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欣赏这门课学到了什么 《边城》文学欣赏课实录

从文学欣赏这门课学到了什么 《边城》文学欣赏课实录,第1张

  一导入 教师:边城,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薄雾缭绕;沱江似练,缓缓流淌。这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这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边城是一泓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清泉,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无韵之诗,边城是一幅不饰雕琢的天然之画。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小说人物关系

教师:边城风景如画,边城的人至善至美。时隔多年,《边城》这部经典之作,仍然款款走进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重温经典。请同学们回顾《边城(节选)》中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天保、傩送兄弟同爱翠翠,但没有为争翠翠兄弟反目,而是互相谦让,手足情深。爷爷五十年来守着渡船,忠于职守;“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情表示理解,不加一个重的字眼”,表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教师:如果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的话,那么翠翠就是这些宝石环绕着的最亮的一颗。

三学习新课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翠翠的心灵歌谣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景物能够衬托典型人物。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呢

学生:林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天飞舞、枯萎凋零的花瓣恰似她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水生嫂月夜编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勤劳能干的水生嫂,劳动场面富有诗意。

教师:典型景物对典型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景与人水乳交融,使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同学们看,《边城》中与翠翠联系较为紧密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白塔、碧溪�、渡船、桃花色的晚霞等等。

教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渐渐懂得一点人事了,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会想到生死,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如梦一样,不久便消失了,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文中对什么植物的反复描写让我们能体味到翠翠这种青春的萌动呢

学生:虎耳草

教师:对,虎耳草。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处写虎耳草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写虎耳草浓墨重彩虎耳草与翠翠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学生找出《边城(节选)》有四处地方写到虎耳草。教师展示虎耳草盆景:叶,心形;花,紫红色。)

教师:中国文学作品传达感情的方式很含蓄,感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光虎耳草,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爱情的如:

水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国――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虎耳草这一意象,解读自然之女翠翠的爱与梦。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文中第一次写虎耳草的地方。

一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教师:虎耳草结合了什么在写为什么要写歌、写梦“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此刻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虎耳草结合了歌与梦在写。写歌和写梦是因为在歌声中、在梦中去摘虎耳草。歌是爱情的歌,写梦体现翠翠对爱的憧憬。“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欣喜幸福的心情,反映出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教师:那翠翠欣喜幸福之前,她有怎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归纳。

学生:翠翠感到欣喜幸福之前,心绪是“薄薄的凄凉”;假想出走吓唬祖父,感到“空落悲伤”。少女的春心萌动,但无人可诉说,听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后“神往倾心”又“沉重”。

教师:翠翠憧憬着爱情,她的爱情之旅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二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生齐读)

教师:“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是什么含义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体现了翠翠什么性格

学生:实际上此时翠翠已经明了她爱的对象是傩送,她不是不知道把爱的心迹表露给谁,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露,反映了翠翠迷茫的心理和含蓄内敛的性格。

教师:翠翠不知道怎样向傩送表白,所以才有爷爷进城打探,打探到底谁唱了一夜的歌。爷爷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三处写到虎耳草的地方。(生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学生:唱歌的是傩送,傩送与翠翠心灵相通。爷爷打探到是傩送唱歌后,爷爷又试探翠翠:“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爷爷把傩送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变相告诉了翠翠。

教师:傩送既然与翠翠两情相悦,按道理说他应该趁热打铁,将爱情进行到底,但他没有继续为翠翠唱歌,翠翠这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句。(师范读)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去,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学生:这两段文字把翠翠的心情刻画得很细致。首先,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现了她的期待。其次,歌声“久候不至,自己吹芦管吹不好”,用“草虫的清音复奏”衬托翠翠这时候纷乱的心情。第三,翠翠听爷爷吹芦管,她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教师:月华如水,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满心都是期待。在爷爷的芦管声中,她驿动的心寂寞守侯,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跟爷爷聊天,后来又央求爷爷唱歌她听,在爷爷的歌声中,翠翠是怎样的心理呢我们来一起赏析第四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学生读)“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听来的歌。”

学生:翠翠主动要求爷爷唱歌她听,印证了爷爷唱的就是傩送那天晚上唱的歌,她的心里踏实了。

教师:翠翠在歌声中无比沉醉,她对爱的表达也由先前的含蓄羞涩变得勇敢热烈了。几处虎耳草的描写与翠翠爱情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的,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纯洁、含蓄羞涩,在爷爷讲父母故事的鼓励下,她大胆追求爱情,变得勇敢热烈,坚定执著,虎耳草寄寓着她爱情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二)主题:

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古朴纯洁。人们不讲等级,远离功利世俗,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都突出了湘西人心灵的明净无瑕。

五拓展探究

1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你选择什么植物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

2结合虎耳草续写翠翠的爱情之梦。(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学生1: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圣洁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情是无比神圣、不容亵渎的。莲,温柔娇羞,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坚定执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在时光的来回里摇曳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学生2:我选择梅花来寄寓当代的爱情。梅花洁白,代表着爱情的冰清玉洁。梅花凌寒不屈,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中,象征爱情的坚贞伟大。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也要散发自己的缕缕幽香,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坚毅无私呢

教师:“这个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可能明天就回来”,虎耳草可能使翠翠欣喜幸福,可能使翠翠忧愁感伤,可能使翠翠泪满衣襟,也可能使她浅笑吟吟。一切留待我们去猜想,去回味。下课!

李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 鸣

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都通过描写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平凡之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人性间淡淡的哀伤愁思,同时也渗透着对生命和自我执着追求与探索的气息。人性作为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一部被许多读者看作“人性皆美”的著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体。汪曾祺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也是理想化的。这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情和自然朴实的人性之美就构成了作者所想要表现出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翠翠是《边城》着力刻画的主人公,是《边城》的灵魂,是沈从文笔下的理想的现实化身。这一形象无论在当时写作年代里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有着深刻地意义。

一、翠翠的人生历程

《边城》在古朴而又绚丽的风格画卷中,叙述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茶峒渡口,一片旖旎的风光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住着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日子过着平淡宁静。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在爷爷的背篓中,在渡船的单调的摇摆中与河水的悠悠流淌中,翠翠一天天长大,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她,而翠翠心中只有傩送,爷爷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船总顺顺也不明白儿子的心思,他们把翠翠给天保,为傩送找了一个有碾房陪嫁的富家千金。傩送与天保用当地古老习俗,于明月之夜同到碧溪咀唱歌,让翠翠作出选择。为了成全弟弟,天保下洞庭,无情地湖水吞唾了他。伤心中的傩送寻找兄长尸体未果,在一个早晨悄然离开,带着满心忧伤去寻找自己的命运。老船夫在一次山洪中谢世,在乡人帮助下,翠翠埋葬了外公,选择了继续守着渡船,静静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正如沈从文曾经说过的:“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这是一个交织着别人的关心与误解的爱情,得到的是一个隐含忧郁,满目凄凉的悲剧结局。在这个善良女孩身上,悲剧的又何止是她的爱情,她的身世也是一个悲剧。十五年前,老船夫的女儿背着自己的父亲,同一个茶峒军人恋爱并怀了身孕,后来士兵服毒自尽,母亲生下翠翠之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种子,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她是不幸的,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爱的孩子,她又是幸福的,十几年来,外公将她带大,看着满山的翠竹,给她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翠翠“。十五年来,祖孙俩相依为命,相互关照,相互陪伴。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二人便在门前的大岩上晒太阳,讲故事,吹竖笛,几乎是爷爷走到哪,翠翠的影子出现在哪。“大自然赋予了她健康、美丽,祥和、简单的生活环境给了她活泼、天真”,翠翠一天天长大,端午节在城里看完龙舟,寻不着爷爷,却遇见了傩送,一个美丽的误会敲开了这位少女心中朦胧的爱情之门。那一夜翠翠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心事,足足沉默了一个夜晚。两年后又同爷爷进城看龙舟,得知傩送在青浪摊,竞恍惚如梦地问船是不是下青浪摊。摆渡送傩送,面

对眼前喜欢的人,她又是自衿又是自尊。正当她的爱情意识完全觉醒时,天保也爱上了她,面对天保求亲,爷爷劝说,她没有动摇对傩送的爱。在傩送为她唱歌的晚上,梦中的翠翠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天保没有得到希望,知道翠翠爱的是傩送,就甘愿放弃了自己的爱,出外做游侠

了,后来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产生了那样的噩耗,对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造成了余震。爱情此时遭遇严重挫折,爷爷也溘然长逝,一夜之间,让这个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的少女长成大人,继续守着渡船,守着一个“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绵绵无绝期的守望。

——1——

二、翠翠的形象特征

翠翠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中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沈从文在《老伴》《永远》等文章中说:翠翠取材于绒绒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苖族文化女神,是美与爱的化身。她既是人之子,也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灵性和乖巧,善良和纯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无比姣好,让令人感到她具有一种质朴、淳厚,一种纯自然的美感。

1、外形美 茶峒,一个湘西边境上的依水依山的小山村,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她便是《边城》中唯一的女主人公翠翠。与青山为伴,为绿水相依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碧玉般的眸子。”②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这是自然给予她的秀丽的容貌。翠翠的样子同母亲一般,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使家中长辈快乐。天保过溪时,同老船夫谈话,这心直口快的年轻人,第一句话就说:“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这是一个纯洁可爱的少女形象,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为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2、品格美 翠翠与外祖父老船工相依为命,也传承了勤劳、善良、体贴、单纯的美德。翠翠是勤劳的,她每天奔走于一贫如洗的家和渡船之间,除了偶尔和爷爷进城看看热闹,爷爷从城里买东西回来,翠翠会抢先为爷爷搬东西;爷爷拉船回来,“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天气渐热时,老船夫为来往过渡的乡亲准备一缸茶水,勤劳的翠翠对此非常赞同,每早上就烧一大锅开水来,倒进缸子里,再往缸里加些茶叶,有时放下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爷爷进城去了,翠翠会守着渡船,把过渡的人一趟一趟的送来送去。翠翠是单纯的,正如同茶峒山边的溪水,纯净而简单,让人不忍触摸。在风日清和的天气,她或陪同爷爷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逗弄她家的黄狗,或像黄狗那样张着耳朵听爷爷讲故事,或同爷爷一块,悠然自得地吹着竹笛。翠翠是不爱钱财的,翠翠跟爷爷朝夕相处,也受到爷爷美好人格的熏染。爷爷不贪钱财,处处与人为善,财主母女过渡后,塞给翠翠一把铜子,翠翠当时只顾着看财主女儿,忘了爷爷的规矩,等他们快翻过小山时方觉醒,仍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把钱还给她们,她什么也不说,只微笑着把头尽摇,不等别人来得及说第二句话,就飞快地朝渡船跑了。翠翠是体贴的,爷爷拉船,倦了会睡上一觉,有人要渡船,翠翠绝不会叫醒爷爷,总是替爷爷把路人渡过溪。不仅帮爷爷分担体力劳动,她还细心地在心灵深处去呵护爷爷,遇上城里划龙舟,爷爷不去,翠翠绝不会独自去享

乐。

在《边城》中写了二次哭泣,其中第一次在第十三章中,“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竟胡思乱想着要独自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去,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自己,她甚至想到了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然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这几番想象后居然自己哭了起来。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这所以会有这样的一哭,是因为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便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

——2——

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这也是一个十三、四岁少女天真自然的一面。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船,她人长大了,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说傩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她恍然如梦地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此时其心已随傩送而去,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已看,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乡村女孩特有的那种腼腆、羞涩、矜持,显现得淋漓尽致。

3、爱情美 十五六岁,正是情窦初开时,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短短几个喜欢,写出了翠翠萌动的情思。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有时她仿佛孤单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翠翠的爱情是单纯的,是含蓄的,更是坚贞不渝的。一次次美丽的误会,让翠翠和傩送相遇。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码头等待着祖父,傩送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两声。那人方注意到翠翠。傩送邀翠翠去他家等候祖父,却换来一句“悖时砍脑壳的”。即使如此傩送仍是带笑说“你不愿上去,要待在这么。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黄狗保护主人汪汪吠起时,翠翠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意思仿佛只在高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傩送听来却是另一种好意。放肆的笑着,不见了。待伙计送翠翠回家时,第一次误会被解开,“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样的相遇,这样的男子,这样的“误会”,终会为后面的相恋埋下种子。“傩送”这个茶峒地方并不生疏的名字激起了她心中爱的涟漪,她的心灵深处多了不能与爷爷分享的秘密。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是越多越好,惟独爱情不是。它是自私的,单一的。多了一个,便是烦恼。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就是所谓的走马路。翠翠同祖父在边城河街看船时,因下雨来到顺顺吊脚楼(天保的家)躲雨,天保对翠翠可谓是一见钟情,但是翠翠在这之前就已

经认识了天保的弟弟傩送,且在双方的心中都产生了爱慕对方之情。天保走车路对翠翠的爱情表白,更使翠翠陷入矛盾斗争。嫁给天保,当然可以摆脱贫困,嫁绘傩送,是对纯粹的爱情的向往。翠翠是有主见的,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她是爱傩送的,面对爷爷的劝说,先是默不出声,到最后痴着,忽地站起来,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她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掐葱。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份忠贞专一的爱情,因为她的心中只有那个送鸭子的傩送,以致在听到天保遇难的消息时也并没有在意。

虎耳草,花语的意思是“真切的爱情”,可以看作甜蜜爱情、幸福生活的象征,这个意象在文章第十四节到第十八节中反复出现五次,其中有四次都是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的,并且每一次出现都有区别于其他任何一次的意义。在文中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情窦初开的翠翠听外公讲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不由得她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她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虎耳草是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二老傩送在碧溪岨上为翠翠唱歌的情景,歌声似乎使翠翠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一刻即便是在虚幻的梦里她也是最快乐的,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梦得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的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自己“得到了虎耳草”。但翠翠不知傩送是否也如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

——3——

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但当知道那个夜晚听着歌是傩送唱的时候,第二天一早她的竹篮里,除了十来根小的鞭笋外,只有一把大的虎耳草。此时她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虽然她没说交给谁,但我们已经很明白翠翠的心意了,这时她已经知道把虎耳草交给谁了。此时她已经知道虎耳草要送给谁了,她的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当祖父望了翠翠一眼时,翠翠便两绯红跑了,这虎耳草便是翠翠心中的爱情象征。在危险的悬崖半腰摘到真正的虎耳草的翠翠终于从梦中走向了现实里,可谓迈出了回应傩送爱的第一步,却因此错过了与傩送千载难逢的相见机会。恰恰是翠翠去摘虎耳草的原因,使傩送误以为翠翠故意躲着他,认为自己在岩上唱了一夜歌是做了傻子的蠢事。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变故之后,天保葬身于急流中,傩送只身出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冲走、白塔坍倒了、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死了。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翠翠坚强地留了下去,继续守望着渡船,守望着自己的爱情。散文家祝勇在《寻找翠翠》中说:“因青春如流水般易逝,爱情才更应毫不犹豫地抓住。没有爱情的人生,价值尚不如河面上漂浮着的一根草芥。于是,为了心间的爱情,翠翠甘愿随着流水,以整个青春作为代价。翠翠的坚强,是由爱情和健康人格混合而成的。”的确,等待是动人心魄的,它是忠贞的最好注脚,真挚的爱情,值得用一生去等待。

作者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淳朴与一尘不染,更在于她是沈先生执着追求的个人气质外化的产物。基于此,翠翠在《边城》中更显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了。

三、翠翠形象的审美意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出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沈从文先生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产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③《边城》这痤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里,作者供奉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翠翠便是这自然人性的典型。在沈从文笔下翠翠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了他身上具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司马长风著的《中国新文学史》,对此也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边城》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纵观历史,“边城”写作所以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密切相关。当时不止文学,整个社会都注意到“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就是都市文明以格外醒目的样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沈从文的“边城”写作可谓恰逢其时。他的作品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怎样的事情依然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依然让现代人神往。

《边城》的现代意义也极为深刻。手捧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当中。在科学主义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人类却发现因此丢失了极其宝贵的、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作者正是通过《边城》这部作品,借助翠翠的形象,传递出他民众悲剧命运深切的人文关怀,表达出他人民最终能走向幸福的人生旅途的热切期盼。

我想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茶峒是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沿山爬去。转身就面着酉水,也叫作白河,前后都是险滩,上游下游行船无不冒着点风险的。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极其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既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了生。

既然无外扰惊乱,那么在茶峒这个小山城里人与人的感情和气便更是被看重。想将新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二老的王团总是中寨人,住在高山砦子上,为了这门婚事专门在河街一带置了产业。而船总顺顺常年在河街一带专管租赁买卖船只,代人装货在茶峒与辰州之间来往贸易,少不得常常与王团总有生意上的交割买办,再加上顺顺为人豪爽,少不得私情上拿大兴场上的好烧酒互相请的。中寨一方或许也对这桩喜事颇有些信心,至于端午节看龙船时,待嫁的王大娘子也少不得自说来看看龙船,坐在船总顺顺吊脚楼中间的悬窗,好让别人看看她,也意在凿实这门婚事。可二老在两年前就从心里欢喜了翠翠,不为那中寨的碾坊和新娘所动心,即使是要守在白塔下撑一辈子渡船,为着心爱的女子也是愿意的。只是二老明白若为父亲着想,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可以使他快活,父亲与王团总素来有交情,有了这门婚事更是亲上加亲。然而若是为了翠翠去撑渡船,为中寨所知,少不得一番猜忌,若是引出些“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言语,好像对中寨颇有些轻视的意味,以后两边来往都不好看。二老于此无法可想,既不愿意误了父亲和中寨的人情关系,又不愿放弃心爱的翠翠,一走了之,此事未定,才不会引他入两难的境地。

再而是因为天保大老的死。天保大老一直以来也心恋着翠翠,对老船夫面前提过,也曾托人带话去打探老船夫的意思。老船夫希望翠翠能嫁给自己欢喜的男子,又不知翠翠对天保大老是什么样的心思,于是便告诉大老两条路:若走车路,便请自家父亲请保山来说亲;若走马路,便在崖上唱歌来博得翠翠的爱情。大老请保山来提亲,老船夫问翠翠对大老的亲事是否应允,翠翠赧然不语,却透露出一种不乐意的神气,最终老船夫只得婉拒了这门亲事。大老走车路不成,只得走马路,夜里到山崖上为翠翠唱歌。可是得知二老也爱着翠翠,知道走马路唱歌终不是自己弟弟的敌手,大老为着忘却这上边的一切随着货船下桃源去了。苦恋不就的心情和争而不得的不甘交织在大老的心里,一连沉默了数日,终于在茨滩船触了礁,原本神情木然的大老猝不及防,随沉船淹死在了河里。老船夫听闻心知是为着他没能得到翠翠的爱情,对此事多加关心,反而引起了船总顺顺和傩送二老的反感,萌生了“大老是因为他的缘故才死的”的想法。于是船总顺顺便不愿意再将这间接将大老弄死的女子再娶作二老的媳妇,二老和翠翠的爱情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为儿女说亲的老船夫为顺顺所冷落,他们的亲事难以敲定。二老心中怀有对老船夫的不满和愤懑,两人再难相处,也成为了二老和翠翠结成婚姻的阻碍。二老的离开,一是为着寻死去哥哥的尸首,或许也是对这门婚事失去了信心。

其三就是二老对翠翠心意的误解。虽然打从第一次端午节的相见,二老心中就开始恋着翠翠,却一直没能够相互表白心意。翠翠是个感情朦胧而腼腆的女孩,心中怀着对二老的爱情,可是见着二老时却时时退避,因为害羞而不言语。这也是因为翠翠家庭的原因,父亲母亲相继的死去,让翠翠成长当中没有父母的陪伴,让她对爱情既怀着向往,又带着一些害怕,所以她不能像其他女子那样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再到后来老船夫也猜出些许翠翠的心思,先是时时问问翠翠对二老的心意,再到后面有意撮合,翠翠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直到后来大老去世,两家人来往更是稀少,顺顺也不愿意再与老船夫家结亲。二老拒绝了中寨人的婚事,提出要再考虑。及到后来二老与家中一个长年在河边喊过渡,翠翠跑出来见着二老,却转身就躲进竹林当中。二老见着,虽然老船夫的话里不断带着“这事有边”的意味,翠翠的躲避却让二老对她的爱情感到不太自信。或许也是因为疑心自己或许得不到翠翠的爱情,二老选择了离开。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翠翠同时得到了两兄弟的爱情,却不是她的幸运,而是悲剧的开始。她无法选择,也无力承担。求婚的是这一个,爱的是那一个,但她无法选择嫁给谁,而只能被动等待两兄弟的决定。

老船夫中意的是大老,而翠翠爱上了二老,这个局面令老船夫不知所措。他只能忧愁的等待,直至在雷雨夜无声死去。天保和傩送为爱情的争取演变成了为亲情的退让。天保无法面对,仓促远走,却意外死去,傩送亦无法面对哥哥死讯而出走,而翠翠开始了孤苦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的形象优美、健康、自然,不过也含着深深的隐痛,稍稍感觉不安全,深山便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读到这里让人感觉,她是纯洁的天使,是活泼的小鹿,闪着灵动的眸子,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人事物,谨慎而敏感。

所有的爱憎都在眼里心里,却不在言语里。

懵懂天真的翠翠同时赢得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的喜欢,本是一件普通的好事。

岂料“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大老天保走车路,遣人去说媒,两次三番爷爷给不出个结果,也不做分析评论,只是认为她的事她自己决定。

在家里新造的船上,兄弟互吐心声,二人都大为吃惊。只是傩送更为自信翠翠心里两年前就有了自己的位置,而天保多了几分失落。

兄弟二人没有争吵,没有血拼肉搏,一番商量之后最终改走马路,唱三年零六个月歌,决定权交还翠翠手里。

爷爷虽愿意将翠翠托付给天保,但天保本来也不擅长唱歌,结果自然明了,于是断然决定远走,不料命断河中。

傩送因为哥哥的去世,翠翠的不理睬,和当初爷爷的不表态,心里多少有些落寞和怨气,不要碾坊,也不要渡船,心灰意冷,远走他方。

无论是爷爷,天保还是傩送,与其说是把决定权交给了翠翠,不如说交给了上天,只等顺其自然。

偏偏又遇上翠翠这样的天真纯洁,懵懂含蓄,遇事只会逃入深山,仿佛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难题。纵使心中有爱,不去表达,傩送在经历失去亲人的悲痛后依然得不到心上人的回应,难免失望怨恨。

亲情和爱情不必较量,只是必要的时候需要争取。

爷爷去世后,翠翠才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她终于用行动向傩送表白,在渡口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这一切是不是来得有些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4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