十二月采茶》等歌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你享福来我受穷,这种世道要改变”的呼声。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劳动人民从不无病呻吟。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政治上受到残酷的剥削。他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就把自己对当时的政治见解,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借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汉末董卓专权,人民不堪其苦,唱出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当人民无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愤怒时,就会喷涌出控诉之歌,甚至连者天爷也在控诉之列。

劳动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当他们忍无可忍,就要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想着想着心不甘,一心要去上梁山,学会一身好武艺,来挖老板黑心肝。”这类反映农民起义的歌谣,是传统歌谣中政治色彩最浓、斗争住最强的部分。我国秦代末年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就产生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歌谣。毛译东同志指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反映农民起义的时政歌,正是历代劳动人民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实写照。

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欣喜若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

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如“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语言坚定有力,毫无矫饰晦涩之处。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

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如“天灵灵。

地灵灵……”之类,也包括用以医病的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

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如壮族春节舞春牛时唱的《春牛歌》,主要内容是歌唱农事生产、人畜太平等。

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如《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如播种祭、收获祭、颂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丧歌,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有相当数量的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困转,花逢蜜蜂朵朵开”。这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烈相求、亲密相爱的情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拆散了多少对情人,把他们抛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产生了大量的倾诉离别思念之苦的民歌。如大理白族情歌所唱的“大理坝子弯又弯,妹在海来哥在山;苍山洱海两相隔,想见不能见”。

旧中国,封建礼教摧残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但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精神却世世代代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人们用歌声表示了誓死相爱、决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

土地革命以后产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受慕之情的表白,而是把个人的爱情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送郎当红军的歌,就是证明,如“红军哥哥人人爱,当兵就要当红军”等。

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如一百蒙古族情歌唱道:“震动山峰的,是黑马的四只蹄;扰乱人心的,是韩蜜香的两只眼睛。”用马蹄嗒嗒震动山峰比喻少女美丽的眼睛扰乱人心,充分体现了比兴的艺术魅力。

双关在情歌中也运用了不少。如“街头铜锣声声打,打着中心响嘡嘡。”锣声的“响嘡嘡”只是表面,姑娘心中的“想郎郎”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种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深思。

重复的表现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二连三地使用,给人以情意婉转、回肠荡气的感觉。一首贵州情歌唱道:“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运用重复的手法,把殷切盼望情人的心情深刻地表达出来。

5、儿歌,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如《催眠曲》、《摇篮曲》。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这种儿歌能丰富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增添孩子们的兴趣,如《拉大锯》。儿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与之相配合的游戏儿歌。这种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唱起来倍感亲切、有趣,大大增加了游戏时的趣味。

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

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如“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孩子们往往由于念错而哈哈大笑。

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如反映社会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编凉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里行间,透露了劳动人民对这种生活的不平。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及宗法观念给广大劳动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她们从生到死都得不到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待遇。“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民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人们总是要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抒发内心的情感,《十送红军》就是优秀的抒情之作。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感情。人们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实是民歌中的珍品。

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林,我们只能采撷其中的几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三、中国民歌的发展轨迹

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多的。

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厂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爬山歌”、“赶五句”以及“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十枝花”、“盘歌”等备具特色的多种样式。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笔管歌”,瑶族的“香哩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就风格而言,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乡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鼓舞工作的热忱,来集中注意力……。民歌,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所以农民们有秧歌,打渔的有渔歌,采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这种古老的劳动歌,历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劳动歌。在劳动中,到处都有劳动歌:搬运劳动中有装卸号子、板车号子;水上劳动中有行册号子、捕鱼号子,建筑劳动中有打夯号子、代木号子等。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古往今来的一切体力劳动中,都有符合它那劳动节奏和特点的劳动歌,只有大机器所到之处,劳动歌才愈来愈多地被它那轰轰隆隆的吼声所代替。

早期的劳动歌调子比较固定,歌词比较单一,有的则只是咳嗬、哎嗨的呼呐声,在劳动中起着号令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劳动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呼喊号令,而且还描写劳动的过程,表现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

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歌声与劳动节拍和谐一致。

它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伺句。如《上滩号子》,节奏极为短促,几乎全由“咳!咳!咳!咳!”的呼语组成,表现了在紧要关头,船工们和激流险滩搏斗的紧张气氛。

抒情式的劳动歌,歌词比较长一些,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劳动的呼声在其中起着点缀节拍的作用。如反映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态度,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中,人民对劳动是积极热情的,唱出了“神农皇帝也是种田人”,充分显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情感。但是,在贫富悬殊的旧社会,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对剥削者的反抗情绪。如《十二月长工》、《十二月采茶》等歌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你享福来我受穷,这种世道要改变”的呼声。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劳动人民从不无病呻吟。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政治上受到残酷的剥削。他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就把自己对当时的政治见解,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借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汉末董卓专权,人民不堪其苦,唱出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当人民无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愤怒时,就会喷涌出控诉之歌,甚至连者天爷也在控诉之列。

劳动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当他们忍无可忍,就要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想着想着心不甘,一心要去上梁山,学会一身好武艺,来挖老板黑心肝。”这类反映农民起义的歌谣,是传统歌谣中政治色彩最浓、斗争住最强的部分。我国秦代末年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就产生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歌谣。毛译东同志指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反映农民起义的时政歌,正是历代劳动人民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实写照。

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欣喜若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

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如“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语言坚定有力,毫无矫饰晦涩之处。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

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如“天灵灵。

地灵灵……”之类,也包括用以医病的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

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如壮族春节舞春牛时唱的《春牛歌》,主要内容是歌唱农事生产、人畜太平等。

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如《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如播种祭、收获祭、颂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丧歌,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有相当数量的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困转,花逢蜜蜂朵朵开”。这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烈相求、亲密相爱的情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拆散了多少对情人,把他们抛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产生了大量的倾诉离别思念之苦的民歌。如大理白族情歌所唱的“大理坝子弯又弯,妹在海来哥在山;苍山洱海两相隔,想见不能见”。

旧中国,封建礼教摧残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但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精神却世世代代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人们用歌声表示了誓死相爱、决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

土地革命以后产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受慕之情的表白,而是把个人的爱情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送郎当红军的歌,就是证明,如“红军哥哥人人爱,当兵就要当红军”等。

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如一百蒙古族情歌唱道:“震动山峰的,是黑马的四只蹄;扰乱人心的,是韩蜜香的两只眼睛。”用马蹄嗒嗒震动山峰比喻少女美丽的眼睛扰乱人心,充分体现了比兴的艺术魅力。

双关在情歌中也运用了不少。如“街头铜锣声声打,打着中心响嘡嘡。”锣声的“响嘡嘡”只是表面,姑娘心中的“想郎郎”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种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深思。

重复的表现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二连三地使用,给人以情意婉转、回肠荡气的感觉。一首贵州情歌唱道:“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运用重复的手法,把殷切盼望情人的心情深刻地表达出来。

5、儿歌,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如《催眠曲》、《摇篮曲》。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这种儿歌能丰富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增添孩子们的兴趣,如《拉大锯》。儿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与之相配合的游戏儿歌。这种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唱起来倍感亲切、有趣,大大增加了游戏时的趣味。

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

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如“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孩子们往往由于念错而哈哈大笑。

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如反映社会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编凉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里行间,透露了劳动人民对这种生活的不平。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及宗法观念给广大劳动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她们从生到死都得不到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待遇。“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民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人们总是要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抒发内心的情感,《十送红军》就是优秀的抒情之作。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感情。人们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实是民歌中的珍品。

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林,我们只能采撷其中的几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边城》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边城》有感1

 这是一个梦,是沈从文在都市里的梦,梦幻这边城的宁静,安详。哪里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没有都市里冰冷的现代科技的气息,有的,只是一群淳朴的人。

 边城淳朴,淳朴到不用日历来记录时间的流逝,而靠庄稼的成熟,民间的节日,人们的纪念日。而翠翠,就是随着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成长,蜕变。她的感情随着龙舟的飘荡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养下,她如山,坚强,如水,温婉,在湘西的小城里,她像一只百灵鸟,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窦也在这里初开。她淳朴,然她的淳朴却让她胆小,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达爱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终,总也躲不过那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初读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完美的乡野爱情故事,却没想到她的凄婉,沈从文残忍的剥去了这份爱情里的美,却用这份不完美的爱情成就了《边城》的完美。

 一切的凄美让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样的,但两情相悦却未能善终让人不忍。我只记得傩送说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决定要碾坊吧。说的那么淡,那么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遗憾,有些事,要说出才会有结果。翠翠得爱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灭,她的命运,就如同一片在波涛上的羽毛,本以为靠岸时会有温暖,但却在到岸时零落,母亲的悲惨命运烙印在了她的身上,这仿佛是一种必然。

 我以为,所谓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一句安慰罢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属,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泪。

 等待不是悲剧,翠翠至少还有期盼,这样的结局,终究不是完全的破灭。

读《边城》有感2

 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读《边城》有感3

 初读《边城》,不由得感叹茶峒的淳朴民风,老船夫坚持不要过渡的钱,还为渡客准备香烟和烟草,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淌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是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苗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了解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俗风物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仙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对傩送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悦耳的歌声,柔软而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飞到溪边悬崖半山腰……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甜美的爱情。可现实却似乎远离了她。于是,她只能痴痴地坐在溪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她无法拒绝天保,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惋惜和悠长的牵挂期盼,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来还是要自己去争取,翠翠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都在这里呈现,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我总在想,为何这个小说叫“边城”,在人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沈先生心灵深处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

读《边城》有感4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妖是幸福的,幸福的小妖忘却了H,忘却了曾经受的伤,忘却了所有,心里满满的,全是林皓?氧气。等待也是一种意境--读《边城》有感作文男人是一种很实际的动物,只有在追女友时才充满浪漫情怀。900字作文虽然女孩已经快2年没见过男孩了但是她确定电话里的人不是男孩!

 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而文章开头说的老人,既不是翠翠的父亲也不是她的叔叔伯伯,却是她的祖父。读了文章后不免觉得这是一位奇怪的老头。他是一位管渡船的老人,但是他从来不收别人的过渡费,即使有人硬塞给他,他也会用这钱买些茶叶和草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这是一种何等的可贵啊!翠翠对于祖父,有的是任性与娇气,但是这却是她爱的表示,她的心盛得都是满满的“爱”。翠翠和祖父生活在这白塔之下,从没有抱怨过,没有忧愁过,没有愤怒过,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得逍遥自在,充满欢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这时祖父发现了翠翠已经长大了,他明白自己迟早是要离开翠翠的,他必须让翠翠学会独自生活,他常常想让翠翠一个人呆着,可是翠翠却始终依赖着他。他一直为这事犯愁,直到他遇见了顺顺的儿子——天保大老,大老十分欣赏翠翠,甘愿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祖父也很欣赏大老,但是他必须征求翠翠的意见,他不愿让翠翠重蹈她妈妈的覆辙。谁知翠翠竟也情窦初开,可是她没有爱上天保大老,却爱上了傩送二老,爱得那么坚定执着。天保大老知道了翠翠爱的是傩送二老,便决定不再干涉,独自去了桃花源,却在沿途中溺死了。傩送二老以为是老船夫设下的局,在对亲情与爱情上的纠结,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亲情,于是他一个人离开了茶峒。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是一个感情上的悲剧,多么富有悬念的结尾,让我们思考,这个人会因为珍惜他的感情而再次回来吗?翠翠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人。

 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诗意。即使他不再回来,对于翠翠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或许更能贴近彼此的心。

读《边城》有感5

  那水 那城 那份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条船,一只狗,一湾水,一个人。她静静地在白塔下,在河水上,撑着船,默默地望着远方,痴痴地想着爷爷,痴痴地等着那个人。合上《边城》,我思绪万千。天保的死,傩送的离,翠翠的盼。三个人之间的情爱纠葛沉重了整个茶峒;青山的秀美,河水的清澈,这一方水,养育了这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天真淳朴,真诚友善。这里是人性的天堂,这里是沈从文的边城!

  水之缘

 在崇文先生笔下,水是他最青睐的角色。小城中的酉水潮涨潮落,引领着茶峒的人们依水而长,伴水而生。而在山的那边,在碧溪岨旁,更不用说,“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这一湾溪水,清澈了她的双眸,也清澈了她青涩的心。那年的端午,在那热闹而又美好的日子里,翠翠和傩送也是在酉水边相遇的。一个泅水的能手,一个着急寻着爷爷的小孙女,两人就这样不期而遇。

 水是生命之源,水给予生命以滋养。“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在沈先生心中,水是他生命的寄托,尤其是这湘西的水,融进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深情。

  城之边

 崇文先生在心底里深爱着这座小城。这座城是他儿时的乐园,是他与初恋相会的地方,更是他向往的桃源仙境。小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便是过年,端午和中秋了。全城的人好像一夜间都从各处聚到了一起,毫无隔阂。三五个人,凑成一桌,吃酒,阔谈,或是挤到河边的吊脚楼下,争相伸着脑袋,瞪大了眼睛,双眼亮晶晶的看热闹,好不快活!仿佛他们只是这里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这边城小镇似乎还不曾感受到中国正在不幸中挣扎,仿佛是初生的婴孩,懵懵懂懂地躲在角落里,偷偷打量着他的家乡:那么天真,那么美好。

 这清幽渺远的湘西小镇,似乎被笼上了了一层轻纱,看不透彻,却愈发想探个究竟。这小镇似乎被什么东西隔开了,淳朴、友爱、天真、善良,全部都存到了这个桃花源里,而生活在这里的茶峒人,则世世代代守护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情之切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亲情、爱情只是这千千结点之一,但若失了这些结点,那一颗心也就变得支离破碎了。情语难言,要说这情,怕是怎么也说不清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情美好却又迷惘,爷爷对孙女的亲情细腻而又深沉,大老与二老的手足情朴实且真诚……人人都说家乡好,沈先生也是如此。这在湘川边境的山野小镇,宁静幽远,祥和平静。他眷恋着生活在这里的可爱精灵。家是人心底亘久不变的牵挂,即使身在北平,他也不曾忘却,那青山秀水,那淳朴人情。

 一个“情”字,笼罩了整个湘西小镇;一份心切,让这情如茶峒般安宁,美好。

 那水,那城,那份情。边城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游走于令人几近窒息的现实,愈发向往着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和那温柔黄昏里的薄薄凉意。我愿与书为伴,继续徜徉在这边城小镇。

读《边城》有感6

 湘西边城充满真、爱和灵魂的田园牧歌,久久回荡于我心。无疑,它已俨然成为了我们的心城——崇尚静虚的生活,体悟甜酸凉薄的生命,经历朦胧美好的挚爱,回溯灵魂的故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道在纯粹,杂则多,多则忧,忧则乱,而城中了无。人们逢节即庆,逢难则解;日出而作,日落则归;饮酒就醉,把话近常,多是言无尽而心相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城,它随心在跳动。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动间领悟人生的真谛,是在心灵闪烁中获得无价的乐趣。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外面的喧闹,纷扰的世界,其实有许多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可视之为“尘垢”,而致虚笃静、崇简尚朴之定力,则需我们持之以恒地修养,去涂构坚固的心城。

 于道,诚多在于坚守;于生命,莫过于无常。生命无常,却也有它的美丽。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喜欢真花,不爱塑胶花?因为真花有生命会萎落,令人动容而亲切。这就是生命,会活动,一活动就有流转,有生灭,有荣枯,有盛衰。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悟人生。淳朴、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我,和那个女孩一样,面对着,生命。

 也许,“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国彭沙尔这样的一句话,就遵循了这座城给我们定下的规则。所以并不是单纯地用年限与岁月来衡量爱与被爱。在青春的年华中,来绎演爱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华的翠翠情窦初开,因为压抑而冲动,因为快乐而战栗;在担忧中触摸至乐,这是青春期的蔓延与收获。这种心虚似竹子拔节的喜悦让位于蛹虫化蝶的束缚,似花儿绽放的欢愉让位于潜水白鸭的信服,似渡船游荡的安和让位于河畔大鱼的捉弄。终了。两厢等待,两乡情爱。

 “一个男人要么战死,要么回到故乡。”从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对着傩送,亦像是向着光怪陆离的未来。日月流逝,离合变迁,爱恨情愁,悲喜交融,都无法抉择;而那个不争凡尘冷暖朝夕的故乡又岂是一个地址和空间?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颜,有记忆的能量,有年轮和灵魂的归处;它只需要感觉的凭证,岁月的依据,细节的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来回溯灵魂的故土。

 然而,我们却头也不回地疾行,却忘了为何而出发。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干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个城市的我们,还有享受故乡的权利吗?

 我们的心城又将归于何处?

读《边城》有感7

 山的那一边是平淡且平静的。烟雨水墨般的山,承载着多重的爱;湍流不息的水,蜿蜒了多重的任。自是用平淡来奠祭生命,用平淡交守更替,用平淡画大爱如山,用平淡写青涩爱情。山的那一边,一切都在渲映平淡二字,用浓浓的墨,画上淡淡的一笔。

 祖父心中牵挂着翠翠,翠翠心中依赖着祖父。可是这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那一夜,以疯狂肆虐为引,完结过后,平淡更渲染了一份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了少年的歌声,没有了祖父的叙语。黑色的风雨在黑色的夜里带走了渡船,带走了祖父,似乎也带走了希冀,似乎、带走了翠翠的全部。

 呜咽着,哭着,满脸流着泪,红了眼,哭哑了嗓子,刺疼了心。还没做好准备,只是一个雨夜,便失去了全部,仅仅一个雨夜。但无论怎样,翠翠终将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姿态来承担责任,好好的生活下去,迎接那浴火般的洗礼。是啊,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原因,就止步不前,放弃责任。

 翠翠便是这样!她必须重新当上船夫,划着新的渡船,往返于岸这头与那头之间。富有“爱”与“善”的挽歌,大体都是在责任中产生的。山的那一边,以爱相爱,以善相善,以职相传,以任相为······

读《边城》有感8

 闲来无事,总爱捧着一本书来看。书无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爱的,还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水彩画,散发着人情纯朴之美,自然风景之美。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淳朴挚人的翠翠,憨厚无比的天保,幽默可爱的傩送。他们之间那纯洁的爱情令人向往。禁不住就想一问:爱情是什么?是荷花,还是蓝色妖姬,抑或两者皆然?喜欢像荷花一样的爱情——纯洁、高尚。就像《边城》中,呈献给读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样的爱情,天保对翠翠的爱——无怨无悔,翠翠的傩送的爱——痴痴的等待,亦是傩送对翠翠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么的真挚、纯洁、毫无杂质,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欢像单枝的蓝色妖姬一样的爱情——相守是一种承诺。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第一次相见,一见倾心,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困苦,他们依旧不离不弃,坚守爱的诺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司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头吟》唤回司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后的相守,正如《白头吟>;;中所写的那样”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爱情不过是到了老年时,依旧很相爱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阳西下时,相互依偎着欣赏那夕阳的美景,一生一世一双人。爱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边城》里的爱情是无色的,就像流淌过边城的湘西水脉,澄澈得见底;《边城》里的爱情是有声的,是轻扬在扶疏的竹林间、挂在梢头的歌声;《边城》里爱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窦的初开,因而格外轻灵。在《边城》中我感悟到了爱情的真谛,纯洁、高尚的爱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从书中出来。

读《边城》有感9

 有人说:夕阳是美丽的,瀑布是壮丽的,彩虹是绚丽的,而人生的风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阳的美丽是人生的尽头,瀑布的美丽是人生的号角,彩虹的美丽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忧愁,那浅浅美丽是朦胧的幸福。

 天边是映红的云彩,太阳失去了激情,只乏力地照着连绵的山,它终究会落下,空着来,精着去,留下的,也只剩那绿草的见证。是啊,夕阳是唯美的,但也是凄美的。夕阳过后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笼罩。美丽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那老船夫便是最好的例证。平庸的度过一生,他那原始、纯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样可贵,没有都市大街的汽笛声和喧嚣声,有的,只是那无尽的水声,拉船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也曾似太阳般大放光彩,可夕阳时期的他,在雷雨夜静静地走了,没有丝毫的`反抗,也只能乏力的顺从。或许,夕阳留下了的是些许的忧伤,而老船夫留下的,只是翠翠那无尽的哀伤。

 那浅浅的红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没有高楼大厦,只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精密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可带来的,仍是那丝丝的忧愁,那份平凡宁静那难以抹去和淡淡凄凉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涌出的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和保持在自然浑朴中的朦胧、混沌的感觉,就似夕阳带来大地的感觉,那是份忧愁的美。

 曾经的我们,一度感叹瀑布的壮观宏伟,却忽略了那瀑布的上游也只是条静静流淌的河水,我们能注视着孤苦无依的翠翠,我只幽幽地划着船,将没有焦点的眼睛投向远方。“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那会是永远的等待吗?我们无从可知,只是这和谐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无声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宁静的生活还会在命运的变数下翻起浪花吗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杰作。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的,却不仅有瀑布。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只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就是《边城》,一个艺术家的心力。那种流动的旋侓,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流连在简单的言语中,这份令人忧愁的美丽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冲击着石头,那么,是他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吗?或许,是吧。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就像那瀑布,还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岩石上,留下的,只是无助与无奈的悲伤。那浅浅的忧伤,是最亲近的人相继离开,只是条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忧伤。

 彩虹,只是虚幻的存在。那时的我们,向往着七彩的天桥,长大后才明白,那只是个美丽的错误,仅仅是光的折射,绚丽的色彩不复存在,原来美丽也是会变味的。翠翠的幸福,也只是初始的,就像我们对待彩虹的快乐,也只驻留在那缤纷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应令人倍感幸福的美丽,给人的,只是如丝般绵长的忧愁。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岂是简单的美丽二字。

 雨过虹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雷雨路过,带走了那船夫,带走了翠翠的无知无欲,经历了风雨人会长大,可是,风雨过后,是否会有彩虹的出现?她的傩送,是否会出现?她那份简单却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会变味?

 彩虹,即使没有雨水的冲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可以自己制作彩虹,但那单纯的幸福,也就不复存在。风雨中,我们明白,拥有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我们一直都是幸福的,那么,风雨后的彩虹,除了绚丽还有希望,那份失而复得的幸福,我们能够拥有她,能吗?

 咖啡的美好,在于苦涩之后浓浓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于风雨之后淡淡的幸福;忧愁的美好,在于它并不完美。“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那些许的期待,那些许的瑕疪,过完那短暂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们守候专属的忧愁。忧愁的,亦是美丽的。

读《边城》有感10

 “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雾,惟书中人,俨若可以不死。”

 那样一个少女,在古老、寂静的水乡叙述着她羞涩的爱情。在那样一幅山水迷蒙的画卷中,永远印刻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那老人永远想要保护那女孩,而那女孩永远需要那老人的呵护,因为那是她唯一的亲人。

 黝黑的皮肤,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让两位年轻人爱上了她;如燕雏般渴求的眼神、寻求依靠的目光,让爷爷不忍离开她,并为之操劳终身;不知不觉到来的青春,蒙上羞涩,带着些许萌动,最终却无法掌握命运。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几面之缘就让爱苗滋长于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于本人的意志。旁人并没有强加,而他们其实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这感情来得如此朦胧。

 爱情却进行得如此艰难,没有兄弟间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这场游戏放她走,还是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不忍抹杀。最终牺牲自己,让爱成为一把匕首,将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时间,那老人似乎在城内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结局的悲凉:

 爷爷终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会回来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这个寂静的水乡,从未说出口的“爱”字,从未流露过的感情最终让一切心绪归于平静,却让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纵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也有命运弄人。为命运所掌控,让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离,悲剧早已奠定,让所有臣服者绕着既定的圈走,默默无言,只剩泪水。

 为何只剩守候,为何要守望幸福,为何让萌动的心羞于见天际?若是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也许一切都会艳阳高照,照开愁云密布,照亮城里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两头。水的一头会有鸳鸯共双溪。

 全境抑郁到不能自已,然而让人不忍逆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3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