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漳州文庙: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今庙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高184米、宽078米,青石刻成,刻工技艺高超。康有为撰并书,此乃康有为晚年作品,笔气雄健。还有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庙》碑等碑刻。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2、台湾路:台湾路史上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天益寿老药店、万圆钱庄、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庄、瑞苑茶庄等名老字号,享誉漳城内外。台湾路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这段路也称雨伞街;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热闹非凡。中段中西合璧建筑物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
3、香港路:古称南市街,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4、中山公园:漳州中山公园占地近60亩,是福建省内的市级休憩公园之一。曾经在公园建有中山纪念台”,位置应是在现时漳州解放纪念碑”之南边,纪念台是为19路军进驻漳州时所建,但是在抗战期间遭日本轰炸机空袭被毁。现时公园建有喷水池﹑七星池﹑梅岗山﹑解放纪念碑﹑华表六角亭等建筑。
5、伽蓝庙:位于明清古街香港路,是全国最小的庙宇。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是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面积不到6平方米。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
威县历史悠久,相传大禹之父鲧曾在此筑堤防洪、拯救众生,现存有“鲧堤”遗址,威县曾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于宋代天威军曾驻扎威州所辖区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内已有人群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其建置历代多变。
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东汉初置经县,属安平国;隋初,在经县废址置经城县,后分置府城县,属贝州;唐朝初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县、经城县、府城县属宗州。
宋初,宗城、经城二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降经城县为镇,并入宗城县,威县境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县并入洺水县,仍属洺州。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威州属之,后改属广平路;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威县仍属广平府。
1945年6月,威县解放,临清、冠县、邱县、南宫、曲周、鸡泽等县在境内的“插花地”亦划归威县,属冀南行署四专区;1949年8月,冀南第四专区与太行第一专区合并为邢台专区,威县属之;1993年7月至今,威县属河北省邢台市。
扩展资料:
交通优势
威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地带,位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在威县4小时交通半径之内。
威县交通四通八达,大广高速(广州-大庆)、106国道(北京-广州)纵穿南北,青银高速(青岛-银川)、东吕高速(山东东营-山西吕梁)、340国道(山东东营-陕西子长)横贯东西,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邯黄铁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环抱,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参考资料:
漳州,福建省辖地级市,位于福建省最南部,漳州陆域地处北纬23°34’~25°15’,东经116°54’~118°08′之间,面积1260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略大于陆域。
漳州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北有高山阻挡寒流侵袭,南有海洋调节,所处纬度较低。靠近北回归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截至2018年,漳州辖2个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芗城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6万人。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开封府尉氏县惠民河决。二年七月,徐、济、青、淄大水。八月,凤州大水,漂溺民居。十月,京畿惠民河决,坏民田。三年六月,吉州、临江军并江水泛溢,害民田。九月,河决河中府白浮梁村。四年七月,洪、江、筠、袁州江涨,害民田,坏州城。八月,河决通利军,大名府御河溢,合流坏府城,害田,人多溺死。九月,河溢于孟州温县。苏州吴江泛溢,坏庐舍。十一月,楚、泰州潮水害田,人多溺者。五年正月,河决棣州聂家口。七月,庆州淮安镇山水暴涨,漂溺居民。六年六月,保安军积雨河溢,浸城垒,坏庐舍,判官赵震溺死,又兵民溺死凡六百五十人。七年六月,泗州水害民田。河南府洛水涨。秦州定西砦有溺死者。八月,河决澶州。十月,滨州河溢于安定镇。八年七月,坊州大雨河溢,民有溺死者。九年六月,秦州独孤谷水坏长道县盐官镇城桥及官廨、民舍二百九十五区,溺死六十七人。七月,延州洎定平、安远、塞门、栲栳四砦山水泛溢,坏堤、城。九月,雄、霸州界河泛溢。利州水漂栈阁万二千八百间。
天禧三年六月,河决滑州城西南,漂没公私庐舍,死者甚众,历澶州、濮、郓、济、单至徐州,与清河合,浸城壁,不没者四板。明年既塞。六月,复决于西北隅。
乾兴元年正月,秀州水灾,民多艰食。十月己酉夜,沧州盐山、无棣二县海潮溢,坏公私庐舍,溺死者甚众。是岁,京东、淮南路水灾。
天圣初,徐州仍岁水灾。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汉水坏民田。四年六月丁亥,剑州、邵武军大水,坏官私庐舍七千九百余区,溺死者百五十余人。是月,河南府、郑州大水。十月乙酉,京山县山水暴涨,漂死者众,县令唐用之溺焉。是岁,汴水溢,决陈留堤,又决京城西贾陂入护龙河,以杀其势。五年三月,襄、颍、许、汝等州水。七月辛丑,泰州盐官镇大水,民多溺死。六年七月壬子,江宁府、扬、真、润三州江水溢,坏官私庐舍。是月,雄、霸州大水。八月甲戌,临潼县山水暴涨,民溺死者甚众。是月,河决楚王埽。七年六月,河北大水,坏澶州浮梁。
明道元年四月壬子,大名府冠氏等八县水浸民田。
景祐元年闰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七月,澶州河决横陇埽。八月庚午,洪州分宁县山水暴发,漂溺居民二百余家,死者三百七十余口。三年六月,虔、吉诸州久雨,江溢,坏城庐,人多溺死。四年六月乙亥,杭州大风雨,江潮溢岸,高六尺,坏堤千余丈。八月甲戌,越州大水,漂溺居民。
宝元元年,建州自正月雨,至四月不止,溪水大涨,入州城,坏民庐舍,溺死者甚众。
康定元年九月甲寅,滑州大河泛溢,坏民庐舍。
庆历元年三月,汴流不通。八年六月乙亥,河决澶州商胡埽。是月,恒雨。七月癸丑,卫州大雨水,诸军走避,数日绝食。是岁,河北大水。
皇祐元年二月甲戌,河北黄、御二河决,并注于乾宁军。河朔频年水灾。二年,镇定复大水,并边尤被其害。三年七月辛酉,河决馆陶县郭固口。八月,汴河绝流。四年八月,鄜州大水,坏军民庐舍。
嘉祐二年六月,开封府界及京东西、河北水潦害民田。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七月,京东西、荆湖北路水灾。淮水自夏秋暴涨,环浸泗州城。是岁,诸路江河溢决,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三年七月,京、索、广济河溢,浸民田。五年七月,苏、湖二州水灾。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七年六月,代州大雨,山水暴入城。七月,窦州山水坏城。河决北京第五埽。
治平元年,庆、许、蔡、颍、唐、泗、濠、楚、庐、寿、杭、宣、鄂、洪、施、渝州、光化军水。九月,陈州水灾。二年八月庚寅,京师大雨,地上涌水,坏官私庐舍,漂人民畜产不可胜数。是日,御崇政殿,宰相而下朝参者十数人而已。诏开西华门以泄宫中积水,水奔激,殿侍班屋皆摧没,人畜多溺死,官为葬祭其无主者千五百八十人。
熙宁元年秋,霸州山水涨溢,保定军大水,害稼,坏官私庐舍、城壁,漂溺居民。河决恩、冀州,漂溺居民。二年八月,河决沧州饶安,漂溺居民,移县治于张为村。泉州大风雨,水与潮相冲泛溢。损田稼,漂官私庐舍。四年八月,金州大水,毁城,坏官私庐舍。七年六月,熙州大雨,洮河泛溢。八年四月,潭、衡、邵、道诸州江水溢,坏官私庐舍。九年七月,太原府汾河夏秋霖雨,水大涨。十月,海阳、潮阳二县海潮溢,坏庐舍,溺居民。十年七月,河决曹村下埽,澶渊绝流,河南徙,又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凡坏郡县四十五,官亭、民舍数万,田三十万顷。洺州漳河决,注城。大雨水,二丈河、阳河水湍涨,坏南仓,溺居民。沧、卫霖雨不止,河泺暴涨,败庐舍,损田苗。
元丰元年,章丘河水溢,坏公私庐舍、城壁,漂溺民居。舒州山水暴涨,浸官私庐舍,损田稼,溺居民。四年四月,澶州临河县小吴河溢北流,漂溺居民。五月,淮水泛涨。五年秋。阳武、原武二县河决,坏田庐。七年六月,青田县大水,损田稼。七月,河北东、西路水。北京馆陶水,河溢入府城,坏官私庐舍。八月,赵、邢、洺、磁、相诸州河水泛溢,坏城郭、军营。是年,相州漳河决,溺临漳县居民。怀州黄、沁河泛溢,大雨水,损稼,坏庐舍、城壁。磁州诸县镇,夏秋漳、滏河水泛溢。临漳县斛律口决,坏官私庐舍,伤田稼,损居民。
元祐四年,夏秋霖雨,河流泛涨。八年,自四月,雨至八月,昼夜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北诸路大水。诏开京师宫观五日,所在州令长吏祈祷,宰臣吕大防等待罪。
绍圣元年七月,京畿久雨,曹、濮、陈、蔡诸州水,害稼。
元符元年,河北、京东等路大水。二年六月,久雨,陕西、京西、河北大水,河溢,漂人民,坏庐舍。是岁,两浙苏、湖、秀等州尤罹水患。
大观元年夏,京畿大水。诏工部都水监疏导,至于八角镇。河北、京西河溢,漂溺民户。十月,苏、湖水灾。二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三年七月,阶州久雨,江溢。四年夏,邓州大水,漂没顺阳县。
政和五年六月,江宁府、太平、宣州水灾。八月,苏、湖、常、秀诸郡水灾。七年,瀛、沧州河决,沧州城不没者三版,民死者百余万。
重和元年夏,江、淮、荆、浙诸路大水,民流移、溺者众,分遣使者振济。发运使任谅坐不奏泗州坏官私庐舍等勒停。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骤高十余丈,犯都城,自西北牟驼冈连万胜门外马监,居民尽没。前数日,城中井皆浑,宣和殿后井水溢,盖水信也。至是,诏都水使者决西城索河堤杀其势,城南居民冢墓俱被浸,遂坏藉田亲耕之稼。水至溢猛,直冒安上、南薰门,城守凡半月。已而入汴,汴渠将溢,于是募人决下流,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泺,乃平。十一月,东南州县水灾。四年十二月戊戌,诏:"访闻德州有京东、西来流民不少,本州振济有方,令保奏推恩。余路遇有流移,不即存恤,按劾以闻。"六年秋,京畿恒雨。河北、京东、两浙水灾,民多流移。
建炎二年春,东南郡国水。
绍兴二年闰月,徽、严州水,害稼。三年七月丙子,泉州水三日,坏城郭、庐舍。五年秋,西川郡国水。六年冬,饶州雨水坏城四百余丈。十四年五月丙寅,婺州水。乙丑,兰溪县水侵县市,丙寅中夜,水暴至,死者万余人。十六年,潼川府东、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庐。十八年八月,绍兴府、明、婺州水。二十二年,淮甸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潼川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宣州大水,其流泛溢至太平州。七月,光泽县大雨,溪流暴涌,平地高十余丈,人避不及者皆溺,半时即平。二十七年,镇江、建康、绍兴府、真、太平、池、江、洪、鄂州、汉阳军大水。二十八年六月丙申,兴、利二州及大安军大雨水,流民庐,坏桥栈,死者甚众。九月,江东、淮南数郡水。浙东、西沿江海郡县大风、水,平江、绍兴府、湖、常、秀、润为甚。二十九年七月戊戌,福州水入城,闽、候官、怀安三县坏田庐,官吏不以闻,宪臣樊光远坐黜。三十年五月辛卯夜,于潜、临安、安吉三县山水暴出,坏民庐、田桑,溺死者甚众。三十一年八月,建始县大水,流民庐,死者甚众。三十二年四月,淮溢数百里,漂民田庐,死者尤众。六月,浙西郡县山涌暴水,漂民舍,坏田覆舟。
隆兴元年八月,浙东、西州县大风、水,绍兴、平江府、湖州及崇德县为甚。二年七月,平江、镇江、建康、宁国府、湖、常、秀、池、太平、庐和光州、江阴、广德、寿春、无为军、淮东郡皆大水,浸城郭,坏庐舍、圩田、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淮东有流民。
乾道元年六月,常、湖州水坏圩田。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江滨胔骼尚七千余。三年六月,庐、舒、蕲州水,坏苗稼,漂人畜。七月己酉,临安府天目山涌暴水,决临安县五乡民庐二百八十余家,人多溺死。八月,湖、秀州、上虞县水,坏民田庐。时积潦至于九月,禾稼皆腐。江东山水溢,江西诸郡水,隆兴府四县为甚。四年七月壬戌,衢州大水,败城三百余丈,漂民庐,孳牧,坏禾稼。诸既县大水害稼。江宁、建康府水。是岁,饶、信亦水。五年七月丁巳,建宁府瑞应场大漈、山枣等山暴水涌出,漂民庐,溺死甚众。是岁夏秋,温、台州凡三大风,水漂民庐,坏田稼,入畜溺死者甚众,黄岩县为甚,郡守王之望、陈岩肖不以闻,皆黜削。六年五月,平江、建康、宁国府、温、湖、秀、太平州、广德军及江西郡大水,江东城市有深丈余者,漂民庐,湮田稼,溃圩堤,人多流徙。八年五月,赣州、南安军山水暴出,及隆兴府、吉、筠州、临江军皆大雨水,漂民庐,坏城郭,溃田害稼。六月壬寅,四川郡县大雨水,嘉、眉、邛、蜀州、永康军及金堂县尤甚,漂民庐,决田亩。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兴府、严、吉、饶、信、池、太平州、广德军水,漂民居,坏圩湮田,分水县沙塞四百余亩,采石流民多渡江。六月,湖北郡县水。
淳熙元年七月壬寅、癸卯,钱塘大风涛,决临安府江堤一千六百六十余丈,漂居民六百三十余家,仁和县濒江二乡坏田圃。三年八月辛巳,台州大风雨,至于壬午,海涛、溪流合激为大水,决江岸,坏民庐,溺死者甚众。癸未,行都大雨水,坏德胜、江涨、北新三桥及钱塘、余杭、仁和县田,流入湖、秀州,害稼。浙东西、江东郡县多水,婺州、会稽嵊、广德军建平三县尤甚。四年五月庚子,建宁府、福、南剑州大雨水,至于壬寅,漂民庐数千家。己亥夜,钱塘江涛大溢,败临安府堤八十余丈;庚子,又败堤百余丈。明州濒海大风,海涛败定海县堤二千五百余丈、鄞县堤五千一百余丈,漂没民田。九月丁酉、戊戌,大风雨驾海涛,败钱塘县堤三百余丈;余姚县溺死四十余人,败堤二千五百六十余丈;败上虞县堤及梁湖堰及运河岸;定海县败堤二千五百余丈;鄞县败堤五千一百余丈。五年六月戊辰,古田县大水,漂民庐,圮县治市桥。闰月己亥,阶州水,坏城郭。乙巳,兴化军及福清县及海口镇大水,漂民庐、官舍、仓库,溺死者甚众。六年夏,衢州水。秋,宁国府、温、台、湖、秀、太平州水,坏圩田,乐清县溺死者百余人。七年五月戊戌,分宜县大水,决田害稼。八年五月壬辰,严州大水,漂浸民居万九千五百四十余家、垒舍六百八十余区。绍兴府大水,五县漂浸民居八万三千余家,田稼尽腐;渔浦败堤五百余丈,新林败堤通运河。是岁,徽、江二州亦水。十年五月辛巳,信州大水入城,沈庐舍、市井。襄阳府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江东、浙东数郡亦水。八月辛酉,雷州大风激海涛,没濒海民舍,死者甚众。九月乙丑,福、漳州大风雨,水暴至,长溪、宁德县濒海聚落、庐舍、人舟皆漂入海,漳城半没,浸八百九十余家。丁卯,吉州龙泉县大水,漂民庐,坏田亩,溺死者众。十一年四月,和州水,湮民庐,坏圩田。五月丙申,阶州白江水溢,决堤圮城,浸民庐、垒舍、祠庙、寺观甚多。建康府、太平州水。六月甲申,处州龙泉县大雨,水浸民舍,坏杠梁,汇田害稼。七月壬辰,明州大风雨,山水暴出,浸民市,圮民庐,覆舟杀人。十二年六月,婺州及富阳县皆水,浸民庐,害田稼。八月戊寅,安吉县暴水发枣园村,漂庐舍、寺观,坏田稼殆尽,溺死千余人,郡守刘藻不以闻,坐黜。是岁,鄂州自夏徂冬,水浸民庐。九月,台州水。十四年三月辛未,汀州水,漂百余家、军垒六十余区。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庐、濠、楚州、无为、安丰、高邮、盱眙军皆漂庐舍、田稼,庐州城圮。荆江溢,鄂州大水,漂军民垒舍三千余。江陵、常德、德安府、复、岳、澧州、汉阳军水。戊午,祁门县群山暴汇为大水,漂田禾、庐舍、冢墓、桑麻、人畜什六七,浮胔甚众,及害及浮梁县。六月,建宁、隆兴府、袁、抚州、临江军水圮民庐。七月,黄岩县水败田潴。番昜湖溢番昜县,漂民舍、田稼,有流徙者。十六年四月甲戌,绍兴府新昌县山水暴作,害稼湮田,漂民庐。五月丙辰,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德府城没一丈五尺,漂民庐舍。汀州大水,浸民庐千五百余家,溺死三千人。分宜县水。丁巳,阶州白江水溢,浸城市民庐。六月庚寅,镇江府大雨水五日,浸军民垒舍三千余。辛卯,潼川府东南二江溢,决堤,毁桥,浸民庐,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县没田庐。
绍熙二年三月,宁化县连水漂庐舍、田亩,溺死二十余人。五月戊申,建宁州水。己酉,福州水,浸附郭民庐,怀安、候官县漂千三百余家,古田、闽清县亦坏田庐。庚午,利州东江溢。坏堤、田、庐舍。辛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坏堤桥,水入城,没庐舍七百四十余家,郪、涪、射洪、通泉县汇田为江者千余亩。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兴州圮城门、郡狱、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余,潼川崇庆府、绵、果、合、金、龙、汉州、怀安、石泉、大安军鱼关皆水。时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龙州败桥阁五百余区,江油县溺死者众。三年五月壬辰,常德府大雨水,浸民田庐。乙未,潼川府东、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庐,人徙于山。己亥,池州大雨水连夕,青阳县山水暴涌,漂田庐杀人,盖藏无遗;贵池县亦水。庚子,泾县大雨水,败堤,圮县治、庐舍。六月辛丑,建平县水,败堤入城,漂浸民庐。甲戌,祁门县水。七月壬申,天台、仙居县大水连夕,漂浸民居五百六十余,坏田伤稼。襄阳、江陵府大雨水,汉江溢,败堤防,圮民庐、没田稼者逾旬,复州、荆门军水亦如之。镇江府三县水,损下地之稼。四年四月,上高县水,浸二百余家。五月壬申、癸酉,奉新县大雷雨、水,漂浸八百二十余家。五月辛未、丙子,镇江府大雨水,浸营垒六千余区。戊寅,安丰军大水,平地三丈余,漂田庐,丝麦皆空。是月,诸暨、萧山、宣城、宁国县大水,坏田稼。广德军属县水害稼。筠州水浸民庐。戊寅,进贤县水,圮百二十余家。六月丙申,兴国军水,池口镇及大冶县漂民庐,有溺死者。戊戌,靖安县水,漂三百二十余家。是夏,江、赣州、江陵府亦水。七月乙酉,丰城县水,壬午,临江军水,皆圮民庐。丁亥,新淦县漂浸二千三百余家。八月辛丑,隆兴府水,圮千二百七十余家。吉州水,漂浸民庐及泰和县官舍。自夏及秋,江西九州三十七县皆水。是岁,兴化军大风激海涛,漂没田庐尤多。五年五月辛未,石埭、贵池、泾县皆水,圮民庐,溺死者众。是月,泰州大水。七月壬申,慈溪县水,漂民庐,决田害稼,人多溺死。乙亥,会稽、山阴、萧山、余姚、上虞县大风驾海涛,坏堤,伤田稼。八月辛丑,钱塘、临安、新城、富阳、於潜县大雨水,余杭县尤甚,漂没田庐,死者无算。安吉县水,平地丈余。平江、镇江、宁国府、明、台、温、严、常州、江阴军皆水。是秋。武陵县江溢,圮田庐甚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