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

钱钟书的《围城》,内容梗概及讽刺意味,第1张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性格有点善良、有点小聪明和浪荡气的懦夫。上大学时就由父母包办婚姻,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女子“不知趣”地死去,他却糊涂地得到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周老板的资助而出国留学。然而在国外并无专长,游荡各地,没学到一点实际的东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到一张博士文凭(这一点倒显示了他的“聪明”),在回国途中与鲍**调情却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回国后,他在家庭、社会处处碰壁,使他领略到世态的冷酷,从十里洋场到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都教训和打击他,而跑回上海又毫无出路。就如关在铁笼中的野兽,拼命地挣扎。最后想到重庆去,然而重庆又未必不是另一个“围城”。

  《围城》以方鸿渐这个时时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广泛地触及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抨击当时种种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并着力探讨人际间的基本关系、人的基本处境和人生的基本意义,并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形象而富有哲理的阐释。在20世纪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有钱钟书的《围城》对于现代化途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在这样一种范围下,“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自我围困的主题”。

  而在个人层面上,它展示了在社会动荡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所以作者写出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寻觅理想、寻求突破的精神追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鸿渐以充满希望的追求开始,然后却在幻灭中结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突破“围城”也不是一下子的事。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方鸿渐自己也感叹:“他们讲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种感想。”纵观整部《围城》也可见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在方鸿渐的人生历程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只把自己关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是不会有出路的,只有投身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宽广的前途”。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发行,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作有《记钱钟书与〈围城〉》,对《围城》的写作情况及小说中某些人物与原型的关系,有很风趣的记述,可以参看。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相识并热恋,但被鲍**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扩展资料

钱钟书所著《围城》被赞誉为“新《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讥讽之作。这是一部回味无穷的书,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人性的阴暗,更在述说人生的无奈悲剧。

书中才女苏文纨说,“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才有了围城。书中所有的人的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逃不掉。

书中,钱钟书写道:

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2、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

4、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5、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书中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青年哲学家褚慎明,自我标榜又不老实的诗人曹元朗,还有赵辛楣,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在应酬交际上,都是轻浮的,看似风光无限,底子里却空虚寂寞。

-围城

主人公方鸿渐,在婚姻的围城里,不想结婚却无法抵抗父母之命,未婚妻早亡却因祸得福,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却爱上了机灵活泼的唐晓芙,又因误会未果,最后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柔嘉的婚事……而在人生的围城里,他也算得上命运多舛,留学归来却是个“假博士”,意外到三闾大学当了先生,又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假学历,却因此受到同样是“假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他一直渴望突破自己,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却始终脱离不了过去生活的痕迹,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

书中与方鸿渐有过交集的女性共有四位,最先出场的,是回国船上遇见的鲍**。 鲍**,是一个熏染过西方文化但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方鸿渐是她即时行乐的“一夜情”,不过为了打发长夜漫漫的空虚寂寞冷,但这一段过往又为之后方鸿渐的负面形象埋下了伏笔。虚假的情爱游戏人间,是爱情的可悲更是乱世的影射。

“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是继鲍**之后,被方鸿渐作为排遣内心孤寂的情感替代品。 方鸿渐在“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的情况下,把一个爱自己而自己又不爱的苏文纨当作暂时的情感慰藉。假戏真做刻意迎合,月下引诱极尽暧昧,却又在那一夜之后,故事讽刺般逆转,方鸿渐薄情抛弃。而她也在得知被玩弄欺骗后,散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投入曹元朗的怀抱。

如果说苏文纨的明线追求,误食了自作多情的恶果,那么,孙柔嘉的暗线追求,则成全了她收获婚姻的心思。 孙**,对方鸿渐的爱情早就“有了心事” ,她在追求爱情上所做的,区别于苏**的暧昧暗示。她聪明且攻于心计,深谙驯服男人之道,懂得苦心经营爱情。她柔弱温顺又楚楚可怜,制造各种机会把自己的情感暗示给对方,并想方设法促使方鸿渐向自己表白爱情,在竭力保持女性矜持被动形象的同时,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最终成功围捕了方鸿渐。然而,也是因为她的精明算计,注定了她和方的婚姻终将困缚在爱情的围城里。

而整部小说里,唯一可爱又纯洁的,就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占欲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从前就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她有着年轻女孩对爱情、对婚姻的幻想和憧憬,天真且率直,也拥有着偏执的自尊,后来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终于,一场纯美的爱情幻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

围城,围绕着一个主人公铺陈叙事,丰满的却是四位女性形象,她们各有千秋且淋漓生动,她们集合了新式女性独有知性、细腻、温婉、美丽的魅力,但同时自私、偏执、计较、软弱的人性也交织在她们的个性中,使得创作真实且更能捕捉人心。

有人说《 围城》是一个恋爱宝典,也是一个婚姻读本 ,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但钱老力透纸背得塑造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鲍**和苏**都曾一度成为过方鸿渐在情感迷茫期的需求品,如果鲍**是高唱着肉体的情歌,那么苏**就是低吟着灵魂的情诗,这两个类型的女性都会令男人沉迷和欲望,但是她们终究只是成为了爱情的过客,因为一个太放荡、一个太傲娇,容易被吸引但不容易被征服。相比之下,有心计、懂进退的孙**成为了婚姻的赢家,至于后来婚姻走进了围城,这也就证明了一点,女人可以有大智慧不要有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再精明的局困住了别人也就困住了自己。

关于唐晓芙,一定要另起一行,这是从女性角度解读此书时我会重点停留的部分。女性读《围城》,你可以读不懂鲍**的性感、苏**的知性,甚至孙**的御夫之术,但一定要读懂唐晓芙的率真性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并且可以放弃什么,这是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女人最害怕的就是在爱情和婚姻面前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女孩时候的勇气和纯真,又丧失了女人时候的选择和资本。 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的偏执虽让故事留有遗憾,但这样的性格冲突绝不显生硬,性格中冲突矛盾的存在使得人物个性鲜明,也因此成全了创作的真挚多趣,这对于写作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与借鉴。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小说取材熟悉的现实,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情节。而其成功绝伦之处,除了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尽显笔尖力道外,更在于其广阔的文化内涵。有西方评论家说,《围城》表现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失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读书,一定要代入背景,能够心怀家国的文字才有了魂魄。 基于人性解剖,映射时代背景,本书的精巧之处就在于全文阅读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 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糊里糊涂地进去了,就走出不来,不想出来也不敢出来,这就是围城。

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围城里困住的是那一群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却仍有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最终还是困窘在传统文化的围城中。他们奔走在抗日烽火的国家兴亡里,虽留学归来,耳濡西方开放思想,但难有远大的抱负,又缺乏同传统势力斗争的勇气,结果只能挣扎在围城的精神困境中。他们和她们本应是愚昧众生中精神文化的先行者,但奈何命运,生而逢时,生不济世。

那个年代背景,少不了时势下的英雄,但更多,都该是书中那些懂得自省但不懂自救的匹夫,他们应运而生又生不逢时,但生而逢时又当如何?在时代和国运面前我们永远拥有的都仅是蚍蜉力量,卑微但也并非无所贡献。泱泱华夏,五千文明,历史是由少数人改写,但是由所有人创造的。 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细沙末卒,却也是自己故事里的中兴巨人,一生不长,所做不多,但足够精彩,并非金戈铁马也可以家国天下。

1、第一部分从小说主人公方鸿渐1937年自欧洲留学返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他在上海和家乡无锡的短暂经历。先是在归国邮轮上,方鸿渐经不住鲍**的引诱,而一 夜 风流,体验了“遭欺骗的情欲”。到上海后,他被动地卷入了与他并不喜欢的留法博士苏文纨的恋爱游戏,而他主动追求的则是政治系大学生唐晓芙——在他主观看来纯洁而可爱的理想中的姑娘,却可望而不可即,并在似乎将要成功之时遭到了苏**的彻底破坏。

2、第二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的种种风俗风景,主人公以及同行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他们的种种表现。在这时出现了本书的女主人公孙柔嘉,以及其他一些漫画式的人物。

3、第三部分写他在三闾大学期间的经历,极其生动而辛辣地表现了学术圈中伪文化人的面目,而方鸿渐也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落入了孙柔嘉的情网。第四部分写方鸿渐与孙柔嘉一起返回上海,在谋生的困厄和夫妻琐屑的矛盾中,最终导致了夫妻“不离而散”的结局。

4、《围城》是一部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模式的作品。“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安排,不像一般小说那样逻辑严密、故事连贯。《围城》的浅层主线就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78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