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国度(阿布哈兹纪行)

不存在的国度(阿布哈兹纪行),第1张

听说我们要去阿布哈兹,周围人们的眼光变得异样——当你遇到欲闯禁地的无知者时,你的眼神就会变成这样:鄙视,怜悯,夹杂莫名敬畏。在西格纳吉(Signagi,格鲁吉亚的一个小镇),我们非常善良热情的民宿主人,一听说我们要去阿布哈兹就大为光火,说,“那些杂种!都是强盗!响马!去干什么?”

阿布哈兹认为自己是一个国家。但世界上只有七个国家有同感。这七个中有三个是跟它的情况差不多的,不受认可的“国家”,比如格鲁吉亚北部的南奥塞梯(Ossetia)。国际上的官方认知是:阿布哈兹是“被俄军事力量控制的区域”。格鲁吉亚的看法是:阿布哈兹是自己领地的一部分,属于“特殊地带”。2008年又一次两军对峙之后,格鲁吉亚人被禁止入境阿布哈兹,也使这个地方成为言之令人变色的禁忌之地。

今年10月,从阿布哈兹回来后,看了一部叫做《柑桔》的**,它是关于1992年阿布哈兹战争的,非常耐看。我很庆幸自己先去的阿布哈兹,后看的这部**,所以我面对这个独特的地方时,并没有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

**的情节很简单,人设也很简单,是五个男人之间的戏。

从阿布哈兹战争说起:格鲁吉亚是前苏联的成员国之一,而苏联解体前,阿布哈兹曾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区。1992-1993年阿布哈兹搞独立的时候,俄罗斯武装支持它,对抗格鲁吉亚。 不但“独立”,分离主义分子还掀起了种族主义的狂潮。境内的格鲁吉亚人遭到种族清洗,许多格鲁吉亚人为了避免被屠杀的命运,抛下房屋田园,逃出阿布哈兹。

故事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启。老头Ivo是居住在阿布哈兹的爱斯通尼亚人,拒绝离开战火纷飞的阿布哈兹。邻居Margus舍不得他心爱的柑桔园,也留守。车臣雇佣兵跟格鲁吉亚的军队在柑桔园附近交火,各自都伤亡惨重。老头跟邻居发现了三死一伤的车臣人,八个横尸当场的格鲁吉亚人,其中一个“死者”还有一丝生意。他们把两个伤兵拖回老头的家。

这下问题来了,车臣雇佣兵是阿布哈兹雇来的,属于己方,格鲁吉亚军队属于敌方。两人在老头精心照料之下渐渐恢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有不共戴天之恨,很多情理之中的生死冲突在生活小事里体现,为性命攸关的战时生活带来了一抹轻松亮色。仇恨,情感,最终泯灭于生死,在结尾处,山野间那一抹桔色温暖的光,告诉我们,剥去了国家,种族,政治,过去种种之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灵魂上能够有多亲密。

出发之前,我申请了阿布哈兹(Abhkazia)的签证。网站有英文信息,所以没费什么劲。数天后,一封有附件的邮件抵达了我的邮箱。从标题到内容都看不懂半个字,像是俄文。我端详了它好久,发了个信息给石头:“奶奶的这个到底是签了还是拒签阿?”

石头回复,“签证通过。”

我和石头于是背着高过头顶实际份量不怎么足的背包(石头只带了一条裤子,日后脏得令人发指,令我深以为耻),从中东世界的大门——迪拜转机,到阿塞拜疆(Azerbaijan)的石油城市巴库(Baku),再一路西行,至格鲁吉亚(Georgia)的首都第比利斯(Tiblisi)。

在穹顶的土耳其浴被一个全身褶皱的老妇人看光光,并互相交换了彼此都听不懂的信息之后,我带着臭哄哄暖洋洋的些微硫磺味道,和石头踏上去往祖格迪迪(Zugdidi)的火车——格鲁吉亚毗邻阿布哈兹的边境小镇。

通宵火车,车很慢,老是停,也不见有人上下车。每次停车时机器静下来,人们的各种呼吸便听得清晰。如同交响乐,有笛声绵长,亦有雷声坎阔。

邻座男子邀我们至家中小坐,但在那之前,必得在祖格迪迪破落的火车站等到9点。到站时,清晨5点多。石头对我说他那点有限的俄语,不足以完全理解对方要我们等待的意思。我们当然犹豫要不要信任刚刚结识的陌生人,可是如果此地真的强盗横行,蹲在火车站等天亮总还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好在天虽然扭扭捏捏,终究亮了。

石头和新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新朋友,就叫他伊武吧,约摸三十五六岁,一件黑夹克,背一只假阿迪达斯的包(上写Adibas),略溜的肩显得谦和无害。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两头跑。他有阿布哈兹的长住证,也有格鲁吉亚的工作。

风从火车站大厅的一边穿堂而过,我冷得不行,瑟瑟索索地走来走去取暖。跑到外边去,破败的火车站台阶上,一只野狗和我互相打量。

大概八点多,我们跟着伊武和一些别的乘客走出火车站,沿着街边行走。没走多久就是一个集市,有些小型巴士泊在那里。司机是一个五短身材的大叔,夹克敞开,露出肚子圆润如热气球,有船长气魄。他和伊武交涉了一下,大概是说需要集齐更多人,等一阵子再来。伊武点头,说那我们先去喝个茶。我们跟在他身后像一条河流,很快就被船长这块大石拦截下来,我们随着他调头而去。

在早晨微冷的空气里,小饭馆里蒸腾着美丽的热气。在柜台后面是一位可爱的女性,船长见了她马上乖得如同小猫,任凭指使。饭馆里已经坐了两个男人,虽然时候尚早,他们面前已有不少空酒瓶,其中一个已酩酊大醉。我们和伊武在临近的桌子坐下,醉鬼喷着酒气,很有兴致地抓着我们攀谈。也不过说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类的话,坚持要我把眼镜摘下来看看,看了不住说,красивая!красивая!(美丽)。醉鬼的朋友偶尔插几句话,伊武只是温和地笑,话很少。饭后,醉鬼拉着我们要合影,竟在我颈上窃去一吻。我跟石头和伊武使眼色,逃出了是非之地,犹有些忿忿。

坐进一辆小型巴士。卖食物的大妈来转了一圈。方才伊武只喝了一杯茶,却坚持要付我和石头的早餐钱,说是他们传统上必须这样招待客人的,还说,你们在阿布哈兹千万要小心啊。我们拗不过,只好由他,这时便替他付了车钱(大约10美分)。车上一个男子说自己没有阿布哈兹身份证,但是一个朋友结婚,所以他计划从边境线穿过去,希望会顺利。伊武略带同情地看他一眼,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阿布哈兹对于入境的外国人要求签证,对格鲁吉亚人则要求一种特殊的许可证。反过来,格鲁吉亚绝对不要求阿布哈兹人提供签证,那样岂非自己打脸,承认阿布哈兹不属于格鲁吉亚?因此,伊武特别叮嘱我们,在过格鲁吉亚海关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它是海关,也不要出示签证。

格鲁吉亚边境也的确不叫边境,叫“警署”。在毫不起眼的小房子外,隔着玻璃窗被盘问了一会儿,放行。前面是一条宽阔的马路,两边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加上很足的太阳和很蓝的天,令我有一种在欧洲公园漫步的错觉。

然而,一支被打了结的枪管雕塑提醒我们,也许在这芬芳的大地上,和平此刻犹如阳光普照,但也可以随时阴云密布。十天后,在第比利斯,我们听说有一个非法进入阿布哈兹的人在边境被枪击而死。但愿,不是那位与我们同车的仁兄。

上了一座桥,就看见铁丝网拦着的,阿布哈兹的边境。桥这边是格鲁吉亚白色带红十字的旗子,桥那边是绿色条纹的旗子,衬着一只红色的手。阿布哈兹有背着枪的士兵站岗。此时我们才明白伊武说要等到九点之意。这个地方九点才开门,来得早就只能在寒风中等天亮了。

边防官员大概没看过新加坡人和印度人的护照,把我们的身份证件悉数收了上去,示意我们到路边等着。放下背包,我在一只铁桶上坐等,和石头一起眼巴巴地看着已经过关的伊武向我们做了一个慷慨的手势,露出长兄般的笑容,头也不回地离去。我们虽然在脸书上加了他,但后来给他发合影后,却一直没有消息。想来他上网不方便,后来到底看到了没有,终究成谜。他手机甚至不是智能型的,这一生还能再见面的机会,大抵渺茫。

火车站清冷的早晨,素昧平生之人的关怀和照顾,是我们阿布哈兹印象里的第一缕暖色。

坐了半天,陆续有从格鲁吉亚那边来的人,在关卡前排起了队。都是些五六十岁的中老年,手里提着不少的大包小包。伊武曾告诉我们,阿布哈兹比格鲁吉亚的经济稍好,物价也稍高,所以阿布哈兹这些年纪大的人就天天过境去购物。因为这些人的需求,在两边关卡之间,甚至还衍生了马车的生意。

等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叫到我们,窗户里面又是半天的沉吟,终于发还护照,但收走的签证却没还回来。我们在两面铁丝网中间的通道走了一段,前面又是边防小屋。一个穿米色警服的大胡子,长相和俄罗斯人同样的粗犷,突然邦邦地敲着玻璃窗吼道,“visa!Visa!“我对他说被之前的人拿走了没还,他又对英文完全无感。幸亏石头挺身而出,用他比我多花十倍努力学的俄文解释,对方的表情才有所缓和。我从背包里挖出仅剩的一份签证,困境是解脱了,可鬼才知道,接下来在这个地方会不会要用到签证备份?也只得见招拆招。阿弥陀佛。

进入阿布哈兹,坐出租车来到附近的车站。这车站犹如**里的鬼屋,一派空洞,破败。一辆公共汽车在孤零零地等待。几只穷形尽相的野狗,夹着尾巴,耷拉着耳朵,过来嗅嗅又匆匆离去。什么时候才会有下一辆车?不晓得。我们尝试着在附近走动,找出租车去苏呼米(阿布哈兹首都),一路上却没有车经过,更连个问路的人也找不到,只好折回。

这时我们看见两个中年妇女站在车站外的路边,旁边还有两大麻袋的不知什么。遂厚颜无耻地问路。她们说下一班车也许是2小时以后,也许是4小时以后。还非常亲切地硬要塞给我们榛子。实际上,格鲁吉亚才是榛果之乡,阿布哈兹是以栗子著称的。我们婉拒了,但是她们不肯放弃,一个大娘就盯上了我胸前的花布包(它天然自带农产品模样么),我死也不肯打开。说来讽刺,我们之前是因为怕强盗,怕贼,把钱物都藏了起来,还把各种包都封了口,谁想到现在却要躲避过分热情的大娘。

大娘灵机一动,抓起石头的鸭舌帽,装了满满一帽子的榛果。一辆出租车停下,但是司机好像没听懂石头的话,短短一分钟便开走,结果被大娘几步追上, 拉开后边车门,直接把我和石头连人带巨型行李一起塞进去,和我们缓缓开动的车挥手道别,脸上大大的笑容。

司机是个清曜的老人。摇头,笑。停下车,让我们把行李放在后备箱里。我们抱着一帽子的榛果,有些不可置信地傻笑。窗外是无尽的黄花的原野。最远处的天际线上,高加索山的雪峰正在闪耀。

在苏呼米,第一件事是找到出入境管理处办理签证。原来之前的签证仅仅是签证许可书,现在要付钱才能拿到真正的签证。

然而在签证处,出现了一点问题。我们没有足够的卢比(在阿布哈兹是使用俄罗斯的卢比的),也没有足够的美元,只有格鲁吉亚的拉里。签证官踟蹰良久,最后接受了格鲁吉亚钱,找了美元给我们。

“沿着这条街一直走,就到海边了。”路人说。夜班长途火车,清早在枪支之下过海关,到这时已经傍晚。精疲力竭的我,当黑海淡青色的海水显现时,只觉得此处即故乡。

苏呼米曾是,并且到今天仍是俄罗斯人喜爱的度假胜地。沿着海边的小街多是白色欧式房子,餐馆为主,有一种懒洋洋的态度,符合它做为海边城市的气质。人们喜欢奥黛丽赫本,旅行社和酒吧里都挂着她的黑白相片。

在海边广场有当地人,也有俄罗斯的游客。人们穿的轻便衣裳,和偶尔飞来的白色海鸟,一道在海风中起舞。这边是海,那边是人烟稀薄的小城。天地是那么的远,整个世界都那么远。但是海边矗立的电视屏幕还是为我们带来了巨型经济体——中国的消息。

一旦离开了海边,转过街角,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想起海风散漫,惬意的假日。这是一种令人惊心的大面积的荒芜,遗弃。这里到处是空洞的房子,里面爬满了藤蔓。那些逃难的(或是死了的)人们,留下这些房子,而阿布哈兹也放任它们荒芜下去。草,树木,藤蔓,就占据了它们,创造一个新空间。这些巨大的伤口,在藤蔓温柔的缠绕下,结痂,变绿,长成另外一种生物 -- 不是房子,亦非自然的一种存在。

房子里有多少人的记忆呢?多少代人——爱情,争吵,各种小伎俩,各种大事件……那撑着没倒下的墙,是否还记得冬天挂在上面的大衣,或者把它熏黑的壁炉?是否还记得烤面包的芳香,男主人的脚步声,女主人在窗前的一次眺望?抑或这一切都已无意义,战争的爆炸声是这座房子最终也是唯一的记忆?

我又想起《柑橘》那部**。那些在战争中逃离,而今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或者土耳其的人们呢?他们是否还会以缅怀的语气,说起面目全非的故屋?实际上,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多民族生长和混融的地区。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人,祖先也许是亚美尼亚的,或者根本就是格鲁吉亚的,而阿布哈兹的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的阿布哈兹人,上溯血统的复杂程度和相似程度可能是没太大差别的——譬如两者都可能是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俄罗斯人的后代。他们最大的差别,大约是宗教:阿布哈兹以穆斯林居多,格鲁吉亚是东正教。车臣支持阿布哈兹,然而同为东正教的俄罗斯支持阿布哈兹。可以说,如果用宗教来分野,也是有一点无章可循。正因如此,所有中东地区的战争才格外可悲——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人可能比邻人跟自己在血脉文化和宗教上都更为亲近。

20多年了,阿布哈兹至今没有想要修复这些废墟,乍想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它在8千多平方米的地盘上,只有2万多人,确实没有需要。(可对比上海6千多平方米,人口为2千4百万。)那些“活着”的房子,带着商店或者餐馆的招牌,跟许多这样的废墟为邻,犹如活人和死人并肩而立,却毫不违和,甚至带着快乐,浪漫的情调。那其中坚韧的生机,令人心生敬意。

虽然是一个“旅游城市”,其实阿布哈兹没有什么好看好玩的。俄罗斯人嘛,来了就想要喝喝酒,在海边走走,过一个放松的海边假日(主要是东西比本国便宜)。一个值得看的地方是太空猴子基地,从前是专门培育并研究送上太空的猴子的;再就是植物园。

现在的猴子们其实已经跟太空沾不上边。这个基地如今只是一个条件简陋的猴子园。成排的猴舍里,大小猴子挤在逼仄的笼中,有的惊恐,有的狂暴,有的抑郁,很多穷极无聊。一只大公猴,是唯一一只有母猴和小猴陪伴的,大概是这里最幸福的猴了吧,一直无聊地在笼子里踱步,眼见他从地上捡起橘子皮,石子,向脑后朝天丢去,再精准无比地一一接住。一只公狒狒无望地冲击铁门,门的那边有一只青春姣好的母狒狒。但他的另一个同伴就似乎已经放弃全部的欲望,坦腹睡在地上。

光荣的太空事业仍然给这些猴子带来一些(极少)观光客,和资金。这或许不够送它们上太空,却对他们在地球上的尘世生活意义非凡。

植物园最受人推崇的景色居然是竹林,棕榈树。生在中国,居住在新加坡的我对此哑然失笑。确实,对俄罗斯人来说,这些可不是稀罕物嘛。

走的那天早上,我们在旅馆办公室门口敲了半天的门,没人。调头要走时,里面探出一个乱蓬蓬的头,单薄的旅馆姑娘刚睡醒的身影。她邀我们进了办公室,听我们说明来意:需要去车站的出租车。她示意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把背包放下。其实我们对一天的行程早有规划,来退房也是特意掐着时间的,谁知这姑娘并不打算要我们着急。在她的办公桌后,她有一个漂亮的小厨房,就在那儿,她像只手忙脚乱的小蜜蜂,开始替我们做起早餐来了!我俩面面相觑苦笑,出于礼貌,还是乖乖在沙发上坐着。咖啡在小巧的电池炉上冒出香味。面包和格鲁吉亚奶酪。我突然对吵醒这姑娘的美梦感到有些愧疚了。

我们打着咖啡香的嗝,暖和和地离开小旅馆,上路。一路春光明媚。车站照常破旧,啥也没有。于是雇了一只狗替我们看行李。一个说俄语的老婆婆叫我,deervichika(小姑娘,女儿的意思,总让我联想起年轻的鹿姑娘),比划着,大概是叫我帮她看行李。我有些戒备地点点头,但没有靠近那个包。谁知道里头是啥呢?但是我又为自己在危险国家留下的积习感到悲哀。在阿布哈兹火车站,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行李随便放,人随便走开,也很放心。

阿布哈兹(Abkhazia),名字的意思是“灵魂之国”。

回程的公共汽车上放着黑白的老**,唱Sound of Silence那种老歌。这个地方,仿佛肉体和灵魂都停留在20年前。

第一感动我投给了栾菊杰的“祖国好”。

8月11日,北京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1/32决赛在击剑馆进行,加拿大选手栾菊杰13比9战胜突尼斯选手伊娜

·布贝克里。栾菊杰获胜后高举“祖国好!

一个中国人无法抑制这一时刻的眼泪,也正是像栾菊杰这样千千万万在海外仍然热爱着我们祖国,才使我

们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二感动我投给了射击天才埃蒙斯夫妇的一个拥抱。

从雅典到北京,这一枪原本能击碎射击天才埃蒙斯四年的噩梦,这一枪原本能成就一对奥运金牌夫妻,这

一枪原本能写下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四年前一样,卡捷琳娜坐在看台上给

捷克电视台当解说嘉宾;马特站在男子50米步枪三姿的决赛2号靶位上;44的数字出现在显示屏上,冰冻

了卡捷琳娜的脸,她张着嘴巴,眼睛一眨不眨,愣了好几秒钟,然后冲下看台,把丈夫拥入怀里,在他耳

边轻轻地说:“命中注定还不是时候。”他的这位射击冠军夫人卡特琳娜·埃蒙斯拥抱献吻安慰埃蒙斯,

上演感人一幕。四年前,雅典奥运,埃蒙斯脱靶后,是卡特琳娜的开解让埃蒙斯重新振作,并结为夫妇。

正如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这显然是一个失败,但美国小伙子说,我会回来,我还会夺得金牌。这是一

种精神,体育精神不仅仅是金牌和胜利。这种绝不放弃、拼搏到底的精神,最让我感动!”

第三感动我投给了德国运动员马蒂亚斯·施泰纳在最高领奖台上时和已经亡故的妻子苏姗的合影照片。

8月19日,和德国运动员马蒂亚斯·施泰纳一同出现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还有他美丽妻子苏姗的照片。照片

中,他去世的妻子甜美地笑着,而施泰纳却哭了。这位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的冠军要把这枚北京奥运

会最“重”的金牌献给亡妻“你在天堂能看见吗”?马蒂亚斯·施泰纳佩戴金镶玉,手持鲜花和妻子的照

片站在北京奥运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个300多斤的彪形大汉似乎进行着这样的诉说。男儿热泪铁汉柔情,

他用金牌告慰在天堂的妻子。

第四感动我投给了伊拉克运动员达娜·候赛因穿着旧运动服和旧跑鞋在跑道上那令人感叹的场景。

来到北京,他们千山万水,来到奥林匹克,他们春秋冬夏。战争、仇杀、宗教偏见,他们在恐怖的阴影中

追逐梦想:冒着生命的危险买一套装备,穿一件起毛的旧T恤奔赴赛场。当达娜·候赛因最后一个跑过终

点,鸟巢内欢呼热烈掌声连连,一切似乎在诉说:伊拉克运动员,北京欢迎你们,世界期待新的伊拉克。

据说这位在跑道上的女运动员在国内训练时曾被子弹击中过,我们试想如此顽强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感动。

第五感动我投给了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儿子筹措医药费而参加比赛的伟大的母亲。

她是一位体操运动员,三十三岁,与无数的比她小一半的姑娘于赛场比肩;她是一位母亲,为了给身患白

血病的儿子筹措医药费,一次次义无反顾地返回赛场。质疑声中她曾四改国籍,北京奥运会上斩获跳马亚

军。丘索维金娜,用母爱和骄人的成绩突破了人们关于年龄与国籍的偏见,“我永远爱着我的乌兹别克斯

坦”!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伟大的母亲。

第六感动我投给了俄罗斯队的帕杰林娜和格鲁吉亚队的萨鲁克瓦泽在领奖台上一吻。

尽管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局势仍然紧张,但在北京奥运赛场内外,两国选手和观众却抛开政治,真正投入紧

张的比赛中。在8月9日举行的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两国选手首度交锋。俄罗斯队的帕杰林娜和格鲁

吉亚队的萨鲁克瓦泽分夺银、铜牌,二人在领奖台互相探身用俄语交谈,握手致意。萨鲁克瓦泽更走到银

牌领奖台边,亲吻帕杰林娜脸庞,两人一同站上领奖台相拥。这也让我们观众看到“和平第一”的奥运精

神。

  苏联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十五个

  另外: 1940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曾经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1956年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其一个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卡累利阿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20年,为了抵抗外国干涉,苏俄在其贝加尔湖以东的远东地区和建立了一个“缓冲”共和国——远东共和国,1922年,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另外,在苏波战争时,还曾成立过短暂的“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俄罗斯

  (一)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东正教,这是该国的国教。

  (二)节庆

  每年要过圣诞节,洗礼节,谢肉节和旧历年等

  (三)饮食习惯

  日常以面包为为主食,鱼,肉,禽,蛋和蔬菜为副食。他们喜爱牛,羊肉,但不大爱吃猪肉,偏爱酸,甜,咸和微辣口味的食物

  俄罗斯人的早餐一般较简单,吃上几片黑面包,一杯酸奶就可以了但中餐和晚餐很江究,他们要吃肉饼,牛排,红烧牛肉,烤羊肉串,烤山鸡,鱼肉丸子,炸马铃薯,红绘的鸡和鱼等他们爱吃中国的许多菜肴,对北京的烤鸭很欣赏,但不吃木耳,海蛰,海参之类的是品

  俄罗斯人在中餐和晚餐一定要喝汤,并且要求汤汁浓,如鱼片汤,肉丸汤,鸡汁汤等,

  凉菜小吃中,喜吃生西红市,生洋葱,酸黄瓜,酸白菜,酸奶渣和酸奶油伴色拉等他们吃凉菜时间较长

  他们和啤酒佐餐,酒量也很大他们喜欢高烈性的伏加特\'\',对我们国产的"二锅头\'\'等白酒也是爱不释手他们在喝红茶时有加柠檬和糖的习惯,通常他们不喝绿茶酸奶和果子汁则是妇女儿童们喜爱的饮料

  (四)礼貌礼节

  俄罗斯人性格豪放,开朗,喜欢谈笑,组织纪律性强,习惯统一行动这个民族认为给客人吃面包和盐是最殷勤的表示他们与人见面先问好,再握手致意朋友间行拥抱礼并亲面颊与人相约,讲究准时他们尊重女性,在社交场合,男性还帮女性拉门,脱大衣,餐桌上为女性分菜等称呼俄罗斯人要称其名和父名,不能只称其姓他们爱清洁,不随便在公共场所仍东西他们重视文化教育,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当代俄罗斯青年中也有不少开始崇拜西方文化他们普便习惯洗蒸气浴,洗法也很特别,洗时要用华树枝抽打身子,然后用冷水浇身

  (五)禁忌

  与俄罗斯人交往不能说他们小气初次结识不可问对方私事不能与他们在背后仪论第3者对妇女忌问年龄

  2乌克兰先说婚俗: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作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谈相亲的事宜。 相亲这一天,媒人把小伙子及其父母带到姑娘家,见面后,姑娘的母亲端来一碗蜜糖水,如果小伙子一饮而尽,就表示他相中了,否则,只用嘴唇沾一下杯子。相中后,就商定彩礼。彩礼一般包括首饰、衣服、家具、生活用品等。

  乌克兰人非常重视订婚仪式,认为这是表示忠贞不渝的严肃的事情。订婚后,不得随意毁约,否则必须赔偿损失。在城市,订婚后,在女方家举行祝贺晚会,女方家张灯结彩,布置一新。餐桌上要放一束含包欲放的玫瑰花,象征未来的生活将充满希望和幸福;一个冒着热气的亮晶晶的热茶炊,象征未来的生活将充满活力。在农村,祝贺晚会在女方家门口举行,女方父母主持祝贺仪式。男方的父母向亲家献上面包和盐。女方父亲双手接过后,吻一下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向大家行鞠躬礼,宣布自己已经订婚,改姓未婚夫的姓。大家鼓掌或敲铜盘表示祝贺。

  结婚一般选在冬季圣母节之后或圣诞节期间,或春季复活节的第一周。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郎和新娘乘坐一辆用鲜花和小铃铛装饰起来的马车,伴郎、伴娘及其他亲友也坐上车,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着欢快的歌曲向教堂驶去。临行前,姑娘的女友们哭着送别。婚礼完毕,新郎的双亲手持面包和盐在家门前迎接从教堂回来的新婚夫妇,并为他们祝福。这时,人们往新郎新娘身上撒啤酒花、谷物或零钱。婚宴中,人们边吃边喝,并指着酒杯一次又一次地喊“苦啊”!“苦啊”!新郎和新娘在来宾的喊声中,频频接吻。据说,接吻后,酒就变甜了。如果嫌吻得不够热烈,可以加上一句:“再加甜点”!随后,热闹的舞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再说饮食

  按乌克兰人的习惯,午餐、晚餐通常有三道菜。头道、二道为主菜。头道菜是热汤类,如汤菜、红甜菜汤等。二道菜一般是肉、鱼、禽、蛋制品。三道菜通常是水果、甜食或饮料。在吃头道菜前,还可以有冷盘。面包主要在上头菜时食用。乌克兰人以面包、牛奶、土豆、牛肉、猪肉和乳制品为主要食物。爱吃白面包、黑面包、薄饼、黄油、酸牛奶、酸黄瓜、鱼子酱、咸鱼、西红柿、黄瓜、干酪等。汤菜有甜菜汤、土豆汤。一般不吃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饮料有克瓦斯、茶、咖啡等。他们爱饮伏特加酒和啤酒。

  3白俄罗斯

  官方语言为白俄罗斯语和俄语。

  白俄罗斯教堂众多,有20余种教派。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正教和罗马天主教。

  4爱沙尼亚

  节日日期新年1月1日 独立日2月24日 耶稣受难日4月14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胜利日6月23日 施洗约翰节

  5拉脱维亚人相信圣诞老人在从圣诞夜开始的12天中每天都带给人们礼物。通常礼物放在家中的圣诞树下。独特的拉脱维亚圣诞节宴有褐豆加火腿酱、小馅饼、洋白菜和香肠。

  6

  当地风俗:

  居民生活习惯立陶宛民族是个比较细致、谨慎的民族,其生活方式接近西方国家,比较注重生活质量,追求享乐。休息日爱好外出旅游,喜爱体育运动。在住宅建筑和装修上都比较注意追求舒适、安逸。穿着方面很注重式样、花色,做工比较考究,对面料考虑不多,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

  主要节日:

  1月1日,元旦;

  2月16日,立陶宛独立日;

  3月11日,立陶宛国家恢复日;

  复活节;5月1日,五月节;

  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母亲节;

  7月6日,明多戈斯国王加冕纪念日;

  11月1日,万圣节及亡者哀悼日;

  12月25-26日,圣诞节。

  立陶宛人还享有除公共假期外为期28天的年休假期,其休假高潮为每年的7月至9月。

  7格鲁吉亚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少数信基督教。格鲁吉亚在地理上属亚洲国家,但在心理上近年格鲁吉亚人更习惯被认为欧洲国家和欧洲人。

  格人性格粗犷豪放、坦率耿直、慷慨大方、喜欢结交、待人友好、尊长爱幼、热情好客、婚丧嫁娶讲排场等等;喜欢数字“7”和“3”;社交活动中喜欢送礼,礼物多少不均;约会守时概念较差,但不拘小节;习惯承诺。

  格鲁吉亚人初次见面或普通朋友会面时多以握手表示礼节,亲朋好友相见或告别时多贴脸、拥抱表示礼节,不分男女。

  格鲁吉亚以葡萄酒闻名,具有悠久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史。格人在酒桌上极为好客,并形成了独特的酒桌文化。朋友聚餐或宴请活动时均有“酒司令”主持,格语称为“TAMADA”。“酒司令”一般由较年长或职位高且善酒的男士担当,祝酒词多以祝愿友谊、和平、祖国、先人、后代、友谊、健康、女士、成功等为主题,五花八门,最多的可达30多条。希望敬酒的同桌客人必须先获“酒司令”的批准,并且祝酒词一般不得与其之前或其他人的重复。

  格鲁吉亚人饮食习惯偏重于烧烤类,餐桌上菜肴为共餐(而不是每人一份),这与多数西方国家不同(典型的西餐)。餐馆常见的菜肴有烤肉串(猪、牛和羊肉,块较大)、烤鱼、烤鸡、烤蘑菇、烤乳猪肉等。

李端自幼参加篮球训练,13岁进入沈阳军区体工队,两次入选国家青年队,荣获全国青年男篮比赛的扣篮冠军,并跟随沈部男篮征战甲A联赛。1996年,一个灭火器的意外爆炸使他双目失明。失明后担任按摩医师。 1998年,省残联到盲校招运动员,李端当场被教练选中,入选辽宁省残疾人田径运动队,这一年便获得全国选拔赛的冠军。1999年荣获第七届“远南”运动会跳远冠军。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获得三级跳远银牌和跳远铜牌。2003年12月,随国家队在北京、上海集训。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夺得男子F11级跳远和三级跳远两枚金牌。2006年,在IPC田径世界锦标赛上,获男子F11级跳远金牌和三级跳远银牌。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李端以13米71的成绩让鸟巢沸腾了,他获得了男子三级跳远F11级的冠军,还将由西班牙运动员保持了10年的13米47的世界纪录提高了24厘米。

我给你推荐几部

石榴的颜色Sayat Nova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79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亚美尼亚语

剧情:

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杰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亚美尼亚一位十八世纪游吟诗人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传记影片,而是一首关于这位诗人的精神影像的诗歌。想要用文字来概括这部影片,是徒然的。片中运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现了十八世纪亚美尼亚民族风貌和这位诗人的心路历程。欣赏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朝圣,一次对诗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苏拉姆城堡的传说 Ambavi Suramis tsikhitsa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Dodo Abashidze

类型:剧情

片长:88 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格鲁吉亚语

剧情:

这部**是根据著名的俄罗斯民间传说改编而来。为了阻止城堡被瓦解成碎片,一个年轻的男孩必须住在这个城堡里,并且囚禁在墙上。

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 Tini zabutykh predkiv

导演:

谢尔盖·帕拉让诺夫 Sergei Parajanov

类型:爱情/剧情/历史

片长:97分钟

国家/地区: 苏联

对白语言:乌克兰语

剧情:

影片改编自柯秋宾斯基的同名抒情小说。导演把情节拆散为“伊凡和玛丽奇卡”、“波洛尼纳”、“孤独”、“伊凡和巴拉格娜”、“日常生活”、“圣诞”、“春在明天”、“雷雨”、“小酒店”、“伊凡之死”、“虔诚的仪式”等11个单元,讲述了主人公伊凡两阙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歌:先是女主人公玛丽奇卡在寻找伊凡的途中不幸坠河而死,后有另一位女主人公巴拉格娜背叛伊凡,故事最后以伊凡死于情敌手下而结束。

鲍利斯·戈都诺夫 Boris Godunov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Argentina:141 min / Russia:141 min / USA:130 min

国家/地区: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西德/苏联

对白语言:法语/俄语

欧布罗莫夫 Oblomov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片长:143 min

剧情:

居住在彼德堡的奥勃洛莫夫是农奴主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刚刚三十出头,奥勃洛莫夫却已经明显衰老,这是因为他整日在家中躺卧,总不肯出去活动。这个以“一辈子从没自己穿过一次袜子,没给自己挣过一片面包”为荣的少爷有时也会感到忧伤,当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就会对幸福的家庭生活产生美好而无望的憧憬。 什托尔茨是奥勃洛莫夫童年的朋友。与奥勃洛莫夫相反,什托尔茨是个从小就开始为事业奋斗的人,他总是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很紧,这次他来彼德堡第一件事便是拜访多年不见的奥勃洛莫夫。当看到奥勃洛莫夫的现状时,什托尔茨决定改变这位老友的生活习惯,于是带着奥勃洛莫夫减肥、锻炼、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但奥勃洛莫夫本人却对此颇感疲惫。 一天,什托尔茨又把奥勃洛莫夫带到朋友奥尔佳的家里,这次三个人相处得很好。奥勃洛莫夫似乎对奥尔佳产生了好感,他的生活也开始有所转变,这个孤僻懒惰的人开始有了正常的活力。不久,什托尔茨就又因业务而出国工作,他把奥勃洛莫夫托付给奥尔佳,并嘱咐她一定要将奥勃洛莫夫贪睡的毛病治好。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奥尔佳也对善良的奥勃洛莫夫产生了感情,并勇敢地对他进行了表白。可自卑的奥勃洛莫夫却认为奥尔佳真正喜欢的是什托尔茨,而不是自己,最终痛苦地回绝了这个自己深爱的姑娘。 两年后,奥尔佳嫁给了已经回国的什托尔茨,奥勃洛莫夫则娶了一个寡妇,他们的生活好象都有些失落……

== 这是多图版 ==

Czterej Pancerni i Pies,四个坦克兵一条狗,摄于1966-70年间,可谓波兰神剧——在整个东欧世界都被奉为经典——即便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各国尤其是波兰试图抹杀与逆转一切苏与俄的影响,并且对苏/俄的态度也大转弯——此片却依旧保留着cult神剧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此片轻快却不轻佻——盖因当时的二战片基本都苦大仇深,群众已经到了倦怠的界限,此片的横空出世,恰好填补了这个需求——整个气氛是轻快的轻喜剧,年轻帅气的主角们,活泼漂亮的姑娘们,还有一只卖萌的狗,外加优秀的剧本,出色的道具。但又并不轻佻,并不回避苦难、伤亡与生死离别。

主角们驾驶的坦克是一辆T34/85(其实按原书设定,主角们最初的坦克是T34,后期被击毁后更换的才是T34/85,但剧中一直使用一辆T34/85),名字叫做小红(Rudy),刷着编号102。四五十年来,从波兰到整个东欧世界,有无数小男孩童年第一个玩具就是一辆刷着102编号的Rudy。

主角扬·科斯(Jan Kos, Kos的意思是黑鸟,乌鸫),年轻的金发波兰人,出场的时候只有17岁,为了寻找爸爸一路跋涉到了乌苏里。

(主角与狗狗!)

——此处我要岔开讲下,此片在东欧剧变后受到的最大指责是给波俄关系洗地、粉饰,但我要说,仔细看片的话,很清楚明白的,该表达的还是都表达了的——比如Jan Kos为了找爸爸一路找到了乌苏里,他提到爸爸的时候总说他参加过西盘战役——但显然不是西盘战役之后就失踪的,否则他不该往俄国方向找——这其实很直接的表示了他爸爸是被苏军掳走的波兰人之一(他们绝大部分被杀害在卡廷),只是没捅破这层纸。坦克指挥官是被沙皇流放的波兰人的后裔。而中途苏军与波兰军民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得出隔阂——最后几集那名酷帅拽的苏联上尉花了好大力气才凭不要命的毛子战力赢得了他们的友谊 ——结果还仿佛为了映证只有死毛子和嫁过来的毛子才是好毛子一样完全莫名的横遭冷枪便当了!

(酷帅拽的毛子上尉巴甫洛夫)

继续回到主角扬·科斯。第一季(本片分3季共21集)的一条线索就是Jan Kos找爸爸(他在第一季末找到了爸爸)。开场的时候他在乌苏里,跟着一个老猎人打猎,怀里揣着一只超萌的小狗狗(就是本片另一位主角了!)

小狗名叫小毛球(Szarik,音:沙里克;义:小球、小珠子),出场的时候还能被Janek(Janek就是Jan的爱称,斯拉夫语最爱的各种爱称之一)直接揣在怀里从大衣里露出小脑袋。在跟着Janek从乌苏里为投军一路奔到东线的路上迅猛的成长为一只活泼欢腾又聪明的大狗了!

小毛球是全坦克所有成员的萌宠兼战友,有时候能发挥超强战力比如送信、找人、放炸药包之类——但是它毕竟还只是条狗,一不小心就会本性毕露叫人哭笑不得。有时候扬·科斯费尽唇舌给它解释任务,它只不为所动迷茫的望着扬·科斯卖萌发呆只做不懂不懂状,还比如去送信的时候它半路会跑去追兔子赶猫偷香肠;去放炸药包时候它累死累活终于把所有炸药包都放好了,却把引信给叼了回来,使得之前所有的累死累活都前功尽弃!

撵兔子

偷香肠

说道小毛球必须提一下它的演员——一条名叫Trymer的井犬——为何叫井犬而不是警犬呢?因为它实在是条横竖都是二的二狗,愣是考不过警犬考试!它对攻击毫无兴趣,完全不肯打架,追踪能力也很弱,当时正面临考试不及格要被踢出警队的凄凉境地,结果阴差阳错的被剧组选中从此成为了明星——但演戏的时候他依旧是卖萌打滚赶兔子追猫倒是异常在行,但是要爬上蹿下攻击搏斗就滚地不干了!剧组不得不给它请了两员犬替身,一位叫做Spik,另一位叫做Atak(看,这两员犬替身名字就很能打),一切什么从高处跳下之类的辛苦戏都由犬替身完成。

来,再上个帅照!

主角二号,格鲁吉亚人格里高利·萨卡什维利(Grigorij Saakaszwili,昵称杰什Grześ),一见面就与主角打了一场——因为大约是格鲁吉亚人的小白本性发作,这位萨卡什维利好死不死初见面才互通了姓名就挑逗Jan Kos讥笑波兰十天就完败于德国。两人大战一场,异常基情的满地乱滚,直到日本鬼子的飞机从头顶飞过他们才惊觉不妥并握手言和表示不打不相识。

初见面,格里高利笑着问在修拖拉机的扬·科斯姓名。

互通姓名后双方都表示对方的名字太难念了!

——后面剧情里也用到了很多语言梗,片中有波兰语、格鲁吉亚语、俄语、德语以及最后少量英语与法语。格里高利能讲波兰语,但是偶尔想不起来词儿。有一次他愣是想不起来蟑螂的波兰语怎么说,于是描述了一通说是“六条腿儿跑得快,黑的,超邪恶!”扬·科斯立刻表示这听起来分明是骑着马的盖世太保!

作为一个格鲁吉亚人又姓萨卡什维利,格里高利不可避免的白目发作,先表示这点雪算得了啥啊,俺们格鲁吉亚的雪才是大,而后开始胡乱讥笑起波兰十日亡国!扬·科斯年轻气盛二话不说开打!

小扬同学战力略弱。

↑ 这不是被抓x在x,而是头顶有日本鬼子的飞机飞过(还记得他们其实是在乌苏里不?)

而后格里高利因为年长两岁,顺利的投军去了。毛子却不肯收只有17岁的扬·科斯——哪怕扬·科斯已经强大到曾打杀老虎还能为给老猎人挖人参而孤身制服捕获一个潜入的日本伞兵。最后在老猎人的建议下,扬·科斯揣着小毛球从乌苏里出发直接去遥远的东线投奔将要成立的波兰军,毛子的幅员如此辽阔,千里奔波,小毛球就长成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德牧了!

老猎人与小毛球

投军路上遇到了活泼漂亮的波兰姑娘丽兹卡(Lidia Wiśniewska,昵称Lidka)——到了营地,丽兹卡被分配去当通讯兵。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小扬是个娃儿不想带他。他带着小毛球坑蒙耍诈终于诈得坦克指挥官肯同意他与小毛球入队——并且秀了一把他的狙击手般的枪技——而后惊讶的发现坦克驾驶员竟然就是格里高利·萨卡什维利。

他们的坦克指挥官亚罗什(Olgierd Jarosz),是个相当有人格魅力、还懂气象学的军官,当年遭沙皇流放的波兰人的后裔。第一季末牺牲在波美拉尼亚。

第四个坦克乘员是古斯塔夫·耶雷力(Gustaw Jeleń),昵称Gustlik,是个能抱起三个成年人、能徒手把粗钉子掰成戒指的大力士——话说他初见面就用钉子做了个戒指送给指挥官亚罗什!

至此四人一狗的格局就形成了,他们开着坦克小红Rudy(他们还快活的在坦克上按上所有人的手印包括小毛球的爪印!)开始朝着前线进发。(顺说,他们的上校很喜欢小毛球,还特地给它批了个编制给了个铭牌好领一份口粮!)

按爪印!

这个不是口粮XD 是立功的奖励!

第一季就是这四人一狗与一坦克,快快乐乐的找爸爸、打鬼子、纠结妹子、打滚卖萌追兔子赶猫……直到第一季末亚罗什的牺牲……

期间他们还受伤了一次,扬·科斯由此开始同苏联护士玛鲁莎(Marusia Ogoniok)交往——唉,我其实更喜欢丽兹卡,可是扬·科斯同学就是喜欢金发的玛鲁莎,让丽兹卡伤心。在医院里的时候小毛球简直太萌了,一开始旁人把它丢在一个杂物间,它自己偷偷摸摸溜回扬·科斯的病房,还把小被子等整个窝拖过来放在扬的床下从此赖着不走!

丽兹卡

受伤的小毛球

拖被子

傻傻的告白……

第二季,因为指挥官的牺牲,扬·科斯升任指挥官。前后给安排了两个新成员。

第一个是Franciszek Wichura(Wichura的意思是狂风,昵称Franek),但他出场的集数不多,也没有成为固定成员。

另一个而后成为他们四人一狗组合一份子的是托马什·切雷什尼亚克(Tomasz Czereśniak,昵称Tomuś托慕什与Tomek托梅克)。

托马什是个农民的儿子,沉默寡言,凭一身蛮力干活,并且有着牛脾气,爱弹手风琴。他爸爸是特别典型的波兰小农民,演的实在太好了!起先打死也不许儿子参军,结果一日听了类似“那么小的孩子都在浴血报国,你家有这么强壮高大的儿子,却不肯付出一份力”的话彻夜难眠,半夜就把儿子叫起来去投军——中途还遇到了溃散的德兵被抢了衣服导致他们穿着德军制服被苏军抓了,老头又不敢开口,担心被当成波奸会更惨被直接毙掉——直到遇到扬·科斯他们才被解救——苏军一开始还不肯放,扬·科斯小队用手里的俩德国俘虏给换回来的。

托马什父子的农民特色实在是鲜明生动,贪小便宜又不失大节。老爷子在送子参军后,好说歹说一定要从营地军官处讹一匹马回家帮忙干活。托马什行军路上捡到头奶牛,就一定要带着它,遇到往回走的友军还嘱咐他们带回去交给他爸爸。热爱弹手风琴,战利品中的手风琴就会偷偷藏下来,见到来劳军的人有手风琴就开口要。

第二季就是这新组合的磨合与继续向着柏林开进,中途还有遇到回国途中的波兰军战俘(以前被德军俘虏的)。其中一员军官立了无数死亡flag后被一员旧下属说服不要回后方,留下来一起打鬼子向柏林推进时候我就知道不妙,结果果然在同一集里就直接便当了。(此处应当也含蓄指责了当时对归国战俘的不信任态度,如果这位留下的军官能及时配发武器,未必会死……)扬·科斯后来把他的军帽带去了勃兰登堡门。

军帽

第三季新加入的人物比较有特色的有三个。第一个是个小个子和平主义的德国一等兵库格尔(Kugel,意思也是球!这原作是多爱球这个名字啊!)

他因为不同意炸水坝淹城被德军抛弃关禁闭,当了主角组的俘虏。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反战,但是胆怯,不自觉的就会服从命令,热爱园艺与玫瑰,战前追过一个波兰姑娘所以能讲简单的波兰语。本性是个好人,但绑在德国的战车上也并不会主动反抗。

另一个是丹尼埃尔·瓦热夫斯基(Daniel Łażewski),外号Magneto磁力发电机,是个严肃的老兵。还有这等经典台词:

Magneto: 你知道为什么花儿开得这么美?因为树下埋着死人的骨灰!

这台词有没有很眼熟?!!

第三个就是帅酷拽的苏军上尉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人气极高,在波兰人普遍讨厌俄国的情况下,依旧在波兰赢得了媲美主角组的人气!是个炸弹专家,无论是安炸弹还是拆炸弹都十分在行,无敌的帅酷拽拉风,随身带个装满拆弹工具的小包,随时都在哼曲子,拆弹千钧一发的时候依旧在吹口哨哼曲子并表示要死也要死在歌声里。十分不要命的标准毛子,终于赢得主角组的友谊。还能讲英语,战后在柏林还与一帮划船而来的美国人快活交谈。

↓ 友(基)谊(情)之无节操的主角……

——说到美国人,我觉得此片立意还是很高的,在冷战时期,它依旧描绘刚战后大家和谐友好的场景。有快活可爱的法国劳军小队,推着大锅到处招待盟军吃饭(托马什从他们处也拐得一只手风琴);有快活大方的美国兵,跟波、苏军人都相处和谐融洽;路上他们还收留德国遗孤,大人们依旧很犹豫的时候,小孩子们已经开始交朋友。

——话说那群米国兵也很rp,还很基,一定要跟Gustlik讨要第二颗纽扣!Gustlik犹豫了一番还是扯下纽扣给他了。扬·科斯还把一副毛茸茸的手套送给了美国人——喂这手套是乌苏里老猎人给他的、当年他想送给丽兹卡的呀!

↓ 无法直视的讨第二颗纽扣的米国兵

但话说编剧/作者太恶意了,这人气无敌的帅酷拽拉风的毛子上尉,多少大战都过来了,柏林都攻克了,德国都投降了,我以为万事大吉最后一集就是欢庆与收了各条恋爱线该结婚的结婚的时候,最后搞出一个德军死硬顽劣分子在某城埋下大堆定时炸弹,巴甫洛夫上尉为了救城去拆弹,于是主角组也跟去。我看着他们一起去找炸弹拆弹,心想应当没事毕竟炸弹一炸就全死了,总不能在战后给个全灭结局吧!

不料大事不妙,巴甫洛夫上尉竟然拿出个照片说这是我的俩娃呀竖起这等flag,让人着实担忧,但回忆扬·科斯总是把打完仗就结婚的flag竖着却总安然无事于是我很是心存侥幸。幸好悬念做足却没真大开杀戒,虽然拆了几个都不是最大的定时炸弹,最后时刻还是终于拆弹成功!

全员大喜,少年心性大起,开始欢蹦乱跳你追我呀你追我呀的爬城堡塔楼登山哇哇乱叫听回声——我正松了口气,觉得总该HE大结局了!谁知几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俯瞰全城心情愉悦大笑的时候,一个德国死硬sx青年余孽放了一冷枪,就这么一枪……正好干掉了巴甫洛夫上尉……简直太恶意了!!简直是纯粹为了表达只有死毛子和嫁过来的毛子才是好毛子的邪恶观点!

恋爱结局是扬·科斯娶了苏联护士玛鲁莎,落寞的丽兹卡跟了同样落寞的格里高利,嫁去了格鲁吉亚。

话说比起男女都桃花朵朵开的扬·科斯,格里高利虽然没心没肺永远天然的活泼快乐着,情路却一直不顺,他一直纠结觉得自己喜欢某次舞会上遇到的双胞胎姐妹之一(一个对他好一个对他不好),但是糟糕的是他认不出哪个是哪个!每天对着照片发呆究竟照片里哪个才是他的好姑娘……

Gustlik跟了一个智商与性格都相仿的暴力村姑!与扬·科斯同天结婚。

农民托马什则抱着手风琴回家跟爸爸过日子,他还偷偷拐带了一台留声机回去,不顾老家那小村子根本还没通电。

总之,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大推荐!浪漫主义轻喜剧,但是该做气氛的时候也做得特别足,有些地方还是很大片范儿的。比如有一集是个德国地下实验基地,阴森恐怖,恐怖氛围就做得很足。拆炸弹的时候的紧张气氛也很足——一层一层推进,一个炸弹比一个难拆,每次拆了正要松口气却发现不是最终那枚。还有一集甚至超大胆的为了出其不意攻下一个据点把坦克勉强做点密封就开进下水道泅水(这一集开始就是帅酷拽拉风的巴甫洛夫上尉大刷时髦值,先是测水位心算抽水时间、水位与泅水时间让扬·科斯小朋友惊叹了一番。泅水到据点下,又露了一手炸弹功夫,包括精密控制的小范围爆破,哼着曲儿就去装炸弹,等等等等——话说小毛球在这集累死累活做了无数无用功,就因为它最后犯二把起爆器叼回来了!)

主角们年轻、活泼、浪漫,为恋爱而纠结,又会为小东西爱不释手。姑娘们见到漂亮衣服会偷偷试穿,一小片碎镜子就能让她们兴奋不已,时时拿出来照。托马什沉迷于音乐;格里高利捡到一把乌兰轻骑兵的佩剑就激动的又耍弄又唱歌还非要带上坦克带着走;就连最正经的扬·科斯,也会在半夜遛狗的时候因为溜达到酒窖就咕嘟咕嘟同狗一起喝醉然后摇摇晃晃的表示为了避免别人喝醉俺把酒都倒掉吧——说来他们坦克里真是挤啊!四个人里有两个是大个子不说,还带一条大狗,偶尔还要挤上第五个人(Wichura或者巴甫洛夫上尉),托马什又一定要带上手风琴(后期他还藏了个留声机!)格里高利一定要带上长佩剑,扬·科斯还捎了手套军帽以前打猎打到的老虎耳朵什么的……

另外的一些截图:

一个德国老头,一直向主角小队反复叨叨“我儿子,没了,全没了。老大死在波兰,老二在克里特,老三和老四在斯大林格勒……”

还用树枝画4个小坟

从巴黎来的自带红酒与烤肉劳军的法国人!

(托马什从他们处也拐得一只手风琴)

小毛球还会站起来跳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7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