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部分在古代属于越国,为何当地方言都是吴语呢?

浙江大部分在古代属于越国,为何当地方言都是吴语呢?,第1张

跟绍兴人讲说不如跟苏州人吵架!绍兴话发音直爽,声调高,不带拖音,苏州人发音软,糯!外带拖音,声调不高,感觉苏州人从不会吵架!绍兴话和苏州话区别很大的!不仅仅是浙江,也包括江苏很大部分(江苏南部)。而上海话则是江浙混合,大部分以宁波、杭州和苏南口音构成。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基底对应文字还是汉字,所以吴语不会像普通话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吴语和大多数方言一样,又分为很多片区,大片区包含有太湖片、上丽片、台州片、瓯江片、金衢片、宣州片、吴方言的使用人口大约在1亿出头。略多于粤方言。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粤方言在海外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的话,粤方言的全球使用人口要比吴方言略多一些。

两者互通度极高,基本上可以进行无障碍日常交流。来自其他吴语区的人,如果不经过仔细分辨,或者对两种语言不太熟悉的话,可能都很难准确区分出萧山话和绍兴话(反正我是听不太出区别)。以来南片区是以绍兴市为中心的越语区,北片区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语区,湖州,嘉兴,上海,无锡,苏州等属于吴语区,杭州,萧山,宁波,绍兴,等,属于越语区。

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吴语的典型标志;萧山话和绍兴话属于吴语系太湖片临绍小片;宁波话属于吴语系甬江片。其祖为河南人,虽心里老大不愿,又口口声声承认自是宋之临"都",宋是河南人建都,赵构(不能生育)被金打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走浙江,建都<临>时<安>,原来想是南京太靠前线!

所以上海话属吴语系分支混合方言。杭州、萧山、绍类似于英国人、印度人、菲律宾都讲英语,上海人就相当于英国人,其它那几个就相当于印度人。

传统艺术: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

传统节目:苏州弹词(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

民间工艺: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

园林文化:苏州园林

建筑文化: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

民俗文化: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美食文化。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有“书同文”的政策,但是却没有进行“语同音”,所以中国历史上,汉字还是汉字,但是汉语的语音变化却非常的大。

我们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汉朝、唐朝、宋朝,根本就听不懂当时的人说的话,穿越到明朝,江南地区的人勉强能听懂明朝的“普通话”,只有穿越到雍正以后的清朝,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听懂清朝的“普通话”。

因为南宋以后,中国北方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经历了辽、金、元、清。中国北方的语音发生了极大改变,现在的北方方言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原雅音了。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江以北的人不断的移民到南方,所以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反而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更接近我们老祖宗讲的汉语。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国时期。南越国时期是古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时,中原大量的华夏族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往山区和更南方迁徙,中原华夏族的到来,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雅音,秦汉雅音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了粤语语音,这是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

说完粤语,必须说一说闽南语,大批中原汉人进入闽南地区,是在西晋灭亡之时,这一移民事件被称为“八姓入闽”、“衣冠南渡”。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地区。在今天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因此闽南语是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但是闽南语内部的方言差别也比较大,有泉漳片、浙南片、潮汕片、大田片、三乡片等。

吴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是吴越语和当时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在魏晋以后的几次移民大潮中,吴语的空间被压缩了,但是吴语的基本面貌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吴语在明清以前,淮河以南的地区都是吴语,到了明清之际逐渐退缩的长江岸边,晚清民国之际,再进一步往南退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8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